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风发生电路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doc_第1页
自然风发生电路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doc_第2页
自然风发生电路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doc_第3页
自然风发生电路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doc_第4页
自然风发生电路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JIU JIANG UNIVERSITY 毕毕 业业 论论 文文 设设 计计 题 目 自然风发生电路 英文题目The electric circuit of the natural wind 院 系 电子工程学院 专 业 电子信息工程 姓 名 年 级 指导教师 二零零七年六月 2 毕业论文 设计 毕业论文 设计 选题报告选题报告 院 系 电子工程学院 学 生 姓 名 论文 设计 题目自然风发生电路 题目 来源 及 意义 现在微电脑 单片机 控制的智能家电日益受到欢迎 是家电的必然发展趋势 使用单片机制作了一种电扇自然风发生电路 它能有规律地控制风扇送风的强弱 传 统的电扇通过它可产生自然风 亦可将它直接做在电扇里 即是自然风电扇 论文 题目 研究 领域 状况 目前已有人使用美国 Microchip 公司推出的 8 位 PIC 系列 PIC16C5X 单片机 和 NE555 制作自然风发生电路 内容 提要 或 实施 方案 要让电风扇产生自然风 即改变电风扇送风的强弱 只有改变电机端的电压和电 流 改变晶闸管控制角 即控制晶闸管开始导通的时间 就能使电机负载上的电压和电 流发生变化 角的变化又可通过电容 C1 的放电时间的改变来实现 单片机有规律地 选择电阻 Rx 即可改变电容 C1 的充放电时间 从而达到改变电风扇送风的强弱的目 的 主 要 观点 或 主要 技术 指标 基本要求 1 用单片机实现自然风模拟控制电路 2 控制分为三挡 自然风模拟 自然风定时模拟 普通模式 3 操作用单触方式完成 发挥部分 1 用 LED 显示风力大小 主要 参考 文献 1 潘永雄 新编单片机原理与应用 西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 11 150 234 250 2 刘启中 PIC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3 34 44 3 龚华生 元器件自学通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50 470 4 王港元 电工电子实践指导 南昌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107 108 3 摘 要 要让电风扇产生自然风 即改变电风扇送风的强弱 只有改变 电机端的电压和电流 改变双向晶闸管控制角 即控制晶闸管开 始导通的时间 就能使电机负载上的电压和电流发生变化 角的 变化又可通过电容 C1 的充放电时间的改变来实现 应用 AT89C51 单 片机有规律地选择电阻 Rx 即可改变电容 C1 的充放电时间 从而 达到改变电风扇送风的强弱的目的 关键词关键词 MCU 晶闸管 风扇 自然风 4 Abstract If want to make the electric fan to produce the natural wind namely changing the electric fan blast strong and the weak the only way was to change electrical machinery s voltage and the electric current To changes the bidirectional transistor s phase control angle a