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齐鲁台《拉呱》的兴起与发展.doc_第1页
论齐鲁台《拉呱》的兴起与发展.doc_第2页
论齐鲁台《拉呱》的兴起与发展.doc_第3页
论齐鲁台《拉呱》的兴起与发展.doc_第4页
论齐鲁台《拉呱》的兴起与发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齐鲁台拉呱的兴起与发展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电视传媒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类型频道的大量开播,中央台、省市台之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而齐鲁台的拉呱却似乎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收视率一路走高。本文就山东齐鲁台的拉呱为什么能够成功作了探析,对如何立足本地、立足百姓,做好本地民众的电视新闻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曲艺新闻;本土化;方言;独特形式;互动性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 As china s TV media industry reform deepens,a large number of different types of channels on air,central channels,provinces and municipalities have also intensified competition with each others .however “ LaGu ” of QiLu channel does not seem to be affected ,the ratings have beenhigher. Based on the success of “LaGu” of QiLu channel in ShanDong province , the essay has a detail analysis to tell us how did they take off their career by focus on the local situations and residents , how they base their affairs on the suggestions and opinions towards the local TV News. Key words: Opera-arts news;Localization;Dialect; Unique form;interaction目 录一、齐鲁台拉呱兴起的背景与发展 1(一)拉呱兴起的背景1(二)拉呱的发展1二、拉呱成功的原因探析2 (一)独特的表现方式 2 1.用曲艺说新闻 2 2.运用多种表现方法 3 3.济南方言的运用 3 (二)个性化的主持 4 (三)互动性的节目5 (四)本土化的内容 6三、拉呱的不足之处及改进7结论 9注释10参考文献11致谢12一、齐鲁台拉呱兴起的背景及发展 (一)拉呱兴起的背景在崭新的21世纪,政治多元化、经济全球化、传播形态的卫星及网络化,使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成为必然。以互联网、手机报、IPTV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出现,对传统媒体的现有地位、存在模式与表现方式都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和冲击。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传媒之间的竞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我国,随着电视传媒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类型频道的大量开播,中央台、省市台之间的竞争也在全国范围内愈演愈烈。中央台、省市台之间的竞争加重了地方电视台的生存压力。省市电视台最大的优势就是立足本土,与观众有着地域心理、文化价值的接近性,因此电视民生新闻的出现和发展,让受众看到了和央视新闻联播不一样的东西。