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建瓯市第二中学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3.3遗传、变异和进化课时作业(含解析) (2).doc_第1页
福建省建瓯市第二中学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3.3遗传、变异和进化课时作业(含解析) (2).doc_第2页
福建省建瓯市第二中学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3.3遗传、变异和进化课时作业(含解析) (2).doc_第3页
福建省建瓯市第二中学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3.3遗传、变异和进化课时作业(含解析) (2).doc_第4页
福建省建瓯市第二中学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3.3遗传、变异和进化课时作业(含解析) (2).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遗传、变异和进化一、选择题1.(2014安徽蚌埠高三检测)已知a、b、c、d是某细菌dna片段上的4个基因,上图中w表示野生型,分别表示三种缺失不同基因的突变体。若分别检测野生型和各种突变体中某种酶的活性,发现仅在野生型和突变体中该酶有活性,则编码该酶的基因是()a基因a b基因b c基因c d基因d解析: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仅在野生型和突变体中该酶有活性,说明只有在野生型和突变体中存在该基因,即基因b。答案:b2(2014安徽八校联考)我国在神舟系列飞船中均搭载有植物种子,目的是通过基因突变来进行太空育种。下列有关太空育种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太空中微重力、强辐射等环境条件能大大提高基因的突变频率b太空育种可以缩短育种的年限c为防止种子霉变,一般搭载的都是干种子d即使太空中的条件也不能改变基因突变不定向性、多数有害性的特点解析:理解基因突变的机理是解题的关键。太空育种是借助太空中微重力、强辐射等环境条件来诱发基因突变的,该育种方式仅能提高突变频率,并不能改变基因突变所具有的不定向性、多数有害性的特点。萌发的种子和幼苗的细胞分裂较旺盛,易于诱发基因突变,故不能用处于休眠状态的干种子。答案:c3(2014江西抚州模考)下列说法错误的有()单倍体生物的体细胞中都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不一定都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产生新基因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生物体一定不是单倍体非同源染色体片段的互换属于基因重组a一项 b两项 c三项 d四项解析:理解染色体变异的类型是解题关键。单倍体生物的体细施中不一定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如小麦是六倍体,由其配子发育而来的单倍体中含有3个染色体组,错误;dna上还有一些不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当这些片段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时不引起基因突变,正确;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产生等位基因,错误;单倍体由未受精的卵细胞或精子直接发育而来,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生物体一定不是单倍体,正确;非同源染色体片段的互换是染色体变异,错误。答案:c4(2014江苏扬州调研)选取生理状况相同的二倍体草莓(2n14)幼苗若干,随机分组,每组30株,用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幼芽,得到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该实验的自变量有两个b高倍镜下观察草莓茎尖细胞的临时装片,发现有的细胞分裂后期的染色体数目为56c秋水仙素与龙胆紫一样属于碱性染料,能对染色体着色,从而诱导染色体加倍d实验表明:用0.2%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草莓幼苗的幼芽1 d,诱导成功率最高解析:理解实验过程和染色体加倍机理是解题关键。a选项正确: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秋水仙素的浓度和处理时间;b选项正确:二倍体草莓经秋水仙素诱导成功后,染色体加倍成28,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为56;c选项错误:秋水仙素不能对染色体着色,其诱导染色体加倍的原理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d选项正确:0.2%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草莓幼苗的幼芽1 d,诱导成功率在处理的组别中最高。