it is means the control the time which leads passes of transistor can the voltage and the electric current of the load in the electrical machinery The capacitor s charge and discharge time can also changing the angle a The AT89C51MCU chooses resistance Rx regularity by using change capacitor s charge and discharge time to achieve the goal was which can change electric fan blast the strong and the weak key word Microcontroller Unit Transistor Electric fan The natural wind 目 录 前 言 2 第一章 设计思路与系统设计 3 1 1 问题的提出 3 1 2 几个设计方案的比较 3 1 3 系统设计框图 5 1 4 小结 5 第二章 系统的硬件设计 6 2 1 整体硬件电路设计 6 2 2 过零检测电路 10 2 3 RC 吸收电路 11 2 4 小结 12 第三章 软件程序设计 13 3 1 程序流程图 14 3 2 小结 15 第四章 测试结果及误差分析 17 总 结 18 参 考 文 献 19 致 谢 20 附录 1 系统整体硬件原理图 21 附录 2 软件程序清单 22 6 前 言 自然风是指自然界里的天然阵风 风量时大时小 给人以舒适感觉 而电 风扇的风量则不同 它是固定不变的 虽然配以摇头装置 仍不能达到自然风 的效果 长时间吹固定不变的风量 不但会感到不舒服 而且对人的健康也不 利 解决的方法是使用单片机制作了一种电扇自然风发生电路 它能有规律地 控制风扇送风的强弱 传统的电扇通过它可产生自然风 亦可将它直接做在电 扇里 即是自然风电扇 有了它可使电风扇发出变化的风量 好像自然界里的 天然阵风 这种模拟自然风对老人和小孩尤为适宜 同时也适合夜间睡眠使用 要使电风扇产生自然风 即改变电风扇送风的强弱 本设计利用 AT89C51 单片机隔 10s 依次从 P2 0 P2 7 端口输出高电平给 Rx 可以改变电容 C1 的充 放电时间 通过单结晶体管产生振荡 触发双向晶闸管控制极 达到改变双向 晶闸管控制角 即控制晶闸管开始导通的时间 就能使电机负载上的电压和 电流发生变化 从而达到改变电风扇送风的强弱的目的 发生电路的控制设置三档 自然风发生电路开始工作 停止工作和定时工 作 定时设置为 30 分钟 LED 显示 11 符号是表示发生器未启动或停止 显 示 三 符号表示发生器开始工作 并紧接着显示数字 0 7 每个数字隔 10s 表示风力在不断地变化 因双向晶闸管导通角的导通时间是从零电压开始计算 设计中采用了交流 电零相位检测电路 使控制导通角更加准确 文章就本系统设计分作四章 介绍其设计过程 7 第一章 设计思路与系统设计 本章节主要介绍自然风发生电路的设计意义 对系统设计的三种方案进行 论证比较 选择较合适的设计方法 设计出系统框图 1 1 问题的提出 夏天的气温一年比一年高 在炎热的夏天 我们最需要的家电是空调或电 风扇 在使用空调时 空调室环境中负氧离子数目显著减少而正离子过多 影 响了空气的清洁度和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 造成人体内分泌和自主神经功能紊 乱 细菌 病毒和真菌等病原体容易存活 威胁人体健康 目前市场上出售的电风扇绝大部分是 5 档和 3 档固定风力型 当使用电风 扇吹风时 由于风力持久不变 风源集中 会使人出现打喷嚏 流鼻涕 乏力 头痛 头晕 失眠 肩痛 食欲不振等症状 另外 电风扇的回旋风对人的耳 膜有震动作用 耳膜震动过久 也会使人感到疲倦 对人的健康很不利 人们需要的是能送出凉爽的风而又不危害身体健康的家电 因此自然风电 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是电风扇发展的必然趋势 1 2 