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门头沟区潭柘寺镇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研究 摘 要 前 言前言有些少,稍微扩充一下,到1.5-2页中国的地域广阔,历史悠久,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使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代代传承,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这些民俗文化资源结合当地的自然生态资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俗。(一)研究背景潭柘寺镇的风土人情在历史前进中也继承了北方的建筑风格,文化空间,民间习俗,饮食特色,佛教信仰等优秀的文化,且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民俗风情文化和古村落文化。俗话说,先有潭柘寺后又北京城,可见潭柘寺镇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气息。潭柘寺镇丰富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便捷的交通每年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慕名到此游览,虽然目前潭柘寺镇民俗文化旅游呈蓬勃增长态势,但是有旅游基础薄弱,民俗接待水平整体上参差不齐等许多问题,不利于未来潭柘寺镇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内容太少,扩充目前在都市农业研究中民俗文化旅游的课题比较广泛,在门头沟民俗文化旅游研究中,基本上以某一个古村落为范围,例如以爨底下古村进行了古村落遗产旅游发展模式研究,分析了在民俗文化旅游中如何平衡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的发掘古村落在民俗旅游中的价值。以赵家台古村为例研究民俗文化中重要的山地合院式民居空间,将民俗文化旅游中的北方建筑风格作为对象,给民俗文化铺上了神秘的面纱。灵水古村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将该村京西举人村的形象作为文化旅游资源主题,分析了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在民俗旅游中的重要性,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诸多可行性建议。而针对门头沟区镇级的民俗文化旅游研究还是比较少的。通过镇级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研究可以(三)研究目的及意义论文研究目的在于通过潭柘寺镇这一镇级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研究可以整合该地区总体旅游资源,在宏观角度上分析目前存在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提出整体性对策和建议,弥补该镇的地区旅游发展差异。从而探究出一条适合潭柘寺镇未来民俗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可创新的道路。论文研究的意义在于将潭柘寺镇民俗文化旅游打造成全区的旅游新亮点,推动门头沟旅游业的发展并成为门头沟产业转型的示范基地。在未来将潭柘寺镇民俗文化旅游建成北京市民俗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和全国首个文化养心名镇。一、潭柘寺镇民俗文化旅游发展背景(一)潭柘寺镇区位概况门头沟区潭柘寺镇因潭柘寺而得名,潭柘寺位于北京西南郊潭柘山腰,寺内上有龙潭、院藏柘树而得名 。潭柘寺镇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东南部,东接丰台区南临房山区,全镇行政区域面积82平方公里。距市中心32公里,距门头沟区政府20公里,距西南北京六环路11公里,国道108线路贯穿整个潭柘寺镇南北两端。截止至2013年,全镇辖区内共有12个行政村,共计6423户、11744人、其中农业人口6540人,非农业人口5204人。