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方法验证.doc_第1页
分析方法验证.doc_第2页
分析方法验证.doc_第3页
分析方法验证.doc_第4页
分析方法验证.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药品质量标准方法验证及标准规范化药品的质量标准要素(2000年版中国药典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1)药品质量标准(特别是国家药典)既是组织生产、提高质量的手段,又是科学管理和技术监督的组成部分,也是联系科研、生产、供应、使用和检验的技术纽带。因此药品质量标准是我们大家工作成就和能力的综合表现。2000年版药典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要素1. 验证的目的和时机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的目的是:1.分析方法提供的数据必须满足可靠性的要求;2.分析方法应适合于相应的检测要求。何时验证:在起草药品质量标准时,分析方法需经验证;在药物生产方法变更、制剂的组分变更、原分析方法进行修订时,质量标准分析方法也需进行验证。方法验证过程和结果均应记载在药品标准起草或修订说明中。2. 需验证的分析项目鉴别试验,杂质或有关物质定量或限度检查,原料药或制剂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以及制剂中其他成分(如降解产物、防腐剂等)的测定。药品溶出度、释放度等功能检查中,其溶出度等测试方法也应作必要的验证。验证内容有:准确度、精密度(包括重复性、中间精密度和重现性)、专属性、检测限、定量限、线性、范围和耐用性。视具体方法拟订验证的内容。下表中列出的分析项目和相应的验证内容可供参考。检验项目和验证内容项目内容鉴别杂质测定含量测定及溶出量测定定量限度准确度+精密度+重复性+中间精密度+专属性+检测限+定量限+线性+范围+耐用性+已有重现性验证,不需验证中间精密度如一种方法不够专属,可用其它分析方法予以补充视具体情况予以验证3. 如何验证一 准确度(accuracy)准确度指用该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或参考值接近的程度,一般以回收率()表示。准确度应在规定的范围内建立。回收率应为多少?、RSD应为多少?,现在尚未有明确的数值。1 含量测定方法的准确度原料药可用已知纯度的对照品或样品进行测定;或用本法所得结果与已建立准确度的另一方法测定的结果进行比较。制剂可用含已知量被测物的各组分混合物进行测定。如不能得到制剂的全部组分,可向制剂中加入已知量的被测物进行测定;或与另一个已建立准确度的方法比较结果。如该法已建立了精密度、线性和专属性,准确度有时也能推算出来,不必再做。(如原料)2 杂质定量测定的准确度可向原料药或制剂中加人已知量杂质进行测定。如果不能得到杂质或降解产物,可用本法测定结果与另一成熟的方法进行比较,如药典标准方法或经过验证的方法。如不能测得杂质或降解产物的相对响应因子,则可用原料药的响应因子。应明确证明单个杂质和杂质总量相当于主成分的重量比(),或是面积比()。3 数据要求(需要多少个具体的测量数据)在规定范围内,至少用9次测定结果进行评价,例如制备3个不同浓度的样品(ICH推荐在标示量的80%、100%和120%的水平上),各测定3次。应报告已知加入量的回收率(),或测定结果平均值与真实值之差及其可信限。二 精密度(precision)精密度指在规定的测试条件下,同一个均匀样品,经多次取样测定所得结果之间的接近程度。精密度一般用偏差、标准偏差或相对标准偏差表示。含量测定和杂质定量测定应考虑方法的精密度。1 重复性(repeatability)在相同条件下,由一个分析人员测定所得结果的精密度称为重复性。在规定范围内,至少用9次测定结果进行评价,如制备3个不同浓度的样品,各测定3次。或把被测物浓度当作100%,用至少6次的测定结果进行评价。2 中间精密度(intermediate precision)在同一个实验室,不同时间由不同分析人员用不同设备测定结果的精密度,称为中间精密度。为考察随机变动因素(不同日期、不同分析人员、不同设备)对精密度的影响,应设计方案进行中间精密度试验。3 重现性(reproducibility)在不同实验室由不同分析人员测定结果的精密度,称为重现性。当分析方法将被法定标准采用时,应进行重现性试验。如建立药典分析方法时通过协同检验得出重现性结果,协同检验的过程、重现性结果均应记载在起草说明中。4 数据要求均应报告标准偏差、相对标准偏差和可信限。三 专属性(specification)专属性指在其他成分(如杂质、降解产物、辅料等)可能存在下,采用的方法能准确测定出被测物的特性。鉴别反应、杂质检查、含量测定方法,均应考察其专属性。如方法不够专属,应采用多个方法予以补充。1 鉴别反应应能区分可能的共存物质或结构相似的化合物。可通过检验被测样品能得正反应,而不含被测成分的样品,以及结构相似或组分中的有关化合物,均应呈负反应来证实方法的鉴别能力。如不能证明某一分析方法对某一被测物总是专属的(全面鉴别),此时可推荐两种或更多种的分析方法配合以达到所需的鉴别水平。