答案:c5(2014广东揭阳一模)下列有关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a诱变育种可以定向地改变生物的性状b通过杂交育种所获得的新品种均需要从f3开始选取c多倍体育种中,低温处理与秋水仙素诱导的作用机理相似d花药离体培养所获得的新个体即为纯合子解析:理解育种的方式和原理是解题的关键。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a错误;如果杂交育种所需要的优良性状为隐性性状,则可以从f2开始选取新品种,b错误;花药离体培养所获得的是单倍体植株,单倍体植株不一定就是纯合子,d错误。答案:c6(2014天津河东高三模拟)将、两个植株杂交得到,将再作进一步处理,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由到过程中可能出现突变体,经过筛选进而培育成新品种b由到的育种过程中,遵循的主要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c若的基因型为aabbdd,则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总数的1/4d由到过程中体现了幼苗体细胞的全能性解析:理解并区别各种育种方式及其原理是解题的关键。由到是用射线诱导基因突变,所以育种过程依据的主要原理是基因突变。答案:d7(2014广东珠海统考)从起源上看,狗是人类在1万多年前,将捕到的狼长期驯化培育得到的。2013年1月,瑞典进化遗传学家erik axelsson和同事将狗的dna与狼的dna进行了对比,发现狗体内消化淀粉的基因比狼体内的相同基因活跃28倍。有关该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在长期驯化过程中,狗与人类以及人类的饮食协同进化b在长期驯化过程中,狗的消化淀粉的基因发生了定向变异c在狗的驯化过程中,消化淀粉的基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d该现象说明了狗与狼的饮食结构有很大的不同解析: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解题关键。狼为肉食性动物,经人类长期驯化得到的狗为杂食性动物,由于人类食物以淀粉类为主,导致人喂给狗的食物也以淀粉类食物为主。经长期的选择过程,不适应这种饮食结构的被淘汰,逐渐适应的被保留下来。可见,在驯化过程中,发生的是定向的选择而不是定向的变异。答案:b8(2014山东济宁期末)隔离在物种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隔离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b物种的形成都必定先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c遗传组成上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d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解析: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中物种形成的过程是解题关键。并不是所有物种的形成都需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答案:b9(2014浙江宁波期末)对某区域一个种群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测知该种群中基因型aa、aa、aa的个体分别有若干只。假设该种群符合遗传平衡定律,由此我们可以计算出a和a的基因频率。那么,在理论上这个种群中aa这种基因型的频率(n)为()a0n100% b0n50%c0n50%解析:理解基因频率和进化的关系及计算是解题的关键。根据遗传平衡定律,aa的基因型频率n应为2aa,由于种群中aa1,则2aa的取值范围为0n50%(最大值为50%)。答案:b10(2014山东威海统考)一个全部由基因型为aa的豌豆植株组成的种群,连续自交n代,获得的子代中,aa的频率为(1/2)n,aa和aa的频率均为(1/2)1(1/2)n。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可以肯定该种群在这些年中()a没有发生基因型频率的改变b没有发生生物进化c发生了隔离d发生了自然选择解析:理解生物进化的实质是解题的关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说明生物没有进化。答案:b二、非选择题11(2014浙江理综)利用种皮白色水稻甲(核型2n)进行原生质体培养获得再生植株,通过再生植株连续自交,分离得到种皮黑色性状稳定的后代乙(核型2n)。