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第11册语文教案(全册65页)_第1页
人教版第11册语文教案(全册65页)_第2页
人教版第11册语文教案(全册65页)_第3页
人教版第11册语文教案(全册65页)_第4页
人教版第11册语文教案(全册65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备课! 人教版第 11册语文教案 (全册 ) 1、桂林山水 第 1 课时 总第 个教案 授课时间 学情分析: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课文 1、 2自然段,了解桂林山水总的特点和漓江水的特点。 3对照课文观察图,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桂林是世界闻名的游览胜地。那里的山 青,水秀,洞奇,石异,园美。 桂林山水甲天下 道出了她独特的美和人们对她的由衷赞叹。 1出示书中插图(或投影); 2播放桂林山水录像; 3教师范读课文; 4学生谈谈感受。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大家思考:文中哪些词语引起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呢?这一段在全文起了一个什么作用? 2重点体会 人们都说: 桂林山水甲天下 (提示:这里的 都 字,道出了桂林山水在人们心中的位置。那么,桂林山水是不是人人赞美呢?还要我们在亲身感受后才能得出结论。 甲 天下 就是天下第一,本段作者抓住了桂林山水总的特点,在文中起了总起的作用。)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2默读课文,用笔画出漓江水的特点,想一想课文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3交流讨论 静: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感觉) 清: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视觉) 绿: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想象) 3体会词语和句子。 投影: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这是什么句?说说 无瑕、翡翠 的意思。 (这是比喻句, 从色彩和质地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美。无瑕:没有一点斑点,非常纯净;翡翠:一种绿色的硬玉,有光泽。)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美来,读出对漓江水喜爱赞美之情。 5检查朗读,注意指导 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中 啊 的正确读法。 (四)作业: 1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2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桂林山水 第 2 课时 总第 个教案 授课时间 语文备课!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三、四自然段,了解桂林山的特点。 2背诵全文。 3检查生字、新词。 4总 结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读文,看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哪些不同?把桂林山的特点画下来。 特点:奇(拔地而起,形态万千) 秀(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 险:(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2结合课文解释: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屏障;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拔地而起:指桂林的水不像一般的山逐渐高上去,而是仿佛从地面上突然高出来的似的。拔:高出、超出。 各不相连:指桂林的山不像一般的山连绵起伏,接连不断。而是各自都平地崛起,互不相 连。 奇峰罗列:罗列:排列。奇形怪状的山峰沿江排列。 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有的像,有的像 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指桂林的山像屏障似的遮挡着这一带。 危峰兀立:高高的山峰直挺挺地耸立着。危:高,兀:高高突起。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3练习朗读(可小组中互相读)读出桂林山的特点和喜爱之情。 板书 4小结:作者在观察桂林山时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时又用了什么方法? 观察:抓特点。观察时注意了山的形与色并进行了丰富的想象。 描写:运用 比较的方法突出了桂林山的特点,比喻句、排比句式的使用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形美、色美,使人读起朗朗上口,富有诗韵。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朗读第四自然段。想象一下: 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 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的感觉,然后说一说。 (三)检查生字预习。 (四)指导背诵 1朗读练习。 2熟读后再练习背诵。背诵时先求熟练,后求有感情。 (五)指导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 (六)作业 1抄写字、词。 2背诵全文。 教学反思: 2、林海 第 1 课时 总第 个教案 授课时间 学情分析: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讲了大兴安岭的景物及其在国计民生中的作用,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由衷的喜爱之情。 教学内容: 语文备课! 1、学习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并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 1、我们学习过美丽的小兴安岭,在我国的内蒙古高原东部,还有一条东北 -西南走向的 山脉叫大兴安岭。那里群岭起伏,森林茂盛,生长着大片的原始森林,是名副其实的林海。 板书:林海 2、释题:课题中的 林 指的是什么地方的 林 ? 