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男性服饰研究.doc_第1页
唐代男性服饰研究.doc_第2页
唐代男性服饰研究.doc_第3页
唐代男性服饰研究.doc_第4页
唐代男性服饰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代男性服饰研究摘要:唐代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辉煌时期,政治和经济的雄厚基础,以及文化和艺术的繁荣,深刻的影响了作为其载体的服饰的风貌。唐代的服饰不仅雍容华美,其进步的服饰文化更是影响深远。它的开放性、容纳精神和突出个性的特质不仅为后世留下了美轮美奂的唐代传统服饰,还对启示后世的服饰审美和意识有深远的影响。本篇文章通过对唐代男性服饰及其特点的介绍,进一步从微观层面上展示了唐代文化的繁荣及其社会风貌的独特,从而填补了历史上对唐代男性服饰研究较少的空白,对现今社会服饰的发展有极其深刻的影响。关键字:唐代;男性服饰;特点服饰的发展也有其自己的历史沿革,服饰史也是生活史的一部分,其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就日趋兴盛,成果众多。唐朝自然是服饰史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朝代。它的重要,一方面在于唐朝的繁荣昌盛,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时尚。另一方面,唐朝位于中国古代社会从前期到后期的过渡阶段,服饰的演变也具有这种过渡性质。就是说,唐朝服饰一方面继承了南北朝以来逐渐形成的袍衫裙襦形制,另一方面将它们完善为制度,贯彻到从皇帝常服官员常服到平民常服的所有方面,其影响直至明代。所以,了解唐代服饰,就为了解中国古代后半期的服饰(除了清朝)打了一个很好的基础。由于研究一个朝代的服饰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广泛性,研究量比较大,查阅资料比较困难,因此本文只从唐代男性服饰一个角度去探索唐朝的社会生活。下面就唐代男子服饰及其特点做简单介绍。一、唐代男性服饰(一)官服唐代男性礼服主要包括:祭服、朝服、公服、官常服等四类,其中祭服、朝服、公服是体现儒家传统审美、礼仪制度精神的礼服,精美华丽。不仅对穿着者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规定,且各依“服令”适用于不同的场合。这是自周礼以来,儒家传统的礼仪等级制度在经历400年的动荡之后再次在服饰制度上的回归,体现的是大唐职官制度的礼仪精神。官常服则是唐代华夷杂糅的社会习俗对汉族传统服饰从外形到制度精神的补充与完备。唐建国以后,曾于武德与开元年间两次对皇帝、太子、百官、世庶的内容做了规定。归纳起来,唐的官服按礼节轻重划分为:祭服、朝服、公服、常服。1祭礼服(1)皇帝的祭礼服在封建帝国中皇帝是至高无上的,皇帝的制服作为衣冠服制的代表,在隋唐时期得到了彻底的完善。隋开皇年间改革了北周的冕服制度然后将它定型,隋炀帝则有选择性地恢复了周汉的冕服制度,唐代则遵循了隋代的定制,所以,在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以及三才图会中都能看到比较完善的衮冕形象:头戴冠冕,上身穿着宽袖直领上衣,下身穿群裳,腰间系玉带、佩绶,腹前面系敝膝,足上着赤舄。实际上衮冕,只是皇帝的众多祭礼之服中的一种。武德四年,唐高祖颁布了衣服诏,规定了皇帝的服装12种,其中冕服依照周代的礼制确定为6种,它们是:“大裘之冕、衮冕、鹜冕、毳冕、绣冕、玄冕。” (2)皇太子的礼服 唐代的服制规定,皇太子的服制有五种。由太子内坊下辖之内直局管理。其中皇太子的冕服只有衮冕一种。