本科伤寒试卷.docx_第1页
本科伤寒试卷.docx_第2页
本科伤寒试卷.docx_第3页
本科伤寒试卷.docx_第4页
本科伤寒试卷.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科伤寒试卷(一)一、词语解释(每小题1分,共10分)1中风2热色3纯阴结4四逆辈5蛔厥6追虚逐实7口不仁8往来寒热9合病10.面垢二、原文填空(每小题1分,共10分)1太阳病,发热,汗出,者,名为中风。(2)2太阳病,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者,麻黄汤主之。(35)3伤寒,医下之,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91)4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103)5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微呕,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146)6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汗自出,不恶寒,也。(182)7太阴之为病,食不下,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273)8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317)9凡厥者,便为厥。厥者,。(337)10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五苓散主之;,理中丸主之。(386)三、判断题(下列各题,正确的则在题后的括号内打“”,错误的则打“”,每小题1分,共10分)1阳明病初起,可能有不发热而恶寒的情况。2茯苓甘草汤方的药物组成是:茯苓、甘草、桂枝、生姜。3苓桂术甘汤可用于痰饮病。4白虎加人参汤证有背微恶寒一症。5伤寒,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宜用当归四逆汤。6桂枝人参汤由桂枝汤加人参组成,主治发热恶寒,头痛自汗,脉浮缓,神疲乏力,四肢倦怠。7悬饮兼表证的治疗原则是先治表后治里。8“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是针对热厥证而言。9在伤寒论中治疗湿热发黄的方剂有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10少阴病根据寒化和热化的不同情形,可以选用“急温”或“急下”之法。四、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请将其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1太阳伤寒与中风的鉴别要点,下列解答哪项是正确的?A或已发热、或未发热B恶寒与否C恶风与否D汗出与否E头痛与否2呕吐肠鸣下利,心下痞满不痛,最适宜用的方剂是。A半夏泻心汤B生姜泻心汤C甘草泻心汤D大柴胡汤E十枣汤3太阳伤寒表实证见“未发热”的原因,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卫阳不足,无力与邪抗争B感邪较轻C风寒较重,卫阳郁闭,未能及时达表抗邪D邪热内郁,不能外发E以上都不是4下列证候,除哪项外,皆为附子汤的主证?A背恶寒,手足寒B身体痛,骨节痛C口中和D脉沉E下利5太阳中风汗出的的机理是。A阳虚不能固摄于外B风寒外袭,卫阳不固,营不内守C卫虚失固,腠理疏松D外邪化热,热迫津出E卫气不共营气谐和6下列三承气汤比较中,哪项是错误的?A三承气汤中都有大黄B大承气汤厚朴用量最重C三承气汤中大黄都后下D大承气汤枳实用量最多E三承气汤中大黄用量都一样7以下哪一方要求“顿服之”?A大陷胸汤B抵当丸C调胃承气汤D牡蛎泽泻散E十枣汤8通脉四逆汤的加减法,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面色赤者加葱白九茎B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C呕者加生姜二两D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E利止脉不出者加猪胆汁半合9黄连阿胶汤的药物组成是。A黄连、阿胶、黄芩、麦冬、鸡子黄B黄连、阿胶、地黄、麦冬、鸡子黄C黄连、阿胶、地黄、麻子、鸡子黄D黄连、阿胶、白芍、黄芩、鸡子黄E黄连、阿胶、白芍、麻子仁、鸡子黄10“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其“腹满时痛”是病属。