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3S中验算查询常见问题列表.doc_第1页
3D3S中验算查询常见问题列表.doc_第2页
3D3S中验算查询常见问题列表.doc_第3页
3D3S中验算查询常见问题列表.doc_第4页
3D3S中验算查询常见问题列表.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D3S中验算查询常见问题列表强度验算:设计结果强度与钢材许用应力的比值。如果不满足,在稳定的前提下,可增加截面高度,调整翼板宽度和厚度。 2.绕2轴整体验算:构件在平面外的稳定。如果不满足,可增加构件侧向支撑或减小原侧向支撑的距离。 3.绕3轴整体稳定:构件的平面内稳定。如果不满足,加大构件截面。 4.绕2,3轴剪应力比:构建在受力作用下绕弱轴方向和强轴方向剪力与钢材许用剪力之比。这项一般是满足的,如不满足加大构件截面。 5.绕2,3轴长细比:构件在弱轴和强轴的长细比。如不满足就调整截面的特性,使截面在不满足的一轴的截面惯性矩加大 6.沿2,3轴W/l:构建在弱轴和强轴方向的挠度比。 7.结构最大竖向位移:整个结构竖向位移最大的节点。如不满足,在荷载不能减小的情况下,调整影响最大位移节点的梁或柱,使截面加大。 8.结构最大水平位移:整个结构水平位移最大的节点。如不满足,可以使柱脚刚接或增加柱间支撑等方法来调整。可先用鼠标左键选取单元再按此功能块,或直接按此功能块后在对话框内输入单元号,屏幕将弹出验算结果,如图所示: 说明: 1、一般结构的验算结果包括以下内容: 强度验算:强度验算、绕2轴抗剪应力比、绕3轴抗剪应力比; 整体稳定:绕2轴整体稳定验算、绕3轴整体稳定验算; 局部稳定:翼缘腹板的宽厚比验算; 刚度验算:绕2轴长细比、绕3轴长细比、沿2轴挠度、沿3轴挠度;构件挠度W/L的概念如下。 注意: a、在设计验算结果中的W/L是什么意思 在6.0以后的版本中,我们把杆件的挠度W改为构件的最大位移减去构件支撑点间在最大位移发生处插值之差,5.0前仅仅是构件的相对挠度,5.0计算出来的W/L这个值是没有什么实际利用意义的,所以6.0做了改进;. 在软件得到W后L表示该杆件支撑点间的距离; 对于两端铰接的单元L为单元的长度; 对于梁来说,L表示杆件支撑点间的距离(和软件在自动得到计算长度时的计算方法相同); 构件挠度W/L中W的取法 只有在正确定义了构件的方位后内力分析后 您得到的W/L才是符合实际,尤其是圆截面,请事先定义一个方位再进行计算。 b、对于平面的门式刚架,软件自动寻找结构的最大水平相对位移和竖向相对位移(位移的值是由内力分析得到的,所以用户在改变构件尺寸后需要重新进行内力分析才能得到更新后的当前位移)。 2、选钢结构厂房格构阶形柱选项的显示 实腹柱的查询结果:包括强度验算、整体稳定、局部稳定、刚度验算; 格构柱查询结果: 整体结构的强度、整体稳定、局部稳定、刚度验算、单肢稳定和长细比验算,缀条验算; 说明: 查询不仅包括整体结构的强度、整体稳定、局部稳定、刚度验算外,还包括单肢稳定和长细比验算,缀条验算等,除每一项验算都必须满足外,还必须满足单肢与整体的相关关系,比如单肢最大长细比不能大于整体的0.7倍等。3D3S中带吊车的门式刚架柱顶位移问题一带吊车的门式刚架,跨度18米,5吨吊一台,恒0.15,活0.45,风0.35,柱脚设为铰接.我在用STS计算时,柱顶位移小于H/180,但在3D3S里计算时,柱顶位移却远远大于H/180. 请问各位高手,谁能解释这个问题,谢谢.看柱顶位移的时候还要看荷载组合的情况。3d3s给出的是最大位移量,sts给出的是按规范的组合位移量,不知我说明白没有,你最好看一下两个软件给出的出现最大位移的荷载组合情况就清除了,这应该也是3d3s需要改进的地方吧!1、H/180: 你说的上柱顶位移还是梁挠度? 