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图设计总说明书(A4黑白打印).doc_第1页
施工图设计总说明书(A4黑白打印).doc_第2页
施工图设计总说明书(A4黑白打印).doc_第3页
施工图设计总说明书(A4黑白打印).doc_第4页
施工图设计总说明书(A4黑白打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批 准:冯涛 审 核:张永双 李昶 邵万能 校 核:刘杰 余文永设 计:杨兵兵 张伟峰施工图设计总目录( 检索号:531-SA31611S)综合部分:第一卷 施工图总说明书及设备材料汇总表第一册 施工图总说明书及附图SA31611S-A0101第二册 设备材料汇总表 SA31611S-A0102第二卷 平断面定位图及杆塔明细表第一册 平断面定位图SA31611S-A0201第二册 杆塔明细表 SA31611S-A0202第三册 铁塔及基础明细表SA31611S-A0203第四册 10kV线路部分施工图 SA31611S-A0204电气部分:第一卷 机电施工图第一册 架线安装表SA31611S-D0101第二册 绝缘子金具组装图及加工图SA31611S-D0102第三册 防雷接地及保护装置图 SA31611S-D0103结构部分:第一卷 铁塔结构图第一册 1B1Y1-ZM1直线塔结构图 SA31611S-T0101第二册 1B1Y1-ZM2直线塔结构图 SA31611S-T0102第三册 1B1Y1-ZM3直线塔结构图 SA31611S-T0103第四册 1B1Y1-J1转角塔结构图 SA31611S-T0104第五册 1B1Y1-J2转角塔结构图 SA31611S-T0105第六册 1B1Y1-J3转角塔结构图 SA31611S-T0106第七册 1B1Y1-J4转角塔结构图 SA31611S-T0107第八册 1B2Y1-Z1直线塔结构图 SA31611S-T0108第九册 1B2Y1-Z2直线塔结构图 SA31611S-T0109第十册 1B2Y1-Z3直线塔结构图 SA31611S-T0110第十一册 1B2Y1-J1转角塔结构图 SA31611S-T0111第十二册 1B2Y1-J2转角塔结构图SA31611S-T0112第十三册 1B2Y1-J3转角塔结构图 SA31611S-T0113第十四册 1B2Y1-J4转角塔结构图SA31611S-T0114第十五册 2D1Z5-Z2直线塔 SA31611S-T0115第十六册 2D1Z5-Z3直线塔 SA31611S-T0116第十七册 2D1Z5-J2转角塔 SA31611S-T0117第十八册 2D1Z5-J3转角塔 SA31611S-T0118第十九册 2D2Z5-Z1直线塔SA31611S-T0119第二十册 2D2Z5-Z5直线塔 SA31611S-T0120第二十一册 2D2Z5-J1转角塔 SA31611S-T0121第二十二册 2D2Z5-JD转角塔 SA31611S-T0122第二十三册 35K-L1D2-JDD转角塔结构图 SA31611S-T0123第二十四册 35K-L1D3-J2D转角塔结构图 SA31611S-T0124第二十五册 35K-L1D3-JDD转角塔结构图 SA31611S-T0125第二十六册 L2D3-JDD终端塔结构图 SA31611S-T0126第二十七册 10K-L2-J-30转角塔结构图 SA31611S-T0127第二十八册 10K-L2-J-50转角塔结构图 SA31611S-T0128第二十九册 10K-L2-J-80转角塔结构图 SA31611S-T0129第三十册 2D2Z5-Z2直线塔结构图 SA31611S-T0130第三十一册 铁塔挂点情况及挂板倾角表 SA31611S-T0131第二卷 基础施工图第一册 铁塔基础施工图 SA31611S-T0201第二册 插入角钢结构图 SA31611S-T0202技经部分:第一卷 施工图预算第一册 预算书SA31611S-E0101图 纸 目 录序号图 名图 号备 注1施工图总说明书SA31611S-A0101-0012路径平面示意图SA31611S-A0101-0023 1/5万 3110kV金象变出线平面示意图SA31611S-V勐腊变出线平面示意图SA31611S-V黎明变出线平面示意图SA31611S-A0101-0056相序变换示意图SA31611S-V-L1D2-JDD电缆上塔电气安装图SA31611S-A0101-0078杆塔型式一览图SA31611S-A0101-00829基础型式一览图SA31611S-A0101-009 目 录1、工程概况2、主要技术经济指标3、初步设计审查意见执行情况4、变电站进出线及线路路径说明5、设计气象条件6、导线与地线7、绝缘配合及金具8、防雷与接地9、铁塔和基础10、对电信线路的影响及其防护11、塔位排位的主要原则12、施工要求及说明13、运行注意事项14、附属设施15、强制性条文执行计划16、勘误附件:1、云南电网公司文件,云电基建201416号关于西双版纳供电局110千伏金象输变电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2、云南省电力设计院文件,云电设院201397号关于110kV 金象输变电工程初步设计评审的意见。