几个设计方案的比较 1 以 NE555 为核心的发生电路 通过调节可调电阻 改变 555 电路中电容的冲 放电时间常数 可调节风 扇的转速 即调节其风力强弱 转速慢时似有微风吹拂 风扇周转频率约在 0 5 30HZ 范围 1 2 电路特点 结构简单 易实现 无需编程 但需手动调节电阻 风力显示 较难实现 功能不易扩展 3 2 以 PIC 系列单片机为核心的发生电路 使用美国 Microchip 公司的 PIC16C5X 单片机作为控制电路 有规律地选择 8 电阻 Rx 即可改变电容 C1 的充放电时间 改变晶闸管控制角 从而达到改变 电风扇送风的强弱的目的 4 5 电路特点 PIC16C5X 是低价商用单片机 编程指令简单 处理速度快 但 PIC 单片机是一次性可编程型芯片 且 RAM ROM 一般不做扩展 6 3 以 MCS 51 系列单片机为核心的发生电路 使用 AT89C51 单片机作为控制电路 同样是有规律地选择电阻 Rx 即可改 变电容 C1 的充放电时间 改变晶闸管控制角 从而达到改变电风扇送风的强 弱的目的 电路特点 AT89C51 是一种带 4K 字节闪烁可编程可擦除只读存储器的低电 压 高性能 CMOS8 位微处理器 该器件采用 ATMEL 高密度非易失存储器制造技 术制造 与工业标准的 MCS 51 指令集和输出管脚相兼容 由于将多功能 8 位 CPU 和闪烁存储器组合在单个芯片中 ATMEL 的 AT89C51 是一种高效微控制器 为很多嵌入式控制系统提供了一种灵活性高且价廉的方案 其主要特性有 7 1 8031 CPU 与 MCS 51 兼容 2 4K 字节可编程 FLASH 存储器 寿命 1000 写 擦循环 3 全静态工作 0Hz 24KHz 4 三级程序存储器保密锁定 5 128 8 位内部 RAM 6 32 条可编程 I O 线 7 两个 16 位定时器 计数器 8 6 个中断源 9 可编程串行通道 10 低功耗的闲置和掉电模式 11 片内振荡器和时钟电路 综合比较上述三种方案 后两种方案都能实现智能化 但对于学习和研发 需要的是可多次修改编程 处理速度快 易功能扩展的芯片 选用第三方案更 优越 所以本设计采用的是第三方案 用 MCS 51 系列单片机 AT89C51 作为核 心的发生电路 9 1 3 系统设计框图 用 MCS 51 系列单片机作为控制芯片的设计框图如图 1 1 AT89C51 导通角控制 30 分钟定时 风力显示 键盘 晶闸管电路 风扇 显示 交流电源 直流电源 图 1 1 系统设计框图 1 4 小结 本章主要是综合比较自然风发生电路的三种设计方案 根据设计要求和三 个方案的优缺点 选择了用 MCS 51 系列单片机作为控制芯片的设计方案 并设计出了系统框图 10 第二章 系统的硬件设计 针对第一章选择的方案及设计方框图 进行硬件电路的设计 首先解决系 统主要模块的设计 即硬件电路中的控制电路 触发电路和主电路的设计 根 据设计要求的性能和参数 选择合适的元器件 2 1 整体硬件电路设计 2 1 1 整体硬件电路的组成 整个硬件电路设计由主电路 RC 吸收电路 触发电路 显示驱动电路 键 盘电路 过零检测电路 单片机复位和时钟电路组成 电路图见附录 1 主电路由电源 负载 电风扇 双向晶闸管组成 RC 吸收电路由电阻 R1 和电容 C2 组成 触发电路由电阻 x 电容 1 单结晶体管 BT33 组成张弛振荡电路 显示驱动电路采用正向驱动 LED 显示 0 7 数字 过零检测电路由桥式整流二极管 分压电阻 滤高频电容 三极管和上拉 电阻组成 键盘电路由上拉电阻和按键开关组成 分别控制自然风发生电路开始 停 止 定时三种工作方式 2 1 2 硬件电路的实现 要让电风扇产生自然风 即改变电风扇送风的强弱 只有改变电机端的电 压和电流 改变晶闸管控制角 即控制晶闸管开始导通的时间 就能使电机 负载上的电压和电流发生变化 图 2 1 展示了 角和电机负载电压的关系 11 图 2 1 角和电机负载电压的关系 角的变化又可通过电容 C1 的充放电时间的改变来实现 AT89C51 单片机 有规律地选择电阻 Rx 即可改变电容 C1 的充放电时间 从而达到改变电风扇 送风的强弱的目的 控制角 和强弱风的关系如表 2 1 所示 4 表 2 1 控制角 和强弱风的关系 正半周 a 0 30 60 90 120 150 180 