2、3D3S的位移用的是组合中最大的那个位移作为控制,而有人是按照规范中规定的风荷载作用下的位移作为控制(规范中的确有这个规定),但我们理解如果只考虑风荷载下的位移限制,那么就完全和吊车工况没有关系,在吊车吨位比较大的情况下,这样的设计是否有问题?这个大家可以讨论一下H/180批的是柱顶水平位移. 后来我把吊车水平荷载去掉,重新进行分析,发现这时的柱顶水平位移变小到可以满足门规要求(因为GB50009-2001上第17页有说明:手动吊车及电动葫芦可不考虑水平荷载。单梁吊车应属于其范畴之内吧,不知我的理解是否正确。)一、首先了解一下吊车制动结构的作用:(1)提高吊车梁的整体稳定性(2)加强吊车梁上翼缘。也就是说,制动结构对吊车梁的整体稳定起非常有利的作用,对吊车梁上翼缘也起很大的加强作用。 二、了解了吊车制动结构的作用,就知道什么情况下该加制动结构什么情况下可以不加了:(1)一般情况,吊车梁的整体稳定在不加制动结构难以控制、或者即使控制好了但上翼缘需做得较厚、宽时,就可以考虑加吊车制动结构。(2)吊车梁跨度较大时(比如超过9米),也应在构造上设置吊车制动结构。 三、加不加吊车制动结构跟吊车的工作制无关。刚入门的设计人员培训手稿,比较基础的东西就略掉了,对一些比较易错的或者说比较关键的结合STS使用做了总结。希望大家喜欢和补充。*设计公司钢结构设计培训手稿一、门式刚架设计部分1、平面刚架设计: 1.1、截面的分类和定义:注意定义截面类型,是轧制边还是焰切边。1.2、抗风柱可以兼做摇摆柱输入;可以在框架输入时输入抗风柱,并考虑抗风柱平面外的风荷载(但不能考虑墙面荷载偏心带来的平面外弯矩)。抗风柱和框架可以兼做摇摆柱或者仅做抗风柱(内力图不一样),可以修改抗风柱平面外(在框架平面)计算长度(加系杆或者隅撑)并生产施工图和相应节点图。1.3、框架恒载输入必须输入吊车梁系统给柱带来的偏心力。1.4、吊车参数:偏心指吊车梁中心相对钢柱中心的距离;加载高度为“吊车梁高+轨道高+垫板等厚度”。注意:采用框架优化计算并读入时,要查看钢柱截面高度是否变大,因为可能导致荷载偏心值的变化。然后再截面导入。1.5、吊车梁计算书中的Rmax,Rmin,Tmax不包括吊车梁重的影响,Tmax已经为钢柱节点所有水平力之和(包括左右轮轨)。1.6、构件自重放大系数:考虑的是钢结构计算截面外的附着物(如焊缝、油漆、防火涂料、节点板等导致的自重增加部分)。1.7、净截面和毛截面的比值:考虑螺栓孔等削弱,当所有连接全部采用节点板连接或者局部加强时,可以取1.0。1.8、活载不利布置对框架计算结果的影响: A、对单跨影响不大,挠度不变; B、对双跨中柱刚接:中柱影响最大,与中柱刚接的梁次之,边柱再次之,挠度变化比较大; C、对多跨中柱铰接:中柱影响最小,边柱次之,梁和挠度以及水平位移变化比较大。1.9、独立基础设计输入:考虑常规基础设计,能计入基础梁传来的墙荷载和偏心(注意是设计值,否则结果偏差比较大)。1.10、附加重的定义和输入:比如吊车梁的偏心集中力;砖墙维护(和钢柱有效拉结)带来的水平地震力增大(计入质点上下各一半),并有提示是否参加水平地震力计算。1.11、构件验算规范的选择:对单层钢结构厂房框架计算输出的平面内外计算长度系数有误(按框架梁柱刚度比确定),按门式刚架输出图正确;所以出计算书要修改。另外,普钢对变截面钢梁没有计算方法,可以按门规计算,但控制指标要按普钢要求(宽厚比、长细比、挠度、柱顶位移)。 1.12、平面外的计算长度:原则为侧向有效支撑点的距离。屋面檩条如果和屋面板在沿檩条方向有效连接,檩条可以作为屋面梁的上翼缘侧向支撑(长圆孔不宜过大)。隅撑可以作为屋面梁的下翼缘侧向支撑,隅撑布置决定因素:A、弯矩包络图。