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字用法小结.doc_第1页
所字用法小结.doc_第2页
所字用法小结.doc_第3页
所字用法小结.doc_第4页
所字用法小结.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特殊代词“所”字結構 (一)“所”字的本义 “所”字是古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用法较复杂的一个词。“所”字的本义究竟是什么,学术界尚无定论。到目前为止,学术界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遵从说文解字的解释,认为“所”字是一个“从斤户声”的形声字,其本意为“伐木声也”,当属于象声词的范畴,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所”字本义应当为“持斤护卫门户”,即“拿起武器护卫首领或酋长居留的柴扉木房”。“所”字是一个“从斤从户”或“从斤从户,户亦声”的会意字。 (二)现代汉语中“所”跟古代汉语相比较 现代汉语中“所”跟古代汉语相比较,首先是“所”的词性发生了变化,古代汉语中那种做代词的情况到了现代汉语中变成了助词,而且与其它词的搭配范围也缩小了。古代汉语中作为代词的“所”可以跟动词及动宾短语搭配,而在现代汉语中,作为助词的“所”只能跟及物动词组合,而且指称范围仅限于受事,多用于书面语。 (三)概说代詞“所”本身不能獨立作句子成分,有人把它稱作“輔助性代詞”,也有語法書乾脆把它看作“結構助詞”。“所”字與其後的及物動詞或其他詞結合,形成一個名詞性的短語,又稱“所字結構”,充當句子成分,它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的,不能将其拆分,可以承担名词或者名词性的词组所承担的一切语法功能。“所字結構”指代人或事物,可以翻譯作“(所)。的人”、“(所)。的事物”。 (四)所字结构成因 古代汉语中,动词或者动词性词组要想作定语,一般不在它们的后面加连词“之”,而要在它们的前面加代词“所”。例如: 不知道的事情。(现代汉语的句法) 不知之事。(古代不用的句法) 所不知(古代习用的句法) “所不知”就是所字结构,即在动词性词组“不知”的前面加“所”,使之成为一个名词性词组,表示“所不知道的事情”。例1: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论语子路 所不知 ( ) 2. 指示作用 1.指代作用“所”字指代动词“知”后面出现的中心词,也就是指代“不知”这个行为动作的对象“事情”。因此,这时的“所”是一个代词。我们用曲线1表示出它所指代的是行为的对象,即表示它具有指代作用。 而这时动词性词组“不知”和未出现的中心词,即“所”所指代的行为对象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从语义上可以知道是修饰与被修饰的语法关系,而这种语法关系也是从句中“所”字体现出来的。我们又用曲线2表示他们之间的语法关系,即表示它在句中的指示作用。 结论:凡是“所字结构”,都是代词“所”粘附在及物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之前而形成的名词性词组。“所”字包含有两种作用:其一,指代动词或者动词性词组后面没有出现的行为对象即中心词。其二,指示出动词或动词性词组是未出现的行为对象即中心词的修饰定语。例2:粟者,民之所种。汉书食货志 所种 ( ) 2. 指示作用 1.指代作用“所”所指代的就是动词“种”后面没有出现的行为对象“粟”。而句中“种”和没有出现的行为对象“粟”,从句意中可以知道不是动宾关系“种粟”,而是名词性偏正关系“种的粟”。表示动词“种”和后面没有出现的“粟”是定语和中心词的关系,即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例3:今齐王甚憎仪,仪之所在,必兴师伐之。史记张仪列传所种 ( ) 2. 指示作用 1.指代作用“所”既指代动词“在”后面没有出现的中心词的“地方”,又指示出“在”和后面没有出现的中心词是定语和中心词的关系。(五)“所”字结构根据与“所”结合的核心词的词类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所+动/其他”和“所+介词+动”结构。 1.所+动/其他 (1)所+及物动词,这是所字结构中最为常见,也是最基本的结构类型。其中的“所”是指示代词,指代后面动词所涉及的对象或者宾语。如:奪其所憎而與其所愛。戰國策趙策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左傳僖公三十年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論語子路民无所依。左传晏婴论季世所依是指依靠的人。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史记鸿门宴所取得财物,所宠幸的妇女。“所爱”“所知”“所取”后面没有出现动词所修饰的中心词,但在理解时要补充出省略的内容。(2)所形容詞性詞語“所形容詞”情況少見。一般地,這樣的形容詞或者用作意動,或者用作一般動詞。整个结构仍然作为一个名词性短语出现。如:夫處窮閭厄巷,困窘纖屨,槁項黃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萬乘之主而從車百乘者,商之所長也。