2 含量测定和杂质测定色谱法和其他分离方法,应附代表性图谱,以说明专属性。图中应标明各成分的位置,色谱法中的分离度应符合要求。(当采用非专属的方法检测时,应采用能为分析方法提供证据的其它方法以显示其整体的专属性。如用滴定法测定药物含量时,应采用适于检出杂质的方法和含量测定方法一起来说明专属性。)在杂质可获得的情况下,对于含量测定,试样中可加入杂质或辅料,考察测定结果是否受干扰,并可与未加杂质和辅料的试样比较测定结果;对于杂质测定,也可向试样中加入一定量的杂质,考察杂质能否得到分离。在杂质或降解产物不能获得的情况下,可将含有杂质或降解产物的试样进行测定,与另一个经验证了的或药典方法比较结果。用强光照射,高温,高湿,酸、碱水解,或氧化的方法进行加速破坏,以研究降解产物。判断方法:含量测定方法应对比两法的结果,杂质测定应对比检出的杂质个数,必要时可采用光二极管阵列检测和质谱检测,进行纯度检查。四 检测限(detection limit)检测限指试样中被测物能被检测出的最低量。常用的方法如下:1 直观评价法用已知浓度被测物的样品,试验出能被可靠地检测出的最低浓度或量。用于非仪器分析法(目视法),也可用于仪器分析法。2 信噪比法用于能显示基线噪音的分析方法,即把已知低浓度试样测量信号与空白样品测量信号进行比较,算出能被可靠地检测出的最低浓度或量。一般以信噪比为3:1或2:1时相应浓度或注入仪器的量来确定检测限。3 数据要求应附测试图谱,说明测试过程(包括各步浓度的响应值)和检测限结果。五 定量限(quantitation limit)定量限指样品中被测物在规定的实验条件下,以可以接受的准确度和精密度,被定量测定的最低量。杂质和降解产物用定量测定方法研究时,应确定定量限。1 直观评价法分析已知浓度被测物的样品,以可以接受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定量检测被测物的最低浓度或量来确定。用于非仪器分析和仪器分析法。2 信噪比法一般以信噪比为10:1时相应的浓度或注人仪器的量进行确定。如果有被测物的对照品,可以配制接近定量限的或按规定配制的对照溶液;若没有对照品,推荐用试验药物的稀释液作为对照溶液来进行测定。3 数据要求定量限度和测定定量限度的方法。六 线性(linearity)线性指在设计的范围内,测试结果与试样中被测物浓度直接呈正比关系的程度。应在规定的范围内测定线性关系。可用一贮备液经精密稀释,或分别精密称样,制备一系列供试样品的方法进行测定,至少制备5份供试样品。以测得的响应信号作为被测物浓度的函数作图,观察是否呈线性,并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回归(必要时,响应信号可经数学转换)。数据要求:应列出回归方程、相关系数和线性图。七 范围(range)范围指测试方法以一定的精密度、准确度和线性进行测试的高低限浓度或量的区间。范围应根据分析方法的具体应用和线性、准确度、精密度结果和要求确定。1 原料药和制剂含量测定,范围应为测试浓度的80120%;2 制剂含量均匀度检查,范围应为测试浓度的70130%,根据剂型特点,如气雾剂、喷雾剂,范围可适当放宽,溶出度或释放度中的溶出量测定,范围应为限度的20%;3 如规定限度范围,则应为下限的20%至上限的+20%;4 杂质测定,研究时,范围应根据初步实测,拟订出规定限度的20%。5 如果含量测定与杂质检查同时测定,用百分归一化法,则线性范围应为杂质规定限度的20%至含量限度(或上限)的+20%。八 耐用性(ruggedy)耐用性指在测定条件有小的变动时,测定结果不受影响的承受程度,为常规检验提供依据。开始研究分析方法时,就应考虑其耐用性。如果测试条件要求苛刻,则应在方法中写明。1 典型的变动因素有:被测溶液的稳定性,样品提取次数、时间等。2 液相色谱法中典型的变动因素有:流动相的组成和pH值,不同厂牌或不同批号的同类型色谱柱,柱温,流速等。3 气相色谱法变动因素有:不同厂牌或批号的色谱柱、固定相,不同类型的担体、柱温,进样口和检测器温度等。经试验,应说明小的变动能否通过设计的系统适用性试验,以确保方法有效。药品质量标准研究(资料7)(药品质量标准研究资料应进行考察的项目)应标示供试样品及对照品的批号、生产单位、提供单位。资料应采用A4纸来整理装订。一 性状应对临床或生产用药品(不是精制品)进行检查,根据此数据来确定质量标准中的性状描述。(注:质量标准中的规定的性状、理化常数应据此制定,不是按资料6中的精品来订出)。2性状项下记述药品的外观、臭、味和一般的稳定性情况,溶解度以及物理常数等。“性状”项下记述的外观、臭、味,是一种感观规定,仅须作一般性描述。溶解度:应有不同溶剂的溶解度测定结果(如极易溶解的溶剂、易溶的溶剂、溶解的溶剂、不溶的溶剂等)。也可有在热水或热乙醇、酸性或碱性溶液中的溶解度。制剂应标明处方,根据处方来确定制剂的性状。注意:对药品的晶型、细度或溶液的颜色、相对密度、沸程、熔点(化学药品的熔点一般在343)、馏程、凝点、比旋度、折光率、粘度、吸收系数等物理常数需作严格控制时,应在说明分析结果和文献数据或对照品分析结果。二 鉴别对临床或生产用药品进行鉴别检查,应有对照品检验结果或文献数据。必要时应标示有空白试验的结果。一般情况鉴别有官能团的特征反应、TLC、UV、HPLC、IR等。