因为皇太子在等级上比皇帝低一等,所以其衮冕也比皇帝的衮冕要低一等,具体地说,即头上戴的冕,冕板前后各悬挂的九条用九颗白珠串成的旒,冕的左右两侧用青丝带悬挂着玉充耳,用犀角簪束发;上衣是黑色的,绣上“龙、山、华虫、火、宗彝” 旧唐书舆服志五种花纹,有绣花的领口;下裳是红色的多褶大裙,上面绣“藻、粉米、黼、黻” 旧唐书舆服志四种花纹,共九旒九章,腰间束大带,系有火、山两种花纹的蔽膝;佩带由红、白、淡青、红黑色四种颜色丝绦织成的绶带;腰带上悬挂着玉柄剑、玉镖首、玉双佩;足着红袜、赤舄等。但太子们在穿自己的礼服侍从皇帝参加各种重大活动时,因个人的政治处境与性格的不同又有不同的表现。(3)品官的礼服 群臣的祭礼服有五种:衮冕、鸳冕、毳冕、绣冕、玄冕。唐初武德令规定:一品官员穿衮冕;二品官员穿鸳冕;三品官员穿毳冕;四品官员穿绣冕;五品官员穿玄冕。具体减等的做法,据周礼记载:“自天子而下用九旒、七旒、五旒、三旒。” 周礼唐代九旒规格用于皇太子的冕服,群臣的冕服使用规格范围只能从七旒到无旒的弁服。但随着高宗显庆九年废大裘冕到玄宗开元十七年(729)之后,唐玄宗朝拜五陵得时候,只穿平时的素服而已。群臣的礼服也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是群臣对冕服“尊卑相乱”的担忧,另一方面是皇帝对冕服繁文缛节的反感,所以自开元年以后,武德令只具虚文而已,朝臣随祭只穿素服。以上这些规定繁缛的冕服,造型庄重、精美,色彩搭配和谐,为了显示它的崇高威严,虽有“只具虚文”的嫌疑,却也只能在盛大的典礼中使用。在其他的日子里,皇帝、百官只能穿统一规定的朝服、公服和常服坐朝示事、上朝听宣、坐堂办公、燕居休闲。2朝服朝服,又称为“具服” 隋书礼仪志七,是皇帝及群臣重大朝会时穿的礼服。朝服有皇室朝服和官员朝服,皇室朝服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皇帝和皇太子的朝服。皇帝的朝服有通天冠。冠帽迎人面上加金质重叠的山形装饰,在这个装饰上附蝉一只,并在帽冠上装饰12颗玉珠。施舍珠翠,黑介幘,发带装饰翠羽組索,用玉或犀牛角质的簪导。身穿固定搭配的绛纱袍,红色罗裳。在其内衬白纱袍,其领、袖端、衣襟、领缘皆用织成料作装饰制作。白色的衬裙,镶嵌胡红色的裙裾和上边缘。在这套服装之上,装饰浅红色纱质蔽膝,白假带,方心曲领项饰。其佩革带、佩玉、剑、绶带、袜、舄与服色相同。如果是未成年的皇帝,则梳双童髻,戴空顶的黑介幘,插双玉簪导,加宝饰。各种祭祀以及冬至、朔日上朝,受朝贺、殿前拜王公、春节宴会、冬至宴会就如是穿戴。皇太子的朝服有:具服远游三梁冠,这是皇太子第二等重要的礼服。与皇帝相比皇太子的帽饰要相对的简单一些,是皇太子随皇帝拜祭祖庙、还宫以及参加春节、冬至、朔日入期,祭先圣先师时如是穿戴。虽然皇太子的朝服较皇帝的朝服简单,但总体上仍大方、端庄、色彩和谐。因内衬少了裳裙,且袖端、衣襟、领缘的镶嵌眉头图案、没有图案,使得浅红与黑色的搭配穿戴更加轻便、醒目,体现了皇太子的活力。裙裾、群缘上也少了华丽的镶边,使得这套礼服体现了皇太子的最贵地位,又不会因和皇帝同时出现,产生“喧宾夺主”的错觉,当然这一点也是皇太子们极力想避免的。对于群臣的朝服,那就更加简单。根据官品高低的不同又有所变化。一般头部又冠幘,玉簪导装饰,身穿浅红色单衣,内衬白纱衬袍,黑色的领缘、领袖,衣襟、裙裾,一律穿白色的裙。搭配革带、饰金钩,假带,曲领方心,绛纱蔽膝,足服白色袜子,黑色皮舄,身佩剑,纷,双佩,双绶等组成。这是一般五品官员以上官员陪祭、其他官员朝飨、拜表、大事等大典时的服饰。不过品级不同会有一些取舍。诸如六品以下去剑、佩、绶,七品以上要簪白笔。八品、九品去白笔、白纱中单、以履代舄。白笔簪于冠前,长度右五寸。簪白笔因此成为文官的象征,此风在宋朝仍有流传。3公服 公服,是古代官吏在衙署内处理公务时所穿的一种服装,相当于现在公务人员所穿的制服。因为它只用于官吏,所以也被称为“官服”。