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doc_第1页
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doc_第2页
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doc_第3页
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doc_第4页
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第一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1年3月28日 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于2000年11月1日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登记工作。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持配合下,通过近千万普查工作人员艰苦努力,又经过事后质量抽查,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的现场登记和复查任务。目前,普查的全部资料正在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主要数据的快速汇总工作已经结束,现公布如下: 一、总人口 全国总人口为129533万人。其中: 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下同)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26583万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为678万人。 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为44万人。 台湾省和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人口为2228万人。 二、人口增长 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990年7月1日0时的113368万人相比,十年零四个月共增加了13215万人,增长11.86%。平均每年增加127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07%。 三、家庭户人口 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34837万户,家庭户人口为119839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44人,比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96人减少了0.32人。 四、总人口性别构成 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男性为65355万人,占总人口的51.63%;女性为61228万人,占总人口的48.37%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6.74。 五、年龄构成 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28979万人,占总人口的22.89%;15-64岁的人口为88793万人,占总人口的70.15%;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6.96%。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4.80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39个百分点。 六、民族构成 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15940万人,占总人口的91.59%;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0643万人,占总人口的8.41%。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1692万人,增长了11.22%;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523万人,增长了16.7%。 七、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接受大学(指大专以上)教育的4571万人;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14109万人;接受初中教育的42989万人;接受小学教育的45191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数有如下变化:具有大学程度的由1422人上升为3611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8039人上升为11146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23344人上升为33961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37057人下降为35701人。 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为8507万人,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率由15.88%下降为6.72%,下降了9.16个百分点。 八、城乡人口 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45594万人,占总人口的36.0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80739万人,占总人口的63.91%。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9.86个百分点。 注: 本公报为初步汇总数。 普查登记以2000年11月1日0时(北京时间)为标准时间,普查登记的对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上常住的人。 普查登记结束后,全国统一抽取602个调查小区进行了登记质量的抽样调查。抽查结果,人口漏登率为1.81%。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总人口中已包括据此计算的漏登人口。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人口数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提供的2000年6月30日的数据。 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人口数为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提供的2000年9月30日的数据。 台湾省和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的人口数是由台湾当局公布的2000年12月的数据。 家庭户人口不包括现役军人,也不包括相互之间没有家庭成员关系、集体居住的人。 城乡人口是按国家统计局1999年发布的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试行)计算的。 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将陆续公布 全国人口普查办近日表示,将陆续把有关数据汇总公布出来,以满足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各用户对人口资料的需求。 一、将出版发行人口普查汇总资料。中国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都公开发行了人口普查汇总资料。这次人口普查仍将采用这种方式公布人口普查数据,并进行一些改进,将主要的、综合性的、广大用户需要的数据,以数、图、文结合并通俗易懂的形式印刷出版。 二、将向用户提供磁盘和光盘。为满足一些研究单位的特殊需要,对于普查的详细数据、专业性强的数据,还要利用磁介质(磁盘或光盘)出版,或者采用网络传输技术向用户提供。 三、建立数据库,随时向用户提供资料。