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水文学讲稿.doc_第1页
工程水文学讲稿.doc_第2页
工程水文学讲稿.doc_第3页
工程水文学讲稿.doc_第4页
工程水文学讲稿.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工程水文学讲稿工程水文学(讲稿)教师:陈平扬州大学水利学院2010年9月Chap.1绪论(2h)一、水文学水是生命之源。地球上存在着广阔的水体。1. 水体:是指以一定形态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水的总体。如大气中的水汽,地面上的河流、湖泊沼泽、海洋和地面下的地下水。各种水体都有各自的特性和变化规律。2. 水文学:就是研究地球上各种水体的存在、循环、分布和变化规律及其对周围环境相互影响的一门学科。它分为:河流、湖泊、地下水、海洋、沼泽、冰川。我们所研究的主要是河流水文学。3. 工程水文学:是一种应用性的学科,即把水文知识应用到水利工程建设的科学。主要内容为水文计算和水文预报。二、作用与用途1. 规划设计阶段:预估未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内的水文情势(水体的变化规律),确定工程规模、开发方式。为工程设计提供设计水文数据。如把河水流量估计过大,就会使工程规模过大,造成资金浪费。估计过小,水资源不能充分利用,甚至威胁人民生命财产。2. 施工阶段:短期洪水预报。3. 运营管理阶段:调度,防洪,使水利工程发挥最大的工程效益。三、水文现象的特点水文现象主要受气候、下垫面条件等影响,其特点表现为:1. 时间上:周期性;年、月、多年的周期性。2. 空间(地区)上:随机性、不平衡性。四、研究方法1. 成因分析法2. 数理统计法3. 地理综合法五、我国水资源状况:1. 世界总水量:13860亿km3,淡水: 350亿km3。2. 我国:2.8万亿m3,排在巴西、苏联、加拿大、美国、印尼之后,为第六位,人均2670方,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世界三大危机:资源、人口、环境。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极不平衡,南多北少,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经流总量占全国82%,耕地占38%。时间上、年内、年际间分配不均。夏多、冬少,有明显丰、枯年份。水资源拥有量富有;开发程度现代化水平。六、水文计算主要解决:1. 工程使用期间可能出现的符合设计标准的水文过程。2. 各水文特征值大小。3. 地区分配。七、要求:1. 掌握水文分析计算的基本概念和三大原理:水量平衡、水文统计、经流形成。2. 掌握水文分析计算的方法。3. 认真完成作业,学会分析的方法。Chap.2 水循环及经流形成(6h)第一节水循环及水量平衡一、水循环:水是一种再生资源。它的再生性是由它的循环性决定的。1. 水循环:水受热会蒸发成水汽,上升、输送、冷却、凝结,在一定条件下降落到地面。这种不断的循环过程称之。它是周而复始的,连续不稳定的过程。外因:太阳能、分子吸力;内因:三态。2. 水循环按涉及的地区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大循环:海陆间交换。 小循环:陆地上或海洋上的局部循环。3. 影响水循环的因素有:天、地、人。二、水量平衡:1. 原理:在某一区域 ,某一时段内,流入该区域的水量等于流出该区域的水量与该区域蓄量变化之和。即: 2. 例:以地球为例,求地球多年平均的水量平衡方程。陆地: 海洋:地球: 对多年平均而言: 即:第一节 降水(Precipitation) 降水、蒸发是水循环的两个最活跃的因子。一、降水的成因及分类:1. 成因成因:成云致雨成云:充足的水汽。致雨:1有足够的凝结核;2有使水汽凝结的温度。 