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税史复习题(2012).doc_第1页
中国财税史复习题(2012).doc_第2页
中国财税史复习题(2012).doc_第3页
中国财税史复习题(2012).doc_第4页
中国财税史复习题(201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财税史复习题一、单选题1、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公元前(一万年)时,农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确定下来。2、(禹)根据各地距离京畿的远近,土质的肥瘠、高下评定土地等级,以土地收获量的十分之一向部落酋长进行定量纳贡,开创了征收土地税的先河。3、国家财政产生的政治条件是(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4、夏商周三代的土地制度,从宏观上讲是(土地王有制)5、中国古代,商业的萌芽产生于(商)朝。6、汉代,用于课征未成年人的人头税叫做(口赋)7、两汉时期田租以(三十税一)为主,属于比例税率。8、唐代实施的服役制度是(租用调制)。9、两税法实施于(唐)代。10、“一条鞭法”实施于明代,是由(张居正)提出并实施的。11、东汉时期的关税税率较高,在(十分之一)以上。12、暴关图反应的私设关卡,乱收费的情况发生在(明代)。13、由于劳动生产率低下,夏代田赋的征收采用了(贡法)。14、汉代实行商业官营,所谓商业官营就是指(官营)。15、隋唐时期的财政收入主要包括(田赋收入)。16、五代十国时期的田赋主要包括(两税、绢帛之征)。17、把差役制度变为雇役制称(雇役法、免役法、募役法)。18、北洋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有(外债、内债、税收)。19、田赋征收的基础是地籍管理,为此国民政府推行(土地计量)。20、公元628年,唐太宗下令,规定王公百官到一般百姓,垦田每亩纳粟2升,以备灾年赈贷之需而建(义仓)。21、钱粮册内有名丁数,勿增勿减,以该年的丁银额永为定额,以后额外增丁,不再征收钱粮,叫做“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是清朝(康熙)实施的。22、为缓和统治危机,增加财政收入,我国(明)代实施了“一条鞭法”。23、宋代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是(方田均税法)。24、北洋政府在把清朝各种名目的附加都并入正赋之后,又另外加征的是(田赋附加)。二、多选题1、财政产生的物质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产生)。2、国家财政产生的社会条件是(社会分工的发展、公共管理的需要)。3、据文献记载,在(舜、禹)时期,为了保障公共事务的发展,统治者要求臣服部落和被保护的小部落贡献财物。4、夏商周三代的服役,直接与井田制有关。一般认为,三代的田赋制度分别实行的是(共、助、彻)。5、人头税发展到汉代,已经制度化,有(口赋、算赋、户赋、献赋)。6、古代收益税(或财产税)包括(车船税、贳货、牲畜税)。7、宋朝的田赋按土地的性质不同分为(公田之赋、民田这赋、城郭之赋、杂变之赋、丁口之赋)。8、宋代市舶课有(抽解、博买)。9、清初官吏的报酬包括(正俸、养廉俸、恩俸)。10、清朝前期的关税分为(内地关税、国境关税)两种。11、西周的关市之征主要有(津税、关税)两类。12、在宋代的户籍上,全国居民分为(主户、客户)。13、唐代的赋役制度主要有(租、调、役、杂徭)。14、对于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权益分配,两税法实行三分制,即划分为(上供、送使、留州)。15、宋代官员俸禄大体上分为(正俸、加俸、职田、公使钱)等。三、名词解释1、井田制:即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2、山泽税:国家对山林、园池水泽、湖泊出产的各种物品所课征的税,山林所砍伐之薪木、猎捕行兽之皮、角、齿、羽翮、河湖所捕之鱼、池海所产之盐等物均属课征对象,缴实物,交由王室。