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材料界面力学分析与设计开题报告.docx_第1页
复合材料界面力学分析与设计开题报告.docx_第2页
复合材料界面力学分析与设计开题报告.docx_第3页
复合材料界面力学分析与设计开题报告.docx_第4页
复合材料界面力学分析与设计开题报告.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附录3开题报告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名称:航空复合材料界面力学性能分析学生姓名李扬专 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班 级六班一、选题的目的意义随着汽车轻量化、航空及军工材料多元化发展趋势,传统金属材料已不能完全满足使用需求,复合材料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得材料运用更加完善。而界面是复合材料极为重要的微观结构,它作为增强体与基体连接的“桥梁”,对复合材料的物理机械性能有重要的影响。随着对复合材料界面结构及优化设计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材料的界面力学行为与破坏机理是当代材料科学、力学、物理学的前沿课题之一。复合材料一般是由增强相、基体相和它们的中间相(界面相)组成,各自都有其独特的结构、性能与作用,增强相主要起承载作用;基体相主要起连接增强相和传载作用,界面是增强相和基体相连接的桥梁,同时是应力的传递介质。对增强相和基体相的研究已取得了许多成果,而对作为复合材料3大微观结构之一的界面问题的研究却不够深入,其原因是测试界面的精细方法运用起来较困难,其理论尚不完整,尤其从力学的角度研究界面的性质、作用及其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和破坏机理等方面的工作正在开展。界面的性质直接影响着复合材料的各项力学性能,尤其是层间剪切、断裂、抗冲击等性能,因此随着复合材料科学和应用的发展,复合材料界面及其力学行为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国际复合材料界对复合材料细、微观结构如何影响其宏观性能方面越来越重视,以 1995 年在加拿大召开的第 10 届国际复合材料大会为例,复合材料微观结构与性能的研究成了大会讨论的热点,涉及细、微观结构的文章有 23 篇、微观力学的文章有 17 篇、断裂力学的有 13 篇。专家们一致认为解决复合材料界面与应力问题的有效途径应当采用真实可靠的细微观测试技术,并结合细观力学的分析方法,对复合材料的损伤机理和破坏模式进行细致的研究,才能对复合材料的强度进行准确预报。因此,对复合材料界面力学性能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二、国内外研究综述复合材料中的增强体不论是颗粒还是纤维,与基体在成型过程中将会发生程度不同的相互作用和界面反应,形成各种结构的界面。而复合材料,作为结构材料,要将物理、化学及力学性能相差较大的增强纤维和基体复合形成一个整体,并且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最佳的综合性能,必须要求两相之间形成完整的界面。界面作为复合材料纤维与基体性能复合的桥梁,在复合材料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界面直接影响到纤维与基体间的应力传递与分散,从而影响复合材料的刚度与强度; 2.界面控制复合材料损伤积累及传播的历程,进而影响复合材料的断裂韧性; 3.界面严重影响到复合材料的耐老化、介质稳定性。 因此深入研究界面的形成过程、界面层性质、界面粘合应力传递行为以及他们对宏观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精确地表征增强相与基体之间界面粘结的情况,利用定量化描述,进而有效进行控制,是获取高性能复合材料关键。 早期的复合材料研究认为复合材料界面仅是增强材料与基体材料之间的一个结合面。后来研究者发现无论是从纤维应力传递角度还是从复合材料结构角度来考虑,纤维与基体间存在的都不是一个简单的结合面,而是性质与纤维、基体本体都不相同,组成和结构随原料配比和加工条件变化而变化的具有有限厚度的物质。后来,从层压板内应力松弛和纤维/基体均匀应力传递研究中,提出了两个早期的唯象界面理论(可形变层理论和约束层理论),并从事实上揭示了界面层存在的必然性;随后在硅烷偶联剂对玻璃纤维影响的模拟研究中证明了硅烷偶联剂导致玻璃纤维增强热固性塑料力学性能提高,界面层的组成和结构也发生了改变,并对复合材料体系的整体性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上世纪七十年代起,碳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和增强热塑性树脂开始受到特别的重视。一方面在纤维表面引入聚合物涂层以优化复合材料的强度和韧性成为工业开发和基础研究中的热点;另一方面,热塑性聚合物因纤维的存在而产生的结构形态变化以及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形成了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领域中的新课题。与此同时,以微、细观力学试验和有限元分析为主流的复合材料力学研究开始考虑第三相(界面相)的存在。以Drzal31-32在论文标题使用界面相这一术语为标志,纤维复合材料界面工程的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以准确把握纤维处理过程和复合材料加工工艺对界面层结构的作用,以及二维的界面相物质与复合材料性能之间关系为目的而进行的界面研究,成为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中的一个十分活跃的分支。 随着对界面认识的不断深入,发现复合材料界面效应与增强体及基体(聚合物、金属)两相材料之间的润湿、吸附、相容等热力学问题有关,与两相材料本身的结构、形态以及物理、化学等性质有关,与界面形成过程中所诱导发生的界面附加应力有关,还与复合材料成型加工过程中两相材料相互作用和界面反应程度有密切关系。