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法律信仰的缺失与农村法治建设.doc_第1页
农民法律信仰的缺失与农村法治建设.doc_第2页
农民法律信仰的缺失与农村法治建设.doc_第3页
农民法律信仰的缺失与农村法治建设.doc_第4页
农民法律信仰的缺失与农村法治建设.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民法律信仰的缺失与农村法治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法治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我国农村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有经济的、政治的及社会文化的等等。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法律信仰的缺失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农民法律信仰的缺失的原因,试图找到解决的办法,以便进一步推进我国农村法治建设。关键词农民 法律信仰 缺失 法治建设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经载入我们国家的宪法当中。特别是近几年政府加大了法制宣传和教育,农民的法治观念有了提高,法制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我国广大的农村,法律并没有真正走进农民的生活,也没有在农村获得现实的生命力。在农村调研过程中,农民经常产生这样地疑问:为什么案件诉至法院,没有关系心里却感到没有底气?为什么毫不容易赢了官司最后却执行不了?为什么当官的与平民犯同样的法在量刑上却不一样?这些浅显的事例和农民对法的认识值得我们去深思。究其原因很多 ,既有立法、执法上的原因,也有认识和体制上的原因。从我国农村的现实情况来看,我认为根本的原因在于农民法律信仰的缺失。“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将形同虚设。”因此,我们需要认真思索农民法律信仰缺失的深层次原因,以便在此基础上探索切实可行的解决途径,真正建立起法治农村。一、农民法律信仰的缺失阻碍农村法治建设所谓信仰,辞海的解释是“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和指南” 。所以,法律信仰就是坚信法律所具有的价值和功能能够促成人类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正义、自由、平等、秩序等的实现;坚信法律是人类走向真、善、美的桥梁;坚信法律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在建立依法治国的道路上,如果不确立对法律的信仰,就没有法律的出路和法制现代化;如果人们不是从内心真正感知法律、需要法律、敬重法律,人们就无法形成对行为模式的共识和认同,法律的基础就必然单薄、脆弱,法治的目标就无法实现。然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作为法律信仰主体的农民,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心理状态及行为方面既不能自觉信仰法律,又对法律缺乏需求感,甚至产生畏惧感;不仅不能产生法律信仰,而且导致法律信仰的缺失。而法律信仰的缺失直接阻碍了农村法治建设的进程。其表现如下:(一)农民对法的疏远、陌生。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大量法律、法规出台,这在构建、完善我国法律体系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由于宣传的不到位,农民对大多数的法律、法规无从知晓,也谈不上掌握与运用。因此,许多法律并没有走近百姓日常生活,相反却加深了普通民众对法律的陌生感。于是造成了农民既不愿意了解也不想运用法律,思想上仍然倾向于用非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在处理日常生活纠纷时,老百姓往往想到的是“找关系”、“上访”、“私了”,而很少想到要“用法”。(二)法律权威感在农村的丧失。法治社会法律“至上”,具有最大的权威和最高的效力,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服从,严格依法办事,这也是法律被信仰的基础之一。 但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法律却没有处于至上的位置。不少农民在谈起权力与法律的关系时,总是认为权力可以主宰法律,“权大于法”,而这种权力是不受任何责任制约的力量。现实生活中,农村呈现出明显的泛权力状态,许多基层干部等级观念很强,他们强调权力和自己的权利,而不愿尽义务,甚至认为农民的权利也可以通过自己手中的权力予以干涉。(三)农民对法律价值产生怀疑。一方面,长期以来农民习惯把法看作是用来贯彻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政策的一种工具,它不是自己的需要而是社会强加的,其目的是为了限制和束缚自己。因此,他们想到的是远离、排斥法律,看不到法律具有平等、公平、正义等价值要素,法律因此失去了被信仰的前提。另一方面,在法律实践中,农村基层的执法人员素质低、司法机关存在的执行难、司法腐败、地方保护主义等现象,使农民通过法律救济的愿望落空,从而直接影响了法律的公正、公平形象,致使农民对法律的价值产生怀疑。 二、农民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 法律传统的制约纵观我国古代和近代法制史,“刑”一直是法制的主题。