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第三单元文选.doc_第1页
03第三单元文选.doc_第2页
03第三单元文选.doc_第3页
03第三单元文选.doc_第4页
03第三单元文选.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文 选论 语论语是孔子门人及其再传弟子集成的。书中辑录了孔子的言行和一些孔子弟子的言行,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汉初所传的论语,有古论、齐论、鲁论之分。古论出自孔子壁中,用古文字写成,孔安国曾为之作训解,但已失传。齐论为齐人所学;鲁论为鲁人所传。东汉郑玄就鲁论篇章,参考齐古,为之作注,今亦残佚。魏时的何晏集汉儒以来各家之说,成论语集解,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论语注本。后来,论语逐渐被人重视,研究的人也很多。至唐文宗时,被列入经书。宋朱熹又把它与大学、中庸(礼记中的两篇)、孟子合为四书,并为论语、孟子作了集注,成为官定的读本,论语从此更为一般人所重视了。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出身於没落奴隶主贵族。生於公元前551年,死於公元前479年。他曾在鲁国做过官,但主要是从事於学术和教育活动。他是我国古代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和大政治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共二十篇,内容包括政治主张、教育原则、伦理观念、品德修养等方面。语言简而易晓,含蓄有致,为语录的典范。其中有很多总结社会生活经验的言论,后来逐步发展为格言和成语,对后代文学语言有很大的影响。论语通行的注本有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和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清刘宝楠的论语正义。今人杨伯峻的论语译注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一)学而1(1)子曰2:学而时习之3,不亦说乎4?有朋自远方来5,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6,不亦君子乎7?1学而是篇名。论语本来没有篇名,后人摘取每篇第一句的两个字作为篇名。2子,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3时,以时,按时。时习,按时诵习(依王肃说)。4说(yu),喜悦,高兴,后来写作悦。5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6人不知,指别人不了解自己。愠(yn),怒。7君子,旧指所谓道德高尚的人。(2)曾子曰1:吾日三省吾身2:为人谋而不忠乎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4?1曾子,名参(shn),字子舆,孔子的弟子。2日,每天。省(xng),检查。3为(wi),介词。谋,策划,考虑,这里指考虑事情。4传(chun),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习,复习,温习。(3)子曰:君子食无求饱1,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2,就有道而正焉3,可谓好学也已4。1无,通毋。2敏於事,在办事情上敏捷。慎於言,在说话上谨慎。3大意是:在学业上有弄不清楚的地方,向有道德的人请教,以正定其是非(依邢昺说)。就,走向,接近。4好,读ho,去声。已,通矣。(二)为 政(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1,思而不学则殆2。1罔,指罔然无所得。2殆,疑惑(从王引之说,见经义述闻通说上)。(3)子曰:由1,诲女知之乎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3。1由,仲由,字子路,孔子的弟子。2诲,教导。女,第二人称代词,后来写作汝。3是,指示代词,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几句大意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4)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1。大车无輗,小车无軏2,其何以行之哉!1而,连词,这里含有假设的意思,等於说如果。可,可以,行。2大车,指牛车。輗(n),辕端横木,缚轭以驾牛者。小车,指马车。軏(yu),辕端上曲,钩衡(衡,横木)以驾马者。(三)里仁(1)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2)子曰:参乎1!吾道一以贯之2。曾子曰:唯3!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1参,曾参。2一以贯之,指用一个道理把一切事物之理贯串起来。以,介词,有用或拿的意思。一是以的宾语,提到前面去了。3唯,答应的声音。4恕,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3)子曰:君子喻於义1,小人喻於利。1喻,明白,懂得。