在UV、HPLC、IR的鉴别质量研究中,应提供以下检验图: TLC应有最小检验出量和进行鉴别检验的TLC图谱,图谱应是照片。鉴别样品的用量是根据最低检出量来确定。一般为不少于最低检出量十倍。 UV应有样品检验的图谱,尽可标明准确浓度或E值。应有几种不同溶剂的UV图,最好研究不同pH对样品的吸收峰及吸收值的影响 HPLC应有溶剂空白、最小检验出量和进行鉴别检验的HPLC图谱,图谱应是图形和峰面积。鉴别样品的用量是根据最低检出量来确定(或按含量测定项下)。一般为不少于最低检出量十倍。 IR样品检验的图谱。应对研究压片对样品的晶形是否影响。制剂应补充辅料图谱。三 检查一般包括有效性、纯度及安全性。有效性检查如白喉杭毒素检查项下的“比活性”,纯度检查如“有关物质、熔点及吸收系数等”,安全性如“等”。在检查项下的检查项目有pH值(酸度、碱度及酸碱度)、溶液的澄清度及颜色、装量(片重差异、含量均匀度)、溶出度(崩解时限)、干燥失重(水份)、炽灼残渣、金属盐检查(铜盐、铁盐、重金属及砷盐等)、异常毒性、降压物质、热源(细菌内毒素)、无菌(微生物限度检查)等。检查的项目很多、不同品种的检查项目不同,但对拟收订在质量标准的检查项目一定要进行质量标准研究,应有实验数据、图谱(必需的相片)、文献资料及对照品检查结果。以下简单说明TLC法测定有关物质时应研究的项目。(一)对起草单位的要求:1 薄层色谱法用于药品的有关物质检查,则需提供建立该法的依据及参考文献。2 如能获得已知杂质,则需进行方法的系统适用性试验。3 对于首次采用的方法,则需提供下述内容:1) 展开剂的选择:展开剂即溶剂系统或流动相。点样后的薄层,要用适当的展开剂使样品的各组分获得分离。理想的分离,应是得到一组Rf值在0.20.8之间的清晰斑点。2) 溶剂的选择:一般将样品溶于易挥发的有机溶剂中,如乙醇、甲醇、氯仿等,尽量不用水,以免降低吸附剂的活性。3) 点样体积:点样体积宜在20l以下,并需分次点加,以免使原点扩散,直径太大。所有原点应在同一水平线上,面积也尽可能一致。4) 展开方式:可采用一次展开或程序控制多次展开(programmed multiple development,PMD)方式,PMD的原理是依据展开溶剂前沿通过薄层上的斑点时发生的斑点再浓集现象,即采用同样的展开剂、同一展开方向、同样展开距离的单向多次展开的TLC中,斑点的再浓集现象可反复发生。本实验可采用二次展开方法进行验证。5) 斑点的检出:常用的检出方法有光学检出法和显色剂法,应对选用的检出方法进行最低检出量试验;并应注意杂质斑点与自身对照品斑点的强度或颜色有否可比性。4 应提供制定有关物质限度的依据;样品的批数及来源。5 应考虑试剂的质量,铺板的条件,实验时的温度、湿度及饱和情况等影响元素,并加以说明。(二)对复核单位的要求:1 按照起草单位提供的色谱条件与方法进行复核。2 应进行最低检出量试验。3 应考虑对同一样品分析结果的重现程度、方法的可行性,并作出评价。 应注意:a. 应有几个展开系统检查,这几个展开系统分别使主峰展至Rf约为0.2、0.5、0.8。b. 应有最小检验出量(对照品及杂质对照品)c. 最好应有杂质对照品进行对照试验。如杂质对照品提供困难,应用杂质对照品和自身对照法同进行试验,根据实验数据确定检验的系统及自身对照的对照溶液的浓度。d. 进行样品检查,并记录检验的TLC图谱,图谱应是照片。e. 应记录试验温室度、湿度。因为它对分离影响很大。四 含量测定方法有容量法、可见-紫外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法及气相色谱法。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测定,在质量研究中应有方法学研究资料,例:在制剂的含量测定中应有如下资料1. 最低检出量(根据此来确定样品测定时应采用的浓度)2. 线性试验3. 稳定性试验4. 回收试验5. 精密度试验及重现性试验6. 样品测定7. 耐用试验162000年版中国药典药品质量标准的规范一般情况,药品质量标准(中国药典二部)中包含如下项目:中文化学名称、汉语拼音、英文名称(中国药典一部、药材拉丁名称、中成药无英文名称)、结构式、分子式、分子量、来源、含量限度、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类别、剂量、注意、贮藏、有效期。一名称制定药品质量标准时,首先应给一个药品以法定的名称,根据卫生部颁布的新药审批办法规定:“新药的名称应明确、科学、简短,不得使用代号及容易混同或夸大疗效的名称”。一)国际上,世界卫生组织制定公布了国际非专有药品名,审定出版了单一药物通用名国际非专利药名(International Nonproprietary Names for Pharmaceutical Substances,INN)供国际间统一使用。对命名问题,WHO的专家委员会对药品命名提出了两个主要原则:1)药品名称读音应清晰易辨,全词不宜过长,且应避免与目前已经使用的药名相似;2)属于同一药效类别的药物,其名称应力求用适当的方法使之显示这一关系:凡是易令病人从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和治疗学角度猜测药效的名称,一般不应采用。