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市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2).doc_第1页
湖北省黄冈市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2).doc_第2页
湖北省黄冈市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2).doc_第3页
湖北省黄冈市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2).doc_第4页
湖北省黄冈市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历史复习题 第卷(选择题 共50分) 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东汉时期,耕作技术由二牛抬杠向一牛挽犁转变,这种耕作技术 A便于牛耕的普及 B.便于改变牵引点的高低 C.便于控制耕土的深浅 D不利于山地的开垦2据礼记月令载:“百工咸理,监工曰号,毋悖于时,毋或作为淫巧(新奇的物品),以荡上心。”礼记王制中还说,如有人“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中国,这种指导思想对手工业生产实践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政府不重视对手工业生产的管理 B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无法扩大 C手工业产品的质量难以提高 D扼杀了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31656年,清廷“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并“不许片帆入口”,同时颁布了“迁海令”,在沿海制造无人区。该政策的最大影响是 A打击了中国航海业 B.丧失了对外贸易的机会 C.影响了商民的收入 D脱离了世界发展大势4侯家驹先生在中国经济史中指出:“从中国经济史看来,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子,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寡。中国古代政府的干预更具有强权掠夺的性质,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国家经济,从中获取巨额财富”下列经济情况与材料中的观点相符合的是 A.闭关锁国 B朝贡贸易 C.市坊制度 D官营专卖5据1895年至1898年的不完全统计,我国新创办的商办厂矿企业有58家,资本总额达1200万元。官办和官商合办的企业,只有8家,资本总额不过400多万元。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政策调整 B国内政局稳定 C欧洲战争影响 D.群众运动推动6随着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中国近代的民族工业相继出现在 A.19世纪60年代前后 8 19世纪70年代前后 C19世纪80年代前后 D.19世纪90年代前后7据中国海关统计,从19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末的20年间,棉布的进口量增加了27。到90年代出现了“通商大埠及内地市镇城乡,衣土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七八”的局面。这二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洋布物美价廉 B.中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C.中国居民消费观念的变化 D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81928年全国经济会议和全国财政会议相继召开。到1936年,中国关税收入636亿元,统税收入131亿元,盐税收入247亿元,中国财政总收入是1927年的15倍。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南京国民政府大力提倡使用国货运动 B北洋军阀政府鼓励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C南京国民政府制定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政策D英法为了加强团结废除了对华关税条约9辛亥革命后兴起了“国货运动”。当时民族工商业者创国货品牌,在广告上推销自己的商品,如“大国耻,用人民的血来洗,小国耻,用五洲固本皂来洗”。“国货运动”在当时号称“文明排外”,其主要影响是 A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盲目排外,影响了学习外国 C.引起了外国武力干涉 D强化了民众的极端民族主义10晚清状元张謇在变法评议中提出:“以生货(原料)与人而我失工之利;以熟货(工业制成品)与人而我得分人之利。”这表明他 A主张实业救国,提高工业产品的竞争力 B严禁出口原料,鼓励出口工业品 C.认为原料出口是我国落后的根源 D认为发展工业是中国的必由之路111958年,某领导到一农村视察,当地党委书记向领导汇报说他们的早稻达到了亩产三万多斤。该领导听后说:“还能再多吗?你们这里条件好,再搞一下深耕,还能多打些。”该材料反映出产生浮夸风的直接原因是 A国家对农业的重视 B.过分夸大了主观意识的作用 C.人们急于求成 D干部的官僚作风和追求政绩12农民与土地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核心问题。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的农村政策的共同点是 A改变了经营方式 B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保护了农民利益 D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131984年10月,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从1985年到1987年,我国指令性计划的工业产品由120种减少到60种,计划管理的商品由188种减少到23种,计划供应出口商品由70种减少到36种。这说明了 A私营工商业逐渐恢复和发展 B.我国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全建立 D企业自主权不断得到扩大141992年,我国政府调低涉及3371个税日产品的进口关税;物价改革也迈出坚实的一步,国家管理价格的范围由1991年底的737种减少到89种,其中下放给企业定价的有571种。与此直接相关的背景是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路线的提出 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对外开放政策的出台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的提出15右图是1996年浦东新区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图,该图表明 A浦东新区优先发展农业 B浦东新区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 C.浦东新区已经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D浦东是中国20世纪末期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16“粉丝”是现在年轻人中的时尚语言,它来源于英语的fans,追随者、崇拜者的意思。这说明当代中国语言变化的原因是 A为适应新事物而创造词语 B.受港台和地方语言的影响 C受外来语言的影响 D受生活水平的影响171890年,一位小吏在谈到火车时,发出这样的感慨:“任载之重如此,脚费之轻如彼,果能各处仿行,其利于民生者正非浅鲜。”此论调 A说明当时人们易于接受新生事物 B.不赞成在中国发展交通事业 C.说明交通的发展促进了思想解放 D看到了发展交通事业的益处18马克思说:“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这些“革命因素迅速发展”的最重要作用是 A欧洲出现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 B.初步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持续发展 D促进了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型1916-18世纪,在美洲大陆出现了许多被称为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尼德兰、新英格兰的地名,这些地名的出现反应了 A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B.欧洲殖民者对美洲的侵略和掠夺 C探险家对美洲的探索范围不断扩大 D大批美洲独立国家纷纷建立20马克思就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曾指出:“问题并不在于英国是否有权利来征服印度,而在于印度被不列颠人征服是否要比被土耳其人、波斯人或俄国人征服好些。”