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语言学论文.doc_第1页
心理语言学论文.doc_第2页
心理语言学论文.doc_第3页
心理语言学论文.doc_第4页
心理语言学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篇连贯中词汇衔接的心理表征摘要语篇理解依赖于语篇连贯。衔接作为语篇连贯的重要内容,在语篇理解和信息加工系统中有其特定的制约和激发机制。因此,连贯的构建离不开衔接机制。词汇是衔接中最突出、最重要的形式。对连贯的研究应包含语篇词汇衔接的心理认知过程及特点。词汇衔接包括复现和搭配,复现是指一个词项以原词或同义词的方式在同一语篇中重复出现,语篇通过这些词汇的选择运用,实现语义心理衔接;词汇搭配主要指词与词之间在同一语境中同时出现的心理组合关系。其中推理和联想是语篇词汇衔接的两个重要策略。推理是在已知和未知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的心理过程,它能使读者对语篇中已知和未知的信息形成心理模型,并通过已知信息推导出未知信息。联想通过人脑中的世界知识的连接构建语篇的词汇衔接。关键词连贯 衔接 词汇衔接 推理 联想引言心理语言学家通常认为,连贯是理解者的心理概念,而不是篇章中的概念。因此连贯并非是语篇的一个属性,而应是语篇的心理表征的一个属性。语篇连贯是构成语篇理解的基础。衔接作为语篇连贯的重要内容,不仅仅涉及语篇信息的长时表征,也包括与连贯有关的信息短时激活,在语篇理解和信息加工系统中有其特定的制约和激发机制。Hoey(2000)认为词汇是衔接中最突出、最重要的形式,占篇章衔接的40%。因此,连贯的构建离不开衔接机制,因而对连贯的研究不能仅局限于语篇本身,还应包含语篇词汇衔接的心理认知过程及特点。桂诗春(2005:409)在语篇理解过程中,涉及两个重要的心理语言学问题,即(1)一定的人在一定的时刻里用语码所传递的语篇包括一些什么信息内容;(2)这些内容的心理表征如何建立。连贯在第二个问题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语篇中的有些词汇能激活与它们有关的另一些词汇或信息。如理解者看到或听到“鱼竿”一词,他可能马上联想到“鱼”、“钓饵”、“鱼塘”、“渔翁”、“小溪”等词,而不管这些相关词汇在意义上是否与当前语境有关。这些相关词汇可能被激活,但并不一定被长期编码于语篇表征中。不少心理语言学家认为,尽管基于个别词汇的信息激活从本质上讲不构成衔接,但它们可以是衔接产生的重要因素。2.语篇衔接范畴2.1 连贯与衔接连贯与衔接是语篇理解领域的两个基本的观念,也是语篇心理表征的重要属性。连贯的研究起步较早,随着现代语言学而产生(苗兴伟,2004)。一般认为,Halliday和Hasan(1976)的英语中的衔接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衔接理论的创立。在国内关于连贯和衔接的研究起步较晚。胡壮麟(1994)的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一书推动了国内该领域的研究。而张德禄也从衔接力、衔接机制、衔接形式和意义等方面深入探讨了语篇的衔接功能,对于衔接理论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在语篇分析时,有必要区分连贯与衔接这两个概念(Hoey,2000;Hirst,1981;Halliday & Hasan,1985;胡壮麟,1994;张德禄,2001)。衔接通过语言的形式特征,即特定的语法结构和成分排列顺序等来组织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的,所以它是由比较具体和直接的形式表征来体现的(张德禄,2004)。连贯是意义表征领域的概念,它由情景语境决定,由形式(词汇、语法、语音)特征来体现。要使语篇连贯,必须具备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首先,语篇内部各个部分在意义上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是衔接的;第二,语篇必须适合情景语境,在语境中有适当的功能。前者要受后者的制约(张德禄,2006)。也就是说,语篇内部的衔接必须和具体语境结合起来才能确定语篇的连贯性。2.2语篇衔接范畴Halliday 和 Hasan在英语中的衔接(Cohesion in English)一书中,将语篇衔接分为5种成分,分别为替代、省略、指称、连接和词汇衔接。这五种成分中四种(省略、替代、指称和词汇衔接)可以形成同指(co-referenfiality)、同类(co-classification)、同延(co-extension)和有机关系四种关系。有机关系包括连接关系、相邻对、延续关系等(论衔接,张德禄)。其中替代和省略常出现在口语交际中,替代指用前面已经出现的同类非人称代词代替句中的某个成分;省略是指省去前面句中出现过的词语、短语和分句子。省略和替代都是同类关系,即依靠句中的替代和省略成分与前面句子出现的词语、短语和分句之间建立的关系来体现。例(2)中“one”替代例(1)中的“kettle”,表示语篇衔接中的替代关系;例(4)中的“do”后省略了“want to go with me to the store”这一分句,表示衔接中的省略关系。替代(1) Did you ever find a kettle?(2) Yes, I borrowed one from my neighbor省略(3) Do you want to go with me to the store?(4) Yes, I do.指称、连接和词汇衔接常用于英语写作(Stephen, P. & Lester, F. 1981)。指称建立起来的是同指关系,指下面句中的解释依赖于前面句中出现的同一事物,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定冠词和比较级四类(见例(5)-(12)。例(6)、(8)、(10)和(12)的中斜体词的理解依赖于它们前句中的成分。人称代词(Pronominal)(5) At home, my father is himself.