3、勐腊县人民政府文件腊政复2013156号勐腊县人民政府关于同意110kV金象输变电工程站址及线路路径走向的批复。1、工程概况1.1 设计依据本工程施工图设计依据下列文件进行:(1)云南电网公司文件,云电基建201416号关于西双版纳供电局110千伏金象输变电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2)云南省电力设计院文件,云电设院201397号关于110kV 金象输变电工程初步设计评审的意见。(3)勐腊县人民政府文件腊政复2013156号勐腊县人民政府关于同意110kV金象输变电工程站址及线路路径走向的批复。(4)本工程初步设计资料。1.2 设计范围本工程设计包括:(1)110kV黎明-金象送电线路(对应AB回),110kV勐腊-金象送电线路(对应C回),35kV金象-勐腊送电线路(接35kV腊满回)(对应D回),35kV金象-岔河送电线路(接35kV腊满回)(对应E回),35kV金象-勐满送电线路(改接35kV腊满回(勐满变侧)(对应F回),110kV黎腊回线路改造(对应GA回),35kV腊龙线线路改造(对应GB回),35kV腊满II回线路改造(对应GC回),110kV黎明-曼弄枫线路改造(对应GD回),110kV黎明-勐仑、黎明T罕仑线路改造(对应GE回);10kV线路包括:10kV金象-勐捧线路(对应H回),10kV金象-普利司通线路(对应I回),10kV金象-勐润线路(对应K回),10kV金象-岔河(对应L回),10kV曼种T接10kV金象-勐捧(对应T回)电气、结构的本体工程设计。(2)电力线对邻近通信线的危险、干扰影响的保护设计。(3)以上工程预算的编制工作。本设计不含检修站、巡线站等附属建筑设施的设计,只按规定列入投资。2、主要技术经济指标2.1 线路概况(1)线路名称:110kV金象变进出线工程。(2)线路起迄点:AB回,起于110kV金象变电站,止于220kV黎明变电站;C回,起于110kV金象变电站,止于110kV勐腊变电站;D回,起于110kV金象变电站,止于已建铁塔(原腊满I回63#);E回,起于110kV金象变电站,止于已建铁塔(原腊满I回67#);F回,起于110kV金象变电站,止于已建水泥杆 (原腊满II回88#);GA回,起于已建铁塔(原110kV黎腊I回141#),止于110kV勐腊变电站;GB回,起于新建终端GBN1,止于已建水泥杆(原35kV腊龙线003#),110勐腊变电站至GBN1终端采用电缆敷设;GC回,起于GCN1(将原腊满回82#拆除更换为铁塔),止于已建水泥杆(原腊满回79#);GD回,起于220kV黎明变电站,止于已建铁塔(原110kV黎枫线37#铁塔);GE回,起于220kV黎明变电站,止于已建铁塔(原110kV黎明-勐仑7#);10kV金象-勐捧线路,起于110kV金象变电站,止于原10kV勐满-勐捧线5#水泥杆;10kV金象-普利司通线路,起于110kV金象变电站,止于原10kV勐满-普利司通5#水泥杆;10kV金象-勐润线路,起于110kV金象变电站,止于原10kV勐满-勐润线3#水泥杆;10kV金象-岔河,起于110kV金象变电站,止于原10kV勐满-岔河201#水泥杆;10kV曼种T接10kV金象-勐捧,起于10kV金象-勐捧线路HIN5#塔,止于原10kV满团联络线36#水泥杆。(3)电压等级:10kV、35kV、110kV。其中AB、C、GA、GD、GE回为110kV,D、E、F、GB、GC回为35kV,H、I、K、L、T回为10kV。(4)回路数:采用单、双回路混合架设。(5)线路长度:线路全长113.058km:AB回长60.807km(其中新建铁塔部分长51.345(21.82+49.525)km,已建双回路单边挂线长9.462km);C回长27.452km;D回长0.769(0.426为已建线路)km;E回长0.667(0.437为已建线路)km;F回长0.774(0.579为已建线路)km;GA回长1.721(1.414为已建线路)km;GB回长0.541km;GC回长2.306(改1.106+拆约1.2)km;GD回10.966(29.919+1.047)km;GE回长1.712(1.652为已建线路)km;H、I、K、L、T回长5.343km。