(4)子曰:见贤思齐焉1,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1思齐,想要和他看齐。齐,用如动词。2内,内心。自省(xng),自我检查。意思是说,看见不贤的人,就要自我反省,看有没有同他一样的毛病。(四)公冶长1(1)宰予昼寝2,子曰:朽木不可雕也3,粪土之墙,不可朽也4。於予与何诛5!子曰:始吾於人也6,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於予与改是7。1公冶长,孔子的弟子,公冶是复姓。2宰予,字子我,孔子的弟子。画寝,白天睡觉。3朽,腐烂。4污(w),同圬,涂墙,这里指粉刷。5於,介词,有对於的意思。与(y),语气词,下文的与同。诛,谴责。这句是说,对於宰予这样的人,责备什么呢(即不值得责备的意思)。6始,等於说先前,起初。7改是,改变了这个(听其言而信其行)。(2)子贡问曰1: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2?子曰:敏而好学3,不耻下问4,是以谓之文也。1子贡,姓端木,名赐,子贡是他的字。孔子的弟子。2孔文子,名圉(y),卫国大夫。文是他的谥号。谓,叫做。3敏,理解问题快。4下问,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3)季文子三思而后行1,子闻之曰:再2,斯可矣3。1季文子,名行父(f),鲁国大夫。文也是谥号。三,古人说三的时候,往往不指确数的三,而只表示次数很多。但这里和再相对,所以仍应看做确数。2再,两次,和又、复等字不同。3斯,就。(4)颜渊季路侍1。子曰:盍各言尔志2。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3,与朋友共4,敝之而无憾5。颜渊曰:愿无伐善6,无施劳7。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8。1颜渊,名回,字子渊,孔子的弟子。季路,即子路。侍,卑者陪伴在尊者身旁叫侍。2盍(h),何不的合音。3裘,皮衣。唐石经初刻本无轻字(见阮元论语注疏校勘记)。4共,动词,指共同享用。5把它用坏了也不怨恨。敝,破,坏,这里是使动用法。憾,恨。6伐,夸耀。7无施劳,指不把劳苦的事加在别人身上。8对老年人,使他们安,对平辈的人(朋友),使他们能信任我,对少年人,使他们归依我。怀,归(依孔安国说)。(五)雍也(1)哀公问1: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2,不迁怒,不贰过3。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4!未闻好学者也。1哀公,鲁哀公。2者,语气词。3迁,移。不迁怒,不把怒气转移到与那件事无关的人身上。贰,重复一次。不贰过,不重犯同样的错误。4亡,通无。(2)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1,在陋巷,人不堪其忧2,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1饮,用如名词,饮料。2不堪,忍受不了。(3)冉求曰1:非不说子之道2,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3,今女画4。1冉(rn)求,字子有,孔子的弟子。2说(yu),后来写作悦。道,这里指孔子的学说。3中道,半路。废,停止,这里指因疲乏而走不动了(参照礼记表记中道而废郑玄注)。4画,指给自己画定一个界限,不肯前进。(六)述而(1)子曰:默而识之1,学而不厌2,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3?1识(zh),记住。2厌,满足。3对我来说有什么呀?也就是说,这三件事对我来说都不难。(2)子曰:德之不修1,学之不讲2,闻义不能徙3,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1修,通修,培养。2讲,讲习,研究。3大意是:听到了应当做的事(义),却不能放下暂时可以不做的事,而改从应当做的事。(3)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而枕之2,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1饭,旧读上声,动词,吃。疏食(s),粗粮。2曲,弯曲,使动用法。肱(gng),手臂自肘到腕的部分。枕(zhn),动词,当枕头用。(4)叶公问孔子於子路1,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21叶(sh)公,名诸梁,楚国大夫。2云尔,如此而已。(5)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1三人,等於说几个人,并非确指三。行,走路。焉,指示代词兼语气词,这里指代三人。2这两句意思是: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他们身上的缺点作为自己的借鉴,藉以改正自己身上与他们相同的缺点。(6)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1,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2。公西华曰3:正唯弟子不能学也4!1抑,转折连词,这里有不过的意思。为之,指学习圣人之道。2云尔已矣,等於云尔。3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孔子的弟子。4唯,句中语气词,表示判断。