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教案(1).doc_第1页
《浣溪沙》教案(1).doc_第2页
《浣溪沙》教案(1).doc_第3页
《浣溪沙》教案(1).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选摘自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冯延巳(下)李璟 李煜(上) )这是一首小词。而这首小词,王国维有评语说:“南唐中主词菡萏香销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乃古今独赏其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故知解人正不易得。”(人间词话)这就牵涉到另外一种衍生义的解释了。我们刚才说张理言把温庭筠的词说成有风骚比兴之意,这是衍生的意思。王国维说南唐中主“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这同样是一种衍生义。南唐中主李璟写这两句词的时候,也许只是写眼前所看见的“菡萏香销翠叶残”的景物,他不见得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感慨。而王国维说他有,这是王国维加上去的意思,是读者的衍生的意义。我们现在就来看南唐中主的这首词。我们刚才说它有兴发感动的生命,怎么样就有兴发感动的生命呢?如果南唐中主居然给了我们“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感慨,他怎么给我们的呢?从哪里给我们的?为什么他就有这种感发的力量呢?南唐中主李璟传下来的词很少,现在一般认为真正值得相信的李璟的作品不过是四首而已。凋残翠叶它究竟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景?他不过写外界的风景而已,可是居然就使读者有了美人迟暮的感慨。“胜人少许不须多”,胜人,比别人好的地方。少许,就是一两句,就可以胜过别人的千百句了。不须要多,有这么一首词就对得起我们了。“菡萏香销翠叶残”,我们说过诗的高下如何判断,我们说过它的形象、它的声音、它的句法的结构组织都是重要的。它所使用的形象、它的语言符号、它的声音、它的结构、它的组织、它的句法的一切,这就是造成它兴发感动作用的因素,缺一而不可。你不能够只提出一个教条来限制它和衡量它。他说“菡萏香销翠叶残”,就是说荷花的香气消减了,它已经开了很久,将要残败了,它的那些个花瓣已经零落了。而且陪伴菡萏的那翠叶也凋残了。荷花是怎么凋零的?荷花也不是一片花飞风飘万点,也不是枯黄凋萎在枝头。它本来是圆满的花瓣,它的凋落是残缺,是残破,一片一片陆续凋落的。叶子也是这样的,有的树叶细细小小的,它变黄了,一阵风吹就都落了。荷叶呢?本来那么大的,那么圆满的,碧绿的,那么莹洁的,它也是慢慢地枯干了,残破了。冯正中写过两句词:“秋入蛮蕉风半裂,狼藉池塘,雨打疏荷折。”(鹊踏枝)那真是一种残破的感觉。“菡萏香销翠叶残”,这个景物我们知道了。可是,他是怎样写的呢?我说了他所用的那个字句,那个语汇,那个符号;如果我们换了一个写法,假如同样的一个景物,我刚才说的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景物我们大家都看见了,“吾观风雨,吾览江山”,我看风雨江山,你也看风雨江山,他也看风雨江山,你怎样写出来的?假如同样的看见荷花的凋落,假如我写一句这样的诗,我说“荷瓣凋零荷叶残”,这意思一点都不改,荷瓣凋零荷叶残哪,平仄也完全合乎规律。这句话就不高明,就不大好。为什么“菡萏香销翠叶残”就好呢?这词人的好坏、成功与否,不只是他有博大深厚的胸襟、感情、怀抱,而且他有敏锐感受的能力。还不只是敏锐的对于景物感情的感受的能力,是敏锐的对于文字的感受的能力。那菡萏与荷瓣有何不同?那荷瓣跟荷叶就说的比较平庸,比较庸俗。菡萏是出于尔雅释草:“荷,其花菡萏。”菡萏的本身就表现了这么一种珍贵的品质。这话很难讲,但是一定是如此的。它的差别就在这一点点,菡萏给人的是那么珍贵的一种感觉,“香销”给人的感受与只说“凋零”也不同。所以,你一定要注意到要把那感受传达出来。香,是多么美好的一种东西,那种芬芳、那种美好,是菡萏的香销了。“翠叶残”与“荷叶残”给人的感受了不同,荷叶就说的太平庸了。“翠叶残”,翠是翡翠的碧绿的颜色,而且翠字本身也给人一种珍贵的美好的感受。