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初三全面整合复习】.doc_第1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初三全面整合复习】.doc_第2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初三全面整合复习】.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介绍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南宋朱熹将孟子大学论语中庸并称为“四书”。2读准字音 畔( pan ) 寡(gua)夫( fu )域(yu )戚(qi)粟(su ) 3读准节奏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4.解释词语: 环:围 而:表转折 夫环而攻之(发语词)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这) 城:内城 郭:外城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 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委:放弃 去:离开之 域:限制 以:凭借 固国:巩固国防 威:震慑 道:仁政 得道:施行仁政 寡:少 之:到 至:极点 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畔:同“叛”背叛 顺:归顺 服从 故:所以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词多义: 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 )2、得道者多助(仁政 )3、伐无道,诛暴秦(道义 ) 固: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执,顽固 ) 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池塘)2、池非不深也(护城河 ) 国: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防 ) 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国都) 利: 1地利不如人和(有利) 2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5.翻译课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6整体感知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这一章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由此逐层推进,短文先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完成本文的论证。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7.内容理解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这句古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主要谈的是哪方面的问题?借战争谈政治,孟子想借战争的取胜条件来谈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施行仁政,才会得到多助,才会天下顺之,国家才会治理好。 本文的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在军事上的不同作用,作者持怎样的看法?(用文中句子回答)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作者为什么认为“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本段的目的是什么? (“人和”才是最有利的作战条件。)得“人和”的实质是“得道”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 “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民心所向,作战就会取得胜利。第一段和第二、三段之间是什么关系?二、三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第二段举例说明“天时不如地利”,论证第一段的前部分内容。第三段举例说明“地利不如人和”,论证第一段的后部分内容.。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 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设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本篇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层次清楚,结构完整,论证严密,善于说理。、运用排比、对偶、顶真等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感召力。“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含义: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事例: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战胜利。1998年我国军民团结,取得抗洪救灾的胜利。2003年,我们万众一心,战胜“非典”。2008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冰冻灾害。汶川大地震,13亿中国人手牵手,心连心,共克时艰。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家和万事兴。 人心齐,泰山移 兄弟同心金不换,妯娌同心家不散。 众人拾柴火焰高 团结就是力量 补充例子来证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秦朝施行残暴的统治,失去了百姓的“人和”,所以陈胜、吴广发动了大泽乡起义。2、美国发动了对伊拉克的不义战争,失去了“人和”,遭到世界各国人民的一致谴责。3、陈水扁等台独分子想把台湾分裂,失去了“人和”,遭到了海峡两岸人民的谴责。4.日本首相参拜供奉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严重伤害了包括中国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