电视民生新闻的迅猛发展,构成了电视新闻传播层面的一道冲击波,被誉为中国电视传播层面的第三次革命。我们知道,信息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媒介激烈竞争引起的媒介资源的相对过剩,而这种相对过剩的根本原因在于媒体内容的日益趋同。如今的新闻竞争很难做到信息源的独家垄断,所谓“独家新闻”也只有在报道方式上追求个性以寻找出路。故事化的民生新闻以其独特的讲述新闻故事的方式让新闻极具个性,是媒体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手段之一。在现今商业主义的气息之中,叙事成了消费大众文化的重要内容,新闻报道也因此进入了一个叙事的时代,一个“讲述”的时代。山东电视台齐鲁频道作为省市电视台,自然也经受了社会信息资源和注意力资源严重不对称的时期,在这种情形下,拉呱诞生了。“拉呱”在山东方言中是聊天、语言交流的意思,类似于东北方言中的“唠嗑”。拉呱立足于大社会的新闻故事,“拉”的大多是本地的“呱”,关注的是普通人的生活起居,是人们所熟知的身边的事情,反映的是老百姓的生活状态,揭露的是弱势群体的生活水平;用讲述新闻故事的方式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因此,拉呱自诞生之日起便受到人们的关注,在传媒竞争如此激烈的形势下仍占有一席之地。 (二)拉呱的发展2005年10月31日,山东电视台齐鲁频道的拉呱开播。开播后短短三个月内,就以33.9%的收视率、70%的市场占有率创造了全国收视冠军的奇迹,主持人有么说么的“小么哥”也几乎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大受观众喜爱。拉呱内容丰富多彩,强调本土化、人文意识和互动性,真正体现了“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几年下来,拉呱形成了自己基本固定的模式:每天播出新闻六条左右,节目开始前是一段山东快书版的开场白,中间穿插广告、“短信乐翻天”等内容,最后小么哥“短信抽奖”,然后节目结束。但谁都知道,一档节目做久了,如果一成不变,就会钻进死胡同,最终淡出观众的视线。齐鲁台的电视节目编导也深知这一点,近几年来,拉呱也尝试做了一些改变。2007年四月初,拉呱全新改版,在坚持曲艺式新闻风格和面向家庭、面向个体的定位不动摇的前提下,在演播室背景、节目形态、板块设计上,拉呱给观众带来了更为新鲜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在互动环节上,也让观众有更多的认同和参与感;同时引入了更多的娱乐元素,增加了对观众的吸引力。2007年4月8日,拉呱新增了一个新的板块道德大搜索,每周一期的道德大搜索为建设社会主义文明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节目开始的一小段视频也换了。2010年,拉呱拿掉了“短信乐翻天”这一版块,换成了自制情景短喜剧“雷翻天”。讲“笑话”由过去的图片、Flash改为小品形式,由过去两位“搭词的” 鄢磊和张帆表演,化用鄢磊和张帆的“磊”“ 帆” 两字,新奇有趣,从观众发送的短信中选取幽默的小故事,或长或短,甚而只有两句台词,虽然两人缺乏舞台表演经验,但他俩夸张的表情和话语却经常让观众乐不可支。2010春节期间,拉呱为了营造节日气氛,配合节目宣传,特别增加了“春节送温暖”、“主持人做菜”等节目。齐鲁台的主持人们小么哥、鄢磊、书匀、王炀、刘爽、王羲等等也纷纷从荧屏上走下来,系上围裙,拿起炒勺,教大家制作春节时令菜肴。当然,也有些观众认为把“美食节目”这种板块放到以民生新闻为主的拉呱里有些不合适,但我们相信,市场会决定它是否可以站得住脚。目前,拉呱的节目收视率一直稳定在25%,市场份额达到了50%。二、拉呱成功的原因探析 (一)独特的表现方式一直以来,观众看到的大多是坐着播报新闻的主播面孔,但事实上,观众渴望在一贯以严肃著称的新闻节目中寻找一些新鲜的元素,让他们在紧张的工作生活之余可以轻松地接受社会新近发生的事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教授也认为,“在新闻产品内容日趋同质化的情况下,媒体想取得竞争优势,形式就特别重要。”试想,如果只在本市场、本领域范围之内援引别人的某一个模式,只能产生改良性的修饰、局部的提升,但是如果能从他市场、他领域援引市场,就能产生完全不同的革命性的突破模式。而拉呱就实现了这种突破,成为一档观众期待的节目。