甲与乙杂交得到丙,丙全部为种皮浅色(黑色变浅)。设种皮颜色由1对等位基因a和a控制,且基因a控制种皮黑色。请回答:(1)甲的基因型是_。上述显性现象的表现形式是_。(2)请用遗传图解表示丙为亲本自交得到子一代的过程。(3)在原生质体培养过程中,首先对种子胚进行脱分化得到愈伤组织,通过_培养获得分散均一的细胞。然后利用酶处理细胞获得原生质体,原生质体经培养再生出_,才能进行分裂,进而分化形成植株。(4)将乙与缺少1条第7号染色体的水稻植株(核型2n1,种皮白色)杂交获得子一代,若子一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_,则可将种皮黑色基因定位于第7号染色体上。(5)通过建立乙植株的_,从中获取种皮黑色基因,并转入玉米等作物,可得到转基因作物。因此,转基因技术可解决传统杂交育种中_亲本难以有性杂交的缺陷。解析:本题考查了不完全显性、遗传图解的写法以及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的相关内容。(1)由“甲(种皮白色)乙(种皮黑色)丙(种皮浅色)”可推知该显性现象的表现形式是不完全显性。进一步推出甲、乙、丙的基因型分别为aa、aa、aa。(2)遗传图解应写出亲本的表现型、基因型,雌、雄配子的基因型,子一代的基因型、表现型。(3)将含有愈伤组织培养物的试管放在摇床上,通过液体悬浮培养可以获得分散均一的细胞。原生质体再生出细胞壁是其分裂、分化的前提条件。(4)乙的基因型为aa,假设种皮黑色基因位于第7号染色体上,则可设其基因型为a,由题意得:p:aaa(黑色)(白色)f1aaa(浅色)(黑色)1:1(5)可从基因文库中获取所需基因。基因工程的优势在于可以实现不同物种间的基因交流与重组,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答案:(1)aa不完全显性(2)p种皮浅色 aa雄配子雌配子aaaaa种皮白色aa种皮浅色aaa种皮浅色aa种皮黑色种皮白色种皮浅色种皮黑色121(3)液体悬浮细胞壁(4)种皮浅色种皮黑色11(5)基因文库种间(或远缘)12(2014黑龙江哈三中三次验收)吉林玉米带被称为“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但其栽培的玉米品种抗旱、抗倒伏能力差。假设a、b代表玉米的抗旱、抗倒伏优良基因,这两种基因是自由组合的。现有aabb、aabb两个品种,为培育优良品种aabb,可采用的方法如图所示。请回答相关问题:(1)经过、过程培育出新品种的育种方法称为_,其原理为_。(2)方法还能够从其他物种获取目的基因转入玉米,该方法的优点是_,需要用到的工具酶有_。(3)过程除采用图示射线方法外,还可采用其他手段,如:_。(4)过程在实验室最常用试剂的作用机理是_ _。解析:(1)经、过程培育出新品种的育种方法称为杂交育种,利用了基因重组的原理。(2)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定向改造生物性状,用到的工具酶是限制酶和dna连接酶。(3)过程是诱变育种,采用射线照射、亚硝酸处理等也可实现。(4)过程是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常用试剂是秋水仙素,其能够抑制纺锤体形成,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细胞也不能分裂成两个子细胞,从而使染色体数目加倍。答案:(1)杂交育种基因重组(2)定向改造生物性状限制酶和dna连接酶(3)激光照射、亚硝酸处理等(一个合理答案即可)(4)抑制纺锤体形成13(2014湖北孝感二模)科学家在研究北美两种不同物种果蝇(种1与种2)的进化过程时发现:在百万年之前,北美大陆只有一种果蝇,其基因型为aabbccddeeff,随后不同区域的果蝇出现了不同的基因型(见下图)。当基因a与b同时出现在个体中会发生胚胎早亡;同样,基因c与d或e与f同时出现也发生胚胎早亡。(1)甲地所有的果蝇可被称为_。(2)北美大陆不同区域果蝇在阶段出现了基因结构的差异,这种变化说明基因突变具有_的特点。(3)果蝇最多只能飞跃邻近两地的距离。对历史阶段i而言,甲地与乙地果蝇之间差异的最高级别属于_(物种、个体、基因)之间的差异。判断的理由是_。(4)北美大陆在阶段时,一些地区的果蝇类型消失,其消失的原因可能有_。a某些类型的果蝇不适应逐渐改变的环境b环境导致果蝇基因定向突变c突变产生了新的致胚胎早死基因d某些果蝇类型的天敌大规模增加(5)若甲地果蝇(种1)一个基因组含有15000个基因,甲地共有果蝇50000只;戊地果蝇(种2)一个基因组比甲地果蝇多了25个新基因,戊地共有果蝇38000只。那么,两地果蝇种群基因库的大小状态是:_。解析:(1)某一区域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构成种群。(2)北美大陆不同区域果蝇在阶段出现基因结构的差异,这种变化说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3)甲地与乙地果蝇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交配后代不能存活,导致基因不能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