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项目一:凸轮的造型与加工凸轮造型凸轮二维图1.1 凸轮的实体造型造型思路:根据上面给出的实体图形,我们能够看出凸轮的外轮廓边界线是一条凸轮曲线,我们可通过“公式曲线”功能绘制,中间是一个键槽。此造型整体是一个柱状体,所以我们通过拉伸功能可以造型。然后利用圆角过渡功能过渡相关边即可。1.1.1 绘制草图1 选择菜单【文件】【新建】命令或者单击“标准工具栏”上的图标,新建一个文件。2 按F5键,在XOY平面内绘图。选择菜单【应用】【曲线生成】【公式曲线】命令或者单击“曲线生成栏”中的图标,弹出如图00所示的对话框,选中“极坐标系”选项,设置参数如图。3 点击“确定”按钮,此时公式曲线图形跟随鼠标,定位曲线端点到原点,如图图 定位曲线到原点4 点击“曲线生成栏”中的直线工具,在导航栏上选择“两点线”、“连续”、“非正交”如图。将公式曲线的两个端点链接,如图 5 选择“曲线生成栏”中的“整圆”工具,然后在原点处点击鼠标左键,按“Enter”键,弹出输入半径文本框,如图设置半径为“30”,然后按“Enter”键。画圆如图 6 点击“曲线生成栏”中的直线工具,在导航栏上选择“两点线”、“连续”、“正交”、“长度方式”并输入长度为12,按回车键,参数如图。7 选择原点,并在其右侧点击鼠标,长度为12的直线显示在工作环境中,如图8 选择“几何变换栏”中的“平移”工具,设置平移参数如图。选中上述直线,点击鼠标右键,选中的直线移动到指定的位置。 9 选择“曲线生成栏”中的直线工具,在导航栏上选择“两点线”、“连续”、“正交”、“点方式”,参数如图。10 选择被移动的直线上一端点,在圆的下方单击鼠标右键。如图 注意:直线要与圆相交11 通上步操作,在水平直线的另一端点,画垂直线。如图12 选择“曲线裁剪”工具,参数设置如图。修剪草图如图 13 选择“显示全部”工具,绘制的图形如图14 选择“曲线过渡”工具,参数设置如图,选择如图鼠标处的两条曲线,过渡如图所示。然后将圆弧过渡的半径值修改为15,如图,选择如图鼠标处两条曲线,过渡如图。15 选择特征树中的“平面XY” ,点击“绘制草图”工具图标,进入草图绘制状态,单击“曲线投影”工具图标,选择绘制的图形,把图形投影到草图上。16 点击“检查草图环是否闭合”工具图标,检查草图是否存闭合,如不闭合继续修改;如果闭合,将弹出如图对话框。17 点击图标,退出草图绘制。1.1.2 实体造型1拉伸增料。选择“拉伸增料工具” ,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设置参数如图 图2过渡。点击“特征生成栏”中的过渡图标,设置参数如图,选择造型上下两面上的16条边,如图,然后点击“确定”按钮。 1.2 凸轮加工加工思路:平面轮廓加工因为凸轮的整体形状就是一个轮廓,所以粗加工和精加工都采用平面轮廓方式。注意在加工之前应该将凸轮的公式曲线生成的样条轮廓转为圆弧,这样加工生成的代码可以走圆弧插补,从而生成的代码最短,加工的效果最好。1.2.1 加工前的准备工作l 设定加工刀具1选择屏幕左侧的“加工管理”结构树, 双击结构树中的刀具库,弹出刀具库管理对话框。单击“增加铣刀”按钮,在对话框中输入铣刀名称。 2增加铣刀。单击“增加铣刀”按钮,在对话框中输入铣刀名称D20,增加一个加工需要的平刀。一般都是以铣刀的直径和刀角半径来表示,刀具名称尽量和工厂中用刀的习惯一致。刀具名称一般表示形式为“D10,r3”,D代表刀具直径,r代表刀角半径。3设定增加的铣刀的参数。如图所示在刀具库管理对话框中键入正确的数值刀角半径r=0,刀具半径R10,其中的刀刃长度和刃杆长度与仿真有关而与实际加工无关,刀具定义即可完成。4单击“预览铣刀参数”按钮,观看增加的铣刀参数,然后单击“确定”。l 后置设置用户可以增加当前使用的机床,给出机床名,定义适合自己机床的后置格式。系统默认的格式为FANUC系统的格式。1选择屏幕左侧的“加工管理”结构树, 双击结构树中的“机床后置”,弹出“机床后置”对话框。2增加机床设置。选择当前机床类型,如图所示。3后置处理设置。选择“后置处理设置”标签,根据当前的机床,设置各参数,如图所示。l 设定加工范围此例的加工范围直接拾取凸轮造型上的轮廓线即可。l 定义毛坯1 选择屏幕左侧的“加工管理”结构树, 双击结构树中的“毛坯”,弹出“毛坯”对话框。2点中“参照模型”复选框,再单击“参照模型”按钮,系统按现有模型自动生成毛坯。1.2.2 粗加工轮廓线精加工轨迹1在菜单上选择【加工】【精加工】【轮廓线精加工】命令,弹出“轮廓线精加工参数表”,设置参数如图。 2选择“切削用量”页面,设置参数如图。3切入切出和加工边界设置为默认方式。