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汉代石阙.docx_第1页
四川汉代石阙.docx_第2页
四川汉代石阙.docx_第3页
四川汉代石阙.docx_第4页
四川汉代石阙.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汉代石阙雕刻艺术与书法艺术研究 以渠县汉阙为例内容摘要: 四川汉代石阙是我国现存地面上时代最早的仿木结构的建筑遗存。作为历史遗存,汉阙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本文在收集大量的资料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介绍了四川汉阙的基本概况和汉阙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四川汉阙的雕刻艺术和书法艺术。本文最后指出了保护和发展汉阙的举措。关键词:汉阙;雕刻艺术;书法艺术;时代背景一、 汉阙研究综述 (一)上世纪80年代前汉阙的研究概况对汉代石阙的研究由来已久。自汉代开始,各类史籍便开始对汉阙多有记载。宋代以来金石学兴起,众多的金石学者对汉阙铭刻捶搨抄录,考释不断,但是对汉阙的建筑构造和装饰雕刻研究甚少。进入20世纪以来,有的学者开始对汉阙进行科学和全面的考察,其中法国人色伽蓝(音译)在20世纪初对一部分四川汉阙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记录和测量,留下了一些珍贵的照片。 参见陈明达在徐文彬,谭遥等人于1992著的北京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四川汉代石阙之作序著名学者陈明达在抗日战争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依然调查了四川诸阙,积累了一些资料。陈明达先生后来将研究的成果发表于1961年第12期的 文物杂志月刊上。 (二)80年代后汉阙研究综述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国各地的汉阙分别被列为国家、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应有的保护。有许多学者对各地的汉阙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撰写了不少的调查报告和论文以及研究专著,使汉阙研究上了一个新的水平。冯一下(1984)认为,四川汉阙具有很大的历史价值。其价值首先在于它是保留下来的不可多得的汉代地面建筑的实物;其次四川汉阙是古代艺术的精品;再者四川汉阙也是汉代一般建筑的缩影。 冯一下四川汉阙的价值四川文物,1984(4):58-59邓代昆(1988)从成都汉阙刻石铭文考释中得出,1980年7月在成都东郊发现的作为明代墓中抵墓门之用的两块有铭文的刻石和部分镌有图案花饰、动物浮雕的残石,实系东汉时期墓阙遗物。这些雕画,对于研究汉代的绘画和雕塑,提供了最原始、最真实的实物材料。而那三组年代不同、内容丰富、书风各异的阙铭(其中一阅石,镌有不同年代的两组文字,这在汉阙铭刻的形式上,是别具一格的),则对于研究我国汉代历史、风俗礼仪、特别是对于研究我国书法艺术及其发展历史,具有珍贵的价值。 邓代昆成都汉阙刻石铭文考释四川文物,1988(3):12-14徐文彬、谭遥等人(1992)在四川汉代石阙一书中,全面记录了四川汉阙的大型图录。徐文彬等学者运用考古学、历史学和古文字学的方法和众多研究者的成果,具体论述了全国和四川地区门阙发展的历史,剖析了四川汉阙产生的时代背景、阙的建筑形制和艺术特色。在全面而深入的考证中,既纠正了历代文献的多处错误,又填补了汉阙研究中的疏漏。无可讳言,此书在研究和编撰中尚有一些不足,从总体的编撰上讲,编著者尽管注意了以川西、川中和川东三代地域为四川汉阙的排列顺序,但各阙具体顺序则未严格按照地域排列,没有更深入地剖析汉阙在时代和地域上的分布规律。同时,在汉阙的建筑形制、断代特征和文化内涵的揭示等方面没有做出更深入和清晰的理论根据。对阙上雕刻内容的考释也有些失之粗略。 徐文彬,谭遥等四川汉代石阙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高文(1994)在中国汉阙一书中将中国汉阙从汉阙的类型、建筑艺术、雕刻艺术等方面做了一个详细地介绍。高文认为,从中国汉阙铭文可以看出汉代职官制度。