潭柘寺镇是全国重点小城,辖区内道路平坦畅通,交通设施便利,周边绿化面积高、基础设施健全。与潭柘寺自然风光融为一体,构成了雅俗、古朴的环境气氛。潭柘寺镇旅游资源丰富,人文环境优美,美不胜收。著名的潭柘寺、八奇洞、天门山等景区就座落在潭柘寺镇,此外镇内还有市级民俗旅游接待村赵家台村、平原古村等民俗旅游场所。 图1 门头沟区古村落分布图在文中要有引用(二)政策背景门头沟区位于北京西部,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两带中的“西部发展带”和四大功能区中的“生态涵养发展区”。全区主要任务是: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成为首都坚实的生态屏障和市民休闲游憩的理想空间。位于门头沟南部的潭柘寺镇蕴藏着丰富的煤炭等矿产资源,经几百年的开采,虽然给该地区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目前正在对该地区矿山遗址进行生态修复和治理,大力培育新型替代产业,加快发展以旅游业为主导多点支撑的生态产业体系,促进传统采矿业为主导的资源型产业向生态友好型产业转型,实现该镇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因为民俗旅游业既能将优秀的民俗文化传承发扬,又能促进经济发展产业转型,所以民俗旅游业得以在潭柘寺镇长足发展。(三)市场发展背景1、休闲度假市场发展迅速休闲度假市场是新兴潜力市场。休闲度假旅游市场的特点是消费率高,游客的旅游消费不仅局限于门票,而是在住宿、娱乐、购物、休闲及餐饮等多方面实现多元消费,形成综合旅游收入。休闲度假旅游市场的重游率高,旅游者会将旅游目的地培育为其较为偏爱的固定旅游地。潭柘寺镇民俗旅游除了景区旅游资源,还有结合民俗文化的火炕住宿,特色山货采摘,核桃艺术品等多种消费模式以满足各类消费者的需求。加之,潭柘寺镇紧邻市区,靠近目标市场,周边拥有较高品质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再配以良好的度假配套设施,休闲度假旅游必将飞速发展。2、生态旅游市场蓬勃兴起潭柘寺镇所在的门头沟区自被定位为“生态涵养发展区”后,就开始关停各类煤矿和非煤矿山,致力于生态恢复工作,现生活环境已基本恢复。且该地区内其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如风景壮美的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达到90%。随着社会压力的加大和都市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都市人身体和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因此人们开始追求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旅游活动,体验回归自然、身心解脱的自在享受。生态旅游迎合了当下市民“天人合一”的休闲需求,生态旅游因强调以原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重视生态环境体验和保护,深受环保旅游者关注,已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3、修学旅游市场潜力巨大修学旅游将教育与旅游结合在一起,并通过旅游推进深入教育。修学旅游范围较广,可以包括中小学生的暑假夏令营、冬令营、春游、郊游等,还可以包括大学期间的学生互换项目,进行从2-3个月甚至一年不等的修学旅游。该形式的旅游通常会确定一个主题,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景点密切接触,深度体验,甚至与当地居民共同生活一段时间,以体验风土人情和当地民族民俗。北京拥有全国顶尖的教育研究机构和高校,每年都有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学生前来学习交流,修学旅游市场开发潜力巨大。潭柘寺镇已建成中国乡村首个碳汇生态修复示范科普基地,为修学旅游提供独特的科普教育场所,从而吸引各地学生旅游团体。二、潭柘寺镇特色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潭柘寺镇旅游资源丰富,涵括8大主类、18个亚类、36种基本类型,共计140余处旅游资源单体。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单体占一半到左右,可见该镇民俗文化资源丰富。