太阳辐射能、水汽进入大气,地面空气密度下降,空气上升,膨胀作功,放热,气团降温,露点,水汽凝结,碰撞合并增大,上升气流不能顶托,下落。 降水:空气中水汽含量量 上升速度强度2分类及各自的特点(1) 按成因分类:气团:水平方向具有较均匀的温湿特性,向共同方向移动的大气团体。 雨 型 原 因 特 点 锋 面 冷冷气团挤暖,暖抬升,动力冷却锋后,强度大,历时短,两区小 暖暖气团挤冷,冷抬升,锋前,强度小,历时长,两区大对流雨近地面空气受热上升,上、下层空气对流强度大,历时短,面积小,界限分明地形面运动的暖气团遇地形,滑升迎风坡,强度大,面积小气旋雨中间气压低,四周空气向中间辐合上升。热带气旋(台风)强度大,雨量大,危害大,范围大 (2)按日降雨量大小分类 日降雨:250.0mm 特大暴雨二、降水观测日分界:8:00 四段、八段单 位:0.1mm雨量计: 人工雨量计,自计雨量三、流域平均雨深的计算:(面平均雨量)雨量站观测到的雨量,只代表该站附近小范围内的降雨情况。水文分析工作中常需知道一个流域区的特定时段的雨量。1算术平均法:同一时段内观测的降水量用算术平均法求得降雨。 公式: 2泰森多边形法(加权平均法):假定:流域各处降水有距离最近的雨量站代表。(关键:绘制多边形)多边形绘制方法:(1)连接各雨量站,形成不相交的三角形网,并尽量使三角形成锐角。(2)作各三角形的垂直平分线,形成多边形网。(3)量测多边形面积。 3等雨深浅法(也是加权平均法) 关键:绘制等雨量线。量相邻等雨量线之间的面积。 三种计算方法之间的比较见下表:方法公式适用条件算术平均法站多,且分布均匀地理条件变化不大降雨分布均匀泰森多边形法 (Taison)适用雨量分布均匀精讳莫如深优于算术平均法,权重不变等雨量线图法1站密,能绘出等雨量线2可用在地形、雨量变化较大处,精度高,较烦四、降雨资料的表示方法:1. 定量描述:(1)降雨量:一定历时内的降雨量,mm(2)降雨历时:一次降水的持续总时间,h(3)降雨强度:(I)mm/h,mm/日(4)降水面积:km2(5)降水中心:次降雨量中雨量最大处。2图示法(1)降雨过程图:直方图(2)累积降水量曲线(3)降水量、等值线图3雨区气候划分:多雨区 1600mm湿润区 8001600mm半湿润区 400800mm半干旱区 200400mm干旱区 200mm第三节 蒸发(Evaporation)一、蒸发成因、分类及影响因素:1成因:水分吸收热能转化为汽态。2分类:水文学的蒸发包括三种:水面蒸发、土壤蒸发、植物散发。影响因素:水温(土温)、空气饱和差、风速等。二、蒸发的观测1蒸发量:蒸发水层深表示(mm)2蒸发器:直径不同,观测的是水面蒸发与天然水体蒸发仍有差别。要乘一折减系数。 K折减系数,随口径大小,月份、地区而不同。第四节 下渗(Infiltration)一、定义 下渗:是在重力、毛管力作用下由土壤表面进入土壤内的运动过程。 薄膜水-毛管水-自由重力水-地下水二、表示方法 下渗率:f (mm/h) 下渗量:F (mm)三、土壤的下渗规律 霍顿公式: 式中:任意t时刻的土壤下渗率; 土壤的初始下渗率(最大下渗率);土壤的稳定下渗率; 递减指数。第五节 径流(Runoff)一、形成过程:1定义:降落到地表的水,由地面与地下流入河川,流出出口断面的水层。2过程 植物截留 (地面径流)P填洼产流 坡面汇流 河流、流出出口断面 下渗 下渗 地下水 二、表示方法及度量单位1流量:Q,单位t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水量,m3/s(瞬时Q,日平、月平均、年平均)2径流总量 W:指时段T内通过某一断面的总水量。(m3,亿m3,m3/s/月)3径流深R:将径流量平铺在整个流域面积上所求得的水层深度。(mm) F流域面积(km2)4径流模数M:流出出口断面的流量与F之比。(m3/s)/km2 5径流系数:某一时段:三、流域水量平衡及人类活动对径流影响。平衡:进 出= 蓄量变化影响:修建水库、植树造林、城市化等,使库区原来陆地面变成水面,EChap.3 水文测验与水文资料收集(2h)第一节 水文测站一、任务及分类1任务:收集水文资料。(水位、断面、水温、Q、水质)2分类:分为基本站、专用站、实验站二、布设1地形:顺直河道,便于观测,能保证精度,ZQ关系单一。