同时,他通过实地考察和资料收集,把中国已毁的汉阙也罗列其中,供后来的学者研究。 高文中国汉阙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陈国生(1996)认为,汉阙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孕含,精巧的艺术创造和奇特的造型,是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也是有待于开发的旅游资源。 陈国生汉阙的文化意味华夏文化,1996(1):40-41姜生(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教授,1997)在研究汉阙时认为汉阙非独为汉代建筑艺术的形式,更重要的还在于,它是早期道教所追求的仙界的象征符号和人仙两界交通的神学媒介。 姜生汉阙考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60-65侯忠明(2003)在研究渠县汉阙时对沈府君阙阙主的官职名讳、碑亭记及书法艺术等进行了充分的考证与研究。 侯忠明渠县汉阙之沈府君阙研究三题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11-14刘自兵、戴天柱(2004)等人认为,汉阙建筑之所以在汉代盛行,主要是它蕴含了深刻的符号学意义:一是表示等级观念,即立阙的墓主一般是俸禄在二千石以上的官吏;二是天门的象征,是人升入天界的门户。宫中建阙除蕴含宫殿是天帝子孙居所的意义外,还寄托了皇帝渴求长生不死的思想。而当时社会墓阙林立,主要是把它当作一种助人升天的工具。 刘自兵,戴天柱巴蜀汉阙的历史文化考察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8-22田鹏刚、陈平(2005)等人从乌杨汉阙加固与修复工程来谈汉阙的保护与修护问题。田鹏刚、陈平在现场试验的基础上探讨了采用现代植筋加固技术、碳纤维板材补强技术、裂缝闭合修复技术以及石材表面防风化处理等综合处理技术对石质汉阙进行加固与修复的途径并取得不错的效果。 田鹏刚,陈平乌杨汉阙加固与修复工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491-495张博(2008)认为,阙作为汉代宫殿、祠庙和陵墓前一种表示尊严的装饰性建筑,通常立于门前甬道的两旁,它既是一种古老的建筑艺术,又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性,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表现之一。汉阙建筑所蕴涵的文化特性就是天人合一。思想文化在其建筑造型和材质上的体现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在传统建筑与其环境上的体现,它为当代建筑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张博论汉阙建筑的文化特性及其当代意义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43-46陈绪春(2009)对重庆忠县汉阙与四川渠县汉阙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两地建阙历史成因、建筑结构形式、装饰题材、装饰位置、装饰形式、社会功能等方面做整体上的异同比较,得出两地虽同处一个地域范围,但在建阙的过程中体现出建造者具有差异的审美意图。 陈绪春重庆忠县汉阙与四川渠县汉阙之比较研究院校风采,2009(1) :141-143侯忠明(20091)认为,冯焕阙有限的铭文,蕴含着许多历史文化信息。其书法浪漫抒情,应是最早的“八分书”,也是典型的蜀派汉隶,更是东汉隶书浪漫抒情性的典型代表。 侯忠明东汉冯焕阙及其隶书艺术考古,2009(1):116-120于福艳(2010)认为,汉阙一般以石、砖、木建造,不仅采用木架结构,而且砖石结构也颇具规模。不仅表现出汉代建筑物的形式与特征,并且具有多方面的、多层次的社会内涵和文化底蕴。 于福艳从画像石中的汉阙艺术看汉代建筑形式山西建筑,2010(16):30-31龚廷万、龚玉(2011)认为,汉阙研究还有很多尚待商榷的问题如关于出阙问题,关于平阳府君阙、边考先阙、成都出土的王君平阙,以及李业阙的真伪问题,历来为学者所关注。