3、均徭:官府衙门对居民征发的一种经常性差役,因其以丁为单位,根据丁力资产的厚薄,以定差役的轻重,由里甲编第均平应役,故称均徭。4、关市税:是指对通过国家所设关卡的行商和市肆的坐贾进行课税,包括关税和市税两类。5、贡舶制度:明代对海外来华贸易者实行的一种制度,凡海外诸国来华贸易,须由贡使向明王朝进贡方物后方准其贸易,否则不许贸易。对外商货物采取“官给钞买”的办法,不抽商税,只抽实物六分,其余允其货卖互市。6、算缗钱:又称缗钱税,汉代所行税法之一,是向商人和高利贷者、车船所有者征收的财产税,以贯为单位征税。7、赊贷税:亦称赀贷税,是对出贷货币或粮食收取利息所课的收益税,课征的对象是高利贷者,属于资本利息税。8、专卖:由国家通过对关系国计民生的某种或某几种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进行垄断,利用专制垄断的销售价格,获取高额财政收入的一种办法,有公益专卖(如轻重法、平籴法)与财政专卖(如官山海)之分。9、均输、平准:实际上是官府对商品运销和京师物价的一种控制措施,属于官营商业性质。均输指调剂运输,平准指平抑物价,始行于汉代。10、漕运:为了保障皇室的享用,百官的俸粮和京城兵、民的食粮,各地每年向京师运送大量的粮食和物资,通常是通过水道用船运载的,所以时称漕运。四、简答题(一)财政产生之初的支出主要包括那些?答:1、军事支出;2、祭祀支出;3、天子、诸侯以及百官的生活支出;4、兴修水利、抗灾等公益事业支出。(二)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1、用法令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和允许自由买卖;2、均平田税,訾粟而税;3、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建立军功爵制;4、实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的政策;5、鼓励分居立业,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业,规定成年男子必须与父母分居,另立门户,女子到一定年龄必须出嫁,否则加倍课赋;6、实行按人口征收军赋的制度,即人头税,史称“口赋”。7、划一度量衡。(三)两税法产生的背景是什么?答:1、均田制的瓦解,使以身丁为本的租庸调制失去了存在的基础;2、户籍的紊乱,人口失实,赋役制度遭到破坏;3、租庸调制本身存在的弊端;4、安史之乱引起的财政困难日益严重;5、户税、地税的发展,为两税法的实施奠定了实践基础。(四)一条鞭法的基本精神是什么?答:1、合并赋役,恢复以土地资产为主要课税对象;2、赋役合并后,官府所需力役,由其出钱雇人应役,不得无偿征调;3、计亩征粮,除规定部分地区征收粮米以供京师食用外,其余一律折收银钱。4、课征方式是官收官解。简言之,即赋役合一,化繁为简,按亩征税,以银缴纳,官收官解。(五)夏、商、周时期的财政有那些特点?答:1、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奴隶创造的农业和畜牧业收入;2、财政征收形式是租税合一,以实物交纳;3、分田制禄,井田制赋;4、国家财政与皇室财政不分;5、“量入为出”的财政管理原则;6、分官任职的理财结构;7、实行财政任务与吏治奖惩相结合的上计制度预算、决算制度的萌芽。(六)简述秦王朝的三大支出:军事工程支出、宫殿和皇陵修筑支出。答:1、军事工程支出,军事支出包括战争费用、养兵费和装备费,工程支出包括修筑陆路交通、兴修水利工程、修筑万里长城。2、宫殿建筑支出,秦始皇在兼并六国战争中,每功灭一国,即依照其国宫殿样式,在咸阳北阪重建一座,灭六国后,更是大肆修建著名“阿房宫”。3、陵墓建筑费:秦始皇即位之初,就在骊山为自己修筑坟墓,全国统一后,发刑徒70万继续修筑,前后约计20余年。(七)请简述明代鱼鳞册和赋役黄册产生的背景、包含的内容。答:背景明朝官田输租,民田输税。但在元末战争后,户籍及田土册籍多已丧失,或已混乱,不能作为征收租税和徭役的依据。为了改变赋役不均及诡寄田产、逃避徭役的状况,首先进行了田籍与户籍的整理。在整理田籍与户籍的基础上,设立了一系征收赋役的册籍。