复合材料界面结构极为复杂,因此国内外学者围绕增强体表面性质、形态、表面改性、表征以及增强体与基体的相互作用、界面反应、界面表征等方面来探索界面微结构、性能与复合材料综合性能的关系。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界面层结构的研究 主要包括硅烷偶联剂形成的界面结构,纤维界面化学结构对热固性基体界面层结构的影响,聚合物涂层引入的基体界面层对界面的作用,纤维表面化学结构和形貌对热塑性基体界面层结构的影响等。 2.界面层的控制 主要包括纤维表面处理,复合材料界面应力的控制,界面化学反应及界面稳定性控制等。 3.界面应力传递及界面破坏机理 主要包括界面应力传递机理,界面破坏机理。 4.界面层结构和性质与复合材料性能的关系主要包括涂胶层或聚合物涂层的存在对热固性碳纤维复合材料宏观性能的影响和热塑性复合材料的研究。 目前国际复合材料界对复合材料细微观结构如何影响其宏观性能越来越重视,纤维/基体界面的表征与优化己被列为复合材料研究领域的四大技术之一,又称为复合材料表面与界面工程。研究者们一致认为要建立有效的定量研究复合材料界面结合力的实验技术,对复合材料界面进行全面、准确的表征,通过材料与力学,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了解界面性质并探索界面结构与宏观性能之间的规律,进而控制优化设计,以求制取具有最佳综合性能的复合材料。而对于界面性能的研究,三点弯曲1、偏轴拉伸2等宏观试验方法研究纤维/ 基体间的界面粘合性,但是这只能做定性比较,不能得到界面强度的定量信息。单丝拔出3-4、纤维断裂5-6、纤维顶出7-8等单纤维模型复合材料测试方法被提出, 用来测量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界面强度,取得了一定效果。黄玉东教授9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剪滞模型10 、Hedgepeth模型11 、内聚力模型12 、弹簧模型13以及有限元方法的应用14-16为从理论上模拟计算复合材料界面强度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我国对界面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例如中国科学研究院化学研究所对碳纤维表面处理问题进行细致的研究,南京玻璃纤维研究院对纤维表面处理进行了长期的研究,上海交通大学研究了金属基复合材料界面等问题,中山大学材料研究所对聚合物复合材料界面问题开展了研究17-30。哈工大黄玉东、张志谦、张少实等人研究了测定复合材料中纤维与基体间界面剪切强度的微脱粘力方法和仪器,成功的表征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和芳纶纤维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研究了CF表面经不同的处理后CF/聚酞亚胺复合材料的界面剪切强度;张少实是国内最早采用有限元法分析纤维/基体界面剪切强度的研究人员之一。中科院金士九,王霞等人用单纤维拔出实验研究了经纤维表面处理的芳纶/树脂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情况和破坏形式,同济大学稽醒等人对纤维压入试验从试验装置、试样制备、试验过程以及试验的理论分析方法等各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并用这种试验方法测试了碳纤维/环氧的界面强度,应用弹性力学奇异积分方程方法解释了实验结果。 尽管对复合材料界面的研究已经有许多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但由于界面存在的复杂性,纤维在基体中断裂过程的随机性,所述的模型、理论模拟只能近似地反映实际情况。关于界面的研究还存在许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1各种理论都有自己的实验基础,都能解释某些界面作用机理和界面现象。但都不能完全解释界面的作用机理。由于界面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建立起统一的界面作用理论目前还有一定的困难,但这是界面研究的一个方向。 2目前分析中所使用的理论模型和假设与界面的实际情况相差很大,从而使微观力学分析所得到的结论只能做为复合材料设计和使用中的一个参考。建立有效的理论模型和与界面真实情况相适应的界面假设是研究的重点。 3缺乏对复合材料界面损伤形成与发展的观察和研究,使界面损伤机理的研究工作只停留在损伤结果的研究之外,面对重要界面损伤的形成及界面裂纹扩展机理的研究无法进行。 4纤维断裂数据的估算,会受到实验条件和所选材料参数变化的影响,例如,对碳纤维/环氧体系而言,纤维和基体间的热膨胀系数相差很大,在准备断裂拉伸试样时,固化时间的变化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残余热应力,这将影响界面剪切强度估算的准确性。 5. 试样的制备、选材和环境温度等都将影响最终的复合材料性能。 6. 理论分析的准确性有待进一步研究,对结果的分析不可避免存在误差。这些问题仅为界面研究中的一部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会发现更多的困难。三、毕业设计(论文)所用的方法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复合板的几何模型,进行适当网格划分生成有限元模型,设定基本参数,在不同条件下施加载荷,进行计算。四、 主要参考文献与资料获得情况1 Bartos P.Analysis of pullout tests on fibers embedded in brittle matrices J.