而独具代表则是潭柘寺佛教文化休闲区、天门山森林文化度假区和赵家台古村落休闲区。 表1:不要冒号,之间空2格即可 主要旅游资源分类表表格是三线表,表格在文中要有引用主类亚类基本类型旅游资源单体地文景观综合自然旅游地山丘型旅游地天门山、定都峰、潭柘寺十景中的九龙戏珠、千峰拱翠、雄峰捧日地质地貌过程形迹岩石洞与岩穴天门山天生桥、贾沟天井、草甸水洞穴、八奇洞奇特与象形山石天门山天然长城、贾沟树状石、元宝石、怪石、卧佛山独峰白熊观日水域风光天然湖泊与池沼潭池潭柘寺龙潭泉冷泉潭柘寺龙潭泉生物文化景观树木独树赵家台13棵古油松(10棵一级)、1棵古槐、1棵古柏;南辛房5棵一级古树,26棵二级古树;草甸水1棵二级古槐;贾沟1棵二级古槐;阳坡元1棵二级古槐;潭柘寺古银杏、古七叶树、古柏、古油松等。花卉地林间花卉地天门山各种野花卉、潭柘寺的金镶玉竹林、平原红叶天象与气候景观光现象日月星辰观察地阳光照射下的天门山及古村周围天气与气候现象云雾多发区雨景、雾景,潭柘寺十景中的雄风捧日、万壑堆云、层峦架月、飞泉夜雨、锦屏雪浪避暑气候地夏季气候凉爽物候景观四季变化明显遗址遗迹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遗址遗迹废弃寺庙广慧寺旧址、弘恩寺旧址、南辛房塔园遗址、朝阳庵遗址、西庵遗址、古刹天仙宫旧址、关帝庙遗址、华严祠军事遗址赵家台地道交通遗迹官厅到峰口庵西古商道废城与聚落遗迹赵家台老村、阳坡元老村废弃生产地磨盘建筑与设施综合人文旅游地宗教与祭祀活动场所潭柘寺康体游乐休闲度假地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教学科研实验场所中国佛学院教学科研实验场所中国佛学院建设工程与生产地南辛房生态修复工程单体活动场馆体育健身馆场南辛房健身文化广场景观建筑与附属型建筑楼阁平原村过街楼、潭柘寺十景中的御亭流杯、殿阁楠熏城(堡)峰口庵关城碑碣(林)天门石刻、赵家台老村明代石碑、潭柘寺石碑群居住地与社区传统与乡土建筑赵家台老村四合院、三合院;平原村李家北宅、李家南宅;桑峪石板房;平原民俗旅游村名人故居与历史纪念建筑彭真别墅即北京日报旧址交通建筑栈道官厅到峰口庵西古商道水工建筑水井赵家台古井旅游商品地方旅游商品菜品饮食香椿农林畜产品与制品核桃、梨、枣、红果、肉鸡、杏、桃、苹果等传统手工产品与工艺品紫石工艺品人文活动人事记录人物 彭真、金章宗、皇太子完颜允恭、朝鲜明僧赖赞、明孝宗皇帝、清康熙、乾隆皇帝、蒋介石民间习俗地方风俗与民间礼仪农业习俗、婚俗、丧俗、生育习俗民间节庆各种节日风俗民间演艺南辛房铜锣灯花会、平原村大秧歌、桑峪吵子乐数量统计8主类17亚类36基本类型约140个资源单体数据来源:*(一)潭柘寺佛教文化休闲区潭柘寺佛教文化休闲区以潭柘寺为主体,包括潭柘寺、八奇洞、王坡村三个小区。潭柘寺景区的管理权不归潭柘寺政府,目前已形成规模较大、设备较好、游人簇拥、收入可观的佛教文化景区。目前在对保护文物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宗教资源及九峰环拱、潭柘十景进行深度开发,全面带动周边旅游发展。八奇洞的旅游资源价值很高,但开发宣传力度不够。在宣传过程中要突出“四个之最”:北方最深的溶洞、中国溶洞中最深潭、北方溶洞中最大的地锅和北方最大的洞腔“八字”地质旋转构造。通过大力宣传,与洞内具体项目优化设计,使其成为潭柘寺镇的民俗文化旅游带动新亮点。王坡村以紧邻潭柘寺龙潭为主要优势,以潭柘寺的“后花园”为发展定位,并且充分利用幽静的环境和优美的自然景观,开展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等活动。(二)天门山森林文化度假区天门山森林文化度假区包括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部分区域和邻近天门山森林公园的一座度假山庄,主要景观为天门山天生桥和天然石长城及弘恩寺西界的摩崖石刻。天门山天生桥千百年承接天地万物的灵气,被视为“天界之门”和“天界圣境”,已成为吉祥美好的象征。且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风景秀丽,森林覆盖率高达90%,境内主要为低山丘陵地形,高差不到500米,适合开展大众旅游项目,使其成为得天独厚的休闲度假目的地。目前建立具有休闲度假、会议旅游功能的生态休闲度假山庄。弘恩寺地界摩崖石刻是潭柘寺镇唯一的一处古石刻题记,具有很高的文化研究价值。(三)赵家台古村落休闲区赵家台老村始建年代不详,据史料及实物推测,最晚为明代。村内地下修筑有地道,家与家相通,构成了坚固的防御体系,有铁台坨之称。因此民间流传有“纸糊的北京城,铁打的赵家台”的说法。