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尔贝恩的精神病理学观述评.doc_第1页
费尔贝恩的精神病理学观述评.doc_第2页
费尔贝恩的精神病理学观述评.doc_第3页
费尔贝恩的精神病理学观述评.doc_第4页
费尔贝恩的精神病理学观述评.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费尔贝恩的精神病理学观述评垦尘里堂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年9月第32卷第9期总第436期费尔贝恩的精神病理学观述评徐萍萍摘要:英国客体关系理论家费尔贝恩在纯粹性客体关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独特的精神病理学观.他认为精神分裂是一切精神病理状态的基础,心裂样心态是最基本的心态.他批判了亚伯拉罕关于神经症起源的观点,认为恐惧症,偏执狂,癔症和强迫症都由过渡阶段的基本冲突所导致.他还用对坏客体的道德防御来解释受虐儿童的心理困境.这一精神病理学观不仅具有强大的解释力,且对精神分析的精神病理学和临床实践产生了巨大影响.关键词:费尔贝恩,精神病理学,客体关系中图分类号:R3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0772(2011)090025一O3ReviewonW.R.D.FairnbairnSPsychopathologyXUPingping.SchoolofPublicAdministration.N口njingUniversityofInform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Nanjing210044IChinaAbstract:Fairbairn,aBritishtheoristofobjectrelationsadvancedauniquepsychopathologybasedonhispurepersonalitytheoryofobjectrelations.Heconsideredthatschizoidpositionisthefoundationofallconditionsofpsychopathology.HecriticizedAbrahamSviewoftheoriginofneuroses,andsuggestedthatallkindsofneuroses.includingthestatesofphobic,paranoid,obsessionalandhystericalresultfromthebasicconflictoftransitionphase.Healsoexplainedthepsychologicalproblemofabusedchildrenontermofthemoraldefenseagainstbadobject.FairbairnSpsychopathologynotonlyhasstrongcapabilityofinterpretation.butalsohaslargelyinfluencedpsychopathologyandthepracticeofpsychoanalysis.KeyWords:Fairbairn,psychopathology,objectrelation费尔贝恩是精神分析史上一位重要的革命者.在2o世纪4O年代三足鼎立的英国精神分析舞台上,费尔贝恩与温尼科特,巴林特,鲍尔比,冈特里普等人同属中问学派(或独立学派)的阵营,他以提出了纯粹性客体关系理论而着称于世.他继承和发展了弗洛伊德,亚伯拉罕,萨蒂,克莱因等人关于客体关系的描述,把客体关系作为理论核心;他完全抛弃了弗洛伊德的本能和驱力理论,完成了克莱因未能完成的精神分析由驱力模式向客体关系模式的转变.他用客体寻求代替了快乐寻求,用现实原则代替了快乐原则,用原始清白代替了原始罪恶,他的理论只集中于心理方面的内容,排除了任何与生理有关的内容,由此被米切尔誉为客体关系理论”最纯的代表”_】j.然而,正如精神分析自产生之初就向人们展现的那样,它既是一种潜意识的心理学说,又是一种治疗精神疾病的方法.精神分析理论来源于分析师的临床经验总结,而对临床中遇到的各种心理疾病的起因,发展,本质和治疗的看法,即精神病理学观也是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21年与康奈尔一起从事私人分析开始,临床治疗就成为费尔贝恩的主要工作之一2.费尔贝恩的病人主要是一些受虐待妇女和儿童,性犯罪者,战争神经症患者,精神分裂症患者以及患有各种神经症的成年人.多年的临床实践让费尔贝恩看到弗洛伊德的理论难以解释许多病人所遭遇的心理难题,因此提出了一种以客体关系为核心的新的精神病理学观.