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1复习纲要.doc_第1页
高中地理必修1复习纲要.doc_第2页
高中地理必修1复习纲要.doc_第3页
高中地理必修1复习纲要.doc_第4页
高中地理必修1复习纲要.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地理必修复习纲要第一章 行星地球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一 天体和天体系统1.天体类型主要有: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云等流星、流星雨、陨石不是天体。天体的组成部分或天体的集合也不是天体。2.天体系统两个以上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组成天体系统。 它们物理空间接近,而不是视觉空间接近。所以星宿、星座不是天体系统。它们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所以地球与火星两者不能构成天体系统。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二 地球的普通性1.太阳系八大行星从内到外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小行星带、)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分成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和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2.太阳系八大行星公转运动的共同点:同向性、同向性、近圆性。三 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1.安全的宇宙空间。太阳稳定,大小行星各行其道。2.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公转周期适中。3.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4.有液态水。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 太阳辐射1.太阳能量来源:内部核聚变反应。2.来自太阳辐射的能源:直接的太阳辐射太阳能热水器现代光合作用转化的生物能如薪炭、沼气古代植物固定的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太阳能转化的动力风能、水能、波浪能其他不是来自太阳能的能源:潮汐能、地热能、核能二 太阳活动1.太阳大气层结构:自里向外依次是光球(最亮)、色球、日冕(最暗),肉眼所见为光球。2.太阳活动类型黑子:光球上的暗黑斑点 耀斑:色球上大而亮的斑块3.太阳活动周期11年。4.影响电磁波干扰大气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高能带电粒子扰乱地球磁场磁暴罗盘失灵高能带电粒子碰撞两极地球高层大气极光地震、水旱灾害可能与太阳活动有关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一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运动形式自转公转中心地轴太阳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自西向东周期太阳日:24小时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恒星日:23时56分4秒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速度约每小时15(除南北两极点外)近每日1。1月初最快,7月初最慢。二 太阳公转运动图本公转示意图中,地轴向右倾斜。相应地,图的右侧A位置是冬至。B、C、D顺次是春分、夏至、秋分。太阳的位置应偏在图的右边。(图中不一定表示出来。)右侧地球公转速度较快。(最快的点在冬至后的1月初。)(注意:有的图地轴向左倾斜,则相应地,图的左侧位置是冬至。太阳的位置偏图的左边。左侧地球公转速度较快。)三 太阳光照图夜半球中央经线为0时昼半球中央经线为12时晨线与赤道交点为6时该纬度各地昼长16小时太阳直射点该纬度各地昼长16小时夏至日昼夜分布的各种视图1.日照图上地方时的确定时间节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 6 时;昏线与赤道上的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是18 时;昼半球中央经线(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 12 时;夜半球中央经线地方时是24时或 0 时。计算规律:同一经线上的各点地方时相同;从西向东顺地球自转方向经度每增加15,地方时增加1小时。经度每增加1,地方时增加4分钟。2.昼夜长短的计算在日照图上,晨昏线将地球上的纬线分为昼弧和夜孤两部分,昼弧和夜弧的长短,决定昼长和夜长。弧度15为 1 小 时。求昼长一般从晨线与经线的交点起到昏线与经线的交点止之间的弧度就是昼长 , 即昼弧15 = 昼长时数 ,24 小时 -昼长时数 = 夜长。 实际操作可以计算昼弧夜弧各占多少格。3.太阳高度角的确定正午太阳高度在直射点为90,由直射点向南、北逐渐降低。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零。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等于90减去当地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的差。H=90丨丨H:正午太阳高度:当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纬度北半球记为正数,南半球记为负数)四 时区与日界线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时区跨经度15度。各时区内统一使用的标准时间称区时,相邻两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日界线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日界线与180经线并不完全重合。地方时和区时的关系某时区的区时实际上就是该地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如北京时间是东八区的区时,也就是采用东八区中央经线(120E)的地方时。