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学练习题1.doc_第1页
临床检验学练习题1.doc_第2页
临床检验学练习题1.doc_第3页
临床检验学练习题1.doc_第4页
临床检验学练习题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血液标本采集和血涂片制备一、名词解释1 抗凝与抗凝剂: 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抑制或除掉血液中某些凝血因子以阻止血液凝固的方法,称之为抗凝。能阻止血液凝固的化学试剂称为抗凝剂。二、选择题【A1型题】1成人静脉采血,采血的部位通常是 A手背静脉B肘部静脉C颈外静脉D内踝静脉E股静脉2静脉采血时错误的是 A从内向外消毒穿刺部位皮肤B进针时使针头斜面和针筒刻度向上C见回血后松开压脉带D未拔针头而直接将血液打入容器E如需抗凝应轻轻混匀3关于耳垂采血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可获得较多血量B痛感较轻C检查结果恒定D与静脉血差异小E适合婴幼儿4EDTA盐抗凝剂不宜用于 A红细胞计数B白细胞计数 C血小板计数D白细胞分类计数E凝血象检查和血小板功能试验5枸橼酸钠用于凝血象检查,其主要优点在于可稳定 A因子和因子B因子C因子D因子E因子6枸橼酸钠的抗凝原理是 A 阻止凝血酶的形成B 阻止血小板聚集C 除去球蛋白D 与血液中的钙离子形成螯合物E 除去纤维蛋白原7关于抗凝剂,错误的是 AEDTA-Na2溶解度大于 EDTA-K2BEDTA盐与血浆中钙离子生成螯合物C肝素作为抗凝血酶的辅因子而抗凝D枸橼酸钠可用于红细胞沉降率测定E枸橼酸钠可用于输血保养液8ICSH建议,血细胞计数首选的抗凝剂是 AEDTA-K2BEDTA-Na2的其他盐类C双草酸抗凝剂D肝素E枸橼酸钠9血沉检查时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是 A 12 B 14C 16D 18E 1910全血抗凝离心后除去血细胞成分即为A血浆B血清C全血D浓缩血细胞E血清因子11可用于输血保养液的是 AEDTA-K2 B枸橼酸钠C草酸钠D双草酸盐E草酸钾12凝血象检查时,最好采用AEDTA-K2B38g/dl枸橼酸钠C109mmol/L枸橼酸钠D肝素E草酸钠13属于酸性染料的是 A美蓝B天青C硫堇D伊红E苏木素14关于细胞成分的特性,正确的是 A嗜酸性颗粒为酸性物质B中性颗粒为酸性物质C细胞核蛋白为碱性物质DHb为碱性物质E淋巴细胞浆为嗜酸性物质15关于瑞氏染色,错误的是 A室温越高,染色时间越短B染液浓度越高,染色时间越短C细胞数量越多,染色时间越长D先倒去染液再用流水冲洗E用缓慢的流水冲去染液16对瑞氏染色的介绍,正确的是 A偏酸性环境中染色偏蓝B偏碱性环境中染色偏蓝C偏酸性环境中负电荷增多D偏碱性环境中正电荷增多E偏碱性环境中易与伊红结合17关于瑞氏染色后细胞着色情况,错误的是 A中性颗粒为淡紫红色B淋巴细胞胞质为蓝色C嗜碱性颗粒为紫红色D嗜酸性颗粒为桔红色E单核细胞胞质为灰蓝色18关于血细胞染色,正确的是A瑞氏染色法是最常用的方法B瑞氏染色法对细胞质染色不及吉姆萨染色法C瑞氏染色法对嗜酸性细胞染色效果尤其好D吉姆萨染色法对细胞核和寄生虫着色较差E吉姆萨染色法为最常用的染色方法19吉姆萨染色法较瑞氏染色法的优点在于 A试剂便宜B标本色彩艳丽C染料渗透性强D对细胞核着色较好E对胞质和中性颗粒着色较好【B1型题】题2021备选答案 A美蓝B伊红C沙黄D甲醇E甘油20瑞氏染液中的酸性染料是 B21瑞氏染液中起固定作用的是 D题2223备选答案A绿色B蓝色C紫色D灰色E红色22抗凝剂是肝素的真空采血管盖头颜色为 A23抗凝剂是EDTA盐的真空采血管盖头颜色为 C题2425备选答案A嗜酸性颗粒B淋巴细胞胞质C嗜碱性颗粒D中性颗粒E原始红细胞胞质24属于嗜酸性物质的是A25既能与伊红结合,又能与美蓝结合的是D题2627备选答案 AEDTA盐B枸橼酸钠C草酸钠D双草酸盐E肝素26不适于凝血象检查和血小板功能试验的抗凝剂是 A27常用于止凝血试验的抗凝剂是 B【X型题】28影响血涂片质量的原因是 AHct高于正常B推片用力不匀C用未处理的新玻片D冬天适当延长染色时间E将刚制成的血膜在空气中挥动,使之迅速干燥29关于酸性、碱性染料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以溶液中氢离子浓度为分类依据B以发色基团性质为依据C美蓝中起染色作用的是天青D酸性染料带负电荷E碱性染料带正电荷30真空采血的优点是 A特别适用于病房和流动采血B可避免对医护人员的感染C可避免标本间的交叉污染D可减少溶血现象E不能有效保护血液有形成分31毛细血管采血法的注意事项包括 A采血部位不能有水肿等异常B采血针刺入深度以45mm为宜C消毒后,一定要待乙醇挥发干后穿刺D严格按照无菌技术操作E进行多项手工法检查时,不用考虑采血顺序32枸橼酸钠作为抗凝剂主要用于 A红细胞沉降率测定B血细胞比容测定C血液保养液D血栓与出血检查E肝功能检查33关于肝素,正确的说法有 A可减弱抗凝血酶的作用B有对抗凝血酶的作用C有阻止血小板聚集的作用D是红细胞脆性试验理想的抗凝剂E适合于血液学一般检查三、简答题1静脉采血时,压脉带捆扎时间为什么不能过长?