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西江千户苗寨现状与发展调查报告.docx_第1页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现状与发展调查报告.docx_第2页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现状与发展调查报告.docx_第3页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现状与发展调查报告.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现状与发展调查报告姚丽娟黎莹( 中央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 北京 100081)摘 要 近年来 , 旅游业的起飞和大量劳动力的外流给贵州西江带来收入的同时 , 也带来了多元外来文化 。如何使村民既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 , 又有效吸收外来文化 , 礼俗与法理得到互补与融合 , 促进当 地稳定与发展 , 值得我们探讨 。关键词 贵州西江 ; 千户苗寨 ; 调查报告中图分类号C954 文献标识码R 文章编号100528575 (2007) 0320141204西江镇位于雷山县东北部 , 北邻台江县 , 西接凯里市 , 南靠丹江镇 , 东临雷公山 , 辖 24 个 行政 村 、1 个 居 委 会 。2005 年 , 全 镇 总 人 口24525 人 , 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 95197 % ,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6185 % 。西江现有 1285 户 5120 人 , 其中苗族人口占9915 % , 故有 “千户苗寨”之称 , 是世界第一 大苗寨 , 因而有 “苗都”的美誉 。寨内分为东 引 、羊排 、平寨 、南贵 4 个行政村 , 有平寨 、乌 嘎 、干羊 、东引 、也通 、羊排 、也东 、水寨等 9 个自然寨 , 户户紧靠 、寨寨相连而成 , 木质吊脚 楼群依山而建 , 颇具民族特色 。由于调查涉及面广 , 调查主要采取调查问 卷 、个人访谈 、座谈会和文献收集方法 。调查对象涉及基层政府各部门领导和干部 、中小学师 生 、民间组织及当地普通村民 。以下就千户苗寨 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梳理 。西江已形成以行政领导为主 , 民间传统力量为辅 , 两者共同治理的稳定管理模式 。由调查得知 :完善的行政体系 ,代相结合的机制 ,西江千户苗寨自身有一套相当正是这套别具一格 、传统与现 使得当地各种管理措施行之有效 , 各种问题都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和处理 , 也使得村民之间 、村民和政府之间和睦相 处 。在当地 , 除了村民委员会等村民自治的权力 机构之外 , 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民间力量在协调 和维系其间的关系 。这些民间力量的领袖有 : 寨 主 、方老 、寨老 、理老 、族老以及榔头等 , 他们 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 为千户苗寨的和谐发挥 着不同的作用 。西江多个村寨只有一位世袭的寨主 , 主要负 责敲定民间节日的具体时间及安排相关事务 , 管 理寨中大事包括对寨老的最终敲定 ; 寨老一般由 各村子村民推选出 3 5 位 , 主要负责协调村民 关系 , 传达寨主推算的各种苗族节日时间等 。寨 主和寨老平时各行其是 , 遇到大事一起商量 ; 村 长与村支书由党政机关直接任命 , 主要负责行政一、行政状况随着基层民主建设的开展与深入 ,现在整个收稿日期2006212202作者简介姚丽娟 (1956 - ) , 女 , 吉林长春市人 ,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 , 主要研究方向为发 展社会学 。黎莹 (1981 - ) , 女 , 广西贵港人 ,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2005 级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 生 。