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词义的形象色彩.doc_第1页
浅谈词义的形象色彩.doc_第2页
浅谈词义的形象色彩.doc_第3页
浅谈词义的形象色彩.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词义的形象色彩.txt26选择自信,就是选择豁达坦然,就是选择在名利面前岿然不动,就是选择在势力面前昂首挺胸,撑开自信的帆破流向前,展示搏击的风采。浅谈词义的形象色彩 任何文学创作都是语言艺术,任何语言艺术都是形象思维的成果。形象思维无疑是结合着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进行的,而任何客观事物总是以特定形象存在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千姿百态,各呈异彩,是作家想象、幻想、创造艺术形象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语言艺术要把人的思想感倩通过形象体现出来,真实鲜活地描绘事物的外在形象特征是必不可少的。那么,用什么来完成事物外在形象特征的描绘呢,那就是选用精当的形象色彩词,于是,形象色彩词就成了形象思维的有力工具。可是,现在的绝大多数修辞学著作,在谈词的色彩时,总是只提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而很少谈及形象色彩,似乎词是没有形象色彩的。其实,语言的词汇、特别是实词是直接与事物的形象相联系的。在语言学中,有所谓“词义三角”之说,即任何一个实词的词性都是由语言系统、概念、词义的指物性这三个“角”制约着的。如“山”这个词,它属于汉语语言系统,它表示了“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的部分,亦指形状象山的东西”(词海)这样的理性概念,是对于一切山的抽象和概括,而其指物性则是指一切具体的山(如黄山、泰山、昆仑山、六盘山、阿尔卑斯山等)它是对于“山”的具体化或个性化。由此可见,词义的指物性是指该词所指代的客观事物的其体形象,它能给人以具体的形象色彩感。如果说词义反映着一定的客观事物和现象,它是客观的、固定的、不一可随意变易的,那么,作为词义内容重要部分的词的指物性所具有的形象色彩,也是客观的、固定的。词有形象色彩,是一种客观存在,不容忽视。因此,本文想粗浅地试谈一下词的形象色彩。一、什么是词的形象色彩词的形象色彩,是指词除了它所代表的对象及其属性这种理性意义之外,还同时含有的该对象的某种形象感。所谓该对象的某种形象感,是指词所代表的对象的种种形象在人们意识中的一种感性反映,它是依附于词的理性意义的一种感性上的印象。形容词、名词、动词、象声词、叹词等实词大多都有较浓厚的形象色彩。如:黑不仅具有“颜色的一种”这样的理性意义,而且还给人们一种“象墨或煤炭色、晦暗阴冷”的形象感。如说“黑古隆冬”,则其形象色彩更明显。牛除了具有“反刍与家畜”这种理性意义外,还具备一种具体的形象感:体强大,四条腿,趾端有蹄,头上有一对角,浑身有毛,尾端毛尤长等。如说到“黑牛”,则其形象色彩更显豁。飞不仅具有“鸟虫类在空中拍翅行动,或物体在空中飘荡或行动”这种理性意义,还能给人们一种感性印象。如说到“彩蝶飞飞”、“孔雀东南飞”、“飞机起飞”、“飞絮”时仿佛能看到这些不同的物类“飞”时显现出的不同的具体情状。哗哗不仅具有“物体振动的声音”这样的理性概念,而且还仿佛使人们听到一种具体的声音,如水流的声,翻书声等。哟、啊不仅具有“感叹声”这种理性意义,而且还可仿佛使人们听到感叹时的具体声音和情状,如“哟,真漂亮!”“啊,多好的收成!”二、词的形象色彩的种类外界事物只有通过人们的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才能反映到人的意识中。形象色彩词的理性意义,是各种具体的事物通过五官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之抽象化的结果,那么,依附于词的理性意义的词的形象感也只有通过不同的感官才能体会出来。1、视觉形象感词的视觉形象感指词所代表的事物外部形象通过视觉器官(眼)在人们意识中的一种感性反映。词语的形象感以视觉形象居多。如:驼背五少爷话还未完,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才国在腰间。