他呼吁道:”在我看来已经到了精神病理学探究的关键时刻了”,”客体关系心理学的时机已经成熟.这一思想发展的背景已经由克莱因的工作准备好了,只有根据她的内化的客体概念才能产生出对精神病理学具有重要意义的结果.从我接受的观点来看,心理学还原为个体及其客体的关系的心理学;根据相似的术语,精神病理学更明确地成为对自我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44与内化客体的关系的研究.”E3.在客体关系理论的基础上,费尔贝恩指出所有精神病理状态的基础都是精神分裂,各种神经症都是由过渡阶段的基本冲突所引发的,他还用对坏客体的道德防御来解释受虐待儿童所遭遇的心理问题.1一切精神病理问题的基础精神分裂古典精神分析将精神分裂作为一种非移情神经症而被排除在精神分析的大门之外.但费尔贝恩却认为”精神分裂个体也能表现出显着的移情能力,并出人意料地呈现出有利于治疗的可能性.”l3而那些尚未严重退化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甚至比任何人都具有更强的心理洞察力,因为他们更加关注内心世界,更熟悉自己深层次的心理过程.不仅如此,他甚至大胆假设精神分裂是构成所有精神病理状态的最终基础.费尔贝恩赞同亚伯拉罕关于精神分裂起源的观点,即精神分裂是对口唇前期力比多态度的固着.费尔贝恩认为,婴儿一生下来就要寻求客体,他所寻求的第一个客体是母亲的乳房,这是一个部分客体,他寻求客体的最初方式是吮吸.随后,通过婴儿与母亲之间以乳房口唇为中介的不断交往,形成了与母亲整体之间的关系.费尔贝恩认为,人类具有原始的一元自我,即人类自出生起便具有一个整体自我,他的自我实际上相当于自体(self)概念.如果在成长过程中,婴儿能够尽享乳房的哺育和臂膀的呵护,那么自我将不会出现分裂,心理也将保持健康状态.然而,现实中的养育又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母婴关系必然会遭遇挫折.从婴儿的角度来看,这时母亲就成了一个矛盾的客体她既是好的,也是坏的.这种矛盾是婴儿不能容忍的,于是他就采用分裂的方式来减轻矛盾,即把母亲分裂为两个客体只要母亲满足了他的需要,就是好客体;只要母亲没有满足他的需要,就是坏客体,由此就产生了分裂样心态.分裂样心态是由创伤所引发的,其中的力比多态度会以一种夸张的方式坚持下来,对个体的发展产生进一步的影响.费尔贝恩认为,虽MedicineandPhiLosophy(Humanistic&SocialMedicineEdition),Sep2011,Vol32,No9,TotalNo43625塑玺墨星堕塑堕堡兰婆塑=堡蔓登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J.)2011年9月第32卷第9期总第436期然口唇后期婴儿在产生了啃咬态度之后还会出现抑郁性心态,但总的来看分裂样心态才是内心中最基本的心态,”分裂样心态构成了内心结构的基础”_3_】,也是一切精神病理状态的基础,因为许多精神分裂的表现实际上是为了防御自我的分裂.虽然每个人在本质上都是分裂的,但是分裂的程度却有所不同.为便于理解,费尔贝恩将自我的分裂看作一个连续体在连续体的最高端是完全的自我整合,其次是精神分裂状态或暂时的精神分裂事件,然后是精神分裂特征和精神分裂人格,而连续体的最低端是精神分裂症.这一连续体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任何个体在非常极端条件下都可能表现出某些精神分裂特征,为什么有些人只有在涉及到再适应的情境中(如青春期,结婚或参军时)才会表现出自我分裂的迹象,而有些人即便在最日常的情境中也会表现出精神分裂的迹象一.实际上,费尔贝恩大大扩展了精神分裂的涵义,使之涵盖了最广泛的人群.他认为精神分裂的本质不仅表现在不同程度的精神分裂个体身上,在各种神经症患者中,在那些来寻求分析治疗帮助的个体身上,在狂热的宗教徒,革命者,社会暴动者,罪犯,甚至在知识分子身上也普遍带有精神分裂的特点.他进一步说,在人类心灵的更深层面,在每个人的梦中,也无一例外都是分裂的.因为梦中的所有形象既代表了梦者人格的某些方面,又代表了与人格的这些方面有关的客体,这些客体通常以认同为基础,存在于内心世界中.就连弗洛伊德所描述的超我也是一种普遍的分裂现象I8.精神分裂个体通常具有三个显着特征:全能的态度,隔离和冷漠的态度以及对内部现实的专注.这些态度既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潜意识的,还可能被过度补偿或隐藏起来.其中专注于内部现实是精神分裂最重要的特征.可见,费尔贝恩所描述的”精神分裂”与荣格的”内倾”人格类型非常相似.荣格在早期的着作中曾提出,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局限在内倾型的人身上,癔症的发生局限在外倾型的人身上.