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祭文《祭欧阳文忠公文》课件 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ppt_第1页
高中语文 祭文《祭欧阳文忠公文》课件 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ppt_第2页
高中语文 祭文《祭欧阳文忠公文》课件 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ppt_第3页
高中语文 祭文《祭欧阳文忠公文》课件 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ppt_第4页
高中语文 祭文《祭欧阳文忠公文》课件 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导入新课 亚里士多德说 吾爱吾师 吾更爱真理 在唐宋八大家中 欧阳修和王安石的关系是非常特殊的 欧阳修对王安石有提携之恩 王安石曾经对友人曾巩说 非欧公无足以知我 1070年 王安石升任为宰相积极推进新法 这一年王安石49岁 而欧阳修63岁 63岁的欧阳修于青州上疏反对王安石推行青苗法 并指出青苗法在推行过程中出现的弊病 在革新变法过程中 因政治见解不同 两人存在矛盾 两年后 也就是1072年 欧阳修去世 巩 苏轼 苏辙等人都有祭文 而后人有人认为 欧阳公祭文 当此为第一 祭欧阳文忠公文作者王安石 教学目标 1 理解作者对欧阳修的敬仰和感恩之情 了解本文曲折传达思念追慕之情的写法 2 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 3 通过本文与 祭石曼卿文 的比较阅读 提高学生的探究鉴赏能力 重点 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 了解欧阳修的 言 的特点 难点 本文与 祭石曼卿文 的比较阅读 一 简介 1 写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五年 1072 一代文宗欧阳修在颍州 今安徽阜阳 溘然辞世 享年66岁 时任宰相的王安石虽与欧公政见不合 但对欧公的知遇之恩及道德文章则无任感佩 遂撰此文以悼之 明代茅坤认为 在所有为欧阳修写的祭文中 本文数第一 2 作者与逝者的交往 欧阳修对王安石有知遇之恩 作者曾感慨 非欧公无足以知我 后以政治见解不同 也有过意见分歧 作者得知欧阳修去世的消息 不能忘怀于欧公 写下这篇表达无比崇敬和绵绵哀思的祭文 二 疏通文句 重点研讨下列词句 第一段 溟漠苟第二段 器质精微闳辩第三段 屯邅困踬窜斥流离第四段 指顾出处庶乎湄瞻依第五段 念公之不可见 而其谁与归 三 理解内容 1 概括各段大意 一 评价欧公人生境界 二 推崇欧公文学成就 三 赞颂欧公道德人格 四 肯定欧公政治作为 五 直抒敬仰之情 一 评价欧公人生境界 夫事有人力之可致 犹不可期 况乎天理之溟漠 又安可得而推 惟公生有闻于当时 死有传于后世 苟能如此足矣 而亦又何悲 人的力量能够做到的事情 还不一定成功 何况天理渺茫不可捉摸 又怎么能把它推测知晓呢 先生生时 闻名于当代 先生死后 有著述流传后世 有这样的成就已经足够了 我们还有什么可悲切的呢 二 推崇欧公文学成就 如公器质之深厚 智识之高远 而辅以学术之精微 故充于文章 见于议论 豪健俊伟 怪巧瑰琦 先生具有那样深厚的气质 高远的见识 加以精微的学术功力 因此作为文章 发为议论 豪放 强劲 英俊 奇伟 神奇 巧妙 灿烂 美好 其积于中者 浩如江河之停蓄 