特别是风荷载作用弯矩图;B、结构模型。特别注意多跨铰接中柱,并且跨度大、风载大时跨中风载弯矩图,决定跨中隅撑是否省略。C、翼缘应力。总之和你的结构模型要一致。 1.13、牛腿设计验算项进一步完善:弯剪作用下的牛腿强度、牛腿腹板抗剪强度、工形焊缝弯剪强度计算并在计算书中详细给出。 1.14、门式刚架不按抗震规范控制高厚比、宽厚比。抗震级别仅对混凝土部分有效,对门式刚架没有实际意义。 1.15、结构阻尼比自动和选取的结构类别对应:A、单层厂房:0.05;B、不大于12层框架:0.035;C、大于12层框架:0.02。 1.16、摇摆柱的内力放大系数主要考虑铰接端的实际嵌固作用。 1.17、框架分强支撑、弱支撑和无支撑框架。但对弱支撑不能量化分析。所以门式刚架按有侧移框架设计。 1.18、计算结果的查看:对按普钢设计的工程可以按轻钢计算查看结果再用普钢结构标准控制结果。 1.19、程序修改了:A、焊缝强度,按厚度分类;B、提高了8.8级高强螺栓预拉力设计值;C、对Q345/Q390/Q420摩擦面抗滑移系数由0.55改0.5;D、焊缝计算长度焊缝长度-2*焊脚尺寸。 1.20、节点域和加劲肋的设计: A、 梁柱节点斜加劲肋的设计: ; B、 端板加劲肋的设计布置: ; C、 端板厚度设计; D、 摩擦型螺栓节点设计。应力按三角型分布,注意矩心在翼缘,外翼相邻两排螺栓合力在外翼,弯矩反向时按倒三角再设计一次。 E、 摩擦型螺栓按形似三角型设计,矩心在螺栓群中心。如果希望设计图中不超过三种螺栓(锚栓),可以设定直径。1.21、柱脚抗剪键的设计。 A、 时设置抗剪键; B、验算部位:抗剪键根部截面抗弯剪;抗剪键与柱底板焊缝抗弯剪;混凝土承压。如果希望施工图只有一种抗剪键,可以定义类型和型号。 1.22、混凝土柱钢梁排架结构设计。混凝土柱配筋和钢梁应力挠度和定义的支座相关,支座有三种:A、完全抗剪支座。配筋大,钢梁小,挠度小,轴力大,基础大;B、完全不抗剪(简支)支座。配筋小,钢梁大,挠度大,轴力小,基础小;C、部分抗剪支座。介于二者之间。注意和你的施工图模型一致。梁下设置只拉杆对跨度大、风载大的排架无效。 1.23、连续檩条(墙梁)设计。 A、 搭接不下于10是为了保证“连续”条件,截面选取由跨中弯矩决定,搭接长度要求搭接端点弯矩小于跨中最大弯矩。 B、 刚度折减取决与搭接方式,由于不同与栓焊固接,产生位移要求折减,折减越多跨中弯矩越大,建议按单倍刚度计算。 C、 支座弯矩调幅。支座搭接区域有搭接嵌套松动导致弯矩释放要求通过调幅模拟,可以释放10。注意搭接孔径。如果是电阻点焊连接就有所不同。 D、 风载调整值(是否*1.05)以及风载体形系数取决与建筑是否轻钢门架结构。 E、 如果连续墙梁承载单面墙板荷载需要按冷弯薄壁规范计算。因为对连续墙梁规范没有规定双力矩计算方法。再构造上下功夫,减小双力矩影响。 1.24、简支檩条设计。注意“按附录E”设计的前提条件:A、基材厚度不小于0.66毫米;B、屋面板能阻止檩条侧向位移和扭转(压型钢板或者夹心板,用自攻螺钉、螺栓、拉铆钉或者射钉与檩条牢固连接)。C、扣合式、咬合式屋面板不能用附录E设计。 1.25、只拉构件的建模设计。注意只拉构件的计算长度,可以取消交点节点来解决。比如柔性支撑设计。 1.26、吊车梁设计。“其它荷载导致自重增大”指制动桁架、轨道、悬挂荷载、走道板以及板上附加荷载和积灰。“其它水平荷载”对中柱指相邻吊车横向水平荷载作用。疲劳计算默认为重级吊车的应力变化循环次数( ,不下于 次才验算疲劳)。中级吊车可以自定义。 1.27、风载的选取。轻钢明确规定用MBMA,采用荷载规范时“*1.05”,条件为: ; ;坡度 。和按荷载规范计算公式: 计算结果比较结论: A、 铰接柱脚,且 或者刚接柱脚,且 时用荷载规范计算结果偏安全。 