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聚烯烃专用料供需现状与发展建议.doc_第1页
我国聚烯烃专用料供需现状与发展建议.doc_第2页
我国聚烯烃专用料供需现状与发展建议.doc_第3页
我国聚烯烃专用料供需现状与发展建议.doc_第4页
我国聚烯烃专用料供需现状与发展建议.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聚烯烃专用料供需现状与发展建议介绍了我国聚烯烃专用料的生产及市场状况,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我国企业在增加聚烯烃总量供应的同时,应大力调整产品结构,聚烯烃新增能力应侧重与于生产专用料并各有分工,形成自己的优势,顶替进口专用料。关键词:聚烯烃 专用料 供需 建议合成树脂工业是最重要的石化产业之一,它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国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尤其与包装、农业、建筑、汽车、电气和电子等下游行业紧密相关。目前世界聚烯烃消费量约占合成树脂总量的45,预计2005年将达到50。近年来,为满足不同行业的不断增长需求,世界上对聚烯烃专用料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聚烯烃专用料消费量已占聚烯烃总量的50%60。而我国是世界上合成树脂消费增长最快的国家,也是世界最大的合成树脂进口国,目前聚烯烃产量所占比例已近60,但聚烯烃专用料消费量仅占聚烯烃总量的30左右,而国产聚烯烃专用料市场占有率只有30左右,因此,我国聚烯烃专用料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国产聚烯烃专用料的发展空间较大。 1我国聚烯烃专用料生产状况及市场分析1.1 我国聚烯烃供需现状及需求预测1.1.1我国聚烯烃供需现状1998年我国聚烯烃产量为4 390 kt,表观消费量为8 380 kt,与1990年相比,分别增加了2.8倍、3.9倍,八年间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8、22,表观消费量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产量增长速度,国内自给率长期维持在50左右,因而不得不通过进口来满足国内需求(详见表1)。表1 19901998年我国聚烯烃的供需情况 (kt)年份 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能力1 8492 1612 2192 4382 6173 1893 8064 6765 345产量1 1621 5261 8451 9132 0972 3583 1094 0324 388进口量5771 2152 0551 6292 1492 8953 3213 5364 052出口量3181191829214862表观消费量1 7092 7333 8913 5334 2285 2256 4097 5158 378净进口量5471 2072 0451 6202 1312 8683 3003 4883 990自给率,%685647545045495452从1995年至1998年进口情况分析,我国聚烯烃进口主要来自于韩国、日本、美国、沙特、新家坡等国家以及中国台湾省,尤其自韩国进口量最大,占1/3强,且其中60左右为来、进料加工(详见表23)。表2 19951998年我国聚烯烃进口主要国家和地区(kt)年份项 目韩国日本中国台湾省美国沙特泰国新加坡小计1995该地区进口量1 032418239309172531032 326占进口总量,%35.614.48.310.75.91.83.680.31996该地区进口量1137456240421200581012 610占进口总量,%34.213.77.212.76.01.73.078.61997该地区进口量1 3175182023132131041942 861占进口总量,%37.214.65.78.96.02.95.580.91998该地区进口量1 7754492191782551883343398占进口总量,%43.811.15.44.46.34.68.283.9表3 19951998年我国聚烯烃进口主要贸易方式(kt)年份一般贸易来进料加工其他进口总量来进料/总量,%一般贸易/总量,%19956411 9704182 891642219967491 9934813 323602319979612 2932813 535642719981 4042 3622864 05258351.1.2聚烯烃需求预测1998年底我国聚乙烯生产能力达到2 670 kt,产量2 300 kt,同年净进口量2 430 kt,表观消费量为4 730 kt,占世界总消费量的10.8%,国产满足率由1990年的70下降到49。据预测,2005年、2010年我国聚乙烯需求量分别为7 380 kt、10 110 kt,届时,生产能力将分别达到5 180 kt/a、6 350 kt/a,仍将供不应求。