(七)泰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1,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2,不亦重乎?死而后已3,不亦远乎?1弘,大,这里指心胸宽广。毅,刚强。2仁以为己任,即以仁为己任。3已,停止。(八)子罕(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1,不舍昼夜2!1逝者,消逝的事物。斯,指示代词,指川水。夫(f),感叹语气词。2不舍昼夜,是说川水日夜不停地流。舍,止。(2)子曰:三军可夺帅也1,匹夫不可夺志也。1这句是说,三军人数虽多,如果军心不齐,它的主将也会被人夺走。三军,古代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诸侯大国有三军。(3)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1。1雕,通凋,凋谢,凋零。(九)乡党厩焚1,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1厩(ji),马棚。(十)先进(1)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1?子曰:师也过2,商也不及3。曰:然则师愈与4?子曰:过犹不及5。1师,颛(zhun)孙师,字子张。商,卜商,字子夏。两人都是孔子的弟子。2过,超过。3不及,没有达到。4愈(y),胜过。与(y),疑问语气词。5犹,像一样。这句是说:超过或没有达到,都是不好。孔子以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准则,所以认为过与不及同样不好。(2)季氏富於周公1,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2。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3!1季氏,季孙氏,鲁大夫,权威大於鲁侯。於,介词。富於周公,比周公富。2求,冉求。聚敛(lin),指搜刮钱财。附益,增加。3徒,徒党。小子,指门人。鸣,这里是使动用法。(3)子路问:闻斯行诸1?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2!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3,故进之4;由也兼人5,故退之。1闻,听见,这里指听见了应当做的事,即闻义。斯,就,马上。行,实行,实践。诸,之乎的合音字。2如之何,等於如何。3退,指遇事畏缩不前。4进,使动用法。下文退的用法同此。5兼人,指胜人。这是说子路喜欢胜过别人。(4)子路、曾晰、冉有、公西华侍坐1。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居则曰3:不吾知也4。如或知尔5,则何以哉6?子路率尔而对曰7:千乘之国8,摄乎大国之间9,加之以师旅10,因之以饥馑11。由也为之,比及三年1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13。夫子哂之14。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15,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16。如其礼乐,以俟君子17。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18。宗庙之事19,如会同20,端章甫21,愿为小相焉22。点,尔何如?鼓瑟希23,铿尔,舍瑟而作24,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25。子曰:何伤乎26?亦各言其志也27!曰:莫春者,春服既成28,冠者五六人29,童子六七人30,浴乎沂31,风乎舞雩32,咏而归33。夫子喟然叹曰34:吾与点也35。1曾晰(x),名点,曾参的父亲,孔子的弟子。2这两句话历来有不同的解释,今依孔安国说,大意是:不要因为我的年纪比你们大,就不敢回答我的问题。乎,於。尔,你们。3居,间呆着,指平日在家的时候。4知,了解。5或,有人,无定代词。6等於说: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7率尔,轻率急忙的样子。8乘,兵车。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在当时只能算中等国家。9摄,逼近。摄乎大国之间,意为处於大国中间不得伸展。10加,加到上。之,指千乘之国。师旅,指侵略军队。11因之,等於说继之。饥,谷不熟。馑,菜不熟。饥馑,泛指荒年。12比及,等到了。13方,道义的方向。14哂(shn),笑。15如,或者。下文如会同的如同。这两句是指周围六七十里和五六十里的小国家。16足民,即使民富足。17如,若,至於。俟,等待。18我不敢说我能够做,但是,我愿在这方面学习。19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20会,指诸侯会盟。同,指诸侯共同朝见天子。21端,古人用整幅布做的礼服,又叫玄端。章甫,一种礼帽。端和章甫这里都用如动词,即穿着礼服,戴着礼帽。这里指小相所服(依刘宝楠说)。22相(xing),在祭祀或会盟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人。按:宗庙会同,都是诸侯的事。公西华愿为小相,只是谦词。23希,稀。这里是说瑟的声音已近尾声。24铿,象声词。铿尔,等於说铿然,这里形容推瑟发出的声音。在古代汉语中,象声和绘景是用同一种构词法,所以加尔或然(比较:率尔、喟然)。