和祭服、朝服相比,公服的形制要简便得多。同时,还省略了许多繁琐的挂佩,所以公服又有“从省服”之称 新唐书车服志。有新唐书车服志记载:“从省服者,五品以上公事朔望朝谒,见东宫之服也。亦曰公服。”其重要性低于朝服。其作用与朝服相同,区别在于,“礼重者用朝服,礼轻者用公服”。皇帝的公服有:武弁、弁服、黑介幘、白纱帽、平巾幘、白帢,其中太宗又创制翼善冠,于每年初一、十五视朝时使用。 武弁,和通天冠很相像,只是帽冠上附有紫貂尾、蝉。在图像资料中也没有见过皇帝戴武弁的例证。据孙机先生考证,隋唐代的武弁已转变成笼冠,是皇帝近侍的冠戴,可见此处所谓的皇帝公服武弁也仅为“具文”。 弁服是皇帝每月初一视朝时的公服。头戴用鹿皮缝合而成的如两手相合状的帽子,帽子上有攀以固帽,上装饰12颗玉珠。加玉簪以固发,身穿绛纱袍,下身穿素色群裳,装饰白玉双佩,革带上装饰小鞶囊皮包,內盛小双绶。白袜,乌皮履。 黑介幘,是皇帝拜陵的公服。没有冠帽上的装饰,白纱单衣,白色的裙,革带,素袜,乌皮履。南北朝以后,黑介幘与平巾幘的外形趋于一致,皇帝也很少穿,成为文官的公服之一。 白纱帽,乌纱也可以制此帽。配白裙,白衫,乌皮履,是皇帝的公服之一,但唐服令中备有白纱帽,不过是沿袭周礼的传统而已,皇帝戴白纱帽的实例很罕见。 平巾幘,是皇帝乘车马时穿的礼服。白帢是皇帝参加大臣葬礼时的礼服。不过,这两种服装和通天冠以下的各服一样,皇帝很少有真正穿的机会,唐服令中记载它们,完全是出于对周礼的传统的尊重,并没有考虑其实用性。 太子的公服是公服远游冠。自永徽以后太子的公服只有远游冠和进德冠两种。公服远游冠,簪导以下部分与朝服远游冠相同。绛纱单衣,白裙襦,革带,金钩碟,假带,方心,纷,鞶囊,长六尺四寸,广二寸四分,色同大绶。白袜,乌皮履。五日常朝、元日、冬至受朝则服之。 朝臣的公服有冠帽,幘巾,簪导,绛纱单衣,内衬白纱单衣,黑色的领缘、袖端、裙裾,白色的裙。革带,金钩带,假带,方心,袜,单底鞋,背后加纷带装饰,皮腰包。是一品至五品,谒见东宫及其它公事时的制服,一般办公时的重要场合都可着公服。“方心曲领”这是官员制服上的一种领项饰。在唐代朝服、祭服、公服中虽没有见到方心曲领的具体形象,但在宋人的传世写真中,却可多见方心曲领的形制。另外,对于允许佩戴各种和绶的官员,一般都是双绶,除一品佩双玉环佩外,其他官员按品级单佩或无佩。一品佩山玄玉,二品以下、五品以上,佩水苍玉。六品以下没有佩玉。绶按品级不同佩戴方式也不同。有佩绶者则一定还要在背后戴纷,皆长六尺四寸,宽二尺四分,各随绶色。除绶和纷外,唐官员还戴鞶囊,鞶囊外表有纹饰,二品以上用金缕,三品用金银缕,四品用银缕,五品用彩缕。对于文官而言,七品以上穿朝服的文官一律簪白笔,五官则不簪。有提到舄和履的地方,除非特别注明颜色,否则一律用乌色,舄双层皮底,中间夹一层蜡,目的是为了穿着者在长久站立时防潮、防湿。履单层皮底,不具防潮功能,所以是低级礼服的配装。所有勋官及有爵位并任职事官的官员,散官、散号将军同职事,其正式的冠带是其散官本品的官服,外出任职则用其职事官的品级服。武官们在宫中站班时,所穿的公服样式也是最适合其身份的,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另在九品之外还有低级官吏和政府办事人员,当时称作视流内起居与流外两种品级。唐代的祭服、朝服、公服在实际执行中,因其礼节烦琐,不仅不方便穿着,而且穿着时也不便行动,所以虽然有明确的行文规定皇室成员以及官员在不同的场合应穿的不同服饰,但在实际执行中并没有按行文的规定具体去执行。至开元十七年(729),玄宗朝拜五陵,只穿平时的素服而已。朔、望常朝,也用常服。连太宗发明的朝服翼善冠服自此以后也被废了。皇帝礼服逐渐常服化的趋势,在开元年间彻底完成。朝臣的祭服、朝服、公服在实际执行中也屡有调整。冕服、朝服、公服是唐代礼服制度的主要成分。纵观古代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如此精密严格的官服制度。