1998年我国聚丙烯生产能力达到2 670 kt,产量为2 090 kt,进口量为1550 kt,表观消费量达到3 640 kt,占世界总消费量的15.6%,国产满足率由1990年的64下降到57。据预测,2005年、2010年我国聚丙烯需求量分别为5 300 kt、7 480 kt,届时,生产能力将分别达到3 820 kt/a、4 420 kt/a,也将供不应求(详见表4)。表4 国内聚烯烃供需情况 (kt)项目名称 1998年2005年2010年聚乙烯聚丙烯聚乙烯聚丙烯聚乙烯聚丙烯能力2 6702 6705 1803 8206 3504 420开工率,%867895959494产量2 3002 0904 9103 6305 9904 140消费/需求量4 7303 6407 3805 30010 1107 480缺口2 4301 5502 4701 6704 1203 340上述分析表明,我国聚烯烃生产长期不能满足国内需求,不得不大量进口,预计今后市场仍有较大的容量。1.2 我国聚烯烃专用料供需现状及需求预测从聚烯烃专用料市场分析,1997年、1998年我国聚烯烃专用料产量分别为500 kt、680 kt,进口量分别为1 500 kt、1 580 kt(1997年另有290 kt聚乙烯通用料被替代为专用料),总消费量分别为2 290 kt、2 240 kt(详见表5),聚烯烃专用料消费量分别占聚烯烃总量的30、27,国产聚烯烃专用料市场占有率分别为22、30。而发达国家聚乙烯、聚丙烯专用料分别占总消费量的50%60,说明我国的聚烯烃专用料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国产专用料也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表5 我国聚烯烃专用料供需情况 (kt)年份国产量进口量替代量消费量19975001 5002902 29019986801 560-2 2401997年我国聚乙烯消费量为4 400 kt,其中专用料消费1 310 kt(占总量30)。专用料消费中,国产料240 kt,占18;进口料790 kt,占60;其余22被通用料替代(主要为棚膜和管材)。在进口总量中,聚乙烯专用料占35,主要用于农膜、高强度薄膜、EVA树脂、管材、电缆和中空容器等。与1997年相比,1998年我国聚乙烯专用料消费情况变化不大,全年消费量1 370 kt,占聚乙烯消费总量29。专用料消费中,国产料435 kt,占32;进口料936 kt,占68。预计2005年我国聚乙烯专用料需求量将达到1 960 kt(详见表6)。表6 我国聚乙烯专用料市场供需情况(kt) 用途1997年1998年2005年消费量国产量比例,%消费量国产量比例,%需求量高强度薄膜料30020.732411034.0560棚膜料6009215.359416327.4550管材及板材10088.0971414.4160大中空容器703752.9854957.6140电缆料1202420.01283124.2220其他1207764.11436948.3320合计1 31024018.01 37143531.71 960注:其他指涂层料及EVA树脂。1997年我国聚丙烯消费量为3 120 kt,其中专用料消费约970 kt(占总量31)。专用料消费中,国产料2 560 kt,占26.4;进口料714 kt,占73.6。在进口总量中,聚丙烯专用料占57,主要用于双向拉伸膜、流延膜、纤维和洗衣机等。同样,与1997年相比,1998年我国聚丙烯专用料消费情况变化不大,全年消费量870 kt,占聚丙烯消费总量24。专用料消费中,国产料2480 kt,占28;进口料623 kt,占72。预计2005年我国聚丙烯专用料需求量将达到1620 kt(详见表7)。表7 我国聚丙烯专用料市场供需情况 (kt) 用途1997年1998年2005年消费量国产量比例,%消费量国产量比例,%需求量BOPP2709434.82928930.5500CPP50714.013075.4270纤维料25013754.826710740.0560洗衣机料25041.69066.7130嵌段共聚料150149.3934043.0160合计97025626.487224828.41 6201.3 华东地区对聚烯烃及其聚烯烃专用料需求最大华东地区的塑料加工在全国最为发达和集中。据统计,1997年华东地区聚乙烯、聚丙烯的制品产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41.6%、54.3%。同年该地区聚乙烯、聚丙烯树脂消费量分别为1 850 kt、1 690 kt,分别占42、54。两者比例一致,均位居全国第一。但其树脂产量仅分别占25.2%、30.9%,树脂产量与制品产量、树脂消费量的比例失调(详见表8)。预计这种局面还将持续一段时间。