林海 又是什么意思? 3、出示幻灯,简介大兴安岭。 大兴安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和黑龙江省的西北部,呈东北 -西南走向,海拔1100-1400米,它的森林以落叶松、红松、白桦为主。 二、初读课文,学习课文的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及生词。 2、读准生字词,同桌互查。 3、再读课文,读准字音。 4、记忆字形,了解字义。 ( 1)分析字形结构。 (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孤峰突起:单独的一个山峰高高地耸立着。 盛气凌人:形容骄傲蛮横,气势逼人。 目之所及:眼睛能看到的地方。 千山一碧:许许多多山峰都是碧绿的颜色。 兴国安邦:国家兴盛安定。 悦耳:好听。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 1)初入大兴安岭觉得名字悦耳。 ( 2)岭的样子。 ( 3)岭的颜色绿得难以形容 。 ( 4)林就像大海一样。 ( 5)花多而美。 ( 6)木材用途广泛。 ( 7)作者看到大兴安岭的林场后的感受。 3、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 1)试着说出分段依据(按照不同的内容分段) ( 2)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作者刚进入原始森林时的感受。 第二段:(第二至第六段)从岭、林、花三个方面介绍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第三段:(第七自然段)参观林场时的见闻和感受。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语文备课! 2、朗读课文。 林海 第 2 课时 总第 个教案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并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内容: 1、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自由读课文。 2、思考: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二、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作者来到大兴安岭有什么感觉?这个感受是怎样来的?(感到大兴安岭的名字是那样的亲 切与舒服,这一感受是眼见脚踩手摸等深入林中观察的结果) 2、指导感情朗读,要读出亲切舒服之感。 3、这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总述) 三、重点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这段主要写了什么?(岭的特点) 2、自读后小组讨论,大兴安岭的 岭 、 林 、 花 各有什么特点。 3、讨论、交流。 岭 的主要特点是 温柔 。 温柔 原指性情柔和,平顺。本课指山势平缓,轮廓柔和,这个特点是通过与秦岭比较得出的 ?quot;云横秦岭 意思是云在秦岭的半山腰,写出了秦岭的突兀险峻。而大兴安岭 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 , 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大兴安岭的 岭 还有一个特点是多。 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 。 看不厌 一是因为 岭 各具形态,二是因为 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 ,看着这样的 岭 ,心里一定感到亲切、舒服。 林 的主要特点是树多成海。 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 , 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 落叶松 , 白桦 。但从 深的、浅的、明的、暗的 可以知道树的种类多。看到这么多树,心中一定感到亲切与舒服。 4、学习本段中的修辞方法,先由学生总结,教师可作适当 点拨。思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不用这些修辞方法可不可以? 5、老师范读,指导朗读。 (大兴安岭真是太美了,谁能带着感情读一读这段?) 6、自由读课文,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展开想象。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如:作者这样描写,在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她们上穿翠绿的衣衫,下穿白色裙子,脚穿多彩的绣花鞋。颜色搭配多么协调,多么漂亮,多么有生气。) 7、小结:大兴安岭的岭温柔,林美丽,花鲜艳,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字里行间洋溢着喜爱与赞美之情,让我们怀着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与赞美,再读这 段课文。 四、讲读第三段。 1、自读第三段,思考: 为什么到了林场, 我 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 如何理解兴安岭 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 2、讨论、交流。 语文备课! 因为在林场看到 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 表现在山林中已经有了不少市镇,人们在愉快地劳动,一是伐木、栽树,一是进行科学研究,使林海得到了综合利用。人们的生产、生活同兴安岭息息相关,所以亲切之感更加深厚。 兴安岭的 兴 有 兴盛 、 兴旺 之意, 安 有 安定 的意思。这是从字面上说,更重要的是,国家的兴盛安定兴安岭也 有一份贡献,所以说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3、为什么说它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 因为大兴安岭不仅有美丽的风光,而更主要的是为祖国的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木材和其它资源,与国家的建设结为一体,与人民的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所以美得并不空洞。 4、指名感情朗读。 5、作者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个人思考后讨论交流。 作者结合对大兴安岭 岭 、 林 、 花 的描写,边写景边抒情;借看 岭 林 花 产生的联想,抒发感情;参观林场,看到林区的发展,看到人们愉快的劳动,幸福的生活,对兴安岭 爱之更深,在叙述中抒发喜爱之情。 