隋唐的中国皇帝们不仅为自己的臣民制定了严格的服饰制度,而且还在对外文化交流过程中将此种服饰等级思想广播四方,形成了一个以长安为中心的唐服文化圈。4官品服色官品服色就是官员服色的颜色作为区分社会成员身份贵贱、官位高低的手段。在唐代这个制度主要针对官民常服。从文献记载可知,自先秦至隋唐,中国古代的先民很早就已经开始用颜色的“正”与“间”来区分尊卑贵贱。赤、青、黄、黑、白是五中正色,其他需要两次染或多次染的颜色都被称为间色。隋唐以后,以服色论等级的制度被高度强化,服色因官员地位、职业的不同而不同,下不得僭上,上可得拟下。公卿高官衣着朱紫,荣宠显赫,下级官吏身衣青绿,工商、皂隶、贩夫屠夫身穿白衣,各安其分。地位高者占有的颜色也多,地位卑贱者占有的颜色少,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官品色服”或者“品色衣”制度。(1)赐服和借服因为服色“下不得拟上,上可得兼下”。所以,下品如果想服上品的服色,就必须有一个“被赐”或“借用”的过程,只有经过这个被赐的转变才能下品服上色。所以在唐代官品服色中还有借绯、赐绯、赐紫等名目。唐前期的赐服或借服,通常发生在诸如:官员出京外任或做使臣、四级官员受特殊恩宠等情况。朝野佥载中记载,吉顼揭发酷吏来俊臣“聚结不逞,诬遘贤良,赃贿如山,冤魂满路,国之贼也”的罪行有力,于是“除顼中丞,赐绯”。 吉顼不仅被升官还被赐绯色服。这是唐朝前期比较典型的赐服方式。唐代的“赐服”、“借服”等形式是对以散官品级为制定基础的“官品服色制”的补充。这一特点,在唐中晚期,尤其是在职事差遣制度发生变化后得到充分发挥。由于散官的升迁制度混乱,职事官地位提高,许多官员拥有高于散官品级的职事官地位,如再以散官品级为服色制定标注,势必会产生一批低级品色官服的官员活跃于朝堂的局面。(2)黄袍自“黄袍加身”使宋太祖登上帝位之后,黄袍和龙袍一样被看做帝王的象征。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黄袍”作为帝王的专用衣服,也起源于唐朝的官品服色制。唐代以前的帝王受“五德终始说”的政治哲学影响,更多的接受五德终始说所强调的五正色相生相克的思想,以自己政权所得之“正色”为自己王朝的尚色。唐建国以后,依据火生土的五德终始说原理,唐得土德,服色尙黄。武德初年“因隋旧制,天子宴服,亦名常服,唯以黄袍及衫,后渐用赤黄,遂禁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服杂饰”。唐初皇帝使用的是赤黄色,是追随隋旧制的结果,对黄色系的其他黄色并没有严格执行禁服令,散官九品以上官员朝参及视事仍可以服黄色,不加禁止。直到高宗上元元年(674)后,禁止一切黄在民间流行。隋唐以赤黄为尊的思想,与传统儒家天人合一的理论无关,在经过近400年的名族融合之后隋唐统治者看来,皇帝的服色一定是当时技术条件下最鲜艳、最明亮的颜色。唐初皇帝使用黄色是沿袭隋代旧制的结果,不过由沿袭到确立体现的则完全是唐人的色彩审美心态和唐天子皇权高度集中的事实。(3)绿帽子绿帽子或绿头巾,它虽没有具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能会以绿幘、绿裹巾、绿帽子等不同形式出现,但它的绿色,决定了其在中国服饰文化中有着非常著名的符号性和文化意义。以绿色作为帽子、头巾的颜色,在唐代已经达成了“贱服”的社会共识。可资佐证的是唐人虽不拒绝绿色做服色,六七品官服色虽绿,帽子却不是绿色的。据封氏闻见记记载,李封为延陵令,“吏人有罪,不加杖罚,但令裹碧头巾以辱之。随所犯轻重,以日数为等级,日满乃释。吴人著此服出入,州乡以为大耻。皆相劝励,无敢僭违”。封氏闻见记校注赵忠信,中华书局出版,1958年从这段记载中可见,在封演活动的唐中期,绿色的头巾在吴人中间已被看做耻辱的标志,但封演并没有交代,吴人为何以此服为耻的原因。