受泥石流等威胁,赵家台老村被定为险村,现大部分村民已经搬到潭柘寺镇政府的东侧,除地道外,老村仍存留有许多具有较高价值的历史文物古迹。如老村现保留完整四合院6座、三合院10余座,老宅的木窗为清代建造,做工精细,而且都是榫卯相连,非常坚固结实。每户门前一般都有一对雕刻精美的石鼓或石墩,置于大门的两旁。老宅的影壁,均由砖石砌成,并多砖雕与古宅及石道小巷浑然一体。其中后台为建筑风格独特的明代古宅,建于崇祯年间,建筑修饰均精致考究,极具游赏价值。老村原有两个尼姑庵,一个叫朝阳庵,另一个叫圆通庵,现已无法辨认。其中朝阳庵建于北宋年间,距今700多年,庵内的石碑仍保存完好。村内古钟建于崇祯元年,名平安钟,高1.5米,钟顶为两个龙头,龙头下面有8个小孔和16个大字,钟身正中央写有铸钟时的时间及背景,保存完好。三、潭柘寺镇民俗文化旅游SWOT分析(一)潭柘寺镇民俗文化旅游的优势1、自然舒适的游憩环境潭柘寺镇包括定都阁风景区、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赵家台老村古村落等,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林木茂密、空气清新、恬静幽深的自然资源。对于目前雾霾笼罩的北京城来说,这样的环境对久居大城市的市民充满巨大的吸引力。市民目的是为了缓解压力,从日常的繁忙生活中得到调节,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舒适的自然环境可以更好的陶冶人们的情操,使市民远离城市的喧嚣,让心灵得到一份安静和休息。2、便利通达的对外交通位于门头沟西南部的潭柘寺镇与市区紧密相连,距西南六环仅11km,距地铁苹果园站18km,108国道横穿该镇中心部位,潭柘寺隧道也在2013年全线贯通并直接连接六环。从苹果园地铁至该镇的公交车仅需40分钟即可到达。发达的交通线路使潭柘寺镇与外界的联系更加便利,有利于民俗文化旅游业的发展。3、历史悠久,文化丰富潭柘寺镇不仅拥有潭柘寺、戒台寺、弘恩寺、广慧寺、北京日报社旧址等人文古迹,天门山森林公园、京西八奇洞等丰富的自然地质景观。此外,该镇赵家台老村还有现存完的元代古地道,蜿蜒曲折贯通全村,四百余年的古宅旧院依山而建,上、中、下三层立体式布局对称庄严,规划严谨,具有很强的韵律感。立潭柘寺古松之下,坐戒台寺石板之上,伴清凉山风,闻清脆鸟鸣,品清幽花香,喝清甜泉水,享清净安宁。抚摸岁月痕迹斑驳的围墙,感受历史在身边流淌,聆听一段古老优美的传说,发觉文化在身边荡漾。历史文化资源是民俗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潭柘寺镇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无疑成为其旅游业发展的优势条件。4、深具潜力的旅游市场潭柘寺镇距离北京、天津等大城市较近,紧邻庞大的客源市场,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市民回归自然原生态和文化原生态的需求越来越强。加之,潭柘寺镇在宗教、文化等方面已经有一定的知名度。民俗文化旅游发展可借助潭柘寺的名气,整合现有的旅游资源并与其合力开发旅游产品,并加以合理的宣传营销,从而推动潭柘寺民俗文化旅游会成为京津乃至华北地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根据2011年潭柘寺镇年接待旅游人数统计, 20092013年潭柘寺镇年接待人数:表2:20092013年接待人数表三线表年度增长率(%)接待人数(万人次)200940.6020101446.2820111854.62201221 66.0820131475.34数据来源:*(二)潭柘寺镇民俗文化旅游的劣势1、民俗文化旅游服务人员有待提高原本潭柘寺镇农民的基本经济收入基本上都来源于各煤矿和非煤矿山,自政府发出构建“生态涵养发展区”的指示之后,造成失业人口显著增加。这些失业人员大都没有特殊技能,而且年龄偏大。他们在从事旅游服务过程中,由于受知识文化水平的制约,很难准确理解民俗文化旅游的内涵,从而定位游客真正的体验需求。例如在古村落解说中,当地的服务者未经过专业培训,他们对于村落文化理解不够深刻,很难科学的解释村落布局和风水格局,游客的旅游体验很难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在娱乐项目中真正体现门头沟地区特色的梆子戏、蹦蹦戏、燕歌戏、秧歌戏却少之又少,取而代之却是卡拉OK、麻将、扑克。在经营过程中出现了民俗旅游接待户在景区“拉客”行为,影响了原本和谐的邻里关系。一些接待户甚至有“宰客”的行为,这严重破坏了潭柘寺镇民俗文化旅游的形象。