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与现代社会.doc_第1页
人文精神与现代社会.doc_第2页
人文精神与现代社会.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文精神與現代社會第一講:人文知識分子的社會實踐凡對人以及人的精神活動存有關懷的知識人,我們稱他為人文知識分子。唐君毅先生(19091978)說:文化現象在根本上乃精神現象,文化即人之精神活動之表現或創造,精神活動為一自覺的理想或目的所領導、發為追求的行動,如有了道德理想,則吾人實現之於我的自然性格、自然氣質、或有過惡之已成之我之中而超化之此精神活動即一精神要求,此所要求者,在客觀現實之理想化、內在化,與主觀理想之現實化、客觀化。故此精神要求,亦即要求其自身之表現於客觀。由是而一切精神活動皆為一精神要求,亦皆為一(主體)精神之表現(它)綜攝心與物、心與生命、生命與物、個人與社會等相對之概念。吾人之精神活動包含一所實現之理想或價值之覺識,此固為心理或心靈的,而吾人實現此理想之志願,卻能貫通於吾人之自然生命,並指揮吾人之身體動作,以發生一對所謂外在之自然界或人間社會、求有所改變之行為精神之所以為精神,要必以心靈之自覺的肯定或任持一理想凡有精神價值之活動必有一理想先行唯吾人之理想與精神活動之自己生發與形成,可以逐漸決定此一切現實而表現為文化。 唐君毅,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學生書局, 1975)導論。有兩個問題可以接著討論:第一、精神活動既以自覺尋求價值的實現,真理價值、藝術價值、經濟價值等領域的精神要求又怎麼界定?第二、現代人文知識分子的角色功能又怎麼說明:試先由後一問題入手。現代與傳統應該簡單地二分對立嗎?現代化進程是否該有個內在精神支撐和整合基礎?我們從啟蒙運動的往例看一下吧。威爾遜(A.M.Wilson, 1976)說:十八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們的言行孜孜以求現在被認為是成功的現代化的主要因素的幾乎所有條件在思想家們堅定不移尋求的變化和今天社會科學家告訴我們如果現代化完成必須產生的條件之間有著驚人的契合,我們因此可以說,在現實世界還未完全進入現代時,人文知識分子(伏爾泰、盧梭、孟德斯鳩等)已在精神文化領域率先建立了一個現代世界。再往前說,古希臘的人們已將判斷歸屬於那些有全面文化教養的人。如此說來,任何人都無法拋棄傳統。由於人文知識分子(詩人、小說家、藝術家、教育家,一切遵重傳統的新時代學術工作者)既是傳統的繼承人又是批判傳統而創造新的傳統,因為他們具備的人文關懷和人文理想,以及社會參與,為現代化提供所需的精神動力和目標,政治家、企業家、技術專家、管理專家、金融家建構物質文明,人文知識分子通過精神上的泂見營造相對配套的人性發展,形成一種能抑制內在于人性的狂熱和極端的經濟集團利益的文化氛圍,是現代社會生活的穩定因素 Daniel Bell, “The New Close:A Muddled Concept”引自張汝倫,人文知識分子與現代化,原道第二輯(團結出版社, 1995),頁101125。人文知識分子也許不能直接參與物質財富的創造,但他卻應該給人類提供精神的智慧,有了智慧的指引,物質文明才能給人類帶來真正的幸福,楊國樞先生說:從性格來看知識分子,我歸納出十個特點:較強的社會關懷、理想主義色彩濃厚、服膺改革主義、較高的知識與智慧、敏感能力強、分析能力強、具有創發能力、具有獨立精神、富有批判精神、具備堅忍精神。他扮演六種角色:社會理想的創造者、社會問題的診斷者、社會現象的分析者、社會事務的批判者、社會改革的建議者、社會改革的行動者。其中前五是標準的人文知識分子的社會角色,但是第六(採取行動)就有待商榷人文知識分子應該定位在概念人(man of ideal),而不是行動人(man of action)知識分子應時時保有清明的心靈,中立地觀察社會的問題,並尋求解決的方法 楊國樞,知識分子與社會良知,聯合報88.1.30, 第37版。請再就第一個問題談談我們的淺見(問題確非簡易的),我們認為唐君毅對文化、價值的界定還可以更廣泛,亦即,唐先生未提的自然科學似乎也該納入來談。我們認為:文化就是理性將現實可能性和人的需要結合創造的理想,通過實踐使理想化為現實,所以必須把人的全部實踐(道德、審美及科學實踐)作為真理的標準,一切知識與理論技術都以符合人的需要為前提,譬如水是氫氧化合物是化學定義,水又同時為人的飲料,以及具備發電能力,日月潭的景色很美後一提法就跟人的需要聯繫起來,這才算將全部實踐包括到水的定義中了。擴大說,科學(包括理論科學和技術科學)從總體上說,總是注意事物與人的物質需要之間的聯繫的。確定事物與人的需要之間的聯繫就是一種評價 馮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華東師大, 1996), 第四章第一節,文化與價值,頁9499。,當我們說水是人生活不可缺少的飲料,就既包括對水的認知,又包括肯定了水對人有用,是人之利益之所在,及美感經驗內容,凡是有共同的社會地位、文化背景,相似的經歷、教養就會出現相似的評價。然而評價反映現實與人生的關係、給人的行動和認識以方向,這就使得自我(認識的主體)越來越帶有自覺的意識。主體不僅在知、情、意三人格元素均衡長成長,故人不僅在他的精神要求中對道德實踐、美感實踐提出方向,同時也向科學真理提出逐漸完滿實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