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史论文 古都洛阳.doc_第1页
城市建设史论文 古都洛阳.doc_第2页
城市建设史论文 古都洛阳.doc_第3页
城市建设史论文 古都洛阳.doc_第4页
城市建设史论文 古都洛阳.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建设史论文之古都洛阳姓名 郭 星 源 班级 城市规划08级#班学号 08# 日期 20# 12 20指导老师 宋 岛 风 成绩目录 1.洛 阳 简 介2.自 然 地 理 3.古 都 历 史 4.城 市 文 化 5.未 来 展 望1. 洛 阳 简 介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由周公营建,建于公元前12世纪,是八大古都和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命名为“神都”的城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感动世界的中国品牌城市”。洛阳因地处古洛水之北岸而得名,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这里有第一个王朝“夏”王朝,有三代之居“夏、商、周” ,是“河图洛书”的故乡,有105位帝王定鼎九州,是华夏民族的精神故乡,是“最早的中国” 。2.自 然 地 理 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东经111.8至112.59,北纬33.35 至35.05之间。位处亚欧大陆桥东段,横跨黄河中游南北两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称。年平均气温14.2,降雨量546毫米。东邻郑州,西接三门峡, 北跨黄河与焦作接壤,南与平顶山、南阳相连。东西长约179公里, 南北宽约168公里。由于洛阳地处中原,山川纵横,西依秦岭,出函谷是关中秦川;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黄河之险;南望伏牛,有宛叶之饶,所以“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3.古 都 历 史(1)古代都城遗址洛阳是中国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早、建都时间最长的都城。先后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13个王朝先后在此建城,建都时间1529年。主要有五大都城遗址:第一,夏朝斟鄩遗址。位于洛阳市区东,伊河与洛河汇流处上游的二里头村一带,也称“二里头都城遗址”。是目前我国最早的都城遗址,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在夏商周断代工程研究和中国历史上具有独一无二的影响。第二,商都西亳遗址。位于洛阳市区东、洛河北岸尸乡沟一带。商代曾多次迁都,该遗址是我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保存完好的一座商代早期都城遗址。第三,东周王城遗址。在今洛阳市区王城公园一带,东西长2.9千米,南北宽3.5千米,是周天子居住和处理公务的地方。其“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建筑布局,对后世都城设计和建造影响深远。第四,汉魏故城遗址。位于今洛阳市区东15千米处,前身是周代成周城、秦代三川郡郡治和西汉洛阳城,为东汉、曹魏、西晋、北魏4代王朝的都城。四朝在此建都累计336年。都城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宏伟壮丽,在中国封建社会建筑史上达到空前水平,是当时世界上第一流的大都市。城内许多建筑如永宁寺塔、太学、辟雍、灵台遗址等久负盛名。该遗址是我国保存较完整的一座古都遗址,在我国城市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第五,隋唐东都城遗址。位于今洛阳市区偏东,规模宏大,布局有序。有外郭城、皇城、宫城,以及应天门、天堂、天枢、上阳宫、含嘉仓等遗址。该都城曾集中反映了隋唐时期我国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的景象,其布局和建筑风格在国内外都有影响,是我国古代著名都城。