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三历史复习课的过程与方法.doc_第1页
浅谈高三历史复习课的过程与方法.doc_第2页
浅谈高三历史复习课的过程与方法.doc_第3页
浅谈高三历史复习课的过程与方法.doc_第4页
浅谈高三历史复习课的过程与方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高三历史复习课的过程与方法(广东海丰,刘科兴,邮编:516421)摘 要:枯燥的高考复习常常会使老师和学生疲惫不堪,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直接关系到高考的成败。学生的努力固然重要,老师对复习的过程与方法的探究更不可少,好的方法可以事半功倍。经过反复的探究与思考,自以为:认真解读考纲和课程标准;知识构建的整体性;重要历史概念的讲解;抓住重难点;补充选考内容;同步练习与专题检测这六大环节对于高三的历史复习课非常重要,同时也是我在复习过程中总结的比较理想的复习方法,本文就从这六个方面向大家介绍高三历史复习课的过程与方法。关键词:过程与方法;整体性;历史概念;重难点;专题检测新课程改革的钟声已经敲响了好几年,昔日的兴奋、埋怨、质疑、犹豫也该告一段落。每位历史老师不得不面对既定的现实高考,既然高考制度依旧,我们高中历史教学的目的就不言而喻了,调动一切有利因素积极为高考服务便成了大多数学校的座右铭。身为本届高三历史班的x科任教者,分分秒秒不敢掉以轻心,不断学习、交流、总结,总算找到了一种比较得心应手的复习方法,在此抛砖引玉地介绍给大家,仅供同僚们参考指导。一、认真解读考纲和课程标准一个有经验的历史老师,总是将考纲和课标内容烂熟于心,脱离考纲、课标的复习,无非是迷失航标的船只,在茫茫大海中漂泊,很难到达彼岸。因此,每一个专题的复习,我都会用一节课左右的时间详细向同学们讲解考纲和课标内容,并且归纳出本专题的核心内容以及我将要复习的基本线索,让学生们做到心中有底,即使自己课外复习,也不至于盲目。例如我在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专题时,首先向学生讲清本专题的考纲和课标内容:1、考纲要求(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2、课标内容(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3、讲解本专题的核心内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发展过程及其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4、围绕这个核心向学生阐明本专题我所要复习的四条线索:(1)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演变。(2) 专制皇权与相权的演变。(3) 选官制度的演变。(4) 监察制度的演变。首先把这种复习思路告诉学生,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本专题有个整体的了解,有利于学生对本专题知识的构建,而且师生之间有了一种内在的默契,为后面的复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知识构建的整体性善于归纳和总结基础知识是文科学生最起码的要求。但在现实中,有很多老师认为这只是复习过程中很简单的一环,通通仍给学生自己完成。其实不然,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和归纳能力毕竟有限,单独记忆知识点也许很快,但从整体把握可能就有些力不从心了。况且基础知识在整个学习中是相当重要的,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而且高考的题目越来越注重考察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所以我们老师绝对不能听之任之,而应该正确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将基础打牢。构建知识网络时一定要注意整个专题的整体性与连贯性,切忌不要为了方便上课而将之拆开。例如我在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专题时,采用的是表格归纳法: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选官制度监察制度夏商西周秦朝两汉隋唐宋代元朝明清以上是我为学生提供的一个模板,具体内容让学生当堂上黑板填写,其他学生及时纠正,最后老师点评。总之,构建知识体系一定要从整体出发,切忌一课一课分开,这样很不利于学生记忆。而且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自己多动手,老师也不能闲着,尽量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模板,积极监督与点评。三、重要历史概念的讲解前段时间让学生做了一套2008年4月的广东模拟试卷,其中第27题的第一问,让学生解释“冷战”的含义,学生的回答真让人汗颜,我班共15人,竟然只有3位同学拿了满分。“冷战”讲的少吗?学生不熟悉吗?非也,我思考良久,觉得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可能忽视了历史概念的专门解释和训练。学生可能心里很清楚,嘴也能说,但用规范的语言见之于试卷,就显得力不从心了。历史概念是历史现象的本质特点和内在联系,是历史现象的科学概括。形成历史概念是理性认识历史和历史思维活动的起点。历史概念一般具有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特定的时间;第二,特定的历史空间或人物;第三,特定的历史本质或主要内容;第四,特有的历史特征,如结果、作用、演义、影响等。