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学设计.doc_第1页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学设计.doc_第2页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学设计.doc_第3页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学设计.doc_第4页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教学设计.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集贤县集贤一中 王艳波【教学目标】:1、理解真正格物致知内涵。2、学习编写阅读提纲。【重点】:学习格物致知精神,编写阅读提纲。【难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培养学生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一)学生背诵平时搜集的有关实践的名言警句。1、实践必须永远建筑在坚实的理论之上。(达芬奇)2、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陶行知)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小结:以上这些中外名人对“实践”的言论都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二、导入新课导语: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三、问题探究(一)学生自读课文1-2遍,要求:1、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3、找出课文中作者的观点(本文的题目即中心论点)(二)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回答下列问题(在书中找有关语句)。1、什么是“格物致知”?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2、为什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格物致知”运用于哪些范围?3、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三)引导学生明确本文的论证方法。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运用什么论证方法?1、引证法:如开头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第3段中引用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条目。2、例证法:从反面举了古代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现代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很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策。从正面举了通过实验了竹子性质的事例,阐述了试验的过程不是消极地观察,而是积极地、有计划地探测。3、对比法:如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内心体悟和自我检讨,与科学发展的历史说明新知识只能通过试验而得到形成鲜明对比。小结:作者运用这些论证方法,使说理透彻,道理充分,更令人信服。四、拓展(一)你认为目前我国教育还存在着哪些问题?应如何改进?【点拨】这是一道拓展题,让学生发散思维,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真实的看法和感受,如重理论轻实验,重分数轻能力等,只要符合实际就行。(二)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怎样培养格物致知精神?【点拨】本题主要让学生把课内的学习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五、总结本文是一篇漫谈式议论文,文章简短精要,朴实通俗,深入浅出,读来亲切有味。语言明白如话,行文灵活,说理方法多种多样,这些都是我们在作文上值得借鉴的。第2课时【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识。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诚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诚恳。 正心:端正心思。 齐家:整齐家政。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抽象: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2阅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的问题。 二导语。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 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三、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讨论编写阅读提纲。 讨论并归纳: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第1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2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3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以“我”举例。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讨论并归纳:第一,寻求真理的堆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补充: 这篇文章简短精要,写得朴实通俗,深入浅出,读来亲切有味,没有说教气息,这种风格也是漫谈式论说文的一个特点。这种风格的形成除了语言的明白通俗外,与行文的灵活和说理方法的多种多样也是分不开的。具体说来,本文采用的说理方法有以下几种: (1)引用古语:如,开头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3段中引用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 (2)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列举事例时,采用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列举事例 阐述道理 论述角度 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事例, 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1.反面事例通过实验了解付予性质的事例。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2.正面事例 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措的事例 中国学生偏向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3.反面事例 作者在美田大学念物理时,因事先没有准备,做研究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而恐慌的亲身经历。 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4.正面事例 事例论证的好处:用典型事例作为论据进行论证,它的好处是说理充分,令人信服。 (3)运用对比:如,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悟和自我检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