(6)曲折系数:110kV黎明-金象线路曲折系数为1.07,110kV勐腊金象线路曲折系数为1.16。(7)中性点接地方式:直接接地。(8)地形系数:AB回:110kV黎明-金象线路平地25、丘陵40%、一般山地30%、高山5;C回:110kV勐腊-金象线路平地25、丘陵50%、一般山地20%、高山5;D回(35kV金象-勐腊)、E回(35kV金象-岔河):平地50、丘陵50%;F回(35kV金象-勐满):平地25、丘陵15%、一般山地60%;GA回:110kV黎腊I回改造线路丘陵40%、一般山地60%;GD回丘陵15%、一般山地75%、高山10;GD回:110kV黎枫改造线路丘陵15%、一般山地75%、高山10;(9)设计气象条件:本工程线路采用云南省典型气象区I级气象区,即覆冰C=5mm,最大设计风速V=26.7m/s。(10)导线型号:除A回与原110kV黎枫线同塔部分(1#-24#)和GE回采用JL/G1A-240/40型钢芯铝绞线,其余110kV新建线路采用JL/G1A-240/30型钢芯铝绞线;D回、E回、F回新建部分导线采用JL/G1A-185/30型钢芯铝绞线,GB回采用原导线LGJ-95/20型钢芯铝绞线,架空与电缆连接的引下线采用JL/G1A-95/20钢芯铝绞线;GC回采用原导线LGJ-120/20型钢芯铝绞线。10kV新建线路(H回、I回、K回、L回、T回)采用JKLYJ-10/185架空绝缘线。(11)地线型号:AB回新建铁塔部分一根采用24芯OPGW-100,另一根采用JLB20A-80,接至已建双回塔后更换两根普通地线为24芯OPGW-100;C回、GE回一根采用24芯OPGW-100,另一根采用JLB20A-80;GD回双回路部分一根采用24芯OPGW-100,另一根采用JLB20A-80,单回路采用两根JLB20A-80;D回、E回新建地线一根采用24芯OPGW-50,另一根采用JLB20A-50,原始地线一根采用12芯OPGW,另一根采用GJ-35;F回新建地线采用两根JLB20A-50,原始无地线;GA回新建地线采用两根JLB20A-80,原始地线采用两根GJ-35;GB回原始地线采用两根GJ-35;GC回无地线。(12)污区划分:全线按级污区设计。(13)绝缘配合:110kV单回路及正常绝缘侧绝缘子串配置如下:悬垂串和跳线串采用8片,耐张串采用9片;110kV加强绝缘侧绝缘子串配置如下:悬垂串和跳线串采用9片,耐张串采用10片;其中同塔部分:AB回(备用侧)、GA回、GD回(备用侧)、GE回(黎仑线)绝缘子串采用高绝缘。35kV部分单回路正常侧绝缘子串配置如下:跳线串采用4片,耐张串采用5片;35kV加强绝缘侧绝缘子串配置如下:跳线串采用4片,耐张串采用5片;其中同塔部分:E回绝缘子串采用高绝缘。10kV部分绝缘子串配置如下:直线和跳线采用针瓶P-15T,耐张串采用2片绝缘子。(14)导、地线换位:导线、地线均不换位。(15)导线排列方式:双回路采用垂直排列方式,单回路采用三角形排列方式。2.2主要材料用量2.2.1 铁塔本工程全线采用自立式铁塔,共用铁塔250基(新建225基,已建25基)。其中AB回共用铁塔146基(新建122基,已建双回路24基),直线塔109基(新建95基,已建14基),占74.66%,耐张转角塔37基(新建27基,已建10基),占25.34%;C回共用铁塔65基(与GA回共用双回路终端CN65),直线塔48基,占73.85%,耐张转角塔17基,占26.15%;D回新建铁塔2基,耐张转角塔2基,占100%;E回新建铁塔2基(与F回共用双回路终端EFN1),耐张转角塔2基,占100%;F回新建铁塔1基(共用双回路终端统计在E回中),耐张转角塔1基,占100%;GA回新建铁塔2基(共用双回路终端统计在C回中),耐张转角塔2基,占100%;GB回新建铁塔1基,耐张转角塔1基,占100%;GC回新建铁塔1基,耐张转角塔1基,占100%;GD回共用铁塔28基(新建27基,已建1基双回路终端与110kV黎明T罕仑线路共用),直线塔19基,占67.86%,耐张转角塔9基,占32.14%;GE回新建铁塔2基,耐张转角塔2基,占100%。2.2.2 基础本工程全线采用现浇斜柱式基础、人工挖孔桩基础、独立台阶基础和拉线盘基础。铁塔与基础连接方式采用插入角钢和地脚螺栓连接方式。全线铁塔(除35kV和10kV)采用高低腿,减少了开挖的土石方量,保护了塔位附近的地形地貌,减少植被破坏。2.2.3 设备材料数量主要材料用量见下表:主要材料用量表AB回:110kV黎明金象线路及金象变备用北方向 线路指标项目 110kV线路(60.807km)1导线(kg/km)2891.4862地线(kg /km)541.5833绝缘子(片/km)1314金具(kg /km)283.5165接地(kg /km)486.58026降阻剂(kg/km)19.4767铁塔钢材(t /km)17.505 8基础钢材(t /km)2.542 9混凝土(m3/km)22.620 注:(1)用量表中材料均为实际用量,未计入损耗及备品备件。 (2)本体造价、综合造价详见本工程预算书。(3)双回路已折算为单回路进行统计。C回:110kV勐腊金象线路 线路指标项目 110kV线路(27.452km )1导线(kg/km)2844.5712地线(kg /km)541.52723绝缘子(片/km)1264金具(kg /km)279.654 5接地(kg /km)622.114 6降阻剂(kg/km)327.8457铁塔钢材(t /km)22.065 8基础钢材(t /km)3.554 9混凝土(m3/km)31.911 注:(1)用量表中材料均为实际用量,未计入损耗及备品备件。 (2)本体造价、综合造价详见本工程预算书。D、E、F、GA、GB、GC回:35kV金象勐腊、35kV金象岔河、35kV金象勐满、110kV黎腊回线路改造、35kV腊龙线路改造、35kV腊满II回线路改造 线路指标项目 35kV金象勐腊(0.343km)35kV金象岔河(0.23km)35kV金象勐满(0.195km)110kV黎腊回线路(0.30 km)35kV腊龙改造线路(0.541km)35kV腊满II回改造(2.306km)1导线(kg/km)2659.05528623000.6153781.008/2地线(kg /km)433.9727572.7304844.41021357.988/3绝缘子(片/km)25445340614145674金具(kg /km)634.399 922.622 649.2411951.403132.347521.803995接地(kg /km)1041.195 679.796 1603.6212161.18599.2181140.57986铁塔钢材(t /km)41.487 74.217 25.846 61.567 13.900 6.456 7基础钢材(t /km)22.915 38.217 18.923 21.300 3.142 1.537 8混凝土(m3/km)222.566 350.304 174.051 224.867 33.678 16.474 注:(1)用量表中材料均为实际用量,未计入损耗及备品备件。 (2)本体造价、综合造价详见本工程预算书。GD回、GE回:110kV黎枫线、110kV黎仑线、110kV黎罕线路改造 线路指标项目 110kV黎枫线改造(10.966km)110kV黎仑线、110kV黎罕T线改造(1.711km)1导线(kg/km)5328.322337.62712地线(kg /km)546.324961.76503绝缘子(片/km)2492584金具(kg /km)477.5917286.97845接地(kg /km)674.3917378.93286铁塔钢材(t /km)32.185 26.283 7基础钢材(t /km)4.877 5.722 8混凝土(m3/km)41.662 49.188 注:(1)用量表中材料均为实际用量,未计入损耗及备品备件。 (2)本体造价、综合造价详见本工程预算书。2.3 技术指标本工程主要技术指标见下表:主要技术指标表 指 标项 目110kV线路35kV线路10kV线路1线路长度(km)122.4373.61510.6812最低海拔(m)573.2(ABN4)580.1(GCN1)566.2(IN32)3最高海拔(m)1380.4(AN108)678.0(GBN1)595.3(HIN1)4平均耐张段长度(m大耐张段长度(m)4967(CN37-CN49)1106(GCN1-腊满回79#)812(KLN5-KLN18)6最小耐张段长度(m)29(GEN1-GEN2)174(EFN1-FN2)5(HIN5-HTN6)7铁塔数量(基)25417888每千米铁塔数量(基/km)2.524.7216.49平均档距(m)3972126110最大档距(m)AN128AN129L=1094mH=127.7mGBN1腊龙线003#L=485mH=13.2mHIN39HIN40L=93mH=1.2m11最小档距(m)GEN1GEN2L=29mH=2.1mEFN1-FN2L=174mH=4.9mKLN202KLN21L=10mH=0.5m12最大高差(m)AN125AN126L=668mH=286mGBN1腊龙线003#L=485mH=13.2mHIN1HIN2L=59mH=23.8m13最大高差系数(H/L)0.428AN125AN126L=668mH=286m0.027GBN1腊龙线003#L=485mH=13.2m0.403HIN1HIN2L=59mH=23.8m注:双回路已折算为单回路进行统计。