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八年级上册语文古文复习讲义.doc_第1页
上海八年级上册语文古文复习讲义.doc_第2页
上海八年级上册语文古文复习讲义.doc_第3页
上海八年级上册语文古文复习讲义.doc_第4页
上海八年级上册语文古文复习讲义.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八年级上册语文古文复习讲义讲义编号 12SH1YWC2学员编号:CE 年 级:初二 课 时 数: 学员姓名: 辅导科目:语文 学科教师: 学科组长签名及日期剩余课时课 题授课时间: 备课时间: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内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文:舜是从农耕的田野中被发现的,傅说是从泥水匠中被选拔出来的,胶鬲是从鱼盐贩子人中被选拔出来的,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提拔上来的,百里奚是从集奴隶市场被赎出后加以重用的。所以上天将要降临重大责任在这个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而体肤消瘦,使他缺乏钱财、受贫困之苦,使他所行不顺,做事错乱,用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韧,增长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心意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奋发;(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内)如果没有执法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与之相抗衡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可以知道,忧虑患害使人发展,安逸享乐使人灭亡。一、作者简介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3、 翻译课文,掌握重点实词1、词类活用: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骨 ;饿(使饥饿);空乏(使穷困缺乏)所以动(使惊动)心忍(使坚韧)性;行拂乱(使受到阻挠)其所为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入则、出则(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2)、一词多义:(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被起用);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发出)(2)舜发于畎亩之中(于: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在);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于:由于) (3)、古今异义 所以 古义: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入 古义:在国内;今义:进入。 出 古义:在国外;今义:出去。 举于士(今义:士兵 古义:狱官) (4)、通假字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2、疏通文意。四、课文内容分析:1、赏析第一段:指名读第一段,探究问题:(1)、本段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那么,这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呢?这在论证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师生评议。展示六位圣贤的相关资料。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说明担负重任的人,事先必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观点提供了事实根据。2、研读第二段朗读第二段,(可自主朗读)探究问题:(1).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作用? “故”收束上文,归纳论证。”也”表句中停顿,引起下文,此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这是从哪些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这是从思想、生活、行为三个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3)“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一是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二是能发展一个人的才能过渡:文中在例举古代圣贤事例(人要担当大任,应当先受艰苦磨炼)之后,作了进一步的阐述,看第三段。 3、指名读第三段,探究问题(1)为什么人在犯错以后才能改正?(经过了主观思想斗争)(2)文中哪句话是形容这种斗争的情形的?(用于心、衡于虑)(3)这种思想斗争的情况可以通过什么来了解?(色、声)由引可见,孟子关于造就人才的观点,不仅重视客观环境的影响,也强调人的主观因素。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可以设想: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严格执法,直言敢誎的臣子,那国君就会怎样?(生畅所欲言:胡作非为,独断专行)国外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那国君就会怎样?(生畅所欲言:安于享乐,骄奢荒淫)如果这样,那国家必将怎样?(灭亡)所以,国君想把国家治理好,就得怎样?(生齐答: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即经过艰苦的磨炼。 过渡:经过以上分析论证,作者推出最后的结论,齐读第四段。3、再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理解。