舍,舍弃,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舍。这里指放下。作,起,这里指站起来。25撰,才具(才干),指从事政治工作的才能。26伤害什么呢?意思是有什么关系呢。27亦,副词,这里有只是不过是的意思。28莫(m),后来写作暮。暮春,指三月。者,语气词。29冠(gun)者,成年人。古时,到了二十岁的男子,须行冠礼,此后,就算成年人了,所以用冠者称成年人。30童子,未冠的少年。311)沂(y),水名,在今山东曲阜县南。32风,用如动词,吹风,乘凉。舞雩(y),是古时求雨的坛,在曲阜县东面。33咏,唱歌。34喟(ku)然,长叹的样子。35与(y),赞成,同意。孔子当时知道他的政治主张已经实行不了,所以这样说。三子者出,曾晰后。曾晰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1?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2!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3,是故哂之4。唯求则非邦也与5?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6?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7?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8?1夫(f),指示代词。2已矣,罢了。3让,谦让。4是故,等於说因此。5这句大意是:子路谈的固然是治理国家的大事,难道冉有说的就不是治国大事吗?唯,句首语气词,帮助判断。邦,国家。6安见,怎见得。者,语气词。7不是诸侯的事情是什么?这是说,那也是国家大事啊!8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小相,那末谁能给诸侯做大相呢?之,指诸侯。小,小相。为之小,是双宾语结构,下句同此。(十一)颜渊(1)司马牛问君子1。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2,夫何忧何惧?1司马牛,名耕,字子牛,孔子的弟子。问君子,问怎样才算是君子。2内省(xng),内心反省。疚,病。这里指有愧於心。(2)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1。子夏曰:商闻之矣2:死生有命,富贵在天3。君子敬而无失4,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5-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1亡,通无。2闻之矣,听说过这样的话了。3这两句反映了宿命论观点。4敬,严肃。失,这里指放纵,随便。5四海之内,古人认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所以称中国为四海之内或海内。(3)子贡问政1。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2。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3,於斯三者何先4?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5。1问政,问怎样管理政事。2民信之,人民信任国家。3去,去掉。4何先,先做哪一样,这里是说先去掉哪一样。5人民对政府没有信任,国家就立不住。(4)棘子成曰1:君子质而已矣2,何以文为3?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4,驷不及舌5!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6。1棘子成,卫国的大夫。2质,朴质无华。3何以,何用,为什么用。文,文采。为,句末语气词,经常与何以相应。4夫子,指棘子成。这句意思是:夫子这样说明君子,真可惜呀!夫子之说君子也是主语,惜乎是谓语。5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上已经说出了的话。舌,这里指说出的话。6文犹质也,质犹文也,等於说文质不分。鞟(ku),去掉了毛的皮。这几句是说:如果只要质不要文,那么君子与非君子就不能区别了,就像虎豹的鞟和犬羊的鞟不能区别一样。(5)哀公问於有若曰1:年饥,用不足2,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3?曰:二4,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5?百姓不足,君孰与足?1有若,即有子。2国家的财用不足。3盍,何不。彻,十分抽一的税率,这里用如动词。4二,指十分抽二的税率。5百姓富足了,您跟谁不富足呢?意思是,您也富足了。(6)子曰:听讼1,吾犹人也。必也2,使无讼乎!1讼,诉讼。听讼,断案。2必,一定,必须。(7)季康子患盗1,问於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2,虽赏之不窃3。1盗,偷东西的人。2苟,如果。欲,指贪财。之,介词。3赏,奖励。(十二)子路(1)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1?子曰:必也,正名乎2?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3!奚其正4?子曰:野哉由也5!君子於其所不知,盖阙如也6。