夏、商、周文献中的“刑”即是法。尔雅译诂云:“刑,法也”。历代法典律通称为刑律。而“刑乃不祥之器”,法律这样便失去了亲和力,丧失了亲和力的法律最终也失去了民意基础,导致了农民对法的厌恶与排斥。宋代苏东坡曾有这样地感慨:“读书万卷不读律。”这种思想上的厌恶与排斥,导致农民无法对法律产生信仰的动力。 (二)礼俗传统文化的影响 礼俗社会讲求“仁义、宽让、相安和睦”的秩序,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的重要性与特殊性使得农村文明承载着一定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缺少现代文明的熏陶,而且农村社会由于受礼俗传统文化的影响,也很难接受进步的东西。因此,农民基于此原因所形成的独特的社会关系也就决定了法律很难在农村立足。在农民传统的思想观念中,乡土规范是最具权威的,尽管有时候是违法的。因此,用法律手段解决农村纠纷,是不合时宜的。一旦有人用法律手段破坏传统伦理和乡土规范秩序,那么,乡土社会的“舆论”就会站出来制裁冒犯者。这种行为模式具有巨大的暗示作用,它使得农民宁愿去服从传统伦理和乡土规范也不接受法律。所以,当代表国家权力的法律进驻农村时,遭到乡土权威的弱化就不难想象。(三)农村法律运行机制的制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为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行为的法治化。目前乡镇政权的运行机制仍存在“党政经”高度一体化、以行政权支配为主导的弊端,乡镇政府的权力具有很强的扩张性。良好的法律最终必须通过执法行为来体现。农村立法固然重要,但执法工作更不能轻视。真正体现法的作用和价值,还必须通过公平有效的执法。现行农业法律法规的执行还存在不少问题,不少农村基层干部长期习惯于单纯依靠行政命令而不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来管理农村,依法治农的观念淡漠,执法不严、滥用自由裁量权的现象屡见不鲜。种种“不法行为”严重挫伤了农民接受法的积极性。司法是农民获得救济的最后一道屏障,也是维护社会公正、保障法律得以实施的关键一环。当前对制售假种子、假化肥、假农药的坑农骗农案件;非法抬高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挪用农业生产资金,乱集资、乱收费和乱摊派等损害农民利益、加重农民负担的案件;毁占耕地,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大案件,有些地区的司法机关立案不及时,惩处不力,未能对违法犯罪行为起到足够的威慑作用。有法不依和执法、司法领域的腐败现象使一些农民对法律的信仰发生了动摇。(四)农民自身因素的影响农民自身素质的束缚也是其法律信仰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农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现代法制观念不强、自我保护意识淡薄、缺乏权利观念,当其权益遭受侵害之后,不知如何救济。 三、加大农民法律信仰的培育力度,促进农村法治建设“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将形同虚设。”法治社会的建立绝不仅限于其物质层面的制度建设,最为基础、也最为关键的乃是支撑整个法治大厦的精神层面的意识与观念的确立。否则,依法治国就会仅有法的外表和骨架,而失去内在的精髓。因此,依法治国呼唤着公众对法律的信仰。具体到农村法律信仰的培育,政府应该着力解决如下问题。 (一)完善立法,加强法律宣传,为农民转变法律意识创造条件1、完善农村立法。一方面要加强地方性法规建设力度,通过经济立法或行政立法来反映农民的一些切实要求。如减轻农民负担、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责任制等。另一方面,要相应地修改一些与农村实际不符的法律规定,注意不同部门法与不同类别法之间的关系,不要出现法出多门,相互冲突,农民无所适从的问题。2、加强法律宣传。司法部门要加强巡回法庭建设。对一些简单案件就地审理,使农民更多地了解法律,有利于纠纷的尽快解决和深入法律宣传。(二)通过村民自治,培养农民的现代法律意识我国农村中长期存在着行为的二元标准,即农村乡土习惯和国家法律标准。农村乡土习惯经常取代国家法律。我国广大农村仍旧是血缘、地缘基础上的社会。面对这种现实,我们必须使农村现代法律意识培育顺应农村变革,推动农村法治建设。村民自治是当前培育农民现代法律意识的最佳途径。村民们在村民委员会领导下,参与农村政治生活,对自己的事务实行民主管理,根据国家法律,结合本区域情况制定自己的乡规民约,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乡规民约的制定,使国家法与乡土习惯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弥补了国家法律对农村的空缺和国家力量在农村的局限性,又能使农村中顺乎社会发展的习惯做法得到进一步发扬,使乡村规约的遵守有着内在的自觉自愿的精神基础。同时,乡规民约不得违背国家法律,村民们参与乡规民约的制定,不仅拉近了与国家法律的距离,产生极强的法律意识,还能被激起权利意识、主体意识,进而养成对法律的信仰意识。(三)树立法律权威,扫清农民对法律的认识误区。就是要使得任何人或组织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法律是否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是群众信仰法律与否的重要前提。这就要求在群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