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公司法人格否认2(4).doc_第1页
浅析公司法人格否认2(4).doc_第2页
浅析公司法人格否认2(4).doc_第3页
浅析公司法人格否认2(4).doc_第4页
浅析公司法人格否认2(4).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附件2:西北政法大学本 科 生 学 年 论 文题目: 学 号_姓 名_专 业_指导教师_论文成绩_ 年 月 日声 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年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毕业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签名: 日 期: 年 月 日浅析公司法人格否认【摘要】 公司法第20条确立了公司法人格否认规则适用的制度框架,在实践的大量案列中可总结其适用的一些情形,本人通过一案例具体分析公司法人格否认的含义,及在现实中的适用情形,也可得其立法技术与立法理念均具有探索性质,司法适用的可操作性亟待强化。【关键词】 公司法人格否认 立法解释 司法适用【 abstract 】 the article 20 company law established the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of the corporate personality denied rules apply, in the case of practice can be summed up its applicable situations, I through a case specific analysis of the meaning of the company law personality denial, and the suitable situation in reality, also can get its legislation technology and legislation idea have to explore the nature, the maneuverability of the judicial application needs to be improved. 【 key words 】 Company law personality denial Legislative interpretation Judicial application 一、引言 2013年1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指导案例15号: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诉成都川交工贸有限责任公司等买卖合同纠纷案。基本案情:原告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徐工机械公司)诉称:成都川交工贸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川交工贸公司)拖欠其贷款未付,而成都川交工程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川交机械公司)、四川瑞路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路公司)与川交工贸公司人格混同,三个公司实际控制人王永礼以及川交工贸公司股东等人的个人资产与公司资产混同,均应承担连带清偿责任。请求判令:川交工贸公司支付所欠货款10916405.71元及利息;川交机械公司、瑞路公司及王永礼等个人对上述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被告川交工贸公司、川交机械公司、瑞路公司辩称:三个公司虽有关联,但并不混同,川交机械公司、瑞路公司不应对川交工贸公司的债务承担清偿责任。王永礼等人辩称:王永礼等人的个人财产与川交工贸公司的财产并不混同,不应为川交工贸公司的债务承担清偿责任。法院经审理查明:川交机械公司成立于1999年,股东为四川省公路桥梁工程总公司二公司、王永礼、倪刚、杨洪刚等。2001年,股东更变为王永礼、李智、倪刚。2008年,股东再次变更为王永礼、倪刚。瑞路公司成立于2004年,股东为王永礼、倪刚、李智。2007年,股东变更为王永礼、倪刚。川交工贸公司成立于2005年,股东为吴帆、张家蓉、凌欣、过胜利、汤维明、武竞、郭印,何万庆2007年入股。2008年,股东变更为张家蓉(占90%股份)、吴帆(占10%股份),其中张家蓉系王永礼之妻。本案为公司间买卖合同的纠纷案件,争议的焦点为A1、A3公司与A2公司之间是否发生人格混同,应否对A2公司的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指导案例15号。/s/blog_e343b3dd0101flzz.html 车辉:公司法理论与实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33页。而这个问题实际就是本文主要讨论的构成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中人格混同的具体认定问题。那么,公司法人格否认具体适用的法律是如何规定的,在现实中的适用情形又如何呢?二、公司法人格否认含义及立法规定(一)公司法人格否认的含义公司法人人格否认也称“揭开公司面纱”,是指:当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人格及股东有限责任来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债权人利益时,法律允许债权人越过公司独立人格,要求公司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一种法律制度。公司独立人格是股东有限责任的制度基础,如果公司独立人格被股东当作谋取不当利益的凭借,而股东自己仍然躲在有限责任制度的庇护之下承担有限责任,那么这损害了有限责任制度的价值。要让股东承担无限责任,必须先拿开挡在无限责任前面的盾牌公司独立人格。公司的独立人格不存在,其主体性就丧失了。主体性丧失的原因首先不在法律,而是股东没有把公司当做主体来对待,仅为其谋取不法利益的工具。看来法律上的“否认”,旨在恢复公司的真实面容,揭开挡在真实面容前的“人格面纱”。 (二)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的法律规定随着各国司法判例的反复运用,某些具有规律性的判例规则可以通过制定法来体现,以便于股东能够通过法律明文规定预设自己的行为后果,有利于其自律行为。由于我国缺乏判例法传统,所以通过制定法的形式来确定法人格否认规则几乎成为理论界、司法界的共同主张,并演绎为对公司立法的共同企盼。