1. 用曲艺说新闻拉呱成功地打破了曲艺跟新闻之间的隔绝状态,找到了一种很好的结合模式。山东曲艺历史悠久,济南素来就有“曲山艺海”之称,山东快书就诞生在这里。拉呱把新闻和曲艺相嫁接,开创了运用快书、相声、三句半的曲艺形式来播报新闻的先河,将一条条新闻链接成了一档长达30分钟的“大相声”,形成了独特的“曲艺式新闻”现象,促进了电视新闻尤其是民生新闻的繁荣,使拉呱迅速成长为全国最具知名度的名牌新闻栏目之一。 拉呱的曲艺风格,首先体现在它的演播室上。拉呱的演播室别具特色,借鉴了说书场所的设置:一架屏风,一堵隔墙,一把折扇,一张书桌,一只古瓶,主持人小么哥在桌后一站,便有了在书场说书的味道,观众也便有了让主持人将自己带入妙趣横生的故事世界中的心理预期。 其次,在播报语言上,拉呱充分利用相声语言中的说、学、逗、唱来播报新闻。例如,小么哥在描述一件家庭纠纷时曾说“看看那吹胡子、瞪眼睛、抡袖子、跺脚的架势”,“张口就骂,不分青红皂白,不问子丑寅卯”,“哎呀,那德行,一个比一个嗓门大,一个比一个跳得高”这种幽默诙谐的语言增加了节目的娱乐性,将新闻的真实性与曲艺的娱乐性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2.运用多种表现方法 拉呱片头采用简短新闻的形式作“预告”,常常巧设悬念或从结果讲起,由果溯因。拉呱还经常使用山东快书、特殊声效等多种表现手段,常常用醒目的字幕、添加画外音等表现形式,进一步突出电视新闻的故事化因素,真正做到了声画合一,使现场气氛更加浓郁,新闻内容更加可信,提高了电视新闻的表现力,充分发挥了电视的传播优势。 拉呱还经常以漫画或表演的方式进行情景模拟和新闻解读,以便受众更好地理解新闻。如2007年9月1日播出的新闻大醉侠在此 惹不起也躲不起,讲的是济南一村民被一醉汉打,却无法脱身。由于事情已经发生,是村民口述,没有关于这件事情的现场,新闻便采取情景模拟的方式弥补记者不在事发现场的缺憾。 3.济南方言的运用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一种象征和载体,斯科佩克认为,一种文化存在的最明显的标志是“独特的或具有特异性的言语形式”。用方言播报新闻,以本土平民化的方式将节目内容与文化对接,成为民间文化的传播方式和展示舞台,开拓了用普通话播报常规新闻之外的新的生存空间。这也是为了谋求相对稳定而有限的受众所采取的一种新的市场化策略,是对个性化传播、窄播化以及群体性传播工具非群体化的一种响应。济南方言代表了齐鲁地域文化,用“济南话说济南家常事”,更能表现齐鲁文化特色。 在2006年10月14日的全国曲艺式新闻讨论会上,拉呱成为主要的研讨对象。山东大学教授李万鹏说:“恰恰那些精英人士挂在嘴边的,俗的层次不高的东西,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因为它更符合人性;相反,那些所谓优雅、时尚的东西,往往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折旧率很高。”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姜昆也对拉呱这个“曲艺式新闻”作了很高的评价,他表示,“曲艺式新闻”不仅是电视新闻形态的创新,同时对曲艺的振兴发展也有很重要的意义。“曲艺式新闻”虽然脱离了曲艺的舞台,但是更接近了曲艺的本质。它为曲艺提供了鲜活的素材,让曲艺回归到民间、回归到生活。曲艺演员也在新闻中找到了大展身手的舞台。 (二)个性化的主持 一般来说,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充当的是舆论领袖的角色,主持人作用发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节目甚至媒体的品位、可信度和权威性。所以说,一个成功的主持人、一个金牌主持人,对于打造品牌民生新闻节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闻节目主持人强调间离效果,也就是说,主持人要在观众与节目所报道的事件和人物之间起离解作用,让观众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节目里事件和人物的感情所迷惑。但长期以来,国内的新闻主持人把这种间离效果做到了极致,甚至已经达到了隔离的程度,英国新闻学界把这类主持人称为“上摄像机的朗读人”。没有个性的主持人只能做出没有个性的节目,而没有个性的节目在现今残酷的收视率大战中是没有竞争力的。