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7。事不成,则礼乐不兴8。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9。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10。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无所苟而已矣11。1奚,何。奚先,先做什么?2正,使动用法。名,名称,名分。正名,使名分正。儒家按照自己的标准,要求社会上的人各从其类,各守其位,行事都合乎他的名分。3迂,远,这里指远离实践。后代凡脱离实际,而只知道搬书本,都叫做迂。这句大意是:你竟迂到了这种程度。子之迂也是主语,有是哉是谓语。4为什么要正?意思是没有正名的必要。其,句中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5野,鄙陋。6盖,句首语气词,有大概的意思,实际上表示肯定。阙,通缺。如,词尾。阙如,指存疑,即阙而不论。7事,指政事。8礼乐,指教化。兴,盛。9不中(zhng),指不得当。10措,放。今本措作错。无所措手足,没有放手脚的地方,意思是说,不知如何是好。11苟,不严肃,跟敬相对。(2)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1;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令,下命令。行,指教化得以推行。(3)子适卫,冉有仆1。子曰:庶矣哉2!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3?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1仆,驾车。2卫国人真多啊!庶,众,指人多。3何加,增添些什么?意思是再办些什么。(4)子夏为莒父宰1,问政。子曰:无欲速2,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3,见小利则大事不成。1莒父(jf),鲁邑名。宰,相当於县长之类的官。2办事不要企图很快成功。3达,到达。不达,指达不到目的。(5)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1,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1好(ho),动词,喜欢,跟恶(w)相对。(十三)宪问(1)子曰:为命1,裨谌草创之2,世叔讨论之3,行人子羽修饰之4,东里子产润色之5。1命,辞令,指外交场合的言辞。2裨谌(pchn),郑国大夫。草创,指起草。3世叔,游吉,郑大夫。讨,研究。论,评论。注意讨论与今义的差别。4行人,外交官。子羽,姓公孙,名挥,郑大夫。修饰,指对文章进行修改。5东里,地名,子产所居。润色,指修辞方面的加工。(2)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1。曰2:未仁乎3?子曰:桓公九合诸侯4,不以兵车5,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6!1齐襄公无道,鲍叔牙奉公子小白出奔莒国。后来襄公被杀,管仲和召忽奉公子纠出奔鲁国。鲁送公子纠回齐国,没有打进去,而公子小白先进入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桓公使鲁国杀了公子纠,把管召二人送回齐国。召忽自杀了,管仲请坐囚车至齐。由於鲍叔牙的推荐,管仲作了齐桓公的相。召忽死之、管仲不死就是指这件事。死之,等於说殉难。2这个曰字和前一个曰字是同一人说话,这种重复的曰字常常表示另起一个头。这里表示叙事已毕,再用曰字提出问题。3不算是仁吧?4九合,指多次会合。5不凭藉武力。6如,等於说乃。如其仁,这就是他的仁(依王引之说,见经传释词)。(3)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1!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2,民到于今受其赐3。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4!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於沟渎而莫之知也5?1相,辅佐。2匡,匡正。3赐,恩惠,好处。4微,如果没有。其,句中语气词,有恐怕的意思。被(p),披。衽(rn),衣襟。左衽,衣襟左掩。被发左衽,指当时所谓夷狄(四方外族)的风俗,意思是说中原被夷狄所占。5匹夫匹妇,指庶人,百姓。谅,信用,这里指道义上的固执。经,上吊,吊死。渎(d),小渠。(4)子曰:其言之不怍1,则为之也难。1怍(zu),惭愧。(5)子曰:君子道者三1,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2。1君子道,君子之道。2自道,自己说自己。(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1。1其,指自己。(7)子路宿於石门1,晨门曰2:奚自3?子路曰:自孔氏4。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1石门,地名,在今山东省平阴县北。2晨门,掌管早晚开闭城门的人,即守门的人。3奚,何。奚自,从哪里来。4孔氏,指孔子。(十四)卫灵公(1)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1,有杀身以成仁。1害,损害。