2断面布置: 测站断面布设图第二节 水位观测一、 水位水面相对于某一基面的高程。与水深有别。观测:自记水位记。二、平均水位的计算日平均水位,月平均水位。采用算术平均法和面积包围法。第三节 流量观测一、原理 流速仪测流法:将过水断面分成若干部份,测出各部分面积,用流速仪测出各部分面积上的流速,就得部分Q二、测量1断面测量布设测深线,测出水深,起点距算出部分面积(梯形法)2流速测量:采用流速仪:旋转器、记录信号的记数器、尾翼。 T100秒测点流速:选测深线作为测速线,根据水深布置测点,大于1.0m时,布置五点,相对水深0.0,0.2,0.4,0.6,1.0。3垂线平均流速一点:二点:三点:五点:4部分平均流速 5计算分流量 6断面流量 Chap.4 水文统计的基本知识及方法(6h)第一节 概述 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都包含着必然性的一面和偶然性的一面。对于必然性的一面,可以通过成因分析的方法求解。对于偶然性的一面,表面看起来是杂乱的,但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验,就可以看出其规律性。随机现象所遵循的规律叫统计规律。研究随机现象统计规律的叫概率论。由随机现象的一部分试验资料去研究全体现象的数量特征和规律的学科称数理统计学。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总称为统计学。水文现象具有一定的随机性,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来分析研究这些现象是符合实际的,合理的。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末来长期的径流情势作出概率预报估。第二节 概率的基本概念与定理一、事件事件是概率中最基本的概念。事件随机试验的结果。事件分为三类:必然事件:可以断言某一事件在试验中必然发生。P=1不可能事件:在试验前,可以断定不会发生的事件。P=0随机事件:在试验结果中,可以发生也可以不发生的事件。0P50% T=1/(1-P),灌溉、发电如百年一遇的暴雨或洪水,就是大于或等于某一量级的暴雨或洪水在长时间内平均一百年出现一次。4绘制方法:(1)排队(由大到小);(2)计算经验频率:;(3)点绘经验点据(在概率格线上)。三、图解适线法(目估)1适线法:以经验分布与总体分布离差最小为原则,优选参数的过程。 “以点为据,以线适点”2步骤:(1)点绘经验点据(2)计算统计参数 ;。(3)适线优选:1)用P-型理论频率曲线; 2)由P和初估参数,查值表,或表,求值。 并点绘。3)判别与经验点据配合情况;如配合好,则该型线的即为所求,否则,改变三参数,重新适线。(4)参数对曲线的影响规律:参数加大时:“,”注意: 1.曲线三参数,弹性大; 2.希望样本容量n大; 3.资料中特大值,单独处理; 4.适线可用三点法;(见附) 5.有时忍痛割爱,主要考虑上端(洪水),灌溉相反; 6.如无实测资料,查水文手册,得: 。附加: 三点法适线步骤(1)算频率:点经验点,通过点群中心绘曲线。(2)在曲线上取三点(P=5,50,95%)(3)求偏度系数S ;由计算的S查Cs(4)计算和由;求得:;(5)按法查P-线,适线,基本一次可以。第六节 相关分析 前面分析的是一种随机变量的变化规律,如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随机变量,它们之间是否相互联系? 如降水和经流,水位与流量等。分析两个或两个以上随机变量之间的关系,称相关分析。通过相关分析弄清各变量间的关系,插补和延长样本系列等。一、概述1相关关系分类:(1)完全相关:对应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一个或几个与之相对应的值,函数关系。(2)零相关:互不影响。(3)统计相关:不象完全相关那样关系密切,也不象0相关那样毫无关系。