日界线1800加一 天今天昨天6月7日6月6日日界线人为界线经 线0时所在的自然界线减一 天在地球上日期变更的界线有两类(如下图):自然界线:地方时0时所在的经线, 0时所在经线两侧日期东大西小。人为界线:国际上规定,原则上以180经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国际日界线两侧日期东小西大。当180经线地方时为0时时,自然界线与人为界线重合,此时全球为一个日期。五 地转偏向力地球表面的物体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的偏转。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不偏。赤道后前左右后前左右初始运动方向最终运动方向辨别左右的关键是认识到左右是基于前后的概念。有前后才有左右。不是图的左右,而是初始运动方向的左右。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纵波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地震发生时,人们先感觉到上下颠簸,后感觉到左右摇晃。船上的人只感觉到上下颠簸。2.莫霍界面陆壳33km深处,洋壳17 km深处地壳、地幔交界处古登堡界面地下2900km深处地幔、地核交界处横波消失,纵波速度陡降横波消失说明地核是液态的。因为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3.地壳和上地幔等不(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二 地球的外部圈层1.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2.大气圈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3.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1.太阳、地面、大气的能量传递过程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地面吸收太阳辐射的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近地面大气。地面长波辐射绝大部分被大气吸收,并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返回地面。即: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2.削弱作用:太阳辐射能透过大气射到地面的时候,小部分太阳辐射能被大气反射、散射和吸收,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3.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使地面散失的能量得到补偿,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4.云量对地面温度的影响白天,云量大(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地面升温幅度小。夜间,云量大(阴天),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地面降温幅度小。所以,云量大(阴天),气温日较差小。地面、月面气温日变化的差异也仿此解释。二 热力环流1.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冷低压低压高压高压ABCD2.热力环流示意图的分析在热力环流中同一垂直面,越往高空,气压越低; 近地面高温对应低压,低温对应高压;(气温、气压分布形势相反)近地面高压,高空低压;近地面低压,高空高压;(近地面、高空气压形势相反)图中气压分布ABCD;(从近地面高压A点开始,顺环流方向推到高空低压)称为“热力环流”,气流运动方向必须顺时针或逆时针构成环状,表现为图中各个箭号必须首尾相接。3.热力环流实例城市热岛环流:总是近地面风从郊区吹到城市,高空风相反。会造成大气污染的工业应布局在热岛环流圈之外。城市周边绿化隔离带应建在热岛环流圈之内。海陆风:白天陆地气温高,吹海风,即近地面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间海洋气温高,吹陆风,即近地面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山谷风:白天山坡气温高,吹谷风,即近地面风从山谷吹向山坡;夜间山谷气温高,吹山风,即近地面风从山坡吹向山谷。三 大气的水平运动1.气压梯度和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方向上,单位距离之间的气压差,称为气压梯度。只要水平面上存在气压梯度,就产生了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这个力称为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太阳辐射(的分布不均)是形成风的根本原因。风指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向指风的来向。2.高空风500hPa498hPa496hPa494hPa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高空大气水平运动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摩擦力忽略不计。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背风而立,低压在左,高压在右。南半球反之。992hPa998hPa996hPa994hPa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3.近地面风近地面大气水平运动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作用。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北半球背风而立,低压在左前,高压在右后。南半球背风而立,低压在右前,高压在左后。判断四个箭头代表的事物。(根据下列说法一一在图上落实)两个方向相反的是风向和摩擦力,与它们垂直的是地转偏向力,剩下的一个是水平气压梯度力。与水平气压梯度力夹角为锐角的是风向,与风向方向相反的是摩擦力。4.近地面到高空风向风速的变化摩擦力的影响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因而从近地面到高空随高度的增加,北半球的风向逐渐右偏,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越来越小,最终风向与等压线平行。与此同时,风速也随高度的增加而加大。高 压低压水平气压梯度力风5.