其发于外者 烂如日星之光辉 其清音幽韵 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 其雄辞闳辩 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 世之学者 无问乎识与不识 而读其文 则其人可知 在心胸中的才力 浩大有如江水的积储 发为文章 明亮有如日月的光辉 清亮幽雅的韵调 凄凄切切如急雨飘风的突然来到 雄伟宏广的文辞 明快敏捷如轻车骏马的奔驰 世上的学者 不问他是否熟识先生 只要读到他的著作 就能知道他的为人 三 赞颂欧公道德人格 呜呼 自公仕宦四十年 上下往复 感世路之崎岖 虽屯邅困踬 窜斥流离 而终不可掩者 以其公议之是非 既压复起 遂显于世 果敢之气 刚正之节 至晚而不衰 唉 先生做官四十年来 升升降降 调出调进 使人感到这世上道路的崎岖不平 虽然处境艰难困苦 到边远州郡流放 但到底不会埋没无闻 因为是是非非 自有公论 既经压抑 再又起用 就名闻全国 先生果敢刚正的气节 到老年还是保持不衰 四 肯定欧公政治作为 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 顾念后事 谓如公者 可寄以社稷之安危 及夫发谋决策 从容指顾 立定大计 谓千载而一时 功名成就 不居而去 其出处进退 又庶乎英魄灵气 不随异物腐散 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颖水之湄 当仁宗皇帝在朝的最后几年 考虑到他身后的事情 曾经说过 象先生这样的人才 可以把国家的前途委托 后来确定方针 从容行动 当机立断 辅助今上即位 真可说是千载难逢的大事一朝决定 功成名就 不自居有功而请求退职 从出任官职 到居家隐处 这样的英灵 想决不会随着躯体消灭 而长留在箕山之旁与颍水之滨 五 直抒敬仰之情 然天下之无贤不肖 且犹为涕泣而歔欷 而况朝士大夫 平昔游从 又予心之所向慕而瞻依 呜呼 盛衰兴废之理 自古如此 而临风想望 不能忘情者 念公之不可复见而其谁与归 现今全国上下的人士 都在为先生的逝去而哭泣哽咽 何况我是同朝的士大夫 长期交游往来 失去的并且又是我向来仰慕而亲近的人呢 啊 事物兴盛衰废的规律 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而伫立风中怀念 情感上不能忘却 就是因为从此再也见不到先生了 我将还能和谁在一起呢 四 赏析1 就文体而论 此文属哀祭类 一般要求多用骈偶句式 并在适当位置上押韵 以收抑扬顿挫 一唱三叹之效 加之句式骈散相间 文采斐然 一气盘旋 诵之往复低徊 别饶悱恻缠绵之致 清人姚鼐云 哀祭类者 诗 有颂 风有 黄鸟 二子乘舟 皆其原也 楚人之辞至工 后世惟退之 介甫而已 古文辞类纂 溯源探本 可谓知言 秦风 黄鸟 交交黄鸟 止于棘 谁从穆公 子车奄息 维此奄息 百夫之特 临其穴 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 歼我良人 如可赎兮 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 止于桑 谁从穆公 子车仲行 维此仲行 百夫之防 临其穴 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 歼我良人 如可赎兮 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 止于楚 谁从穆公 子车针虎 维此针虎 百夫之御 临其穴 惴惴其栗 彼苍者天 歼我良人 如可赎兮 人百其身 注释 穆公 秦穆公 名任好 卒于周襄公三十一年 