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文体备于战国_说平议_何诗海.pdf_第1页
_文体备于战国_说平议_何诗海.pdf_第2页
_文体备于战国_说平议_何诗海.pdf_第3页
_文体备于战国_说平议_何诗海.pdf_第4页
_文体备于战国_说平议_何诗海.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1 章学诚在 文史通义 诗教上 开篇提出 至 战国而文章之变尽 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 至战 国而后世之文体备 的论断 此即著名的 文体 备于战国 说 这是一个意蕴丰富 充满张力的 文体学论题 既富启发意义 又易引起分歧 而 目前学界对其理论内涵尚缺少全面充分 细致深 入的探讨 笔者就此略陈管见 以就正于方家及 同好 一 文体备于战国 说的基本前提是 战国为文 章之盛 战国何以臻文章之盛 章学诚通过追 溯学术发展流变对此作出解释 校雠通义 原道 古无文字 结绳之治 易之书契 圣人明其用曰 百官以治 万民以察 夫为治为察 所以宣幽隐 而达形名 盖不得已而为之 其用足以若是焉斯已 矣 理大物博 不可殚也 圣人为之立官分守 而 文字亦从而纪焉 有官斯有法 故法具于官 有法 斯有书 故官守其书 有书斯有学 故师传其学 有学斯有业 故弟子习其业 官守学业皆出于一 而天下以同文为治 故私门无著述文字 在章学 诚看来 古代官师不分 政学一体 故无私家著述 六艺只是到了后代 才被尊为六经 在其产生的时 代 只不过是对职司所掌政教典章的历史记载 如 易 掌太卜 书 藏外史 礼 在宗伯 乐 隶司乐 诗 领于太师 春秋 存乎 国史 又安有私门之著述哉 正因如此 章学诚反复 强调 六经皆史也 古人不著书 古人未尝离 事而言理 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 六经皆先王 得位行道 经纬世宙之迹 而非托于空言 六 艺非孔氏之书 乃 周官 之旧典也 故 学 者所习 不出官司典守 国家政教 而其为用 亦不出于人伦日用之常 三代以后 官学失守 文字不隶于职司 于是官府章程 师儒习业 分 而为二 以致人自为书 家自为说 盖泛滥而出 于百司掌故之外者 遂纷然矣 形成 六艺道 息 而诸子争鸣 的学术文化格局 故云 至战 国而著述之事专 专门从事著述者大量涌现 为 使自己的著作行之久远 必然产生对文辞的崇尚 这是战国文章趋盛的基本前提 而文体的兴起与 赅备 又必然以文章写作的兴盛为前提 战国之文 是 官守师传之道废 通其学者 述旧闻而著于竹帛 的结果 因此 诸子争鸣尽 管昭示着道术分裂 中或不能无得失 要其所自 不容遽昧也 之所以 不容遽昧 盖因 战 文体备于战国 说平议 何诗海 内容提要 文体备于战国 说在描述战国文章的繁荣局面 揭示战国文章发扬 诗 教 深于比兴 敷张扬厉等特点 以及战国之文对后世辞章的影响等方面 具有相当的深刻性 正确性 然而 章学诚在以 文选 诸体论证这一问题时 却理据不足 时有牵强 片 面之失 故其后又有文体备于西汉 东汉和唐宋等种种争议 尽管如此 这一命题突破 了传统文体学热衷于追源溯流 专注于考证个别 具体文体发生状况的局限 更重视从 宏观上考察一个时代文体的发展 兴盛及衍变情况 全面把握文体发展衍变轨迹 揭示 其内在规律 因而比考证文体起源具有更宽广的学术视野 更显著的思辨色彩和理论价值 这一命题不仅为传统文体学注入了崭新的内容 更在研究视角与方法上给当时及后世文 体学以丰富的启迪 文学评论 2010年第 期 122 国之文 其源皆出于六艺 诗教上 