静脉采血时,压脉带捆扎时间宜小与1min,若超过2min,大静脉血流受阻会使毛细血管内压增高,可有血管内血液与组织液交流,能使相对分子量小于5000的物质逸入组织液。同时,随着压迫的时间延长,局部组织发生缺氧而引起血液成分变化较大,检查结果出现不应有的增高或降低。2导致标本溶血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主要有哪些?导致标本溶血的原因主要有:注射器和容器不干燥、不清洁,压脉带捆扎太紧、时间太长,穿刺不顺利产生的损伤,抽血速度太快,未取下针头直接将血液注入容器、抗凝用力振荡等。标本溶血产生的影响主要有: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比容降低,红细胞内成分外溢,影响钾、镁、转氨酶、胆红素等多项指标升高或降低。3瑞氏染色中pH对细胞染色影响有哪些?实际工作中应注意哪些问题?细胞的各种成分均由蛋白质构成,由于蛋白质是两性电解质,所带正负电荷的数量随溶液pH值而定。对某一蛋白质而言,如环境pHpI(pI为蛋白质的等电点),则该蛋白质在酸性环境中正电荷增多,易与伊红结合,染色偏红;相反,当环境的pHpI即在碱性环境中负电荷增多,易与美蓝结合,染色偏蓝。临床上常用缓冲液(pH6.46.8)来调节染色时的pH值,同时还应注意使用清洁、中性的玻片,优质的甲醇配制染液以期达到满意的染色效果。第二章 血液一般检查第一节 红细胞检查一、名词解释1靶形红细胞2豪焦小体3卡波环4MCH1靶形红细胞:红细胞中央染色较深,其外围为苍白区域,而到细胞边缘又深染,形如射击之靶。有的中央与红细胞边缘深染区延伸相连成半岛状或柄状称不典型靶形细胞。靶形细胞直径可比正常红细胞稍大,但厚度变薄,因此体积可正常。主要是由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组合和结构发生变异,其生存时间约仅为正常红细胞的一半或更短。常见于各种低色素性贫血,尤其是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地中海贫血 常超过20%,也见于阻塞性黄疸、脾切除后状态。血涂片制作中未及时干燥固定也可引起红细胞此类形态改变。2豪焦小体:又称为染色质小体。成熟红细胞或幼红细胞的胞质内含有一个或多个直径为12m的暗紫红色圆形小体,为核碎裂或溶解后所剩残余部分。可见于脾切除术后、无脾症、脾萎缩、脾功能低下、红白血病和某些贫血患者;在巨幼细胞贫血时,更易见到。3卡波环:在红细胞的胞质中出现的紫红色细线圈状结构,呈环形或8字形。其来源有人认为是核膜的残余物,出现此环表示核分裂异常;也有人认为是纺锤体的残余物质电镜下可见此时形成纺锤体的微细管着色点异常 ;还有人认为是胞质中脂蛋白变性所致。卡波环常与豪焦小体同时存在。可见于白血病、巨幼细胞性贫血、增生性贫血和脾切除后。4MCH:是指红细胞群体中单个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的平均值,以皮克 pg 为单位单位。二、选择题【A1型题】1在Hayemy液中,可提高比密、防止细胞黏附的是A氯化钠B结晶硫酸钠C氯化高汞D氯化钾E结晶硫酸钾2红细胞计数的单位是Ag/LB1012/LC106/LD109/LE1012/ml3用改良牛鲍板计数红细胞的实验中,计数面积为A25个中方格B16个中方格C5个中方格D0.1m3E0.2m34属于原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的是A肺气肿 B矽肺C库欣病 D慢性粒细胞白血病E真性红细胞增多症5应考虑输血的红细胞的医学决定水平是小于A1.51012/L B1.61012/L C1.41012/L D3.51012/L E2.51012/L6不与红细胞的生理性变化有关的是A性别 B年龄 C精神因素 D红细胞寿命缩短 E感情冲动7红细胞的平均寿命大约是A3个月 B120d C72h D48h E5个月8CBC的全称是A循环血细胞 B克隆血细胞 C循环池 D全血细胞计数 E柱状上皮细胞9不影响血细胞在计数室内分布的因素的是 A稀释不准确B反复充液C有气泡出现D计数池不干净E充液后盖片移动10关于血细胞计数中固有误差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固有误差也称计数域误差B 细胞在计数室内分布不完全相同所造成的C 这种误差可以减小D 属于偶然误差的一种E 与计数域内细胞计数总和成正比11关于血细胞计数技术误差来源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使用器材不符合要求B稀释倍数不准C充液不当D吸管误差E混合不均12影响手工法血细胞计数结果的因素,但除外 A 