公元前621年 死时以177人殉葬 子车奄息 人名 子车为姓 奄息为名 惴惴 恐惧的样子 针虎 人名 赏析 黄鸟 描写秦穆公死时 以大量的活人殉葬 其中子车氏的三兄弟都被殉葬 诗描写三兄弟殉葬时的情景 表现了对三壮士的哀悼和惋惜 也表现了对惨无人道的殉葬制度的无比愤怒和强烈抗议 诗以黄鸟止于棘树不得其所 暗示了子车氏之子殉葬的不得其所 这样的能勇士临穴也 惴惴其栗 正在控诉殡葬的残酷 诗的写实性很强 左传 文公六年曾这样记载 秦伯任好卒 以子车氏三奄息 仲行 针虎为殉 皆秦之良也 国人哀之 为之赋 黄鸟 二子乘舟 诗经 国风 邶风 思伋 寿也 卫宣公之二子争相为死 国人伤而思之 作是诗也 二子乘舟 泛泛其景 愿言思子 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 泛泛其逝 愿言思子 不瑕有害 二子乘舟去出游 随波荡漾影悠悠 每当想起弟兄俩 心中涌出无限愁 二子乘舟去远方 随波飘荡影无踪 每当想起弟兄俩 愿无差池和祸殃 翻译 二子同舟共渡 身影 在激奔深水中 碎裂 我忍不住感伤二子 感伤 在我心碎裂 二子同舟共渡 身影 在激奔深水中 碎裂 看孤舟终消于碧空 我忍不住感伤二子 感伤为何一去不返 二子乘舟 泛泛其景 兴也 二子 指公子伋 公子寿乘舟 度河往齐国 这里兴比同系生死 汎 浮貌 从水 凡声 与泛略同 与氾迥别 景 影 逝 逝 往也 说文 本义 去 往愿言 原 思也 言 无实意 音节字 愿言二字总起来说有忍不住想起 让人无法忘怀的意思 可参考诗经中 伯兮 终风 两篇理解 养养 漾漾 指水波荡漾 人影模糊不清的状态 不瑕有害 瑕 过也 本义玉上的斑点 比喻人或事物显露出来的缺陷 缺点 不瑕却有害 是很矛盾的说法 表示让人难以理解之意思 朱熹说 不瑕 疑问之语气 确实如此 在此可以翻译为 如果这样不行 那么该怎样做呢 他们为什么遭受如此陷害呢 总之要有疑问语气 这里当是置疑宣公之语气 典故 宣公为公子伋娶齐女 后来宣公知道齐女漂亮 就抢夺过来 齐女和宣公生下寿及朔 后来 朔与其母在宣公面前中伤公子伋 宣公令公子伋往齐国 并派贼人先行 守在关隘杀公子伋 寿知晓这是个阴谋 告诉了伋不要上当 伋回答 君命也 不可以逃 寿于是窃其符节 一种见证之物 而先往 贼就把寿杀了 等公子伋赶到 指责贼说 君命杀我 寿有何罪 贼接着又杀了公子伋 国人为他们不顾生死的勇往无前而感伤 于是写下此诗 二子乘舟是指及和寿两位公子手足感情 也是这个故事的记录 卫宣公的庶子朔 人名 觊觎公子及 人名 的储君之位 与母亲齐姜 人名 进谗言给卫宣公 后三人设计要在公子及出门路上将其杀死 朔有一个亲兄弟叫公子寿 他与公子及的关系极好 得知此事后告知公子及 公子及却不听其劝告准备毅然赴死 公子寿不忍 将公子及灌醉后代其上路 公子及醒来驾船追赶 但追上公子寿的小船时公子寿已被杀死 公子及悲痛万分 告知杀手我才是公子及 你们杀错了人 既然如此将我也杀死回去复命吧 杀手将二人首级送与卫宣公 宣公得见后悲伤过度而死 就结构而言 此文先以议论发端 继而赞扬欧公之文章造诣 谓其所以能形成 豪健俊伟 怪巧瑰琦 之风格 是因为有深厚的 气质 高远的 智识 精微的 学术 并用 读其文 则其人可知 过渡 称颂欧公的人格道德 既压复起 遂显于世 果敢之气 刚正之节 至晚而不衰 寥寥二十一字 可作欧公一生定评 以下针对其为仁宗立储一事肯定其政治作为 嘉祐六年 1061 欧公以参知政事身份 与宰相韩琦共同奏请仁宗立嗣子赵曙为太子 嘉祐八年 1063 仁宗病故 欧公等又辅赵曙即位 是为英宗 此本千载一时之勋业 而欧公却 功名成就 不居而去 足见其高风可钦 最后以抒情收束全文 馀音袅袅 含不尽哀思于言外 3 就修辞来看 文中多用排比与比喻 如 其积于中者 浩如江河之停蓄 