五、总结、扩展 1、根据板书,要求学生简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怎样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篇课文是抒情散文,是作家老舍游历大兴安岭后写的,文章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叙述了这个原始森林的景色,并展开联想,抒发作者喜悦、歌颂之情。课文中的三个 亲切与舒服 贯穿全篇,构成整体,中心突出、前后呼应,本文不仅记叙了作者所观察到的景物,而且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联想,抒发了感情。 3、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 1)有感情地朗读 课文。 ( 2)运用 中心突破法 抓住 亲切舒服 重点理解作者第一次感到 亲切舒服 时主要写些什么?文中是怎样体现出作者这感情的? ( 3)采用 举一反三法 让学生用学习作者第一次感受的段落的方法学习第二、三次的段落。 六、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仿照本文写法,写一处景物。 教学反思: 3、古诗三首 第 1 课时 总第 个教案 授课时间 学情分析:本课选了三首古诗,三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它们所写的事物不同,但都抒发了诗人做一个高尚正 直的人的坚定志向。 教学内容: 生字教学,预习古诗,学习墨梅,悟出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学习生字词,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语文备课! 2、思考: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这课书要学习三首古诗。)读后你想到了什么?(我们想到了过去学习的古诗、诗人的介绍特别想知道 古诗三首 指的是哪三首?是谁写的?诗的内容是什么?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 3、明任务:这三首古诗分别是元代、清代和明代著名的诗歌。诗人分别 是王冕、郑燮和于谦。通过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独立学习更多的古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二、指导预习。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洗砚池 千锤万凿 焚烧 乾坤 2、朗读古诗。 3、联系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者划下来。 4、分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三、检查预习。 以读准字音、质疑为重点。 四、学习墨梅 1、了解诗人解诗题。 (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2)墨梅 作者:元代著名画家王冕。 王冕(公元 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 ( 3)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墨梅。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 ( 4)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水墨画的梅花。想知道这幅梅花图是谁画的?墨梅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写墨梅这首诗?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2、讲解诗意。 ( 1)教师范读。 ( 2)指名学生读。 ( 3)学生借助字典、辞典进行自学。(初 步理解字在诗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 ( 4)教师点拨前两句: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 淡墨痕 :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 C理解诗句的意思。(我家洗砚池边的这棵梅树,朵朵花开显出淡淡的墨痕。) D进一步理解。 这两句诗写了梅的什么特点?(突出了它淡淡的色彩。) 从哪个词 可以看出淡淡的色彩?(淡墨痕)应该怎样读出来呢?(自由读、指名读、评读)读至此,产生疑问 -难道梅只有这样一个特点吗? E教师点拨后两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 5)用学习前两句的方法学习后两句。 A指名试读。 语文备课! B理解字义。 清气:清香的气味。这里指纯洁的人品,高尚的节操。 乾坤:天地,人间。 C诗句的意思。(不图人们夸赞它颜色的鲜艳,只求飘散的清香充满天地。) D进一步理解。 墨梅还有什么特点?(清香的气味)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 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作者这样描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这首题画诗,是说作者画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 诗人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梅花的特点,表现了诗人的情怀?(开头两句,由画面上所画的洗砚池写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联系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后两句中突出了墨梅的 清香 作者一语双关,以物喻人,表明了诗人的人品与节操。) 3、朗读全诗。 4、总结全诗: (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有 什么特点? (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 3)想象诗人在这样的美景里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 5、指导学生练习朗读。 6、总结回忆古诗的学习方法。 请大家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墨梅这首古诗的?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五、作业: 1、背诵墨梅。 