五、拓展延伸:1、文章中为了论证论点列举了六位古代圣贤,你能沿着作者的思路在列举几例吗?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多次被炸伤发明炸药;居里夫人历尽千辛万苦发现了镭;张海迪高位截瘫自学成四国外语2、孟子认为造就人才需要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但今天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也经历了许多磨练却没有成才,原因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经历艰苦磨难只是一个人成才的客观条件,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主观努力;经历了磨难又没成才,说明他主观努力不够。3、作为一名现代中学生,面对当代飞速发展的社会,你如何理解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至理名言?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观点的实质是以时刻坚持积极进取的精神为人生目标,本着这种精神,在我们学习和生活中,可以积聚智慧,砥砺意志,跨越艰难,提高精神境界,以民族的繁荣和祖国的昌盛为己任,追求高质量的人生。所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4、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警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要不要有忧患意识?我们能不能耽于安乐?我们该忧患些什么?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仍要有忧患意识,不能耽于安乐。我们该忧患:个人价值的实现,民族大业的完成,人类美好的理想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结论(中心论点)摆事实:六位圣贤(排比)逆境出人才(客观条件) 生于忧患讲道理:个人处忧患能进取正面论证(主观因素) 国家处安乐国恒亡反面论证(主客观因素) 死于安乐 练习:1、本文作者是 时期的 ,是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2、翻译下列句子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内容理解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必定要经历许多磨难,其目的,用孟子的话说就是:上天用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具体做法有哪些?(用原文回答)文中描写承担“大任”者饱受磨难的具体情形是(用自己的话回答): 文章开头连用六个历史人物的作用是: “大任”是指什么?“是人”指哪种人?第三段先说“人”,论述 的道理,再说“国”,论述 的道理。总之,此段由人到国,从 两方面论证了全文的论点: 。全文的中心句是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 和 (用文中语句回答)。孔孟论学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尽心下)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四十岁能不受迷惑,五十岁能懂得自然规律,六十岁能听到别人说的话,不用怎么想就能明白,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超过规矩。” 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危险。” 子贡问孔子:“孔圉凭什么借谥号为文?”孔子说:“他勤奋好学,不以对身份低微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称孔圉的谥号为文。” 孔子说:“比如堆积土山,只差一筐土而没有堆成,停止,我自己要停止!比如填平洼地,即使只倾倒了一筐土,继续,我自己要继续!” 孟子说:“大王的不明智,没有什么是不可理解的。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也没有能够再存活的了。我和大王相见的次数太少了,我退居在家把王冷淡到了极点而那些谄谀小人就乘机来到王的身边,我怎么能使王的善良之心萌发呢?现在下棋作为一种技术是小技术;但不专心致志地学,就不能得到收获。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着,却一心觉得有天鹅将要飞来,想着拿弓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与另一人一起学习,却比不上那个人学得好。这是因为他的聪明才智比不上另一个人吗?回答是:不是这样的。”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的内容,就还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其中的武成篇,不过取信它两三页罢了。仁道的人天下无敌,凭极仁道的周武王征伐最不仁道的殷纣王,怎么会使许多血让木棒都漂浮起来了呢?”课文内容:一、作者、作品简介1、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2、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3、孟子一书,除了阐述儒家的“仁”的主张外,还提出了“义”的观念,提出了“性本善”、“养浩然之气”等一系列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命题。4、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他是儒家学派中思(子思)孟(孟轲)学派的主要代表,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孟子,是孟子的弟子们整理的孟子言论,其间杂有弟子的话语。孟子现仅存“内书”七篇。二、语文基础知识目标(一)生字: 论语 ln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wn di 奕之为数y 辟若掘井(p) 流杵也ch(二)翻译课文。孔孟论学习参考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四十岁能不受迷惑,五十岁能懂得自然规律,六十岁能听到别人说的话,不用怎么想就能明白,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超过规矩。” 