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许昌市五校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1页
河南省许昌市五校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2页
河南省许昌市五校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3页
河南省许昌市五校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4页
河南省许昌市五校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新人教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许昌市五校2013-201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新人教版考生注意: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卷(选择题,共60分)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这表明()a、商朝完全照搬和继承了夏朝的制度b、周朝完全照搬和继承了商朝的制度c、夏、商早期制度对西周的影响微弱d、夏、商、周三代的制度是相沿袭的2、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商周时期就确立了先进的政治制度。下列关于中国商周暑期政治制度特点的表述,正确的是皇权至上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神权与王权的结合深受宗法等级观念的影响a、 b、c、d、3、山东省通常被称为“齐鲁大地”,这渊源于a、商代曾在建都b、西周分封的齐鲁两国统治中心都在山东省c、山东省的行政区域与齐鲁两国的封地完全一致d、商代曾经在山东省建立齐鲁两个诸侯国4、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八年,伐陆浑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这反映了当时a、周王室衰微,王命不行b、尊王攘夷,大国争霸c、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d、列国内乱,诸候兼并5、2006年2月6日,吴文化发祥地江苏无锡梅村吴氏宗亲泰伯庙祭祖大典隆重举行,热热闹闹的泰伯庙会也揭开了序幕,海内外游客在这里细细品味二千五百多年吴文化的历史沉淀。中华民族这种尊祖敬宗的习俗源自a、禅让制b、宗法制c、分封制 d、世袭制6、百家姓里有一“邱”姓,邱氏祖上为西周初年齐国诸侯姜太公。姜太公将他其中一个儿子分封在营丘(姜氏这一子孙遂以“丘”为姓,后世为避孔子名讳,改“丘”为“邱”),而齐国诸侯爵位则由姜太公长子继承。这实质上体现了a、王位世袭制b、宗法制c、分封制d、中央集权制7、“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这表明西周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b、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c、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d、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8、在阿房宫遗址出土的一块秦砖上,用小篆刻写了“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十二个字。其中“海内皆臣”这四个字最能表明秦朝a、国家统一b、经济繁荣c、文化统一d、百姓安居9、“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这句唐诗反映的是a、秦统一六国b、秦北击匈奴c、诸侯联合伐秦d、秦征服岭南10、汉书在谈到秦的统一时说:“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班固认为秦统一的最主要意义是a、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b、使人民有了从事生产的安定环境c、为我国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d、使人民脱离了诸侯国的统治11、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记中,曾经描述秦代的政治制度:“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反映了a、皇权至高无上b、三公九卿互相制约c、秦律严苛细密d、丞相大权独揽12、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属下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是为广州建置之始。有关任嚣的说法错误的是a、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b、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c、他无仅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d、他像以前的诸侯一样拥有封地13、明代王夫之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制“弗能改”的主要原因是a、符合中央集权需要b、二千年惯性使然c、符合地方发展需要d、古今上下皆安之14、秦朝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步作用不包括a、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b、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c、促进了华夏文明的发展d、有利于土建经济的发展15、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c、宰相数量逐渐增加d、皇权不断加强16、“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中的这则材料反映出当时的实质问题是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17、宋朝实行“使京师之兵足以制诸道,则无外乱;合诸道之兵足以制京师,则无内变”的策略,没有收到的预期效果是a、强化了皇权b、削弱了地方势力c、防止了禁军将领权重d、缓和了阶级矛盾18、隋王朝国祚短促,但在制度建设上却多有建树,既有继承发展,又有开拓创新。其中:由隋开创并为唐所继承的制度有a、府兵制、三省六部制b、府兵制、科学制c、三省六部制、科举制d、科举制、均田制19、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天问大臣:“天下谁人最快活?”有人答:“金榜题名。”有人说:“功成名就者快活。”朱元璋听了都不以为然,当听到万钢说:“畏法度者快活”时,赞赏地点点头,随后对其委以重任。朱元璋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的原因是a、其他大臣的回答自相矛盾b、万钢的回答强调了对专制统治的服从c、万钢的回答揭示了快乐的源泉d、其他大臣的回答背离了主题20、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下列最能反映引文中“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含义的史实是a、明朝废除丞相制度b、唐朝建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c、清朝设置军机处d、清朝延续明朝的内阁制度21、一位与伯利克里同时代的人曾自豪地说:“假如你未曾见过雅典,你是个笨蛋;假如你见到雅典而不狂喜,你是一头蠢驴;假如你自愿把雅典抛弃,你是一头骆驼。”他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伯利克里时代的雅典a、疆域最辽阔b、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c、经济发展最繁荣d、对外战争屡获胜利22、雅典政治家伯利克里说:“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这体现了雅典民主制度的特点是a、轮番而治b、集体掌权c、人民主权d、公民享有知情权23、在雅典“审判苏格拉底的自相矛盾和可耻的地方是,以议论自由著称的一个城市,竟然对一个除了运用言论自由以外,没有犯任何其他罪行的哲学家提出起诉”。