等压线图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相等的各点的连线,叫做等压线。用来表示水平方向上气压高低的变化。气压分布的四种基本形势高压:在等压线分布图上,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压的区域。高压脊与脊线:在等压线分布图上,由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高压脊。高压脊中各等压线弯曲最大处的连线,叫脊线。高压、高压脊盛行下沉气流,一般对应晴朗天气。低压:在等压线分布图上,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低于四周气压的区域。低压槽与槽线:在等压线分布图上,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低压槽。低压槽中各等压线弯曲最大处的连线,叫槽线。低压、低压槽盛行上升气流,一般对应阴雨天气。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风向:以水平气压梯度力为准,向右(北半球)偏转约45,如上图。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称为大气环流。大气环流包括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在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输送热量和水分,促进了地球上的热量平衡和水平衡。一 三圈环流1.三圈环流由低纬环流圈、中纬环流圈和高纬环流圈组成。2.三圈环流在全球近地面形成了六个风带和七个气压带:气压带和风带气流运动方向气流温度变化降水情况极地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热力因素)升温干燥极地东风带从高纬到低纬升温干燥副极地低气压带上升气流(动力因素)降温多锋面雨西风带从低纬到高纬降温多雨雪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动力因素)升温干燥信风带从高纬到低纬升温干燥赤道低气压带上升气流(热力因素)降温多对流雨 形成降水的三个必要条件:充足的水汽,适量凝结核,持续降温。3.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地球上的风带和气压带的位置也随之移动。某些地区被性质完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的交替控制,气候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4.三圈环流控制下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赤道低气压带信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西风带全年冬季夏季全年夏季冬季全年全年多雨夏季多雨全年少雨冬季多雨全年湿润二 季风环流1.海陆分布对气压形势的影响:由于海陆之间的热力性质差异,同纬度地区,夏季,大陆比海洋增温快,气温高,形成热低压,如亚洲低压;冬季,大陆降温快,气温低,形成冷高压,如亚洲高压。北半球,由于陆地面积广,这种影响更明显,在1月和7月的海平面等压线图上,气压带明显断裂成块状。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状分布比较完整。2.典型季风分布区东亚地区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东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最明显,季风环流也最典型。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南亚季风环流的形成不仅与海陆热力差异有关,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更是南亚季风环流产生的主要原因。夏季盛行西南风,冬季盛行东北风。三 气候类型分布模式注意大陆东岸、西岸和内陆气候类型的差异。四 根据气候特征辨别气候类型判断南北半球 最热月在7月(前后),为北半球;最热月在1月(前后),为南半球;全年温差不大的位于低纬地区。 以温定带 (主要看最冷月气温) 最冷月气温高于15,为热带; 最冷月气温在015之间,为亚热带;【注意】例外:温带海洋性气候虽是温带的气候类型最冷月气温却高于0度。最冷月气温低于0,为温带或寒带; 最暖月气温低于10,为寒带。 以水定型(看降水季节分配) 夏雨型:三种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冬雨型:地中海气候年雨型: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少雨型: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一般不要求根据气温降水统计图辨别热带季风和热带草原。它们的细微区别是,一般而言,热带季风雨季来得突然,降水更加集中,年降水量更大。表述上,热带季风分雨旱两季,而热带草原分干湿两季。 第三节 常见天气系统一 锋面系统三种锋面系统降水都是在冷气团一侧锋面系统的实例很重要冷气团回旋箭头是暖锋的标志二 气旋反气旋1.气旋反气旋比较2.气旋反气旋实例气旋:温带气旋、热带气旋(台风)反气旋:副热带高压控制下,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伏旱。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控制下,我国冬季寒冷干燥。3.温带气旋结构分析(北半球)冷锋暖锋暖气团冷气团阴雨区冷锋后暖锋前风向根据纬度位置可以分别出冷暖气团。图上方来自高纬的气团是冷气团,图下方来自低纬的气团是暖气团。等压线弯曲处是低压槽,槽线也是锋线所在位置。根据等压线可以分析风向。(详见本提纲第6页第一节内容最后两行)观察图左侧槽线两侧风向,可以看到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从而判断图左侧是冷锋;同理判断图右侧是暖锋。降水发生在冷锋后和暖锋前,都是在冷气团一侧。气旋中心盛行上升气流,也多阴雨天气。三 降水的四种类型 对流雨:湿热空气强烈受热上升形成,降水强度大,历时短,范围小,常有风暴、雷电。赤道附近地区经常出现,夏季中纬度大陆地区也会出现。地形雨:暖湿空气顺地形抬升形成降水。出现在山地迎风坡。锋面雨:冷暖气团相遇,暖湿空气抬升形成,中纬度地区最常见。台风雨:暖湿空气围绕台风中心旋转上升形成强降水。出现在低纬海域和沿海地区。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过度使用化石燃料破坏森林大气CO2浓度上升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高纬地区农业增产低纬地区农业减产干旱加重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一 相互联系的水体1.