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德性论.ppt_第1页
第五讲德性论.ppt_第2页
第五讲德性论.ppt_第3页
第五讲德性论.ppt_第4页
第五讲德性论.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讲德性论 德性论 virtueethics 是指以个人内在德性完成或完善为基本价值 善与恶 正当与不当 尺度或评价标准的道德观念体系 德性论认为 伦理学的核心不是 我应该如何行动 的问题 而是 我必须如何生活 的问题 或者 我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的问题 德性论的目的是要培养和产生高尚 卓越的人 这种人是出于他们高尚 卓越的品格来自发地行动的 因此 在思考我们应该如何生活时 那些人就成为我们的楷模 德性论的主要代表有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和中国儒家传统伦理思想 麦金太尔的伦理思想等 一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 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指事物的优秀性以及有效展现其恰当功能的特性 德性存在于一切自然事物之中 是每一种自然存在物的固有能力 人的德性就在于使人成为善良的 并获得其优秀成果的品质 也就是说 一个有德性的人能遵照理性而生活 实现他独特的潜能 但他指出 人的德性有三个特点 1 必须有所知 2 必须有所选择 并因其自身而择 3 必须在行动中坚持到底 亚里士多德认为 对德性来说 知的作用是微弱的 而选择和坚持的作用则非常大 亚里士多德看到了苏格拉底 美德即知识 命题存在的问题 亚里士多德认为 美德离不开知识 这一点是肯定的 但是 美德与知识却不是完全等同的 苏格拉底只看到了理性灵魂的一面 而没有看到非理性灵魂的一面 亚里士多德认为 把理性灵魂与非理性灵魂相互融合 这正是道德教化的任务 所以 亚里士多德把德性分为两种 即理智德性和伦理德性 理智德性是指人的灵魂中的理性部分的优秀 杰出的品质 具体表现为知识 智慧 如科学研究的智能 对理论真理的沉思以及发现理性原则以指导日常生活等 理智德性大多由教导而获得 它的特点是沉思真理 给人带来愉快和自足 然而 沉思是一种能够达到最高人类幸福的活动 它只可能被少数受神恩惠的人具有 同时 亚里士多德认为 理性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考察具有不变本原的存在物 二是考察具有可变本原的存在物 那么 相应的理智德性也就可以分为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 理论理性 科学研究永恒不变的东西 科学知识是符合逻辑的 又是可以传授的 所以 科学具有可证明的品质 技术就是制作 要创造一种新东西 它不仅需要知识 而且需要自己心灵的塑造 要实现自己的某种意图 理智就是对科学中普遍原理的最初把握 就是说理智是通过归纳而总结出带有普遍性的原理 智慧则是指在科学 技术 理智中的卓越 比如那些技术娴熟的人被称为有智慧 最精确的科学被称为智慧等 智慧在纯粹理性 思辨理性的德性中 居于最高地位 实践理性 明智指处理与人有关的事务 指追求人自身的好 善 益处 明智就是善于考虑 能审慎而恰当的选择 明智使人能很好地驾驭情感 不被快乐或痛苦所左右 体谅就是对平等的正确判别 就是公正之德性 伦理德性是指人的非理性灵魂获得了理智形式 使人自我塑造 受到教化的结果 这能使人的情感感受 欲望倾向受到正确理性的指导 从而得到改善 伦理德性是由风俗习惯而培养 它的特点是由习惯和训练而成 要遵守中道 并使欲望合乎理性的要求 伦理德性是实用德性 虽然只伴随较低程度的幸福 但却是普通人都可以达到的 人的自由与道德责任 伦理德性的选择是自觉自愿的 即自愿为善 第一 对人的自由的理解 亚里士多德首先肯定人的行为是有自由的 他认为 