血红蛋白吸管未校准B 充池前混匀C 推式加盖玻片D 血液发生凝固E 用力挤压13不属于技术误差的是 A 血液发生凝固B 每次充液后细胞在计数室内分布不完全相同C 充液不当D 采血部位不当E 稀释倍数不准14关于血细胞计数的叙述,错误的是A 显微镜计数法设备简单B 显微镜计数法可校正血液分析仪计数法C 血液分析仪计数法操作简便D 血液分析仪计数法精密度高E 准确性以血液分析仪计数法为高15手工法红细胞计数的稀释液为 A EDTA-K2溶液B枸橼酸盐液CHayemy稀释液D瑞氏溶液E冰乙酸稀释液16Hb的四级空间结构有利于结合AO2和CO2B血红素C珠蛋白DFe2+E原卟啉17关于网织红细胞计数的叙述,错误的是 A普通光镜法要求计数1000个红细胞中所见的网织红细胞数B普通光镜法用活体染色显示红细胞内网状结构CWHO推荐煌焦油蓝染液D网织红细胞计数仪法用荧光染色RNAEICSH推荐方法是流式细胞仪法18嗜碱点彩红细胞胞质中含有 A DNAB 核糖体C 变性颗粒D 变性RNAE 变性脂蛋白19在正常情况下,HB主要的存在形式AHBredBHBCOCHBO2DMHBESHB20HiCN法为测定HB的参考方法,主要因为A含KCNB快速溶血CHBCO转化慢D消光系数确定E不受高白细胞影响21有关HiCN法的废物处理,不正确的是A以水11稀释废液B每升稀释废液加35ml次氯酸钠液C混匀后封闭置15hDCN氧化为N2和CO2ECN水解为CO32和NH4+22为消除高白细胞和高球蛋白对HiCN法的干扰,试剂中应加入ANa2SO4BNaClCH2CO3DCaCl2EHCl23嗜碱点彩红细胞增高不见于 A铅B铋C白血病D食物中毒E溶血性贫血24HiCN法最小吸收波长为A540nmB520nmC504nmD510nmE550nm25有关SDS-HB法,错误的是A稳定B试剂无毒性C消光系数已确定DSDS质量差异性大E不适用于同时进行WBC计数的自动化分析26应考虑输血的Hb含量应小于A 60g/LB 50g/LC 30g/LD 45g/LE 25g/L27ICSH推荐血沉测定的参考方法是 A 潘氏法B 魏氏法C 温氏法D 血沉率E自动血沉仪法28HiCN的最大吸收峰位于 A504nmB540nmC578nmD630nmE450nm29SLS-HB的最大吸收峰位于 A490nmB504nmC538nmD544nmE450nm30HiCN转化液不能贮存于塑料瓶中的原因是 AHi生成减少,结果偏低BCN下降,结果偏低C不能转化SHB D容易过期E毒性加强31溶血标本不会影响检查的 A红细胞计数B白细胞计数C血细胞比容D血清钾浓度E转氨酶32正常男性血红蛋白的参考值为 A100120g/LB110150g/LC120160g/LD140160g/LE160180g/L33正常女性血红蛋白的参考值为 A100130g/LB100150g/LC120160g/LD110150g/LE160180g/L34HiCN测定法中不能被高铁氰化钾氧化的是 AHBO2BHBCOCHBFDSHBEHi35SLS-HB法测定血红蛋白的最大优点是 A操作简便B试剂价廉C呈色稳定D没有公害E方法准确36对正常成熟红细胞形态描述不准确的是A双凹园盘状,大小相似B平均直径7.2mC瑞氏染色后呈淡粉红色,中央约1/3为生理淡染区D胞质内无异常结构E胞核呈圆形,无核仁37对小红细胞的描述不准确的是A直径小于6mB正常人偶见C多为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所致D可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E可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38对红细胞大小不均的描述不准确的是A血涂片多见球形红细胞B同一患者的红细胞之间直径相差一倍以上C常见于严重的增生性贫血D巨幼细胞性贫血尤为明显E与骨髓粗制滥造红细胞有关39对巨红细胞的描述不准确的是A直径大于15mB胞核小而圆C由于幼稚红细胞内DNA合成不足导致红细胞不能按时分裂D多为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所致E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40对球形红细胞的描述不准确的是A细胞中心着色深,体积较小,呈球形B细胞厚度增加,直径与厚度之比增大C细胞易被破坏和溶解D常见于遗传性和获得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E小儿偶见 41有关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改变的说法错误的是A红细胞着色深浅取决于血红蛋白含量的多少B正常色素性红细胞可见于正常人和再生障碍性贫血C多色性红细胞可见于溶血性或急性失血性贫血D红细胞着色不一多见于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E正常人外周血中不会出现嗜多色性红细胞42关于血沉,不正确的是 