我国2005年修订公司法时正式引入了”刺破公司面纱”制度(piercing the corporate veil)或称为“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 黄辉:现代公司法比较研究国际经验对中国的启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08页。公司法第20条第3款规定:“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这是我国现行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一般规则。根据文义解释,否认公司法人人格应当满足以下三个要件:第一,不当行为,即公司股东存在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的行为,即发生人格混同。第二,主观要件,即不当行为的人的目的是逃避债务。第三,客观结果,即不当行为严重损害了公司债权人的利益。 朱慈蕴:公司法人格否认:从法条跃入实践,清华法学2007年第2期,但有学者持不同观点,认为对于公司法人人格的否认不应以股东主观故意为要件,因为难以举证。如石少侠: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司法适用,当代法学2006年第5期。 车辉:公司法理论与实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34页。公司人格混同应当构成人格否认的重要依据,公司人格混同是指股东与公司、公司与公司之间在公司治理、决策经营、财产、人员、业务之间没有区别,公司沦为股东的下设机构、业务部门,或者成为实际控制人的业务部门。本案经法院审理查明,分别从人员、业务和财务三个方面,综合考虑证据后,认定了三家公司存在人格混同的事实。1、 在公司人员方面,三个公司经理均为王永礼,财务负责人均为凌欣,出纳会计均为卢鑫,工商手续经办人均为张梦;三个公司的管理人员存在交叉任职的情形。如吴帆既是川交工贸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又是川交机械公司的综合部行政经理。因而三个公司人员混同。2、 在公司业务方面,三个公司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经营范围均涉及工程机械且部分重合,其中川交工贸公司的经营范围被川交机械公司的经营范围完全覆盖;川交机械公司系徐工机械公司在四川地区的唯一经销商,但三个公司均从事相关事务,且相互之间存在共用统一格式的销售部业务手册、二级经销协议、结算账户的情形;三个公司在对外宣传中区分不明,2008年12月4日重庆市公证处出具的公证书记载:通过因特网查询,川交工贸公司、瑞路公司、在相关网站上共同招聘员工,所留号码、传真号码等联系方式相同;川交公司、瑞路公司的招聘信息,包括大量关于川交机械公司的发展历程、主营业务、企业精神的宣传内容;部分川交工贸公司的招聘信息中,公司简介全部对瑞路公司的介绍。因而三个公司业务混同。3、 在公司财务方面,三个公司共用结算账户,凌欣、卢鑫、汤维明、过胜利的银行卡中曾发生高达亿元的往来,资金的来源包括三个公司的款项,对外支付的依据仅为王永礼的签字;在川交工贸公司向其客户开具的收据中,有的加盖其财务专用章,有的则加盖瑞路公司的财务专用章;在与徐工机械公司均签订合同、均有业务往来的情况下,三个公司于2005年8月共同向徐工机械公司出具说明,称因川交公司扩张而注册了另两个公司,要求所有债权债务、销售量均计算在川交工贸公司名下,并表示今后尽量以川交工贸公司的名义进行业务往来;2006年12月,川交工贸公司、瑞路公司共同向徐工机械出具申请,以统一核算为由要求将2006年度的业绩、账务均计算至川交工贸公司名下。因而三个公司财务混同。另查明,2009年5月26日,卢鑫在徐州市公安局经侦支队对其进行询问时陈述:川交工贸公司目前已经垮了,但未注销。又查明徐工机械公司未得到清偿的货款实际为10511710.71元。因而,江苏省徐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于2011年4月10号做出(2009)许民二初字第0065号民事判决:一、川交工贸公司于判决生效后10日向徐工机械公司支付货款10511710.71元及逾期付款利息;二、川交机械公司、瑞路公司对川交工贸公司的上述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三、驳回徐工机械公司对王永礼、吴帆、张家蓉、凌欣、过胜利、汤维明、郭印、何万庆、卢鑫的诉讼请求。三、公司法人格否认在现实中的适用情况公司法人格否认作为针对股东滥用公司独立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的事后规制手段。“公司法人格否认实际上是对已经丧失独立人格特性的法人状态的一种揭示和确认,而不是对健全的公司法人的直接否定”,所以,“该法理所体现的是一种效率与公平相结合的精神,法律将公司人格独立和股东有限责任作为一般原则而坚持,以确保股东不对公司债务承担个人责任,并充分利用公司独立人格的一切优势,但也绝不容忍股东为谋求非法或不当利益而滥用公司独立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造成公司债权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丧失” 朱慈蕴: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1月第一版,第47页。应当看到,股东滥用公司独立人格与股东有限责任的道德风险与该公司的股权结构呈显著相关关系,即唯有控制股东才可能实施滥权行为,控制比例越高,其实施滥权行为的风险越大,在公司内部的阻力就越小。很难想象,在一个股权高度分散的公司里,股东可以顺利实施滥用公司独立人格和股东有限责任的行为。循此逻辑,一个自然的推论是,法人格否认主要适用于两类公司,即“一人独大”或“一股独占”的公司,前者是对有控制股东存在的公司股权结构的形象描述。(一)在非一人公司公司法人格否认的适用情况在非一人公司中,少数股东与债权人的维权行动呈现出互相配合互相呼应互得益张的关系:控制股东的滥权行为首先在公司内部遭到少数股东的牵制乃至强烈抵制,少数股东可动用的法律武器包括公司决议无效之诉与撤销之诉,股份回购之诉,强制解散公司之诉,代为诉讼,直接诉讼等。少数股东的这些维权行动包括了对控制股东滥权行为的事前、事中的牵制机制,不仅限于事后的被动牵制。毫无疑问,少数股东维权行为不仅在公司内部构成了对控制股东滥权行为的有力抵制,也间接有利于保护公司债权人。某种意义上,公司债权人成为少数股东维权行动的受益者。但在一人公司,由于不存在少数股东这一主体,少数股东维权行动有益于公司债权人的法律机制是不存在的,单一股东一旦实施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的行为,将直接损害公司债权人的利益。