可用一定的数学曲线近地拟合。2相关分析条件:(1)成因上确有联系;(2)有一段平行观测资料(同步)(3)资料本身可靠二、统计相关1简相关:两个变量间2复相关:三个或三个以上三、直线相关(简相关)1回归方程及其误差设两变量:xi,yi ,有n对平行观测资料,把对应值点绘于坐标纸上,如较集中,有一定的直线关系,可用图解法,用直线近似地代表这种关系。y=a+bx;若较分散,目估难定线,则采用分析法来确定相关方程(回归方程)。设方程为: y=a+bx; x自变量;y因变量;a,b待定常数。准则:横坐标离差的和min; ; 纵坐标离差的和min; 纵坐标离差的平方和min;。则:要使直线通过点群中心(拟合最佳),必须使: 上式对a,b分别求一阶偏导数,并令其等于0。 解以上方程组,得: 则: ; y依x而变的回归方程。 是直线的斜率;直线经过点。同理可以推求得:x依y而变的回归方程;但两直线并不重合,有一个公共交点。均方误差:的预估值,则误差: 2相关系数:r密切否? 要进行相关检验。当:时,密切相关。置信度(置信水平,犯错误的可能性。 由 临界相关系数。注意:1相关条件三个;2同期观测资料不能太少,10组以上;3注意假相关,要作相关检验;4宜内插,外延要慎重。小结:1概率引进 水文过程 随机的 具有不确定性 生产需要 给出确定的水文情势 用概率论基础+水文统计方法 找统计规律 目的:预估未来发生的各种可能性。2水文现象的统计规律反映的是大量随机现象的平均状况和结果。3学期望E(X)和平均值E(X)是对总体而言,对某一特定X,为常数; 是对样本而言,因样本而异。4样本与总体:实测资料是总体的一部分,即样本;可以通过它认识总体,即由样本推估总体。5适线性(1)定义:离差最小,优选参数。(2)方法:.(3)三参数对曲线影响规律。6重现期(1)定义:某一随机事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重复出现的平均时间间隔。(2)与经验频率的关系7P-型曲线:参数有三,对曲线形状的影响。8相关分析(1)条件有三,(2)目的:插补、延长,(3)关系密切否?检验;(4)直线相关计算方法。Chap. 5 年径流分析与计算(不讲)第一节 概述一、年径流的特点:(1)年径流是由以年为周期的汛期与枯水期流量组成。(2)年径流量的年际变化随地区而异。南方小,北方大。(3)年径流量系列中,有枯水年组和丰水年组交替变化的现象。为了解决年径流的丰枯交替与用水部门间的矛盾,就必须人为地对天然径流进行调节(人工调节),主要方法是修建水利工程,特别是水库。库容大小的确定,就成了主要解决的问题。二、设计保证率:1定义:设计保证率就是用水量在多年期间能够得到充分满足的概率。 (1)灌溉设计保证率:设计灌溉用水量全部获得满足的年数占总年数的百分比。 (2)水电站设计保证率:正常发电得到保证的程度。 (3)工、民用水保证率往往较高。第二节 设计长期年年、月径流量系列的选取经审查后的实测径流资料,要从中先出代表段资料进行分析计算。1按水利年度排列为一个新的年、月径流系列。2按设计要求选取代表段资料。如年径流,6、7、8、9月径流量等。代表段应包括有丰、平、枯水年及完整的调节周期。以确定水库库容为例:1根据历年逐月径流(来水)过程与用水过程,逐年进行水量平衡计算,求出逐年所需的库容值V1,V2,Vn。2将库容值Vi由小到大排队,计算各经验频率:Pi。3作库容频率曲线于坐标纸上,由设计保证率P,在频率曲线上,查得相应设计Vp。4由Vp确定工程规模。这在水利计算中称为:长系列操作法,时历法。第三节 实际代表年年、月径流的选取实际代表年法:就是从实测年、月径流量系列中,选出一个实际的干旱年为代表年,进行设计计算。确定水库库容:用该代表年的年内分配过程与用水过程直接进行水量平衡计算,就求出该年的设计库容V。第四节 设计代表年年径流量及年内分配的计算1主要步骤:设计量:1根据设计要求确定计算时段,并按时段选取资料系列。1 将资料系列由大到小排队,频率计算,求得相应设计频率上的设计量。设计过程:2 在实测资料中,按选代表的原则,选择一代表资料过程,并对它按比例缩放,即得设计过程线。4设计过程线求得后,按用水过程进行平衡计算,可求得相应设计保证率。