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浅谈对读中感悟的理解.doc_第1页
小学语文论文:浅谈对读中感悟的理解.doc_第2页
小学语文论文:浅谈对读中感悟的理解.doc_第3页
小学语文论文:浅谈对读中感悟的理解.doc_第4页
小学语文论文:浅谈对读中感悟的理解.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对读中感悟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在读中领悟词句,在读中感悟情境,在读中积累运用语言。”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在鲜活的语言环境中自主地去感知理解、体验领悟、积累运用,这正是如今学生在课堂阅读实践中落实语言训练的重要方法、有效途径和得力保障。但事实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如意。走进课堂,会发现在朗读的背后,有很多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时下,许多教师采取了以读代讲的方式,在课堂上加强了朗读的训练,整堂课听起来书声朗朗,但读书的层次性和指向性又十分模糊,因此,这样简单重复的多读变成了低效乃至无效;有的教师没有注重通过读进行其他实质性的语言文字训练,使得课堂缺乏思维含量,学生理解显得囫囵吞枣;一些教师单纯地强调“以读悟情”,忽视了语言的品位,所谓的“情”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尽管让学生经历了反复朗读的过程,学生最终仍未把书读懂、读透,没能读出人物的形象,没能读出所蕴含的情感。语文教学就是要抓语言,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对于语言文字训练,朗读与感悟既是训练内容,又是训练手段;既是训练成果,又是训练桥梁。朗读与感悟是浑然一体的认知能动元素,应完整地提出,不可分割。如何让语文课上的朗读和感悟变得有效,让学生在朗读和感悟中真正品味语文的味道,那才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关键的问题,也是目前最需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弄清楚在朗读中感悟什么,在朗读中怎么感悟这两个问题。一、享受朗读,读中感悟,悟什么?1、读中感悟,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学生的语言能力指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在字、词、句的教学中,朗读感悟起着“在语言环境中感知词句、理解词句、鉴赏词句”的作用。在深情并茂的吟诵中,在抑扬顿挫的涵咏中,精湛的语言、优美的文字可以潜移默化为学生的语言素质。这些能力是以朗读感悟为基础的,也是在朗读与感悟中逐渐形成和提高的。2、读中感悟,带动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一般理解,阅读教学的感知阶段即学生通过朗读或默读把文章读通读顺、初知文章大意的过程。其实不全然。充分感知阶段,是深入阅读所应该着力扶持、铺垫的过程,是训练的语言热身运动。现代意义的感知除了读通顺、初步知道文章之大概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把握文章的脉络,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文章主要句段之所在,初步感受文本思想境界之内核。另外,从整体建构的角度看,它更是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有力保障。试想,现在的阅读教学已摒弃了逐词、逐句、逐段、逐篇讲读的教学模式,更多的是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意愿,使其自主选择、自主交流、自主评价,教学上往往打破教学常序、无序胜有序的教学模式。如果在课始阶段不让学生多朗读、多感悟,不充分彻底感知,那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将无以保障,主体地位将难以充足体现。充分感知犹如言语训练之底色,底色疏淡或不和谐,那语言训练之主体教学将会显得力不从心,语言教学之有效性将难以突现。3、读中感悟,体味情感,享受美感,感知形象。读不是简单的一读了之,而在于把“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语气”(朱自清),在于把“原汁原味”的气韵声调、思想感情传达出来。这就是说要学生沉潜在作品中,忘情地读,美美地读,读出语感和情趣,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理解,读出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用自己的全部感官去感觉,去感受,去感知,知其冷暖,知其急缓,知其甘苦。