拉呱的主持人叫小么哥,取“有(什)么说(什)么”之意。其原名叫张勇,生于1975年,原是济南军区前卫文工团的一名曲艺演员,是相声演员唐爱国的徒弟,本行是相声,也会山东快书。相声演员出身的小么哥,说、学、逗、唱样样精通,对新闻的串联、点评可以说是信手拈来,举重若轻。在山东,一提起小么哥,上至六七十岁的老人,下至两三岁的孩童,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小么哥的主持风格非常有个性,他不像一般主持人那样衣着庄重,正襟危坐,在形象方面他的表现好像“土气”了点,然而就是他的“土气”,和他幽默风趣的济南话,为整个节目增加了很大的感染力。在播报新闻前,主持人小么哥从与新闻主题相关的身边琐事讲起,拉近了新闻与受众的距离;在播报新闻的过程中,小么哥也常常巧设悬念或从结果讲起,由果溯因,吊足了观众胃口;在每条新闻的最后,小么哥都会做一个简短的评论,他的点评总是妙语连珠、一针见血、爱憎分明。评论不单是对一件事情的看法和建议,更多的是传达了“人类要和谐,社会要和谐”的信息。在消息传播中适当地融入传播者主观的分析,这也充分体现了拉呱节目正确的舆论导向功能。如2007年9月1日的一篇报道:俺闺女叫“发财” 她爸爸叫“失踪”,小么哥以“飞人”刘翔12秒95的惊人速度做引子,讲述一女孩自生下后,父亲便玩起了“失踪”,戏称逃跑速度比刘翔还快。母亲寻找数年无果,多年来一直由母亲一人抚养女孩成长。小么哥就是用这种方式,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被这种戏剧化的新闻叙述方式吸引,进而被新闻内容所吸引。拉呱的主持人除了有小么哥,还设置了“主持人助理”的角色,或男或女,一般有两个。一个是 “搭词”的,类似于相声中的“捧哏”角色,一般不出镜,只以画外音的形式出现;另一个则是出镜与小么哥客串表演的,类似于小品中的小配角。这两个“助理”总是在节目需要的时候适时出现,与主持人插科打诨,既有效地衔接起了上下两则新闻之间所造成的“中断”,确保了节目的流畅性,同时又把表演因素引入新闻节目,使节目更具视听魅力。说得简单点,就是“搭词”起到了引子的作用,如果没有“搭词”的,新闻说起来也没有那么生动活泼。所以,有人说是“小么哥”和“搭词”的密切配合成就了拉呱。山东省曲艺家协会主席孙立生评价小么哥走红的原因时说,小么哥不同于让人敬畏的老爷子,他可以让人轻松快乐地接受信息,甚至还可以评价或批评你。一个年轻可爱的孩子跟你拉呱,拉得对可以接受,不对也可以原谅。小么哥是老百姓的孩子,不是老百姓的先生。每天晚上,小么哥准时出现在荧屏中和大伙侃着身边的故事,他不是在播报新闻,而是在和观众“拉呱”, 和电视机前的每一位 “大妈”、“大爷”、“大哥”、“大嫂”面对面地拉呱。这里没有绝对权威,只有平等交流,拉呱俨然成为了市民广场的延伸。每天下午五点半,如果你能走到每一个打开电视的家庭,会发现有一半的人在收看拉呱。家庭主妇宁愿把做饭的时间推迟,也要等到小么哥说完“不见不散”。小么哥把曲艺的娱乐性和新闻点评的道德教化相结合,亦庄亦谐、寓教于乐。他用他自己的语言方式,来教给老百姓如何尊老爱幼,如何与亲邻相处,如何在社会上处事,教给人们很多做人的道理,把教化用娱乐的方式表现了出来。 (三)互动性的节目 如今,任何节目都强调互动,但是做法不同,做出的效果也各有千秋。拉呱像很多其他新闻节目一样,设有自己的热线电话,观众通过拨打热线电话提供新闻线索,参与节目。同时,在节目播出过程中,拉呱还通过网络和手机短信回复观众的问题,观众通过上网和发送短信的方式在节目过程中与节目组成员进行交流、互动,打破了传统新闻传播单一的传受途径,形成了多维的互动方式,使面对面的人际传播成为现实。拉呱有一条宣传语,“与小么哥斗,其乐无穷”,这个“斗”字就给这个节目带来了浓郁的娱乐气氛。在节目即将结束的时候,小么哥总会挑选一些观众的短信读给大家听。这些短信往往很有意思,有对播出的节目的感言,也有很多刁钻古怪的问题。有些主持人可能会避开这些问题,但小么哥不是,也许他喜欢与观众进行“头脑的较量”;他不会误读短信,也不会绕弯子躲避实质内容,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总是充满了机智幽默,他善解人意,颇有外交家的风范。这样的短信互动才能真正调动起观众的兴趣。观众发来的短信有很多是耍耍嘴皮、发泄情绪,小么哥在节目中也与观众调侃,耍两下嘴皮。节目的末尾,小么哥还会抽取幸运观众,让观众有机会赢得大奖。这也是利用了观众的搏彩心理,提高了收视率,增加了互动性。