除上述五大古城遗址外,还有滑国故城、刘国故城、韩国故城等列国都城遗址。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古代也叫雒阳,是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先后有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孝文帝以后)、隋(炀帝)、武周、后梁、后唐等九个王朝在此建都,长达934年,所以称“九朝古都”,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五六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聚居。在今洛阳市范围内曾发现过数十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洛阳西郊的王湾遗址和南郊的矬李遗址等。新石器时代遗存非常丰富。洛阳市东偃师县二里头遗址是重要的夏商遗址。从东周起,历东汉、曹魏、本晋、北魏(孝文帝以后)、隋(炀帝)、唐(武后)、后梁、先后有九个朝代都建都于此。所以称为“九朝古都”。周本是我国西南部的一个小国,公元前十一世纪一举灭商,建立了商王朝。西周时候虽然对洛阳非常重视,成王甚至长期住在这里,但总的说来,当时的洛阳仍不过处在陪都的地位。周平王以下史称东周,共二十三代王,皆以洛阳为首都,历时共五百一十五年。秦国初年。身为秦国宰相的吕不韦被封为洛阳十万户侯,他大肆修建洛阳,洛阳逐渐繁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春,刘邦来到洛阳的南宫,本想定都洛阳。但不久,因为他的手下人向他进谏,说刘邦取天下与周朝不同,都洛阳不如都长安。于是,刘邦离开洛阳,西都长安。东汉光武帝刘秀即位后,正式迁都洛阳,在洛阳城内广建宫殿和台、观、馆、阁。如今,刘秀的都城的遗址 已无从考证,但有的地方还是比较熟悉的,如东观,是因为一部东观汉记出了名。据记载,东观在南宫,原是汉朝收藏图籍的地方,这里被用来作为编修史书。东汉洛阳的商业也盛极一时。当时洛阳的人多数弃农经商。当时洛阳市场上还有书肆,我国著名的哲学家王充少时家贫,常常到洛阳书肆去看书,他的记忆力特别好,一见就能背诵,因此而博通百家之言。东汉末年,洛阳一度遭到严重破坏。献帝初平元年(190年)三月,董卓胁迫献帝迁都长安。“尽徙洛阳人数百万口于长安”。洛阳萧条。所以,曹操入洛阳后,即挟汉献帝移居许昌。到建安二十五年(220年)魏文帝曹丕篡汉自立,才又营建洛阳宫,并迁都洛阳。魏明帝时在洛阳西北角筑金墉城,城的东北角有魏文帝时建造的百尺楼。晋代洛阳开始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当时洛阳有三市,一个是金市,一个是马市,第三个是羊市。市的早晚放收都有规定的时间。据洛阳伽蓝记一书记载,洛阳城东门建春门外渠北有建阳里,里内有土台,高三丈,为晋朝旗亭,“上有二层楼,悬鼓击之以罢市。”公元493年,(太和十七年)九月,魏孝文帝率大军假装兴师南伐,来到洛阳,便宣布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都于此。迁都之始,宫殿尚未修好,孝文帝就住在金墉城。太和十九年(495年)宫殿修好后,“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北魏洛阳城仍是在汉魏洛阳故城的基础上建立的。北魏洛阳城中,宫室府曹以外,居民住的地方称为里。据洛阳伽蓝记记载,洛阳共有“二百二十里”这些“里”有的多官宦府第,也有的为平民所聚居。北魏洛阳城也有固定的商业区。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统治阶级提倡佛教,佛教大大发展,佛教寺院空前盛行。洛阳兴建佛寺,是从东汉建白马寺开始的。洛阳佛寺昌盛时,佛寺多达1367所。当时洛阳的佛寺,为仅数量多,而且建筑宏伟,结构精丽。如永宁寺,其为熙平元年(516年)北魏太后胡氏所立。寺内有九层浮图(即塔)一所,为木质结构,高九十丈,上有宝刹复高十尺,总共高出地面一千尺,距京师北里之外已可遥见。永宁寺建成以后,魏明帝和太后一起登上九层浮图,环顾京师就如同庭院一样清楚,所以禁止一般人随意攀登。这些寺院奢侈淫逸,广占田产。北魏迁都洛阳二十几年后,洛阳民宅被寺院占去三分之一,给人民带来极大的危害。自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534年)迁邺,发洛阳四十万户北徙,洛阳城开始荒废。后来洛阳又经历了拆毁宫殿,经历了多次战争,洛阳就衰落了。