面对语言文字,去听听它的声音,辨辨它的色彩,掂掂它的分量,把它摆在它与整体的关系中,摆在它与语境的关系中,加以揣摩、玩味、咀嚼,感受词语的内涵,获得审美感、愉悦感、意蕴感。在读中联想触发,把平面的文字还原成可感的画面,从文本中读出形象;引导学生与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机电相沟通,并能联想到作者的话语和身世,联想到社会和自然的各种现象等;从文本中读出所熟悉的生活或情感体验,读出触动自己心灵的生活情节或人物形象。二、享受朗读,读中感悟,怎么悟?1、感悟来自文本(1)品赏关键词理解词语,是语言训练的必修工作。苏霍姆林斯基一再强调:“学校里应该有一种高度的言语素养,有一种对词的高度敏感的气氛。”理解了词语之意,则丰富了词汇,铺垫了运用,是理解句意、领悟中心的基础,是朗读感悟的前奏。特别是对于文中重点词、中心词的理解,则更是以简驭繁、牵一发而动全身,是深入阅读的突破口。故,只有抓住了文中的中心词和关键词,读出意韵、悟出情趣,才能提纲契领,布局谋篇。一般来说,找到了这个关键词,也就找到了文章的“魂”,抓住这个关键词来教学,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庐山的云雾一课,文中有一个词极好地反映了游客对庐山云雾神奇而美丽的感受:流连忘返。一位老师在研读文本后说,“流连”是什么?“忘返”又是什么?那是一种迷恋一种沉醉一种忘乎所以。游客为何而“流连忘返”?笔者在教学时就紧紧抓住这个关键词展开教学。我让学生反复读课文,通过朗读、想象感悟到这“流连忘返”来自于二:一为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而流连;二为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而忘返。学生通过对“流连忘返”的感悟,再来体悟游客为何有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也就不足为奇了。看来,抓住 “流连忘返”一词,不仅能使学生感悟庐山云雾的神秘莫测,更可以领悟文章如此优美是因为作者在谴词造句上用得匠心独到,精妙绝伦。(2)研读关键句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我们不会对全篇文章“眉毛胡子一把抓”来展开教学,而是会经常抓住一些句子让学生来朗读、理解、感悟。如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课,文中第二小节中有两处描写爱因斯坦外貌的句子,一处描写动作的句子。教学时,我让学生找出这些句子,认真读一读,说一说你体会到他是怎样的一个人?理由是什么?学生通过品读,抓住了句中的“又肥又长、趿拉着拖鞋、一撮小胡子、头发蓬乱”感受到爱因斯坦是一个不拘小节、不会穿戴的一个人。从“深陷的眼睛”体会到他晚上没休息好,很疲劳,又从描写动作的语句中感受到爱因斯坦是一个潜心科学研究而达到痴迷程度的一个人。这一部分的教学就是让学生抓住这些句字反复研读、交流感受,在这过程中学生充分了解了爱因斯坦是因为潜心科学研究而忽视生活小节为后文中讨论爱因斯坦是平凡还是伟大打下了很好的基础。2、感悟来自拓展(1)设计语言训练点。在阅读教学中如果仅仅依托文本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充分利用教材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设计合理的、有针对性的语言训练点。如美丽的丹顶鹤一课,第二小节的教学主要是在读中品味,体会丹顶鹤的颜色美。在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美丽的丹顶鹤从空中落下来,我们一下字被它的什么吸引住了?学生在朗读感悟的基础上进行了交流,初步感受了色彩的美,在教师小结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语言训练点,让学生看着图来介绍丹顶鹤,这样一训练,学生的感受更深切了,对语言的感悟更直觉了,最后通过指导朗读来品味丹顶鹤的颜色美,学生朗读时的语气语调有了明显的变化,把自己的感悟在朗读中惟妙惟肖地表露出来了。(2)在读中展开想象。“阅读的过程始终伴随着想象,想象是阅读过程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可以说,失去了想象,也就失去了阅读。”这道出了想象在阅读中的重要性。的确,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如果能对文本产生合理大胆的想象,能用肌肤去接触,用耳朵去倾听,用鼻子去闻芳香,用眼睛去凝视,用心灵去体验,用情感去拥抱,那真的是一件妙不可言的事。而这种美妙的感悟,就需要想象。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在理解诗句的意思后,通过范读学生闭眼想象当时的情境:看着帆船渐渐远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一位学生说:我仿佛看见李白站在黄鹤楼边,目送好友的帆船渐渐远去,远去 一位学生说:我仿佛看见滚滚东去的长江水在奔腾奔腾;也有学生说:我仿佛看见两位好友在不断地挥手挥手,一直到看不见对方;更有一位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了李白很孤独很失意的模样学生的这种独特的感悟如果没有合理的想象,那么就没有如此精彩的课堂了。