各种水体可分为气态水、液态水和固态水。液态水最多,气态水分布最广。固态水只分布在高纬度或高海拔。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各种水体中,海洋水是主体。淡水中,冰川是主体。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2.河流的补给类型雨水补给。它是河流最重要的补给类型。雨水补给具有不连续性和集中性的特点,往往造成河川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我国季风气候区均以雨水补给为主。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主要发生在春季。这类补给在开春后一段时间持续补给,河流的水量变化较平缓。我国东北地区这类补给较典型。【注意】尽管如此,东北地区还是以雨水补给为主。冰雪融水补给。主要指在流域内的高山地区,永久积雪或冰川的融水补给。这类补给也发生在干旱、半干旱的山区。冰雪融水补给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这类补给的河流水量的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我国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这类补给较典型。湖泊水补给。山地地区的湖泊,常成为河流源头。河流中、下游地区的湖泊,能与河流构成互补关系,对河流水量起调节作用。地下水补给。它是河流水量可靠而经常的来源。以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过程线变化平缓,径流的年内分配均匀,年际变化小。地下水与河流之间普遍具有互补关系,但是像黄河下游这样的地上河只能补给地下水,无法接受地下水补给。二 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1.水循环过程与环节降 水降 水蒸 发 蒸 发 水 汽 输 送植物蒸腾地下径流地表径流下渗海 洋【注意】要求熟记水循环各环节名称。尤其注意“水汽输送”、“蒸腾”、“下渗”和“地下径流”这几个容易出错的专业名词。2.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按水循环发生的空间领域可以分为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大类。海陆间循环循环量最大,对人类意义也最为重大。陆地内循环虽循环量最小,但意义次之。3.水循环的意义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调节高地纬之间热量收支不平衡;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塑造地表形态。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 洋流分布规律1.影响洋流流向的因素有盛行风、地转偏向力和陆地形状。赤道30N60N30S顺时针逆时针逆时针信风驱动的洋流西风驱动的洋流大洋西岸中低纬海区分布暖流大洋东岸中低纬海区分布寒流大洋西岸中高纬海区分布寒流大洋西岸中高纬海区分布暖流2.洋流分布模式图北半球形成以副极地为中心的逆时针的中高纬大洋环流,以副热带为中心的顺时针的中低纬大洋环流。北半球洋流流向形如“8”的书写方向。南半球因为南极洲占据高纬,没有形成中高纬大洋环流,只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逆时针的中低纬大洋环流。南半球洋流流向形如“0”的书写方向。北印度洋海域狭小,没有中高纬部分,形成的是深受季风影响的季风洋流。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对于赤道以北海域来说,夏季海水向东流,冬季海水向西流。二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影响大陆沿岸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北大西洋暖流使西北欧形成温暖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秘鲁寒流使南美洲西岸30S到赤道附近形成温凉而干旱的气候。2.影响渔场分布寒暖流交汇处。寒暖流交汇的海区,海水受到扰动;两种洋流汇合还会形成“水障”,鱼群因此集中。如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纽芬兰渔场(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上升流。离岸风作用下,深层海水上涌,底层营养盐上泛,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如离岸的东南信风影响下形成秘鲁渔场。3.影响海洋航行顺洋流航行节约燃料,节省时间;寒暖流交汇形成海雾,影响海运;洋流带来极地的冰山威胁航行安全。4.洋流加快污染物扩散,但同时也扩大污染范围。第三节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1.地区水资源丰歉的指标是多年平均径流量。宝贵的水资源必不可少数量有限生态用水生活用水生产用水淡水资源少,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更少污染进一步使可用水资源减少需求日增需供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2.水资源供需矛盾合理利用水资源节流开源提高节水意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修建水库需供调节时间分布跨流域调水调节空间分布适度开发地下水、海水淡化、人工增雨等扩大水资源范畴3.合理利用水资源供需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比较分类内力作用外力作用能量来源地球内部 放射性元素衰变地球外部 太阳辐射表现形式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风化 侵蚀 搬运 沉积作用结果使地表高低不平使地表趋于平坦地位奠定地形大势雕琢细部景观二 内力作用1.三种内力作用的地位变质作用发生在地壳深处,不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2.