2、旅游基础相对薄弱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潭柘寺镇民俗文化旅游业除了潭柘寺的发展较成熟外,其余景区和旅游资源均开发程度低、知名度低,自我投资能力弱、旅游人才相对短缺。旅游开发的初期需要大量的投入,尤其在景区的道路、给排水等基础设施较差时,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潭柘寺镇的旅游缺少市场机制和市场融资,从而难以克服其旅游基础薄弱的劣势。3、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潭柘寺镇在旅游产品开发上,主要是以特色农产品、应季山货和历史文化观光型产品为主。而目前旅游市场中炙手可热的体验型和知识型的旅游产品体系相对不完善,随着旅游者越来越重视旅游过程中的参与感,必然导致直接购买型旅游产品不能够满足旅游者多层次多角度的旅游需求。目前旅游产品只能停留在“结果”,而真正参与其中的“过程”还相距有一定距离。产品结构的单一和产品体系的不完善会大大制约游客再次游玩的欲望和憧憬感。(三)潭柘寺镇民俗文化旅游的机遇1、北京京郊小长假旅游持续升温近几年随着假期时间的化整为零,交通设施的快速建设,市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北京京郊小长假和周末旅游人次持续上升,这对于拥有近程和短期的潭柘寺民俗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无疑是欢欣鼓舞的消息。再者紧邻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必将成为都市市民休闲度假的理想目的地。2、政府重点建设扶持潭柘寺镇目前正进行村民棚户区拆迁,预计2014年将全部安置上楼。腾退出来的4平方公里的土地整体规划已获批在未来投入300多亿元建设国学院、会所等,并将潭柘寺镇打造成北京第一个文化养心小镇。通过村民住房改造这一举措,不但切实改善了村民们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而且为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业和提高村民生活水平提供了便利条件。潭柘寺镇可以仅仅抓住北京市重点建设文化养心小镇的机遇,打造民俗文化旅游品牌。(四)潭柘寺镇民俗文化旅游的威胁1、同质景区竞争北京市周边区县旅游活动的开展历史较长,已有不少开发成熟、知名度高的景区景点,而且这些景区中不仅有龙庆峡、百花山这样的自然景观;也有妙峰山这样的宗教旅游资源;更有爨底下、灵水村这样的古村落旅游旅游资源;外加许多开发较早的农业观光采摘园,这无疑对潭柘寺镇民俗文化旅游形成巨大的威胁。因此,如何体现特色、创造精品是潭柘寺镇民俗文化旅游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2、村委会统一管理的弊端和威胁村委会的统一管理体现在,目前一些村委会对村内所有的民俗文化旅游接待户进行了统一的宣传和分配。在接待旅游者时由村委会统一进行安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表面上保障了每户的公平和整体的利益,但是这种“包产到户”的管理政策不符合目前市场竞争的发展模式。不利于发挥村民自我经营管理和品牌化的宣传模式,导致了村民对村委会的过度依赖。不利于提高民俗文化旅游民族性、独特性的发展特点。这还会大大降低村民对菜品、旅游产品和娱乐项目的创新探索性与开发积极性,不利于提高民俗文化旅游民族性、独特性的发展特点。村委会的统一管理看似做了分内之事,却影响民俗旅游业整体水平的提升,造成了潜在的威胁。 四、潭柘寺镇民俗文化旅游定位(一)潭柘寺镇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定位京西千年文化养心名镇。内容太少,扩充(二)潭柘寺镇民俗文化旅游主题诠释1、古迹文化古村、古道、古地道、古街巷、古民居、古树等 据万历二十一年(1593)沈榜撰写的宛署杂记记载:新房村(现南辛房)、平原村、草店(现草甸水)、羊保园(现阳坡元)、贾家沟(现贾沟)、赵家台、桑峪村等明代均已成村。古村文化均有遗韵,古文化观赏、考察、体验将成为潭柘寺镇的主题定位,形成以古村及其文化为特色的现代休闲活动。2、佛教文化潭柘寺、广慧寺、弘恩寺等 潭柘寺是北京著名的禅寺:“京郊皇家第一禅寺”、“北京地区最古寺宇”;桑峪广慧寺和南辛房弘恩寺也是京西著名佛寺。禅文化修学活动是潭柘寺镇的重要休闲项目。