2设计时段径流量计算:1确定计算时段:灌溉时,以灌溉期作为计算时段;对水电站,以年为计算时段。2统计时段径流量:年平均,灌溉期:5、6、7、8月,枯水期等。3频率计算:由大到小,Pm/n+1,求得:Wp,t4合理性分析:相邻站比较,地理上的分布规律。3设计年径流量的年内分配。(设计径流过程)1选代表年:由设计时段径流量大小,按选典型原则,选代表年。原则:接近、发生、偏不利。2径流年内分配:计算:按比例缩放典型年,求得设计径流过程线。例:见P94页。第五节 具有短期实测径流资料时,设计年径流量及年内分配的分析计算一、短期:nIm时,取:Pa=Im整个流域的Pa,用各分站Pa加权平均。 4Pa从何算起?3土壤最大含水量Im及消退系数K(1)Im包括截留、滇洼以及渗入地下不成R的水量,即十分干旱情况下最大损失量。Im计算:选取久旱不雨后第一场降雨量较大,且全流域产流的资料,求出久旱不雨时:Pa=0湿润地区:Im=80120mm ; (2)消退系数K一般与气象条件有密切关系。假定t日E与Pa成直线关系,即:故 又 求得: 。第三节 降雨径流关系图与蓄满产流一、降雨径流相关图1求出多次暴雨的流域平均P,对应R,和本次暴雨开始时的Pa,点绘相关图。以Pa为参数。PPaR相关图表现为一组平行等距离直线,这一特点有助外延。2简化相关图(P+PaR)二、蓄满产流1适用:湿润地区,雨量充沛,地下水位较高,植被好,包气带较薄,容易蓄满。数学模型:R=P-(Im-Pa)(1)当时,R=P,降雨经流相关线上部都与45线平行。(2)流域包气带缺水量满足后,产流量R是有一部分按稳定不变的下渗率下渗。稳定下渗的水量形成地下径流Rg,超过稳定下渗部分形成Rs。 即:三、总径流的划分地面径流和地下径流汇流的规律是不同的。由已知雨量P从降雨径流相关图上查得径流R后,还需再分成地面和地下两部分,以便进行汇流计算。按蓄满产流方案,流域蓄水达到Im后,按稳定不变的下渗率fc下渗。关键求fc。1求fc(1)由降雨资料,求出各阶段的流域平均雨量。(2)根据洪水过程线,求径流总量R,地面径流Rs,地下径流Rg。(3)求出次降雨损失量,P-R,在降雨过程开始时扣除。求得各时段净雨历时tc。(4)试算fc 净雨强度小于fc的时段; 净雨强度小于fc的雨量。2径流划分(1)各时段降雨时段累积。(2)由Pa查相关图得累积净雨量,从而可得时段净雨量。(3)判断,与时段落净雨h的大小。 若否则,第四节 下渗曲线与超渗产流一、下渗曲线1下渗曲线自降雨开始,渗入土壤是的水量一Pa和降雨强度大小有关。整流器个降雨过程是,随着雨水不断下渗,土壤水含量不断增加,单位时间内渗入土中的水量也不断减小,最后达到一个稳定的值。2超渗产流 适用条件:干旱地区,地下水埋藏深,植被差包气带厚,降水不易使包气带蓄满,一般不会产生地下径流。产流情况:当 当 当这种方法概念明确,实际中较难应用,f难定,降雨资料要求较高,适用小流域。二、初损后渗法1初损量:大量产流前的总损失量。除截留填注外,全为下渗水量。(Io)2后渗:是流域产流以后下渗的水量。则计算: 后渗历时; 后期不产流雨量。3初损Io的确定:小F,出口断面的起涨点,大体可作为产流开始时刻。大F,考虑各雨量站至出口断面汇流时间,要除去。4平均后渗率的计算。 初损历时; 后期降雨不产流历时。第五节 流域汇流计算方法之一等流时线法一、几个概念1汇流:流域上各点净雨,经过坡面汇入河网,再由河网流至出口断面。2汇流分为地面汇流和河网汇流。地面汇流分为坡面汇流和地下汇流。3流域汇流分析计算:就是将前面求出的净雨过程,演算为出口断面的流量过程。二、等流时线计算法1定义:是在流域上勾绘的一组等值线,每条线上各点的水质点,将在一定时间t到达出流断面。2等流时面积:雨等流时线间的面积。3流域出口断面流量的计算: 具体计算方法见下表:时净雨出流23。4等流时线法出流计算算例表 时地面净雨(mm)等流面积(km2)部分径流(m3/s)总径流(m3/s)=5=8=1085500118102.302.3141054.63.708.3172.37.44.614.32003.79.212.904.64.600三、净雨历时与流域汇流时间对Q(t)的影响。