后世明朝郎瑛七修类稿“绿头巾”条对此作了解释:“但又思当时李封何必用緑巾。及见春秋时有货妻女求食者,谓之娼夫,以绿巾裹头,以别贵贱。然后知从来已远。李封亦因是以辱之。” 七修类稿郎瑛对于郎氏源自春秋“娼夫”的解释,无从考察,如果是郎氏假托古人的话,至少可以证明,明代有关绿头巾已具“娼夫”的符号意义。“绿头巾”一说虽与唐官品服色制没有直接关系,但它体现的仍是古代中国人对色彩等级的认识。换言之,在古人看来,色彩是有三六九等之别的。并由这种等级制演变成颜色禁忌。5平民的礼服 平民一生需要使用礼服的重要时刻主要有三次:1、成人冠礼;2、成家行婚礼;3、为死者行葬礼。这三次囊括了一个平民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所有时刻。(1)冠礼礼服 “冠礼”就是唐代男子的成人礼。唐平民进行加冠时,先由“赞者”为加冠者加冠两次,即依次戴上一巾、一爵,与巾爵相配的具体的服饰为:爵弁服“庶人介幘、服绛公服,方心,革带钩鍱,假带,袜、履”。进贤冠服“庶人黑介幘,服白裙青领,革带,袜、履”。进贤冠服“庶人黑介幘,服白裙青领,革带,袜、履”。缁布冠服“青衣素裳,庶人带,袜、履与介幘服同”。加巾表示加冠者从此可以成为一个家庭主人,能担负起家庭的责任;加爵表示加冠者从此成为社会的人,能担负起社会责任。行过冠礼的男子则可以进入人生的第二个重要阶段,从此就成家立业了。唐代男子的冠礼具有极强的程式性、象征性和交际性。冠礼的礼服则是表达冠礼程式性与象征性的主要外在元素。(2)婚礼礼服婚礼时男子承担国家责任的开始,婚礼礼服是平民男子成年以后最重要的礼服。据武德令规定:“平民男子结婚时可以穿戴:爵弁、冠幘缨,簪导,绛纱单衣,白裙,革带钩鍱,假带,方心,袜,乌皮履。” 武德令(二)常服唐代男子的常服分官常服和民常服两种,唐官民常服皆脱胎于便于行动的胡服,舒适灵便,是儒家传统的礼仪等级制度与北方少数民族便于行动的实用主义之间的一次大融合,体现的是大唐恢弘的包容之气和开放的心襟。官常服就是官员的“宴服”,也叫“燕服” 旧唐书舆服志。原本是官员不在办公室时常穿的服装,不过随着唐代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官服虽名为常服,但“谒见君上,出入省寺,若非元正大会,一切通用”,成为官员的主要制服,普通百姓是不能穿的。民常服也可以称为“便服”,古已有之,“盖古之亵服也,今亦谓之常服。江南则以巾褐裙襦,北朝则杂以戎夷之制。爰至北齐,有长帽短靴,合跨袄子,朱子玄黄,各任所好” 唐会要。1官常服 唐代官常服,虽名为常服,但在实际使用中,不仅普通百姓不能穿常服,而且官员的穿着也有严格的等级限制。不仅如此,唐代的官常服在贞观年以后官员拜见皇帝,出入朝堂,群臣集会等都要穿常服。其大有取代祭服、朝服、公服的趋势。这种趋势发展至开元十七年以后就形成定式。唐中后期官员的朝常祭礼服的地位在实际应用中已完全被官常服取代,致使开元礼中有关服制的部分还没有行用即成具文。常服与礼服相较,更加简单、方便,所以很受官员的欢迎。唐自太宗始就喜着常服,他的常服一般搭配是赤黄袍衫,折上头巾,九环带和六合靴。玄宗时不仅废除了大裘冕,开元十七年以后,拜谒祖先都穿素服,每月的上朝也都穿常服,这种穿法上行下效,太宗朝时,重要的节日和盛大的典礼时还有穿礼服的记载,玄宗朝后期至五代,即使特别盛大的典礼,皇帝和官员大都仍以幞头袍衫、穿靴束带为主。日常中的官员更是以常服为主要制服。官民的服饰款式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区别仅在于材质、颜色与佩饰上。由于唐王朝的血统和对胡俗的认同感,常服还存在胡俗影响下变异的特殊情况,主要包括袴褶服、缺胯袄子、半臂、革靴等内容。(1)袴褶服根据文献资料看,关于袴褶,在隋唐之前有两种形制存在,一种是传统汉族的袴褶。