3、初步设计审查意见执行情况云南省电力设计院于2013年12月12日在云南省昆明市组织召开了110kV金象输变电工程初步设计评审会。审查意见同意设计推荐的路径方案、气象区划分、导地线型号、导地线防振、绝缘配置、防雷接地、金具选择、杆塔和基础型式等设计原则。除以下内容外,施工图设计执行了初步设计审查意见。(1)110kV黎明金象(AB回)已建铁塔段单边架线,审查意见为导线采用JL/G1A-240/30钢芯铝绞线架设,在施工图设计中不一致的地方,考虑到已建铁塔另一回线路架设的导线为JL/G1A-240/40,为了使导线弧垂一致以及杆塔的受力均衡,本设计采用与另一回一致的JL/G1A-240/40钢芯铝绞线。(2)110kV 黎明曼弄枫改造线路(GD回),审查意见为导线采用JL/G1A-240/30钢芯铝绞线架设,在施工图设计中与审查意见一致,设计采用与原线路一致的JL/G1A-240/30钢芯铝绞线。(3)35kV腊龙改造线路(GB回),审查意见为导线采用JL/G1A-70/40 型钢芯铝绞线,在施工图设计中与审查意见不一致,需在原线路下方新建1基终端塔,勐腊侧采用电缆接入110kV勐腊变,考虑到原35kV腊龙线路改造段导线为LGJ-95/20钢芯铝绞线,架空线连接电缆的引下线考虑与原线路截面一致,采用JL/G1A-95/20钢芯铝绞线设计。(4)35kV金象勐腊(D回)、35kV金象岔河(E回)、35kV金象勐满(F回)线路审查意见中普通地线采用GJX-50稀土锌铝合金镀层钢绞线,在施工图中设计中与审查意见不一致,考虑到GJX-50稀土锌铝合金镀层钢绞线设计用量较少,为方便采购,设计为JLB20A-50铝包钢绞线。(5)为了对每回送电线路的描述以及方便材料开列,在本设计中,将审查意见中的35kV 腊满I 回接线分开描述为35kV金象勐腊线路(D回)和35kV金象岔河线路(E回)。(6)在审查意见中,将35kV腊满II回改接,将勐满侧改接入110kV金象变,在本设计中,描述线路名称为35kV金象勐满线路(F回);在改接点勐腊变侧,需拆除原35kV 腊满II 回线1.2km,并在端头建立一基终端塔,本设计描述线路名称为35kV腊满II回线路改造(GC回)。(7)对密集树林,橡胶林一般采用高塔跨越,局部地段受塔高及地形限制,需砍伐处理。4、变电站进出线及线路路径说明4.1 各侧变电站进出线情况4.1.1 110kV金象变进出线情况110kV金象变站址位于勐腊县勐哈镇曼掌村东面1km的橡胶林内,北面800m处为南腊河,西侧1.5km为勐哈镇子。110kV金象变有110kV、35kV、10kV三级电压,其中110kV线路最终出线4回(本期2回),35kV线路最终出线9回(本期3回),10kV线路最终出线18回(本期4回)。根据各条线路的终点位置,为减少变电站各级电压出线交叉跨越次数,110kV金象变110kV出线位置布置在变电站的东面,本期利用由北向南第一、三两个间隔,至黎明线路出线相序为站在变电站内面向线路从左到右为C、B、A,至勐腊线路出线相序为站在变电站内面向线路从左到右为A、B、C;35kV出线位置布置在变电站的南、北方向,本期利用北方向由东向西第一、四、五共三个间隔,至岔河、勐满线路出线相序为站在变电站内面向线路从左到右为C、B、A,至勐腊线路出线相序为站在变电站内面向线路从左到右为A、B、C;10kV出线布置在电站南、北方向。各级电压的出线位置和各条线路的排列如下图:4.1.2 220kV黎明变进出线情况220kV黎明变位于小勐仑镇东南方2km处,系已建,北面和东面800m处为小磨高速公路。本期利用南侧110kV间隔出线1回至110kV金象变,利用由西向东第三、六两个间隔,出线相序为站在变电站内面向线路从左到右为A、B、C。220kV黎明变出线位置和间隔排列如下图:4.1.3 110kV勐腊变进出线情况110kV勐腊变在勐腊县北端勐腊供电公司旁,系已建,本期扩建两个间隔,将原黎腊I回改至西侧第一个间隔,利用西侧第二个间隔接至110kV金象变,利用由北向南第二个间隔,110kV出线相序为站在变电站内面向线路从左到右为C、B、A,35kV腊龙线路从勐腊变-龙林,通过电缆进线接入110kV勐腊变。110kV勐腊变出线位置和间隔排列如下图:4.1.4 35kV金象岔河线路T接点情况35kV金象岔河线路从110kV金象变北侧间隔与35kV腊满II回改接线(勐满侧)同塔出线后,变单回路接35kV腊满I回,沿已建线路走线至75号塔(35kV满岔线01号塔)小号侧,采用引流线将35kV腊满I回改接到35kV满岔线上,解开75号塔两侧引流线,形成35kV金象岔河线路, T接点示意图以及相序如下图:4.2 线路路径4.2.1 路径走向 施工图路径是在审查批准的初设路径的基础上结合终勘时进一步优化而得。 