A太阴B阳明C少阴D厥阴E少阳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的答案,请将其序号全部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1太阳蓄水与蓄血证的鉴别要点是。A有无少腹胀满B小便利与不利C大便色黑与否D有无神志症状2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的区别在于。A伤于风邪,或是伤于寒邪B脉浮缓,或是脉浮紧C身痛,或是鼻鸣干呕D有汗,或是无汗3桂枝汤的煎服方法的内容是。A水煎,温分三服,饮热稀粥一杯B温覆,取遍身微似有汗C一服汗出病瘥,止后服D若病不除,可续服,并缩短给药时间,直到病愈4大青龙汤证中有。A不汗出而烦躁B身不疼,但重C身疼痛D脉浮缓5太阳蓄血证可见有。A神志如狂或发狂B小便自利C少腹硬满D身黄6葛根汤主治的证候有。A项背强B下利C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脉浮紧D呕吐7大柴胡汤的主治证有。A心下痛,按之石硬B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C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D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8桃花汤的证候表现有。A腹痛B下利不止C便脓血D小便不利9烦渴可见于。A栀子豉汤证B五苓散证C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D白虎加人参汤证10方中人参具有补气以生津作用的是。A桂枝人参汤证B白虎加人参汤证C茯苓四逆汤证D四逆加人参汤证五、简答题(共35分)1葛根汤证与葛根芩连汤证都可出现下利,应如何辨证?(8分)2附子汤证与白虎加人参汤证皆可出现“恶寒”,应如何鉴别?(8分)3如何理解“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7分)4心阳虚有哪些类型?其主证、病机、治法、方药各是什么?(12分)六、病案题(15分)陈某某,男,53岁,农民。患咳喘十余载,冬发而夏止。今起病自春及夏,频发无度。背恶寒,无汗,咳吐稀薄痰涎,量多,气喘不能平卧。舌苔薄白,脉浮紧。试分析其病因病机,并拟出相应的治法及方药。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分,共10分)1中风:伤于风的意思,与突然歪倒,口眼歪斜之中风病不同。2热色:即红色。3纯阴结:没有兼夹证的阴结。辨脉法第一: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4四逆辈:辈,类也。指四逆、理中汤一类的方剂。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注:“指四逆、理中、附子等汤而言也”。5蛔厥:因蛔虫窜扰而致的手足厥冷。6追虚逐实:损伤不足的正气,增加有余的病邪。7口不仁:言语不利,食不知味。8往来寒热: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9合病:初起两经或两经以上同时发病的,称为“合病”。10面垢:面部如蒙油垢。 二、原文填空(每小题1分,共10分)1恶风;脉缓2头痛发热;无汗而喘3续得下利清谷不止;清便自调者4呕不止;心下急5支节烦疼;心下支结6身热;反恶热7腹满而吐;自利益甚8里寒外热;手足厥逆9阴阳气不相顺接;手足逆冷者是也10热多欲饮水者;寒多不用水者三、判断题(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的括号内打“”,错误的则打“”,每小题1分,共10分)1、 2、 3、 4、 5、 6、 7、 8、 9、 10、四、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请将其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1、D 2、A 3、C 4、E 5、B 6、C 7、C 8、E 9、D 10、A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的答案,请将其序号全部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1、BD 2、BD 3、ABCD 4、ABCD 5、ABCD 6、ABC 7、BCD 8、ABCD 9、BD 10、BCD 五、简答题(共35分)(均为要点,试卷上应当全面回答)1葛根汤证与葛根芩连汤证都可出现下利,应如何辨证?