(鲁迅药)这里的“闯进”,“满脸横肉”,“玄色”,“散”,“很宽”都不仅具有理性意义,而且还给人一种视觉形象感。作者通过这些视觉形象感词,把康大叔的行为、形态、妆束、生活习性等特征都反映了出来,给读者以如见其人之感。再如:“红”不仅从理性意义上指出了一种颜色,而且还使人们仿佛看到这种颜色耀眼热烈的具体形象,一说到红旗,则形象更具体直观。“绿”也不仅指出了一种颜色,而且也仿佛使人们看到了一种青嫩、滋润,充满着生命活力的具体形象,如碧草、翠竹、松柏等等。“虎视耽耽”不仅有“贪婪而凶狠地注视”这种理性意义,它还呈现出一种威逼、凝注的、企图占夺或袭击对方的凶猛目光,视觉形象很鲜明。“通红滚烫”可仿佛看到钢水出炉时的具体情状。视觉形象感词以形容词居多,其次是具体名词。如密密麻麻 抖抖索索 白茫茫 黑糊糊 汗津津 羞答答 亮晶晶 六盘山 黄河 喜鹊 猫 眼镜蛇都能给人以具体而直观的形象感。2、听觉形象感词的听觉形象感指词所代表的事物的声音“形象”通过听觉器官(耳)在人们意识中的一种感性反映。象声词,叹词都能给人以听觉形象感。如:凤姐刚欲往秋爽斋这条路来,只听唿唿地一声风过,吹得那枝上落叶,满园中唰唰唰地作响,枝梢上吱喽喽的发哨,将那些寒鸦宿鸟都惊飞起来。(曹雪芹红楼梦)这里的“唿唿”、“唰唰唰”、“吱喽喽”不仅各代表一种声音,而且还似乎能听到具体的风声、落叶声,枝梢的鸟叫声,给人以如闻其声之感。又如:嗖嗖 吱吱 哐啷 嘎巴 劈哩啪啦 叮叮当当 叽叽喳喳 轰隆隆 哗啦啦都有很明显的听觉形象感。3、味觉形象感词的味觉形象感指词所代表的事物的滋味“形象”通过味觉器官(舌)在六们的意识中的一种感性反映。如:一开瓶子塞儿,就是那么一股甜香,调上半杯一喝,甜香里带着股清气,很有点鲜荔枝味儿。喝着这样的好蜜,你会觉得生活都是柑的呢!(杨朔荔枝蜜)当你读到“甜香”、“鲜荔枝味儿”、“蜜”、“甜”这些字眼时,口中会很自然地分泌出一种津液,仿佛自己真的在品荔枝蜜,这就是词的味觉形象感。魏式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一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世说新语假谲)曹操的兵士一听到“梅子”,头脑里马上产生了对其色味的联想,一想到梅子的一片酸之味,便“口皆出水”,于是渴止而步疾了,这也是词的味觉色彩所产生的效应。再如:甜丝丝儿 苦参参 酸溜溜 辣津津 咸几几 香水梨 水果糖 杨梅等形容词和名词,都能给人以如品其味之感。4、嗅觉形象感词的嗅觉形象感指词所代表的事物的气色“形象”通过嗅觉器官(鼻)在人们的意识中的一种感性反映。如:这一夜,我睡不着,窗下火炕处散发出的一股鲜鲜的、带着清淡味儿的豆香裹住了我(赵熙绿豆儿)这里的“鲜鲜的”、“清淡”、“豆香”都好象使人闻到了豆儿的那种具体气味。此外,如香喷喷,臭烘烘、腥浩浩等都能给人以如嗅其气之感。5、触觉形象感词的触觉形象感指词所代表的事物的感觉“形象”通过人的感觉器官(身)在人的主观意识中的一种感性反映。如:“赤日炎炎似火烧”似乎给人一种炙烤灼热之感。又如:软乎乎 硬邦邦 麻苏苏 干巴巴 湿漉漉 痒乎乎 寒冷 清爽 饥饿 温饱 胀疼这些词都似乎能给人以直接感受,如把它们置于特定的言语环境,则触觉形象感更具体。上面我们为了论述的方便,是把词的形象感分成五种,从某一角度单独加以说明的,实际上,有好多词的形象感是综合了多种形式的感觉的,并非一个词语只给人以单一的形象感。如:一阵阵打颤一阵阵麻,打王贵就象打着了她。(李季王贵与李香香)这里的“颤”既能使人看到李香香“颤”的动态,又仿佛能体验到“酬”的感觉。前面提到的“赤日炎炎似火烧”既有赤日当空的视觉形象感,又有炙烤灼热的触觉形象感。“扑啦啦”既有鸽子之类突然飞起振动翅膀的声音感,又有它们拍翼而起的视觉形象感。“咕噜噜”既有铅球之类在水泥地上滚动的声音感,又有滚动的动态形象感。“鸡鸣犬吠”既有鸡叫狗咬的听觉形象感,又有它们鸣、吠时的具体的视觉形象感。“荔枝蜜”既有味觉形象感,又有嗅觉形象感,还有视觉形象感。“一杯酒”也是视觉、味觉、嗅觉形象感兼而有之的。三、词的形象色彩的修辞功能由于词的形象色彩反映了词所指事物的具体形象,所以,它的基本修辞功能就是引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增强语言表达的形象性,给人以美感享受。我们汉语的词汇是极其丰富的。