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危险。” 子贡问孔子:“孔圉凭什么借谥号为文?”孔子说:“他勤奋好学,不以对身份低微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称孔圉的谥号为文。” 孔子说:“比如堆积土山,只差一筐土而没有堆成,停止,我自己要停止!比如填平洼地,即使只倾倒了一筐土,继续,我自己要继续!” 孟子说:“大王的不明智,没有什么是不可理解的。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也没有能够再存活的了。我和大王相见的次数太少了,我退居在家把王冷淡到了极点而那些谄谀小人就乘机来到王的身边,我怎么能使王的善良之心萌发呢?现在下棋作为一种技术是小技术;但不专心致志地学,就不能得到收获。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着,却一心觉得有天鹅将要飞来,想着拿弓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与另一人一起学习,却比不上那个人学得好。这是因为他的聪明才智比不上另一个人吗?回答是:不是这样的。”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的内容,就还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其中的武成篇,不过取信它两三页罢了。仁道的人天下无敌,凭极仁道的周武王征伐最不仁道的殷纣王,怎么会使许多血让木棒都漂浮起来了呢?”三、文章内容:第一则是孔子自述他进德修业的过程和认识能力提高的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生经验不断积累的规律。第二则论述学习的方法: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相得益彰。第三则论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勤奋虚心地学习,不懂就问。包括要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第四则:论述学习的态度,不要止步不前,半途而废。要自强不息,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终能成功。第五则:论学习态度:学习不能一暴十寒,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能三心二意,必须专心致志。第六则:不要迷信书本,读书要有批判怀疑精神。四、写作特点这几则也能充分地体现论语的文学特点。首先,它们全是用当时的规范性口语写成的,可以说是明白如话。其次,语言自然流畅,简约朴实,不事雕琢,不求辞采,却能表达出深刻的道理。再次,它们有一种从容不迫、多方启发的风格,体现出所谓“文如其人”的文章规律,使读者如同亲眼目睹那位被学生们誉为“循循善诱”的师长。最后,论语不以善譬称;但偶尔也有生动确切的比喻,使读者耳目一新。关于孟子的语言特色,一般认为与论语基本相同,属语录体。孟子的比喻,有故事,有情节。课文中“弈秋诲人”的故事,就是一例。如“一心以为有鸿鹄之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这种故事往往就成了寓言。这样的寓言是为了说理,为了辩论。善于论辩,是孟子的特点。孟子里许多寓言至今仍然家喻户晓,如“五十步笑百步”、“揠苗助长”,等等。孟子的寓言,则多有民间故事色彩。练习:一、词语解释(15分)1、五十而知天命 知 2、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 易 生 3、今夫弈之为数 为 4、进,吾往也 进 二、句子解释(12分)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是以谓之文也3、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三、下列句中和“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中“而”字用法相同的是( )(3分)A、不学则殆 B、吾退而寒之者至矣 C、思援弓缴而射之D、七十而从心所欲四、以下孔、孟的话分别阐明了关于学习的什么道理?(12分)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是以谓之文也。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五、第一则中的有些词语,已成为年龄的别名。如三十岁称 ,四十岁称 ,五十岁称 ,六十岁 ,七十岁称 ;耄耋(mao die)则是指 岁的年纪(泛指老年)。(18分)六、从文中寻找和归纳出四个成语(12分)1、 2、 3、 4、 5、 七、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中的“书”后泛指为书籍、文章等因而这句话也可以写作“尽信书,不如无书”。请举一两个事例(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他人的)来论证这句话。(8分)八、常识填空(20分)孔子、孟子是怎样一个人?论语、孟子是怎样一部书?请各用一句话加以介绍。孔子: 孟子: 论语: 孟子: 黄生借书说原文:“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之)以书而告之曰:(冒号有提示下文的作用)”生:对读书人的称呼 授:交给、授予 随园主人:袁枚自称 译:年轻人黄允修来借书。随园主人(我)把书借给他并且告诉他说:原文:“书非借不能读也(双重否定句)。子不闻藏书者乎?(设问句)”译:书不是借来的就不能好好地去读。您没有听说过那些收藏书籍的人的事吗?原文:“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反问句)” 七略: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著作,分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书略、方技略七部。 四库:有经、史、子、集四库然:但是、然而(表转折)译:七略、四库,是天子的藏书,但是天子中读书的又有几个?原文:“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反问句)” 汗牛塞屋:搬运起来累得牛流汗,放在家里塞满了屋子。这里形容藏书很多。