其发于外者 烂如日星之光辉 其清音幽韵 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 其雄辞闳辩 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 江河停蓄 喻积于胸中的浩然之气 日星光辉 喻显现于外的瑰丽文采 飘风急雨 喻其文章之铿锵音韵 轻车骏马 喻其论辩之沛然莫御 取譬之巧 匪夷所思 此组骈骊齐整的排比句 弓强弩劲 气盛言宜 如飞电过隙 骏马注坡 使人对欧公文章之特色 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 清人储欣谓王安石此文 一气浑脱 短长高下皆宜 祭文入圣之笔 唐宋八大家类选 卷14 诚哉斯语 4 就用典视之 英魄灵气 不随异物腐散 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颍水之湄 用尧舜时高士巢父 许由隐逸典故 既照应前文所叙欧公 功名成就 不居而去 之风范 更暗示其英魄灵气将共山河永在 以突出王安石对欧公的景仰之情 巢父 已不知其姓名 隐居在山中 不谋求世俗的利益 年老之后 在树上筑巢并能安然沉睡 所以当时的人都称呼他为 巢父 许由 字武仲 阳城槐里人 尧决定把帝位禅让给许由 便亲自去拜访他 说明禅让天下的理由 但许由不愿意接受 于是逃遁到中岳嵩山附近的箕山脚下 颍水的北边居住 尧见许由不愿意接受禅让 又派人来请他做九州的行政长官 许由听了这话后 认为玷污了自己的耳朵 就跑到颍水边 赶紧用清水来洗耳朵 恰巧这时 巢父牵着一头小牛到这里准备给牛饮水 看到许由洗耳 非常奇怪 便问其缘故 许由说 尧欲召我为九州长 恶闻其声 是故洗耳 巢父听了他的话 作出了更为激烈的反应 子若处高岸深谷 人道不通 谁能见子 子故浮游欲闻 求其名誉 污我犊口 为了不让许由洗耳所用之水沾染牛嘴 巢父就牵着牛到上游去饮水了 盛衰兴废之理 自古如此 而临风想望 不能忘情者 用 世说新语 伤逝 中王戎 圣人忘情 最下不及情 情之所钟 正在我辈 之语 既表明荆公伤逝时的内心哀恸 同时又暗仿欧公 祭石曼卿文 中 盛衰之理 吾固知其如此 而感念畴昔 悲凉凄怆 不觉临风而陨涕者 有愧夫太上之忘情 句式 非深谙欧公之文 焉能措语如此剀切 世说新语 伤逝第十七 四 情之所钟 正在我辈王戎丧儿万子 山简往省之 王悲不自胜 简曰 孩抱中物 何至于此 王曰 圣人忘情 最下不及情 情之所钟 正在我辈 简服其言 更为之恸 王戎的儿子万子 王绥 死了 山简去探望他 王戎悲痛得不能自已 山简对他说 孩子岁数并不大 你何必这么悲伤 王戎说 圣人忘情 最低层的下人不懂感情 能够钟情的人 正是我们啊 山简被他的话打动 也跟着悲伤起来 5 就情感起伏言 本文开篇先说人力之不可期 天理之不可推 隐含 逝者长已矣 之悲慨 转念欧公 生有闻于当时 死有传于后世 又觉不必伤悲 及至篇末 笔锋忽转 认为与欧公素不相识者尚且不禁 涕泣而歔欷 何况与之同朝共游的士大夫 更何况自己曾蒙知遇之恩 怎能不 向慕而瞻依 行文至此 一如开闸放水 积蓄已久的感情波澜遂奔腾而下 不可羁束 一结 念公之不可复见 而其谁与归 蕴无限哀感 较苏东坡同题祭文结尾 盖上以为天下恸 而下以哭其私 呜呼哀哉 更为沉痛 欧公辞世 写祭文以悼者 除荆公 东坡外 尚有曾巩与苏辙 均一时之古文大家 但较荆公此文终逊一筹 明人茅坤以为 欧阳公祭文当以此为第一 良非虚誉 因与欧公政治立场不同 作为当朝宰相 又是身受欧公提携的晚辈 荆公此文不得不避开政见 只谈道德文章 对其政绩亦仅涉及为先皇立储一事 但字里行间 则充满对欧公的崇敬与哀思 足见荆公情谊之真挚与人格之高尚 十四年后 荆公辞世于江宁 今南京 