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 第六单元 城市与地理环境 第19讲 城市区位、城市发展与城市化课后达标检测 鲁教版.doc_第1页
优化方案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 第六单元 城市与地理环境 第19讲 城市区位、城市发展与城市化课后达标检测 鲁教版.doc_第2页
优化方案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 第六单元 城市与地理环境 第19讲 城市区位、城市发展与城市化课后达标检测 鲁教版.doc_第3页
优化方案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 第六单元 城市与地理环境 第19讲 城市区位、城市发展与城市化课后达标检测 鲁教版.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区位、城市发展与城市化(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读下图,回答12题。1下列四个城市中,最早形成城市的可能是()a甲b丁c戊 d己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因矿产资源的开发而兴起的城市是乙和丙b甲地的主导工业部门可能是棉纺工业c图中乙城市的规模最大d充分发挥丁地旅游资源优势,把丁地发展为区域中心解析:戊位于河口地区,形成较早。丁地交通不便,不可能发展成为区域中心。答案:1.c2.d下图示意某地区人口密度。读图,完成34题。3该地区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纬度河流降水地形a bc d4甲、乙两地都形成了特大城市。与甲地相比,乙地形成城市的区位优势是()a地形平坦 b水源充足c陆路交通方便 d水路交通枢纽解析:本题组以区域人口密度图为载体,考查人口密度及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第3题,图中显示,该区域人口沿河分布于地势较为低平的地区,影响因素为河流与地形。第4题,据图中信息及河流判断,该区域为四川盆地,甲城为成都、乙城为重庆,重庆位于嘉陵江与长江汇合处,与成都相比,水路交通便捷是其发展成为特大城市的优势所在。答案:3.d4.d(2016浙江嘉兴市模拟)鬼城是指因资源枯竭而被废弃的城市,属于地理学名词。在我国,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出现了城区人口与建成区面积比值(鬼城指数)低于0.5的新城、新区,这些新城、新区居住人口少,也被形象地称为“鬼城”。下图为中国大陆“鬼城”前50名分布图。据此回答56题。5关于原来地理学上的鬼城形成的原因,不正确的是()a产业结构过于单一 b严重依赖资源开发c城市环境污染加剧 d片面追求经济发展6鬼城指数越低,反映了()a逆城市化现象更加明显 b虚假城市化愈发明显c城市土地扩张相对过快 d城市人口规模越大解析:第5题,鬼城主要是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严重依赖资源开发,片面追求经济发展,一旦资源开发完,城市经济萎缩;城市萎缩,城市的环境污染也就减少。第6题,鬼城指数是城区人口与建成区面积比值,即建成区面积越大,居住人口越少的城市,鬼城指数越低,反映了城市土地扩张相对过快,超过了城市人口发展。它不是逆城市化现象,也不是虚假城市化。答案:5.c6.c(2016四川成都测试)下图为我国两城市不同年份的人口分布构成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7图中显示,19922012年()a甲、乙两城市老城区人口均有所减少b甲城市老城区人口比重变化幅度比乙城市小c甲、乙两城市远郊区、县区人口数量比较接近d甲城市近郊和新城区人口比重变化幅度比乙城市大8甲、乙两城市处于城市化进程的()a逆城市化阶段 b初期阶段c中期阶段 d后期阶段解析:第7题,图示只是展示的人口比例变化,并不决定人口数量的多少,虽然老城区人口比例略有减少,但该城市人口总量在逐渐增大,所以老城区人口不一定减少;从图中可以直接看出甲城市老城区人口比重变化幅度比乙城市大;两城市远郊区、县区人口比例相当,但两城市人口总数不一定相同,其郊区人口总数可能有差别。第8题,由图示可知两城市人口总量都在大量增加,应该处于城市化的中期加速阶段。答案:7.d8.c(2016安徽淮南模拟)读下列中国分地区城镇化率示意图,回答910题。9该图直接反映的我国城镇化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a城镇化发展较平衡,东中西部区域差异扩大趋势明显b城镇化发展较平衡,东中西部区域差异扩大趋势不明显c城镇化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区域差异扩大趋势明显d城镇化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区域差异扩大趋势不明显10为了解决城市内涝频繁问题,我国打造海绵型城市(海绵型城市,是让城市像海绵一样,下大雨的时候吸水,干旱的时候把吸收的水再“吐”出来)。下图中城市绿地建设,符合海绵型城市要求的是()解析:第9题,由图示可以看出我国各个地区的城镇发展水平并不平衡,从1986年到2008年我国东中西部各个地区的差距也在逐渐增大。第10题,由题中材料可知,在下雨的时候地面由于吸水会上涨,在干旱的时候“吐”水,而能够吸水和“吐”水的是绿化用地而不是道路,所以在修建的时候绿化用地应低于路面,只有这样才不影响在雨天道路的使用。答案:9.c10.a11关于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热力原因,组合正确的是()城市建筑规模膨胀,降低风速,降低与郊区热量交换难度城市下垫面性质的改变城市大气污染物如so2、nox以及悬浮颗粒物等增加工业、交通和生活排放大量废热a bc d解析:选b。城市建筑物多,建筑高大,不能降低风速,还可形成狭管效应,加大风速。二、综合题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面两图为某大城市19492002年发展统计图。材料二下图为该大城市城市中心与郊区平原的数据比较图。(1)据材料一描述该大城市的发展特征。(2)据材料一中的右图,说明该大城市发展对郊区农业的影响。(3)运用水循环的知识分析该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解析:本题考查城市的发展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城市化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第(1)题,发展特征应结合非农业人口数量、城市人口比重以及建成区面积进行分析。第(2)题,城市发展促进郊区农业结构调整,耕地面积减小。第(3)题,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状况,其解决措施应从增大下渗量、增强地表径流的排泄能力两方面进行分析。答案:(1)非农业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变大;建成区(城市用地)面积增大。(2)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蔬菜、花卉种植;耕地面积减小,农业用地紧张。(3)问题:城市硬化面积大,雨水下渗量小,地表径流量较大,易形成城市内涝。措施:植树种草,增大绿地面积;使用渗水砖,增大雨水的下渗量;完善城市排水系统,整修城市河道,加速雨水的排泄。13读长江三角洲城市分布简图和上海市区及郊县土地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1)根据上海市区及郊县土地面积变化图,分析上海地区城镇化快速推进开始的时间。(2)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水平明显高于我国中西部地区,请说明其原因。(3)请从资源、生态环境、人类生活等角度分析城镇化快速发展对地理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4)我国正在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你认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实现城镇化应从哪些方面来推进?解析:第(1)题,城镇化标志之一是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从上海市区及郊县土地面积变化图中可知1980年以后上海市区土地面积快速扩大,而郊县土地面积快速减小。由此推测上海地区城镇化快速推进大约从1980年开始。第(2)题,城镇化水平高低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水平高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原因可从影响经济发展的自然原因和经济状况、人口分布状况等方面分析。第(3)题,城镇化快速发展可能会造成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如环境污染加重),交通、住房条件变差等。第(4)题,推进城镇化建设可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城镇经济等方面进行。答案:(1)1980年以后上海郊县土地面积快速减小,而市区土地面积迅速扩大,说明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上海地区城镇化快速推进。(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