塞:充满、塞满 汗:使流汗译:搬运起来累得牛流汗,放在家里塞满屋子的是富贵人家的书,但是富贵人家中读书的又有几个呢? 原文:“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祖父:祖父和父亲 子孙:儿子、孙子 无论:不用说,不必说译:其余像祖父、父亲积藏下来的许多书,儿子、孙子丢弃图书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 。 原文:“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非独:不仅仅,不只然:这样(代词)指“非借不能读”译:不只书籍是这样,天下的事物都是这样。 原文:“非夫( f)人之物而强假( qing ji )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 zhu )焉摩玩之不已,”夫人:那人 强:勉强 假:借 虑:担忧、顾虑取:索取 惴惴焉:忧惧的样子摩玩:摩挲抚弄 已:停止译: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而是勉强向别人借来。(他)必定担心人家催着索要回去,因而忧惧的样子摩挲抚弄那东西久久不停。原文: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去:离开 译:说:“今天存放在这里,明天就要离开我,我不能再看到它了。”原文:“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 gu)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业:已经 庋:搁起来姑:姑且、暂且俟:等待异:另外的、别的 云:句首、句中、句末语气词译:如果已经被我拥有,必定会把它捆起来,放在高处,搁起来收藏在那里,说“暂且等待他日再看吧”如此而已。原文:“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余:我 好:喜欢 难:不容易、困难 致:得到译:我小时候喜欢读书,但是家里贫穷,难以得到书读。有个姓张的人收藏的书很多。原文:“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 xng )记。”归:返回、归来 形:表现、表露 诸:之于。切:迫切。 辄:就、总是 省:记译:我去借书,他不借给我,回来在梦中还出现这种情形。求书的心情迫切到这种程度。因此只要有看过的书就(认真深思)记住了。原文:“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 yn )灰丝时蒙卷轴。”通籍:做官 去:离开,这指花掉 落落:堆积的样子 素蟫灰丝:蠹虫丝迹素蟫: 指蛀蚀书籍的银白色蠹虫 灰丝:指虫丝 素:白的、白色的 卷轴:书册译:做官以后,官俸花掉了,书籍买来了,一堆堆地装满屋子,白的蠹虫的丝迹,时常蒙着书册。原文:“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然后:这样以后 专:专一、专心 为:是 可惜:值得珍惜译:这样以后才慨叹借书的人用心专一,而自己少年时代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惜啊。原文:“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类:类似、像予:我惟:只是 公书:把书公开,慷慨出借。公,让与别人公用译:现在姓黄的年轻人像我从前一样贫穷,他借书苦读也像当年的我;只是我把书公开,慷慨出借和姓张的人吝惜自己的书籍借给别人好像不相同, 原文:“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固:本来、原来译:既然这样,那么我是本来不幸遇到姓张的,姓黄的年轻人是本来幸运遇到我吧?原文:“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知:知道、懂得 归:归还译:(一个人)懂得借到书的幸运和借不到书的不幸运,那么黄生读书一定会专心,并且他还书也一定会很迅速。原文:“为一说,使(之)与书俱。” 为:写 说:一种文体,这指黄生借书说使:让 俱:一起(交给黄生)译:写了这一篇借书说,让它与出借的书一起(交给姓黄的年轻人)。一、作者介绍: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又号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诗人。乾隆时考中进士,曾任江宁等地知县。辞官后居住在南京小仓山,筑随园,生活奢华。他的诗风格清新灵巧,大都描写日常生活。著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二、背景介绍:古代书籍刻印不易,印数不多,得到书比现在难得多,要想博览就得靠借,但旧时没有公共图书馆,只得向私人藏书者借。由于有书的人不多,得书又不易,加上私有观念重,自然不愿借出。还由于当时书借出后损坏甚至丢失的情况也不少,旧时就流传着“借书一痴”,“还书一痴”的俗语,所以书就更难借了。正因为如此,借来的书就更能激发人们勤奋阅读。三、解题:黄生,姓黄的读书人,他的名字叫允修。“说”是古代一种非常活泼的文体,篇幅不长,内容是议论性的,常就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提出精辟的见解,跟现代的杂文或杂感相似。这篇“说”是作者就黄生允修向自己借书一事发表议论。四、正音正字:摩m俟s辄zh俸fng庋gu惴zhu了解本文的结构层次:第一部分(1、2段),就黄生借书一事,阐明“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第1段,是这一部分的总领,说明以下的话是专对黄生而言。第2段,用藏书者不读、借书者快读进行对比,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书非借不能读”。第二部分(第3段),用自己切身的经历作对比,从正反两方面说明“借书读必专”,再次证明“书非借不能读”。第三部分(第4段),拿黄生与自己相对比,勉励黄生把握机遇,勤奋读书。“公书”与“吝书”、“幸”与“不幸”对比,很有说服力。第四部分(第5段),照应开头“授以书而告之”,再次表明对黄生的期望。)八、课文理解与分析(一)朗读课文:(二)探讨问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书非借不能读也。”2、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列举哪三种藏书者不读书的例子?(用自己的话概括)皇帝藏书很多,但是读书的很少。富贵人家藏书很多,可是读书的不多。祖辈父辈收藏书籍、子辈孙辈丢弃书籍的事情很多。3、“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这句话有什么作用?