莊子列禦寇(身居偏僻狭窄的里巷,贫困到自己的编织麻鞋,脖颈干瘪面色饥黄,这是我不如别人的地方;一旦有机会使大国的国君省悟而随从的车辆达到百乘之多,这又是我超过他人之处。)殺身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難也。墨子兼愛君子所貴乎道者三。論語泰伯(3)所數詞能出現在“所”字之後的數詞主要是“一”。古漢語中“一”常作動詞,“所一”實為“所”與動詞“一”的結合。“所一”即“所統一的地方”。如:夫天下也者,萬物之所一也。(作謂語)莊子田子方(4)所名詞“所”字後面可以是名詞,有時還可以是名詞性偏正結構、名詞性聯合結構。這種名詞活用作動詞,也可用作意動。例如:置人所罾魚腹中。史記陳涉世家(“罾”本是名词,鱼网。这里活用作動詞,“所罾”即“所用網捕的”,作定語)所下者,貧賤夭惡也。莊子至樂(“下”用作意動,“所下”即“所認為低下的”) 2.由于“所”字和动词结合以后组成的词组带有名词性,所以能够被定语所修饰,常见的三种格式: 名词+之+所字结构 名词+所字结构 其+所字结构(1)名词+之+所字结构,例如: 此虎,武松之所打。(见刘景农编著汉语文言语法) 此虎,武松之所打 ( ) 定语 中心词 指示作用 指代作用 名词+之+名词性所字结构 (扩大了的名词性词组) 主语+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第一步分析:全句是判断句。主语:此虎。谓语:武松之所打。第二步设问:此虎是什么虎?此虎是打的虎(把第一层定语确定)第三步再问:此虎是谁打的虎?此虎是武松打的虎(把第二层定语确定)第四步结论:判断句谓语是一个名词性词组,是以“虎”为中心词而逐步扩展了的名词性词组。为什么要这样一步一步地扩展呢?其一,体现出了“所打”这个“所字结构”中,“所”字所指代的动词“打”后面未出现的中心词“虎”是被动者,受事者;其二,既然表示被动性质的所字结构是一个名词性词组,那么,通过连词“之”这个媒介,名词性所字结构前面的主动者、实施者“武松”就受语法关系的支配,处于定语位置上的修饰者了。 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孟子公孙丑上“所不为”可以扩展成“管仲、曾西之所不为”,“管仲、曾西”既是“为”的行为主动者,又是“所不为”的定语。 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孟子梁惠王上(大王的最大心愿可以说给我听听吗?) “所大欲”扩展成“王之所大欲”,“王”既是“欲”的行为主动者,又是“所大欲”的定语。 (2)名词+所字结构,例如:读籍所杀汉军数百人。史记项羽本纪 句中“籍所杀”即“项籍之所杀”的省略。 (3)其+所字结构,是第一种的变式,人称代词“其”在古代汉语中等于“名词+之”,在句中只能做定语,所以“其”仍是修饰所字结构的定语成分。 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战国策赵策三 夺 其所憎 ( ) 定语 中心词 指示作用 指代作用 其+名词性所字结构 名词+之+名词性所字结构 (扩大了的名词性词组) 动词 + 名词性词组作宾语全句是动宾词组,宾语是“其”修饰“所憎”这个所字结构。3. “所”字结构虽然指代行为对象,但是离开上下文,所指对象就比较抽象,含混。不能确指是什么人或者是什么事物。因此,还可以在“所”字之后再加上名词,举出人或事物的名称,这个名词就成了中心词,“所”字结构放在前面作定语修饰它。名词性所字结构作定语修饰后面的名词的格式有两种: 所字结构+名词 所字结构+之+名词 (1) 所字结构+名词 秦王谓坷曰:“取舞阳所持地图。”史记刺客列传 取舞阳 所 持 地图 指示作用存在 指代作用虚化 定语 中心词 名词性所字结构+中心词 名词 + (扩大了的名词性词组) 再扩大的名词性词组 动词+ 名词性词组作宾语“所”字指代的动词“持”动作对象“地图”已经出现,那么它的第一个指代作用已不复存在,我们用曲线表示它的指代作用虚化。然而它的第二个指示作用,即标志动词“持”和已出现的中心词“地图”的语法关系即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是存在的。我们仍用曲线表示。这样,也可以从反面证明,所字结构中所字所指代的和已出现的中心词是一个事物。因此,句中“所持”这个所字结构便成为定语来修饰已出现的中心词“地图”了。 (2) 所字结构+之+名词 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抑亦盗跖之所筑与?所食 之粟,伯夷之所树与?抑亦盗跖之所树与?是未可知也。孟子滕文公下“仲子所居”作“室”的定语。(可仲子所住的房屋,是像伯夷那样廉洁的人所建筑的呢?还是像盗跖那样的强盗所建筑的呢?他所吃的粮食,是像伯夷那样廉洁的人所种植的呢?还是像盗跖那样的强盗所种植的呢?这个还是不知道的。)仲子 所 居 之 室 指示作用虚化 指代作用虚化 定语 中心词 名词性所字结构 + 中心词 ( 扩大了的名词性词组) 名词 + 名词性词组 (再扩大了的名词性词组)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知道“所居”是一个所字结构。“所”字既指代动词“居”的对象,又指示出动词“居”和未出现的中心词是定语和中心词的语法关系。但是在本句中,即在“所居”的后面,既出现了它指代的中心词“室”,又出现了“居”和中心词“室”的关系词“之”,那就是说,“所”字的两种作用都已通过文字表现出来了,证明它的两种功能全部虚化。