这一论断表明 A英国有权利征服印度 B英国侵略印度具有双重作用 C.先进文明侵略落后文明值得肯定 D落后文明难以征服先进文明21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有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 A.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 B.通过霍利斯幕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 C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护农产品价格 D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22罗斯福说,工业复兴法是美国国会制定的“最具有深远意义”的法规。实施该法的主要目标是 A恢复工业生产 B增加就业机会 C国家干预经济 D防止盲目竞争2319世纪上半叶英国大幅度降低关税,进口关税率由1820年的45-55降到19世纪中期的零关税。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美国等七十多个国家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率,与1929年相比提高了60-100。材料中英美等国做法的共同目的是 A倡导国家干预经济发展 B.促进世界市场的扩大 C.缓解经济危机带来的压力 D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2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被看作空想家的美梦,而被认为是发展中的事业。”这表明他 A是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 B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充满失望和忧虑 C.赞赏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 D认识到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25二战后初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组织的成立和关贸总协定的签订,最能说明 A.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确立 B.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C.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强 D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第卷(非选择题,共50分)26(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东周时期(公元前771-256年),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伴随着经济变革而来的是重大的政治变革前面论述的混乱和改革深深的影响了中国思想家,迫使他们重新估价自己的传统,或将其抛弃,或使之适应过渡时期的需要。因而,东周时期是一个思想文化大变动、富有创造力的时期。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工业革命推动了新的国际分工,世界经济体中的核心区、半边缘区、边缘区三个部分的区分更加清晰,新型工业国和现代工业文明处于核心区,传统农业国和古典农业文明被现代生产力造成低度发展和边缘性发展。工业革命拉大了各文明区的差距。工业革命结束了民族的地域性历史,实现了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摘编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从19世纪中叶开始的,西方器物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等各层面的文明都逐步传入我国。面对强势的西方文明的冲击,这一时期的中西文明交流是不平等的,中国处在明显的弱势的一方、带有被动性。这次的交流促进了中国文明发展的转型。 摘引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德、日的非和平方式崛起模式中最关键的是毫无节制地挑战现存霸权和国际体系,以军事扩张来解决经济资源的短缺,以及在制度和文讹因素中的扩张特征。德国和日本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强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度成为欧洲和东亚最强大的国家,并对英国及其他老牌强国构成严重威胁。它们的迅速崛起必然遇到现存霸权国家和整个国际体系的压制,形成不可避免的生死对坑,最终导致其崛起进程的中断和失败。尽管二次大战以后,德、日在某些方面实现了再崛起,但是始终不能成为完全的世界大国。这其中的教训,值得每个后起大国认真吸取。摘自黄仁伟大国兴衰的历史比较 材料四 在2012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越南自从1986年革新开放以来,“以华为师”,并坚持结合自身实际,锐意创新,20年之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魏伟新、王利文越南改革开放发展历程(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伴随着经济变革而来”发生了怎样的重大政治变革?(4分)(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工业革命实现了“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文明转型”的主要特点和历程。(12分)(3)根据材料三归纳日本、德国崛起的共同特征,并概括出现这一特征的共同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德国与日本经济发展的相同因素有哪些?(6分)(4)根据材料四,从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分析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4分)27(2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费正清在中国的世界秩序:一种初步的设想中探究中国“中央之国”心理的形成时说:“中国的世界最初是以农为本的文化孤岛在中国世界的边缘创造了一个不同于中国又较中国贫穷的社会。在战争中,它有时比中国强,但在艺术文明方面却远逊于中国。中国的世界从未丧失其一统的意义和文化传统加之地理因素上存在的实际阻隔,在这样一种世界秩序的观念的笼罩下,庞大的中华帝国即已沉醉于唯我独尊的幻想中。材科二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从14世纪中叶到19世纪欧洲人开始侵入中国为止,这个时代是有史以来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的伟大时代之一但是,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在一个发生全球规模的革命性变化的时代里,安逸自在、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目不转晴地注视着过去。” 材料三 世贸组织总干事帕斯卡尔拉米在参加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世界贸易组织荣誉日”庆祝活动时不无幽默地说,中国一词的含义是“中央之国”,而正是加入世贸组织将中国从世界的边缘拉到了世界中心。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舞台上的新角色和新力量。 材料四 国力的提高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崛起的基本条件。国家力量的核心是军事力量。马克思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暴力本身就是一种经济。”(1)依据材料一回答,中国形成“中央之国”心理的因素有哪些?材料中中华帝国“沉醉于唯我独尊的幻想中”的说法你认为是否正确?请结合史实说明理由。(6分) (2)结合才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稳定性和全球规模的革命性变化各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重新回到世界中心的原因有哪些。(6分) (4)如果将材料四中的“社会”替换为“国际秩序”,请结合史实和所学知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其是否合理。(6分) 高一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1A. 解析: B、C是曲辕犁,D明显错误。2D解析:材料中这种严格限制手工业的政策,直接扼杀了手工业者的积极性,故选D项。3D 解析:“最大影响”的要求表明本题是最佳选择题。A、B、C三项都是从“海航”、“外贸”、“商民”等比较单一的角度分析影响的,都不是主要影响。