负半周 a 180 210 240 270 300 330 360 超强风强风凉风常风微风超微风停止 交流电频率 f 50Hz 则可得下式 2 1 02 0 3600 T 而根据 RxC1 充电回路 则有 Vp Vv VBB Vv 1 其中 Vv 为充电初值 Vp 为充电后 1 CRx t e 值 VBB 为充电电源电压 t 为充电时间 整理可得 t 2 2 8 1 1 ln 1 RxC 其中 21 1 ebeb eb BB P rr r V V 12 为单结晶体管的分压比 ln 为自然对数 为单结晶体管的正向电 1eb r 2eb r 阻 由式 2 1 和式 2 2 即可得出 2 3 02 0 360 1 1 ln 02 0 360 0 1 0 RxC T a 触发电路中 单结晶体管 双基极二极管 BT33 的分压比 0 63 电容 C1 取值 0 047 F 根据 2 3 式 对应不同 的设定值 求得 Rx 值见表 2 2 表 2 2 Rx 的取值 R7 220KR8 180KR9 150KR10 120KR11 89KR12 62KR13 33KR14 1K Rx 接于 AT89C51 单片机的 P2 0 P2 7 口 二极管 D1 D8 是为了防止 P2 口电位受到影响 Rx C1 和 BT33 组成张弛振荡电路 振荡频率可通过改变 Rx 和 C1 的数值 调整 单结晶体管 BT33 是一种具有负阻特性的器件 即当流经它的电流增加时 电压降不是随之增加而是随之减小 9 10 单片机输出高电平 通过 Rx 向电容 C1 充电 当充电电压达到单结晶体管 的峰值电压 Up Up Ubb Ubb 为 b1 b2 间电压 8 时 单结晶体管导通 电容通过变压器放电 输出脉冲触发双向晶闸管 同时由于放电时间常数很小 C1 两端电压很快下降到单结晶体管的谷点电压 Uv 单结晶体管关断 C1 再次冲 电 周而复始 在电容两端呈现锯齿波形 在变压器输出尖脉冲 如图 2 2 充电时间常数由电容和 Rx 等决定 选择不同的 Rx 改变 C1 的充电时间 控制第 一个尖脉冲的出现时刻 实现脉冲的移相控制 11 13 图 2 2 电容两端锯齿波和变压器输出的尖脉冲 8 本设计采用的双向晶闸管是 MAC97A6 由 五层硅组成 具有正 反两个方向都能控制导电的特性 它实质上是两个逆阻晶闸管的反并联 双向 晶闸管的特点是正 反向输出特性近乎理想的匹配 并且仅利用一个门极即可 实现正 反向开通的控制 12 MAC97A6 控制极触发电流和电压为 5mA 2V 基本特点 13 能由阻断变为导通状态 表明具有开关功能 只有主电极加电压 而控制极不加电压时 只要阳极电压低于转折电压 双向晶闸管不导通电流 无论主电极电压极性如何 控制极是正或负 均能触发双向晶闸管导通 双向晶闸管导电与否也受控制极控制 但主电路导通电流的方向由主电压的方 向决定 双向晶闸管导通后 即使撤消控制极触发电压 仍能继续保持导通状态 当主电极电压降至零 或主电路中电阻大到某一较大数值时 双向晶闸 管就由导通转变为截止状态 双向晶闸管在触发导通时 采用负极性触发比采用正极性触发所需的触 发电流小 工作也可靠 在交流电路中 用双向晶闸管代替一组反并联的逆阻晶闸管 简化了线路 减小了装置的体积和重量 节省了投资 因而它是交流功率控制电路中较理想的 器件 晶闸管过零触发 常用的触发电路与主回路之间由于有电的联系 易受电 14 网电压的波动和电源波形畸变的影响 在触发电路中加隔离变压器 隔离交流 电串扰 键盘设置如下 P0 0 口为启动信号输入口 当 A 键按下时 则自然风发生电路开始工作 P0 1 口为停止信号输入口 当 B 键按下时 则自然风发生电路停止工作 P0 2 口为定时信号输入口 当 C 键按下时 则自然风发生电路以定时方式工作 D 按键为单片机复位按键 15 2 2 过零检测电路 过零检测的作用可以理解为给主芯片提供一个标准 这个标准的起点是零 电压 可控硅导通角的大小就是依据这个标准 也就是说电风扇转速都对应一 个导通角 而每个导通角的导通时间是从零电压开始计算的 导通时间不一样 导通角度的大小就不一样 因此电风扇的转速就不一样 2 2 1 电路原理图 图 2 3 过零检测电路 2 2 2 工作原理 P0 7 口为零电位检测输入口 检测交流电零相位 检测交流电压取自变压器次级 A B 两点 