“苏格拉底之死”反映了a、雅典民主制度的萌芽b、雅典专制制度的确立c、城邦阶级斗争尖锐d、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24、“如果在夜行里行窃的人被当场杀死,则这种杀人的行为是被认为是合法的。”(第八表,第十二条)以上规定反映的实质是a、罗马法十分严酷野蛮b、极力维护私有财产c、此法典保护了雅典人民的利益d、重视良好道德的培养25、马克思说:“罗马帝国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对这段话的准确理解是a、法官是罗马帝国的最高统治者b、法官滥用权力,造成社会秩序混乱c、罗马法官建立了罗马帝国d、罗马法巩固了帝国的统治和经济基础26、有学者指出:“那些为17世纪的大部分欧洲人难于理解和在当时的大不列颠尚未获得全胜的原则(自由与平等),已在新英格兰(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的法律上得到了全部承认,并被订于法律的条款之内。”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17世纪的新英格兰已是一个法制国家b、17世纪的英国还处于封建势力的统治之下c、美国的民主政治早在17世纪就开始孕育d欧洲在17世纪时并未受到文艺复兴的影响27、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不得与他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盟约”。这些规定体现的原则是a、共和制b、联邦制c、分权制d、“权力制衡”28、史学家认为,英国、法国的革命有许多的相似之处,就其本质而言,二者的相信之处是a、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b、都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国家c、人民群众都积极参加革命d、经过反复才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29、史载: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意见发回重拟时,如果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对上述理解正确的是a、明朝内阁参加机密事务的决策b、明朝政治初露民主迹象c、明朝君主专制较前代有所弱化d、明朝内阁大臣掌握了决策权30、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提到某种治史方法时说,“其治史,乃以社会形态为躯壳,以阶级斗争为灵魂。所论厥为自秦以来,中国社会形态之阶段分别。”这种治史方法是a、唯物史观b、文明史观c、全球史观d、现代化史观第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时,其中第31题12分,32题16分,33题12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朝中央政府中枢即三省的职权分配是中书省掌决策权,门下省掌审议权,尚书省掌执行权。唐朝三省构成的权力中枢之间的运作是制度化、法律化的。三省分割相权、相互制衡与纠错,这是种科学合理的权力结构。三省分权制衡是个很大的历史性的政治体制进步。但该政治体制也有它的弊疾,三省之间尤其是中书省和门下省两省之间常有政见冲突,时有“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时有假公济私故意扯皮,常出现一些“日有争论、纷纭不决”的事情,影响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付刚刍议唐朝中央政府的分权制衡材料二:美国宪法将国家权力分为三部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别由国会、总结以及法院行使,三权分工,相对独立。美国宪法以简短的语言实现了三权分立的思想,是分权与制衡的统一体三权的分立与制衡不是简单的权力分配,也不是简单的权力制约,而是在动态的权力运作过程中体现各自的价值,展现各自的权威,实现相互的协作。它对于维护美国资产阶级的利益,调整不同利益集团的冲突,防止权力滥用和集中,保障公民权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权力的制衡造成权力的效率低下、权力的相互倾轧、权力配合的缺失等。魏海群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历史发展及其启示(1) 据材料一,概括唐代三省分权制衡的利和弊病。(5分)(2) 材料二,分析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特点。(3) 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分权制衡的认识。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至东汉末年封建统治者不断补充健全岁举孝廉的有关规定,察举标准为“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宰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遇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后汉书左雄传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洁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晋)葛洪抱朴子审举材料三隋炀帝能够在传统取士科目之外创设足以开启新局面的新科目,无论如何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刘海峰科举制的起源与进士科的起始材料四汉代的察举与唐代的科举基本一致皆朝廷统一部署下,以按科取士、考试进用为特征的官僚选拔制度。徐连达、楼劲汉唐科举异同论(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察举制的基本特点,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制度在西汉时期的主要作用。(6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察制在推行过程中存在什么不足之处?对后世有何不利影响?(4分)(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隋炀帝所开设的“新科目”是什么?有何“划时代的意义”?(2分)(4)如果不赞同材料四的观点,请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理由。(4分)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英国具有议会传统。自13世纪开始,议会在王权集中及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使其获得了特殊的地位和君主的信任,并借此不断扩大自己的职权,独立性也不断增强。资产阶级、新贵族和封建君主之间存在着特殊的利益关系,长期以来维持一种联盟的状态。他们相互支持,相互依靠,彼此扶助各自利益的实现。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霍布斯提出“必须有一个最高统治者,不然的话,在国内定要发生叛乱及教会与国家之间的内战”,这正符合英国革命局势的发展。到革命后期,英国整个民族认识到,议会掌握无所不包的权力是合法的,也是必须的。同时,一个贤明的善良的君主仍被认为是人民的幸福。这种尊崇王室的心态在欧洲其他国家也是普遍的。而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和后来君主登上皇位的原因密切相关。摘编自叶阿科斯明斯基主编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材料二: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保障“人民”对政府的参与、信任和制约,意在追求“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它用代表制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以防止政府某一分支侵夺或垄断权力,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1) 根据材料一,概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