3、果林文化千亩果桑、千亩核桃、樱桃、京白梨、柿子、桃、枣 潭柘寺镇除了南辛房村建在平川上以外,其他村落都是建在坡顶、半坡或坡麓。其丘陵地形适于果林的生长。千亩果桑、千亩核桃及樱桃、京白梨、柿子、桃、枣、香椿等果林资源品种多样、面积广大,并附会有许多栽植、品果等文化内涵。4、民俗文化吵子乐、太平鼓、紫石砚、编织 潭柘寺镇历史悠久,其广大劳动人民在常年的劳动生活中,形成了内容丰富、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分为农业生产习俗、生活习俗、婚俗、丧俗、生育习俗、节日习俗等。其中各种花会尤其别具特色,如:平原村的秧歌会、南辛房的铜锣灯花会、桑峪村的吵子会等。5、生态文化碳汇工程潭柘寺镇生态修复面积较大,效果显著。引入碳汇这个科学概念,以该镇生态修复、绿化造林的成果作为潭柘寺镇对北京西部生态屏障带“积碳增氧”的贡献。同时又是讲解碳汇知识,对人们进行生态修复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潭柘寺镇特利用这一良好的生态环境,开展生态文化休闲度假游和支持科普教育旅游活动。(三)潭柘寺镇民俗文化旅游功能定位潭柘寺镇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依托,以浓厚的古村文化、佛教文化、果林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为基础,建立禅学修行、休闲度假、碳汇教育、生态旅游、文化体验、民俗参与、康体健身、娱乐运动、商务会议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其中民俗文化是该主体特征,休闲是旅游的主体产品。打造以“文化+休闲”为主体,并与其他旅游功能相融合的综合型民俗文化休闲旅游镇。(四)潭柘寺镇民俗文化旅游形象策划潭柘寺镇历史悠久,分布1700年历史的潭柘寺、千年古树、千年古道、百年古村,基于该镇这些历史悠久的古文化资源,在未来发展定位上应着力打造“京西千年文化养心名镇”。(五)潭柘寺镇民俗文化旅游宣传口号京西文化休闲,千年养心名镇。五、潭柘寺镇民俗文化旅游建议和对策(一)提高宣传积极性俗话说的好: 真金不怕红炉火,酒香不怕巷子深。在信息时代,我们不能消极等待一个偶然过客的发现,再好的商品也需要包装盒宣传。要是想吸引更多的游客,就必然调动起接待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信息膨胀的当下,面对现今众多的宣传媒介,网络宣传平台有覆盖面广、时效性高、成本低廉操作简单的特性,接待户可以通过开设民俗旅游网店或者页面做自己的品牌宣传,如果能联合起来效果会更加理想。同样近些年各种团购的兴起,微博代购,朋友圈分享无疑是时尚快捷的方法,每户接待户可设置自己的二维码,以方便到访的旅游者分享自己的旅游经历和对接待进行评价,因为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这样的宣传会更有说服力。(二)丰富体验型旅游产品体验型旅游产品就是是依托于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民族风俗, 让旅游者在回归自然或者亲近历史的过程中获得享受的旅游产品。根据潭柘寺镇特色的资源状况,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拓展体验型的旅游产品1、参与型的民俗文化。删除参与型的旅游产品是民俗旅游的最大吸引力。潭柘寺镇应以当地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为基础,深入挖掘民俗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出独树一帜的地方特色民俗旅游产品。其中可将每年正月十五转灯游庙和正月初一潭柘寺祭祀求福这两个民俗活动作为旅游开发重点。这样品牌化民俗活动增强旅游者在过程中的体验和互动,从而让他们从被动的单方面静态参观中解脱出来, 更强烈地感受潭柘寺镇千年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气息。2、体验型的农耕文化。农耕活动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这样的风土人情对久居城市的旅游者有着不发抗拒的吸引力。许多市民渴望有个自家的菜园,吃上自己新手种下和收获的农产品,潭柘寺镇周围有梯田和平原地约1780亩,这些地土质好、土层厚、保肥涵水能力强, 非常适合发展精耕细作的观光采摘农业。加之该镇本身拥有赵家台百亩核桃观光园,桑峪村黄芩茶园等特色休闲农业项目。