但费尔贝恩认为”精神分裂”概念要好于”内倾”概念,因为它不仅仅是描述性的,而且是具有心理发生意义的解释性概念.2神经症的起源过渡阶段的基本冲突费尔贝恩是在批判亚伯拉罕关于神经症起源观的基础上阐述了他对各种神经症的看法的.亚伯拉罕认为,每种神经症都是由特定阶段力比多的固着所引起的.偏执狂患者使用原始的肛门技术拒绝客体;强迫症使用发展了的肛门技术获得对客体的控制;癔症患者则通过使用一种包含放弃生殖器的技术,试图改善与客体之间的关系.费尔贝恩不赞同这一解释.他认为,各种神经症,包括偏执狂,强迫症,癔症和恐惧症,不是特定阶段力比多固着的产物,而只是个体在发展的过渡阶段采用的各种防御技术以使自我免受起源于口唇阶段的冲突的影响.费尔贝恩用客体关系和依赖的术语对人格发展进行了论述.他认为人格发展的过程就是自我的客体关系逐渐成熟的过程.这一过程要经历三个阶段:婴儿依赖阶段,过渡阶段,成熟依赖阶段.其中,婴儿依赖阶段在时间上相当于古典精神分析的口唇期,过渡阶段相当于肛门期和性器期,成熟依赖阶段相当于生殖期.婴儿依赖是以索取作为主导态度的无条件的依赖,成熟依赖是给予作为主导态度的依赖.过渡阶段则是一个分离的,不连续的阶段,其中充满了各种矛盾和冲突,而最大冲突就是:强烈要求发展到对客体的成熟依赖与退行性地不情愿抛弃婴儿依赖之间的冲突由于冲突是一种既令人渴望又令人恐惧26的情境,所以个体会使用各种技术来解决冲突.费尔贝恩认为,强迫症,恐惧症,癔症和偏执狂的形成都是用各种技术来处理好客体和坏客体的结果.在强迫和偏执技术中,个体会想象好客体位于自我的内部,在癔症和恐惧技术中,好客体被认为在自我之外.在癔症和强迫技术中,坏客体在自我的内部,而在恐惧和偏执技术中,坏客体为保持在自我之外.四种技术的关系见表1.表1四种神经症技术的特点偏执狂和强迫症形成于拒绝性的排泄过程.偏执技术是一种较高程度的拒绝,它在外化被拒绝的内部客体的过程中,将这些客体看作是完全坏的.偏执狂个体把外部世界看作是迫害者,且采用一种夸张的形式拒绝外化的客体.与之相比,强迫症代表了在婴儿依赖的索取态度与成熟依赖的给予态度之间的一种折衷.对强迫症患者来说,过渡阶段的冲突表现为排出还是保留客体的冲突.他们所排出的是被拒绝的内化客体;所保留的是被接受的内化客体,且无论对于哪种客体他们都施加了强大的主动的控制.过渡阶段的冲突还表现为前进性地与客体相分离与退行性地与客体相认同的愿望之问的冲突,而两种愿望都会为个体带来焦虑性的恐惧.与客体相分离会带来对孤立的恐惧;与客体相认同会带来对吞噬和拘禁的恐惧,这就是恐惧症的基础.恐惧症患者要在逃离还是受制于客体之间做出选择,在这两种情况下,客体都是外化的.亚伯拉罕认为癔症可归咎于在性器期由于对俄底浦斯情境(乱伦愿望)的过度内疚导致了对生殖器官的拒绝.费尔贝恩否认了这观点,他认为乱伦愿望代表了儿童想得到父母没有慷慨给予他们的爱.因为遭到父母的拒绝,他们会认为自己的爱是坏的.为了证明他的爱是可以被接受的,病人会绝望地与客体建立情感关系,从癔症患者强烈的爱的关系中不难感受到这点.因此,癔症是一种自我贬低的形式,它过高估计了外部客体,具有接受外化客体而拒绝内化客体的倾向.总之,偏执狂,强迫症,癔症,强迫症都代表了一种源于特定防御技术的使用状态.不同技术不能被看作是对应于力比多发展的某种假定水平,相反,我们可以把它们看作是在客体关系发展的同一阶段中的可供选择的技术.至于使用何种技术,或者在多大程度上使用该技术,则取决于在婴儿依赖阶段中建立的客体关系的性质,尤其取决于客体被认同的程度以及发展中的自我与被内化的客体之间所建立的关系的形式.3受虐者的心理机制对坏客体的道德防御费尔贝恩在对问题儿童进行治疗时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很多儿童明显来自有问题的家庭,但当分析师询问他们时,他们却无一例外地为自己的父母辩护.所有儿童都认为自己的家庭很好,相反,他们为自己感到羞愧,为所经历的遗弃,虐待而谴责自己,认为自己是一切家庭问题的根源.显然,在这些病例中,儿童内化了坏客体,并压抑了他们.虽然儿童不愿承认父母是坏的,也不愿承认自己是坏的,但是在面对两难选择时,他们宁愿认为自己是坏的,也不愿拥有坏MedicineandPhilosophy(Humanistic&SocialMedicineEdition),Sep2011.Vol32.No9,TotalNo436量堡星堕堕堡兰蕉二二堡蔓蔓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年9月第32卷第9期总第436期提出的”偏执心态”修改为”偏执一分裂样心态”.费尔贝恩所描述的具有疏远,游离特征的精神分裂人格是今天我们所说的边缘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分裂型人格障碍,共生性人格,多重人格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最初模板.