论曰 道体无所不该 六艺足以尽之 诸子之 为书 其持之有故而言之成理者 必有得于 道体之一端 而后乃能恣肆其说 以成一家 之言也 所谓一端者 无非六艺之所该 故 推之而皆得其所本 非谓诸子果能服六艺之 教 而出辞必衷于是也 老子 说本阴阳 庄 列 寓言假像 易 教也 邹衍侈 言天地 关尹推衍五行 书 教也 管 商 法制 义存政典 礼 教也 申 韩刑名 旨归赏罚 春秋 教也 其它杨 墨 尹文 之言 苏 张 孙 吴之术 辨其源委 挹 其旨趣 九流之所分部 七录 之所叙论 皆于物曲人官 得其一致 而不自知为六典 之遗也 在章学诚看来 道备于六经 六艺作为三代政 典 足以尽道之体 诸子之能争鸣者 必有得于 道体之一端 以成一家之言 专门之学 而追溯 其源 皆本于六艺 如老 庄本于 易 教 管 商本于 礼 教 申 韩本于 春秋 教等 诸 子皆有用世之志 欲以所学济天下之溺 其著书 立说 皆 事势自然 不得已而出之 故 学 为实事 而文非空言 多 持之以故而言之成 理 这是战国文章繁盛的又一重要原因 战国之文既源于六艺 又多出于 诗 教 盖战国乃纵横之世 纵横之学 本于行人之官 行人聘问诸侯 出使专对 无不注重文辞修饰 所谓 文其言以达其旨 因此无不学习 诗 三百 比兴之旨 讽谕之义 在章学诚看来 战 国之文 深于比兴 即其深于取象者也 与 诗 之比兴 尤为表里 凡 言情达志 敷陈讽谕 抑扬涵泳之文 皆本于 诗 教 百家驰说 皆为声 诗 之变也 诸子之学 虽本于六艺 其 质多本于礼教 为其体之有所该也 及其出而 用世 必兼纵横 所以文其质也 三代文 质合一 至战国而各具之 质当其用也 必兼纵横之辞 以文之 纵横之士 抵掌揣摩 腾说以取富贵 其辞敷张而扬厉 变其本而加恢奇焉 行人辞 命至此而极盛 诗 教 比兴之旨 讽谕之义 经纵横家推衍 委折而入情 微婉而善讽 至此亦臻极盛 至战国而文章之变尽 即此之谓 其文虽多成家之言 有为而发 然亦开 有意为文 之风 后人弃本逐末 既无专门成家之学 又 无 前人之不得已 而惟以好尚逐于文辞 遂致文章 之衰 章学诚由此得出 战国为文章之盛 而衰 端亦已兆于战国 的结论 以上分析表明 文体备于战国 说并非单纯 孤立地考察文体问题 而是有着丰富的意蕴 实 包含 至战国而文章之变尽 至战国而著述之事 专 战国之文 其源皆出于六艺 又多出于 诗 教 等分命题 章学诚以战国文体为枢机 逻辑 严密地论述了这些命题之间的密切关系 揭示出 时代思潮对文章 学术造成的深刻影响 以及 文 体备于战国 这一论题的重大意义 即所谓 知 文体备于战国 而始可与论后世之文 知诸家本 于六艺 而后可与论战国之文 知战国多出于 诗 教 而后可与论六艺之文 可与论六艺之文 而 后可与离文而见道 可与离文而见道 而后可与 奉道而折诸家之文也 二 章学诚以战国为文章之盛 原因如上所述 在他看来 古人著述 经 史之外 诸子而已 皆专门成家之学 未尝欲以文名 此后专门之学 衰微 世人唯以文辞为尚 遂使文体日繁 文集 日富 故文集实从子书演化而来 诗教上 论其 演变曰 子史衰而文集之体盛 著作衰而辞章之 学兴 文集者 辞章不专家 而萃聚文墨 以为 蛇龙之菹也 后贤承而不废者 江河导而其势不 容复遏也 经学不专家 而文集有经义 史学不 专家 而文集有传记 立言不专家 即诸子书也 而文集有论辨 后世之文集 舍经义与传记 论 辨之三体 其余莫非辞章之属也 而辞章实备于 战国 承其流而代变其体制焉 章学诚将后世 文集的内容分为经义 传记 论辩 辞章四大类 前三类分别为经 史 子等专门之学衰落的产物 由学术文体衍变而来 惟辞章专尚文辞 最能代 表文集的特色 也是文集中最重要的类目 可见 章学诚 文体备于战国说 中的 文体 并非泛 指一切文体 而是有着特定内涵 