6v 经过全波整流 形成脉动 直流波形 电阻分压后 再经过电容滤波 滤去高频成分 形成 C 点电压波形 如图 2 4 上图 当 C 点电压大于 0 7V 时 三极管 Q2 导通 在三极管集电极 形成低电平 三极管 Q3 截止 集电极通过上拉电阻 R17 形成高电平 当 C 点电 压低于 0 7V 时 三极管 Q2 截止 三极管集电极通过上拉电阻 R16 形成高电 平 三极管 Q3 导通 集电极形成低电平 这样通过三极管的反复导通 截止 在 芯片过零检测端口 P0 7 口形成 100Hz 脉冲波形 如图 2 2 4 下图 芯片通过判 断 检测电压的零点 检测到零电位就开始输出高电平给 P2 口 16 图 2 4 C D 点电压波形和 P0 7 端口波形图 2 3 RC 吸收电路 自然风发生电路的负载是电风扇电机 属感性负载 电感器在断开电源一瞬间 一般为几微秒 会产生很高的感应电动势 电 风扇电机就是一个大电感 工作在交流点过零或关断电源时刻 都会产生很大 的感应电压 由于电机与晶闸管串联在主电路中 感应电压就会沿主回路加在 晶闸管两个主电极上 这样将会带来两种危害 一是高感应电压将引起晶闸管 误导通 使本要关断的电风扇又转起来 二是高感应电压会击穿晶闸管 造成 永久性损坏 为了克服这两方面害处 加吸收电路 与晶闸管并联 电风扇电机工作在交流 过零时刻 无论电机线圈产生感应电压的方向如何 都会形成闭合回路 在这 17 个回路中 由于有 R1 C2 与晶闸管并联 较高感应电压就通过 R1 给电容 C2 充 电 使线圈中磁能转变为电容中的电能 从而将感应电压吸收掉 然后通过电阻放 电 把能量逐渐消耗在电阻上 这就使感应电动势幅值不能形成长久电压 以保护 晶闸管不被击穿和不出现误触发 13 2 4 小结 本章节主要解决了系统硬件电路的设计问题 设置了三档控制方式按键和 风力显示 根据 RC 充放电时间和单结晶体管的分压比 计算出 P2 端口所接的 Rx 的电阻值 在触发电路中 应用单结晶体管的负阻特性 与 Rx C1 形成张 弛振荡电路 通过变压器输出不同相位的尖脉冲给双向晶闸管的控制极 使双 向晶闸管导通 双向晶闸管每个导通角的导通时间是从零电压开始计算的 所以在硬件电 路设计中加入了过零检测电路 该电路是利用三极管基极截止电压为 0 7V 的特 性 对交流电零相位进行检测 由于电风扇属感性负载 工作在交流过零点或关断电源时刻 会产生很大 的感应电压 为了保护晶闸管不被击穿和不出现误触发 电路设计中增加了 RC 保护电路 18 第三章 软件程序设计 根据硬件设计要求 先给程序和定时器 T0 T1 设定复位地址 各个要用到 的寄存器赋值 给单片机 P0 端口置 1 作为输入端口 再检测三个工作方式的 按键 这时 LED 显示 11 当 A 键按下 LED 显示 三 程序向下运行检测 P0 7 口交流电零相位 等待零相位 有就开始继续向下运行 同时启动 10s 延 时 依次隔 10s 给从 P2 0 P2 7 端口输出高电平 B 键按下 程序停止向下运 行 跳回初始化阶段 LED 显示 11 如 B 键未按下 继续检测 C 键 C 键按 下启动 30 分钟定时 定时器 T0 T1 工作方式的选择 由定时器的各种工作方式的特性 可以计算出 方式 1 最长可定时 65536 s 方式 2 最长可定时 256 s 由于本设计的定时器定时时间是 50ms 由此选方式 1 每隔 50ms 中断一次 中断 20 次为 1s 定时器 T0 T1 定时 50ms 初值 HCBM031553610 5 12 12 2 416 在 AT89C51 中 与定时 计数 T0 T1 工作方式有关的寄存器为 TMOD 和 TCON 其中 TMOD 控制定时 计数器 TO T1 的工作方式 而 TCON 控制定时 计数 器的启动方式和禁止 允许定时中断 1 工作方式寄存器 TMOD 在源程序中 TMOD 00010001 即 M1 M0 01 选择工作方式 1 16 位定时 计数 器 C T 是定时 计数选择位 当 C T 0 是指处于定时方式 当 C T 1 处于计数 方式 计数脉冲来自 P3 4 GATE 0 是定时 计数控制位要与 TCON 的 TR 联合起 来使用 当 TR 1 时启动定时器 TR 0 时停止工作 2 中断允许控制寄存器 IE 在 IE 中 EA 是中断允许 