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第一课时说课稿.doc_第1页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第一课时说课稿.doc_第2页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第一课时说课稿.doc_第3页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第一课时说课稿.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第一课时说课稿 泸县太伏中学 唐敏(2009)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太伏中学的唐敏,很高兴今天有机会来参加这个优质课说课比赛。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第四节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的第一课时。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对混合物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而溶液就是一种常见的混合物,在生产和生活中都有广泛的用途。本节的编写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的初始阶段就对溶液有比较清楚的认知,从而为后面学习溶质质量分数计算、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打下基础。也为学生在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浊液、胶体等其它分散系埋下伏笔。(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溶液,理解溶液的基本特征。(2)能够分辨典型溶液中的溶质、溶剂。(3)了解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4)认识洗涤剂的乳化作用。 2、过程与方法:学会观察实验、设计实验,学会记录、分析、处理信息,提高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让学生通过比赛、小组实验等形式,培养其竞争意识、以及团结协作的精神。(三)教学重点:1、理解溶液的概念,知道溶液的组成;2、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特征。(四)对教材的补充:为更好的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分组实验的药品在课本的基础上增加了蔗糖、硫酸铜,目的是便于让学生作比较,更全面地认识溶液。而且要让学生适当了解悬浊液(尽管教材没有提出),而上课时没讲到的、没归纳到的,则在课堂练习和作业中体现。二、说教法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把学生的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出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以课本三个分组实验为导向,指导学生观察、描述、思考,得出结论,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化学实验的作用。本节课也将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实验更加深入、细致,增加实验的可见度,也更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三、说学法(一)学情分析1、学生的知识状况: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溶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在前面化学课中学习了纯净物、混合物的分类,从而在理论上为认识溶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起步阶段。3、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在看到形形色色的溶液时,会产生相当的好奇感,容易激发起探索的愿望,形成学习动机。(二)学法指导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除了运用实验探究法培养学生的动手及合作能力,还应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自己通过阅读、对比、分析等科学的学习方法,把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学生在本单元的2、3节刚刚学习一些微观知识,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教师仍然要引导学生通过微观的角度去理解、解释溶液形成的过程和溶液的特征。要让学生意识到只有从微观去分析才能真正把握化学问题的实质,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化学知识。四、说教学过程(一)、教学流程合作探究,认识溶解过程的能量变化动手实验认识溶液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布置作业,持续学习联系实际,知道乳化作用总结归纳,形成体系(二)、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4分钟)课前播放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经典片段,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潘冬子为什么能够逃过敌人的检查而把食盐送到红军的手中,于是引入今天的课题: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设计意图:既以比较生动的方式引入了新课,又可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2、动手实验、认识溶液(16分钟)(1)首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50页的实验和提出的3个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完成第一个分组实验:观察食盐、泥沙、植物油、蔗糖和硫酸铜四种物质在水中的情况。注意在实验过程要让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2)为了解决教材的三个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首先分析氯化钠那支试管的情况:如问题一:氯化钠晶体为什么不见了?教师可引导着分析:看不见是没有了吗?那么,有但看不见说明了什么?我们可以从微观方面引导学生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溶解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大颗粒被分散开,形成肉眼看不见的小颗粒的过程,也为得到溶液的概念做铺垫。对于第二个问题:一年两年不会分离开?根据书上结论已经知道不会分离开,转而让学生总结:针对不会分离开这个现象,很容易得到的这种物质具有稳定的性质呢。同样,第三个问题:是否到处一样咸?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的。教师在这里应该只是起引导作用,若不引导,学生可能就不会往这个方向思考。这也体现了老师的角色应该是课堂的引导者。(3)通过对三个问题的分析思考,归纳什么是溶液。因为溶液时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因此我准备再用课件加深学生对溶液形成的微观过程的理解。 (4)让学生阅读课本50页有关溶液的组成的知识,培养其自学能力。并以教材53页在线测试3题作为课堂讲解,让学生能分辨典型溶液中的溶质、溶剂。(题3、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各是什么:白酒、碘酒、糖水、食盐水、氯化钾溶液)(5)师生共同分析另外几支试管的现象,补充介绍悬浊液、乳浊液的知识,通过学生自学看书,初步比较二者与溶液的不同。(三者的比较在课堂练习中体现)(6)对于电离知识的处理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既是是本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要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虽然教材没有介绍悬浊液,但是本着学生学习是为生活服务的宗旨,可以向学生适当介绍这些常见的分散系。 3、合作探究,认识溶解过程的能量变化(8分钟)(1)教师提问:物质的溶解过程会伴随能量变化吗?让学生先看书上51页的实验探究,明确实验目的后,小组讨论并选择一种合适的实验方案。(2)完成本节课的第二个分组实验:探究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并完成书上的表格,得出结论。这个实验难度不大,学生也能够较快的完成书上的表格。水氢氧化钠溶液硝酸铵溶液氯化钠溶液温度能量变化设计意图:溶解过程温度有无变化是学生过去不曾注意的,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可加深学生的印象,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如果只是老师做演示,我想学生虽然可以获得结论,却无法锻炼上面所提到的能力、还有学生兴趣的培养。4、联系实际、知道乳化作用(7分钟)(1)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假如你的衣物上不小心沾上了油污,应该如何除去?此时学生会展开讨论,教师简单点评,鼓励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2)指导学生完成本节课的第三个分组实验:探究汽油和洗洁精对油污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发现二者的共同之处并比较二者的不同之处。(3)通过让学生阅读多识一点中洗发液是怎样去污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二者的不同是:汽油将油污溶解了,而洗涤剂是将油污均匀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即乳化),而不聚成大油珠且小液滴能随水流走,从而起到去污效果的。设计意图:在这一部分中,除了让学生理解有关知识点外,主要还是让学生通过实验,锻炼其动手操作能力、分析、对比的能力。 5、总结归纳、练习巩固(10分钟) 本节课学习了物质溶解在水中形成溶液的相关知识。归纳如以下口诀:突破溶液并不难,三大特征是关键;溶解过程吸放热?巧用温度来判断;除去油污有方法,溶解、乳化细分辨。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掌握本堂课所学的知识,我设计了以下几个课堂练习题:(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错的请说明原因:凡是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 均一、稳定的液体就是溶液;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故50ml酒精和50ml水混合后可得到100毫升酒精的水溶液;用洗洁精能洗去油污,是因为洗洁精对油污具有溶解作用溶液一定是液体,溶质一定是固体(2)、将以下几种物质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后能形成溶液的是:( )A、食用油 B、粉笔灰 C、冰块 D、氢氧化钠(3)、市场上有一种罐装饮料,在饮料罐的夹层中分别装入一种固体物质和水,饮用前摇动罐头使它们混合,罐内饮料的温度就会降低,这种固体物质可能是 ( ) A、硝酸铵 B、氢氧化钠 C、食盐 D、熟石灰(4)、列表比较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悬浊液乳浊液溶液宏观特征不均一、不稳定分散形式小液滴颗粒直径小于10-9m举例共同点都属于_物6、布置作业,持续学习:练习册相应章节的习题(33页-35页)(附)板书设计:第四节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一、溶解的过程1、溶液:均一、稳定的混合物2、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食盐水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食盐 溶剂:起溶解作用的物质 水3、物质溶解过程常伴随能量的变化4、乳化作用: 5、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的比较:五、说教学设计特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主要着重了以下几个特点:41、以问题为主线,促进学生思考; 2、以实验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3、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 4、以小组为单位,体现合作精神;5、以多媒体为手段,降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