有的观众发短信说:“小么哥,我两岁的儿子一看见你(在电视上)就要你吃油条,结果弄得电视机上油油的”;有的短信说:“小么哥,我老婆为了看你的节目连饭都不给我做了,害得我天天吃方便面。本打算到丈母娘家蹭顿饭,结果发现丈母娘也在看你的节目,老丈人也在吃方便面。”就像齐鲁电视台台长闫爱华说的那样,拉呱的口号是打造自己的互动节目,它把新闻做得让观众感觉是在听故事,可以时不时插进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而没有让观众感觉自己是局外人,这样的互动,也是成就拉呱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本土化的内容 内容的本土化,从传播学方面来说,符合信息传播的接近性原则。方言节目给受众一种“街坊感”、“邻居感”、“亲近感”,迎合了受众的心理需要。拉呱用山东人熟悉的“乡音”,讲述最底层的、最贴近百姓生活的事情,从某种意义上说,为当代人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归属感和安全感,特别容易引发文化和情感的微妙共振。 拉呱的内容本土化,也是有现实根据的。首先,拉呱的播出平台是齐鲁电视台这样一个地方级电视台,它的主要受众也集中在山东省内,所以他们更关注于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新闻。其次,统计表明,山东省有人口9400多万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只占3.86%,其余96%都是中学或中学以下学历。因此,拉呱将目标受众锁定在30岁以上的、文化程度在初中及初中以下的城镇居民。这部分观众文化程度不高,生活节奏相对较慢,视野并不开阔,他们对自己身边的新鲜事、稀罕事有着浓厚的兴趣。 拉呱的新闻素材几乎都源自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原生事件,从老百姓的立场和角度出发,用他们的标准来判断新闻价值和选择新闻事件,将报道范围界定在济南,突出地域特色,播报内容也不外乎济南市内外人们身边发生的一些新鲜有趣的张家长李家短的事儿。其它如邻里纠纷、家庭纠葛、遭遇骗局之类的事件及奇闻轶事更是节目关注的内容。这一点我们从其新闻标题上便可见一斑,如“逛超市俺怎么成了小偷?”、“会下蛋能打鸣,这只鸡很神奇”等等。拉呱这种关注底层百姓的新闻内容一反传统新闻的严肃和遥不可及,更加贴近百姓生活,具有强烈的平民化色彩,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让观众觉得亲切自然,触手可及,满足了观众的信息需求,更容易引起普通百姓的共鸣,从而拉近了节目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这样看来,拉呱内容的本土化也是使节目走向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与此同时,拉呱并没有一味地以张家长李家短为噱头来追求收视率,而是在报道中加入了媒体的价值观和判断力,并通过“小么哥”用一种“邻里人”、“身边人”的方式表达出来,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什么事情应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这样一来,既维护了电视节目的公信力,也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三、拉呱的不足及改进当前社会的进步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人们已不满足于日常生活的碎屑,他们不仅想要知道家事,更想要知道国事、天下事。拉呱自2005年开播以来,经历了四年的发展,现在也遇到了发展的瓶颈。民生新闻的定位使节目内容偏向民事纠纷、奇闻轶事类,往往过于追求热闹、噱头,倾向猎奇,缺乏对新闻的深度挖掘;题材重复,内容过于狭窄,拉来拉去不过就是些家长里短,邻里纠纷,内容相似,只不过矛盾主角转换而已。比如如此丰满的胸部 女人都很羡慕、找媳妇找来小伙 “怀孕”女友是诈骗高手等。而在功能表达上,虽然有帮助老百姓解决困难的行动,但都仅仅限于一些社会事务,真正涉及到公众的权利、事件深层背景的新闻很少,对社会矛盾和阴暗面的揭露较少,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不大。虽然拉呱也在形式上做了一些调整,但在内容上并没有太大的变化。