1汇流时间净雨从流域上某点汇至出口断面所经历的时间。2流域汇流时间从流域最远点到出口处。3净雨历时与流域汇流时间对Q(t)影响(1)当时,全部流域面积与部分净雨造峰。(2)当=时,全部流域面上的全部净雨造峰。(3)当时,部分面积上的全部净雨造峰。4等流时线法缺点:(1)降雨分布不均匀问题未考虑;(2)流速变化问题;(3)河槽调蓄问题。第六节 流域汇流计算方法之二单位线法一、基本概念1932年美国,谢尔曼提出。1单位线(UH unit hydrolog):流域上由于单位时段内均匀分布的单位净雨所形成的流域出口断面地面径流过程线。单位净雨深:取10mm单位线纵坐标用流量q表示,横坐标t表示。2两个假定实际降雨量并不一定是一个单位和一个时段。(1)如单位时段的净雨量不是一个单位而是n个单位,则它所形成的地面径流过程线的流量值为单位线流量的n倍,其历时仍与单位线的历时相同。(倍比假定)(2)如果净雨历时不是一个时段而是m个时段,则各时段净雨所形成的径流过程线之间互不干扰,出口断面流量等于各时段净利雨量所形成的流量之和。(迭加假定)上述假定就是把流域视为线性系统。二、分析推求单位线的方法推求单位线,是根据出流断面的实测流量过程分析。1选择孤立的洪水过程线,割去地下水以后,得到地面径流过程线。如地面径流过程线为Q1,Q2,.,单位线的纵坐标值为:q1,q2,时段雨量为:h1,h2,。根据两个假定: 叠加假定 倍比假定则,可得到: .3缺点:误差传播,单位线呈锯齿形,甚至出现负值。4试错法和斜线法先假定一条,代入净雨过程计算流量过程,再与实测值比较。如不符合,修正再试。三、单位线的应用根据单位线定义与假定,只要流域上净雨分布均匀,不论强度如何变,均可用单位线推求地面径流过程线。推求方法(例)见下表,就可得到地面径流过程。时段单位线(m3/s)Rs(mm)部分径流(m3/s)总地面径流(m3/s)=5=10=810500281040432081080184126206.432.456312163162169.616.670024.86.801.61.600四、单位线的时段转换如单位线时段;而净雨时段,怎么办?将UH进行时段落转换。1S曲线:如时段净雨量连续不断,则流域出口断面的流量过程线,称S曲线。即用UH线连续推流,得到。实质上,S曲线就是单位线纵坐标值时段累加而得。2利用S曲线,转换单位线的时段长。设已有时段长为:单位线,要换成,只须将的S曲线往后平移半个时段3h。(借助S线),则两根S曲线之间各时段的Q差值过程线相当于净雨所形成的流量过程线。转换的数学公式为:式中:原有单位线的时段长; 转换后的时段长。五、单位线存在的问题与改进1经验单位线在汇流计算中有一定精度能满足生产要求。2认为q(t)不变,假定有问题。降水不均匀,产流面积变化,雨强变化。3暴雨中心位置对q(t)的影响。适当选用:中心在下,走向上游; 中心在上,向下游走。4使用q(t)注意时段长概念。六、地下径流过程计算降雨中的下渗水量除一部分补充流域缺水()之外,其余部分以重力下渗(即fc)的形式补给地下水。1求W下 2地下出流过程根化成三角形。 3出现在地面径流终止点。45求得:得:6本章小结1径流分析(1)产流:蓄满产流(PPaR)(Pa的求法)超渗产流(下渗曲线)(2)汇流:等流时线法 单位线法2蓄满产流(1)Pa,(2)PPaR 模型:R=P-(Im-Pa)(3)稳渗率,径流划分:3超渗产流:(1)下渗曲线 (2)初损后渗法4等流时线法(1)定义 (2)计算方法5单位线法(1)定义(2)两个假定(3)推求方法(分析法)(4)时段转换(借助S曲线)6地下径流:三角形概化 Chap. 8 由暴雨资料推求设计洪水(4h)第一节 概述一、由暴雨资料设计洪水的重要性1工程水文学的主要任务是预估未来几十年、几百年的水文情势。为水利工程和农田水利规划设计服务提供合理的洪水过程线Q(t),作为设计的依据。2设计洪水的方法,根据流域的资料情况主要分为:(1)流量资料系列较长及有可靠的历史洪水调查资料,则:由流量资料推求设计洪水。(2)于流量资料太少, 或由于修建了大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