他发现了紊乱的外部客体关系与分裂的人格结构之间的关系,这为存在主义,人本主义取向的精神分析提供了重要的主题.他关于人格普遍具有精神分裂本质以及精神分裂是一切精神病理状态的基础的描述,也对沙利文,林斯利,西尔斯,乔瓦基尼等人产生了巨大影响.此外,科胡特提出的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水平分裂与垂直分裂的观点显然也来自于费尔贝恩.约翰逊在其共生性人格的概念中也使用费尔贝恩关于精神分裂人格的观点.费尔贝恩关于压抑的坏客体的返回的精神病理学观点以及他的内心结构观被认为非常适合于解释别的精神分析理论不能解释的复杂的关系问题.内心结构理论被格罗斯滕评价为是第一个也可能是唯一一个具有解剖学的精度和权威的分层特点的内心世界体系,被广泛应用于对受虐待儿童,受虐待妇女和婚姻关系的解释中.迪克斯以及萨夫夫妇等将费尔贝恩的理论应用于婚姻和家庭治疗中j,塞拉尼将其理论应用到对受虐妇女的解释中L8,而戴维斯和弗罗利则引用了他的观点来讨论儿童虐待中的分离现象.此外,费尔贝恩的精神病理学观还被广泛应用于对同性恋者和艾滋病毒携带者的道德防御问题的解释中,被应用到了对自体问题,宗教和牧师关怀的研究以及对群体,机构,社会的理解,甚至艺术fl,理学和科学哲学领域中.参考文献1GrotsteinJS.AReappraisalofW.R.D.FairbairnsJ.BulletinoftheMenningerClinic,l993,57(4):421450.2SutherlandJD.FairbairnSJourneyintotheInteriorM.London:FreeAssociationBooks,1989:9.3FairbairnWRD.PsychoanalyticStudiesofthePersonalityM.London:RoutledgeandKeganPaul,l952:1152.4JungCG.CollectedPapersonAnalyticalPsychologyM.NewYork:Moffat,YardandCompany,1917:347.5吉尔?萨夫,大卫?萨夫.客体关系入门M.邬晓燕,余萍,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33.6FreudS.Aneurosisofdemoniacalpossessionintheseventeenthcenturyc/G10verE.Trans.CollectedPapers:Vo1.IV.London:hogarthPress,1925:436472.7SkolnickNJ,ScharfI,DE.FairbairnThenandNowM.HillsdaleNJ:TheAnalyticPress,1998:255276.8CelaniDP.ApplyingFairbairnSObjectRelationsTheorytOtheDynamicsoftheBatteredWomanJ.AmericanJournalofPsychotherapy,1993,53(1):6073.9FredericoP,DavidE,DavidS.FairbairnandRelationalTheoryM.LondonandNewYork:Karnac,2002:l11126.作者简介:徐萍萍(1980一),女,山东威海人,讲师,东南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精神分析理论与实践,道德心理学.收稿日期:2011一O622修回日期:2Oli一0724(责任编辑:赵明杰)客体.我们可以推测,儿童变”坏”的动机是为了让客体变”好”.在变坏的过程中,他们勇敢地承担了客体的坏.而这样做他们得到的回报是拥有了好的客体环境,从而增加了安全感.也就是说,儿童是以牺牲内部安全为代价来换取外部的安全.这种防御机制被费尔贝恩称为”超我的防御”,”内疚的防御”或”道德防御”:.在这里,费尔贝恩还区分”有条件的坏”和”无条件的坏”.被儿童内化的坏客体是无条件的坏的,而儿童由于认同于这些坏客体,也成了无条件的坏的.为了矫正这种无条件的坏,儿童在内化坏客体的同时还内化了好客体,使之成为理想客体,这个理想客体实际上承担了超我的角色.一旦建立了这种情境,就出现了有条件的好和有条件的坏.如果儿童偏向于他所内化的坏客体,他就是有条件的坏的;如果儿童偏向于他所内化的好客体,那他就变成了有条件的好的.当然,有条件的坏要好于无条件的坏.费尔贝恩借用了一个宗教术语来描述这种情境:做上帝统治下的罪人要好过居住在由魔鬼统治的世界里.上帝统治下的罪人可能是坏的,但是世界是好的,这样会让人有一种安全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