1、单一型历史概念单一型历史概念也称简单概念,它如同历史整体中的“细胞”或基本的“单位”,构成知识体系。例如:“南昌起义”这一概念,其外延是时间、地点、指挥者和结果,其内涵是作用,说明此次起义是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对派的开始,标志着我党建军的开始。2、复合型历史概念由若干各单一型历史概念组合贯通而成,也叫概念系列。例如: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是三个独立存在、各有其外延和内涵的单一概念,但根据三者的并存关系和内在联系组合起来,便构成了“三大战役”这个复合型概念。历史概念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主体和内在联系,以达成相关历史事物的理性认识。掌握和运用历史概念,是历史思维能力的结晶,又是提升历史思维能力的主要渠道之一。3、理性型历史概念理性型历史概念具有抽象性,是具有一定理论性和广泛性含义的概念,它具有跨度大、容量多、含义深、理性强和高度概括的特点。例如:“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资本主义”“近代企业”“工农武装割据”“日本明治维新”“工业革命”“经济全球化”“和平与发展”等。对此类历史概念的分析把握,不要死记硬背,而是恰当的糅合于史,因史运用,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把握。例如:对于“”冷战“热战”这两个概念,不仅要高清楚其定义和表现,更要上升到理性上去理解此概念的实质和特征。四、抓住重难点一节复习课的成功与否,不仅仅取决于课堂上的惟妙惟肖、生动有趣,更重要的是抓准重难点,精讲精练这些考点。何谓重难点,我想无非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抓住常考点如何去抓常考点,认真解读课标是关键。例如必修1这本教材,我们就可以抓住两个关键词:“专制” 与“民主”。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实质就是民主不断与专制做斗争,逐渐民主化的过程。当然,这只是一个大的方向,具体的东西还得从实践中不断总结。研究高考真题或比较好的模拟题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例如必修1的最后一章与必修2的最后一章,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这些内容基本上每年高考都有考,所以我们必须在这些方面多下功夫,抓住这个趋势。2、预测学生在复习中将遇到的问题复习的过程实际就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充分的了解自己的学生,学生非常熟悉的知识,我们就没有必要再浪费时间去啰嗦。关键要预测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例如:我在复习“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这一专题时,特意找了几位同学回答什么是“人文主义”,结果很不理想,基本上只能说个大概。所以在复习之前我的预测完全正确,可以给学生一个比较完整的答案:人文主义:狭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其核心思想为: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广义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尊重人作为精神尊在的价值。五、补充选考内容选修课本虽然和必修课本分开,但其内容都是有联系的。我们复习过程中最好将选修和必修联系起来,可能更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充实和提高。例如:我在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专题时,顺便将选修1的“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这三个专题和选修4的“古代中国的政治家”这个专题补充进去,将一个完整的古代中国政治文明史交给学生。六、同步练习与专题检测高考复习的终极目标是要让学生在考场上有突出的发挥,最起码不要留下任何遗憾。正所谓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平时复习的天花乱坠、如火如荼,至多可以说成功了一半,甚至一半也不能保障。关键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实战经验去面对竞争激烈的短短两个小时的高考,只有打好最后这一仗,才敢大言不惭的说自己成功了。1、随堂练习不可少每一节复习课都有很多考点,老师一味地讲解根本无济于事。必须让学生实战练习,我是在高三(5)教室上x课的,教室后的一块黑板已经成了学生专门演习的基地。每一节课的最后15分钟我都会让学生上黑板做相应的题目(题目是课前就抄好的)。具体是谁去做只有我知道,这样学生都不敢掉以轻心。做完以后我先打分,最后点评。如此一来,学生不仅有了临场锻炼的机会,而且很清楚自己的进步情况。2、专题检测很重要每一个专题复习完后,必须做一套检测卷,最好是自己亲自挑选的题目。严格要求学生按高考要求完成,如书写的规范、必须用黑色钢笔或黑色签字笔等。同时老师也要按高考评分标准认真批改,及时讲评,总结经验教训,举一反三,直到达到预期目的为止。总之,复习方法从来都是不拘一格的。关键要找到适合师生双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