禁止位 在源程序中 EA 1 说明打开中断请求 ET0 ET1 是允许 禁止定时器中断位 在源程序中 ET0 ET1 都被置了 1 说明允许定时器的中断 GATE C T M1 M0 GATE C T M1 M0 19 3 中断允许优先级控制寄存器 IP 在 IP 中 PT0 是定时器 T0 优先级低位 在源程序中 PT0 1 说明定时器 T0 优先级为 1 级 因此定时器 T0 的优先级高于 定时器 T1 7 3 1 程序流程图 主程序流程图如图 3 1 图 3 1 主程序流程图 开始 初始化 B 键按 下否 A 键按 下否 C 键按 下否 P0 7 电 平是否为 0 定时 30 分 启动 10s 延时 P1 端口显示 0 7 P2 端口依次输出高电平 T0 T1 停止 R4 是 否为 0 R3 是 否为 0 20 30 分定时和 10s 延迟流程图如图 3 2 中断服务程序中断服务程序 是否 到 10s 是否到 1800s 是否 到 10s 200 R6 180 R5 200 R7 INC R0 设计数器初值 R0 是否 等于 8 00 R0 设计数器初值 T0 T1 停止 图 3 2 30 分定时和 10s 延迟流程图 3 2 小结 本章根据硬件电路的设计和 AT89C51 单片机的性能 设计出软件程序流程 图 应用汇编语言可编写出系统软件程序 程序清单见附录 2 7 14 15 21 第四章 测试结果及误差分析 硬件电路完成后 接上直流 5V 和交流 220V 电源后 数码管显示 11 电 风扇不转动 按下启动键 A 显示 三 接着隔 10s 依次显示 0 7 同时电风 扇风力变化 接着循环运行 按下定时 C 键 开始 30 分定时 30 分钟后定时 停止 按下 B 键 显示 11 发生电路停止工作 基本能实现设计要求功能 在测试中 发现硬件电路工作时存在一定误差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用秒表测试计时 发现 10s 和 30 分定时有一定误差 时间稍微偏长 分别相差 0 05s 和 2s 这与定时 计数器产生中断和程序运行时间有关 2 由于有些元器件参数达不到理论计算数据要求 因此不能严格按理论设 计的风力产生自然风 在触发电路部分 单结晶体管 BT33 的分压比 是用 万用表测量的正向电阻值计算得出的 存在一定误差 3 由于过零检测电路采用的是 2 个三极管 截止电压为 0 7V 使零相位 检测产生较大误差 影响单片机输出高电平的起始时刻 从而导致导通角控制 存在一定的误差 与理论导通角相差 0 5 左右 本设计还可增加不同定时按键 使设计更完善 另外 我们还可以设计 用遥控器来控制发生电路工作 可更加方便地使用 22 总 结 通过查阅与论文题相关的资料 再根据设计要求 最先是想试着采用 PIC 单片机来控制 看了些介绍 PIC 单片机书后 发现 PIC 单片机不能多次修改编 程 而自身学的 MCS 51 系列单片机 可多次擦除 写入 在设计时更加适合 在设计硬件电路时 一开始在头脑中虽有个框架 也初步设计出了电路图 但在考虑实际电路时 发现了许多问题 怎么检测交流电零相位 触发电路的 设计采用什么电路较合适等 在程序设计时也遇到了应该输出什么电平触发晶 闸管 延时和定时等问题 最后通过指导老师的指导和查阅相关资料 都一一 得到了排除 通过这次设计 学到了很多相关专业知识 比如所用到元器件的参数和功 能 MCS 51 单片机汇编等 掌握了思考分析问题的方法 收获很大 23 参参 考考 文文 献献 1 陈永甫 新编 555 集成电路应用 800 例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0 400 2 项新建 电风扇模拟自然风发生器 家用电器科技 1992 年 4 期 35 35 3 张庆双 实用电子电路 200 例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198 210 4 李东星 陈小牧 用 PIC 单片机制作电扇自然风发生器 电子技术 上海 1993 年 11 期 20 24 5 武锋 PIC 系列单片机开发应用实战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3 