北魏灭亡以后,汉魏洛阳故城就废弃了。汉魏时期的洛阳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著名史学家兼文学家班固在这里写出了我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著名科学家张衡在这里创造了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三国时著名的文学家曹植等建安七子,晋代的嵇康、阮籍等不少文化人都住在洛阳。左思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三都赋,宝贵之家争相传抄,洛阳为之纸价上涨,从此留直了“洛阳纸贵”的美谈。洛阳人材济济,学校如林。从东汉光武时起洛阳就建有当时国家最高学府太学。学校的教授都是全国最有学问的人担任。公元175年(汉熹平四年)蔡邕等奏请正定五经文字,得到灵帝的许可,蔡邕便亲自书丹于碑。使刻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当刻有五经的石碑初立时,前来观看及摹写的人很多,车子每天有千余辆,致使街道堵塞不通。蔡邕写的石碑字体是隶书,所以熹平石经又称一字石经。魏正始年间(240248年)又立古、篆、隶三体石经。这些石经保存下来的极少。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一些石经的残片。但这些仍是非常珍贵的历史文物。公元604年,(隋文帝仁寿四年),太子杨广杀文帝自立,称为炀帝。炀帝即们后,改洛阳为东京,随后到洛阳巡视,又决定迁都洛阳。隋朝营建东京洛阳,工程非常浩大。隋炀帝在营建东都的同时,在大业元年(605年)三月,即动工开凿运河。运河修成后,自洛阳,西到长安,南到杭州,北抵涿郡,东至海,水路运输四通无阴,使洛阳的交通更加方便,经济更加繁荣。唐初时,废东都之名,到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年)称为洛阳宫,高宗显庆二年(657年)改洛阳为东都。后武则天临朝听政,光宅元年(684年)改东都为神都。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正式称帝,改唐为周,即以神都为周都,并“徙关外雍、同、秦等七州户数十万,以实洛阳“。中宗复位后,仍改神都为东都。总的来说,唐代洛阳和长安的地位同等重要,甚至有时超过长安,唐高宗常往来于东都、长安之间,称两京为“东西二宅”。唐高宗时也多次往来于长安、洛阳,称两都为“东西两宫”。可见。唐代对洛阳是非常重视的。唐代洛阳商业非常繁荣。唐代洛阳是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又是水陆交通的枢纽,外国商人经由广州、扬州而抵达洛阳,然后去长安。可以想风当时洛阳的盛况。安史之乱后,洛阳遭到严重破坏。到五代梁太祖时才又兴盛起来。梁太祖朱温原是在汴州(今河南开封)即皇帝位的,以汴州为开封府,称为东都,改唐东都洛阳为西都。开平三年,朱温迁都洛阳。后唐灭梁后迁都洛阳,后晋灭后唐,亦都洛阳。但因洛阳经济衰落,交通又感不便,937年,晋高祖石敬瑭又移都开封。因为晋在洛阳建都时间才一年零十一个月,人们没有把晋代在洛阳建都算在内。如果把晋在洛阳建都算在内。洛阳就由“九朝名都”升为“十朝名都”。宋太祖赵匡胤建立了宋朝,仍建都开封,称东京汴梁,洛阳为西京。宋代的洛阳虽然不是都城,但仍为学术中心。理学大师如程颢、程颐兄弟就是洛阳人,因此,他们的学派称为“洛学”。另外,司马光、欧阳修等也曾在洛阳居住。司马光居洛十五年,他的史学名著资治通鉴就在在这里写成的。正是因为一些名流会集洛阳,北宋洛阳的园林也盛极一时。在历史上,洛阳的园林是很有名的。晋代洛阳最有名的是石崇的金谷园。隋唐时,洛阳著名的园林更多。到了宋代,洛阳的园林仍然很盛。不少名人都盛赞过洛阳的园林。北宋末年,这些园林渐渐荒废。今天的洛阳旧城是宋代修建的。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王增为河南府通判,他主持改筑了洛阳城。1641年,李自成率领的明末农民起义军攻打洛阳城,二十天后,洛阳城被攻克。清朝初年,洛阳城又重修。一九三二年,日本侵略军攻上海,国民党南京政府所在地受到威胁,蒋介石迁都洛阳。上海停战协议签订字后,又迁回南京。一九四八年四月五日,洛阳解放。一九五三年以后,洛阳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建设城市之一。