110kV黎明金象线路(AB回)本线路起于110kV金象变,止于220kV黎明变,采用单双回路混合架设,线路从110kV金象变电站东方向出线后采用双回路架设,跨过南腊河至友谊新村后变单回路走线(另一侧备用北方向,本期双回路双边挂线),沿勐哈至旧龙老寨公路经勐捧农场三队、二队、岔河查线所、曼丢、不肯梁子、也纳阿读、旧龙老寨右转接至已建110kV黎明-曼弄枫线24#塔,沿已建110kV黎明-曼弄枫双汇线路接入220kV黎明变(该双回路已单边挂线,本期需双边挂线),线路全长60.807km,其中新建铁塔部分长51.345(21.82+49.525)km,与已建铁塔同塔部分长9.462km。 110kV勐腊金象线路、110kV黎腊I回改造线路(C回、GA回)C回线路起于110kV金象变,止于110kV勐腊变,采用单双回路混合架设(勐腊变侧与GA回共用双回路终端塔),线路从110kV金象变电站东方向出线后,经曼种后跨越原35kV腊满I、II回线路以及南腊河后右转,沿勐哈-勐腊公路走线,经石灰窑在大树脚附近跨越原35kV腊满I回线路后左转,经道班房至炭山西侧2km附近跨越35kV腊满II回线路,经曼掌至补角村东侧附近跨越35kV腊满I、II回线路,在勐腊变附近穿越110kV黎腊线后进入110kV勐腊变,线路全长27.452km。GA回线路起于GAJ1(110kV黎腊I回144#-145#线下),止于110kV勐腊变,采用单双回路混合架设(勐腊变侧与C回共用双回路终端塔),改造线路全长0.3km,需拆除老线路约0.4km。 110kV黎明曼弄枫改造线路、110kV黎仑线、110kV黎罕T线改造(GD回、GE回)GD回线路起于220kV黎明变,止于原110kV黎枫线35#,采用单双回路混合架设(另一回为备用,本期双边挂线),线路从220kV黎明变出线后,利用已建110kV黎仑线1# 终端塔左侧挂线,再接至新建GDJ2后朝西南方向走线,经过大卡村、大卡上寨、会板、阿克寨后变单回路接入黎明曼弄枫线35#塔,线路全长10.966km,其中单回路长1.047km,双回路段长9.919km。GE回线路为110kV黎仑线、110kV黎罕T线改造,需新建GEN1、GEN2,其中110kV黎仑线从220kV黎明变出线后,先接至原110kV黎仑线1# 塔右侧,然后接至新建GEN2塔,再经原110kV黎仑3#塔沿老线路走线;110kV黎罕T线从220kV黎明变出线后,先接至新建GEN1左侧,然后接至新建GEN2塔,再经原110kV黎罕T3#塔沿老线路走线。线路全长1.712km(其中新建段成0.06km,已建段长1.652km)。 35kV金象勐腊线路(D回)、35kV金象岔河线路(E回)、35kV金象勐满线路(F回)D回线路起于110kV金象变,止于原35kV腊满I回63#。线路从110kV金象变出线右转至新建DN2(在原35kV腊满I回63#-64#线下新建1基DJ2)后,接至原35kV腊满I回63#,改接线路长0.343km。E回线路起于110kV金象变,止于原35kV腊满I回66#。线路从110kV金象变出线与F回共用双回路终端左转至新建EN2(在原35kV腊满I回64#-65#线下新建1基EJ2)后,接至原35kV腊满I回66#,改接线路长0.23km。F回线路起于110kV金象变,止于原35kV腊满II回86#。线路从110kV金象变出线与E回共用双回路终端左转至新建FN2(将原35kV腊满II回85#水泥杆更换为铁塔)后,接至原35kV腊满II回66#,改接线路长0.195km。 35kV腊龙改造线路(GB回)、35kV腊满II回改造线路(GC回)GB回线路为35kV腊龙改造线路,在原35kV腊龙线2#-3#之间新建GBN1,小号侧通过电缆接入110kV勐腊变,大号侧接至35kV腊龙线3#塔。该改造线路需拆除原35kV腊龙线1#-2#线路,拆除线路长0.1km。GC回线路为35kV腊满II回改造线路,将原35kV腊满II回82#水泥杆更换为铁塔(新建GCN1),勐满侧线路拆除,勐腊侧接至35kV腊满II回81#塔。该改造线路需拆除原35kV腊满II回线路长1.2km。 10kV金象勐捧线路(G回)、10kV金象普利司通线路(H回)、10kV金象勐润线路(K回)、10kV金象岔河线路(L回)、10kV曼种T金象勐捧线路(T回)。本工程10kV部分线路在经过曼掌村附近是利用原10kV满团联络线通道架设,需将原线路水泥杆拆除,待新建水泥杆组立后需将原线路上存在的台变及低压线移至新建线路上,路径等详细情况见10kV分册(SA31611S-A0204)。4.2.2 沿线地形及老线路拆除沿线地形:AB回:110kV黎明-金象线路平地25、丘陵40%、一般山地30%、高山5;C回:110kV勐腊-金象线路平地25、丘陵50%、一般山地20%、高山5;D回(35kV金象-勐腊)、E回(35kV金象-岔河):平地50、丘陵50%;F回(35kV金象-勐满):平地25、丘陵15%、一般山地60%;GA回:110kV黎腊I回改造线路丘陵40%、一般山地60%;GD回丘陵15%、一般山地75%、高山10;GD回:110kV黎枫改造线路丘陵15%、一般山地75%、高山10。