中华古今注认为“袴盖古之裳也,周武王以布为之名曰袴;敬王以缯为之名曰袴,但不缝口而已,庶人衣服也” 中华古今注。可见此“袴褶”应该是并列词,同指裤,只不过材质不同,褶是麻布的裤,袴是丝帛的裤,与此种袴相配的足服是鞋,是“讲武之臣、近侍者”穿服的装束。这种袴,周、秦、汉直到汉昭帝之前,不论男女都没有裆。(2)袍衫袄子袍衫袄子是唐男子最常用的服装。圆领、长过膝,为方便行走,通常在膝下加襕。加襕襦袍是两层丝帛中间絮丝絮的棉袍,适用于秋、冬季;加襕衫是单或夹的袍,适用于春夏季使用。(3)半臂半臂在唐朝可以男女通用,但是唐代男子与女子的穿着半臂不同之处在于,唐男子在使用中也有将其穿在外衣之内作内衬,起垫肩作用。男子着半臂多为圆领,但随穿着者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不同,其质地、纹饰、色彩的不同较大。 2.民常服 唐代庶民男性的服饰目前资料很少,在通过查阅唐代服饰的相关资料以及唐代壁画的相关资料后大概总结如下:(1)半臂袍 唐代庶民在劳动的时候,上身一般穿圆领窄袖短上衣或交领窄袖短上衣,外罩长仅及膝的半臂袍,腰系缕带或革带。庶民的半臂袍与贵族的半臂相较,更加实用,首先,庶民男子的半臂袍通常都较长,可以将内着的短上衣罩住,这样既方便行动,又能最大限度的保暖散热。其次,庶民男子的外罩半臂出白色外,还有赭绿色和绿色。(2)裤装在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庶民下身穿紧口翻边的胡服长裤,而且在敦煌壁画中的奴婢、猎户、乐工、商旅都有着此装的形象。唐庶民着束裤,一般束于膝盖之下,和魏晋南北朝的裤褶束于膝盖之上的做法是有很大不同的。(3)履唐代庶民男子足服着履的情况较多,这一时期的履有:麻履、线履、藤履、草履、棕履。除了履之外还有木屐和靴。靴的使用,从壁画材料来看,下层劳动人民穿靴主要集中在猎户、马夫、力士、乐工等职业者,猎户、马夫要骑马,力士、乐工有表演要求,所以虽身处下层也以穿靴者居多。普通劳动者要参加耕作,还是以履为主。二、男性服饰特点 唐代疆域广大,政令统一,物质丰富,与西域、中亚细亚及中东各国各民族频繁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促进了唐朝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其间接或直接的影响了唐代男性服饰,使其出现了受胡服影响深刻、等级分明、时尚绚丽、装饰性明显、实用、地方性、受胡服影响等特点。(一)受胡服影响 在唐朝,胡汉文化相融合的文化效应得到最为充分的释放。与观念意识、气质、礼法、饮食、歌舞等都受胡风影响一样,唐代服饰也大受胡气浸染。所谓胡服,系指西域地区诸少数名族以及印度、波斯诸国的服装式样而言。其通常是头戴毡皮毛,身著长衣及膝、衣袖瘦窄,领为圆领、翻折领或对襟开领,腰系革带,下身服紧身小口裤,脚著皮靴。隋唐时期由于中华文明广泛、深远的影响,有大量胡人自四面八方远道来到中国。他们在号称京华之地的长安、洛阳以及全国各大城市中,或者以其才干武略在朝廷中充任各种官职,或者从事经营珠宝、香料等异珍产品而穿梭往来芋各大都市。在女性中有着一批年轻貌美的“胡姬”,充当达官贵人的侍妾,或在大都市酒肆中陪客、卖笑。诸少数名族大量地涌入或者定居,各种穿著的服式也影响到了隋唐的社会生活。如小圆帽、折领、窄袖、短胯褶、小口裤、皮和带、皮靴等服式都明显地受到胡服的影响。在隋及唐前期,两京、大都市中汉族男子无不竞相仿效,服胡服、学胡装成为风尚。唐代盛行的圆领缺骼袍、裤褶、懊头、胡帽、靴等都源自胡服。并且到唐代,以“褒衣博带”为特色的汉魏服饰产生了重大的变化。唐人张文成在著名的游仙窟小说中,描写了少年张郎在神仙窟与崔十娘邂逅的一段露水姻缘。在张郎与崔十娘就寝前,十娘唤侍女为张郎“脱靴履,叠袍衣,阁蹼头,挂腰带。”靴履即长黝靴,袍衣即缺骸袍,而蹼头则是这一时期男子无论贵贱老少皆穿戴的服饰。