答:葛根汤证以发热恶寒、头痛、无汗为主证,兼见下利;属太阳表邪不解,内迫阳明大肠所致,治以发汗解表,升津止利,解表为其主法;药用葛根、麻黄、桂枝、生姜、甘草、芍药、大枣。葛根芩连汤证以下利热臭灼肛为主证,伴见喘而汗出,或兼表证不解;其病机是邪热内迫大肠,大肠传导失职所致;治以清热止利,兼解表邪,治里为其主法;药用葛根、黄芩、黄连、甘草。2附子汤证与白虎加人参汤证皆可出现“恶寒”,应如何鉴别?答:白虎加人参汤证背微恶寒与壮热、口渴、心烦、舌苔黄燥、脉洪大等并见,其恶寒不甚;附子汤证背恶寒则与不发热、口中不燥不渴、舌淡苔白滑,脉沉微等并见,其恶寒程度较重。前者病机为热盛汗多,津气两伤;后者为少阴阳虚,寒湿凝滞。(在治法与方药上亦有不同)3如何理解“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答:(1)首提“伤寒中风”是说病自万端,非出一辙,言病因多样性;(2)“但见一证”是指小柴胡汤主证而言(第96条及提纲证所述);(3)重在不必悉具,如第37、229、379条所述;(4)条文当结合少阳病病机分析,才会无误,可以第98条为例证;(5)本条揭示了以主证为切入点进行诊断,以病机为中心进行辨证的灵活的辨证思想。4心阳虚有哪些类型?其主证、病机、治法、方药各是什么?答:有五大类;心阳虚心悸证(第64条桂枝甘草汤证)、心阳虚烦躁证(第118条桂甘龙牡汤证)、心阳虚惊狂证(第112条救逆汤证)、心阳虚欲作奔豚证(第65条苓桂草枣汤证)及心阳虚奔豚证(第117条桂枝加桂汤证)六、病案题(15分)答:病机:外寒内饮;治法:散寒温化水饮;方药:小青龙汤(药物组成略)。本科伤寒试卷(二)一、词语解释(每小题1分,共10分)1平旦2潮热3阳微结4郑声5脏寒6郁冒7胸胁苦满8除中9并病10霍乱二、原文填空(每小题1分,共10分)1太阳之为病,。(1)2服桂枝汤,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6)3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脉促者,表未解也;,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34)4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五苓散主之。(71)5伤寒中风,有柴胡证,。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101)6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心下痛,大陷胸汤主之。(135)7阳明病,谵语,小承气汤主之。(214)8自利不渴者,属太阴,当温之,宜服。(277)9少阴病,下利六七日,猪苓汤主之。(319)10伤寒解后,竹叶石膏汤主之。(397)三、判断题(下列各题,正确的则在题后的括号内打“”,错误的则打“”,每小题1分,共10分)1凡表里同病下利,当循先表后里的治疗原则。2小青龙汤可用于邪热壅肺的咳喘证。3仲景方论中若咳者,多为加用细辛、干姜、五味子。4半夏、生姜、甘草三泻心汤证共有的证候有呕吐、下利、心下痞。5吴茱萸汤用于治疗阳明病胃热呕吐证。6伤寒脉滑而厥者,可用白虎汤治疗。7大承气汤证之腹满硬痛一般在大腹,或绕脐痛,在某种情况下,亦有心下痛者。8“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是针对热厥证而言。9太阳表证中,如果自汗出则用麻黄汤,无汗则用桂枝汤。10四逆汤由炮附子、干姜、甘草、人参组成。四、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请将其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治宜。A解其表,表解里自和B温其里,里和表自解C先解表,而后温其里D先温里,而后解其表E解表温里,表里同治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治宜。A栀子豉汤B桂枝甘草汤C黄连阿胶汤D炙甘草汤E小建中汤3患者素有喘疾,近日受寒后,微发热恶风寒,咳嗽气喘,微汗,舌淡苔白,脉浮缓弱。考虑给予。A桂枝汤B小青龙汤C桂枝麻黄各半汤D桂枝加厚朴杏子汤E以上都不适宜4黄芩汤的药物组成是。A柴胡、芍药、黄芩、生甘草、大枣B黄芩、芍药、炙甘草、大枣、半夏C黄芩、炙甘草、芍药、大枣、茯苓D黄芩、芍药、炙甘草、大枣E黄芩、芍药、炙甘草、人参5阳虚身痛证出现背恶寒的机理是。