(2)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1。1远虑,长远的打算。近忧,迫身的忧患。(3)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1,不以人废言2。1大意是:君子不因为这个人言论好就荐举他。言,言论。举,荐举,推举。2大意是:不因为这个人不好就废弃他的好言论。(4)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1?子曰:其恕乎2。己所不欲,勿施於人3。1一言,这里指一个字。2其,句首语气词,有大概的意思。3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这八个字说明什么是恕。(5)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1。1过,错误。第一个过用如动词,第二个过为名词。(6)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7)子曰:当仁1,不让於师。1碰到要发挥仁的精神的时候。当,动词。当仁,按字面解释是在仁的面前。(十五)季氏1季氏将伐颛臾2。冉有季路见於孔子3,曰:季氏将有事於颛臾4。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5?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6,且在邦域之中矣7。是社稷之臣也8,何以伐为9?冉有曰:夫子欲之10;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11:陈力就列12,不能者止。危而不持13,颠而不扶14,则将焉用彼相矣15?且尔言过矣。虎兕出於柙16,龟玉毁於椟中17,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於费18,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19。丘也闻有国有家者20,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21。盖均无贫22,和无寡23,安无倾24。夫如是25,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26。既来之,则安之27。今由与求也,相夫子28,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29,而谋动干戈於邦内30,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31。1季氏,季孙氏,鲁国最有权势的贵族,这里指季康子,名肥。2颛臾(zhuny),小国,是鲁国的属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3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见(xin),谒见。4事,指军事。5恐怕要责备你吧?无乃,这里有恐怕要的意思。是,代词,复指宾语尔。过,责备。6先王,指周之先王。东蒙主,主祭东蒙山神的人。东蒙,即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县南四十里,西南接费县界。主,主祭人。7指在鲁国疆土里边。8是,代词,指颛臾。社稷,代表国家,这里指鲁国。9为,语气词。10夫子,指季康子。11周任,古代的良史。12陈,陈列,摆出来。陈力,这里有量力的意思。列,位次,职位。13危,不稳,这里指站不稳。持,把着。14颠,倒,跌。扶,搀着。15相(xing),扶着瞎子走路的人。16兕(s),独角犀。柙(xi),关猛兽的笼子。17龟玉都是宝物。龟,龟版,用来占卜。玉,指玉瑞和玉器。玉瑞用来表示爵位,玉器用於祭祀。椟(d),匣子。18固,指城郭坚固。近,靠近。费(b),季氏的私邑,即今山东费(fi)县。19君子厌恶那种态度:想这样,却撇开不谈,而一定要为它作些别的说辞。疾,痛恨。夫,代词,那种。舍,舍弃,撇开。后来写作舍。20国是诸侯统治的政治区域。家是卿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21这两句话应该是: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这样上下文才讲得通。春秋繁露制度篇和魏书张普惠传引论语均作不患贫而患不均。寡,指人口少。22大意是:财富分配公平合理,上下各得其分,就没有贫困。23大意是:上下和睦,人民都愿归附,就没有人口少的现象。24大意是:国家安定,就没有倾覆的危险。25夫,句首语气词。26文,文教,指礼乐。来,使来归附。27安,用如动词,使安定。28相(xing),辅佐。29分崩离析,等於说四分五裂。30干,盾牌。戈,古代用来刺杀的一种长柄兵器。干戈,指军事。31萧墙,国君宫门内当门的小墙,又叫做屏。全句是说季氏见疑於哀公,将有内变(依方观旭说,见论语正义)。(十六)阳货(1)阳货欲见孔子1,孔子不见。归孔子豚2。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3。遇诸涂4。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5:怀其宝而迷其邦6,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7?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8。孔子曰:诺!吾将仕矣。1阳货,名虎,季氏家臣中最有权势的人。