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陶渊明不得已的隐痛心理.doc_第1页
管窥陶渊明不得已的隐痛心理.doc_第2页
管窥陶渊明不得已的隐痛心理.doc_第3页
管窥陶渊明不得已的隐痛心理.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管窥陶渊明不得已的隐痛心理四川省射洪中学 赵强 摘 要: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字里行间管窥蠡测到作者辞官归隐,乃是迫不得已的行为,他的心中有着不便向外人道也的隐痛心理,以及陶渊明高洁的品行,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关键词:管窥蠡测、淡泊名利、安贫乐道、大济苍生、门阀制度、平淡自然。千百年来,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备受人们推崇。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曾言:“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敬佩之情,无以复加。的确,归去来兮辞不仅语言清新,辞采华美,结构严谨,而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感情充沛而感染力强,直抒胸臆。宋代李格菲评介说:“归去来兮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之痕。”文中,作者强烈地表达了对自己过去误入官场的痛悔之情,今日辞官归田的决心:“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途之中归心似箭:“恨晨光之熹微”。返家时欣喜若狂:“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家中妻贤子孝:“稚子候门”、“有酒盈樽”。然后,作者以大量的笔墨铺叙了闲适自在的归隐生活:“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真是潇洒自在,其乐融融。最后,卒章显志,表达了自己回归自然、乐天安命的思想,“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通观全辞,我们似乎强烈感受到的都是陶渊明热爱自然、淡泊名利、安贫乐道、其乐无穷的隐士情怀,似乎陶渊明“性本爱丘山”,生来就不喜做官,躬耕田亩是他的追求,琴书诗酒是他的最爱,采菊望南山是他生活的全部。非也!笔者从归去来兮辞中却管窥蠡测到了陶渊明不得已的隐痛心理。“奚惆怅而独悲”,他为什么要惆怅伤悲?“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太阳都下山了,天地一片昏暗,他为什么还要手抚孤松,呆望远方,徘徊忘归呢?“乐琴书以消忧”,他为什么要通过看书抚琴来消忧?忧的是什么?“已矣乎”意思是:唉,算了吧!他为什么要发出如此无奈的叹息?仅仅是因为“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吗?可是他刚刚41岁,正年富力强啊?经此反复追问,我们发现,陶渊明辞官归隐其实是不得已的行为,他心中有着不便为人道的隐痛心理。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他的曾祖陶侃因为军功曾官至大司马,祖父和父亲也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少年时代的陶渊明由于受家庭和儒经的影响,对统治阶级抱着幻想,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他在读史述屈贾中说:“进德修业,将以及时;如彼稷契,孰不愿之!”他也是希望能做稷契一类的人物。在咏荆轲一诗中,他热情地歌颂不惜牺牲生命而勇于除暴的壮士荆轲:“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少年时代的陶渊明同样豪情万千,意气风发,“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心中同样燃烧着“兼济天下”的熊熊烈火。可惜的是,陶渊明的家世出身和所处的时代却是对他十分不利的。这时,反动的门阀制度已发展到了顶点(注:自三国时代的魏国开始,政府评定州郡人才高低,分作九品,作为政府选用官吏的依据,这就是九品中正制。后来评定品级,首先看门第,名门大地主大官僚的子弟,总是被评为上品,世世代代做大官,把持了中央或地方重要官职,叫做“士族”。士族为了保持自己的特殊地位,非常注重门弟身份的高低。他们生活腐化,很多子弟平时不读书,考试请人代笔,涂脂抹粉,头戴高帽,脚登高屐,出则乘车,入则扶持。有些人身体虚弱,不但不会骑马,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梁朝的建康令(京城卫戍司令)王复,出身士族,一见到马喷气和跳跃,就吓得要死,他对人说:“这是老虎,为什么叫马呢?”可见,士族是一群腐朽的社会寄生虫。“士族”以外的地主叫“庶族”,士族与庶族之间界线分明,门阀森严。出身于庶族寒门的人总是遭到无理的压抑)。陶渊明的曾祖陶侃虽以军功取得晋朝的高官,但本身并非门阀士族,在当时就已被骂为“小人”和“溪狗”,到了陶渊明时代,连这样的家世也没落了。他自然得不到社会的重视。加之东晋末年政治极端腐败,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十分尖锐,左右政局的士族和军阀热衷的是争权夺利,他们既不想整肃朝纲,又不想收复失地,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出身庶族、家道中落的陶渊明要想实现其“大济苍生”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这种客观现实对陶渊明的生活道路以及思想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陶渊明直到二十九岁才出仕,以后十多年里,他几次做官,都不过是祭酒,参军等职,不仅济世的抱负无由施展,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特别是应酬那些胸无点墨,生活腐化又窃居高位的士族官员,这一切只能使他感到“志意多所耻”和“违己交病”。陶渊明志行高洁,头脑清醒,正所谓“粗心人好过,细心人心苦;糊涂者易混,清醒者痛苦”。亦正合南华经上所说:“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在那个黑暗污浊的官场上,陶渊明既不愿做盘剥百姓,搜刮民脂民膏的贪官,也不愿当得过且过的昏官,因而他是最痛苦的,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在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盛行的影响下,陶渊明早年便有爱慕自然,企羡隐逸的思想。当他仕途不得志的时候,就更怀恋这种生活,“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所以,这十多年来他一直“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无常。三十九岁时,他的思想有了更大的变化,他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此后,陶渊明因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又一度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去职,赋归去来。”(宋书陶潜传)(督邮:官名,汉代各郡的重要属吏,代表太守督察县乡,宣达教令,兼司狱讼捕亡等事。唐以后废。辞海)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上了归隐田园的道路。“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的归田,是在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之后,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这时儒家“独善其身”的思想占了主导地位,他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同时也是勇敢果断的。因为陶渊明清醒地认识到:一旦辞官归隐,他的生活必将再陷困境,请看,尽管他“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可地里的庄稼仍然“草盛豆苗稀”;他“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家居环境呢,“环堵萧然,不蔽风日”,而衣食住行更是“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尽管如此,陶渊明仍然勇敢地选择了归隐,决不和统治阶级同流合污,“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从这个意义上说,归去来兮辞可以称为陶渊明与污浊的现实勇敢决裂的宣言书。归隐后的陶渊明,虽有“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解脱;虽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虽有“忘怀得失,以此自终”的洒脱,但他一直没有忘却现实,常常流露出对腐朽的现实的不满和壮志不得施展的焦灼和悲愤,我们也终于明白了他在归隐后,为什么要“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要“抚孤松而盘桓”,为什么要发出“己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的长叹。这正是陶渊明在极端不合理的现实中,为了保持高洁的节操,万不得已放弃自己“大济苍生”的理想后,一种不便向外人道也的隐痛心理的反映。陶渊明是伟大的,这不仅在于他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更在于他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后,或厌倦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出人生价值,并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