二)我国药典委员会和新药审批办法对药品命名的原则规定是:1)药品的名称包括中文名、汉语拼音名、英文名三种;2)药品的名称应明确、简短、科学,不用代号、政治性名词、容易混同或夸大疗效的名称;3)凡国内其他系统亦采用的名称,能统一的尽可能一致,与世界卫生组织拟定的国际非专利药名”能统一的,尽量采用统一的拉丁名,便于交流;4)外国的专利名,无论是外文拉丁化或中文名音译,都不能采用。三)我国药品名称大致有这几种类型:1)以学名或来源命名。2)以简化的化学名命名。3)以译音命名。4)以译音、译意混合命名。5)将药品与疗效相联系的商品名。四)有机化学药品的命名:1)有统一的通俗名,尽量采用。如甘油,不用丙三醇;氯仿,不用三氯甲烷。2)化学名比较短(一般不超过五个宇),采用化学名。如苯甲酸、柠檬酸呱嗪等。3)化学名比较长的,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下述命名方法:a. 采用化学基团简缩命名。简缩时要考虑与拉丁名称尽量对应,并注意防止所定的名称得出和该药品不同的结构。如氯丙嗪(Chloropromazinum),中文名与拉丁名相对应,也反映了一些化学基团,因“嗪”没有标明什么“嗪”,不能通过中文名划出结构,所以这个名称比较简短而好。但乙胺嘧啶(Pyrimethaminum),中文名与拉丁名虽相近,也反映了一些化学基团,但因通过“乙胺嘧啶”可以划出不同结构的化合物,所以不是一个理想的药名。b. 采用化学基团与音译结合命名。优点是与拉丁名较有联系,字数容易控制。如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um)、苯妥英钠(Phenytoinum Natricum)。c. 采用化学基团与意译相结合。如己烷雌酚(Hexoestrolum)。d. 采用音译命名。在命名时应注意尽量用通俗的字。如地塞米松(Dexamethasonum)、可待因(Codeinum)。4)同类药品应考虑系统性。如磺胺类药,一般同“磺胺”(磺胺间甲氧嘧啶);抗生素类药,经常用“霉素”,而头孢菌素类往往用“头孢”;半合成的抗生素,尚需在前面加化学基团字头,并注意简短而有区别。如氨苄青霉素钠、苯唑青霉素钠等。5)盐类或酸类药物,将酸名放在前面,碱或醇名放在后面。如盐酸利多卡因、烟酸肌醇酯、对羟基苯甲酸乙酯等。五)中成药的命名1)中成药名称包括中文名和汉语拼音,均不注拉丁名称。2)中成药的中文名称应与该药剂型相符。3)如为单味成药,采用药材名与剂型结合命名。如益母草膏。4)中成药药名的汉语拼音应与剂型拼音分隔书写,如香附丸Xiangfu Wan。药名较长的可按适当的音节分隔拼音。如通宣理肺丸Tong xuan Lifei Wan。5)复方中成药,可根据情况采用下列命名方法:a. 采用方内主要药材名称缩合命名,名称一股不超过五个宇。如参苓白术散,由人参、茯苓、白术等十昧药组成。b. 采用主要药材名与功效结合命名,此命名法过去比较常见。如桑菊感冒片。c. 以几昧药命名或加注的,如六味地黄丸、八味沉香散。注:一部收载的颗粒剂取消“冲剂”的副名,二部不列副名。二性状性状项下记述药品的外观、臭、味和一般的稳定性情况,溶解度以及物理常数等。“性状”项下记述的外观、臭、味,是一种感观规定,仅作一般性描述,没有确切的法定检验方法;不构成法定标准的组成部分,不作为质量的法定要求。性状可因生产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异,只要这些差异不影响质量和药效,一般是允许的。考虑到药品的性状是药品质量的表征之一,与其质量间仍有一定的联系,可对产品的质量作出初步的评价,所以,应根据各药的实际予以规定,用词仍应确切。在“由有对药品的晶型、细度或溶液的颜色需作严格控制时,应在检查项下另作具体规定”。对相对密度、沸程、熔点、等物理常数,则应严格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并用以评价药品质量。 1外观、臭、味和稳定性作为一个自然段,按次序记述,中间用分号“;”隔开。( l)对于色的描述气体或液体用“无色”。固体粉末用“白色”尽量避免用特殊的形容词来描述,不得已时也有用“白色或类白色”。有色药物应根据其应有的色泽加以描述;如有其他特性,也可在色泽后描述。 (2)臭的描述 臭是指药品本身固有的,不包括因混有不应有的残留有机溶剂而带人的异臭。 (3)味的描述 具有特殊味觉的药品,必须加以记述,但毒、剧、麻药可不作“味”的描述。 (4)有引湿、风化、遇光变质等与贮藏有关的性质,也应择要描述。 2溶解度 不列小标题,排在外观性状项下作为第二自然段。(1) 溶解度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药品的纯度,也可供精制或制备溶液时参考(不是法定要求)。(2) 在溶剂的选择上,应尽量采用常用的,与该品种有关的,与配制制剂或检验时有关的溶剂;溶剂品种应简化,不应罗列过多,并避免使用昂贵或不常用的溶剂。(3) 排列次序 A、按溶解度的大小排列,“极易溶解”在前;而后是“易溶”、“溶解”、等。B、溶解度相同的溶剂,按其极性大小依次排列(水、甲醇、乙醇、丙酮、等)。C、热水或热乙醇(不用其他的热溶剂)放在同一溶解度的各溶剂之前。D、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的溶解度放在最后(注明所用酸或碱的名称和浓度并在其前面用分号“;”,使与前述溶剂中的溶解度相隔开)。 