民生新闻注重内容本土化是对的,但如何让这些看似浅显、没有深度的新闻透出深层次的问题,才是关键所在。不能就一说一,只有以小见大、从身边事推及到国家事,才能满足受众的需要,也才是拉呱应该努力去追求的;同时,通过小故事、小新闻,加强对受众的道德教育建设,也应该继续做得更深、更好。所以,不能让改版仅仅是隔靴搔痒,治标不治本。对于拉呱怎样才能让自己走得更远,笔者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加强新闻评述 小么哥在播报新闻的时候,常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对受众是一种引导。虽然这种评论得到了很多受众的欢迎,但其实这些评论并没有真正触及到问题的本质,没有挖掘出事件深层次的东西,并不能使那些阴暗里的东西显露出来。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小么哥的评论只是表面上的“一针见血”。所以,加强新闻评述,可以让拉呱更好地为受众服务,真正地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第二,提升栏目品位电视民生新闻要想摆脱低俗走向高雅,仅仅在语言形式上进行努力是不够的,关键是在内容上下功夫,拉呱作为主要在本地播放的节目,应该重视弘扬地域文化,教育民众,为本地观众服务,而对于一些庸俗、过分娱乐化的题材应予以舍弃。拉呱经常用一些小事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比如用装修引发邻里不和的事例告诉人们正确处理邻里关系的重要性,这类话题对于教育人们是有积极作用的。 第三,深化节目品质对于方言电视节目,语言的表现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主持人无疑成为体现栏目风格特色的焦点,树立主持人的形象成为提升栏目形象、深化节目品质的突破口,主持人的语言表现力是方言节目能否办好的重要环节。拉呱栏目的主持人小么哥以其地道的方言和诙谐幽默的主持风格为大家所欢迎。可以说,观众对拉呱节目产生的感情依赖很大一部分就来源于对小么哥独特主持风格的情感认同。而这种认同一旦产生,就具有相对稳定性,难以改变。 结 论从某个层面来说,拉呱更像是一部生活艺术片,是小说、纪实文学、电影、电视剧故事会、小品、相声它不是空乏的新闻,也不是枯燥的报道,它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故事,反映生活,表达百姓的喜怒哀乐、愿望与要求。拉呱是百姓的代言人,是普通人说话的地方。与新闻大餐相比,拉呱更像是一盘风味独特的小菜。然而小菜吃得时间长了,总是容易觉得乏味。这就要求媒体人不断创新,让拉呱这盘小菜永远以一个鲜活的面孔出现在受众面前。从传媒效果来看,电视传媒与纸质传媒、音响传媒相比,具有消除与受众之间心理距离的优势,因为电视新闻的图像很容易拉近这种距离,最大限度地赢得观众的认同。而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立足本地、立足百姓的选题思路将地域色彩浓厚、生活意味十足的平民新闻呈现给观众,能让观众在惊喜荧屏变化之余爱看新闻、主动参与到新闻节目中。打造品牌走市场化规模发展之路也很重要。在多媒体、多频道时代,品牌对媒介的生存至关重要。对地方台电视民生新闻来说,做好节目只是第一步。只有在纷繁复杂、竞争激烈的传媒市场中树立节目品牌、规模发展,才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在城市化过程中,原有的构造逐渐消失,每一座城市都被赋予同样的性格,城市的平面化使其失去了特有的文化内涵。同时,计算机在生产中的应用,不仅使更多的人遭受失业的威胁,也把人们变成只会依照程序指令办事的机器。交往少了,压力大了,人们变得麻木和自闭。人与人跨越了地理空间的距离,却拉远了心理的距离,大众传播集体患上了科技综合症。拉呱反其道而行之,在利用现代技术的同时充分发挥了人际传播的优势,让大众传播具有了人际传播的交互性,让观众找到了自己的“收视位置”,也为栏目获得了别样的风景。它用普通百姓自己的语言,讲述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家长里短、奇闻趣事,这些为传统新闻所漠视的元素,在拉呱节目里却登堂入室,成为电视新闻节目的主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