一九六一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汉魏洛阳故址、白马寺和龙门石窟都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城 市 文 化(1)洛阳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诞生之地。洛阳在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就是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地方。大约六七千年以前,洛阳一带已有许多村落,现已发现的村落遗址就有100多处。当时村落和人口的密集程度已接近现在的水平。据考证,有娇氏在洛阳平蓬山一带居住,属于以蜜蜂为图腾的氏族,是炎帝和皇帝的母族,为远古时期我国人类的祖先。伏羲氏、宓妃、高辛氏、后稷、契,以及仓颉造字、伶伦作乐等人物及其传说,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2)河图洛书。传说龙马负图于孟津,神龟献书于洛宁,伏羲氏据此作八卦,以后发展为周易。(3)“三代之居”。史记记载,“昔三代之君(居),皆在河洛之间”。三代即为夏、商、周。(4)“三教”之源。儒学奠基于洛阳,理学渊源于洛阳,道家经典产生于洛阳,玄学形成发展于洛阳,释教佛学植根并发展于洛阳。(5)古代重大科技发明。青铜铸造技术、陶瓦、铁器铸造及使用、最早的粮食加工工具、蔡伦造纸术、指南车、雕版印刷术、火药、浑天仪、地动仪、候风仪等,均最早出现于洛阳。(6)文学。尚书开启了中国散文之门,诗经汇集了洛阳最早的诗篇。汉魏文章半洛阳,太康文学,唐宋诗词等,人文昌盛,杰作并出。全唐诗5万余首,其中与洛阳有关的有5千余首。文学名家名作是洛阳宝贵的文化资源。(7)艺术。洛阳是中国书法、绘画、雕塑艺术的重要发源地,名人名作数不胜数。金文、东汉隶书、行草、魏碑、楷书等均在洛阳问世。洛阳绘画在中国画坛曾独领风骚数千年,洛阳墓室俑雕、石窟雕塑、陵墓庙堂雕塑、民间雕塑举世闻名。(8)人物。洛阳历史上杰出人物众多,人人都反映历史,人人都有故事。比如伏羲氏、伊尹、周公旦、苏秦、白圭、贾谊、许慎、桑弘阳、玄奘、刘禹锡、李贺、白居易、司马光等等,以及众多帝王。留下了“建安七子”、“竹林七贤”、“洛阳纸贵”、“程门立雪”等众多典故。(9)民间文化。民俗民风、历史传说、民间故事、民谣、谚语、民歌民乐、民间舞蹈、杂技等。(10)客家文化。全球客家人约有1亿人,分布在世界各地,其中著名人物如孙中山、邓小平、叶剑英、李光耀等,并有许多成功的企业家和商人。客家人从西晋开始由洛阳南迁,期间又经过安史之乱、靖康之乱及宋室南渡两次大规模集中迁徙,逐步形成客家民系。千百年来,客家人一直继承着中原文化的传统,自称根在河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11)姓氏文化。洛阳是中华民族姓氏诞生比较集中的地方。东周是姓氏文化形成的主要时期,王刘李等几十个姓氏形成于洛阳。北魏时期鲜卑族汉化,有180多个姓氏在洛阳形成。(12)牡丹文化。洛阳牡丹驰名中外,素有“甲天下”盛誉,“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每年四月的牡丹花会为海内外游客所神往。除了开发牡丹的花卉美景、旅游观光外,有关牡丹的诗词、绘画、传说等,都可以加以开发,使牡丹称为洛阳独特的文化产业。5.未 来 展 望经过多年努力,洛阳已有“千年帝都、牡丹花城、山水洛阳、丝路起点”的城市品牌。在国内旅游市场,可以自豪地说,洛阳已经成为国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城市。所以,我们要树立的观念是,洛阳不仅是洛阳人的“洛阳”,而且是中国人的“洛阳”,世界的“洛阳”。1、洛阳文化是以炎黄故里,三教祖庭为依托的民族圣城文化。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炎黄二帝,他们都出生在河洛地区;中华民族的宗教则是佛、道、儒三教的圆融。洛阳为佛教祖庭;洛阳又是老子为代表的道教的策源地;周公制礼乐,孔子入周问礼,形成儒家思想,故洛阳又为儒教渊源。2、以文物瑰宝依托的文化资源。洛阳是典型的文物大市,拥有蕴藏文物40余万件,世界文化遗产1处,国家级文物单位11处,它们是:龙门石窟(包括白居易墓)、白马寺、汉魏故城、二程头遗址、尸沟商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三监辟雍碑、千唐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