着重指向追求 藻彩 主于抒情言志的辞章 而辞章各体 实大 备于战国 章学诚以 文选 所录为例 来说明 这个问题 其论曰 文体备于战国 说平议 123 今即 文选 诸体 以征战国之赅备 挚 虞 流别 孔逭 文苑 今俱不传 故据 文选 京都诸赋 苏 张纵横六国 侈陈 形势之遗也 上林 羽猎 安陵之从田 龙阳之同钓也 客难 解嘲 屈原之 渔 父 卜居 庄周之惠施问难也 韩非 储说 比事征偶 连珠 之所肇也 前人已有言及 之者 而或以为始于傅毅之徒 非其质矣 孟子问齐王之大欲 历举轻暖肥甘 声音采 色 七林 之所启也 而或以为创之枚乘 忘其祖矣 邹阳辨谤于梁王 江淹陈辞于建平 苏秦之自解忠信而获罪也 过秦 王命 六代 辨亡 诸论 抑扬往复 诗人讽谕 之旨 孟 荀所以称述先王 儆时君也 屈 原上称帝喾 中述汤 武 下道齐桓 亦是 淮南宾客 梁苑辞人 原 尝 申 陵之盛举也 东方 司马 侍从于西京 徐 陈 应 刘 征逐于邺下 谈天雕龙之奇观也 遇有升沉 时有得失 畸才汇于末世 利禄萃其性灵 廊庙山林 江湖魏阙 旷世而相感 不知悲 喜之何从 文人情深于 诗 骚 古今一也 至战国而文章之变尽 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 备 其言信而有征矣 文选 是现存最早的文章总集 不收经 史 子 著作 所录作品 除少数实用性公文文体外 大 多为富有藻采 深得 诗 教比兴 讽谕之旨的 名篇 符合章学诚心目中的 辞章 标准 因此 以 文选 为例 来追溯辞章各体之源 表现了 章学诚的卓识 其中许多论断 皆深有见地 如 文 选 中班固 两都赋 张衡 二京赋 等 京都赋 源于苏 张等纵横策士的说辞 东方朔 答客难 扬雄 解嘲 班固 答宾戏 等 设论 体 源 于屈原 渔父 卜居 之主客问答和 庄子 之庄 惠问难 连珠 体源于 韩非子 内 外 储说 七 体源于孟子问齐王之大欲等 或着眼于内容 功用的相似 或立足于表达方式 体貌风格的接近 尽管未必是定论 但能在研究视角和思路上 给 人以丰富的启发 在文体起源问题上 早在南朝 刘勰 颜之 推等就明确提出了 文体原于五经 说 章学诚 的 文体备于战国 说显然吸收了这一说法 而 融入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如战国之文源于六艺 又出于 诗 教等 五经除对一些由儒家礼乐文 化生成的文体有直接影响外 更多的是在义理内 容 精神风貌等方面影响后世文体 战国时期的 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 是中国文章学史上的第一 个高峰 其艺术成就 不但文辞古朴的五经不能 企及 即使对后世辞章来说 也是一种典范 因 而比五经更为直接 更为具体地影响着后世文章 的发展 一方面 战国辞章有许多本身已具备了 高度成熟的文体形式 另一方面 又孕育着丰富的 后世文体因素 成为后世辞章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 刘勰称赞 离骚 衣被词人 非一代也 又 称赞战国诸子文章具有 理懿而辞雅 事 而言 练 气伟而采奇 心奢而辞壮 意显而语质 鉴远而体周 等特点 唐宋八大家的古文成就 与他们善学战国辞章紧密相关 如柳宗元自述其 文章取径曰 参之 谷梁氏 以厉其气 参之 孟 荀 以畅其支 参之 庄 老 以肆其端 参之 国语 以博其趣 参之 离骚 以致其幽 参之 太史公 以著其洁 苏洵之文 杂出 于荀卿 孟轲及 战国策 诸家 尤具纵横家 词辩闳伟 的特色 苏轼文得益于纵横家的雄放 气势及庄子的汪洋恣肆 罗大经称 庄子 之文 以无为有 战国策 之文以曲为直 