3、感悟来自自读自悟(1)自读交流。学生的语感培养不是讲出来的,是学生自读自悟的结果,教师适时的引导、点拨、启发,可能讲得少了,但学生却能够在反复对比的读书过程中,有所悟,有所得。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留出时间,让学生思、悟,留出时间让学生享受朗读。下面以安徽省淮北市实验小学陈金龙老师执教白鹅一课中“大模大样”和“净角出场”的教学片断为例: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出示: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师指名读,学生读得一般。)师:看来大家还未见过净角出场吧,相信看过之后会读得更好。(课件出示净角出场)看到了吗?你对净角出场想说些什么?(学生谈观后感)师:真会看,鹅就像他这样走路的,让我们再来看一遍。师:跟鸭子一样吗?我把鸭子请出来,读出它们的不同。学生再读,绘声绘色。(2)感情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语文教学中大家所共识的。多读是感悟的基本方法,读是发展语言的一种最经常的重要手段。课堂应该保证学生读书的时间,让他们在这种最基本的语言实践中走进语言,感知语言,积累语言。所以笔者认为,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的确,琅琅的读书声,是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朗读是唯一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学习方法。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与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在琅琅书声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例如, 诗歌是通过诵读来感悟的极好文章。在教学时,就是通过诵读来带动整个课堂阅读教学,让学生把课文从“读通”到“读懂”再到“读活”。第一步,要求学生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接着,我指名让学生读,并说说初读的收获。第二步,指导学生诵读课文,感受诗歌的内涵, 这样,在诵读中读懂了全诗的内容。第三步,教师用娓娓动听的语言描述文中的情景,并指导学生闭眼想像美好的情景,最后,师生一起和着音乐美读课文,把课文读活了。4、感悟来自情景的展开语文教学中的许多情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很是遥远,如果单纯地让学生读是不可能有所感悟的,因此,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展开这些情景,让情景与学生的生活接近、联系起来,通过朗读,在读中想象,在读中感悟。(1) 引读中展开情景。例:王自文古诗二首教学片断。师:读了这首诗,你现在有什么感想?生:我的心里有同情,同时感觉宋朝政府真是腐败无能。师:是啊,他们是如此的昏庸,而老百姓却还对他们盼啊,盼啊!同学们,你可知道,这“又一年”是多少年?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65年啊,780个月啊,23739个日日夜夜呀!师:一年过去了,读!生:(齐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师:5年过去了生:(齐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师:10年过去了生:(齐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师:65年过去了生:(齐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可他们哪里知道,自己早已被抛弃了,被那些终日沉醉在湖光山色、莺歌燕舞的游人们抛弃了。“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仅14个字,但这14个字却饱含着沦陷区人民的血泪煎熬与殷殷苦盼,是数十年沧桑历史的高度浓缩。如何解读,不能靠讲解,也不能靠分析,只能靠读,在读中想像、体悟。在读的处理上王老师把65年的历史进行了巧妙的分段再现,65年的历史犹如一幅连绵的画卷在学生的头脑中徐徐展开,这样的诵读入情入境,声声血,字字泪。(2) 抓词眼展开情景。在教学清平乐 村居一词中“醉里吴音相媚好”这句时,因为这句话很难理解,许多教师总是用课件再现老夫妻俩聊天的情景,创设了“几杯酒下了肚,老两口的话多了起来,老爷爷望了望老伴,笑着说”的情景。学生进行角色表演,教师进行精彩的补白,然后进行诵读感悟。这一教学片断中教师没有就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