A组织损伤可致血沉加快B动脉粥样硬化病人可见血沉加快C血浆中磷脂酰胆碱增多可致血沉加快D恶性肿瘤病人可见血沉加快E血浆中胆固醇增多可致血沉加快43不会引起血沉加快的是 A血浆纤维蛋白原增多B血浆球蛋白增多C血浆白蛋白增多D严重贫血E红细胞直径增大44对镰形红细胞的描述不准确的是A红细胞外形呈镰刀形、线条形等B含有异常血红蛋白S(HBS) C红细胞着色极淡D由于缺氧而造成细胞变形E检查镰形红细胞时需制湿片后再加入偏亚硫酸钠观察 45有关红细胞形态的说法错误的是 A 镰形红细胞主要是因为含有异常血红蛋白CB 棘形红细胞多见于遗传性或获得性-脂蛋白缺乏症C 靶形红细胞的生存时间约仅为正常红细胞的一半或更短D 椭圆形红细胞只在成熟后才会出现椭圆形E 有核红细胞如见于外周血涂片即为病理现象46有关红细胞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细胞大小不均是指同一患者的红细胞之间直径相差1倍以上B 正常人外周血涂片中可见有核红细胞 C 正常人外周血涂片中可见新月形红细胞D 椭圆形红细胞形成机制与异常血红蛋白有关E 靶形红细胞形成机制与细胞膜异常有关47与红细胞膜异常有关的是 A 靶形红细胞B 椭圆形红细胞C 镰形红细胞D 泪滴形细胞E 缗钱状红细胞48与红细胞中血红蛋白异常有关的是 A 椭圆形红细胞B 口形红细胞C 球形红细胞D 镰形红细胞E 缗钱状红细胞49外周血涂片出现有核红细胞,最常见的是A剧烈运动B肝脏疾病C大叶性肺炎D溶血性贫血E大手术后50缺铁性贫血患者,外周血涂片红细胞多为 A高色素性红细胞B正常色素性红细胞C低色素性红细胞D大红细胞E靶形红细胞51红细胞计数为4.01012 /L,HCT为0.45,MCHC为340g/L,则MCV为 A98flB112.5flC88.8flD85flE132fl52红细胞计数为3.501012 /L,HCT为0.45,HB为120g/L,则MCH为 A128.6pgB37.5 pgC34.2pgD85 pgE132 pg53红细胞计数为3.501012 /L,HCT为0.36,HB为120g/L,则MCHC为 A342g/LB111g/LC333g/LD300g/LE232 g/L54某贫血患者的MCV、MCH、MCHC的降低,属于 A大细胞性贫血B正常细胞性贫血C单纯小细胞性贫血D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E小细胞高色素性贫血55某贫血患者MCV 70fl, MCH 25pg, MCHC 330g/L,属于 A正常红细胞性贫血B小红细胞低色素性贫血C单纯小红细胞性贫血D大红细胞性贫血E大红细胞高色素性贫血56可出现血沉加快的是A真性红细胞增多症B心绞痛C多发性骨髓瘤D良性肿瘤E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57全血离心后分5层,依次是 A 血浆、白细胞、血小板、还原红细胞、携氧红细胞层B 血浆、血小板、白细胞、还原红细胞、携氧红细胞层C 血浆、血小板、还原红细胞、白细胞、携氧红细胞层D 血浆、白细胞、还原红细胞、血小板、携氧红细胞层E 以上都错58ICSH推荐HCT检测参考方法是 A放射性核素法B电阻抗法C温氏法D比重计法E折射仪法59魏氏法测定血沉时不正确的是 A病人检查前不需控制饮食B血液标本不能有凝血、溶血或混有气泡C血沉管清洁干燥,管径的不均匀误差0.02mmD室温过高要进行血沉校正E血沉管放置要垂直60有关HCT,错误的是 A与血流变学联合应用,可用于监测血栓前状态B球形红细胞可使红细胞间残余血浆量增加C可作为计算MCV、MCHC计算的基础D抗凝剂用量过大可使红细胞胀大E可采用肝素或EDTA盐抗凝61关于血细胞比容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用于计算红细胞3个平均指数的要素之一B主要与红细胞数量及大小有关C影响全血黏度的决定性因素之一D贫血时红细胞和血细胞比容平行减低E大面积烧伤患者血细胞比容增高62关于血沉测定的方法学评价,说法错误的是 A魏氏法操作简便,但只反映血沉终点的变化,缺乏特异性B潘氏法测定毛细血管血,较适用于儿童,临床应用广泛C温氏法克服了贫血对结果的影响D自动血沉仪可反映血沉不同阶段的差异E血沉率测定要使用专用的离心机63魏氏法血沉测定的成年男性参考值为 A010 mm/hB015 mm/hC210 mm/hD315 mm/hE012 mm/h64关于血沉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A血沉过程分为三期B首先是缓慢沉积期C第二期是快速沉降期D第三期是细胞堆集期E血沉仪可将血沉过程记录下来65网织红细胞网状结构是 A脂肪B糖蛋白C核糖核酸D核膜残余物E嗜碱性蛋白质66外周血最常见的网织红细胞是AOBCDE67关于网织红细胞染色,错误的是 A首先固定红细胞B染料带正电荷CRNA带负电荷DRNA的磷酸基与染料结合E使RNA胶体间的负电荷减少68不用于网织红细胞活体染色的是 