龚廷万、龚玉对这些问题作了新的探讨。 龚廷万,龚玉关于汉阙研究尚待商榷的问题四川文物,2011(3):61-66二、关于四川汉代石阙雕刻艺术与书法艺术的研究(一)汉阙的概况1四川汉阙的概况全国现有三十一处汉阙。河南省有三处:登封县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山东省三处:平邑县皇圣卿阙、功曹阙,嘉祥县武氏阙;北京市尚有一阙。重庆五处:忠县丁房阙、被称为“宝塔子”的无名阙、嘉陵江畔的盘溪无名阙身、乌杨阙、万州武陵阙;四川共十九处:其中渠县六处七尊:冯焕阙、沈府君阙、赵家村东无名阙、赵家村西无名阙、王家坪无名阙、蒲家湾无名阙,雅安高颐阙,绵阳平阳府君阙,夹江杨公阙、芦山樊敏阙、无名阙(黎明公社),德阳上庸长阙,西昌无名阙,新都王稚子阙,梓潼李业阙、贾公阙、杨公阙和边孝先阙、梓潼县赵雍墓残阙。学者徐文彬和谭遥等人认为四川梓潼的李业阙不是阙,所以沿用徐文彬等人的观点,四川的石阙数为18处。 关于李业阙是否为汉阙,尚处于争议之中。笔者认同学者徐文彬和谭遥等人的观点即李业阙算不上真正的汉阙我国现存的汉代石阙,均建于东汉中晚期。除了河南太室阙、少室阙和启母阙是祠庙前的建筑,剩下的均设在坟墓之前,我们称之为汉代墓阙。2渠县汉阙介绍四川渠县汉阙是我国现存手地面上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仿木结构建筑遗存。全国仅存31处汉阙中,渠县就有6处7尊,分布在土溪岩峰两乡不足10公里的古驿道旁,素有“汉阙之乡”的美称。它不仅具有丰富的雕刻内容、精湛的雕刻技术和高超的建筑手法,还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下面以全国重点保文物护单位冯焕阙、沈府君阙为例,对渠县汉阙进行比较详细地介绍。(1)冯焕阙位于渠县土溪乡赵家村。东汉建光元年(121年)建。原为双阙,现仅存东阙的主阙部分。由阙基、阙身、枋子层、介石、斗拱层、屋顶6部分组成,通高438米。为仿木结构建筑。阙身正面铭文为“故尚书侍郎河南京令豫州幽州刺史冯使君神道”。阙上仿木结构的仿子、窗格、斗拱和饕餮等浮雕皆造型优美,雕刻精致。冯焕是东汉安帝时人,曾任幽州刺史,东汉延光元年(121年)被陷害下狱。冯焕阙雕刻精致,造型优美。阙为双体,东西各一,现仅存东阙。高438米,由阙基、阙身、枋子层、介石、斗拱层、阙顶6个部分组成,是一座完整的仿木结构建筑。阙身由青砂石做成,由三层大石叠成:一层,雕刻着纵横相交的仿子,二层为介石,较薄,四面平直,上面布满浅浮雕方胜纹图案,三层石块向外飞斜,呈倒梯形,两侧为曲拱,富有强烈的装饰美。拱眼壁上,正面青龙,背面玄武,刻划细腻,刀法娴熟。顶部仿双层檐,庑殿式,简瓦,瓦纹草叶。阙上有铭文:“故尚书侍郎河南京令豫州幽州刺史冯使君道”。冯焕阙风格稳重朴素,雕刻精致简练,造型生动优雅,独具一格,显示了汉代高超的建筑艺术,是中国建筑艺术史上的珍品。(2)沈府君阙位于四川渠县城北34公里的汉碑乡汉亭村燕家场。沈府君阙是汉阙中唯一的双阙幸存者。约建于东汉延光年间(122-125年),但其子阙已经毁废。两阙东西相距2162米,阙高484米。东阙之内侧有青龙浮雕,利吻紧咬玉环下之绶带,挣扎上仰,奋欲腾云。西阙之内为白虎浮雕,隆准短身,四足五爪,尾长而刚健,口亦紧咬玉环绶带,跃跃欲奔。阙周遍布反映汉代社会生产、生活的人物、动物和作物的浮雕,如独轮车、农商贸易、猎射、戏兔以及牛、羊、马诸畜和果树、水草等等。西阙铭文“汉新丰令交趾都尉沈府君神道。”其书法独匠,乃汉隶之佳品,其中之“沈”字肆意运笔之飘逸淋漓,为世罕见。两千年来,世人纷纷前往观摩,其拓片流诸海外。沈府君阙,造型古朴,雕刻精巧,状物逼真,形态生动,不仅是造型艺术中的又一珍品,而且是研究汉代生产、生活、建筑、交通工具及书法、雕塑、绘画艺术难得的实物资料。二阙铭文上端均镌朱雀,下端镌饕餮。东阙内侧浮一青龙,西阙内侧浮雕一白虎。两阙楼四角雕力士,四面为汉代社会生产、生活情景及动植物的浮雕。神态生动、逼真,造型古朴、优美。(二)四川汉阙的时代背景一个时代的文化,是由一个时代的社会基础决定的。同时,又是这个时代社会风貌的反映。四川汉代墓阙,作为一种历史遗存,是与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紧密相连的。从上世纪80年代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大批蜀国文物当中,已经显示出四川地区自商周以来逐渐形成了较高的经济和文化水平。司马错劝秦惠王伐蜀国时就说,“得其利,足以富民繕兵”。 (西汉)刘向 战国策卷三秦策一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34-35 秦灭蜀(公元前316年)后,一方面将秦及中原地区先进的政治制度逐渐移植过来;另一方面是将秦及中原地区先进的工农业生产技术广泛地引进巴蜀地区。秦汉之际,中原地区战事频繁,而四川地区的生产基本没有遭到破坏,所以汉书食货志中有刘邦“迁关中之民就食蜀汉”的记载。诸葛亮也曾说:“益州险阻,沃野千里。天府之大,高祖因之以帝业”。 (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吴金华点校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长沙:岳麓书社,2002:612-626西汉前期,统治阶级采取了一些休养生息的政策,全国出现了所谓“文景之治”的盛世。四川地区因其丰富的物产和相对的宽松环境,逐渐出现了复苏和繁荣的景象。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人民生活的相对安定,给从事艺术创造的各类工匠提供了物质和心理上的保证,使得他们有可能将在长期的社会和艺术实践当中形成的丰富资质。在雕刻和建筑艺术作品中异常生动地反映出来,并由此揭示秦、汉时代的雄大气魄。恰好当时的丧葬制度得到很早的发展。从殷王陵的规模可知,中国厚葬之风开始的很早。据王符潜夫论 浮侈篇说:“京师贵戚,必欲江南橒梓,豫章楩柟。边远下士,亦竞相效仿。工匠雕治,积累日月,计一棺之成,将千万夫。既其终用,重且万斤,非大众不能举,非大车不能挽,车至乐浪,西至敦煌,万里之中竞相用之,此之费功表农,可为伤心。”此种“厚葬”“奢侈”的风气,最后发展到了连光武帝刘秀都觉得过分的程度。东汉建武七年(公元31年)正月,刘秀下诏:“世以厚葬为德,薄葬为鄙,至于富者奢僭,贫者单财。法令不能禁,礼仪不能止。仓卒乃知其咎。其布告天下:令知忠臣,孝子、慈兄、悌弟、薄葬送终之义。”这纸令文是不能抑制得了的。四川地区当然也不会例外。 徐文彬,谭遥等四川汉代石阙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8-10综上所述,四川汉代石阙之盛,既与汉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又是汉代统治者“壮威仪”、“重孝道”倡导“厚葬为先”的结果。(三)渠县汉阙雕刻艺术与书法研究中国汉代石画像,包括石阙、石函、石棺、崖墓、石室墓之画像雕刻等。汉代石阙是中国汉代画像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四川汉阙的雕刻,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构图优美,雕刻精良。 高文中国汉阙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181石阙雕塑艺术浅析渠县汉阙的雕塑艺术主要表现为造型浮雕和纹饰图;案,是古代巴蜀社会泛灵信仰和客观现实生活的写照,也是华夏文化的统一性和巴蜀文化的多样性的综合反映。具体地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反映了“清静无为”的道教文化思想。 古代神话中的青龙、朱雀(鸟)、白虎、玄武四个方位神,为道教所信奉。诸阙几乎均刻有这“四象”,阙身正面上方刻南方神朱雀,正面下方刻北方神玄武,阙身两侧分别刻东方神青龙(苍龙)和西方神白虎,意味着踞守了天体二十八宿,每日住一宿舍或“岁镇一宿”,便进入了“清静无为”之境界。与迄今祈祷死者“安息”之类的意思相近。西汉以来,统治者以“黄老清静”之术治天下,阙上的“四象”图案,正是在道教文化思想指导下的选择与创作。 (2)反映了巴蜀泛灵信仰意识。所谓泛灵信仰又称为万物有灵沦,是世间对超自然存在物最普遍的信仰之一。比如,阙上的马、牛、羊、鹿、虎、狐、兔、蛇、鱼、蟾蜍等常见动物;饕餮、铺首、鸟身、人骑神兽、日神、月神、角神等不知为何物的怪类;三株树、果树、水草、高梁等神树神禾,乃为“登天之梯”(山海经校注)。上述图案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雕塑,而是陵前祭祀晶,是属于阙主的种种神灵,是古代巴蜀泛灵信仰的表现。 参见吕林:四川汉代画像艺术选,四川美术出版社1988页版,第89和91页;高文四川汉代画像砖图 90、91“凤阙”,也有凤鸟居其上 (3)栩栩如生的故事画卷。