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结构的学具在推进学生思维中的作用.doc_第1页
有结构的学具在推进学生思维中的作用.doc_第2页
有结构的学具在推进学生思维中的作用.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有结构的学具在推进学生思维中的作用一、主题内涵:提出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理念,指出“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科学教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科学课程应该为儿童提供充分探究的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有结构的学具”指的是各个学具之间、学具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有结构的学具是引导孩子进行主动探究的有效途径之一,孩子们面对有结构的学具,能产生自主活动的冲动,产生科学的问题,把兴趣和思维集中在和学具相关的探究活动中,从而实现主动地探究式地学习,使探究活动随着学具的结构而不断深入,使学生的思维主动地发展和有效地推进。二、案例描述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中对学具的两种应用:案例一:教师同时发给每个合作小组三组材料:第一组:一些肯定会下沉(螺帽、橡皮块等)、肯定会上浮(泡沫、纸片等)和难以辨别沉浮的材料(牙签、回形针、光盘等);第二组:大小一样,轻重不一样的材料;第三组:轻重一样,大小不一样的材料。请学生根据研究的需要自己选择先用哪一组材料,再用哪一组材料。孩子们在教师的满心期待中开始了“探究”活动:有孩子把所有的材料都放进了水里;有孩子在每组材料中各抽取一些放入水里比较沉浮-但似乎没有学生想请教教师或提出问题,他们所有的注意力都在于把五花八门的材料以各种形式放进水里。最后的交流使教师有些失望,学生对材料的“探究”并没有使他们对“沉和浮”与“大小、轻重”的关系有较深的了解,仍旧停留在“没有关系,好象有一点点”的阶段。案例二:教师发给每个合作组一些肯定会下沉(螺帽、橡皮块等)、肯定会上浮(泡沫、纸片等)和难以辨别沉浮的材料(牙签、回形针、光盘等)。学生开始猜测,这些材料中大的会沉,小的会浮,或者是轻的浮,重的沉,但实验后孩子们却发现结果却不是像他们所认为的,他们模糊地认为其实物体的沉浮与它的大小、轻重是没有关系的。看到学生产生矛盾和疑问,教师笑而不答,再提供给每个合作组大小一样,轻重不一样的材料。学生实验后又惊喜地发现,原来在这组材料中,轻的浮,重的沉。看来和轻重还是有关系的。“沉浮和大小呢?是不是也会有关系呢?”有学生发问。“试试看!”故弄玄虚的教师再提供给每个组轻重一样,大小不一样的材料。学生实验后的又一个重大发现:原来在这组轻重一样的材料中,大的浮,小的沉。“哦,原来跟轻重、大小还是有关系的。”“是越小、越重的就越容易沉。”“那轮船怎么会浮呢?”最后,孩子们带着“似乎明白了”的满足和新一轮的疑惑结束了一节科学课的探究旅程。三、案例分析:在案例一中出现的三组材料的种类和数量是十分合理的:一组材料包含肯定会下沉、肯定会上浮和难以辨别沉浮的东西,这样可以使学生形成疑惑和矛盾:到底物体的沉浮和大小、轻重有没有关系,真的一点关系都没有么?接着轻重一样,大小不一样的材料和大小一样,轻重不一样的材料能帮助孩子们解开疑团。但在实际运用中,这三组材料却并没有达到以上的“合理目标”,并没有使学生关于“沉浮”的概念得到发展。在案例二中出现的三组材料的种类和数量和案例一是相同的。但效果却完全不同。学生的思维活动由矛盾开始步步推进,到最后形成非常清晰地关于“沉浮和大小的关系”、“沉浮和轻重的关系”的概念。为何同样的学具在案例二中就能发挥出较好的作用呢?就在于学具的“结构性”。教师通过学具的选取和组合以及交给学生时的次序,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同时也就形成了结构。科学探究十分强调有结构的学具,强调学具之间、学具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之间的紧密联系。从上述案例一与案例二的对比教学中,我们可以简单概括出有结构的学具应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1、有结构的学具应数量和种类充分:学具的数量和种类的选择对于主题应该是一个不多、一个不少,每个学具都应该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每个学具都要对学生概念的发展“发挥自己的光和热”。对于这一点,以上两个案例都注意到,三组材料的数量和种类都是十分合理,哪一组都不可缺少。2、有结构的学具应具有问题性:如案例二,当教师发给学生三套不同材料时,首先让学生猜想与判断,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与判断进行实际的检验,结果产生了问题。面对带有问题性的学具,学生会产生自主学习的冲动,产生要探究的问题,无需教师的启发;而案例一,仅仅是将学具堆放在学生面前,并未使学生产生“科学问题”,就会让他们陷入迷茫之中,或产生漫无边际的问题,学生的探究学习就无法进行。3、有结构的学具应具有后续性:为了使学具的结构更清楚,让孩子们更容易看出其结构,学具的发放有时需要分阶段进行。较后发放的学具称为“后续学具”。在研究“沉浮和大小、轻重”的关系时,因为每组材料之间都有极强的先后逻辑顺序,因此学具就必须分阶段发放。后续学具可以循序渐进地增加问题的复杂性,并使学生在逐渐复杂的问题中思维活动步步深入,步步推进,继而给人以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动力,促使学生去进一步发现。第一个案例中的教学之所以失败,就在于这三组材料没有分阶段出现,因此,孩子们看不出这三组材料的结构,不知道该什么时候使用,该如何使用。这组材料的无序和发放的无结构性,使得学生无法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动力,思维活动始终处于模糊的状态。而第二组材料的结构就始终牵制着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我们从下面这张表格中可以发现学生思维的层层推进:学具的逻辑顺序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认为大的浮、小的沉;轻的浮、重的沉肯定会下沉、肯定会上浮和难以辨别沉浮的东西认为和大小、轻重无关(或者认为可能有一点关系)大小一样,轻重不一样的材料在大小一样的情况下,轻的浮、重的沉轻重一样,大小不一样的材料在轻重一样的情况下,大的浮,小的沉4、有结构的学具应具有适应性:科学探究能力是要培养和训练的,因此强调不同年龄段要有不同的要求,作为探究学习的重要载体学具,它的设计与使用要做到能够吸引和适应特定年龄和能力的学生,要让孩子们通过努力,能够最终获得发现与研究。案例一和案例二所选择的学具(材料),都选自学生熟悉的并与他们的生活较贴近的,因此,这样的学具就具有良好的结构性。四、问题与思考兰本达教授曾经建议教师在活动前不要做任何提示,即便在非提示不可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在学生的“实验台”上放一个“提示卡片”来代替教师的提示。根据我们国家的实际教育情况,怎样在探究性活动中将教师的指导和有结构的材料有效结合呢?五、拓展思考题:一位教师在引导孩子建构“溶解”概念的第一堂课中,给每组学生准备了以下的材料:3只标有A、B、C的杯子,分别放了一些白色粉末(盐、糖、面粉),6只空杯子、3把塑料小勺、1小罐水。让我们来看一下最后学生得出的结论:我们把盐放进许多水里,盐化掉了。如果你用的水多,你还可以使更多的盐化掉。糖和盐一样。有些面粉化掉了,因为水有些变白了。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学生概念发展到“盐能化掉,糖能化掉,面粉有些可以化掉”。根据学生思维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