5 48 6 刘启中 PIC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3 34 44 7 潘永雄 新编单片机原理与应用 西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 11 150 234 250 8 王港元 电工电子实践指导 南昌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107 108 9 区永洪 认识单结晶体管 电子制作 2001 年 11 期 20 20 10 童诗白 华成英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48 55 11 九江学院电子工程学院自动化教研室 电力电子技术实验指导书 6 8 12 王兆安 黄俊 电力电子技术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16 20 13 龚华生 元器件自学通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50 470 14 张毅刚 新编 MCS 51 单片机应用设计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3 73 78 248 250 15 先锋工作室 单片机程序设计实例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189 200 24 致 谢 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中 本人得到院领导和老师对我的无私关怀和帮助 通过这次毕业设计 我学会了常用单片机芯片的工作原理以及电路的设计 交 流电相位的检测 双向晶闸管控制交流电路的设计等等 使自己多年来所学的 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做到有机的组合 进一步深化巩固了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 在此 我表示衷心的感谢 尤其是廖英杰老师对我的关心和帮助 这次毕 业设计能圆满的成功 多是得于指导老师的细心指导和详细的批改 他无论在 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给予我有很大的帮助 使我得到不少的提高 这对于我以 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有一种巨大的帮助 感谢他耐心的辅导 除此之外 在这次毕业设计中 我得到很多同学的不少帮助 解决了不少 的难题 在此 我由衷的感谢他们对我的帮助 25 附录 1 系统整体硬件原理图 26 附录 2 软件程序清单 ORG 0000H LJMP MAIN 跳到主程序入口 ORG 000BH LJMP ST0 ORG 001BH LJMP ST1 定时器中断入口 MAIN MOV TMOD 11H 定时器 T0 T1 工作方式设为方式 1 MOV R1 200 MOV R2 200 MOV R5 180 MOV R0 00H MOV R3 00H MOV R4 00H MOV TH0 3CH MOV TL0 0B0H MOV TH1 3CH MOV TL1 0B0H 定时器 T0 T1 初值 3CBOH CLR TR0 CLR TR1 SETB EA SETB ET0 SETB ET1 SETB PT0 设置 30 分钟定时优先级 MOV DPTR TABLE 把笔段代码放入 DPTR MOV P1 00110110B 数码管显示 11 27 MOV P0 0FFH 置 P0 口为输入口 MOV P2 00H LOOP JB P0 0 EXT1 A 键按下否 没按跳到 EXT1 LCALL DEL10MS 调用 10ms 延时 JNB P0 0 K K MOV P1 01001001B 显示 三 JNB P0 0 KA A 键按下 跳到 K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