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近代中国革命发生的客观条件,掌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并在此基础上了解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一次重大突破,认识它的历史意义和理论启迪。 2、通过教学,使学生熟悉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掌握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 3、通过教学,使学生深刻认识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三个基本问题和三大法宝,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最主要的经验。 教学重点:1、近代中国的国情与中国革命的性质、主要矛盾,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社会历史条件。 2、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统一战线和新民主主义时期党的建设。教学难点:1、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的内外原因。 2、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一般地反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而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3、如何理解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建立或被迫分裂革命的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特点。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自学阅读教学时间:2学时教学内容:毛泽东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思想,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其主要点是:(1)科学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概念和特点;(2)探索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联系及其发展规律;(3)创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4)总结出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为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5)论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对象、动力、目的或前途、步骤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6)总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纲领。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 (一)民主革命 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可以区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 时间段:鸦片战争辛亥革命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 失败的原因与教训: 客观上:国内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 主观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软弱性,没能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革命纲领;没能发动广大农民参加革命;没有形成一个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 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的民主革命取得彻底的胜利。(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间段:1919年1949年领导阶级:无产阶级(四)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第一,革命的领导者力量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五四运动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无产阶级是作为资产阶级的追随者参加革命的。 五四运动后:中国共产党是革命的领导者。民族资产阶级虽然继续参加了革命,但已不再是革命的领导者。 这种领导权的更替,成为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最本质的标志。 第二,革命的时代条件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 第三,革命的指导思想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五四运动以前,先进的中国人用以指导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理论武器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 十月革命以后,中国人民找到了马克思主义,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且坚定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第四,革命的前途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二、新民主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背景 新民主主义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在分析和研究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独创性的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 (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是新民主主义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第一、近代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近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最主要的矛盾。 近代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 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第二、近代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十月革命前: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属于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部分。十月革命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 (二)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新民主主义理论是革命实践的产物:第一、1922年7月党的二大:制定了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的纲领。最低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第二、1923年6月党的三大:进一步加深了对寻找无产阶级同盟军问题的认识,正式决定与国民党合作,建立广泛的国民革命联合战线。 第三、 1925年1月党的四大:总结了建党以来,特别是国共合作以来的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的问题。 第四、1925年底1926年秋,毛泽东先后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12月)、国民党右派分离的原因及其对于革命前途的影响(1925年冬)和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1926年9月)等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对中国社会各阶级作出了比较系统的科学的分析,初步提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第五、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集中全党智慧,在科学总结中国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于30年代末40年代初,先后发表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科学完整地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路线和纲领。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达到成熟。1939年12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这一命题,第一次把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区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六、抗日战争胜利后和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又发表论联合政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等一系列文章,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总政策,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以及一系列相应的方针、政策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从理论和政策上为中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奠定了基础。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是在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中不懈探索的结果。从1922年7月党的二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民主革命纲领到1939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首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基本内容,再到1948年4月毛泽东于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表述总路线的内容,经过了长达26年的探索。(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理解时注意的几个问题: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就是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民主共和国,获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 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 首先,帝国主义的侵略,使近代中国丧失了主权独立、领土完整,沦为了一个半殖民地国家。 其次,帝国主义成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最主要障碍。 再次,帝国主义操纵着中国的经济命脉和政治、军事力量,是中国封建势力的主要支持者。故而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贯穿于整个民主革命始终。封建主义是中国革命的另一个对象 封建主义是中国最落后、最反动的生产关系的代表,是中国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又一个主要障碍。不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特别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就无法解放农村生产力,为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创造最起码的条件。 官僚资本主义也是中国革命的对象。官僚资本主义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和旧式富农密切地结合着,具有买办性、封建性和垄断性。它对外依附于帝国主义,成为国际资产阶级的附庸,对内压迫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损害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严重地阻碍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地主阶级一样,代表中国最落后和最反动的生产关系。 第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人民大众”。 这里的“人民大众”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其中工人和农民是主要的力量,是根本动力。 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中国革命战争实质上就是党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第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无产阶级对于革命的领导权问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首要问题,也是核心问题。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区别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无产阶级领导,还是资产阶级领导,这是中国革命能否获胜的关键。 实现无产阶级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关键是必须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实行既联合又斗争的方针,这是坚持领导权的基本策略。 进行武装斗争,这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必要条件。加强党的建设,这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根本保证。第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 前途是社会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 A.性质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社会主义革命属于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B.对象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对象是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 C.