2、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后两首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古诗三首 第 2 课时 总第 个教案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后 两首古诗。 教学目标: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感情。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指名背诵墨梅。 2、汇报自学预习的情况。 ( 1)强化学习古诗的方法。 ( 2)询问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学习竹石 1、了解诗人,理解诗题。 (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郑燮 (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兴化 (今属江苏省 )人。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是 扬州八怪 之一。 ( 2)理解诗题。(竹石,扎 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的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首诗是题写在他画的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2、抓字眼,明诗意。 语文备课! A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 破岩:山岩的裂缝处。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破碎的山岩之中。 这两句诗中用了一个 咬 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立根原在破岩中 表明了劲竹对生活条件并没有过高的要求,显示出它的生命力极强。 B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 风。 坚劲:坚韧不拔。 任尔:随你。人,任平。尔,你。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遭受无数的磨难仍然坚挺,不管你从何方刮来什么风。 这两句进一步写出了恶劣环境对劲松的磨练以及它不屈不挠的精神。 千磨万击 、 东西南北风 ,指的是无数的磨难,恶劣的环境。面临着如此多的磨难,进一步表现出了不屈不挠的精神。 3、想意境,悟诗情。 ( 1)在你的生活中,你最喜欢哪种植物?你喜欢竹子吗?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 2)诗人喜欢竹子吗?为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作者非常喜欢竹子。作者用质朴的 语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劲竹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寓意十分深刻。这首诗借物喻人。通过咏诵立根破岩之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决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 3)以诗人的身份,怀着对劲竹的敬佩之情朗诵全诗。 三、学习石灰吟。 1、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 1)指名读。(读后评读) ( 2)填空练习。 石灰吟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所做。 2、教师点拨。 ( 1)知诗人,解诗题。 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于谦 (1398-1457)钱塘 (今浙江省杭州市 )人 。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传说这是于谦 12岁时的作品。 ( 2)抓字眼,明诗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 烈火焚烧 与 若等闲 ,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 顽强。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 ,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 3)想意境,悟诗情。 A诗人写的是石灰,石灰有什么特点呢?(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B这首诗借石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语文备课! C诗人用什么方法写出这种深情厚谊呢?(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方法,形象生动,语言也铿锵有力。) D朗读全诗。 四、总结复习。 1、分组朗读三首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1)用什么样的感情读?(语调停顿、语速都应该以据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而定。) ( 2)练习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配乐读、评读。) 2、结合本课的学习,谈谈这两首古诗的写作特色。(这两首 诗的特点是语言质朴,明白如话,没有华丽的词藻和雕琢的痕迹,但表现力极强,表达了诗人发自肺腑的思想感情,诗意极浓。这样的诗是达到了很高境界的诗。) 五、作业。 1、朗读背诵古诗。 2、运用归纳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选择一首古诗,试着自学。 教学反思: 4、开国大典 第 1 课时 总第 个教案 授课时间 学情分析:本课记叙了 1949年 10月 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 教学目 标 (一)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及词语。 (二)结合课文,训练提高阅读速度,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三)了解课文,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顺序,并按照这个顺序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提纲。 