(6) He relaxes and acts in his normal manner.指示代词(Demonstratives)(7) We question why they tell us to do things.(8) This is part of growing up.定冠词 (Definite Article)(9) Humans have many needs, both physical and intangible.(10) It is easy to see the physical needs such as food and shelter.比较级(Comparatives)(11) The older generation is often quick to condemn college students for being carefree and irresponsible.(12) But those who remember their own youth do so less quickly.连接是一种有机关系,把两个句子或者比句子大的单位以一定的逻辑语义关系联系起来。Halliday 和 Hasan(1976)将连接分为5类,分别为增补词(additive)、转折词(adversative)、因果关系词(causal)、时间连词(temporal)、接续词(continuative)(见例(13)-例(23)。 增补词(13) No one wants to be rejected.(14) And to prevent rejection we often change our behavior .转折词(15) Small children usually change their behavior because they wantsomething they dont have.(16) Carol, however, changed her behavior because she wanted to becomepart of a new group.因果关系词(17) Todays society sets the standards.(18) The people more or less follow it.(19) Consequently, there exists the right behavior for the specific situationat hand.时间连词(20) A friend of mine went to an out-of-state college.(21) Before she left, she expressed her feelings about playing roles to winnew friends.接续词(22) Different social situations call for different behaviors.(23) This is something we all learn as children and we, of course, also learnwhich behaviors are right for which situations.3词汇衔接心理机制词汇衔接不同于指称和连接,是由语篇中出现的词汇之间的关系建立起来的同指、同类和同延关系,是由具有同义、反义、上下义关系、搭配关系的词汇体现(张德禄,2001)。词汇衔接包括复现和搭配,复现是指一个词项以原词或同义词的方式在同一语篇中重复出现,语篇通过这些词汇的选择运用,实现语义衔接;词汇搭配主要指词与词之间在同一语境中同时出现的组合关系(侯家旭,2000)。3.1 复现(reiteration)复现不仅仅是词汇在句中的重复(repetition),还包括同义词(synonym)、近义词(near-synonym item)、上义下义词(superordinate item)和广义词(general item)。词汇复现一般容易辨认,如例(25)和例(26)中“asent”和“climb”这组近义词;例(28)中的“professional athletes”和例(27)中的“professional tennis player”形成上下义关系;例(28)中的“thing”是个广义词;在例(27)和(28)中“attention”的重复。(24) The ascent up the Emmons Glacier on Mt. Rainier is long but relatively easy.(25) The only usual problem in the climb is finding a route through the numerous crevasses above Steamboat Prow.(26) In late season a bergschrund may develop at the 13,000-foot level, which is customarily bypassed to the right.(27) Some professional tennis players, for example, grandstand, using obscene gestures and language to call attention to themselves.(28) Other professional athletes do similar things, such as spiking a football in the end zone, to attract attention.3.2 搭配(collocation)Hoey(2000)认为词汇搭配是通过文本中经常出现的词项间的组合形成的。相比较词汇复现,词汇搭配需要考察词与词在心理语境中的组合关系,因此更难研究。Morris 和Hirst将词汇搭配分为系统化的语义关系(systematic semantic)和非系统化的语义关系(unsystematic semantic)。其中系统化的语义关系包括数量、颜色、部分和整体等关系;而非系统化的语义关系更多基于具体的语境,如例(29)和(30)中“camping trip,household chores,wood for a fire,tent,water from a creek”就是基于“camp”这个语境而共同在句中出现的。