B、 其它情况,用荷载规范计算结果比门规小060。 1.28、体形系数和承载面积相关性。承载面积越大,体形系数越小,比如檩条计算中,檩条间距和长度直接影响 大小。 1.2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关于单层钢结构厂房设计规定不适用于单层轻钢结构。抗震控制结构构造措施: A、 构件之间尽量采用螺栓连接; B、 斜梁与钢柱连接下翼宜加腋加强; C、 斜梁与钢柱连接翼缘受压区宽厚比应减小; D、 柱脚设置抗剪键,锚栓采取提高抗拔力构造措施; E、 支撑连接按屈服承载力1.2倍设计 1.30、对H形、工形截面,当 时, 。1.31、柱头位移控制,新旧规范差别: A、 无吊车,轻质墙板由 改为 ; B、 有吊车有驾驶室,由 改 ; C、 地操桥吊,由 改 ; D、 砌体维护无吊车,不变( )。 1.32、当屋面坡度较小时(60mm/m时,根据规程CECS102:2002第6.1.1条第6项,按不考虑截面抗剪屈曲后强度来控制截面的高厚比。当由于这个条件出现高厚比不满足的情况,可以通过以下任一种方式来进行调整: 1)调整截面高度变化(如调整梁构件节点位置,增长变化区段),使截面高度变化率尽量满足60mm/m的要求; 2)加大腹板厚度,满足程序不考虑屈曲后强度对腹板高厚比限值的要求;3)设置横向加劲肋,用工具箱中的基本构件计算来确定满足高厚比要求的情况下,需要设置加劲肋的间距.可以在3d3s计算软件里的设计参数中选择不考虑腹板屈曲后强度这个选项,再把你的截面验算一遍,如果能通过的话就ok了。 利用腹板的屈曲后强度, 有个前提就是腹板在外力作用下屈曲, 根据弹性理论, 考虑几何缺陷和残余应力的影响, 规范以为腹板弯曲正应力crf时腹板屈曲, 并采用腹板受弯的通用高厚比b计算cr, 对于纯弯梁, 当梁受压翼缘受到约束时, 腹板不发生屈曲的h0/tw150.45*SQRT(235/fy), 既对Q345钢h0/tw H0/TW= 56.45 (CECS102:2002) * (注:腹板高度变化= 62.1mm/m 60 mm/m, 按不考虑受剪板幅屈曲后强度控制) 那我们就不用考虑屈曲后强度的利用嘛,只要屈曲前的剪应力满足临界剪应力就ok了。 关于腹板受剪板幅屈曲后强度的利用,以下文字有助于大家理解: 工字形截面构件腹板的受剪板幅的屈曲后强度:当腹板高度变化不超过60mmm时可考虑屈曲后强度(拉力场),腹板在剪力作用下的行为可分为三个阶段,如图所示。第一阶段是屈服前阶段,腹板只在剪应力小于临界剪应力cr的剪力场工作,腹板在剪应力作用下出现主拉应力和主压应力,其作用方向与梁轴成45度角;第二阶段是屈曲后阶段,此时板的压应力虽不再增加,但拉应力随荷载的增加而增加(其方向与屈曲前的主拉应力略有差异),与屈曲前的主拉应力一起形成腹板屈曲后的拉力场,拉力场锚固于上、下翼缘和两旁的加劲肋和腹板,因此利用腹板拉力场时,必须设置腹板横向加劲肋;第三阶段是形成机构而破坏的阶段,屈曲后随着荷载的增加,不仅腹板有一部分受拉屈服,梁的翼缘中还出现塑性铰,使整个梁成为可随时变形的机构。 腹板屈曲前,腹板加不加横向加劲肋,美国规范有专门规定 Hw/Tw=SQRT(2489/(/fy))SQRT(235/fy) 考虑两国规范的差异,取恒载、活载分项系数为1.35,即以 代入式中的 ,则得 Hw/Tw=SQRT(3360/(/fy))SQRT(235/fy),计算结果基本一致。 当然此公式适用于弹性和弹塑性范围,当/fy趋于0.5时,构件接近抗剪屈服强度控制阶段,此公式自然不适用。当腹板高度变化超过60mm/m时,按不考虑受剪板幅屈曲后强度控制,K-受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