教学重点、难点 (一)读课文,了解课文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顺序。按课文叙述顺序分段,并列出段落提纲。 (二)结合课文,训练提高阅读速度,掌握一句一句读书的方法,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 1949年 10月 1日这一天是什么日子吗?这一天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我们国家的生日。从 1949年 10月 1日这一天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做主人,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今天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当时的盛况。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 ( 1)正确读生字。(提示学生注意区别檐与瞻的读音的 不同) ( 2)查字典,联系字义,记住字形。( 檐 指屋顶向旁伸出的边沿部分。例如:房檐、廊檐等。课文中指天安门的 城楼檐下 ,均与建筑物是木料有关,所以 檐 字左半部是 木 。 瞻 往前或往上看的意思。课文中指三十万人一齐瞻仰徐徐上升的五星红旗。 瞻 字左半部是 目 。 擎 上下结构,注意下面是 手 。 泽 注意右半部 的下面是 ,而不是 丰 。) 2检查学生读课文。 (三)听配乐朗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有概括的了解。 语文备课! (四)学生默读课 文,边默读,边思考,准备讨论。 学生讨论: 1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盛况的?(课文是按照开国大典之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大典进行中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又按大典进行程序写了三个内容,即:第一,毛主席宣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第二,五星红旗徐徐升起;第三,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写完这三件事,写阅兵式的盛况,再写天安门广场灯火辉煌,群众游行的情况,最后写大典后光明充满北京城。) 2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分段,并 说出各段的主要内容。 3列出段落提纲。(第 1段: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第 2段:从典礼开始到毛主席宣读公告为止。第 3段:阅兵式盛况。第 4段:天安门广场灯光辉煌的景象和群众游行队伍的情况。第 5段:大典结束后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 (五)作业: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开国大典 第 2 课时 总第 个教案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 1、 2段,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及毛主席宣告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 )结合课文,训练朗读,提高阅读速度,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读书习惯。 (三)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四)背诵 下午三点整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 教学重点、难点 (一)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及毛主席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训练阅读能力,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三)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四)按要求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 1段课文。 1指名读第 1段课文。(老师强调朗读要求,有感情地一句一句地认真读。) 2学生默读,思考,讨论: ( 1)开国大典是在什么时间举行的?在哪里举行的?有哪些人参加?参加大典的总人数是多少?(指出文章开头向我们清楚地交待了以上五个问题。) ( 2)大典前,天安门广场布置得怎么样? ( 3)课文中描写了群众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天安门广场来参加开国大典,哪些语句给你留下的印象较深?为什么? ( 4)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 上,队伍已经满满的,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学生对第 1段课文质疑,老师解释。(擎着:举,往上托。宣读:在公开场合向众人朗读布告、文件等。) 4齐读课文第 1段。 5归纳:(课文第 1段写出了开国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先交待了举行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典礼的成员和总人数。然后描述了广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入场的热烈场面。) (二)学习课文第 2段。 1指名读第 2段课文。 2学生默读、思考、讨论: 语文备课! ( 1)在第 2段课文,主要写了开国大典进行中的三件事,请说出是哪三件事?(第一件:毛主席宣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第二件:五星红旗升起来了。第三件: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宣布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 2)下午三点整,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会场上的情形怎样?(说出 排山倒海 一齐投向 的意思。) ( 3)毛主席宣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这句话有什么历史意义?