自由包括两个因素 其一是理性的自觉 其二是欲望或意志的自愿 第二 关于道德责任 既然人的行为是有自由的 那么 人们必须对自己的行为承担道德责任 也就是说 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或者因此而受到赞扬 或者因此而受到谴责 惩罚 而不允许把自己的行为推于外界原因 亚里士多德认为 人们应该知道什么是善 并出于自愿地去行善 这样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 亚里士多德的这一思想对后来的现代西方伦理学产生了极大影响 如萨特伦理思想等 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也有不足之处 他对自由的考察局限于人性 尤其是人的心灵结构 而忽略了社会环境 客观规律等 带有了一定的局限性 后来的斯宾诺莎 黑格尔 马克思等人的自由观 都程度不同地看到了社会环境等外界因素的作用 中道原则 伦理德性的选择要符合 中道 即恰当 合适的标准 亚里士多德在考察了各种具体现象的行为适度以后 提出了一张 适度表 过度适度不及鲁莽勇敢怯懦 在恐惧和自信之间 纵欲节制禁欲 对快乐和痛苦而言 挥霍慷慨吝啬 对大量财物的使用与支付 无度大方小气 对少量财物的使用 好名淡泊自谦 对待名誉 盛怒温和无血性 对愤怒 夸张真理贬损 对真的东西的态度 奉承好客生硬 社交中的待客之道 献媚友爱附和 对待友谊 无耻谦逊羞涩 对感受 嫉妒义愤恶意 对邻里遭遇的感受 亚里士多德还提出 中道 应注意的方法 其一 凡志在中道的人 应当首先力图避免其中与中道最为相反的一个极端 因为两个极端中 总有一个更加危险 这时 应在两恶当中 取其小者 其二 必须努力警惕个人的偏好 以便努力背着偏好而行 这才易于避免错误 走上中道 其三 在特殊情况下 有时也应偏于过度或不及 这叫矫枉必须过正 只有这样才反而能走上中道 公正是中间性的总称 首先 从整体上来说 公正是一种品质 同时 公正也是一种德性 是对待他人的德性 公正是一切德性的总汇 其次 从部分来说 公正可以分为两类 即守法和均等 不公正也相应地分为两类 即违法与不均 法律要求人们合乎德性而生活 并禁止各种丑恶之事 为教育人们去过共同生活所制定的法规就构成了德性的整体 均等表现为分配的公正和矫正性的公正 分配的公正是指在荣誉 钱物等可拆分的共同资源的分享方面的公正 也可以称为比例公正 矫正性的公正指交往中间的公正 即通过法律判决或裁判仲裁等方式 使得利一方对损失一方的补偿性公正 除此之外 亚里士多德还指出有人把回报也看作是一种公正 亚里士多德指出公正不仅是一种品质 而且是城邦或政治公正 从政治公正来看 我们不允许个人的宰治 因为他可以为了自己而成为暴君 而是允许法律的宰治 亚里士多德第一次对公正进行了较为详细地讨论 这在西方伦理学史上 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在以上两种德性中 理智德性是最重要的 因为没有理智德性就不能生成德性 而伦理德性也正是因为有了理智德性如明智等 它们才成为德性 总之 亚里士多德主张 人即是理性的动物 又有感性的要求 但更为特殊的本质是理性活动 因此 正确的人生观应该是以理性为目的 为指导的感性与理性的和谐 二 麦金太尔的德性论 阿拉斯代尔 麦金太尔 1929 当代英国著名的道德哲学家 德性伦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1981年出版的 追寻美德 被视为德性论研究的一个纲领性文献 1999年出版的 依赖性的理性动物 为什么人需要德性 是对前者的补充 1 当代道德危机及其根源 麦金太尔认为 我们处在一个无法解决争执和无法摆脱困境的道德危机的时代 当代道德状况可归结为一个主义 情感主义 emotionalism 现代西方社会的道德危机 在社会生活中 道德判断的运用是纯主观的和情感性的 个人的道德立场 道德原则和道德价值的选择 是一种缺乏客观依据的主观选择 德性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 