说美人迟暮,不美的人就不迟暮了?不美的人也有迟暮,也有悲哀。不过在一般人的感觉之中,总觉得那美好的生命的凋零就更加令人悲哀,所以说“菡萏香销翠叶残”。这很难讲,你要有一定的古典文学修养的水平,而且你要有一个“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善于感发的诗心,有这样的修养,然后才可以体会其中的情意。“菡萏香销翠叶残”,这七个字写得非常好,表现了那种生命,而且是美好的生命摇落变衰的悲哀。还不止如此,“菡萏香销翠叶残”只是它本身的花的零落吗?你周围一看,是“西风愁起绿波间”了,那真是可怕的一件事情。杜甫说的“雨中百草秋烂死”。屈原说的“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交刈。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离骚)他们所写的都是整个大环境的那种摇落的悲哀。这首词所写的西风吹起在碧绿的水波之间,也表现了整个大环境的摇落的悲哀。而且碧绿的水波是菡萏的托身的所在,是菡萏的花生长的整个大环境。所以他说“菡萏香销翠叶残”还不算,而且更是“西风愁起绿波间”,强有力地表现了一种生命的摇落凋伤的悲哀,正是这种感发的力量引起王国维联想到“众芳芜秽”。屈原说:“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如果我种的花死去了,你们大家种的花却活着,那我一个人的花都死掉有什么关系!他说我所悲哀的是“众芳”,是大家的花都死去了,这才是可悲哀的事情。“菡萏香销翠叶残”还不算,而且是“西风愁起绿波间”,这正是众芳芜秽的情景,这是王国维所得到的感发。可是,南唐中主李璟写这两句词的时候,他是带着“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这种意识来写的吗?不见得。南唐中主李璟所写的原来只是伤春悲秋、伤离怨别的小词,是“还与容光共憔悴,不堪看”的思妇之情,而且他在下半首明显地点明了,是“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是相思离别的感情。这首词所写的是一个闺中的思妇在期待着征夫,所以说“细雨梦回鸡塞远”,正是叙写闺中的思妇怀念那塞外征夫的情意。所以,她看到荷花的凋零憔悴,说“还与容光共憔悴”。“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汤显祖牡丹亭)。“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韦庄菩萨蛮)。我如花的容光,也跟荷花一样逐渐凋零憔悴了。所以容光是女子说她自己的容光是菡萏的香销与我的容光共憔悴。有的版本是“容光”,有的版本是“韶光”,也未始不可以,但是韶光不必拘束来指春光。韶光就是指美好的年华,无论它是春是夏,是美好的年华,总要过去的。她说菡萏的香销跟美好的年华就一同消逝了。“还与容光共憔悴”,所以“不堪看”。不堪,是不能忍受,因为我看到花的凋零,想到我的年华的消逝、容光的憔悴,“不堪看”。这是白天的景色。夜晚的时候,她说“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小楼是指思妇所住的楼,当夜晚细雨之中,细雨梦回,如梦中可能是梦见了征夫,“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她可能跟她所怀念的丈夫征夫在梦中相见了,就在眼前,“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韦庄女冠子)醒了,细雨梦回,才发现她所怀念的征夫,是远在鸡塞之外。鸡塞者,是鸡鹿塞,乃中国西北边疆的一个关塞(在黄河西北岸地)。细雨梦回,才发现鸡塞是那样的遥远。而她梦醒以后不能再一次的成眠,心中有这么多哀伤缭乱的感情,所以“小楼吹彻玉笙寒”。就在她孤独寂寞的小楼上,吹奏玉笙,而玉笙的玉在雨夜中之感觉上是寒冷的,你身外的小楼细雨的环境背景也是寒冷的,内心的感觉也是孤独而且寒冷的。李商隐诗:“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端居)你有什么来抵挡这素秋的寒冷?小楼吹彻,是不断地吹,吹到底,吹了这么长久的玉笙,这样的孤独的小楼的细雨之夜,“小楼吹彻玉笙寒”,其孤独寂寞寒冷之中的相思怀念之情可以想见。以后的“簌簌泪珠多少恨,倚阑干”。