此外还可在此开发建设北京市民的私人DIY农场,平时可组织旅游者参与农场的维护, 这样不但满足了旅游者的农耕需求,普及了基本的农耕知识。而且在民俗文化旅游活动过程中提高了趣味性和参与性, 丰富旅游者的农耕体验。(三)加强与周边各镇合作门头沟区在北方古村落、燕赵文化和北方民俗风情下, 在整体上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民俗文化特色。潭柘寺镇应联合各镇的古村落和成熟的民俗旅游基地。在具体的合作过程中,应充分利用门头沟区内交通纽带的作用,将目前各自发展的镇组合成新的有机整体,相互依存和共赢,并在生态环境建设、特色化经营管理、商品信息共享等方面展开合作。紧抓住将门头沟区定位为北京“生态涵养区”的契机。通过整合各镇的特色旅游资源,将“京西民俗文化旅游”作为品牌进入市场, 努力融入北京的大旅游格局中,开创一条独特的新农村发展道路。(四)政府政策扶持和指导首先是靠政府财政支持和引导性企业融资提高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从硬件上弥补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有限的弊端。还可以由企业参与经营,用先进的管理经营模式集合分散的旅游资源,提高住宿、餐饮、基础设施条件。目前该镇的公共基础设施算是比较完善,但还需要辅以更为人性化的细节生活设施。作为政府应鼓励接待户建设具有吸引力的各类设施,以便真正落实扶持政策。其次在指导服务人员素质的方面应循序渐进一个的过程,政府需要普及和宣传服务在旅游接待中重要作用,委派一些专业学者或者在接待方面经验丰富的代表组织大家学习民俗旅游接待知识,培训过程中考虑到大家的文化程度,多以实地操作为主,更直观的感受和学习。建议平时也应注意培养自己的服务意识,同时在接待过程中积累经验,增加相互交流的机会,从而逐步提高服务水平。结论潭柘寺镇民俗文化旅游应遵循生态文明的原则,提高当地接待户和景区的服务意识和管理水平。在市场竞争下,把民俗文化旅游推向市场,引上旅游舞台,设计特色旅游产品,并进行品牌化和精品化营销战略。加强区域联动合作发展,是周边景区和潭柘寺镇形成特色互补,实现资源共享。总体发展思路应以可持续发展为统领,以生态保护为基础,以文化传承为依托,以乡土民俗为特色,以旅游发展为主线,打造品牌文化养心名镇。参考文献 单起一页1 孙克勤.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概论M .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12.2 邹统钎, 李飞. 社区主导的古村落遗产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北京市门头沟爨底下古村为例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 , 2011 (5) .3 孙克勤,宋官雅, 孙博. 探访京西古村落M . 北京: 中国画报出版社, 2012.4 川底下古村保护与开发规划组. 北京川底下山村保护与旅游开发探讨J .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七年级数学上学期函数基础卷
- 初中卫生管理制度
- 初中体育教师期末工作总结
- 2024-2025 学年成都市小学五年级历史期中模拟冲刺卷(附答案)
- 2024-2025 学年成都市小学五年级地理期中复习模拟试卷及答案
- 2025年护理员知识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学期分数运算强化培训卷
- 2025年卫计培训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功能食品加工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财务知识测评试题及答案
- 学校暗访活动方案
- 2025药物警戒培训
- (项目管理)建设项目后评价报告书
- 导管室设备管理制度
- 社区警务介绍课件
- AI大模型赋能应急管理数字化建设方案
- 《健身指导》课件
- 飞书合作伙伴管理制度
- 防雷防汛防台风培训课件
- 中国城市新分级名单(共337个)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三版)教案:第四章 调适情绪 拥抱快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