东坡平生熟 此二书 故其为文 横说竖说 惟意所到 曾 巩为文 叙琐事而不俚 非熟于经书及管 商诸 子 不能为此等文 可以说 唐宋以来的古文 家很少不从战国辞章中汲取艺术养分的 与此相 应 一些文章选本 逐渐打破 文选 以来不录经 史 子著作的成规 开始关注战国辞章 如南宋 汤汉 妙绝古今 选先秦至北宋文 79 篇 可谓 一 代不数人 而一人不数篇 其中 左传 10 篇 国语 6 篇 战国策 1 篇 孙子 1 篇 庄子 3 篇 荀子 5 篇 共计 26 篇 占全书三分之一 又真德秀 以后世文辞之多变 欲学者识其源流 之正也 编纂 文章正宗 分古今文体为辞命 议论 叙事 诗歌四大类 其中辞命类收录 左传 国语 所载天子诏令 6 篇 行人往来应对之辞 37 篇 议论类收 左传 国语 战国策 中君 臣 策士论议 78 篇 叙事类收 左传 叙事 23 篇 战国辞章位居 正宗 并且也占了全书很大比重 自此之后 在各类古文选本 评点著作中 战国 文章一直有着重要地位 文学评论 2010年第 期 124 章学诚正是在深刻把握文学发展史的基础上 提出 文体备于战国 说 这一论断 在概括战 国文章的繁荣局面 揭示战国文章发扬 诗 教 深于比兴 敷张扬厉的特点 以及战国之文对后 世辞章的深远影响等方面 具有相当的深刻性 正确性 它比传统的 文体原于五经 说更注重 辞章发展之实际演进 在儒家经典和后世文体之 间架起了中介桥梁 当然 章学诚的观点 主要 是一种宏观的总体把握 在具体论述上 上文所 引 文选 诸体和战国辞章 我们几乎看不出文 体体制形态上的关联 其实 章学诚这一论断的 本意 并非文体论证 而是以文体为例 探讨中 国学术史上经 史 子 集发展演变的大势 揭 示战国时期在学术文化 升降盛衰 之际承前启 后的重要作用 所谓 明于战国升降之体势 而 后礼乐之分可以明 六艺之教可以别 七略 九 流诸子百家之言 可以导源而濬流 两汉 六朝 唐 宋 元 明之文 可以畦分而塍别 官曲术业 声诗辞说 口耳竹帛之迁变 可坐而定矣 正 因如此 章学诚在追溯 文选 诸体起源时 还 把淮南宾客 梁苑辞人 西京侍从 邺下文士与 战国四公子广揽门客 稷下学士放言高论联系起 来 所论与文体并无直接关系 章学诚所关注的 是时代思潮 学术文化背景对于辞章繁盛和文体 孳生的影响 战国诸子怀抱所学周游列国 出入 相聚于诸侯 权臣门下 不同思潮和学派因此有 了直接交流 切磋 论战的机会 从而极大激发 了学术文化创造力 形成了百家争鸣 著作纷涌 的局面 这与后世文学集团的聚会促进文学创作 和文学批评的繁荣 精神上是一脉相承的 而战 国学者的聚会和交流 对后世文学聚会的组织及 文学集团的形成显然有着直接影响 所谓 廊庙 山林 江湖魏阙 旷世而相感 文人情深于 诗 骚 古今一也 辨章学术 考镜源流 的学 术理念 使章学诚特别关注对学术文化及文学发 展内在规律的深度探讨 三 上文已提到 文体备于战国 说在揭示战国 文章居古今辞章升降之枢纽地位时 有极大的合 理性 然而 章学诚在以 文选 为例 具体论 述这个问题时 却并不那么有说服力 首先 文 选 所录文体三十九大类 若加上二级类目 计 有八十多种 而章学诚只论及 文选 中七种文 体 取样太少 以此 征战国文体之赅备 难免 以偏盖全 其次 就已论及的七种文体看 是否 都备于战国 也颇可商榷 构成文体的因素很多 既有内容方面的 也有体制形态方面的 而后者 更具决定性 因为 除了一些由礼制生成的实用 性文体有特定的使用场合或对象 因而有特定的 表现内容外 就一般抒情言志的辞章来说 同样 的内容 完全可用不同的文体来表现 同样的文 体 也完全可表现不同的内容 章学诚论 文选 诸体时 主要着眼于内容 而很少涉及文体形态 故其论证时有牵强 片面之处 