欲见(xin)孔子,想让孔子谒见他。2归,通馈,赠送。豚,小猪,这里是指做熟了的小猪。3时,伺,窥探。亡,不在。阳货送孔子豚是打算让孔子回拜他,借此能见得着孔子,孔子不愿和阳货见面,趁他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4涂,通途。5这里的曰和下文的两个曰不可都是阳货自问自答(依毛奇龄说,见论语稽求篇)。6怀,揣在怀里。怀宝,比喻怀藏着才能。迷,乱。这是说孔子有政见藏着不拿出来而使鲁国迷乱。7好(ho)从事,指喜欢从事於政治。亟(q),屡次。时,时机。知(zh),有智慧,聪明。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智。8与,等於说等待。(2)子曰:乡原1,德之贼也2。1原,通愿,忠厚。乡原,等於说好好先生。乡里的人多数认为他忠厚,实际上他是同流合污,以博取忠厚之名。2德的败坏者。(十七)微子(1)齐人归女乐1,季桓子受之2,三日不朝。孔子行。1归,见阳货章注。女乐(yu),女子歌舞队。2季桓子,季孙斯,鲁国的上卿。(2)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1:凤兮2!凤兮!何德之衰3?往者不可谏4,来者犹可追5。已而6!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7!孔子下8,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1接舆,姓陆,名通,字接舆(依邢昺说),楚国的隐者,为了避世,假装疯狂,所以称为楚狂。歌而过孔子,一边唱着,一边走过孔子的旁边。2凤,比喻孔子。兮,语气词,多见於诗歌韵文,用在句末和句中,大致和现代汉语的啊相近。3为什么德行这样衰微呢?这是讥讽孔子不能隐退。4谏,谏止。5未来的事还可能来得及。暗指孔子现在隐退还来得及。6算了吧!而,语气词。7现在从事政治的人危险了!殆,危险。8下,下车(从包咸注)。(3)长沮桀溺耦而耕1。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2。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3?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4!问於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5?对曰:然6。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7,而谁以易之8?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9?耰而不辍10。子路行以告11。夫子怃然12,曰:鸟兽不可与同群13。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14?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5。1长沮(j)、桀溺,都是当时的隐士。长沮桀溺可能不是这两个人的真实姓名。耦,古代的一种耕作方法,即两人各执一耜(s,犁),同耕一尺宽之地(两耜合耕,耕出之地的宽度,恰为一尺)。耦而耕,用耦耕的方法来耕。2津,渡口。3那个在车上拿着缰绳的人是谁?执,这里有执辔(缰绳)的意思。执舆,是执辔於车的意思(从邢昺疏)。4三个是字都是代词,当这个人讲。是也,这里有是这个人的意思。5徒,徒党。6然,等於说是的。7洪水弥漫,天下都是这样。比喻社会纷乱。因问渡口,故借水作比喻。滔滔,水弥漫的样子。8你们和谁来改变它呢?以,与。易,改变(依朱熹说)。9再说,你跟随避人之士(指孔子躲避坏人,不同他们合作),难道赶得上跟随避世之士(躲避乱世的人,桀溺自谓,吗?且,连词,这里有再说的意思。而,你,指子路。与其和岂若相呼应,等於现代与其和不如相呼应。10耰(yu),播种以后,用土盖上。辍(chu),停。11以告,把这话告诉了孔子,以后省略了宾语。12怃(w)然,发愣的样子。13鸟兽我们不可以跟它们同群。即不能隐居山林,必须在社会中生活。14我不是跟人群在一起而是跟谁在一起呢?这是说不能隐居。斯,这。徒,徒众。斯人之徒,等於说人群。两个与字都当跟在一起讲。15与字后面省略了宾语。(4)子路从而后1,遇丈人2,以杖荷蓧3。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4,五谷不分5,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6。子路拱而立7。止子路宿8,杀鸡为黍而食之9,见其二子焉10。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11。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12!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13。1子路跟随孔子而落在后面。2丈人,老人。3荷(h),扛。蓧(dio),古代除草用具。4四体,四肢。勤,劳。5五谷,稻、黍(黄米)、稷(与黍相似,不黏,即穈子)、麦、菽(豆)。分,辨别(依朱熹说)。6植,倚(依孔安国说)。芸,通耘,除草。7拱,拱手,表示敬意。8止,留。9为黍,作黄米饭。10使二子拜见子路。见(xin),使见。11到了丈人家里的时候,原来丈人已经走(出门)了。12想使自己身子乾净,却乱了大伦。伦,人伦,古代社会所规定的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大伦,指君臣之义。13自己的学说行不通,自己早已知道了。(十八)子张(1)子夏之门人问交於子张1。