基金项目本文为中央民族大学“985”课题项目 。西江镇政府 2005 年统计资料。141西江镇政府 2005 年统计资料。事务 、解决民间纠纷等 。因此 , 形成政府管行政 , 寨主 、寨老管民俗 , 分工合作 、相互帮助的 管理模式 。由此可见 , 礼俗与法理之间并不都是矛盾和冲突 , 当两者得到合理互补时 , 有利于当 地的稳定和发展 。此外 , 调查还发现 : 虽然村委会制已经进入 苗寨几十年了 , 但在许多问题上基层党政组织还 必须依靠像寨主 、寨老这样的民间领袖来帮助他 们共同管理山寨的事宜 。出于习惯 , 村民自觉遵守寨规民约 , 遇到矛盾冲突习惯找寨老 、寨主出 面解决 。但如果事关重大 , 寨老 、寨主会主动交 给政府处理 , 村民也服从 。由此可见 , 只要政府 和民间传统力量相互沟通协作 , 本着“把寨子管 理好 , 为苗民办实事”的原则 , 很多矛盾就能够迎刃而解 , 从而实现苗寨整个小社会的和谐 。二、经济状况西江所属的雷山县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 。2005 年 , 雷山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 1600 元 , 较 上年增长 415 % 。 西江村民人均纯收入比去年 有较大提高 , 但仍未达到雷山县农民人均纯收入 水平 。11 种植业 西江村民收入主要来源是农业 和外出打工 。除了少数从事“农家乐”旅游接待 之外 , 其他留守村民基本上从事自给自足的种植 业 。多数年轻人外出打工 , 留守人员因人力不足 或种植产量不高 , 自家农田已转交他人租种 。当 提及地方种植业 , 如利用坡地种植茶叶 、猕猴桃 时 , 多数村民持否定态度 。但据政府提供的数 据 , 到 2006 年 4 月为止 , 全镇共种植 199197 万 株茶叶苗 , 并计划 2007 年开垦种植茶园 1880 亩 。调查表明 , 没有本地区特色的种植业是很被 动的 , 靠自给自足的水稻种植和少量副业的维持 不能形成规模效益 。政府应有效地把村民组织起 来 , 推广先进种植知识 , 村民自身要积极进取 , 把地方经济搞活 。21 旅游业 旅游发展是西江经济起飞的又 一亮点 。西江自 1999 年至今一直被列为全省重 点保护与建设的民族村镇 。由于交通运输 、饮食 服务 、卫生清洁 、农家乐 、基础设施等的不断改 进 , 西江旅游业得以迅速发展 。2005 年游客接待能力达 3 万余人 。全镇现有 65 户农户从事 “农家乐”接待服 务 , 年户均纯收入达到了 1 万元以上 ; 组建了西江千户苗寨歌舞表演队 , 对 52 名队员进行了专 门培训 ; 承办了 2005 年雷山苗年文化周西江分 会场活动 , 举办了中国民族博物馆西江千户苗寨 馆的揭牌仪式和各类苗族文化展演活动 。2006 年 3 月 23 日 , “多彩贵州”旅游形象大使雷山县 西江镇海选赛在西江铜鼓芦笙坪隆重举行 。与此同时 , 邮电通讯 、饮食服务 、民族工艺品销售等 产业也得以迅速发展 。自 2005 年千户苗寨成为 “中国民族博物馆 西江分馆”以来 , 千户苗寨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 名声大噪 , 但是其他旅游景区出现的拉客 、乱收费等现象并没有在这一地区出现 , 究其原因 , 主 要是当地政府与寨老们一起出面协调治理 , 共同 保持着和谐的秩序 。与此同时 , 西江旅游业的发展也存在许多不 足 。第一 , 旅游基础设施落后 , 总体接待能力十分有限 。除少数苗民从事农家乐及相关商业外 , 大部分苗民仍以农业为生 , 旅游业对他们的生活 尤其收入水平的提高影响并不明显 。第二 , 缺乏 旅游专业人才 , 对旅游发展还没有系统科学的规 划 。西江游客主要是参观苗民住宅 , 由于没有其他更具吸引力的游览场所 , 多数游客逗留时间短 暂 , 消费驱动力的缺乏不能促进当地服务业的长 足发展 。第三 , 传统文化保存与现代化进程产生 矛盾冲突 。旅游业必然带来外来文化的冲击 , 苗 民的思想和生活 、生产方式都受到较大影响 , 传统手工艺的传承 、民居的保护 、民间艺术的继 承 、苗民 习 俗 的 保 留 等 方 面 都 面 临 着 严 峻 的 挑战 。三、文化状况11 教育 西江在小学低年级 ( 一至四年级) 实行双语教学 , 高年级 (五 、六年级) 实行普通 话教学 , 英语在四年级前没有开设 。教师除上普 通文化课外 , 还给孩子讲民间故事 、谚语 , 教刺 绣 、跳芦笙舞 、唱飞歌等 。每周一升国旗之前 , 孩子们要穿苗族服装 , 唱自编的苗族民歌 , 遇重 大节日或有外宾到来 , 女孩子盘头发 , 集体穿民西江镇政府 2005 年统计资料。