如以贾谊 过秦 班彪 王命 曹冏 六代 陆机 辨亡 等文 源于 离骚 孟子 之称先王 儆时君 就颇 可商榷 贾谊 班彪等作品主旨相近 皆力陈前 代得失以诫当世人主 虽有称述先王的内容 但 在文体上 这些作品都是体制完整 逻辑严密的 论体文 与 孟子 之语录体 离骚 之诗赋体 形态相差太远 如仅以内容相近论 则 尚书 无 逸 篇载周公诫成王语 历引殷中宗 高宗 祖甲 周太王 王季 文王以及殷纣王等盛衰成败的经 验教训 与贾谊等作的内容 结构 论证方式上 更为接近 因此 远比 孟子 离骚 更有资 格成为这一类文体的初源 上林 羽猎 安陵之从田 龙阳之同钓 也 这一判断也存在同样问题 司马相如 上林赋 是汉大赋的代表作 其内容可分两大部分 前半 部分描写上林苑的巨丽 后半部分描写天子出猎 的盛况与声威 并曲终奏雅 以示讽谏 羽猎赋 则全写天子游猎 无论是内容 主旨还是恣意铺 陈的手法 都明显学习 上林赋 安陵之从田 龙阳之同钓 分别指 战国策 楚策 江乙说于 安陵君 篇和 魏策 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 篇 两篇题旨相近 都表现对功名富贵的追求及如何 结君固宠长葆富贵 内容则以君臣 谋士对话为主 绝少铺陈排比 因此 不论从题旨还是表现手法论 很难看出与两篇汉赋的文体渊源 章学诚之所以 把它们联系起来 是因为其中都有田猎的内容 然而 在 战国策 这两篇文章中 田猎并非表 现目的 而只是策士进说的机缘或媒介 故狩猎 文体备于战国 说平议 125 过程 场面描写极为简单 尤其是后一篇 只用 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 龙阳君得十余鱼而涕下 一笔带过 如此只鳞片爪的相似 便认定两者之 间的文体关系 显然过于轻率 不同时代的不同 作品之间 可能会有很多相似因素 如因此即认 为它们必有文体渊源关系 则将不胜纷繁而无所 适从 即以写田猎来说 战国策 远不止这两篇 左传 中也多次出现 甚至在更早的 诗经 中 已有通篇表现狩猎过程及场面的 大叔于田 全 诗赞美大叔娴熟的驾御 高超的射技 尤其突出 放火薮泽 空手搏虎的场面 写得气势非凡 惊 心动魄 姚际恒评此诗曰 描摹工艳 铺张亦复 扬厉 淋漓尽致 便为 长杨 羽猎 之祖 这个论断 显然比章学诚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章学诚曾评价自己的治学特点是 高明有余 沈潜不足 故于训诂考质 多所忽略 而神解精 识 乃能窥及前人所未到处 高明有余 多神 解精识 故于古今学术 辄能条别而得其宗旨 足以甄疑似 明正变 提要挈领 卓然有以见夫经 史 百家之支与流裔 而得其大原 沉潜不足 疏于考证 使他在论证具体问题时 有失缜密精 甚至出现 其意甚是 举证则非 的缺憾 章氏 治学的这种优点与不足 在他阐述 文体备于战 国 这一重要命题时得到了充分体现 从体制形 式看 文体备于战国 说没有得到严密 充分的 逻辑论证 事实上 战国辞章 尽管蕴含着丰富 的后世文体因素 但体制成熟 形态独立的文体 除了诗 赋 论体文外 并不多见 故 后世之文 其体皆备于战国 之说 与刘勰高倡文体原于五经 甚至认为 百家腾跃 终入环内 一样 至少是 言过其实 因此 许多文体论者尽管没有直接批 评刘勰 章学诚的观点 但他们在探讨相关问题 时 不取刘 章之成说 实际上也是一种间接否定 如任昉 文章缘起 探讨先秦至东晋时期八十五 种文体的起始之作 战国只有四种 且集中在战 国晚期 分别是 赋 楚大夫宋玉作 歌 荆轲作 易水歌 离骚 楚屈原所作 对问 宋玉 对楚王问 另有四种文体 