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景区中文导游词.doc_第1页
都江堰景区中文导游词.doc_第2页
都江堰景区中文导游词.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都江堰景区,我是此次的导游,我叫*。很高兴能与大家共同分享此次游览。今天的游览大概需要一个半到两小时的时间。在我们的右手边有一块大石头,上面刻有“世界遗产都江堰”。都江堰和青城山因其特有的道教文化和水文化,在2000年11月29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块石刻也正是为了记录这一历史性石刻而雕刻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战国末年,由秦国蜀郡郡守李兵主持修建的,距今已有2266年的历史;同时都江堰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座至今仍在发挥功效的无坝引水灌溉工程。为什么叫无坝引水灌溉工程呢?在下面的景点介绍中我会为大家做详细的介绍。今天,我们要游览的主要景点有离堆古园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渠首工程。这个渠首工程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引水口,三大工程组成。现在我们所在的景点就是离堆古园。离堆古园在宋代名为“花州”,清代更名为“桑园”,以前主要是大户人家的私家园林,外人是不可以随便入园的。1931年古园经扩建后对外开放,并正式更名“离堆古园”,因其背靠我们前面的离堆而得名。可能大家已经发现整个古园内树木葱郁,并且种植着各式各样的盆景。与苏州园林中主要以假山假石为主不同,离堆古园是典型的川派园林,盆景是其一大特色。这些盆景中有罗汉松、瓶兰、紫薇、银杏等等。就如我们现在所走的道路两旁种的这些树木,他们叫千手柏,与我们平时所见的柏树不同,千手柏的树冠是一块一块的,个个形似手掌,而且数量众多,因此得名千手柏。旁边这些高大笔直的树木叫做楠木,楠木是非常好的建筑材料,在古代大型宫殿的修建中都会取用楠木作为宫殿的柱子。在我们前面呢大家可以看到一个漂亮的喷泉。喷泉周围有一圈装着鹅卵石的竹笼和几个大木架子。这些竹笼被称为笼石,那几个木架子就是我们所说的杩槎。笼石和杩槎主要是李兵在当时修建都江堰时用于拦水和筑堰的主要工具。直至1974年,我们的鱼嘴分水堤、飞沙堰等工程和河堤都是用笼石和杩槎来构建的。在那个年代,我们的古人没有现代化的大型机器,也没有钢筋混泥土,那么怎样才能实现有效的导水拦水和守岸护堤呢?智慧的古人想到了笼石和杩槎。首先,他们将杩槎置于河中,然后将鹅卵石或笼石放置其中以起固定作用;然后再把表面糊有粘土的竹席放在杩槎前端挡水,这样的竹席可以滴水不漏;最后将笼石顺着竹席层层放入水中,笼石可以透水,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上游湍急的流水的冲击力。这样就形成了以个既简易,而又坚固有效的拦水坝。由于都江堰的是无坝引水工程,因此这个拦水坝呢主要是用于冬季清挖河道时截住内江的水流,以便于堰工清挖河床,而在每年清明节时,堰工会砍断杩槎,重新引岷江水入内江,灌溉成都平原,这就是都江堰著名的清明放水节。可能大家还注意到了在喷泉中央横放着四根大铁棒。这四根铁棒被称作“卧铁”,卧就是横卧的卧。由于内江是人工河,为了保障它能够有效的防洪灌溉,每年都江堰都要组织民众对内江河床进行清挖。但是这个挖深挖浅是有一定讲究的。挖的太浅,进入内江的水流就会减少,也就无法保证成都平原的灌溉需要;而挖的太深,进入内江的水流过多,又容易导致成都平原受水灾。所以李兵在经过长期的观察和经验积累之后,在内江“凤栖窝”河段放置了石牛、石马这些的东西,以作为淘滩深度的标尺。但是由于石马、石牛之类的物件太轻,经常会在湍急的江水中消失的不知踪影,因此明万历四年人们放置第一根卧铁在江中,后来因为江底的卧铁也要受到水流和沙石的侵蚀,后人又陆续于清光绪三年,民国26年和1994年分别放置了另外三根卧铁。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只是江中卧铁的一比一的复制品,真正的卧铁现在仍在江中,并仍然作为现在每年淘滩的深浅标志。我们继续往前走。现在我们脚下的这条道路呢叫做“堰工道”。这条道路是两千年为申请世界遗产而修建的一条道路。修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纪念历史上为都江堰的维护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有识之士和辛勤的堰工。