3物理常数 物理常数是检定药品的重要指标,应根据该药品的特性或检定工作的需要,选载有关的物理常数,依次(相对密度、馏程、熔点、凝点、比旋度、折光率、粘度、酸值、皂化值、羟值、碘值、吸收系数)排列于“性状”的溶解度之下,并用黑体字列出小标题。由于物理常数的测定结果,不仅对该药品具有鉴别意义,也反应该药品的纯杂程度,因而数值范围的规定必须明确并切合实际,不要用“约”字;测定方法均已收载于“附录”之中,必须引用,如有个别条件与附录不一致时,要加以注明。 (1)相对密度 一般用于液体原料药,其数值范围应书写至小数点后第3位。 相对密度的书写格式如下: 本品的相对密度(附录 A)为1.8711.875。(2)馏程 液体药物的沸点与其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范德华引力与氢键缔合的存在,使液态有机分子相互作用,促使分子间迅速运动,而又不致于变成气态分子,只有外界供给的能量足以克服这些引力时,才能形成气体分子,当蒸汽压不断增大,达到与外界压力相等时,液体开始沸腾,这就是沸点。一些常用药物都有一定的沸点。如麻醉乙醚为33.535.5,氯仿为6062。中国药典(2000年版)规定:在标准压力(101.3kPa)下,按药典装置,自开始馏出第五滴算起,至供试品仅剩34ml,或一定比例的容积馏出时的温度范围称馏程。但从液体开始沸腾到全部变成气态分子时,药物如果纯粹的话,那么馏程较短,如果有多种类型混在一起,其馏程就较长。例如,混合脂肪酸甘油酯有多种类型,部颁标准(1989)规定其34型馏程为235335、35型为220230、38型和40型为215230。这几种类型混合在一起,其沸程在215235间。水杨酸甲酯比较纯粹,馏程就短,部颁标准(1989)规定为318224。亚硝酸戊酯的馏程规定为90100,中间相隔10,而且部颁标准(1989)要求在这段温度内蒸馏出来的数量不得少于85(ml/ml),这说明亚硝酸成酯中混有相当多的杂质(约占15)。 馏程的书写格式如下: 本品的馏程(附录VI B)为XXXX。3)熔点 结晶性药物在一定的压力下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对纯的结晶性药物而言,熔点十分敏锐,一般熔距不超过0.5。若受到杂质的影响,熔点下降,熔化敏锐程度减低而使熔距增大。如纯的 B晶型氯霉素熔点为8688,若纯度为94时,则69开始熔化,至86全熔。晶型不同,其熔点也异。如磷酸氯喹存在着两种晶型,其差示热分析法吸收峰分别为196和216,故USP(XX IV)和JP(13)对其高低熔点及混合晶型的熔点都作了规定。中国药典(2000年版)对磷酸氯喹经差示扫描热量法证实,无高熔点的晶型存在,故熔点定在193196之间。此外,构型不同其熔点也异,如氨甲环酸反式异构体的空间结构具有高度对称性,顺式体对称性较差;两者的熔点差别很大,前者为386392,后者为238239。由于熔点太高,一般不易测定,如制成盐酸盐,顺式体的熔点为198.5199.6,反式体的氨甲环酸熔点为249.5350。中国药典(2000年版)把本品的熔点定在247251之间。值得注意的是:各国药典所称的熔点其涵义是不同的,有的以熔化温度指熔点,有的将初熔到终熔时的熔距称熔点。中国药典(2000年版)规定:“熔点系指一种物质由固体熔化成液体的温度,熔融同时分解的温度,或在熔化时自初熔至全熔的一段温度”。因此,中国药典的熔点涵义实际上是熔距。 熔点的书写格式如下: 本品的熔点(附录 C第法)为3642。 (4)凝点 凝点系指一种物质由液体凝结为固体时,在短时间内停留不变的最高温度。某些药品具有一定的凝点,纯度变更,凝点亦随之改变。测定凝点可以区别或检查药品的纯杂程度。 凝点的书写格式如下: 本品的凝点(附录VI D)为2224。(4) 比旋度 具有光学异构体分子的药物,他们有着相同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但他们的旋光性能是不同时,一般分为左旋体、右旋体和消旋体。在有些药物中,两种不同。为了保证药物的质量,中国药典规定对具有旋光性的药品要作旋光度测定,这样可以鉴别药物或检查药物的纯杂程度。例如,中国药典(2000年版)规定葡萄糖的比旋度为+52.0至+53.0。在炔诺孕酮的氯仿液(20mg/ml)比旋度为-30至-35。这些规定都对保证药物的纯度和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药典的旋光度测定法规定,按干燥品或无水物计算,因此,一般可不再写“按干燥品计算”,但必须说明供试溶液的浓度及所用的溶剂;测定温度不在20时,要注明温度;在操作中另有特殊要求时,也要注明;限度范围数值的精度要求,应在依法测定旋光度的读数时,能准确至0.01。 比旋度书写格式如下: 取本品,精密称定,加水溶解并定量稀释使成每 1ml中约含0.01g的溶液,依法测定(附录VI E),比旋度为+20.5至+21.5。 (6)折光率 折光率对于液体药品,尤其是植物油,是一项很有意义的物理常数;测定折光率可以区别不同的油类、检查某些药品的纯杂程度或测定溶液的浓度,且因其测定方法简便,在上述有关药品性状项下的物理常数中应予列入。