始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 分别是 诏 起秦时 玺文 秦始皇传国玺 上书 秦丞相李斯上始皇书 铭 秦始皇登会稽山刻石铭 任昉所标举的文章 大致是秦汉以来有明确 年代和作者 体制成熟 独立成篇的作品 而非 从经 史 子著作中截取的片断 论 文体大备 这样的标准显然更为合理 科学 只是在任昉心目 中 战国文体符合这种标准的 只有四种 数量 绝少 可见他绝无 文体备于战国 的意思 通 观 文章缘起 全部条目 始于西汉的有三十九体 东汉有二十二体 两汉合计六十一体 占总数的 四分之三 因此 任昉心中的文体发展大势 套 用章学诚的话 可谓 文体备于两汉 后世有些 学者 正持这种看法 有时又有西汉 东汉之别 如包世臣以为 文体莫备于汉 唐宋所有 汉皆 有之 且有汉人所有而唐宋反无者 胡朴安 论文杂记 六经为文章之祖 后之言文者莫外 焉 三代以上之文 政在是 学在是 道亦在是 不可以文论 战国时策士高谈雄辨 抑扬顿挫以 逞辞锋 反覆譬喻以达意旨 文之萌芽实始于此 然篇名未立 体裁未备 文之缘起当溯源于两汉 之世 又 读汉文记 文章体裁至西京备矣 彦昇言之最详 高文典册用相如 飞书羽檄用枚 皋 不仅备体 且有能独擅其体者 胡朴安接 受了文章原于六艺的传统观念 认为三代学在官 府 文道合一 不可以文论 战国时期始有意为 文 这些看法都与章学诚一致 但他又认为战国 辞章 篇名未立 体裁未备 论文体缘起当溯源 两汉 再具体论 文章体裁备于西汉 这与任昉 的观点若合符契 刘师培则认为 文章各体 至 东汉而大备 汉魏之际 文家承其体式 故辨别 文体 其说不淆 东汉是新文体孳生比较集中 的时代 后汉书 所传人物 若是文人学士 总 是详细著录其文体创作情况 如班固 所著 典引 宾戏 应讥 诗 赋 铭 诔 颂 书 文 记 论 议 六言 在者凡四十一篇 张超 著赋 颂 碑文 荐 檄 牋 书 谒文 嘲 凡十九篇 等 据郭英德统计 后汉书 共著录了六十余种文体 除去同体异名 文类泛称 不明何体几种情况 还有四十二种 后世的常用文体 到东汉已大体 具备 所以 刘师培的观点 比较接近史实 当 然 又有以文体备于唐宋者 如姚鼐弟子刘开提出 文学评论 2010年第 期 126 盖文章之变 至八家齐出而极盛 谓之盛者 由其体之备于八家也 文莫盛于西汉 而汉人 所谓文者 但有奏对封事 皆告君之体耳 书序 虽亦有之 不克多见 至昌黎始工为赠送碑志之 文 柳州始创为山水杂记之体 庐陵始专精于序 事 眉山始穷力于策论 序经以临川为优 记学 以南丰称首 故文之义法至 史 汉 而已备 文之体制至八家而乃全 此后李祖陶附和其论 认为 周秦文体未备 魏晋以后渐备 至唐宋 乃全 刘开所列举的唐宋诸家所擅文体 基本 上非创体之功 而是指相关文体写作在这些作家 笔下获得最高成就 成为新的文体典范而为后人 效法 刘开 李祖陶推重八大家古文 故有此论 若论新生文体 唐宋时期并不丰富 远不能与两 汉比 而宋后也有新文体产生 如小品 幛词等 只是这种新生文体 与唐宋时期一样 数量都很 少 不能成为文体繁衍史上引人注目的现象 因此 文体备于唐宋说是难以成立的 文体究竟备于战国 两汉还是唐宋 或者其 他时代 这是一个颇多争议 目前还没有定论的 命题 尚需更为细致 深入地考察和论证 章学 诚的论断 尽管论据不够坚确 逻辑不够严密 但他率先提出这个问题 引起了后人热烈而持久 的探讨 本身就说明了这一问题的学术价值 至 少从南朝开始 文体学形成追源溯流的传统 热 衷于探讨文体的起源 这种探讨 主要着眼于个 别的 具体文体的发生情况 有较强的考据色彩 文体备于战国 说虽也涉及文体起源 但更重视 从宏观上考察文体的发展 兴盛情况 全面把握 文体发展衍变轨迹 