A卫阳被遏,肌表失温B表气被遏,阳气不伸C津气受伤,表气不固D阳虚寒盛,凝于督脉E以上都不是6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属下列何证?A真热假寒证B真寒假热证C表寒里热证D寒热错杂证E以上都不对7煎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用。A清水B甘澜水C清浆水D潦水E白饮8患者心下痞,按之濡软,复见恶寒汗出。可用下列哪一首方治疗?A附子泻心汤B五苓散C半夏泻心汤D大黄黄连泻心汤E生姜泻心汤9猪苓汤证“心烦不得眠”的机理是。A肾水不足,心火上亢B阴虚热扰,心神不宁C余热未清,留扰胸膈D阴血不足,心失所养E以上都不是10太阴病误下所致“胸下结硬”,其病机是。A脾阳愈虚,寒湿凝滞,气机不通B脾阳愈虚,表邪乘虚内陷,气机不通C寒邪结于胸膈,气机不通D水饮结于胸膈,气机不通E以上都不是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的答案,请将其序号全部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1外感疾病的传变与否,主要因素是。A正气的强弱B感邪的轻重C治疗的当否D日数的多少2先表后里的治则适用于。A少阳兼太阳证B太阳蓄血轻证C少阴兼表证D热痞兼表证3麻黄汤的禁例有。A淋家B喘家C亡血家D疮家4五苓散的服法包括。A白饮和服B覆取微似汗C多饮暖水D服药后糜粥自养5大小结胸证的区别要点在于。A前者病位从心下至少腹,后者正在心下B前者脉沉紧,后者脉浮滑C前者为痰水互结,后者为痰热互结D前者心下痛甚,按之石硬,后者按之始痛,未至结硬6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与麻杏石甘汤证均有咳喘,其区别在于。A前者有表证,后者则无B前者风寒袭表,营卫不和,肺气不降;后者邪热壅肺,肺失肃降C前者有水饮,后者则无D前者腠理闭塞,肺气不降;后者表寒内饮,肺气不降7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可见有。A胸胁满微结B呕而不渴C往来寒热D小便利8少阴病下利的汤证有。A四逆汤证B桃花汤证C白通汤证D桂枝人参汤证9咳作为主证、或然证可见于。A小青龙汤证B真武汤证C四逆散证D小柴胡汤证10下列哪些方中附子炮用?A真武汤B干姜附子汤C芍药甘草附子汤证D桂枝加附子汤五、简答题(共35分)1如何鉴别葛根汤证与桂枝加葛根汤证?(7分)2你对“脾家实,腐秽当去”是如何理解的?(6分)3简述蓄水证的病因、病机、治法及方药。(8分)4.伤寒论共论述了几种厥证,请分述之。(14分)六、病案题(15分)李某某,男,45岁。身体素壮,时值酷暑,晚间开门而卧,迎风纳凉,午夜梦酣,渐转凉爽。夜深觉寒而醒,入室裹毯再睡,继而寒热大作,头痛如劈,关节疼痛,壮热无汗,渐至烦躁不安,目赤,鼻干,气急而喘,脉浮紧。试分析其病因病机、并拟出治法及方药。病机:外感风寒,内有郁热;治法:辛温解表,兼清里热;方药:大青龙汤(药物组成略);证候分析略。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分,共10分)1平旦:即清晨。2潮热:热势似潮水之有定时而至,形容发热有定时增高的现象。3阳微结:阳结之不典型者。辨脉法第一: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4郑声:此指言语不清,语言重复,声音低微。5脏寒:指肠中虚寒。6郁冒:心胸烦闷,头晕目眩。7胸胁苦满:苦于胸胁满闷不舒。8除中:证候名,中气败绝之危候。表现为证情危殆而反思饮食。9并病:先有一经病证,然后逐步出现另一经病证,从而两经病证同时存在的称为“并病”。10霍乱:病名,指上吐下泻的一类疾病,多伴见脘腹疼痛。其病急剧,有挥霍撩乱之势。 二、原文填空(每小题1分,共10分)1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2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3利遂不止;喘而汗出者4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5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6脉沉而紧;按之石硬者7发潮热;脉滑而疾者8以其脏有寒故也;宜服四逆辈9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1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