人口普查后,要建立起人口普查数据库,然后从数据库中随时提取所需的资料。用户需要什么资料,可通过一定途径获得他们所需的东西。 四、建立人口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是把地理信息(如地形、地貌、植被、建筑、水文等)数字化,通过计算机软、硬件设备,按照二维或三维地理坐标组织起来的以地理位置及其相互关系为基础的信息框架。人口地理信息系统,就是把人口数据与地理信息结合起来。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将在全国大、中城市建立人口地理信息系统。中国总人口达到12.95 新华网北京3月28日电(记者李佳路 沈路涛)国家统计局局长、国务院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朱之鑫今天上午在此间宣布,我国全国总人口达到129533万人。 朱之鑫是在今天由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这一数据的。他说,其中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26583万人;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为678万人;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为44万人;台湾省和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人口为2228万人。我国历次人口普查的祖国大陆总人口和性别比 记者3月28日今天从有关方面了解了我国五次人口普查的祖国大陆总人口和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 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总人口为 5.82亿,性别比为107.6。 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总人口为 6.95亿,性别比为105.5。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总人口为10.08亿,性别比为106.3。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总人口为11.34亿,性别比为106.6。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总人口为12.66亿,性别比为106.7。从普查数据看国情中国人民大学人口所所长 翟振武 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获得了圆满成功,它不仅查清了过去10年来人口变化的各种结果,而且查清了新世纪起跑线上我国的人口国情,为21世纪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基准数据。 1.人口增长速度继续放慢,2035年左右总人口将达到零增长。 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的公报,截至2000年11月1日零时,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达到126583万人,同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总人口增长了11.66%,人口年平均增长率已经降到1.07%,和1982年到1990年两次普查间的人口增长速度相比,下降了0.41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已经降到一个较低的水平,进入了世界人口低增长行列。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分别在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和2000年进行了五次人口普查,1964年到1982年两次普查间人口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人口年平均增长率高达2.10%,此后,人口增长速度持续下降。在人口增长速度下降的同时,平均每年人口增长的绝对量也同步下降。1964年到1982年两次普查间,平均每年净增人口高达1742万人,1982年到1990年两次人口普查间,平均每年增加人口下降到1569万人,1990年到2000年两次普查间平均每年增加人口已经降到1279万人。由于中国妇女的总和生育率已经降到更替水平以下,人口的内在自然增长率已经为负值。根据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人口统计室的预测,今后中国人口增长速度将会继续下降,到2035年左右中国大陆总人口将达到零增长。 2.未来最高人口数估计不会超过15.5亿人。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人口统计室,在90年代后期,曾对21世纪的中国人口发展前景做过预测。根据预测结果,到2000年12月末中国大陆的总人口为12.70亿人,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非常接近。按照预测中方案的设想,中国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保持在90年代后期的水平不变,总人口将在2030年达到最高值14.42亿人,然后开始下降。按照高方案的设想,中国妇女普遍生两个孩子,总人口将持续增长到2045年,达到峰值15.5亿人。因此,如果能使中国妇女的生育水平在本世纪内稳定住,保持在更替水平以下,中国大陆未来的最高人口就不会超过15.5亿人。 3.城市化速度加快。比较几次普查的结果,尽管统计口径不尽一致,但总体显示出中国的城市化速度正在加快,城镇人口比例从1982年的20.55%增加到1990年的26.23%,增长了5.68个百分点。“五普”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城镇人口比例达到36.09%,比1990年增长了9.86个百分点,速度大幅度提高。可以预计21世纪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4.人口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初中程度的人数由23344人上升到33961人,上升了45.5%;具有高中程度的人数由8039人上升到11146人,上升了38.6%;具有大学程度的人数由1442人上升到3611人,上升了150.4%。初中、高中和大学程度的人口均有大幅度增长,尤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增长幅度为最大。据统计,到1998年,我国就有各种民办高等院校1000多所。 受高等教育人数的增加和比例的提高,标志着我国劳动力队伍素质的提高,为我国知识经济和现代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当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所占比重仍然较低,发展教育事业仍然任重而道远。 由于越来越多的地区逐步普及了初中教育,加之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也大为增加,我国总人口中受小学教育的人口比重明显下降,每10万人中拥有小学程度的人数由1990年的37057人下降为2000年的35701人,下降了3.7%。 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还表现在文盲率的大幅度下降上。同1990年相比,我国人口文盲率由15.88%下降为6.72%,下降了一半多。与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已属于低文盲率国家。 仅仅是在50年前,我国人口的文盲率还高达80%。今天,我国的文盲率能够下降到10%以下,是多年来我国政府始终重视提高人民的受教育水平,并致力于扫盲工作的结果。据统计,从1990年到1998年,全国各地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学习班和扫盲班,扫除文盲4094万人,超额完成了90年代年均扫盲400万人的国家规划任务。