光线自一种透明介质进入另一种透明介质时,由于两种介质的密度不同,光的进行速度发生变化,即发生折射现象,并且遵从折射定律。某些液体药物利用对光的这种特殊效应,用折光计来检查他们的折光率,从中就可以知道他们的纯杂程度。 在测定时要注意下列几点: 物质的折光率因温度与光线波长的不同而改变,透光物质的温度升高,拆光率变小;光线的波长越短,拆光率就越大。折光率以n表示,D为钠光谱的D线,t为测定时的温度。 药典系用钠光谱的D线(589.3mn)测定供试品相对于空气的折光率(用阿培氏折光计,可用白光光源),除另有规定外,供试品温度为20。 测定用的折光计需能读数至0.0001,测量范围1.31.7,如用阿培氏折光计或其相当的仪器,测定时应调节温度至200.5。 测定前,折光计读数应用校正用棱镜或水进行校正,20时水的折光率为1.3330,25时,为1.3325,40时为1.3305。 折光率的书写格式如下: 本品的折光率(附录VI F)为1.5171.522。(7)粘度 粘度系指流体对流动的阻抗能力,中国药典(2000年版)在附录“粘度测定法”中平列有三种方法.第一法用于测定牛顿流体(包括纯液体和低聚物溶液)的运动粘度.第二法用于测定非牛顿流体(包括混悬液和高聚物溶液等)的动力粘度.第三法用于右旋糖酚及其制剂的特性粘数。例如,肝素钠在25时,测定其动力粘度不得大于0.030Pa.s。二甲硅油的运动粘度在35时为5001000mm2/s。液状石蜡的运动粘度在40(毛细管内径1mm)时不得小于36mm2/s。粘度的书写格式如下:本品的运动粘度(附录VI G第一法,毛细管内径2mm,在25时为600800mm2/s。(8)吸收系数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波长,及其在最大吸收藏 处的吸收系数,是该物质的物理常数之一。吸收系数用符号“”表示,即换算成溶液浓度为1(g/ml)、光路长度为lcm时的吸收度,将其列人性状项下的物理常数之中,不仅可用于考查该原料药的质量,并可作为其制剂含量测定中选用吸收系数的依据;因此,凡制剂的含量测定采用以吸收系数值计算的分光光度法,而其原料药的含量测定又因根据精密度的要求而改用其他方法的品种,均应在原料药的性状项下增订“吸收系数”,并应尽可能采用其制剂含量测定中的条件,使原料药的质量标准能与其制剂相适应。方法中的溶剂,除应满足物质的光学特征的需要外,还要考虑“易得、价廉、低毒”的原则,避免使用甲醇等低沸点、易挥发的溶剂;对于极性化合物,水是一种最为价廉的溶剂,但因易受溶质的影响而使其溶液的pH值不恒定,进而影响某些药品的紫外吸收光谱特征时,可考虑改用0.1mol/L或0.01mol/L的盐酸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或缓冲溶液。对于供试溶液的制备,要强调“定量稀释”,其浓度应使测得的吸收度介于0.30.7之间;操作的特殊之处,应予以注明。由于在附录“分光光度法”中已明确交待浓度 c系按其干燥品(或无水物)的重量进行计算,因此在文字叙述中不要加“按干燥品计算” 关于限度的范围,要考虑到测定误差,一般可采用其理论值的97103,其数值采用三位有效数字。吸收系数书写格式如下:取本品,精密称定,加水溶解并定量稀释使成每 1ml中约含30ng溶液,照分光光度法(附录IV A),在290nm的波长处测定吸收度,吸收系数()为133141。 (三)鉴别鉴别试验是指用理化方法或生物学方法来证明药品真实性的方法,而不是对未知物进行定性分析,因此只要求专属性强,再现性好,灵敏度高以及操作简便、快速等。常用的方法有:测定生成物的熔点,呈色反应、沉淀反应或其他化学反应,色谱法,紫外吸收光谱特性,红外光谱以及常见盐基或酸根的一般鉴别试验等。由于性状项下的物理常数也能协助鉴别真伪,所以选用的条目不要太多,能证明其真实性即可,不要求有足以确证的充分条件,一般用24条,并按上述次序排列。 1制备衍生物并测定其熔点此法操作繁琐、费时,要尽量少用;万一采用时,要具体叙述取样量、试剂用量和操作方法;最后熔点可采用“约”,也可规定明确的熔距。书写格式如下:取本品约50mg,加水5mI使溶解,滴加氢氧化钠试液使成碱性,析出沉淀后,滤过,沉淀用水洗涤数次,置硫酸干燥器中,减压干燥后,依法测定(附录VI C),熔点约为76。 2呈色反应和沉淀反应呈色反应是利用药物分子结构中的某个基团与反应试剂发生反应,产生不同的颜色来鉴别药物。同类药物由于结构相似,所以很难把他们鉴别开来。但由于同类药物往往在不同的位置上有不同的取代基,他们遇到相同的试剂,可产生不同色泽,据此可作为鉴别药物的依据。例如,吡唑酮类药物加人不同的氧化剂,产生的色泽是不同的。沉淀反应是利用药物分子结构中的某一基团与反应试剂发生特殊的沉淀来鉴别药物的。例如,磺胺类药物在碱性溶液中可与硫酸铜试液发生反应,生成各种颜色的结晶性沉淀。这两种方法因其操作简便,在鉴别试验中是比较常用的,但要选用反应明显、专属性较强的方法,并对方法的取用量、操作;注意事项和应观察到的现象都要有明确的叙述,对于毒、麻或贵重药品还应重视方法的灵敏度,尽可能减少供试量.在制定方法时,应做空白试验,以免出现假阳性反应,并与同类药物做对比试验;如为同类药物的共同反应,则应增加一个能在同类药物中相互区别的反应。书写格式如下取本品约1ml,加甲醛硫酸试液1滴,即显紫色 3其他化学反应在原有的药典中,尚有化学反应生成具有挥发性产物,依靠嗅觉来进行鉴别的药物。