道路两旁各有六尊青铜像,他们分别是自西汉以来为都江堰的维护做出了重要贡献的蜀地官员。我们知道创业难,守业更难。李兵在两千多年前修建了都江堰,但是如果没有这些人的辛勤维护,可能现在的都江堰也和郑国渠、邯沟、灵渠一样早早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埋没在了历史的尘埃当中。在每两尊铜像中间呢都有一株大型的树桩盆景,他们是川派盆景的典范。我们这里看到的主要有银杏和紫薇,他们主要是通过园内几代、甚至几十代园丁的辛勤劳动,盘扎而成的。因而这里每一株的年龄可能都比我们这儿所有人的年龄加起来还大。其中最著名的我们右前方的“张松银杏”。相传这棵银杏是三国时期西川刘璋的幕僚张松所种,树龄超过1700年。大家看过三国可能都知道,张松就是那个像刘备献西川地图,但是最后为刘璋所害的那个人。说道这可张松银杏呢,还有另一件事不得不提一下,那就的在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旧版西游记中,孙悟空偷吃的那棵人生果树的原型就是这棵张松银杏。而且这棵银杏是雌雄同株,现在仍然在结果。银杏其实一身都是宝:银杏叶可以入中药;银杏果,就是我们俗称的白果,也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而且在四川有一道名菜,叫做“白果炖鸡”,这道菜也是青城四绝之一。我们道路两旁的小沟呢,叫做龙吟沟。大家能不能猜猜这里总共有多少个龙头?总共有248个。它体现的是道教文化中“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变四相,四相演八卦”的思想;同时这二、四、八,也隐喻都江堰庞大的灌溉体系,因为岷江从鱼嘴被一分为二,江水进入内江后逐渐分为,两条,再由两条变为四条,然后是八条,十六条,最后形成了一个泌乳蜘蛛网的灌溉体系。这些都最直观地寓意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我们正前方呢就是伏龙观了。相传岷江中曾有一条恶龙,经常兴水泛滥人间,人民苦不堪言。于是李兵就派其子二郎前去降服了那条恶龙,并将恶龙压在离堆下的伏龙潭中。现在我们往上走,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数数脚下的台阶。总共42个台阶儿。42这个数字据说与易经中的坤卦有很大渊源,坤卦象征地,地属土,而五行之中土正好克水,这正好与伏龙观的镇水寓意相符。现在我们进入伏龙观的前殿。面前呢是一尊李兵石像,它是于1974年修建外江调水闸时,工人在4.5米深的河床中发现的。根据石像上的刻字,我们得知这尊李兵石像雕刻于东汉灵帝时期,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同时这尊石像的出土还结束了关于都江堰是否是由李兵主持修建的争论。根据石像上的刻字记载,有三石神人在江底河床中。我们大殿的左侧那尊石像呢是在1975年在外江出土的,人们推断他可能是三石神人之一,但是由于发现该石像时,他是侧卧于江中,他的头部因为水和沙石的长期冲刷破坏已经无法找到。但根据他的服饰长袍和腰间的绣带,以及他手中的工具锸,相当于我们今天的铲的工具,专家推断石像可能是李兵的儿子二郎的神像。但也有专家认为石像可能是李兵的仆人,或者是一名堰工的雕像。但由于一直无法找到石像的头,也没有任何文字说明,所有的猜测都只能是猜测。同时,第三尊石像呢至今也仍未发现。现在我们来看一下都江堰渠首的这个沙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都江堰渠首工程主要有三大工程组成: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引水口。但是在修建都江堰之前,岷江水是不直接流经成都平原的,而是从左边的这条外江直接流到乐山大佛,与青衣江、大渡河汇合了。但是成都平原却一方面得不到充足的水源进行灌溉,另一方面有因没有良好的排水系统而夏季饱受洪涝之苦。因此李兵决定修建都江堰来解决这一难题。中间这个形似一条大鱼的岛叫做金刚堤,它是由李兵修建内江时挖起来的沙石堆建而成的,因其坚固无比,故得名金刚堤;其前端的这个分水堤因形似鲤鱼的嘴巴,因而得名鱼嘴。岷江水在鱼嘴这里就被分为了内江和外江;外江是岷江的正流,主要起泄洪排沙的作用;内江就是右边靠二王庙的这条河道,它是由李兵人工开凿的,主用是引水灌溉成都平原。但是进入内江的岷江水量还是有可能过大,尤其是汛期的时候,岷江水量很大,水流很急,因此为使成都平原避免洪灾,李兵率众在金刚堤尾部修建了渠首第二大工程飞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