这就从反面证明了“所”在所字结构中正包含了这两种作用、功能的存在。4. 所+动词+者(1)和及物动词结合以后,区分“所”和“者”的异同。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庄子养生主 见者惊犹鬼神。庄子达生“所见”指代“见”的对象,即被动者、受事者。即“见的(东西)”; “者”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代词,有指代作用但也不能独立做句子成分,必须将它放在别的词语后面,构成“者字结构”,才能充当句子中的一个成分。者字结构也是一个名词性的词组。“者”字放在动词和形容词后面构成者字结构,“者”指代的是动词、形容词的主动者、施事者。“见者”指代行为的主动者,即“见到的人”。“所食”指代“食”的对象,即“吃的(东西)”;“食者”指代行为的主动者,即“吃东西的人”。 (2)古代汉语还常出现“所.者”的格式,它的作用和“所.+动词.”相同,仍是指代行为的对象。“所食者”相当于“所食”,是指“吃的东西”,不等于“食者”。“所”字起着指示行为对象的作用。所爱者,挠法活之;所憎者,曲法诛灭之。史记酷吏列传(他所喜爱的,如果犯了死罪,就曲解法律使那人活下来;他所憎恶的,他就歪曲法令把他杀死。)“所爱者”“所憎者”指“被爱的人”“被憎的人”。 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所善者”,就等於“所善”;“所惡者”,就等於“所惡”。)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战国策齐策四“寡有者”指“寡有的东西”,而不是“寡有的人”。 所 寡 有 ( 者 ) 指示作用 指代作用 定语 中心词 名词性所字结构 “所寡有者”等于“所寡有”,指缺少的东西,而不是指缺少东西的人。从句意来看,“寡有”后面的中心词恰恰是动词行为的受事者、被动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看来“所”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所”字指代动词动作的对象,这时的“者”已不执行本身的指代职能,它完全屈从于“所”字的指代功能,等于形同虚设了。小结:“所”字结构的作用比较复杂,以上举出的指示常见用法,概括起来就是这四种:第一,“所食” 第二,“所食者” 第三,“民之所食”(“民之所食者”)第四,“所食之粟”(“民所食之粟”)(六)“所”字跟介詞搭配使用:“所”字又常用在介詞“從”、“以”、“為”、“與”等字的前面,構成這樣的格局:所+介詞+動詞,指代介詞所介紹的對象。 例1:所+介词+动词(动宾词组)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矩子矣,吾不言。墨子公输(公输盘理屈,但他说:“我知道用什么办法抵挡你) 吾知所 以 矩 子 ( ) 状语 动 宾 定语 中心词 名词性的词组 介 宾 以.(用.办法) 指示作用 指代作用 定语 中心词 名词性所字结构 用.办法这是一个“所以.”式的所字结构,所字指代介词“以”介绍的行为赖以实现的方式手段,即介绍的对象(办法),恰恰是“矩子”动宾词组后面未出现的中心词,由“矩子”和后面未出现的中心词(办法)构成了一般性名词性词组。而这一般性名词性词组的中心词又恰恰是以介词“以”的宾语,意思是“用.的办法”。第三个层次就是该句“所”字的两种作用:第一是指代作用,指代介词介绍的对象就是行为赖以实现的“办法”,而这介词所介绍的对象就是第一层次中一般性名词性词组的中心词,也是第二层次中介宾词组的宾语。第二是指示作用,所字指示介词以及介词后面的动宾词组同后面没有出现的中心词是定语和中心词的关系,亦即修饰与被修饰的语法关系。例2:名词+所字结构 此鲁仲连所以义不帝秦。省略了连词“之”。例3:其+所字结构其妻问其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孟子离娄下例4:名词+之+所字结构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于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 是吾 剑之所 从 坠 ( ) 状 动 定语 中心词 名词性词组 介 宾 指示作用 指代作用 定语 + 中心词 名词词组+之+名词性所字结构 扩大了的名词性词组例5:所+介词+动词+之+名词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恃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战国策燕策(现在国君您派使者来数说我的罪行,我怕您身边的人不了解先王之所以容留在下的道理,又不表达清楚我之所以侍奉先王的真心,所以斗胆用书信回答(您)。)例6:所+介词+动词+名词+者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它們可以表示下面幾種意義。1.動作行為發生的處所,如:是吾劍之所從墜。(呂氏春秋察今)(表示剑从坠的地方)2.行為賴以實現的工具手段和方式方法,如: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爭奪也。(荀子議兵)(表示用来禁暴除害的工具)其竭力致死,無有二心,以盡臣禮,所以報也。