(这句话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它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新中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当家做了主人。) ( 4)当五星红旗徐徐升起时,三十万群众表现得怎样?这说明什么?(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说明他们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当家做主人感到无比激动,无比自豪。) ( 5)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当读到 选举了毛泽东主席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时,会场上的情景怎样?(三十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3齐读第 2段课文。 4归纳:(从典礼开始到毛主席宣读公告为止,这是开国大典的重要部分,主要写了以上三件事。) 5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的含义。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三)指导背诵 下午三点整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这段课文的背诵共 6小节,难度较大。引导学生一小节一小节地背诵。每小节在背诵中要反 复读,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想边记。背诵前学生对不懂的词语、句子先质疑。两个同学互相背诵。) 1男生背 4、 5、 6小节。女生背 7、 8、 9小节。男女生交换背。 2然后指名背诵。 3用投影做填空练习。 ( 1)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 )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 )主席台。 ( 2)毛泽东主席宣布:( )。 ( 3)这( )的宣 告,这( )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 ),传到( ),使全中国人民的心( )。 ( 4)他读到( )这一句的时候,三十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 )。观礼台上同时( )。 (四)小结。 (五)作业:背诵 下午三点整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 开国大典 第 3 课时 总第 个教案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一)继续学习课文第 3、 4、 5段。进一步了解开国大典的 盛况。 (二)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较深刻的句子。 (三)学习课文用词准确、多处运用比喻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一)结合课文训练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 语文备课! (二)理解文章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三)学习文中用词准确,多处运用修辞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第 3段。 1指名读第 3段。 2文中描写几种兵种通过天安门,接受检阅?哪三种?请三名学生分别朗读 描写海军、陆军、空军的语句。 3讨论。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说出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1)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挺着 是描写战士们雄纠纠、气昂昂的样子, 钢铁巨人 给人以坚强高大的印象。这句话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 2)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抛 是描写群众情不自禁地把帽子、报纸等东西向高处扔去。 盖过 是描写群众的欢呼声 之大,超过了飞机的隆隆声。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群众在观看阅兵式时,看到自己的飞机飞上蓝天时的激动喜悦的心情。)( 3)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们的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快乐和激动的心情。呼喊和鼓掌这是表达高兴和激动心情的形式。) 4齐读第 3段。 (二)学习第 4段课文。 1读课文(默读或指名读)。 2说出这段的主 要内容。 3画出文中描写阅兵式后,傍晚时天安门广场景色的句子。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 天安门广场上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 让学生反复读这几句话,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句式整齐的写作特点。这样生动的描写,衬托了人们仍旧沉浸在开国大典的喜悦气氛之中,从侧面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人的无比幸福的心情。) (三)学习课文第 5段。 1指名读课文第 5段。 2说说 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 这话的意思?( 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永远摆脱了过去的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这是人民群众心里的光明。) 3学生齐读第 5段课文。 (四)学生合上书,再次听配乐朗读课文,边听边回忆全文内容。 (五)说出本文的中心思想。 (六)巩固练习。 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跟括号里的词语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用投影出现下列句子。) ( 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走向)会场。 ( 2)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朝着)主席台。 ( 3)两股红流(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走)去。 (七)小结。 (八)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 语文备课! 5、狱中联欢 第 1 课时 总第 个教案 授课时间 学情分析:“狱中联欢”节选自长篇小说红岩第 16章。红岩反映的是全国解放前夕光明与黑暗的一场特殊搏斗。小说所描写的事情发生 在 1948年底到 1949年之间。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学课文,了解时代背景; 2、认识“猩、诙、谐、镣、蒋” 5个字; 3、初读课文,知道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了“唱歌”“交换礼品”“贴对联”“表演节目”等四件事。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 齐读课题,把你收集到的资料介绍给大家。 2、 教师酌情补充。(渣滓洞集中营) 二、指导预习。 1、指名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教师小结:这片课文节选自优秀长篇小说红岩。小说具体而生动的向我们描述了革命前 辈所进行的狱中斗争。 3、阅读提示给我们提出了怎样的要求?(在自己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下面做上记号,再跟大家讨论。) 三、默读课文 1、认识“猩、诙、谐、镣、蒋” 5个字。 2、大体了解课文讲了什么事。 3、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了几件事,其中重点写的是哪几件? 4、在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地方做上记号。 四、反馈自学情况。 1、认读“猩、诙、谐、镣、蒋” 5个字并组词。 2、联系课文理解词语。 扭转乾坤: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乾坤,天地。 妄加评论:乱评一气。妄,胡乱。 猩猩:渣 滓洞集中营的特务头子,因为他是人却没有人的心肝,所以难友们给他取了这么一个绰号。 崩溃:完全破坏,垮台。 翻天覆地:形容变化的巨大而彻底。 江姐:是小说红岩中的主人公,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位革命者,小说中的全名是江雪琴。 监狱之花:是狱中一对牺牲了的革命者遗留下的女婴,她父亲入狱后很快被敌人枪杀,她的母亲因难产去世。是难友们给她取了这个美好的名字。 极乐世界:佛经中指阿弥陀佛所住的国土。佛教徒认为居住在这个地方,就可以获得光明和快乐,摆脱人间一切烦恼,也叫西天。 苍劲:苍老挺拔。课 文里指字写得成熟、有力。 洋溢:充分流露。 诙谐:形容说话有趣,引人发笑。 参禅:原为佛教名词,指彻底理解了佛教禅宗的奥秘。这里借用这个佛教名词,说的是要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谛。 挑剔:挑毛病,找碴儿。 博得:取得,得到。 劣绅和土豪:指旧社会农村中有钱有势的地主、恶霸。 语文备课! 谨防:小心地防备。 黑名单:这里指特务准备逮捕或枪杀革命者的名单。 3、大体了解课文讲了什么事。 4、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了几件事,其中重点写的是哪几件? 叙述了“唱歌”、“交换礼品”、“贴春联”、 “表演节目”四件事。重点写了“贴春联”和“表演节目”两件事。 5、给大家读一读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并简单说说你的理解。 五、指导学生小声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狱中联欢 第 2 课时 总第 个教案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讨论一些较难理解的问题,正确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从课文内容中感受共产党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乐观主义精神,体会作者崇敬革命者、憎恨敌人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小组学习 在组内将 自己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一起讨论理解 二、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学习“唱歌”部分 ( 1)读完这一段,你有什么感受?从哪些词语可以体现出来? (总的感受是狱中的革命者有着高涨的革命热情。) (通过“期待”说明大家都做好了准备,等待着这一天的来临。) (女室一带头,每间牢房同时响应,说明大家事先都约定好了。) (“天还未亮”说明时间早,心情急迫。) (“像一阵闪电”、“爆发”说明热情高,声势大。“纵情高歌”、“唱完一支又一支”说明热情不可遏制。) ( 2)小结:元旦早晨,天 还没亮,大家就尽情地高唱革命歌曲,揭开了联欢的序幕。 2学习“交换礼品”部分 ( 1)默读思考:你认为狱中的生活怎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引导学生说出狱中的生活非常艰苦。从礼品:贺年卡是草纸做的,用红药水上色。五角星是用牙刷的柄雕成的,锦旗是女难友从自己的袜子上拆了丝线绣出来的。这些纪念品极其简陋,说明狱中条件的艰苦令人难以想象。) ( 2)为什么要交换礼品,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为了共同庆贺即将到来的革命胜利,互相鼓励与敌人斗争到底,坚持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表现了革命者的心灵手巧和情 深志坚。) 3学习“贴对联”部分 ( 1)默读思考:仔细体会课文中春联的含义,它们有什么特点?划出直接评价春联的两句话。 (女牢的对联意思是说,几千年的封建王朝,特别是蒋介石的黑暗统治即将彻底崩溃,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就要来了。) (楼一室的对联是说,敌人的迫害并没有磨垮革命者的意志,相反,使革命者领悟到了更多的革命道理,深刻地领会到马列主义的真谛。) 语文备课! (楼二、三室的对联生动地表现了革命的大好形势,表达了革命者迎接光明,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楼七室对联中幽默的语言反映了革命者对恶劣的 监狱环境的轻视。“乐”字表现了对敌人残酷迫害革命者的暴行的讽刺)。 (抓住“乐观”、“诙谐”引导学生理解每幅对联的含义。“乐观”是说对联表现出难友们并没有被敌人残酷的迫害所吓倒,而是对革命事业充满了必胜的信心;“诙谐”是说每幅对联幽默有趣,巧妙地讽刺了敌人。) (抓住特务头子“猩猩”的丑行,进一步体会对联的含义和战斗作用。) (“猩猩”或是“妄加评论”或是“挑起眉梢”或者把“挑剔的眼光”凝固在有的字句上,“猩猩”尴尬的丑态从另一个方面表明,这些对联既精辟中肯、一针见血、发人深省,又适当含蓄,使同 志一看就懂,而特务则不会懂或根本看不懂,或者看懂了也不敢承认,可见革命者巧妙的斗争艺术。) ( 2)小结;这一幅幅对联都用了双关语。