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1980, 15(12):3122-3128 2 Drzal L. Adhesion of graphite fibers to epoxy maticesJ. Journal of Adhesion, 1983, 16(2): 133-152 3 Favre F P, Perrin J.Carbon fiber adhesion to organic matrices J. J Mater Sci,1972,7(10):1113-1118 4 Chua P S, Piggot M R.The glass fiber-polymer interface I: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 for single fiber pull-out tests J. Compos Sci Technol, 1985, 22(1):33-42 5 Kelly A,Tyson W R.Tensile properties of fiber-reiforced metals: Copper/tungsten and copper/molybdenum J. J Mech Phys Solids, 1965, 13(6): 329-3506 Drzal L T, Rich M J, Canping J D,et al.Interfacial shear strength and mechanisms in graphite fiber composites C, 1980, Paper 20C,1-7 7 Mandell J F, Chen J H, Mc Garry F J. A microdebonding test for in-situ fiber-matrix bond strength and moisture effectsc/In 35th Conference of Reinfoced Plsatic.New York, USA:Society of the Plastics Industry, 1980: paper 26D, 1-10 8 Mandell J F, Grande D H,Tsiang T H, et al. Modifies microdebongding test for direct in suit fiber/matrix bond strength determination in fiber composites, ASTM STP 893R 1986: 87-108 9 黄玉东,聚合物表面与界面技术M.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281-339 10 Cox H L. The Elasticity and strength of paper and other fibrous materials J. British J Appl Plys, 1952 3(1): 72-74 11 Hedgepeth J M. Stress concentrations in filamentary structures,NASA TN D-882R. Washingtong: NASA, 1961 12 Needleman A.A continuum model for void nucleartion by inclusion debongingJ. J Appl Mech,1987, 54(3): 525-531 13 Achenbach J. Effect of interface zone on mechanical behavior and failture of fiber-reinfoced composites J. J Mech and Physics of Solid, 1989, 37(3): 381-393 14 Balasivanandha Prabu S, Karunamoorthy L, Kandasami G S. A finite elementanalysis study of micromechanical interracial characteristics of metal matrix composites J. Journal 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 2004, 153/154(10): 992-997 15 Brighenti R. A mechanical model for fober reinforced composite materials with elasto-piastic matrix and interfaxe debonding J.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 2004, 29(4): 475-493 16 Segurado J, LLorca J. A new three-dimendional interfaxe finite element to simulate fracturein composite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 And Structure 2004,41(11/12): 2977-2993 17 顾庆根,吴靖等,玻璃纤维增强纤维聚氯乙烯界面结构优化级性能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Vol.21, No.5, 1995, pp.590-593 18 黄玉东,魏月贞,张志谦,孔宪仁,复合材料界面强度微脱粘测定的技术的研究, 宇航学报,No.3,1999: 40-34 19 王超牛,永安等,酚醛树脂表面处理剂对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界面强度的影响.复合材料学报,Vol.10, No.1, 2008: 59-63 20 高久名,利用单纤维断裂法评价复合材料中纤维-基体界面的剪切强度,纤维复合材料,No.2, 1999: 51-57 21 曾庆敦,王治力,凌玲,界面损伤对单向复合材料应力集中的影响研究,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25, No.7, 1997: 19-25 22 张少实,纤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