(左傳成公三年)(表示用来报答的方式)3.產生某種行為的原因,如: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禮之,此所以亂也。(韓非子五蠹) (儒家利用文章扰乱法纪,狡辩颠倒黑白,游侠使用武力欺人违犯禁令,而君主却都要加以礼待,这就是国家混乱的根源。)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它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表示大过人的原因。“者”字称代,“所”字指示。)(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 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史记项羽本纪(项梁召集原先所熟悉的豪强官吏,向他们说明起事反秦的道理 ) 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战国策赵策三(表示见将军的原因) 4.與行為有關的人物,如:其妻問所與飲食者,則盡富貴也。(孟子離婁下)(七)“所”字直接用在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或者动宾词组的前面,指代上述行为的各个方面;详见课本368页。 其实上古汉语的所字本来就可以直接用在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或动宾词组的前面,指代上述与行为有关的各个方面,并不需要介词表示。例如:冀之北土,马之所生,无兴国焉。(左传昭公四年)(所指代生的处所。)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所指代避风雨的处所。)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荀子劝学)(注意:系的对象是巢,系巢的处所是苇苕,所系者指苇苕而言。者字称代,所字指示。)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所立者表示立的处所,指高山而言。者字称代,所字指示。)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小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注意:渐的对象是芷,用来渐芷的东西是滫,所渐者指滫而言。者字称代,所字指示。)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所指代托庇的凭藉。)诺,恣君之所使之!(战国策赵策)(所指代使之的方式方法。这句是说任凭您怎样支使他。)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孟子滕文公上)(所指代事孔子之道,等於说欲以所以事孔子事之。)彼曾史杨墨师旷工倕离朱,皆外立其德,而以爚乱天下者也,法之所无用也。(庄子胠箧)(所指代无用的道理或原因,等於说法之所以无用也。)(曾参、史鰌、杨朱、墨翟、师旷、工倕和离朱,都炫耀自己使自己名扬天下,所以都是迷惑天下的人,这就是圣智之法之所以没有用处的道理。)邪秽在身,怨之所构。(荀子劝学)(所指代构的原因,等於说怨之所以构。)这种用法似乎比较特殊,其实应该说这也是上古汉语所字的基本用法。后来介词的运用日益普遍,出现了所从所以注意:上古汉语的所以和现代汉语的所以不同,现代的所以是连词,上古和它大致相当的是故,例如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但是现代的所以是从上古的所以发展来的,这里不准备细说。所为所与等等,但是这种基本用法并没有完全被这类新兴的结构所代替,所以我们在同一篇作品里既能看到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的说法,又能看到大官大邑,所以庇身也的说法。(四)在古代汉语里,我们常常见到有所无所何所的说法。有所无所是动宾词组,所字词组用作动词有或无的宾语。何所是主谓倒装的疑问句式,所字词组用作主语,何字用作谓语,何所不容就是所不容(者)何;这种说法在意思上带有周遍性,何所不容意思是无所不容。例如: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木兰辞 无 所 思 ( ) 指示作用 指代作用 定语 中心词 名词性的所字结构 动词 + 名词性词组作宾语 动宾词组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辞 何 所 思 ( ) 指示作用 指代作用 定语 中心词 名词性所字结构 + 疑问代词 主语 谓语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战国策赵策)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礼记礼运)所贵於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战国策赵策)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左传僖公三十年)我之大贤与,於人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