D项从“世界发展大势”的角度概括,是最符合题意的答案。故选D项。4D解析:本题的关键是对选项中的四个述语有一个基本了解。根据“中国古代政府的干预更具有强权掠夺的性质”这一句的提示,可知答案是D项;其余三项虽然也属于国家干预经济,但只涉及规范或管理国家经济层面,并没有“强权掠夺”。5A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谕令各省多设厂。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出现了题干中的现象,故本题应选A项,其余三项与题干意思不符。6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的时间。7D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信息,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末,中国逐渐成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产品倾销地,正是西方国家工业革命后对外经济侵略的表现。8C解析:本题考查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要注意时间1928年,即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所采取的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政策,如“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币制改革”等,故本题应选C。9A解析:“国货运动”就经济方面而言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项。10A解析:张謇是清末著名的民族工业家,从材料中可知,他认识到靠出口原料会使外国获利更多,因此主张大力发展民族工业,增强工业产品的竞争力,以与外国竞争。11D.解析:由材料中信息可知,当地粮食产量已严重超出了实际情况,上级领导仍然要求再多打些,反映了领导们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高速度,违反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故选D。12 A.解析:B、C两项与“人民公社化”运动不符,该运动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性质,D项排除。13D.解析:题中未涉及私营工商业,排除A项;B项表述不合理,排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1992年提出的,排除C项。故选D项。14 D.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1992年我国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史实,这与当时我国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直接相关。A、B、C三项史实时间与题干要求不符。15B.解析:本题考查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图例及“投资结构图”可知,浦东将大部分资金投入到了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上,第一产业即农业的投资很少,A项错误;C、D两项无法从图中直接得出。16 C. 解析:“粉丝”一词来源于英语的fans,说明中国语言变化受外来语言的影响。17 D. 解析:材料反映出这位小吏已经看到了火车“利于民生”。小吏个人不代表当时的人们,事实上当时的人们对新事物抵触性很强,故A项错误;B项不符合材料; C项与材料无关;正确选项为D项。18D.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对于欧洲社会的重大影响,B、C不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题干“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主要是指“这些革命因素”正在使封建社会崩溃(资本主义社会形成)。所以选D。19B.解析: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国家开始了早期殖民扩张,随着其侵略扩张,许多美洲地区落入他们之手,故出现许多以欧洲国家原有城市为名,再冠上新字的地名20B.解析:首先,马克思并不是肯定英国对印度政府的合理性。其次,马克思认为,英国对印度的征服比土耳其、波斯或俄国对印度征服好些,主要是因为英国是个资本主义国家,而土耳其、波斯或俄国仍然是个封建国家。这意味着英国在征服过程中客观上带来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故B符合题意。21D. 解析: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就是对经济的有限干预,见教材第112页叙述。22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罗斯福实行工业复兴法实施的主观目标,而非客观影响。易错选C项,见教材第117页。23D解析:英国推行的是自由主义政策,而经济大危机时美国等国做法属典型的贸易保护主义,但都是出于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D项。24C解析: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斯塔夫里阿诺斯是资产阶级史学家,因此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他对苏联采取的五年计划的赞赏,不是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充满失望和忧虑,实际上他更希望的应该是借鉴,B项不符合题意。D项说法错误。25D解析:这些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不表明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形成,也不能表明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多极化,它表明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初步形成,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26(1)根本原因:生产技术、生产工具的进步(铁犁牛耕的出现)。(2分)政治变革:分封制走向崩溃,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出现;各国纷纷推行变法。(2分)(2)理解: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将世界上边缘地区、半边缘地区纳入资本主义统治之下;工业革命是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演进到工业文明的转折点,推动人类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4分)特点:被动性(或传导型、赶超型现代化):在外部刺激下被迫卷入现代化浪潮,历经冲突反抗学习调试变革复兴。(2分)历程: 器物层面:洋务运动,近代工业起步;中国资本主义曲折发展。(2分)制度层面: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解放思想,促进中国人觉醒;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2分)精神(观念)层面:资产阶级维新运动、民主革命运动、新文化运动:宣传了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民主和科学,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并与中国实际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2分)(3)特征:非和平方式(或答:以武力手段挑战世界秩序;对外扩张方式皆可)(1分)。共同原因: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时保留了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传统。(2分)相同因素:都实行政治民主改革;美国的扶持;经济非军事化;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重视教育,培养人才;制定符合国情的发展战略等。(六选三,每点1分,共3分)(4)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在于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分)完善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拓宽了民族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2分)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