A灿烂甲酚蓝B新亚甲蓝C中性红D伊红E美蓝69关于血沉影响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因素B温度因素C红细胞形态D白细胞数量E红细胞数量70可作为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辅助诊断的Ret为A5109/LB8109/LC10109/LD0.003E12109/L71关于血沉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红细胞直径越大越薄,血沉越快B球形红细胞使血沉加快C红细胞增多症血沉加快D镰形红细胞血沉加快E贫血对血沉无影响72监测放疗化疗最有效的指标是 A HFR 和 LFRB HFR 和 MFRC RetD MCHrE RDWr73网织红细胞胞质中网状结构含有A 中毒颗粒B 脂蛋白C线粒体D RNAE DNA74关于网织红细胞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A骨髓中的网织红细胞比外周血中的幼稚B通常网织红细胞比成熟红细胞体积大C计数网织红细胞可用煌焦油蓝染色D ICSH将网织红细胞分为四型E网织结构越多细胞越成熟75关于网织红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的红细胞B经固定染色后可见到连成线状或网状的结构C胞浆中含有RNA、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D型最幼稚,型最成熟E可判断骨髓的造血功能76网织红细胞即是瑞氏染色血涂片中的 A嗜多色性红细胞B晚幼红细胞C有核红细胞D点彩红细胞E靶形红细胞77不使血沉增快的是 A急性时相蛋白B纤维蛋白原C球蛋白D磷脂酰胆碱E胆固醇78外周血中最易见到的网织红细胞是 A型B型C型D型E型79关于网织红细胞计数操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A玻片法计数用乙醇染料B试管法计数用盐水染料C染色前要充分固定D染色时间必须充分E37条件下染色80网织红细胞计数采用的染色方法是 A碱性亚甲蓝染色B煌焦油蓝染色C吉姆萨染色DH-E染色E瑞氏染色81不会引起网织红细胞目视计数法误差的是 A 网织红细胞的识别B 染色质量的好坏C 计数红细胞数量D骨髓增生情况E 计数方法82目前临床上血沉测定常用的抗凝剂是 A肝素B枸橼酸钠 与血液的比例14 C枸橼酸钠 与血液的比例19 DEDTA-K2E草酸盐83能使血沉减慢的是 A纤维蛋白原B三酰甘油 C胆固醇D清蛋白E球蛋白84影响血沉的最主要因素为 A血浆中清/球蛋白比例倒置B抗凝剂的种类与用量C血沉管的内径D室温E 时间三、简答题1 红细胞计数的方法学评价方法优点缺点适用范围显微镜计数法传统方法,设备简单,试剂价廉易得操作繁琐,费时费力,精密度低通过规范操作,可校正血液分析仪。核对异常标本(如细胞大小、形态改变)的检查结果血液分析仪法操作简便、快速、易于标准化,精密度高应进行质量鉴定和校正。电阻抗法影响因素多健康人群的普查。大批量标本的集中检测2红细胞的生理性变化及评价变化状态评价增多新生儿、高山地区居民和登山运动员、剧烈运动和体力劳动等机体缺氧致EPO代偿性增高新生儿较成人约增加35%,高海拔约增加14%成年男性(1540岁)高于女性男性雄激素水平较高,刺激EPO的产生精神因素,如情绪波动等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多,红细胞暂时性增高长期重度吸烟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达10%静脉压迫时间2min红细胞增加约10%毛细血管血比静脉血测定结果高红细胞增加约10%15%日内差异上午7时测定值最高某些药物如毛果芸香碱、钴、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等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含量一过性增加减少生理性贫血6个月2岁婴儿生长发育迅速致造血原料相对不足老年人造血功能减退孕妇适应胎盘循环的需要,血容量增加而致红细胞相对减少。妊娠期约减少16%长期饮酒红细胞减少约5%3血红蛋白测定的方法学评价测 定 方 法优 点缺 点HiCN测定法参考方法操作简单反应速度快、产物稳定可检测除SHb之外的所有Hb参考品性质稳定,便于质控试剂中的KCN有剧毒高白细胞、高球蛋白血症标本可致浑浊对HbCO的反应慢(100min)不能测定硫化血红蛋白SDS-Hb测定法次选方法操作简单,呈色稳定,试剂无毒,结果准确,重复性好SDS质量差异大,SDS-Hb消光系数未确定SDS易破坏白细胞,不适用于同时进行白细胞计数的血液分析仪AHD575测定法 试剂简易,不含毒性,呈色稳定。