如具有醋酸酯的甾体激素类药物,但因供试品的取用量较大,应尽可能避免采用,尤其是对生成有毒的挥发性物质的方法。其他的反应,如银镜反应等,也宜改用更为简便的方法。 4色谱法采用与对照品(或已确证的已知药品)在相同条件下进行色谱分离并进行比较,要求其保留行为和检测结果都相互一致,作为鉴别药品真伪的验证,在没有其他较简易的方法进行验证时,是一个较好的方法;如再采用专属性好的检测方法,则更有意义;此法的缺点是操作繁琐、费时.对于原料药的鉴别,不宜广泛采用,除非是在检查或含量测定项下已采用色谱法而附带引用,则有其特点。常用于鉴别试验的色谱法为薄层色谱法,其次是纸色谱法;个别品种,由于在含量测定项下已采用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或气相色谱法,因而以其主峰的保留时间与对照品比较作为鉴别。选用色谱法进行鉴别试验时,必须要求该色谱条件能保证其与同类药品有良好的分离,也就是说要有适应性试验的内容。书写格式如下:取本品与盐酸脱氧土霉素标准品,分别加甲醇制成每1ml中含0.3mg的溶液。照有关物质项下的色谱条件,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l,分别点于同一薄层板上进行试验。供试品所显主斑点的颜色和位置应与标准品的主斑点相同。 5紫外可见光谱鉴定在多数有机药物分子中,因含有某些能吸收紫外可见光的基团而显示的吸收光谱,可作为鉴别的依据;但因波长范围较窄,吸收光谱较为简单、平坦,曲线形状的变化不大,用作鉴别的专属性远不如红外吸收光谱。因此,宜采用在指定溶剂(常用的为0.1mol/L盐酸溶液、0.1mol/L氢氧化钠溶液、水、乙醇或无水乙醇)中,测定23个特定波长(排列顺序从小到大)处的吸收度比值(峰值与峰值比,或峰值与谷值比),以提高专属性。为了排除短波长处的末端吸收,如能在文字叙述申明确测定波长范围,则更为严谨。某些药物在紫外可见区虽有数个吸收峰,但因其吸收峰值的差距大于一个数量级,采用单一浓度时,不易观察到全部吸收峰,因此宜采用两种浓度的供试液分别检测其最大吸收波长。此外,也可采用下列方法:测定最大吸收波长或同时测定最小吸收波长,如有肩峰也可以描述。规定一定浓度的供试液在最大吸收波长处的吸收度。经化学处理后,测定其反应产物的吸收光谱特性。用“吸收系数”或“含量测定”项下的供试液进行吸收光谱鉴别。书写格式如下:取本品,加0.1mo1/L氢氧化钠溶液制成每1ml中含0.25mg的溶液,照分光光度法(附录IV A),于220350nm的波长范围测定吸收度,在265nm与371nm的波长处有最小吸收,在259nm的波长处有一肩峰。 6红外吸收光谱鉴别红外光谱是分子的振动转动光谱,特征性强,用于鉴别组分单一、结构明确的原料药,是一较为合适的方法,尤其适用于其他方法不易区分的同类药物,如磺胺类、甾体激素类和半合成抗生素类药品。由于中国药典(2000年版)中采用与对照图谱进行比较的办法,因此必须是已收载于药品红外光谱集(2000年版)中的品种。如在光谱集中尚未收载,标准起草单位应接要求及时增补。对于具有同质异晶现象的药品,应选用有效晶型的图谱或分别比较,晶型不一致,需要转晶的,应规定转晶条件,给出处理方法和重结晶所用溶剂,如乙琉胺。多组分药物,或存在多晶现象而又无可重复转晶方法的品种,应避免采用本法。书写格式如下:本品的红外光吸收图谱应与对照的图谱(光谱集XX图)一致。 (四)杂质检查检查项下包括有效性、纯度要求和安全性三个方面。规定中的各种杂质检查项目指该药品在按既定工艺进行生产和正常贮藏过程中可能含有或产生并需要控制的杂质。原料药质量标准中有关检查条目的确定,既要考虑药物中影响有效性的关键内容、保证制剂质量的重要因素以及对药物安全性的要求;又要根据其生产工艺、所用的原材料和贮藏过程中可能生成的降解产物和引人的杂质以及对药品安全性的要求。对影响药物有效性、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或能真实反映药品质量的项目,要制定出有效而灵敏的检查方法。限量指标的规定,要有充分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数据,要立足于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并有利于医药工业的择优发展。原料的检查条目,由于品种不同、生产工艺不同和原材料不同而各有不同。根据我国历版药典的惯例,可按内容归纳如下(以编写时排列顺序):有效性试验、酸碱度、溶液的澄清度与颜色、无机阴离子、有机杂质、干燥失重或水分、炽灼残渣、金属离子或重金属、硒与砷盐以及安全性检查等十大类。将通用的条目依次排列后,再排列特殊要求的项目。在药典附录中,如对操作和标准已有具体规定时,应尽可能采用中国药典(2000年版)附录方法,并注意操作及文字上的衔接和预处理方法的制定。 1有效性试验中国药典(2000年版)中用于这方面的检查条目有:影响个别药物生物利用度的条目,如“粒度细度”“结晶度”“晶型”和“异构体”。有反映主要质量指标的条目,如“制酸力”和“稳定度”。有控制物理性能的条目,如“吸着力”、“吸水力”、“疏松度”、“凝冻度”、“ 度”、“粘度”和“平均分子量”。