揭示其内在规律 因而具有 更宽广的学术视野 更鲜明的思辨色彩和更深刻 的理论价值 文体备于战国 说的学术史意义 远远不止于揭示战国文章兴盛之原因 阐发战国 文体特征及其历史影响等方面 它不仅为传统文 体学注入了崭新的内容 更在研究视角与方法上 给当时及后世文体学以丰富的启迪 本文为何诗海主持的国家社科项目 明清文体史料与文 体学研究 批准号 08CZW024 和 中山大学高校基本 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项目 编号 0909094 的部 分成果 章学诚著 叶瑛校注 文史通义校注 中华书局 1994 年版 第 60 页 今人一些著作 往往引用章说而不作任何分析 尤易引 起误解 如袁行霈主编的高教版文学史 在 先秦文学 绪论中 以这样一段话结束 总而言之 战国时期思想 文化领域十分活跃 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了文学的繁荣 产生了不同于前代而又风格各异的散文和诗赋 清人章 学诚说 至战国而文章之变尽 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 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 故论文于战国 而升降盛衰之 故可知也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年版 第 30 页 揣 其文意 似乎完全赞成章说 而没有对其加以辨析 诗教上 文史通义校注 第 60 63 页 文史通义校注 第 951 页 易教上 文史通义校注 第 1 3 页 原道中 文史通义校注 第 132 页 和州志艺文书序例 文史通义校注 第 649 页 原道上 文史通义校注 第 119 页 史释 文史通义校注 第 231 页 易教下 文史通义校注 第 19 页 诗教下 文史通义校注 第 78 79 页 文史通义校注 第 61 页 文心雕龙 辨骚 文心雕龙 诸子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柳宗元集 卷三十四 第 873 页 中华书局 1979 年版 茅坤 老泉文钞引 唐宋八大家文钞 卷一百零七 影印 文渊阁四库全书 第 1384 册 第 302 页 鹤林玉露 乙编卷三 第 167 页 中华书局 1983 年版 高步瀛 唐宋文举要 引方苞语 第 848 页 上海古籍 出版社 1983 年版 妙绝古今 序 影印 文渊阁四库全书 第 1356 册 第 784 页 文章正宗 纲目 影印 文渊阁四库全书 第 1355 册 第 5 页 参见周勋初 余历雄 师门问学录 第 9 页 凤凰出版 社 2004 年版 关于 文选 文体分类 争论较多 主要有三十七 三十八 三十九类之说 笔者从傅刚三十九类说 详参 其 昭明文选研究 第 185 192 页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 2000 年版 诗经通论 卷五 续修四库全书 第 62 册 第 77 页 家书三 仓修良 文史通义新编新注 第 819 页 浙 江古籍出版社 2005 年版 程千帆 文论十笺 第77页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文论十笺 第 198 页 文心雕龙 宗经 四库馆臣疑此书今传本为后人依托之作 吴承学 李晓 红认为馆臣所疑依据不足 不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