准确性与精确性较高575nm波长比色,不便于自动检测HbF不能转化HiN3测定法准确度、精密度较高试剂毒性为HiCN的1/7,仍存在公害问题 对HbCO转化慢(20min)CTAB测定法溶血性强且不破坏白细胞,适用于血液分析仪检测精密度、准确性略较低4Hct检测的方法学评价 方法优点缺点温氏法应用广泛,无须特殊仪器难以完全排除残留血浆(可达2%3%),需单独采血,用血量大。已渐被微量法取代微量法WHO推荐为常规方法。标本用量少,相对离心力高,结果准确、快速、重复性好需微量血液离心机血液分析仪法无须单独采血进行测定,检查快速,精密度高准确性不及微量离心法,需定期校正仪器放射性核素法最为准确,ICSH规定为参考方法方法繁琐,不适用于临床常规检查5网织红细胞分型及特征分型形态特征正常存在部位型(丝球型)RBC几乎被网织物充满仅在正常骨髓型(网型)位于RBC中央线团样结构松散大量存在于骨髓,外周血很难见到型(破网型)网状结构稀少,呈不规则枝点状排列外周血中少量0.20.3型(点粒型)嗜碱性物质少,呈分散的细颗粒、短丝状主要在外周血0.70.86网织红细胞计数的方法学评价检 测 方 法评 价普通显微镜法简便、成本低,可直观细胞形态;影响因素多,重复性差 玻片法水分易蒸发,染色时间短,结果偏低 试管法易掌握,重复性较好,可复查米勒窥盘计数法规范计算区域,减少了实验误差。ICSH推荐的方法仪器法易标准化,检测细胞多,精密度高,与手工法相关性好。但仪器昂贵;在出现H-J小体、有核红细胞、巨大血小板时结果常假性增高7血沉测定的方法学评价。方法优 点缺 点魏氏法国内的规范方法。该法的器材、条件和操作方法有严格规定,一次性血沉管使用方便、卫生安全一次性血沉管成本较高,质量难以保证温氏法通过血沉方程K值计算,克服了贫血对结果的影响,多用于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平均高于魏氏法9.6mm血沉率用血量少,测定速度快,结果无年龄性别差异,不受贫血及实验条件的影响,敏感度高使用专用离心机及配套平底离心管。我国未普及潘氏法可测定毛细血管血,较适用于儿童,结果与魏氏法具有可比性采血时易混入组织液,临床较少使用自动血沉仪法可记录红细胞下沉全过程及各个时段的改变。自动化,微量化血沉仪测定结果应与“参考方法”比较,制定参考范围 白细胞检查一、名词解释 1核左移(shift to the left) 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并出现晚幼粒、中幼粒甚至早幼粒细胞时称为核左移。核左移常伴有毒性颗粒、空泡、核变性等毒性变化,最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时也可见到。2再生性核左移 核左移伴有白细胞总数增高着,成再生性核左移,表示机体的反应性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能释放大量粒细胞至外周血。常伴有不同程度的中度改变。 3退行性核左移 核左移而白细胞总数不增高甚至减低者,称退行性核左移。表示骨髓释放粒细胞的功能受抑制,机体的抵抗力低下。4核右移(shift to the right) 外周血中5叶核以上的中性粒细胞3%时称为核右移。核右移常伴有白细胞总数的减少,属造血功能衰退的表现。这是因缺乏造血物质、DNA合成减少或骨髓造血功能减退。主要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及恶性贫血。在炎症的恢复期,可出现一过性的核右移。在患病进展期突然出现核右移则提示预后不良。5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 在严重传染病、化脓性感染、败血症、恶性肿瘤、急性中毒、大面积烧伤等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出现大小不均、毒性颗粒、空泡、杜勒体及退行性变等形态改变,这些形态改变可同时出现。它反映了细胞损伤的程度。6毒性颗粒(toxic granulation) 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的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紫黑色或深紫红色颗粒,称毒性颗粒;常见于严重化脓性感染及大面积烧伤等;被认为是特殊颗粒生成受阻或发生变性所致。7毒性指数 是计算含有毒性颗粒的细胞数与所计数的中性粒细胞(100个或200个)的比例。临床检验工作中常用毒性指数了解病情进展情况、估计预后。毒性指数:1为极度,表示病情严重;0.75为重度;0.5为中度;0.25为轻度。8棒状小体(Auer body) 在Wright或Giemsa染色的血涂片中,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的紫红色细杆状物质,长16m,一条或数条不等,称为棒状小体。它只出现在白血病细胞中,故见到棒状小体就可诊断为急性白血病。9杜勒小体(Dhle body) 是中性粒细胞胞质因毒性变而保留的嗜碱性区域。