表8 1997年我国各地区聚乙烯、聚丙烯树脂及制品生产情况(%)地区树脂生产能力树脂产量制品产量聚乙烯聚丙烯聚乙烯聚丙烯聚乙烯聚丙烯华北17.715.421.117.89.57.0东北26.722.528.619.48.73.9华东23.227.025.230.941.654.3中南20.426.715.123.429.630.3西南00005.63.1西北12.08.410.08.55.01.4合计1001001001001001001996年我国聚乙烯、聚丙烯专用料消费量分别为1170 kt、840 kt,其中华东地区为490 kt、460 kt,占42、55,估计2000年华东地区聚乙烯、聚丙烯专用料需求量分别为790 kt、620 kt,占44、54(详见表9)。表9 华东地区聚乙烯、聚丙烯专用料供需情况 (kt) 项目名称1996年消费量2000年需求量品种聚乙烯聚丙烯聚乙烯聚丙烯全国1 1708401 7801 140华东地区490460790620所占比例,%42554454由此可见,无论从数量还是从品种上,华东地区均为我国聚烯烃及其聚烯烃专用料的最大消费市场。2我国聚烯烃专用料存在的主要问题2.1 技术开发水平低,生产成本高我国现有聚乙烯、聚丙烯装置均为70年代末、80年代初引进,工艺技术、催化剂相对落后,产品的品种牌号不多,部分牌号不能满足90年代后期塑料制品的加工要求,已被市场淘汰。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特别是下游用户对不同牌号产品的要求,企业试图开发聚烯烃专用料产品,但因生产硬件设施不配套,限制了专用料的不断开发,如多数企业缺乏中试装置,只能将研究开发出的新牌号直接在生产装置上试产,致使过渡料大量产生,生产负荷降低;同时,生产专用料所需催化剂的国产化程度不高,基本依赖进口,而进口催化剂价格较高;因而企业生产专用料的成本太高,影响了经济效益,不得不大量生产通用牌号,有的企业1998年聚烯烃专用料仅占总产量的10。2.2与进口料相比质量差距较大,致使国产专用料与通用料差价小与进口料相比,国产聚烯烃专用料质量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使用性能和加工性能较差,具体情况如下:国内管材料因耐环境应力和冲击性能较差,只能用于生产农用管,而在饮水管和燃气管的用料上,出于对卫生标准和燃气泄漏的担心,用户一般不敢轻易使用国产料。国产中空容器原料因耐冲击强度较差,大型中空制品多数使用进口料;国产电缆料在电性能和灰分上远不如进口料,使得国产高压电缆绝缘料易被电火花击穿,安全性能差,通信电缆料的耐环境性能较差,因而超高压绝缘料及高性能通信电缆绝缘料基本为进口料所垄断。国产BOPP成膜性及熔体强度较差,只能用于生产普通的光膜和部分珠光膜,难以用于生产烟膜、热封膜和电工膜,且不能满足国内九十年代引进的宽幅、高速的BOPP生产线。国产CPP料质量稳定性差,添加剂易析出,透明性也差;国产注塑料主要为均聚物,仅能用于生产日用品,而国产嵌段共聚物抗冲击性能普遍不佳。国产洗衣机专用料主要表现在流动性和抗冲击性能不能同时满足需要。国产纤维专用料灰分高,可纺性差(熔融指数高、分子量分布广),不能满足高档无纺布和运动服装的要求等等。正因如此,用户使用国产专用料易使下游制品质量受到不利影响,只能接受较低价位的专用料产品,导致国产专用料与通用料的价差小,一般每吨产品价差仅100元左右,而国外同类产品价差为400元左右,挫伤了企业生产专用料的积极性。2.3下游应用不规范,上游企业销售机制及售后服务跟不上长期以来,国内不少下游加工装置规模偏小,技术含量低,对原料的品种牌号要求不高,仅需“大路货”,且国家有关部门对下游加工制品质量监督不力,下游塑料制品厂家为降低生产成本,所用原料以次充好,常用通用料替代专用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国内专用料的应用。然而,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国外聚烯烃尤其是专用料产品大量拥入国内市场,我国聚烯烃市场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国内聚烯烃产品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但企业往往不能很快适应这种形势,缺乏灵活、有效的销售机制,如用户用惯了进口专用料,对国产专用料不熟悉,不会轻易改用国产料,聚烯烃生产企业又不能像外商那样对用户采取付款方式优惠、试用等激励机制,加上售后服务水平跟不上,不能及时走访用户,在技术上实行指导,帮助用户解决加工应用时出现的问题,甚至根据用户要求调整产品性能指数,这也是国产专用料拓展市场的重要障碍。3 我国聚烯烃专用料发展建议3.1 正确认识增产聚烯烃专用料的紧迫性,大力调整产品结构结构性过剩和结构性短缺是我国聚烯烃行业乃至乙烯工业竞争力不强的一个主要问题,这缘于以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石化产品严重短缺,市场销售较好,致使石化企业长期对产品的应用开发重视不够,产品结构单一和产品质量不稳定。正是生产企业与下游加工用户的联系不紧密,无法适应市场的千变万化,造成了聚烯烃专用料的生产较少,质量不稳,批次间产品性能差异大,技术指标范围过宽,从而失去用户,失去部分市场。