地壳运动的方向与结果运动方向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岩层变化水平位移或弯曲变形大规模隆起或凹陷地表形态形成绵长的断裂带或巨大的褶皱山系引起地势起伏变化或海陆变迁总体地位主要次要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运动结果相互渗透叠加。三 外力作用1.风化:岩石在地表环境下崩解破碎的过程。它为侵蚀、搬运、堆积创造条件。2.侵蚀:运动着的水、冰川、空气等使风化碎屑物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3.搬运: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4.堆积:搬运过程中,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以上概念或作用结果了解即可。但是要能分辨各种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了解它们的作用者。如新月形沙丘风力堆积。尤其要熟知课本的几个景观图。岩浆沉积物岩沉积岩岩变质岩岩浆岩岩浆侵入岩沉积物岩沉积岩岩变质岩喷出岩四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浆沉积岩岩变质岩岩浆岩【重熔再生】指向岩浆的箭头【冷却凝固】指向岩浆岩(或侵入岩和喷出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沉积】指向沉积物的箭头【固结成岩】指向沉积岩的箭头(第三种示意图中指向沉积岩的箭头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变质作用】指向变质岩的箭头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一 山地的各种成因山地成因地壳运动褶 皱断 层岩浆活动构造成山蚀余成山向斜山背斜山火山喷发上升岩体火 山断块山1.山地成因2.向斜背斜比较褶曲形态背斜向斜岩层弯曲形态一般向上拱起一般向下弯曲岩层新老关系两翼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侵蚀之前地貌山岭谷地侵蚀之后地貌谷地山岭资源分布状况良好的储油构造良好的储水构造工程适应性适宜开挖隧道不宜开挖隧道顺着岩层向下画箭头,箭头相背的褶曲是背斜,箭头相向的褶曲是向斜。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背斜顶部受到张力,岩石裂隙发育,侵蚀形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石相对坚硬,抗蚀形成山岭。向斜岩层结构不稳定,且容易出现地下水渗漏。3.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板块背离运动,地壳张裂形成裂谷(如东非大裂谷)或发育成海洋(如红海),海洋中央板块生长边界会形成海岭(如大西洋中脊海岭)。板块相对运动,地壳褶皱形成褶皱山脉(如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岛弧(东亚岛弧)和海沟。4.断层两侧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相对上升的岩体形成山地(如华山、庐山和泰山)。【注意】以上3.4.两条列出的例子经常作为考点。5.岩浆沿线状裂隙流出,形成熔岩高原;岩浆沿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二 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1.山区交通运输方式以公路为主,以铁路为辅。2.山区交通线密度低,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3.山区交通线弯曲程度大,同直线距离情况下总长度也大。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一 河流侵蚀地貌河谷的不同发育阶段1.发育初期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形成窄而深的“V” 型谷。2.发育中期下蚀减弱,侧蚀加强形成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凹凸岸相间分布的河谷。这一阶段,总体侵蚀强,堆积弱。河谷持续展宽。3.发育成熟期曲流发育,侵蚀堆积基本持平形成形态稳定的宽浅的“U”型谷。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凹岸深,凸岸浅。码头适宜建在凹岸。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右岸侵蚀较强,仅在平直河道适用。凹凸岸的作用比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更重要。二 河流堆积地貌河流冲积平原包括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三种类型。注意它们的形成过程。山区地势陡峭洪水期流速快携带大量砾石泥沙山前地势平坦河道开阔水流速度减慢砾石泥沙逐渐堆积形成洪积扇扩大,彼此联合1.洪积-冲积平原凸岸水下堆积体持续接受河流堆积长期被水淹没河漫滩偶尔接受河流堆积洪水期被水淹没废弃的河漫滩高于洪水位不再接受河流堆积扩大,彼此联合2.河漫滩平原河流携带泥沙入海泥沙堆积在河口前方流速减慢海水顶托作用水下坡度减缓3.三角洲三 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聚落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尤其是河流的中下游。2.河流对聚落的意义提供生产、生活用水;作为交通运输通道;河流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可提供丰富的农产品。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 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1.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2.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见本纲要第10页)、生物循环(见教材)、岩石圈(见本纲要第13页)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3.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的表现有大气圈:生物改造了地球大气的成分。大气中O2主要来自光合作用;大气中N2部分来自生物作用。水圈:由于生物的选择性吸收,陆地水体的化学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