它呈圆形、梨形或云雾状,界限不清,染成灰蓝色,直径12m,是胞质局部不成熟,即核与胞质发育不平衡的表现;它亦可见于单核细胞中,常见于严重感染,如猩红热、白喉、败血症等。10中性粒细胞大小不均(anisocytosis) 指中性粒细胞体积大小悬殊。常见于一些病程较长的化脓性感染。可能是内毒素等因素作用下骨髓内幼稚中性粒细胞发生顿挫性不规则分裂的结果。11空泡(vacuoles) 中性粒细胞胞质内出现一个或数个空泡,是细胞受损后胞质发生脂肪变性的结果。最常见于严重感染,特别是败血症。12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 reaction) 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外周血中白细胞总数大多明显增高,并可有数量不等的幼稚细胞出现,但红细胞和血小板一般无改变。骨髓增生但很少达到白血病的程度,病因去除后,类白血病反应也逐渐消失。13异型淋巴细胞(abnormal lymphocyte) 在病毒或过敏原等因素刺激下,外周血淋巴细胞增生并发生异常形态变化,称异型淋巴细胞或“Downey”细胞。正常人血片中偶见,增多主要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常10%)、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湿疹等病毒性疾病和过敏性疾病。14中性粒细胞反应性增多 是机体对各种病理因素刺激产生应激反应,动员骨髓贮备池中的粒细胞释放及/或边缘池的粒细胞进入血循环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增多;增多的粒细胞大多为成熟的分叶核粒细胞,或较为成熟的杆状核粒细胞;临床上多见于感染及炎症、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破坏、急性中毒及失血等。15中性粒细胞异常增生性增多 系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为造血组织中粒细胞大量异常增生并释放到外周血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增多;增多的粒细胞主要是病理性的粒细胞;主要见于白血病和骨髓增殖性疾病。16粒细胞缺乏症 指外周血白细胞数2.0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L或消失的一种征象。患者往往起病急骤,发热、感染等症状严重。17Pelger-Het畸形 成熟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能力减退,核常呈杆状、肾形、眼镜形、哑铃形或少分叶(两大叶),但染色质致密、深染,聚集成小块或条索状。通常见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临床上也常见于MDS、粒细胞白血病和某些药物治疗后,也可继发于某些严重感染称为假性Pelger-Huet畸形。18Chediak-Higashi畸形 中性粒细胞中均含有几个数十个直径为25m的包涵体,呈异常巨大的紫蓝色或灰紫色块状物,为异常溶酶体颗粒连缀在一起融合所致,也可见于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中,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19Alder-Reilly畸形 与遗传因素有关,中性粒细胞胞浆中含巨大深染的嗜天青颗粒。颗粒特别粗大,但不伴有白细胞增高及核左移、空泡等其他毒性变化,原因是胞内溶酶体不能分解黏多糖导致其沉聚,也可在其他白细胞中出现。20May-Hegglin畸形 与遗传因素有关,患者粒细胞终身含有淡蓝色包涵体,此种包涵体与严重感染、中毒时出现的Dhle 小体相同,但常较大,其它粒细胞甚至巨核细胞也能见到。21细胞退行性变 细胞发生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晰,细胞核固缩、肿胀和溶解(染色质模糊、疏松)等现象,常见于衰老和病变细胞。22细胞核变性 细胞核发生核固缩、核溶解及核碎裂现象。核固缩即细胞核固缩为均匀深紫色的块状;核溶解即细胞核膨胀、着色浅淡和核轮廓不清;核碎裂即细胞核碎成若干小块的现象。23巨多核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胞体增大,核分叶过多达59叶,甚至10叶以上,核染色质疏松。24环形杆状核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内出现闭锁环形杆状细胞核常见于MDS和粒细胞白血病。