内容赋役黄册以里为单位,按丁粮多寡为序,十年为一周期,称“排年”。并于册籍的首页绘制户口、税粮的总数图表。赋役黄册由有关部门十年更换一次,根据丁粮增减变化的情况而重新排列顺序。赋役黄册一式四份,一份交户部,一份交布政司,一份交府,一分交县。交户部的那一份,册籍封面为黄纸,所以称赋役黄册。明太祖即位后,曾派周铸等一百六十四人,核实浙西田亩、赋税;又命户部核实天下土田,以除诡避赋役之弊。测量田亩的面积,画出田地形状,依次编号,注明田主的姓名、数量,编类成册。由于册中地图形状如鱼鳞,故叫鱼鳞图册。(八)国家和国家财政产生的前提条件。答:国家产生的前提条件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家庭私有制的出现和奴隶阶级的形成。国家财政产生的前提条件包括:1、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产生是财政产生的物质条件;2、社会分工的发展、公共管理的需要是财政产生的社会条件;3、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是财政产生的政治条件。五、论述题(一)试述实行两税法的原因、基本精神及意义。答:第一,两税法的原因是:1、均田制的瓦解,使以身丁为本的租庸调制失去了存在的基础;2、户籍的紊乱,人口失实,赋役制度遭到破坏;3、租庸调制本身存在的弊端;4、安史之乱引起的财政困难日益严重;5、户税、地税的发展,为两税法的实施奠定了实践基础。第二,两税法的基本精神是:1、确定了“量出以制入”的财政原则。2、确定了课税主体和课税依据。3、确定了课税原则,即“人中无丁,以贫富为差”。4、确定了计税手段,实行“定税计钱,折钱纳物”5、确定纳税期限,实行夏、秋两次征收。6、将旧有租庸杂徭并入两税征收。7、确定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原则,实行三分制,即划分为上供、送使、留州三个份额。第三,两税法的历史意义1、“量出制入”的财政原则。2、两税法最大变化是正式否定了以身丁为本的赋役制度,而以资产作为课税的依据。3、开创以货币计税的先例。4、简化税制及征收手续,减少了税收成本。5、租庸杂徭悉省。(二)简述一条鞭法的基本精神和历史意义。答:基本精神1、合并赋役,恢复以土地资产为主要课税对象;2、赋役合并后,官府所需力役,由其出钱雇人应役,不得无偿征调;3、计亩征粮,除规定部分地区征收粮米以供京师食用外,其余一律折收银钱。4、课征方式是官收官解。简言之,即赋役合一,化繁为简,按亩征税,以银缴纳,官收官解。历史意义:1、合并赋役,标志着赋役平行征收转向近代租税制。2、计亩征银,以银代役,由对人征税改变为对物征税,由交纳实物和亲自服徭役转变为以货币交纳。3、扩大负担面,起到均赋均役的作用。4、有利于促进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三)历史上工商税收制度的发展中可以得到哪些历史启示?工商税又叫市税或市租,属于流通领域里征收的交易税,即按照市场上买卖成交额所课征的税,具有交易税、营业税的性质。市租征收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官府对居住在都市商业区、有市籍的商贾,按照商品交易总额定期或不定期课税。另一种是凡到都市商业区域或集市做买卖的行商,包括各方来的商人、乡村的农民和城镇居民,出卖自己的手工业品、农副产品或是贩运来的货物,官府按照买卖的成交额,即时课税。 1、两汉时市税为皇室或封君的专项收入 ,课征对象包括有市籍的商贾、在城乡市集出售农副产品、手工业品的农民、手工业者,按交易总额课征 。2、东汉末到隋的市税包括市租(对行商课征的入市税和对商贾征收的店铺税)、估税(课于市场上买卖物品的交易行为税)、通行税(课于水运和桥梁交通的一种税)、酒税、盐税、矿冶税、渔税等。3、唐代商税有入市税、市籍租 、盐税、茶税、酒税、矿税及竹、木、漆等特产税 。4、宋代商税主要是住税,税率3%,实行商税预算定额制度。另有契税(钞旁定帖钱或印契税钱),对商税加征经总制钱。5、元代商税是一种交易税,采用定额制征收 。另有矿课、酒醋课、盐课、茶课、竹木课等。6、明代内地市税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