并从以往社会生活中所占据的中心位置退居到社会生活的边缘 个人完全根据自我进行纯粹主观性和情感性的道德选择 统一的 客观的社会道德尺度和道德权威性丧失 现代社会所存在的道德危机的历史根源在于启蒙运动以来对道德合理性论证的失败 在于现代道德研究的非历史主义倾向 摈弃传统 拘泥于外在规范 这一运动的失败 在它开始时就注定了的 原因就在于它掘弃了亚里士多德的传统 麦金太尔以文化拯救者的姿态给自已提出的任务是 l 识别和描述过去已丧失的道德 2 完成他本人关于当代特殊性的论点 即建立自己的德性理论 并恢复亚里士多德的传统道德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命力 2 麦金太尔德性论的主要内容 第一 德性与实践 他认为使德性得以表现的是具体种类的实践 德性也只有依据实践才能获得其意义 在他看来 实践所获具有外在利益与内在利益之分 德性是一种获取性的人类品质 拥有和践行它 使我们能够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 而缺乏它 就使我们无从获得这些利益 第二 德性与个人的整体生活 如果某人真正拥有一种德性 就可以指望他在各种场合中表现出来 他的德性整体只有通过其生活的整体性才能表现出来 德性使我们能够克服我们所遭遇的伤害 危险 诱惑和涣散 从而在对相关类型的善的追求中支撑我们 并且还将把不断增长的自我知识和对善的认识充实我们 第三 德性与传统 在他看来 每个人都是历史的自我 是传统 tradition 的承载者之一 实践也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实践之所以能够得以传承并不断被赋予新的形式也是通过传统来实现的 传统的传承还须通过德性的践行才能得以实现 德性本身也是传统的承载者 相关的德性践行维持并强化着传统 而相关德性的缺乏则腐蚀并削弱着传统 3 麦金太尔德性论的新维度 麦金太尔在1999年推出了他的重要新作 依赖性的理性动物 为什么人需要德性 这本书从人类的生物学存在意义提出的共同体理论和德性论 是对 追寻德性 中提出的德性理论的补充和发展 麦金太尔在人的生命脆弱性与依赖性意义上提出的德性论 是一个新质的德性论 即德性是人们共同抵御生命的脆弱性和无能 disability 的精神纽带 是扶持人们共同支撑生命存在的社会力量源泉 这样 他就给予了共同体和德性新的意义和理解 生命的脆弱性 生存的依赖性使得人类的共处只有在有德性的状态下才可得到兴旺与昌盛 在这个意义上 德性是生命的支柱 是人类生存的维系力量 4 麦金太尔对亚里士多德德性传统的复归与充实 第一 德性是一种实践性的品质 亚里士多德和麦金太尔都是道德实践主义者 他们都主张把德性贯彻到实践中去 实现知和行的统一 并且指出德性要在实践中才能获得 第二 德性是寻求自我满足的品质 亚里士多德和麦金太尔都主张从德性实践活动的内部 而不是从德性实践活动衍生出的结果中去寻求心灵的满足 第三 德性是一个整体性善的综合 亚里士多德认为在他当时的社会共同体的生活中有一个整体的 统一的最高善 麦金太尔不仅坚持个人在不同领域德性的整体性 而且主张人类社会正是要依靠德性来维系历史传统 这样就通过德性把从过去 现在 未来的人类社会联系成了一个连续整体 总之 麦金太尔是针对西方社会的 道德疾病 在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基础上开出的 道德药方 是希翼超越亚里士多德的 德性 之后的 德性论 三 德性论的基本特征 1 它是以行为者为中心 而不是以行为为中心 2 它关心的主要是人的内心品德的养成 而不是人外在行为的规则 3 它强调的问题是 我应该成为何种人 而不是 我应该做什么 4 它所采用的基本概念是具有美德特征的概念 如 善 好 福祉等 而不是义务的概念 如 责任 正当 应该等 5 它拒斥把伦理学当作一种能够提供特殊行为指导规则或原则的汇集 四 对德性论的批评 1 德性论对道德品格的强调会忽视对道德行为的评价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