142族服装 , 表演民族歌舞 。学校抓九年义务教育和扫盲工作取得了较大 成绩 。小学学费原来是每学期 80 元 , 2006 年开始免费 , 只交书本费 38 元左右 , 剩下的都是由 国家财政拨款 。2005 年小学入学率达 9718 % , 但也有个别学生因为经济贫困 、观念落后而辍 学 。据调查 , 能上高中的孩子并不多 , 主要是因 为家庭经济困难 , 很多孩子初中毕业后便外出打 工 , 能有机会读大学的孩子更少 。目前 , 学校的扫盲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无法调动村民学习的 积极性 , 来上课的人数只占全村文盲人数的一半 左右 。此外 , 文盲率漏报 、谎报的问题也十分突 出 。另一方面 , 当地师资力量薄弱和老化的问题 也比较突出 。21 传统医术 调查发现 , 传统的苗医在西 江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 。当地政府官员 及村民对苗医并不敏感 , 他们觉得只有少数老人 相信苗医 。村民得小病一般不舍得看医生 , 大病 也是到当地卫生室或县城医院就诊 。对于曾经一度闻名天下的苗医如今衰落的原因 , 一位退休西 医认为 , 苗族没有通用的文字 , 加上苗医秘方保 守 , 容易造成失传 。再者 , 政府对苗医重视程度 不够 。只有保障苗医的基本生活 , 才有可能“外 传”, 国家便能开发传统医药 , 造福于社会 。不从事此行业时 , 多数回答是技术和资金的缺乏 , 也有不少村民从未考虑过从事此行业 。另外 , 西江村民利用丰富的木材 、竹料资 源 , 制作擂钵 、木瓢等生活用品 , 在过节 、赶集 或有旅客观光时出售 , 逐渐形成木器加工业 。从事此行业的农户年均收入有数百元 , 用以贴补家 用 。但由于只是副业 , 独户经营的木器加工行业并没有形成规模效应 。总之 , 民间工业的传承不仅能产生经济效 益 , 同时也成为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 提高苗民参与竞争的商业意识和保护传统文化的 自觉性 , 走产业规模化道路是当地发展的必由 之路 。四、与自然环境互动状况苗民世代居住木房 , 加上政府的宣传和防 范 , 防火意识很强 。针对木房容易引发火灾的状 况 , 村里制定了一些相关方案 , 如每天晚上九点 准时在村小学广播防火安全知识 , 提醒村民注意 自家防火 , 另外还专门组织护林人员进行巡逻 , 等等 。同时针对当地许多人家外出务工 , 造成田 地抛荒 、土地资源浪费的现象 , 村委会制定相应 规章以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 。许多村干部无暇种 地 , 但通常起带头作用雇人耕种自家土地 。苗民认为枫香树是其祖先树 , 能守寨护寨 , 因此苗民喜爱种枫香树 , 遇重大节日会到枫香树 前举行祭祀活动 。此外 , 苗民还在寨前寨后种植大量护寨树 。自从树林包干到户后 , 村民保护树木的意识更加强烈 。苗民不会轻易伤害小动物 ,比如对青蛙 、鸟类 , 认为益虫能造福他们 。 旅游业的发展也促进苗民自身卫生条件的提高 。普通的村民特别是经营“农家乐”的苗民都 意识到卫生条件的提高能吸引更多的游客 。同 时 , 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净化和保护寨内的道路 、桥梁 、公共活动场所 、供水 、排水 、绿化等 公共设施 。现今 , 国家提倡构建和谐社会 ,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 。事实表明 , 靠牺牲自 然环境换取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代价是沉重的 。西 江镇充分发挥礼俗与法理的积极作用 , 从而使自然环境得以保护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五、社会生活状况11 婚姻与家庭西江 40 岁以下苗民的婚姻14331 民间 工 艺千户苗寨的刺绣远近闻名 ,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对当地刺绣行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目前 , 当地市场上有带刺绣工艺的花衣 、 花裙 、背娃带 、童帽童鞋等商品出售 , 颇受游客 喜爱 。但调查表明 : 当地从事刺绣行业的妇女并 不多 。