老线路拆除:1) C回需拆除10kV线路150m;2) D回需拆除35kV线路1.3km;3) E回需拆除35kV线路300m;4) F回需拆除35kV线路300m;5) H、I、K、L回需拆除10kV线路0.85km;6) GA回需拆除110kV线路400m;7) GB回需拆除铁塔1基;8) GC回需拆除水泥杆1基,35kV线路1.2km;9) GD回需拆除110kV线路7.5km;10)GE回需拆除铁塔1基。4.2.3 沿线交叉跨越情况本工程重要交叉跨域如下表所示:序号线路名称重要交叉跨越电力线低压线通信线公路河流1A、B回35kV线路4次、10kV线路10次2次7次3次2次2C回110kV线路1次、35kV线路8次、10kV线路5次/1次1次2次3D回110kV线路1次、35kV线路1次/1次/4E回/1次5F回/6GA回/7GB回/8GC回/9GD回35kV线路1次、10kV线路1次/10GE回/对所跨越的公路、电力线及通信线,经终勘核实,采用已有的塔型可跨越,无需设计专门的高跨塔,跨越位置均能满足有关规程、法规要求。4.2.4 线路构筑物拆迁、改建情况(a)其它跨越和设施拆迁改造情况:序号塔号跨越物型式改造量处理意见1CN3810kV线路150m计列改造费用全线多处跨越橡胶林内简易工棚,考虑无人居住,按跨越考虑,未计列费用。4.3 森林情况线路沿线主要为山地,林木主要为橡胶林、杉树林、乔木、杂树等,密集林区较长。在设计时对必须经过的森林密集区已尽量考虑采用高塔进行跨越为主走线,以减少对森林的砍伐,不能跨越时才砍伐。4.4 交通条件本工程主公路有勐哈九龙老寨公路、勐腊勐哈公路、勐仑阿克小寨公路和沿线乡村公路,交通条件稍好。4.5 地质情况4.5.1地形地貌110kV黎明金象变送电线路(AB线)所经区域地形地貌主要有低山(约占线路全线的70%)、低中山(约占线路全线20%)、丘陵(约占线路全线的5%)和南腊河I级阶地(约占线路全线5%)。线路所经区山高坡陡,山峦层叠,河谷及支沟深切,沟谷狭窄,横剖面多呈“V”型,部分地段呈“U”型,临近南腊河和110kV金象(新建)变电站附近地形地貌为南腊河I级阶地。线路所经地段高程约为5901460m,一般相对高差50800m,沿线植被比较茂盛,多为橡胶树、竹林、菠萝树和香蕉树。沿线地形自然坡度一般在1530之间,局部地段坡度大于30。110kV金象勐腊变送电线路(C线)所经区域地形地貌主要有低山(约占线路全线90%)和丘陵(约占线路全线10%)。线路所经区山高坡陡,山峦层叠,河谷及支沟深切,沟谷狭窄,横剖面多呈“V”型,部分地段呈“U”型。线路所经地段高程约为590930m,一般相对高差50300m,沿线植被比较茂盛,多为橡胶树、菠萝树和香蕉树。沿线地形自然坡度一般在1030之间,局部地段坡度大于30。110kV黎腊I回改造线路(GA线)所经区域地形地貌为丘陵,高程约为560760m,一般相对高差50100m,地表植被以桃树和橡胶树为主。沿线地形自然坡度一般在520之间。110kV黎明曼弄枫改造线路(GD线)所经区域地形地貌主要有低山(约占线路全线90%)和丘陵(约占线路全线10%)。线路所经区山高坡陡,山峦层叠,河谷及支沟深切,沟谷狭窄,横剖面多呈“V”型,部分地段呈“U”型。线路所经地段高程约为6001360m,一般相对高差50600m,沿线植被比较茂盛,多为乔木、橡胶树和灌木。沿线地形自然坡度一般在1030之间,局部地段坡度大于30。110kV黎仑改造线路线(GE线)所在区域地形地貌为丘陵,地形平缓,高程约为600m,地表植被以玉米和橡胶树为主。35kV金象勐腊线路(D线)所经区域地形地貌为丘陵,高程约为540570m,一般相对高差1030m,地表植被以香蕉树和橡胶树为主,沿线地形自然坡度一般在520之间。35kV金象岔河线路(E线)所经区域地形地貌为丘陵,高程约为580600m,一般相对高差510m,地表植被以香蕉树为主,沿线地形自然坡度一般在520之间。35kV金象勐满线路(F线)所经区域地形地貌为丘陵,高程约为550600m,一般相对高差1030m,地表植被以香蕉树为主,沿线地形自然坡度一般在520之间。35kV腊龙改造线路(GB线)所经区域地形地貌为丘陵,高程约为550600m,一般相对高差1030m,地表植被以桃树和橡胶树为主,沿线地形自然坡度一般在520之间。35kV腊满II回改造线路(GC线)所在区域地形地貌为南腊河I级阶地,高程约为570580m,一般相对高差510m,地表植被以香蕉树为主,沿线地形平缓,坡度510。