由于我国没有安排债权人公司治理的任何积极措施,所以公司法人格否认几乎成为保护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唯一事后救济措施。 (二)一人公司公司法人格否认的适用情况按照公司法第64条的规定,一人公司的股东不能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其他财产的,即发生财产混同,可以适用公司法人格否认。现实生活中,财产混同的表现形态多样,总结各国判例规则及我国的司法经验,一人公司财产混同的主要类型有三:(1)公司资本严重不足。现实生活中形成公司资本的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包括:虚假出资与抽逃资本,由于一人股东控制了公司一切权力,这些行为在一人公司较易发生。公司资本严重不足,表明公司股东利用公司人格经营事业的基本诚意欠缺,通过公司形式将投资风险外化给债权人之恶意明显,所以 应算做财产混同的典型情形。(2)虚伪表述。包括股东对公司资产、财务状况、当事人的给付能力等不实表述。虚伪表述往往与诈欺联系在一起。(3)混淆或缺乏实质的分离。如公司财产与股东财产未作严格区分,公司财产被用于个人(尤其是自然人股东)支出而未作适当记录,无完整的公司财务记录,股东随意调动公司资产,公司营业场所与股东的居所、营业场所混合使用,股东将公司财产视为己有,股东与公司之间成为代理关系等。这些场合极易使法院将公司视为股东的“另一个自我”或仅仅是“工具”。依照公司法第20条的一般规定,一人公司适用法人格否认的情形并不限于财产混同,凡属于股东滥用公司法人格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并严重侵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均可以适用法人格否认予以救济。值得注意的是,一人公司适用法人格否认规则的结果可能包括方向完全相反的两种情形,一是单独股东对一人公司债务承担无限责任,二是一人公司对单独股东的债务承担责任。第一种结果是法人格否认规则适用于任何类型的公司的共有现象,第二种结果则只可能发生在一人公司的身上,这即是一人公司适用法人格否认规则在效果上的特殊性所在。 参见Robert.B.Thompson:Piercing the Corporate Veil:An Empirical Study.p.1055。四、结语本案作为地方法院的指导案例,本案三个公司作为民营企业,各企业的股东均为自然人股东,且人数均为2人(较少),相互之间并未互相投资。按照相关学者的实证研究,国企被适用法人格制度的案列极少,而对于股东人数较少的企业,其被刺破的概率也更高。应该说,在本案中体现较明显。本案承担责任的性质为并列的连带清偿责任,而非补充的连带清偿责任,即先由A2承担责任,无法承担的部分再由A1和A3承担。法人格否认制度的运用,并不局限于“人格滥用”可以成为与“人格滥用”并列的事由。同时,连带责任的承担主体并不局限于公司背后的股东,而可能是与公司相关联的其他公司(即追究从“人格混同”中获益的其他关联企业),实现了责任承担主体的扩张。此外,“行为本质和危害结果与公司法第二十条第三款的情形相当”再次说明,法院在运用“人格混同”事由下发人格否认制度时提供了可靠的参考的构成要件:(1)人格混同的事实存在(人员、业务和财务综合考量);(2)“逃避债务”的行为本质;(3)“严重损害债权人”的危害结果。上述构成要件,法官将结合诚实信用原则和公司法第三条、第二十条第三款进行自由裁量。 由上述论述可知公司法人格否认适用的法律规定和现实中的适用情况,那么,笔者提出实施层面的三个建议:第一,将公司法人格否认案件的初审权限制在中级法院。公司法人格否认案件的审理需要法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法官的专业素质和审判经验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法官的素质和水平是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有效运行的核心要素。毕竟我国的公司法制度建立时间还不长,根基尚不稳固,不宜过度适用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第二,最高人民法院应当充分利用指导性案例的形式,为公司法人格否认案件的审判工作提供指导和累积经验,2010年11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关于案例指导工作的规定,旨在建立中国特色的案列指导制度。根据该制度,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指导性案列,各级人民法院审判类似案列时应当参照。这为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和契机。第三,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司法解释,将目前实践中比较成熟的规则确定下来。 黄辉:中国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实证研究。参考文献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指导案例15号。/s/blog_e343b3dd0101flzz.html 车辉:公司法理论与实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33页。 黄辉:现代公司法比较研究国际经验对中国的启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08页。 朱慈蕴:公司法人格否认:从法条跃入实践,清华法学2007年第2期,但有学者持不同观点,认为对于公司法人人格的否认不应以股东主观故意为要件,因为难以举证。如石少侠: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的司法适用,当代法学2006年第5期。 车辉:公司法理论与实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34页。 朱慈蕴: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第47页。参见Robert.B.Thompson:Piercing the Corporate Veil:An Empirical Study.p.1055。 黄辉:中国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实证研究,法学研究2012年第01期。 鸣谢 感谢西北政法大学的培养,感谢程淑娟教授对本论文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