与欧公一样 也享年66岁 其时新法全废 不要说其政敌 即便荆公的门生故旧 亦皆噤若寒蝉 不仅怯于写祭文 甚至连奔丧 吊唁都不敢参加 相比之下 其风骨人格 确实远不可与荆公同日而语 王安石与欧阳修交往 乃曾巩为介 嘉祐元年 1056 安石任群牧判官 在汴京拜见欧公 有诗相酬 欧公在 再论水灾状 奏疏中曾举荐安石 太常博士群牧判官王安石 学问文章 知名当时 守道不苟 自重其身 议论通明 兼有时才之用 所谓无施不可者 伏乞更广进擢 置之左右 必有裨补 当时王安石门人中 仅有反对新法的陆佃曾私下撰写 祭丞相荆公文 另有张舜民曾写 哀王荆公 七绝四首 亦反对新法者 文中有四个比喻句概括了欧阳修的文学成就 从课文中找出来 说明这四句话分别表现了什么特点 指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具体语句 即 其积于中者 骏马之奔驰 概括的特点分别是 积累丰厚 文彩华美 语言优美飘逸 文词雄浑有力 作为祭文 文章开头却用议论的笔调强调 亦又何悲 原因何在 这样强调是为了突出欧公杰出的功绩 突出他和作者与众不同的人生境界 作者并非不悲痛 也非无感情 但作者能够超出人之常情 这也切合死者 四 赏析写法 1 叙述 描写 议论 抒情融为一体课文没有像一般祭文 表达形式单一 而是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手段 酣畅淋漓地展示自己的思想感情 2 大处着眼 高瞻远瞩 全面揭示欧阳修的成就贡献 选材构思有创意 汇评 欧阳公祭文当以此为第一 明 茅坤 唐宋八大家文钞 卷九十六 一气浑脱 短长高下皆宜 祭文入圣之笔 清 储欣 唐宋八大家类选 卷十四 一气奔驰 不可控抑 此即介甫诋为在一国则乱一国 在天下则乱天下者也 而祭文又推服如此 岂由中之言耶 特其文 可与子瞻篇并传 沈德潜 唐宋八家古文读本 卷三十 是篇段段叙来 可与本传相表里 而一气浑成 渐近自然 又驾大苏而上之矣 清 林云铭 古文析义 卷十五 赏析 王安石的散文大多议政说理 感情色调不浓 但他的哀祭文却有浓挚的抒情色彩 表现了性格倔强的王安石也有不能 忘情 的一面 这篇 祭欧阳文忠公文 就是一篇低回婉转 情深意挚 哀思绵绵的抒情文 欧阳修作为北宋文学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 喜奖掖后学 史载 奖引后进 如恐不及 赏识之下 率为闻人 宋史 本传 王安石在年轻的时候曾得到欧阳修的嘉许 虽然欧阳修晚年曾与司马光一起反对熙宁 新法 但王安石对欧阳修的知遇之恩未曾或忘 在欧阳修去世之后 王安石写了这篇祭文 对欧阳修的人格修养和文章学术予以高度礼赞 祭文开篇破空而来 由远及近 由天道渺茫 人事难测的议论 感叹欧阳修突然去世 然后笔锋一转 说欧阳修 生有闻于当时 死有传于后世 平生无憾 因而不必悲戚 接着文章便由 生有闻 死有传 两句生发开去 分别就欧阳修的文章学术 气节品格和卓著功勋进行评价 古人有言 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 其次有立言 虽久不废 此之谓不朽 左传 襄公二十四年 欧阳修在 德 功 言 三方面皆有显著成就 其文章 豪健俊伟 怪巧瑰琦 其气节 果敢 刚正 其功勋 立定大计 谓千载而一时 所以欧阳修之 英魄灵气 不随异物腐散 也就是说欧阳修已达到古人 三不朽 的境界 最后文章直接抒情 一方面表现了对死者的深切凭吊之情 另一方面抒发了 不可复见 的慨叹 心之所向慕而瞻依 其谁与归 两句表现作者对欧阳修发自肺腑的敬仰之情 文章辞采纷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