蹼头是受鲜卑帽直接影响的产物,渊源于北魏,创制于北周,定型于隋,盛行于唐,历宋、元、明,直到清初被满式冠帽取代,蹼头及其变体,通行了整整1000余年,是这一时期我国男装的独特标志。再如圆领缺骻袍是唐代最典型的胡服,也是最具代表性、最为流行的唐代男装。缺骻袍是在旧式鲜卑外衣的基础上参照西域胡服改革而成的一种北朝服装:圆领;衣侧开衩,衩口最初较低,后渐高,直抵骻部,故以“缺骻”命名。较之汉魏的褒博衣冠,缺骻袍具有简单便利的特点,所以很快就成了百官士庶最常用的服装。(二)等级地位明显在唐代服饰中,社会角色的标志性极强,不仅表明穿着者的性别差异、社会地位、社会职业,还标志着穿着者所处的政治集团,信仰派系。例如,就拿常服来说,在隋朝初年,上自皇帝下到庶民都穿黄袍,不同的是贵臣束九环带,帝王束十三环带。而且,帝王还戴乌纱帽。但是,到了唐初,皇帝不让士庶穿赤黄色,自己则以赤黄袍衫、折上头巾、九环带、六合靴为常服。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敕规定官员三品以上穿紫袍衫、五品以上穿朱、六品以下直至庶民均穿黄袍。到唐太宗贞观四年(630),更详细规定了常服的服色,即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绯、六品七品服绿、八品九品服青,并仍然允许穿黄袍,但是,在贞观四年后常服又经历了一些变化,到上元元年(674)八月,唐高宗再次下诏完善服色等级,规定“文武三品已上服紫、金玉带十三銙,四品服深绯、金带十一銙,五品服浅绯、金带十銙,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并银带、九銙,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清、并瑜、石带、九銙,庶人服黄,铜铁带、七銙”。李斌城、李锦绣等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1996年这次诏令还有一项重要规定,即禁止流内官穿黄袍衫。自此以后,唐代官员常服的服色基本都按品级以紫、绯、绿、青为准,不同级别的官员都有各自不同的常服颜色,等级划分十分明显。此外,官员袍服的质地、花纹、图案也有区别。七品以上官员可以服花纹绫,以下至九品只能服丝布及杂小绫。流外官及庶民不得服、绫、罗、縠及五色线靴、履。五品以上官袍服的纹饰图案制作鲜丽华美,有雕、鹘、鱼、雁、花、草等动植物形状。如雕取义威武,雁取义行列有序。由此可见,虽然唐代社会风气开放,社会繁荣,但还是没能挣脱封建等级观念的束缚,其表现就充分体现在其服制的变化上。(三)时代变化明显唐代时期,男性服装样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缓慢之中潜移默化地发生变革。它大体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约相当于隋及盛唐时期,后一阶段约相当于中晚唐并沿至五代。在前一阶段,自隋文帝改革胡服,宣布“复汉魏衣冠”之后,经历唐初太宗、高宗时对服制、服式作出规定可说是创制时期。它一直相沿到盛唐玄宗之世。不过,在相承中亦有变化。即服装由俭朴而入奢华,纹饰由简单而趋于复杂,花纹样式不断翻新,胡服胡妆盛行一时。中晚唐时期除承了前期的服饰外,衣冠服饰趋于端丽庄重而拘束,服式由窄袖、短衣、褶袴而趋向长袍裙、大口袖。同时,盛行一时的胡服胡妆则消融在中华衣冠的传统之中。隋初,文帝宣布复汉、魏衣冠,这是对北朝以来胡服进行改革的整体而言。由于中国北方长期受到鲜卑族的影响,在服装式样上仍旧保持着游牧民族便于日常行动的特点。以男子的袍衫而言,它既改变了魏晋至南朝时期大衣广袖的特征,也不同于胡服的短衣裤,而是服圆领、窄袖袍衫。男子服饰主要是袱头纱帽、袍衫、革带、软底靴或乌皮履。可是此种服式到了中唐以后却起了很大的变化。