王家坪无铭阙刻的“荆轲刺秦”,再现了历史上这段广为传述的故事;沈府君阙和蒲家湾无铭阙的“董永侍父”,形象地讲述了一个民间故事。如此画卷在整个四川石刻画像中是绝无仅有的。 (4)汉晋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赵家村东、西无铭阙和王家坪无铭阙刻有“出行图”、“献礼图”,是对当时官吏、富户生活的披露;蒲家湾无铭阙上的独轮车,引起我国著名机械工程专家刘仙洲的注意,因此把这种独轮车的创造期推及到西汉晚年,觉得是一大发现。尤为引人注视的枞像、裸体人捉鸟、六博、戏虎、庖厨、送别等图案内容,反映了渠江流域当时吃喝玩乐的世俗民情,这既是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某种活动和行为,也是对人们的愿望、心理和要求的表达。可见,这与受封建礼教束缚下的中原文化是有明显区别的。总之石阙的雕塑技术运用了阴线刻、浮雕、凹刻、高浮雕等多种雕刻手法,每一幅雕塑具有生动形象,简朴含蓄的特点,是“时代精神的物化立体组合”,是“世界雕塑艺术史上的奇迹”(中国一绝)。 2.石阙书法艺术浅析 (1)汉代书法背景汉代的书艺以隶书为大宗,也是汉代的通行文字,由于使用和审美的要求,在形体上产生“八分”,言其势左右分布相背然也,在书法史上形成独具一格的汉隶。汉隶的进一步发展,到东汉末年又有了“侧”(点)、“掠”(长撇)、超(直钩)、啄(短撇),结构上更趋于严整,并逐步形成正楷,即所谓“今隶”。铭文隶书,精细工整。东汉时形成了正势结构的方正派,用笔劲直的劲直派,用毫端书写的行劲派,顿挫飞扬的华美派,用笔平放的平展派,刚柔精劲的透劲派,字大厚重的雄放派,飘逸有致的恬逸派等各种风格流派,标志着东汉隶书达到了成熟的高峰。(2)渠县石阙书法艺术冯使君阙的铭文瘦劲清朗,乃行劲派的风格;沈府君阙铭文流畅飘逸,乃恬逸派的风格。唐代张怀瑾赞颂沈府君阙的书法艺术是“作威投戟,腾气扬波,非晋魏以来所能仿佛也。”南宋刘象之舆地纪胜载,“铭文中沈字、左字、道字、丰字,发笔皆长过三四寸许,令字、交字两笔皆长,君字中笔亦长。”为诸阙所未见。千百年来,沈府君阙的铭文为世人争相摹拓,仅清道光年间就有“数百纸”在海外流传,收藏者如得异宝。 民国渠县志影印本M成都:巴蜀书社,1992:237沈府君阙的铭文极有特色,掠笔(撇画)和磔笔都极长,为汉隶罕见。汉、新、交、屯、沈、道、丰字的波磔均写得很长,其中沈、道、丰、令几个字的波磔皆长过三、四寸许。都、尉、府、君、左的掠笔也十分有特色,均出锋向上挑,于诸多汉隶碑刻中不常见。 侯忠明渠县汉阙之沈府君阙研究三题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11-14令、交的掠笔、磔笔都长,极尽舒展。左宜友、江文双编著的隶书入门(台湾艺术图书公司与世界图书公司联合出版)把沈府君阙的铭文两幅拓片列为“历代隶书精品欣赏”之列,并对沈府君阙铭文的八分体隶书作了评价:“在广阔的石面上写了一行文字。在普通的情形,应该整齐地书写,但如果这样,势必过于单调,所以向左右尽情撇钩过去。宛如在寂静的山中聆听鸟鸣的余韵,使人感到恬静清爽。” 渠县汉阙的书艺,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化模式,同时让人领悟到阙主的性格特征及社会影响力。(四)渠县汉阙的保护与发展渠县汉阙建造年代久远,是我国石刻建筑艺术中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物,在我国古代建筑艺术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在海内外享有极高声誉。笔者今年十月份随导师李柏槐教授在渠县做过一个旅游项目,并利用了这个机会观看了土溪乡赵家村的冯焕阙、村东无名阙、村西无名阙等几处石阙。我们看到汉阙常年裸露在外,日晒雨淋,风雪剥蚀,自然损毁十分严重。同时相关政府部门对石阙没有进行有力的保护,只是用围墙简单的隔了一下,无人看管。在查阅相关资料和咨询渠县旅游局的基础上,笔者认为现阶段对石阙的保护可以采取一下几个措施:1、保护“渠县汉阙”刻不容缓,应加大资金投入,专款专用,切实加强对“渠县汉阙”的保护力度,改善汉阙的环境。可以借鉴河南对石阙的保护措施,在石阙的原有基础上对石阙进行室内保护,且需要专人看管,而非让石阙处于自然的腐蚀和人为的破坏之下。2、加紧抢救“渠县汉阙”文史资料。渠县汉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