词汇搭配通过词汇共现(co-occurrence)来决定词在语篇中的组合关系。词汇共现是指词汇共同出现的倾向性,包括反义关系(autonym)、互补关系(complementarity)、数量序列关系(number order series)和部分整体关系(part-whole)(Morris & Hirst,1981)。例(29)和(30)为系统化的语义关系,其中“green”和“red”同属于“color”这个系统;例(31)和(32)属于非系统化的语义关系,两句中的词汇并不同属于某个系统。它们之间的衔接直接依赖与“camping trip”的关联词。例(30)中“camping trip”的关联词有“wood for a fire,tent,water from a creek”。(29) Mary like green apples.(30) She does not like red ones.(31) On a camping trip with their parents, teenagers willingly do the household chores that they resist at home.(32) They gather wood for a fire, help put up the tent, and carry water from a creek.4. 建立语篇词汇衔接的策略 语篇理解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过程,它需要识辨词语、对句子结构进行语法分析、提取句子的意义、对语篇信息进行表征等(贾志高,2002)。在整个理解过程中,对整个篇章构成成功理解的关键的还是识别语篇各部分之间的衔接关系,以及语篇和理解者的世界知识之间的关系(桂诗春,2005)。这些关系的确立使语篇中的事件、事实、思想联结在一起,从而使整个语篇以连贯的结构,而不是以零散的、杂乱无章的信息集合存储在记忆中。这种对语篇信息的心理表征也构成了随后对存储在记忆中的语篇信息进行回忆、重述或提取的基础,同时也构成理解的基础。4.1 推理推理是语篇结构的内在特征,恢复语篇连贯的能力不限于懂得怎样在明示命题之间建立联系,它还要求能发现在什么时候作出推理(桂诗春,2005:428)。推理是在已知和未知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的心理过程,它能使读者对语篇中已知和未知的信息形成心理模型,并通过已知信息推导出未知信息。这里的已知信息包括两层意义:1)目标句中的已知信息能和语篇中另一个句子的先行词直接匹配,即已知信息曾显性;2)语篇中没有明确的先行词能和目标句中的已知信息匹配,已知信息曾隐性。对于第一类,在语篇理解中只要寻找目标句中的信息,并将其与具体的先行词匹配就可。在词汇衔接中,已知信息和先行词的匹配往往通过重复、同义词、近义词、上义下义词、广义词等词汇复现的手段表现出来。 (33)We got several bottles of milk out of the refrigerator. (34) The milk was cold.在上述例句中,我们首先区分已知和未知信息。这里定冠词“the”说明“the milk”是已知的,而“cold”是未知的。于是我们在语境中寻找“milk”,最后把牛奶是冷的信息和前面放冰箱的信息结合在一起,这里例句中通过“milk”的重复的词汇衔接手段,连接已知和未知信息。对于第二类,当已知信息没有直接的先行词时,我们仍可以用搭桥推理的方式将其连接在一起。(35) Last Easter Frank went to a lot of parties.(36) This Easter he got very drunk again.例句中虽然有“Easter”的重复,但在句中并没有指称关系。例(36)中的“again”说明“Frank”在上个复活节也一定喝得酩酊大醉。4.2 联想心理语言学理论认为,语篇中的各个句子是通过各种语言的和非语言的手段组合起来的,语言手段包括局部的连接手段(即cohesive devices)和整体的连贯,而非语言手段则主要依赖于人脑中的世界知识的连接作用。联系和推理的不同之处在于,所有的推理有一个隐含的假定,即目标句中有一部分是和上面有联系的,存在着已知信息。而联系不直接依赖语篇中的已知信息,它需要读者对世界知识的理解。(37) Jane went walking at night.(38) The park was very beautiful.例(37)和(38)之间缺乏指称关系,这时就需要听话人联想出比较合理的回指关系,比如我们必须假设“Jane”散步的地方是一个美丽的公园,而我们的联想所依据的主要是世界知识,具体到例(37),该世界知识便是“公园是最常见的散步场所”。倘若例(38)改作“The flower was beautiful”,我们便很难推断这两句之间的连接关系了。5. 小结语篇理解依赖于语篇连贯。衔接作为语篇连贯的重要内容,不仅仅涉及语篇信息的长时表征,也包括与连贯有关的信息短时激活,在语篇理解和信息加工系统中有其特定的制约和激发机制。其中词汇是衔接中最突出、最重要的形式。因此,连贯的构建离不开衔接机制。对连贯的研究不能仅局限于语篇本身,还应包含语篇词汇衔接的心理认知过程及特点。衔接作为语篇心理表征的重要属性,包括替代、省略、指称、连接和词汇衔接。其中替代、省略、指称和连接属于语法衔接范畴;词汇衔接不同于语法衔接,是由语篇中出现的词汇之间的关系建立起来的同指、同类和同延关系,是由具有同义、反义、上下义关系、搭配关系的词汇体现。词汇衔接包括复现和搭配,复现是指一个词项以原词或同义词的方式在同一语篇中重复出现,语篇通过这些词汇的选择运用,实现语义心理衔接;词汇搭配主要指词与词之间在同一语境中同时出现的心理组合关系。语篇理解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过程,它需要识辨词语以及对语篇信息进行表征等。其中推理和联想是语篇词汇衔接的两个重要策略。推理是在已知和未知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的心理过程,它能使读者对语篇中已知和未知的信息形成心理模型,并通过已知信息推导出未知信息。联想通过人脑中的世界知识的连接构建语篇的词汇衔接。联系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