一方面是因为刺绣费时费神 , 效率不高 ; 另一方面由于刺绣创造的利润微薄 。为此 , 政府 给予从事刺绣行业者每月 300 400 元的补助 , 但大多老百姓觉得获利不大而不愿参加 , 导致此 项鼓励政策成效甚微 。同时 , 调查还注意到 : 刺 绣者具有明显的年龄断层特点 。如年龄在 40 岁 以上的妇女大多会刺绣 , 但主要是为女儿做嫁 衣 , 不带有商品意识 ; 年轻人大多不会做 , 主要 是因为缺乏兴趣 , 忙于生计或读书 。银饰加工业在当地有着悠久的历史 , 购买银 饰的游客很多 。身着盛装 、从事旅游接待工作的妇女不断增加 , 也给银饰加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目前 , 镇上只有两家从事此行业的商家 , 虽 然规模较小但生意相当不错 。问及其他村民为何大都自由结合 , 包办婚姻极少 。调查表明 , 当地苗民的离婚率极低 。这一方面是受传统观念的影 响 , 另一方面是由于当地许多人结婚没有领取结婚证 , 导致统计数字失真 。以前 , 苗民普遍认为 结婚只要在村里摆酒席 , 得到亲属朋友的认同即 可 , 缺乏领取结婚证的意识 。随着政府和当地相 关部门的大力宣传和外界思想的影响 , 现在年轻 人都自觉到政府部门领取结婚证 。调查发现 , 在当地 , 结婚对象忌近亲 , 多为本地苗族人 。近年来 , 人口的频繁流动使苗民有 更多机会与外界接触 , 异族通婚的现象较普遍 , 非苗族的外来媳妇逐年增加 , 苗家姑娘也乐意嫁 到外地 。在当地 , 苗民子女分家后 , 老人一般跟 着小儿子过日子 。苗民至今还保留着尊老的习惯 , 婆媳关系大多很融洽 , 妯娌之间能否和谐相 处主要是取决于兄弟之间的和睦程度 。21 生育与计生 在当地 , 村民一般只生两 个孩子 , 主要因为政府的超生罚款的政策和抚养 孩子过高的费用 。但如果两个孩子均为女孩 , 超生的可能性就很大 。西江 2005 年出生的男女性 别比是 13010 , 远远高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五 次人口普查所得到的出生性别比平均值 11619 , 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地苗民重男轻女的思想 还很严重 。调查显示 , 苗民普遍认为男孩娶妻可收费在 100 至 200 元之间 。实际上 , 很多村民因经济原因仍不接受这一方式 。调查得知 : 村里妇女一般一周冲洗一次下 身 , 洗澡为一月一次 。在月经期间 , 年龄偏大或 者贫困妇女用纸甚至布 。西江苗族妇女的自我保 护意识和卫生意识还有待提高 。在西江 , 外界文化给当地社会的影响是多方 面的 , 包括生活习惯 、生产方式 、人际交往 、家 庭婚姻等 。但我们必须看到 , 这种影响具有双重 性质 , 既有积极的一方面 , 也有消极的一方面 。 经济发展的同时 , 政府应该高度重视社会的建 设 , 只有 这 样 才 能 为 经 济 的 腾 飞 创 造 良 好 的 氛围 。六、总结调查发现 , 西江苗民在处理人与人 、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时都有一定的潜规则 , 这种规则是世代相传 、政府与村民共同努力的结 果 , 使得多年来村寨内部都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和谐状态 , 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但我们必须 看到 , 这种“和谐”并没有建立在高层次的物质 水平之上 , 而是靠传统的文化习得来维持 , 和国 家倡导的和谐社会还有很大距离 。国家倡导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坚持科学发展观 , 出发点是好的 , 也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在保留传统文化精髓 的同时 , 有效吸收外来文化 , 使礼俗与法理得到 互补与融合 , 才能为当地的稳定与发展打下坚实 的基础 。我们期待西江经济更加发展 , 民主更加 健全 , 科技更加进步 , 文化更加繁荣 , 社会更加和谐 , 苗民生活更加殷实 !增加家庭劳动力 ,质性的帮助 。31 妇女 卫 生而女儿出嫁后 , 对家庭没有实当地妇女多数在家里分娩 ,由母亲或婆婆接生 , 只有因为外出打工或难产才到医院 , 妇女自身安全意识整体上并不高 。因此 政府发动当地村民去医院生产 , 镇医院接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