任务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实现民族独立解放和人民民主自由;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是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改造小生产者的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D.目的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是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即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而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中国革命进程中两个紧密联系的阶段,是“文章的上篇和下篇”。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二次革命论”和 “一次革命论”的错误“二次革命论” : 主要观点:坚持要在两个革命阶段中间横插一个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主张在民主革命胜利后,建立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等将来再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代表人物:陈独秀 错误: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紧密联系的阶段绝对割裂开来,只看到二者之间的区别,看不到二者之间的联系。“一次革命论” : 主要观点:主张把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把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放在民主革命阶段来完成,在反帝反封建的同时也反对民族资产阶级。把两个革命阶段并作一步走,一举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代表人物:王明 错误:只看到二者之间的联系,看不到二者之间的区别。二、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提出并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论联合政府(1945年)明确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 (一)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新民主主义的国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封建的人们在内的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新民主主义的政体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是一种过渡性质的,但又在一定历史时期必须采取的国家形式。 (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其中: 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 没收官僚资本包含着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革命性质。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内容。(三)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与基本经验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依据 (必要性、可能性)第一、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第二、这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的。1.从社会性质看,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内无民主制度,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受帝国主义压迫。中外反动势力紧紧勾结起来,凭借手中强大的武装力量,对人民实行残暴的军事专政和独裁恐怖统治。中国人民要翻身得解放,必须而且只能经过长期的武装斗争。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在中国革命中具有极端的重要性,这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同时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2.从城乡发展状况看,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全国人口中的80%是农民,农民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可用 必须用 用即灵3.从敌我力量对比及分布情况看,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并且长期占领着中心城市,农村则是敌人统治最薄弱的环节。第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可能性1.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这是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经济上城乡割据,始终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有生存的经济条件) 政治上封建割据,中国反动统治集团内部长期分裂与战争,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政权(有生存的地域空间) 国土的广大使革命力量有广泛回旋的余地。 (有游韧的余地) 2.受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影响,有良好的群众基础。这是必备条件。3.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为红色政权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客观条件。4.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5.共产党正确领导,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性的主观条件。(二)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必由之路“工农武装割据” “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内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三者密切结合,有机统一。 (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意义 归纳四点: 第一、该理论的创建,实现了中国革命由城市向农村的历史性转变和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向农村的转变,从而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第二、该理论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指导中国革命获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革命理论。第三、该理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 第四、该理论的形成,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它不仅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主要标志,而且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开辟及其理论的形成,给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走自己的道路。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毛泽东:发刊词)(一)统一战线 第一、统一战线的含义统一战线是指无产阶级为了战胜自己的敌人,而与中国社会的其他进步阶级、进步政党、进步阶层以及各种可能争取到的社会政治力量,在一定条件之下结成的一种政治联盟。 中国革命中的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联盟: 第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之间的联盟,即劳动者之间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 第二个是劳动者和非劳动者之间的联盟,主要是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联盟。其中,第一个联盟是主要的,是统一战线的基础。 第二、建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必要性 首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决定了必噪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敌人力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远远超过革命力量;中国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其次,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决定的。 可能性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是一个矛盾重重的国家,多种矛盾交织在一起,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组成全民族绝大多数人在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 1.从主要矛盾的角度看:I在半殖民跌、半封建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大的压迫是民族压迫,真正甘心附庸于外敌的,是很少的一小撮,这就使整个民族中的各革命阶级、党派和一切爱国典、不甘心受帝国主义奴役的人们有可能团结在一起。 2.从敌对势力内部的情况看:由于近代中国是一个受多个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半殖民地国家,帝国主义各自划分势力范围,实行分裂剥削政策,他们之间利益的不统一,就决定了旧中国统治营垒的不统一,这就给革命者利用矛盾,争取暂时的或的间接同盟者,以结成更广大的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 3.从农民阶级的自身利益看:农民长期受本国地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近代以来又受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剥削,他们有很强的革命性。无产阶级只要加强对农民的领导,就完全能够争取农民参加统一战线,并建立起巩固的工农联盟,为统一战线打下基础。 4.从资产阶级的实际情况看: 民族资产阶级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都有矛盾,因此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程度上,能够参加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是革命的力量之一。买办资产阶级的各个集团是以不同的帝国主义为背景,在各个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尖锐化的时候,在革命的锋芒主要是对着某一个帝国主义的时候,属于别的帝国主义系统的大资产阶级集团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参加反对某一个帝国主义的斗争。 第三、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和对资产阶级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 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实质就是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保持自己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在统一战线中既讲统一性又讲独立性,才有利于合作,否则就会将合作变为“混一”,无产阶级和共产党就会变成资产阶级的尾巴。 在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时,必须对他们实行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在被迫同资产阶级主要是同大资产阶级分裂时,要敢于同大资产阶级进行坚决的武装斗争,同时要继续争取民族资产阶级的同情或中立。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政策,是综合团结和斗争两方面的政策。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第四、新民主主义统一战线的历史经验 第一、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情况确定统一战线的策略,但工农联盟始终是统一战线的基础。第二、坚持反倾向斗争是统一战线策略正确实施的重要保证。第三、又联合又斗争是坚持统一战线策略的总方针。第四、坚持统一战线中的无产阶级领导权。(二)武装斗争第一、武装斗争在中国革命中具有极端的重要性,这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同时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第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取胜的法宝。(三)党的建设毛泽东指出:“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党。没有一个革命的党,没有一个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粮库仓储面试题库及答案
- 乐清电厂面试题库及答案
- 科技教育面试题库及答案
- 康缘药业面试题库及答案
- 农业产业园项目2025年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效益研究报告
- 2025年智能垃圾分类处理系统项目在商业区的可行性及运营模式研究报告
- 垃圾填埋气发电技术2025年展望:技术创新与碳减排效应评估
- 2025年金融行业数据治理与隐私保护技术合作与交流现状与展望研究报告
- 安全教育培训记录
- 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小班课件
- 船舶概论课件
- 篮球训练营规章制度范本
- 园林给排水工程
- Rexroth (博世力士乐)VFC 3610系列变频器使用说明书
- ×××学校“学校学生资助管理机构成立文件”
- 动词过去式和过去分词的变化规则练习及答案
- 第四章 土壤污染调查与风险评价
- GB/T 9877-2008液压传动旋转轴唇形密封圈设计规范
- 共享服务中心(HRSSC)课件
- 工程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第1章工程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概论课件
- 数字色彩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