这句话,深化了论点,扩展了论题。4、“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这句话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这句话是人物的神态和动作描写。其作用是: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借物者喜爱这个东西,担忧物主来讨而舍不得马上归还的心理。5、“其切如是。”“是”指代什么?从中可见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是”指代:没有借到书回来后梦里还出现借书的情景。或:“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从中可见作者年轻时渴望读书的迫切之情。6、文章的第三段,作者以亲身经历从正反两方面证明观点。具体内容是什么?正面:年轻时借书困难,苦读而效率高。反面:作官后,藏书很多反而很少读书。7、“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叹”“惜”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色彩?表达了作者感叹光阴可贵,劝勉年轻人珍惜大好时光努力读书的思想感情。8、最后,作者向黄生提出什么希望?最后,作者向黄生提出“读书也必专”、“归书也必速”的希望。9、文章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论证“书非借不能读”的?天子、富贵者藏书很多而读书人很少的对比。祖辈收藏书籍而子孙丢弃书籍的对比。藏书者“高束焉,庋藏焉”与借书者“惴惴焉摩玩不已”行为对比。藏书者“姑俟异日观”与借书者“今日来,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心理对比。我今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与昔日“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对比。“张氏之吝书”与“予之公书”对比。黄生“幸”与我“不幸”对比。天子、富贵者藏书很多,我年轻时、黄生现在无书的对比。)10、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书非借不能读”,年轻人应该珍惜大好时光,努力寻找机会,发奋读书,充实自己。11、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证明“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九、小结:课文就“黄生借书”发表议论,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勉励年轻人努力寻找学习机会,发奋读书,充实自己。这对我们仍然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应该自觉培养刻苦好学的习惯。十、课文结构: 第1节:承接文题,交代写作本文的缘由,统领下文内容黄 第2节:提出论点:“书非借不能读”(开门见山、双重否定)举例论证 天子之书七略四库 类比论证生 第2/3节 他人 富贵家之书汗牛塞屋 有书不读 书天下物论证论点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 借 事实论据 物非己有:虑人逼取、摩玩不已 对比论证 物为己有:心安理得、束之高阁 不同心态书 举例论证 幼年:借书苦读勤奋 正反对比论证有力说明:说 自己 通籍:有书不读懒惰 “书非借不能读也”第4节 予之公书张氏吝书 读书必专、归书必速提出希望 予不幸 生幸 珍惜所有、勤奋读书第5节:结构上照应开头“授以书而告之”;内容上进一步表达了对黄生的殷切期望练习:一、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汗牛塞屋 2、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3、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4、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5、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6、今日存,明日去 7、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8、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9、故有所览辄省记 10、今黄生贫类余 11、为一说,使与书俱 12、归:归而形诸梦 而其归书也必速 13、若业为吾让所有 14、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 15、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16、其切如是 二、解释下列句子1、书非借不能读也。 2、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3、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4、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5、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三、内容理解1、为证明“ ”的论点,作者列举了三个藏书者不读书的事实:(1)“ ”;(2)“ ”;(3)“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并进而推论其他事物:“ ”。2、第二段中“惴惴焉摩玩之不已”这句话运用 和 描写,写出了 的心情。3、第三段中作者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借书读时“ ”,做官后却“ ”,这样写的目的是: 4、第三段“其切如是”中的“是”是个代词,它指代了“ ”这种情况;从中可以看出作者 的思想感情。5、本文写作上的突出之处是对比手法的运用,例如:(1) 的对比。(2) 的对比。(3) 的对比。四、文学常识1、黄生借书说选自 ,作者是 朝的著名学者 ,自号 ,另著有诗歌评论集 等著作。2、“七略、四库”中的“四库”指 、 、 和 。3、与文中“汗牛塞屋”意思相同的一个成语是 ;这两个成语都是用来形容 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