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2,其不可者拒之3。子张曰:异乎吾所闻4。君子尊贤而容众5,嘉善而矜不能6。我之大贤与,於人何所不容7?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1交,指交友之道。2可以交往的,就跟他在一起。与,见微子长沮桀溺注。3拒,拒绝。4和我所听到的不同。乎,於。5容,包容。众,普通人。6嘉,赞美。矜,同情。不能,指无能的人。7何所不容,即所不容者为何,也就是无所不容的意思。(2)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1。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2。1食,蚀。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蚀。2更(gng),改变。仰,敬仰。(3)卫公孙朝问於子贡1,曰:仲尼焉学2?子贡曰:文武之道3,未坠於地,在人4。贤者识其大者5,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6?1公孙朝,卫大夫。公孙,复姓。2焉学,从哪里学。3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4在人,在於人们之中,是说人们还有能记得的(依朱熹说)。5识(zh),记住。其大者,其中之大者。其,指文武之道。下文其小者同。6亦,又。何常师之有,等於说有何常师。之,代词,复指宾语常师。礼记礼记是一部资料汇编性质的书。是七十子后学者和汉代学者所记。其所记录的都是战国秦汉间儒家的言论,特别是关於礼制方面的言论,内容很复杂。其中有的是解释礼经(即仪礼),有的是考证和记载礼节制度,有的是记述某项礼节条文和某项政令,有的是谈关於礼制的理论。此外,还有些篇幅是专门记录孔子和七十子的言论以及孔门和时人的杂事的。其中有很多东西是封建性的糟粕,但这部书所收集的资料反映出古代社会伦理观念、宗法制度、阶级关系和儒家各派的思想等等,对研究这些问题还有不少参考价值。其中有些言论,是值得批判地继承的。礼记有两种本子,都是汉人辑录的。载德辑录本叫大戴礼记,原有八十五篇,现存三十九篇。戴圣辑录的叫小戴礼记,共四十九篇,就是现在通行的礼记,东汉郑玄给它作了注,唐孔颖达作了疏。这就是所谓礼记注疏,是最通行的注本。此外较通行的还有元代陈澔的礼记集说和清代朱彬的礼记训纂、孙希旦的礼记集解。有子之言似夫子(檀弓上)1有子问於曾子曰2:问丧於夫子乎3?曰:闻之矣。丧欲速贫4,死欲速朽5。有子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参也闻诸夫子也。有子又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子曰:参也与子游闻之。有子曰:然。然则夫子有为言之也6。1檀弓是礼记的篇名。原篇没有小标题,以下各篇同。2有子,即有若。3在夫子那里听说过丢官罢职的事情吗?问,当作闻(依经典释文)。丧(sng),失去,丢掉,这里作丢官罢职讲。夫子,指孔子,下同。4丢了官,希望快点穷。5死了,希望快点腐烂。6有为(wi),有所为(wi),是有目的的意思。曾子以斯言告於子游。子游曰: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1!昔者,夫子居於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椁2,三年而不成。夫子曰:若是其靡也3,死不如速朽之愈也4。死之欲速朽,为桓司马言之也5。南宫敬叔反6,必载宝而朝7。夫子曰:若是其货也8,丧不如速贫之愈也。丧之欲速贫,为敬叔言之也。1有子的话像夫子,像得可厉害啊!有子之言似夫子是主语,甚是谓语。2桓司马,桓魋(tu)。椁(gu),同槨,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3其靡若是的倒装。靡,奢侈,浪费。是,代词,指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的情况。4愈,比较好。5为,介词,这里有针对的意思。6南宫敬叔,即鲁孟僖子的儿子仲孙阅。反,回到鲁国。他曾失去鲁国官位而离开过鲁国。7载,以车装载。宝,珍宝,宝物。南宫敬叔这样做,是想行贿以求复位。8货,财物,这里用如动词,当以财物收买别人讲,就是贿赂。这一句和上文若是其靡也句法相同。曾子以子游之言告於有子。有子曰:然。吾固曰非夫子之言也。曾子曰:何以知之?有子曰:夫子制於中都,四寸之棺,五寸之椁1,以斯知不欲速朽也2。昔者,夫子失鲁司寇3,将之荆4,盖先之以子夏,又申之以冉有5,以斯知不欲速贫也。1实即夫子制四寸之棺五寸之椁於中都的意思,不过语序稍有不同。制,规定。中都,鲁国的都邑。故城在今山东汶上县西。孔子曾经作过中都宰,所以他能在中都制定些制度。四寸五寸都指厚度。2以斯,等於说因此。3失掉鲁司寇官位。4荆,楚国。之荆,指到楚国应聘。5用子夏先去表明孔子的意思,又用冉有去重申这个意思。盖,句首语气词,表示确定。战于郎(檀弓下)1战于郎。公叔禺人遇负杖入保者息2。曰3:使之虽病也4,任之虽重也5,君子不能为谋也6,士弗能死也7,不可,我则既言矣8!与其邻重汪踦往9,皆死焉。鲁人欲勿殇重汪踦10,问於仲尼。仲尼曰:能执干戈11,以卫社稷,虽欲勿殇也,不亦可乎?1春秋时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齐国进攻鲁国,鲁国和齐国在郎那个地方作战。郎,鲁国地名,在今山东鱼台县。2公叔禺(y)人,鲁昭公的儿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