10kV金象至勐捧(G线)、普利斯通(H线)、勐润(I线)、岔河(J线)所经区域地形地貌为低山(约占线路的20%)和南腊河I级阶地(约占线路的80%),线路所经地段高程约为570590m,一般相对高差510m,沿线植被比较茂盛,多为橡胶树和香蕉树,沿线地形平缓,坡度510。4.5.2塔基岩土特性本工程线路所经区地层岩性有素填土、耕植土、粉质粘土、含碎石粉质粘土、粉砂、圆砾、强风化中风化泥岩和强风化中风化粉砂岩,现分述如下:第1层素填土:杂色,松散,稍湿,成分为强风化砂岩岩末(砂土状),为近期人工挖石留下的堆积物。该层仅分布于110kV勐腊变电站附近。第2层耕植土:褐黄色,松散,稍湿,以粉砂为主,混少量碎石,含有植物根系。该层主要分布于110kV金象变电站附近和耕地中,层底埋深0.501.00m,厚度0.501.00m。第1层粉质粘土:褐红、褐黄色,稍湿,可塑硬塑,含铁氧化物及高岭土,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切面光滑稍有光泽,表层含有植物根系,局部夹有粉砂、粉土。层底埋深0.503.00m,厚度一般0.503.00m,局部大于3.00m,该层主要分布于南腊河I级阶地及泥岩区域。第2层含碎石粉质粘土:褐红色,可塑,局部硬塑,稍湿,无摇震反应,卵、砾石约占1025%不等,含少量角砾,局部夹块石,其母岩主要为泥岩、砂岩。层底埋深1.003.00m,厚度一般1.003.00m,局部大于3.00m,该层主要分布于斜坡、近河流阶地地段。第3层粉砂:棕红色,松散稍密,饱和,砂质纯净,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长石、云母。局部夹有薄层粉质粘土。层底埋深2.005.00m,厚度一般1.003.00m,局部大于3.00m。该层主要分布于南腊河I级阶地。第层圆砾:杂色,稍密,饱和,一般粒径为1018mm,最大约100mm,呈浑圆形,充填物以粉砂和粉质粘土为主,局部含有块石。层底埋深3.005.00m,厚度一般2.005.00m,局部大于5.00m。主要分布于南腊河I级阶地及220kV黎明变电站附近。第1层强风化泥岩:棕红色、褐黄色,泥质结构,薄层状构造,岩层节理裂隙发育,完整性差,以粘土矿物为主,层底埋深2.003.00m,厚度一般2.003.00m,局部大于3.00m。第2层中风化泥岩:棕红色、褐黄色,泥质结构,薄层状构造,岩层节理裂隙较发育,完整性较好,以粘土矿物为主,厚度一般大于5.00m。第1层强风化粉砂岩:褐红色、灰黄色,厚层状构造,粉砂粒状结构,节理、裂隙发育,呈砂土状、碎块状。层底埋深2.003.00m,厚度一般2.003.00m,局部大于3.00m。第2层中风化粉砂岩:褐红色、灰黄色,厚层状构造,粉砂粒状结构,节理、裂隙较发育,厚度一般大于5.00m。 4.5.3地震动参数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线路沿线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15g,相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VII度,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s。4.5.4地下水条件根据线路路径沿线地下水的贮存条件和特点,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潜水型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潜水型孔隙水:该类地下水主要分布于南腊河I级阶地的第四系松散堆积层中和山梁上有沟壑的地方,南腊河I级阶地的地层岩性主要为粉砂、圆砾等,勘测期间测得稳定地下水水位埋深为2.004.00m ,该类地下水主要以河流侧向补给及大气降水补给为主,其补给、径流、排泄严格受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等条件控制,孔隙水多呈线状或面状溢流形式以及蒸发的方式排泄。勘测期间正处旱季,考虑到雨季施工时地下水位的上涨,基础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考虑地下水对工程基础的影响,应做好相应的排水降水措施,此时南腊河周边塔基的稳定地下水位埋深按1.002.00m考虑。基岩裂隙水:该类地下水主要分布于山梁及山梁斜坡上,主要赋存于基岩节理裂隙中,埋藏深,在基坑开挖深度内很难见到,基础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可不考虑地下水的影响。4.5.5不良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