双关语表面上是一个意思,暗中隐藏着另一个意思。把对联的两种解释都注在旁边。 4学习“表演节目”部分 ( 1)指名读课文,思考:同志们在联欢时表演了哪些歌舞节目?特务们是怎样对待联欢的?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说出表演了扭秧歌、打空心筋斗、叠罗汉、唱游击队员爱唱的革命歌曲。) (理解“看啊,还有什么节目比得上这种顽强而鲜明的高歌曼舞?”这句话采用反问的形式表示意思 。顽强而鲜明是因为革命者为了庆祝元旦的到来、迎接新春的到来、胜利的到来,戴着沉重的铁镣跳舞,用铁镣的撞击声作伴奏,可以说是古今中外所少见的,这个别致的舞蹈表现了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心,充满了对黑暗势力的轻蔑。) (“叠罗汉”表现了革命者不畏强暴,不怕折磨,坚持宣传革命,表现了大无畏的精神和革命必胜的坚强信念。) (理解“真有意思,这里可以唱歌,又可以跳舞,开联欢会,还有人架上机枪,保卫我们的安全咧!”这句是用反语嘲讽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无能,也表现出革命者大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 三、指导有感情朗读,深化 理解 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贴对联”这部分,要表达出作者对革命者无限敬仰、对反动派无比蔑视的感情。如,“这里悟的是革命之道,参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禅”,在加点处前稍顿,把加点的字稍强调一些,便有助于揭示对联的真实含义。“猩猩也许看不懂,也许看懂了又不敢承认,居然妄加评论道:这对联倒有些修仙炼道的味了。”把加点的字适当强调,再把猩猩说的话稍夸张一些,有一点阴阳怪气的语气,便有利于表达蔑视敌人的感情。 四、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具体描述了我们的革命前辈在 1949年元旦到来之际,在渣滓洞监狱里通过各种形式的联 欢活动巧妙地同反动派作斗争,表现出革命者坚强不屈的英雄气概,革命必胜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反思: 6、荔枝 第 1 课时 总第 个教案 授课时间 学情分析:这篇课文围绕荔枝写了“我”跟母亲之间的几件事,反映了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表达了“我”深切怀念母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 语文备课! 1、学习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并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 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入新课。 1、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则谜语,请你们猜一猜这是一种什么水果?圆圆身子紫色壳,甜中带酸汁多多。疙疙瘩瘩虽难看,果中皇后不虚传。 2、对,这就是我们同学们最喜欢吃的荔枝。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课文荔枝。请大家齐读课题。 3、请你谈一谈,课文可能会写什么内容?你对课文的作者有哪些了解呢? 4、学生介绍作者的有关资料。(肖复兴,北京人, 1947年生, 1966年毕业于北京汇文中学, 1968年到北大荒插队, 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他当过大中小学教师,曾任小说选刊副主编,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出版了 50余种书,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地区优秀文学奖。) 二、初读课文,学习课文的生字。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及生词。 2、读准生字词,同桌互查。 3、再读课文,读准字音。 4、记忆字形,了解字义。 ( 1)分析字形结构,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时令:季节。 不消:不需要;不用;用不了。 容:允许;让。“还没容我从书包里”就是“还没让我从书包里”。 纹络:本课指果皮上的花纹。 昂贵:价格很高 。 玲珑剔透:本指器物精巧细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本课指荔枝小而好看。 不经意:不注意,不留神。本课指母亲的动作非常自然,似乎是无意识地做的。 阔别重逢:久别重逢。 慰藉:安慰。 遗憾:本课指给自己留下的惋惜之情。 痛楚:悲痛。 ( 2)请学生联系课文的内容谈谈自己对这些词语的理解。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2、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 1)“我”在母亲快 70岁的时候,第一次给母亲买回了她从未尝过 的荔枝。 ( 2)“我”一回到家,母亲便端出一盘剜去了疤,洗得干干净净的沙果。 ( 3)看到“我”买回的荔枝,喜欢荔枝的母亲竟然高兴得像一个孩子。 ( 4)当客人来家,面对两盘形成鲜明对比的水果,“我”不知所措时,母亲是那样自然妥帖地消除了尴尬,维护了“我”的自尊心。 ( 5)喜爱荔枝的母亲,每次都把大个的荔枝给“我”吃。 ( 6)母亲临终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颗荔枝,都给她心爱的小孙子吃了。 ( 7)至今,荔枝依旧年年红。 3、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思考:本课表现的是什么?(母亲对儿 孙的爱)。 语文备课! ( 1)为此,课文着重讲了几件事? 第一件,我“一回到家,母亲便端出一盘剜去了疤,洗得干干净净的沙果。” 第二件,当客人来家,面对两盘形成鲜明对比的水果,儿子不知所措时,母亲是那样自然妥帖地消除了儿子的尴尬,维护了儿子的自尊心。 第三件,喜爱荔枝的母亲,每次都把大个的荔枝给儿子吃。 第四件,在母亲临终前,一直舍不得吃一颗荔枝,都给她心爱的小孙子吃了。 ( 2)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我给母亲买荔枝。 第二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客人来家,面对两盘形成鲜 明对比的水果“我”不知所措时,母亲是那样自然妥帖地消除了尴尬,维护了“我”的自尊心。 第三段:(第五自然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