二、选择题【A1型题】1成人外周血白细胞为A(510)109/LB(38)109/LC(28)109/LD(410)109/LE(1520)109/L2不影响血细胞在计数室内分布的是A样本稀释不准确B反复充液C有气泡出现D计数池不干净E充液后盖片移动3正常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占A0.10.3B0.20.3C0.30.4D0.50.7E0.70.84白细胞计数仅反映的白细胞数量是A分裂池B成熟池C边缘池D循环池E贮存池5关于粒细胞动力学的叙述,错误的是A根据粒细胞的发育阶段划分B可划分为分裂池、成熟池等5个池C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是循环池和边缘池的粒细胞数D总血液粒细胞池包括循环池和边缘池E边缘池及循环池的粒细胞保持着动态平衡6关于不同年龄白细胞生理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新生儿一般在15.010/左右B婴儿期淋巴细胞均较高,可达0.70C45岁儿童的淋巴细胞与中性粒细胞基本相等D初生儿外周血主要为淋巴细胞E6个月至2岁一般在(1112)10/7中性粒细胞核象是指胞核A染色致密程度B是否处于分裂状态C分叶情况D位置E与胞质比例8关于外周血单核细胞增多,正确的是A成人0.810/B儿童为5%C妊娠时,与中性粒细胞变化相反D常见于急性感染期E出生2周的婴儿有生理性单核细胞减少9严重感染时,若白细胞总数明显增高,并伴有明显核左移,说明A感染严重,机体反应性较差B感染严重,机体反应性良好 C感染极重,机体反应性很差D感染局限,机体反应性良好E感染局限,机体反应性较差10正常外周血涂片细胞分类计数中,嗜酸性粒细胞占A20%40%B2%4%C5%10%D0%5%E0.5%5%11关于瑞氏染色后单核细胞形态,错误的是A外周血中最大的细胞B细胞核大,呈不规则圆形、肾形或马蹄形C胞质内有细小尘土样嗜天青颗粒D染色质粗糙致密,排列均匀E胞质量多染灰蓝色或淡粉红色12关于白细胞计数的质量控制,错误的是A适当用力,快速振荡30s可充分混匀稀释液B应采用“推式”法向计数板加盖玻片C首选手指血作为检验标本D稀释液应过滤E针刺深度应23mm,采血速度要快13关于杜勒小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脂肪变性引起B胞核残留物C巨大深染的嗜天青颗粒D裸核E胞质局部不成熟14中性粒细胞的毒性指数是指A毒性颗粒的数量B毒性颗粒的分布C毒性颗粒的着色程度D含毒性颗粒的细胞数与所计数的细胞数之比E每升血液中含毒性颗粒的细胞数15与遗传性疾病无关的是A椭圆形细胞B镰形细胞C棘形细胞DPelger-Het畸形E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16异型淋巴细胞按其形态学特征分为A空泡型,浆细胞型,幼稚型B空泡型,浆细胞型,单核细胞型C浆细胞型,不规则型,单核细胞型D浆细胞型,不规则型,幼稚型E不规则型,单核细胞型,幼稚型17中性粒细胞增多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大于A10.0109/LB4.0109/LC7.0109/LD15.0109/LE12.0109/L18不属于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减少的是A再生障碍性贫血B骨髓转移癌C非白血性白血病D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19通常情况下,与白细胞总数增减的意义基本一致的是A淋巴细胞B单核细胞C中性粒细胞D嗜酸性粒细胞E红细胞20不会引起白细胞数量生理变化的是A新生儿B急性中毒C运动、情绪的影响D妊娠期E吸烟21关于中性粒细胞生理性日间变化,错误的是A在安静和休息时,WBC数较低B活动和进食后较高C早晨较高D下午较高E一日之内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可相差一倍22通常情况下,白细胞计数的白细胞主要来自A成熟池B分裂池C贮存池D循环池E边缘池23中性粒细胞反应性增多常见于A急性髓性白血病B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系统性红斑狼疮D再生障碍性贫血E化学物质或药物中毒24正常情况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杆状核与分叶核细胞的比值为A1:14B1:13C1:12D1:11E1:1025核右移是指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叶以上者超过A2%B3%C4%D5%E6%26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外周血出现的特征性细胞是A嗜酸性粒细胞B嗜碱性粒细胞C单核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