有的版本是“多少泪珠何限恨”,是把多少的泪珠跟何限恨结合一起来说的,是我的泪珠是无穷的,我的悲恨相思怀念的哀伤也是无穷的。所以,一般说起来我比较喜欢讲“多少泪珠何限恨”。我的泪是无穷的,滴不尽相思血泪。我的愁恨也是无穷的。长夜无眠,吹彻了玉笙,等天光破晓以后,她又来到栏杆旁边了。“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又倚在栏杆上凝望。就又打回到前边开端所写的景物,所以看见的是什么?是“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是生命衰残的悲哀。这首词本来是写一个闺中思女对于塞外征夫的怀念。我们讲如果以西方的阐释学推寻作者的原意,南唐中主不是一个闺中的思妇,他当然所写的不是自己“言志”的情意。他所写的是一个相思离别的歌曲,是思妇的感情。所以我们不用说作者的原意,只说主题。这一首歌词的主题的意思应该是什么?是思妇的相思怀念的感情。以主题的中心来说,它的重点在“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乃古今独赏其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故知解人正不易得。”他以为别人不是“解人”,其实别人欣赏“细雨梦回”二句,是有道理的。这一首歌词的主题所在是“细雨梦回”这两句。谁说这两句好呢?古今都欣赏这两句好,古今都有谁说了这两句好?原来南唐时就有人说这两句好,冯延巳就说这两句好。南唐书记载着说,有一天南唐中主跟冯延巳两个人谈话,中主就问冯延巳说:“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吹皱一池春水”是冯延巳谒金门中的词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冯延巳回答说:“未若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也。”这是君臣之间开玩笑的话,因为他们两个人从冯延巳二十几岁、李璟十几岁时就在一起的。这正是一种欣赏,而且我还要说,这正是南唐词风的特色。我上镒特别提出来,南唐的词风跟花间的词风是不一样的。南唐的词风是特别富于兴发感动作用的,就是眼前身旁的那种微小的景色的变动,引起他内心的一种活动,这是南唐词的一个特色。“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正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引起了冯正中内心的感动。我要讲这么多话,就因为南唐的感发都是这么微妙的感发。因此,风乍起就引起了他内心的感发和感动。李璟以一个皇帝的身份来问一个臣子:“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这表面上是开玩笑,实际上是说你这两句词写的不错。所以,冯正中作为一个臣子,赶快就回答说:“未若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也。”说我词当然比不上陛下写的“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可见冯正中是赞美了这两句词的。不但冯正中欣赏赞美这两句词,宋朝的一个写诗词评论的胡仔写了苕溪渔隐丛话,其中记了一个故事,说有一天王安石跟黄山谷碰到一起了,谈论南唐的词,王安石就说“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最好。你就看见,果然有人欣赏这两句。而且如果你要是用知识用理性的理解分析这一首小词的主题,那毫无疑问的这两句是思妇的主题,而这两句写的果然美,对偶工丽。“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相思怀念,尽在不言之中。当梦回鸡塞远的时候,“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觉来知是梦,不胜悲。”(韦庄女冠子)而且那个吹彻玉笙的相思梦醒的思妇,那个寒冷孤独的寂寞感觉才更强烈。这两句一定是好词,从主题说起来,一定是好词。可是,王国维作为一个读者,他却看出了另外的意思,按阐释学上说,读者可以有读者的衍生义,读者可以从作品的感发生命之中衍生出自己感发的情意。所以我在开始两次就说了,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