4选择“铣刀参数”页面,选择在刀具库中定义好的D20平刀,单击“确定”按钮。5状态栏提示“拾取轮廓和加工方向”,用鼠标拾取造型的外轮廓,如图。6 状态栏提示“确定链搜索方向”,选择箭头如图所示。7 单击鼠标右键,在工作环境中即生成加工轨迹,如图所示。1.2.3 生成精加工轨迹1 首先把粗加工的刀具轨迹隐藏掉。2在菜单上选择【加工】【精加工】【轮廓线精加工】命令,弹出“轮廓线精加工参数表”,设置参数如图。将刀次修改为“1”、加工余量设置为“0”,如图所示。然后点击“确定”。3其他参数同粗加工的设置一样,选择放大工具,查看精加工轨迹如图所示。1.2.4 轨迹仿真1 按“可见”铵扭,显示所有已生成的粗/精加工轨迹并将它们选中。2 单击【加工】【轨迹仿真】,选择屏幕左侧的“加工管理”结构树,选中所有加工轨迹,右键确认。系统自动启动caxa轨迹仿真器,点中仿真图标,弹出仿真加工对话框,如图所示;调整下拉菜单中的值为10,按按钮来运行仿真,3调整下拉菜单中的关于干涉选项的配置,例如调整为,可以帮助检查干涉情况,如有干涉会自动报警。4在仿真过程中,可以按住鼠标中间来拖动旋转被仿真件,可以滚动鼠标中间来缩放被仿真件。5仿真完成后,单击按钮,可以将仿真后的模型与原有零件作对比。做对比时,屏幕右下角会出现一个,其中绿色表示和原有零件一致,颜色越蓝,表示余量越多,颜色越红,表示过切越厉害。6仿真检验无误后,可保存粗/精加工轨迹。2.3.4 生成G代码1单击【加工】【后置处理】【生成G代码】,在弹出的“选择后置文件”对话框中给定要生成的NC代码文件名(凸轮.cut)及其存储路径,按“确定”退出。2分别拾取粗加工轨迹与精加工轨迹,按右键确定,生成加工G代码。4.3.5 生成加工工艺单生成加工工艺单的目的有三个:一是车间加工的需要,当加工程序较多时可以使加工有条理,不会产生混乱。二是方便编程者和机床操作者的交流,凭嘴讲的东西总不如纸面上的文字更清楚。三是车间生产和技术管理上的需要,加工完的工件的图形档案、G代码程序可以和加工工艺单一起保存,一年以后如需要再加工此工件,那么可以立即取出来就加工,一切都是很清楚的,不需要再做重复的劳动。1 选择【加工】【工艺清单】命令,弹出工艺清单对话框,如下左图。输入零件名等信息后,按拾取轨迹按钮,点中粗加工和精加工轨迹,右键确认后,按生成清单按钮生成工艺清单。如下右图。 2点中工艺清单输出结果中的各项,可以查看到毛坯、工艺参数、刀具等信息。如图所示。3加工工艺单可以用IE浏览器来看,也可以用WORD来看并且可以用WORD来进行修改和添加。至此,凸轮的造型、生成加工轨迹、加工轨迹仿真检查、生成G代码程序,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厂区道路清扫方案
- 氢能低碳产业园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方案
- 解析卷-人教版8年级数学上册《全等三角形》定向攻克试卷(含答案详解版)
- 高管合同解除后能否要求恢复6篇
- 2024酒、饮料及精制茶制造人员考试历年机考真题集(B卷)附答案详解
- 2025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妇产护理期末复习提分资料附完整答案详解(易错题)
- 2024年冶金工业技能鉴定题库含完整答案详解【名师系列】
- 鹤壁淇滨区中烟工业2025秋招管理营销综合岗高频笔试题库A卷含答案
- 2025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教育教学能力综合评价试题(附答案)
- 2021会计个人工作总结五篇
- 养老机构供餐协议书
- 2025-2030曲面屏幕电视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重点企业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10kV电力电缆户内冷缩终端头制作评分表
- 化疗药物引起口腔炎的护理
- 水利水电三检表全 (一)
- 《高铁信号连锁设备》课件-(一) 平面布置图的识读
- 志愿者招募与管理优化路径-全面剖析
- 泥浆护壁旋挖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交底
- 初中地理跨学科学习实践研究
- 幼儿园常见传染病的预防课件
- GB/T 36287.1-2025轨道交通地面装置直流牵引供电能量利用第1部分:储存系统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