无论男子、妇女其衣衫襦裙都渐趋于宽大修长。衣服由紧身窄袖向宽大袖发展,裙式趋向长裙,皮靴趋向流行丝履。文人雅士们多服一种合领、对襟宽边的大袖衣,下装则服肥阔长大的长裙、袴,头戴高巾,足著丝履。男子服饰的这种时代变化特点是由唐代社会形态的变化而决定的,是唐朝社会变化的表现和缩影。(四)区域性表现突出 区域性指各地区的服饰有各自的特点,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南北差别上。南北方男性服饰的差别的表现主要是在用料上不同。例如毛褐在北方很多,在南方就比较少。宣州人曾以兔毛为褐,那不过是有钱人穿着玩的,一般人一定织不起。宋史.徐铉赚就有记载:南唐大臣徐铉到汴京出使,见到穿毛褐的就嘲笑,那是因为南唐没有。徐铉看不惯北方人的毛褐可能有某种政治或社会的因素,但同时反应出南北方服饰的不同。在用料上最讲究的是益州即四川。唐文宗时夏侯孜穿着桂管布衫上朝,文宗问他这布衫怎么如此粗涩,他说桂布厚,很抗寒,于是皇帝感叹了好久,也仿照夏侯孜的桂管布衫,此后,满朝文武官员都仿效。这就是说唐文宗以前,北方人尤其是京都人还不知道棉布衣衫的妙处,此后受南方影响才开始穿布衫。在服饰样式上南北方也有不同。从史籍结合出土文物看,似乎南方男子穿半臂的不多,穿圆领长袍的时间也比北方晚,例如湖南地方在隋炀帝大业六年(610)还没有圆领长袍。另外,似乎江南地区就一直喜欢大袖,而蜀地直到五代时仍穿著窄袖衣衫。湖南长沙地区袍衫的下摆比较宽大也是地区特点。南北之异在男鞋上的表现也很明显。北方所穿鞋中以靴最重要,这大约与北方畜牧业发达、骑马者多有关。与北方男子不同的是,南方男子穿靴的较少,穿鞋的却较多,其鞋中最具特色的就是草鞋。旧唐书卷45舆服志记载了刘子玄一段很有名的上疏,内容主要是说服饰中冠服与常服的不同、帷帽创于隋代等,其中说到“芒履出于水乡,非京华所有”就指出了南北在穿鞋上的不同。从史籍记载看,吴越、湖南等地都盛行草鞋。再如全唐书卷861伊用昌诗题茶陵县门有注曰“江南有芒草,茶陵民采之织履”就很好的说明了南方人喜欢穿草鞋。总的来说,南方服饰和北方服饰有很多的不同之处,介于篇幅限制仅做简单的介绍。(五)服饰图案别具一格 唐代男性服饰独具特色、别具一格,无论是款式、面料还是图案的设计都达到了最高水平。其服饰图案开始转向动物纹和花草植物纹,创造了宝相花、卷草、团花等装饰图案,也常配以禽鸟、蜂蝶、昆虫之类,以丰富画面内容,使之生动活泼。艺术风格丰满富丽、活泼清新,服饰图案达到了精美绝伦的水平。唐朝时期文化异常活跃,佛教文化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图案造型上也明显的带有宗教色彩。比如,当时比较盛行的宝相花图案,“宝相”二字是指“佛相”的意思,又名“ 宝仙花”等,是古代吉祥纹样,为富贵吉祥之象征。唐朝时期牡丹盛行,因此宝相花图案多是牡丹花、莲花和大丽花相结合的花卉图案,体现了大慈大悲、华贵大方的特点。唐代服饰纹样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卷草纹。卷草纹也称为“唐草”,是在忍冬草图案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唐代装饰纹样中应用最多的一种,卷草纹也是多以牡丹和莲花为主花,再点缀一些石榴、葡萄、仙女和鸟兽等,饱满华美,动感强烈。晚唐时期的服饰图案更为细腻精致。构图活泼自由、疏密匀称、丰满圆润。特别是波状的连续纹样与花草相结合后,就是唐代盛行的缠枝图案。除此之外,当时盛行的另一种图案就是团花图案,团花纹样是一种外圈为圆形或适合成圆形的纹样,花纹呈四周放射或旋转式纹样。其图形饱满匀称,内容丰富多彩,使图形产生合理的空间层次,极富装饰性。 唐代服饰的图案是整体上的发展,设计风格自由、丰满、华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