类似于含量测定的条目,如“含氟量”、“含氯量”、“含氮量”、“乙炔基”和“光吸收”等。随着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对影响药物生物利用度和毒副反应的晶型和粒度,以及其他反映药物质量的主要指标,均应根据需要和可能(指检测手段),增加这方面的内容。 2酸碱度原料药的酸碱度检查方法有:酸碱滴定法、pH值测定法、指示剂法。某一药物中检查方法的选用,应根据对该品的具体要求而定,主要是要能真实反映使用时的要求,并考虑方法的简便、快速,但在选用指示剂时,要考虑指示剂不得与供试品形成离子对而改变色调。凡检查时用碱进行滴定,或规定pH值小于7.0时,称“酸度”;采用酸液进行滴定或规定的pH值大干7.0时,称“碱度”,检查时用酸和碱液分别滴定或规定的 pH值跨越在7.0上下两侧的,称“酸碱度”。某些药物对酸碱具有强缓冲能力(如枸椽酸呢嗪),因而很难从酸碱度上发现质量问题,就不宜制定本检查。强缓冲能力的药品不宜制定酸碱度 3溶液的澄清度与颜色以水为溶剂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后,采用附录“澄清度检查法”进行检查,并与指定的浊度标准液比较,其溶液的澄清情况,称为溶液的澄清度。当要求供试液的澄清度不超过0.5号浊度标准液时,应定为“澄清”。 澄清度主要用于供制备注射用的原料药检查。以其他溶剂制成的溶液,称为“XX溶液的澄清度”。(不是所有原料都制定澄清度)1)样品制成溶液后,允许有少量的不溶物,可以滤取称量的,称“XX中不溶物”。2)利用某些杂质(或成分)在特定溶剂中的溶解性能,在加入溶剂使杂质(成分)溶解后,取滤液蒸干称重的,称“XX中溶解物”。3)检查以水为溶剂制成的溶液的颜色,并与标准比色液比较,或在可见光波长范围内测定吸收度进行比较的项目,称“溶液的颜色”。如以其他溶剂制成溶液进行比较的则称为“XX溶液的颜色”。既检查澄清度又检查溶液颜色的,称“溶液的澄清度与颜色”或“XX溶液的澄清度与颜色”。 4无机阴离子药物中其他无机阴离子的混入,大多来自生产工艺,少数为其降解产物,除氯化物和硫酸盐作为信号杂质进行一般检查外,其他无机阴离子的检查都具有针对性,应根据各自 时情况加以制定,操作方法要简易,判断标准应尽可能明确,如有数字要求或用对照比较则更好。氯化物、硫酸盐、硫化物和氰化物的检查,附录中均已收载,应尽可能采用附录方法,如载有数种方法时,应在引用时注明第法。如需经过预处理,则应详述处理方法并与附录相衔接,供试品与标准溶液的取用量应书写至二位有效数。有机药物中检查氯化物或硫酸盐,主要是用于不能以其他更直接的方法控制确切的杂质时,用以考核其是否已达到一定的纯度,因此不要作为药品标准中的普遍要求,要有选择地采用。 5有机杂质 有机杂质包括的内容很广泛,名目繁多,主要根据每一药品的各自来源(如来自天然产物的生物碱类药品中的其他生物碱或抗生素类药品中的其他组分)、生产工艺(如生产中间体、副产物和残留有机溶剂)和贮藏过程(如降解产物)中可能引入的杂质,、而加以制定,其中有些是严重影响用药安全有效的杂质,是质量检定中的主要检查内容。确定检查项目“标题”的依据是:(l)检查对象为明确的单一物质,即以该物质的名称为标题。如磷酸可待因中的“吗啡”。(2)化学名太长,而又无其他简短通俗的名称,可选用合适的标题。如肾上腺素中的“酮体”。(3)检查对象不能明确为某一物质,仅知为一类杂质时,则标题为“其他隐体”、“其他氨基酸”、“有关物质”等。(4)未知杂质,仅根据检测方法而选用标题,如“杂质吸收度”、“易氧化物”、“易碳化物”、“不挥发物”等。检测方法的选择,应根据灵敏、专一、简便的原则选用,并订出明确而适当的限度,以保证质量,如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法、分光光度法 6干燥失重或水分“干燥失重”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测定药品中所含能被驱去的挥发性物质,从而减失重量的百分率;既包括水,也包括其他挥发性物质。“水分”是指药品中的水和结晶水的总和,但不包括其他挥发性杂质。根据测定方法的不同,对干燥失重和水分应加以区分,凡用中国药典(2000年版)附录“干燥失重测定法”测定的,标题用“干燥失重”;照附录“水分测定法”测定的,标题用“水分”。在干燥失重中,使用烘箱的,应注明温度。用干燥器的,应注明所用的干燥剂。用减压干燥的,除注明干燥剂和减压干燥外,必要时还应注明压力。恒温减压干燥,则应注明干燥剂与温度,必要时加注压力,一般均应照附录干燥至恒重,但也可在正文中规定干燥时间而不采用恒重的方法。遇有特殊要求时,应注明条件、供试品的取用量,附录规定为约1g,所以标准中可不再规定,但对贵重的药品减少取用量时,应注明对恒重的要求。在水分测定中,应注明中国药典(2000年版)附录中的第法,一般情况下可不必写出取用量(中国药典附录已有规定)。关于限度,如供试品仅含少量附着水,减失重量小于2的,可仅规定一个高限,如供试品含有结晶水,并因风化在失水过多时,将影响用药剂量的,应制定限度范围。书写格式如下:干燥失重 取本品,在105干燥至恒重,减失重量不得过0.5%(附录VIII L)。 7炽灼残渣药典中的炽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