(人民日报20010329)2001年3月28日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 我国总人口为12.9533亿 2001年3月28日,国家统计局局长、国务院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朱之鑫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记者招待会上公布了主要数据的快速汇总结果:全国总人口为129533万人,其中,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26583万人;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为678万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提供的2000年6月30日的数据);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为44万人(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提供的2000年9月30日的数据);台湾省和福建省的金门、马祖等岛屿人口为2228万人(台湾当局公布的2000年12月的数据)。朱之鑫介绍说,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于2000年11月1日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登记工作。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配合下,经过各地方、各部门的共同努力,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现场登记、复查和事后质量抽查工作已经圆满完成。主要数据的快速汇总工作已经结束,结果表明我国人口有如下变化:一、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与1990年人口普查相比,十年零四个月增加了13215万人,增长11.66,平均每年增加127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07,比80年代末下降了4个千分点。这一结果证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效。不仅平稳度过了建国以来第三次生育高峰期,有效地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而且开始进入低生育水平的发展阶段。二、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这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的粗文盲率(15岁及以上文盲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72,比1990年普查的15.88下降了9.16个百分点。同时与1990年普查相比,平均每十万人中具有的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变化较大,具有大学以上程度的由1422人上升为3611人,增长了154;具有高中程度的由8039人上升为11146人,增长了39;具有初中程度的由23344人上升为33961人,增长了45;具有小学程度的由37057人下降为35701人,下降了4。90年代我国人口的文化素质提高速度之快是建国以来少有的。这一变化趋势反映了十年来我国落实扫除青壮年文盲,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等措施所取得的成果。三、老龄化进程加快。这次人口普查反映出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2.89,比1990年人口普查下降了4.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6,比1990年人口普查上升1.39个百分点。这反映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特别是人口生育水平的迅速下降,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四、少数民族人口有较快增长。这次人口普查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90年普查的8.04上升为8.41,表明少数民族的增长速度高于汉族。五、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这次人口普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34837万户,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44人,比1990年人口普查的3.96人减少了0.52人。六、城镇化水平发展较快。这次人口普查,居住在城镇的人口45594万人,占总人口的36.0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80739万人,占63.91。同1990年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9.86个百分点。这表明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这次人口普查是从1998年年初开始的,已经完成了准备和登记复查两个阶段的工作,数据处理和资料开发利用阶段的工作正在进行,预计全部工作到2002年年底结束。(人民网资料) (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2001年4月4日发布) 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于2000年11月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口普查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各族人民积极支持和配合下,各部门通力合作,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经过近30万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的现场登记和复查任务。目前,普查登记的全部资料正在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处理。主要数据的快速汇总工作已经结束,现公布如下: 一、普查登记人口与总人口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2000年11月1日0时为标准时间。广西普查登记的对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在广西境内常住的人,每个人都在常住地进行登记。 全自治区普查登记人口为4489.37万人(包括外来人口,不包括外出人口)。 全自治区2000年11月1日总人口为4744.20万人(包括外出人口,不包括外来人口)。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十年零四个月期间,全自治区总人口增加500.55万人,平均每年增加48.44万人,年平均增长1.08,比“三普”到“四普”之间年平均增长率1.87下降0.79个百分点。 二、家庭户人口 全自治区普查登记家庭户为1141.21万户,占普查登记总户数的98.19。家庭户人口为4349.51万人,占普查登记人口的96.88,平均每个家庭户人口为3.81人,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4.64人减少了0.83人。 三、年龄构成 全自治区普查登记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1177.88万人,占26.24;1564岁的人口为2991.67万人,占66.64;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319.82万人,占7.12。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7.1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70个百分点。 四、性别构成 全自治区普查登记人口中,男性为2378.47万人,占52.98;女性为2110.90万人,占47.02。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12.68,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性别比110.30相比增加了2.38。 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