在说写实践中,要把道理论述得填密清晰、故事叙述得生动活泼、人物描绘得维妙维肖,并不是随便搬用一些词语便能凑效的,而是要依表情达意的需要,在词汇的海洋中,精心“寻找唯一需要的词的唯一需要的位置”(托尔斯泰)。法国作家福楼拜说过:语言艺术家“应该准确地用一个名词称呼事物,用一个动词标志动作,用一个形容词加以形容。”这里,他似乎说的是词语的选择和语义的锤炼,但就其本质而言,仍是如何利用形象色彩词的问题。因为在语言的词汇中,并不是莎一类词都具产形象色彩,而只有实词具有形象色彩。就是实词,它们的形象色彩也有浓淡之分。代词的形象色彩就很淡,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形象色彩就浓。(在名词、动词、形容词中,相对来说,它们的形象色彩也不是浓淡划一的)。选用这些实词中唯一需要的词、将它们置于唯一需要的位置,也就是选用唯一需要的形象色彩词,将它们置于唯一需要的位置。所以,可以说,词语的选择和锤炼问题,实际上主要的就是选用具有浓郁的形象色形词的问题。正因如此,那些有成就的语言艺术家在艺术创作时,注意精心选择形象色彩词,把这样的词连结起来,而且按照它们的意义正确地排列起来,准确地“体现了作者的思想,创造了鲜明的图景,刻划出生动的人物形象。它们是如此地具有说服力,似乎读者可以看到作者所描写的东西。”(高尔基)如:他悠悠地踱着步子,嘬着牙花子,慢吞吞地吐着每一个字。好象在掂每个字的分量;又象是在咂每一个字的滋味。是的,他的话就象五香牛肉干,浓缩、醉厚。(王蒙说客盈门)作者精心挑选了“踱”、“嘬”、“吐”、“掂”、“咂”等形象色彩很浓烈的动词,用白描的手法,形象地勾勒出了一个吃老本、说套话、保乌纱、有官僚习气的领导干部“他”(县革委会主任老赵)的形象。给我们以“如见其人”之感。枯藤老树务鸭,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这则小令前三句由九个定名结构分别排列为三组,每组都可说是一个特写镜头,这三个镜头又组成了一幅浑然一体的天涯旅客的背景画面。画面中的每一景物都是大自然中极平常的“淡淡衫儿淡淡罗”,并不眩人耳目,但却浓重地渲染出一种凄凉萧瑟的气氛,抒发了天涯游子肝肠寸断的悲愁心情,将读者带进荒僻冷寂的艺术境界,几乎成了写景的绝唱。靠的是什么?就是作者恰当地准确地选择了一系列视觉形象色彩词并用这些词构成的列锦修辞手法。试问闲愁有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苦时雨。(贺铸青玉案)这节词是诗人写黄梅时节幽居生活的闲愁的,词中并无高超的意.境,但却给作者获得了“贺梅子”的美称。原因就在于词的结尾三句不同凡响。闲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不写易得出色。但作者却巧妙地把它比作一眼望不到尽头的芳草,随风飘荡、缭乱无定的满城风絮,密匝匝、雾濛濛、纠结不去,十分滞人的黄梅时节雨。多么懊恼的情怀,又是多么形象的比喻。这也是借助了形象色彩词的魅力。她滑滑的明亮着,象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柔软、那样嫩。(朱自清绿)“绿”是人的视觉器官感知的,“软”、“嫩”是触觉和味觉器宫感知的。以“软”写“绿”,“绿”仿佛可以触摸,以“嫩”写“绿”,“绿”似乎也能品尝。这样,只能用目察的“绿”竟可触得到、尝得着,使人的不同感官都得到了美感享受,这正是作者选用了视觉、触觉、味觉等不同类型的具有浓郁的形象色彩的词,使人的不同感觉相互沟通,构成“通感”,收到的艺术效果。利用不同类型的形象色彩词,沟通感知者的不同感觉,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恰当运用,能使作品含蓄隽永,意境深远,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增强美感力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天海。从车间矿井、平原山村、军营学校、大街小巷,涌来了无穷无尽的人潮,卷起了无边无际的旗浪。锣鼓声、鞭炮声、口号声,欢笑声,在长安街汇成滚滚洪涛,又翻腾冲击着散向四面八方,就象大坝突然开放闸门,满满一水库春水,白浪如山,呼啸着从闸门奔泻而下;就象沉寂多年的火山口突然喷火,蕴藏在地心深处的通红滚烫的岩浆汹涌飞迸(袁鹰十月长街)这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