随着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继续深化改革,以及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正在逐渐加快,国外石化产品挤入中国市场与国内产品所开展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我们已经面临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的严峻形势。尽管我国聚烯烃自给率仅50左右,具有较大的市场容量,但国内产品要保住甚至扩大目前的市场份额,企业除了加强现有生产管理,降低产品生产成本之外,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要着眼于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在技术性能方面的竞争力,也就是说要在扩大生产的同时,努力增产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专用料产品,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据悉,2000年上半年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累计生产聚烯烃专用料805 kt,比1999年同期增加365 kt,专用料比例已由1999年同期的32.5提高到40.2,每吨专用料产品比通用料增加的效益为100元左右(扣除增加成本)。其中,扬子石化公司专用料比例达36.3,同比提高28.9个百分点;茂名石化公司专用料比例到58,平均价格比通用料高150元/t。 3.2 聚烯烃新增能力主要安排生产专用料,并做到各有分工新增聚烯烃生产能力的产品方案应以专用料为主,并对现有聚乙烯、聚丙烯装置产品适当改进,以生产改进型通用料为主,同时开发部分新产品。对于拟安排的燕山、扬子、上海的第二轮乙烯改造工程,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可实行内部分工,结合各自的现有装置,新增聚烯烃产品主要定位于顶替进口的专用料,各有侧重。对于聚乙烯,燕山新增年产200 kt高压低密度聚乙烯,重点是农膜料、EVA树脂等;上海新增250 kt低压高密度聚乙烯,着眼于巩固各种管材专用料、中空容器料等市场;扬子新增200 kt全密度聚乙烯,立足于高强度薄膜料、电线电缆料等。对于聚丙烯,燕山新增200 kt聚丙烯装置已于1998年底建成投产,重点是抗冲共聚物、流延膜料等;上海石化新增200 kt聚丙烯,主要为洗衣机内桶专用料、汽车零部件专用料、双向拉伸薄膜专用料和高熔融指数纤维专用料;扬子石化新增200 kt聚丙烯,立足于高抗冲共聚物、纤维专用料、高档双向拉伸膜(BOPP)料等。上述乙烯改造工程实施后,新增聚烯烃中专用料比例将达到80以上。上述安排符合当前国家通过技术改造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也有利于燕山、上海和扬子三家企业各自形成优势产品,避免互相恶性竞争。而且,改造工程实施后,新增聚乙烯、聚丙烯产品均以中、高档专用料为主;老装置在现有基础上可借鉴引进的新技术,提高产品质量,以生产改进型通用料为主,同时开发部分新产品,做到专用牌号与通用牌号相结合,以调整企业的产品结构,使新、老产品形成互相补充,更加接近市场需求。对于大庆、齐鲁两家企业进行第二轮乙烯改造以及茂名、吉林乙烯改造时,建议也遵循此原则。3.3 提前结合用户开展市场应用开发,力争顶替进口专用料从1998年中国石化集团公司76个专用料牌号的产销情况看,产销率在90以上的共有45个牌号,占59;产销率在90以下的有31个牌号,占41,其中有18个牌号的产销率在60以下,其主要原因是产品生产难度较大、技术要求较高,产品质量一直没有得到用户认可,进入市场困难;有的企业开发新的产品,因其质量低于其他同类产品,又不能及时得到改进,也造成产销率较低。因此,建议我国乙烯改造工程(包括燕山、扬子、上海、大庆、齐鲁等第二轮以及茂名、吉林等)新增聚乙烯、聚丙烯产品主要为顶替进口的专用料,要使装置投产后,既保持较高的生产负荷,又获得较高的销售价格,就要提前大力开展市场应用开发工作,改善营销策略,提高销售服务水平,早日取得用户认可,避免出现项目投产后产品销售不畅的现象。4 结语我国是世界上合成树脂消费增长最快的国家,也是世界最大的合成树脂进口国,其中聚烯烃占有60,居主导地位,但国产聚烯烃自给率不高,仅50左右,且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聚烯烃专用料消费总量为30,明显偏低,尤其是国产聚烯烃专用料市场占有率更低,仅占聚烯烃专用料消费总量的30,由此说明,我国聚烯烃专用料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国产聚烯烃专用料的发展空间较大。为此,建议我国企业要正确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