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古迹保护.doc_第1页
文物古迹保护.doc_第2页
文物古迹保护.doc_第3页
文物古迹保护.doc_第4页
文物古迹保护.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总 则1.1 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有效地保护陕西境内的文物古迹,发掘文物古迹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展示中华文明,深化历史教育,加强文物古迹保护管理,规范文物古迹保护工程的勘察设计、审批及实施程序,制定本规程。保护的目的是认真全面地保存并延续其历史信息及全部价值。1.2 陕西是我国早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区,历史源远流长。渭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近代曾发生国重大历史事件。历史遗存极其丰富且具有自身的特点。文物古迹的保护要充分理解其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保留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遗留的痕迹,真实反映历史。1.3 文物古迹保护分文物古迹主体保护和增设建筑物和构筑物。 文物古迹包括:1 古文化遗址:史前文化遗址、古宫殿寺院遗址、古城堡遗址、建筑物遗址、重要历史事件遗址等;2 古建筑:古代遗留下来的宫殿、寺院庙宇、城墙、祠堂、古塔、民居、市政工程;3 古墓葬:具有历史价值古墓、古墓群、历史或革命运动著名人物的墓葬;4 石窟寺、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名山、石雕、摩崖石刻、古关隘、古栈道;5 近代和现代史迹和代表性建筑;6 历史古街镇规划。 增设建筑物和构筑物包括:1 在原文物古迹遗址上重建的建筑物;2 文物古迹的保护性建筑;3 与文物古迹相关的展示性建筑;4 管理性建筑;5 与文物古迹相关的陈列性建筑。1.4 文物古迹保护工程应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的原则;应体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增设建筑物。既要与历史背景协调,又要体现时代特征。1.5 文物古迹保护工程应遵循文物现状、历史及所处环境的调查、文物的维修和加固、文物古迹环境规划方案、保护,展示和陈列性建筑物规划设计方案、专家评审、主管部门批准、工程实施、验收等过程。1.6 省级、市级和县级文物古迹保护工程立项,须由文物古迹所在地的文物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报省文物局审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立项,须由文物所在地的文物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省文物局审查同意报国家文物局审批。如省文物局不同意报国家文物局或要求修改方案,应做出明确批示。1.7 省级、市级和县级文物古迹保护设计方案,须报省文物局组织专家评审。通过评审的设计方案,由省文物局批准实施。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设计方案,应报省文物局组织专家评审,省文物局汇集专家意见和省文物局意见和原设计方案一并报国家文物局审批,或委托原设计单位报国家文物局审批。1.8 严禁伪造假文物古迹。仿制文物或展示未经认可的遗址,必须给出明确说明。2 保护工程的基本规定 2.1 文物古迹主体保护工程必须保证历史的真实性,保存历史信息,不得对实物造成损伤,不允许为了追求完整而改变文物现状;增设建筑物和构筑物要和文物古迹及文物环境相协调,突出文物的主体地位。2.2 和文物古迹相关联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构成文物古迹环境,是文物古迹保护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迹文物保护工程中必须一并考虑。2.3 文物古迹保护工程分为日常养护、防护加固、现状修整、重点修复、文物保护及陈展工程五类。2.3.1 日常保养包括防止外力伤害,对隐患部分进行连续监测等。2.3.2 防护加固是为防止文物古迹损伤采取加固措施。加固措施应尽量不伤害文物古迹的观感。2.3.3 现状修复是不扰动现有结构,基本在保持现状的前提下采取的工程措施。2.3.4 重点修复是保护工程中对文物古迹干预最多的重大工程措施,主要恢复结构稳定,修复损坏构件或墙体,补换部分构件。2.3.5 文物保护及陈列工程包括增设文物或遗址的保护性建筑物或构筑物、博物馆、陈列室及管理建筑。2.3.6 日常养护工程有管理部门负责,其他四类由有资质的勘察设计和施工部门勘察设计和施工。2.4 文物古迹保护工程规划包括地理环境、历史变革、总体评价、保护措施、利用功能,展示方案和管理手段七个部分内容。地理环境主要指与文物古迹有关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环境。规划可针对文物古迹整体规划,也可以区分类编制规划。历史文化街区(村镇)的规划,要结合当地总体规划,纳入当地城乡建设规划。2.5 文物古迹保护设计应在文物勘察的基础上进行,包括文物古迹保护规划、专项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局部维修和规模较小的保护工程,可以仅进行方案和施工图设计。2.6 整体规划包括周围环境,边坡稳定。文物古迹内部和周边排水,道路及消防通道,输配电线路。周围环境,绿化,道路要尽可能和文物古迹的历史背景相适应,室外配电线路要埋入地下。2.7 规划应在分析文物古迹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利用价值的基础上进行。要有明确的目标和预期效果,经文物专家批准,作为一次实施或分期实施的依据。2.8 专项设计应包括消防、安全用电、避雷等内容,并应遵循第六章的有关规定,保护、展示和陈列性建筑应符合相应工程规范。2.9 对可能作为旅游景观的文物古迹在保护规划和专项设计中,应对开放旅游对文物古迹的影响作出评估,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2.10 保存真实保护工程记录,包括主管单位批示文件,历史和当代一切形式的文献索引,文物勘察报告,经审查批准的保护规划、方案、专项设计,竣工验收及实施保护过程中的有关资料。2.11 建立文物古迹档案中要求保存的有关资料,有勘察设计单位编写成详细档案并刻成光盘,分别交文物局资料室、省文物保护中心文物古迹档案室、文物古迹所在地的文物保管所和勘察设计单位资料室保管。2.12 勘察设计单位提供的资料除2.10的资料外尚有资料目录,按照目录编排的索引和档案分类。 省文物保护中心应为文物古迹档案提供分类号。2.13 省文物中心应建立文物古迹档案室,将文物古迹档案资料分类,永久性存放,建立档案资料电子阅览室,供有关人员查阅。2.14.1 文物古迹保护工程完成后宜刻石留记,以在文物流传的长河中留下时代的痕迹。刻石的内容应包括文物的历史渊源、批准保护工程的主管单位、资金来源、保护工程的内容、勘察设计单位及保护工程实施的年代。2.14.2 刻石由勘察设计单位撰文,文物主管单位审查。2.14.3 刻石应放在古文物古迹可以显示的位置,入地下文物发掘后回天,可以放在发掘文物处作为历史记录。2.15 不存在的古建筑原则上不应重建,少量已不存在的建筑须经特殊批准后才能在原址上重建,重建的建筑应有醒目的标注和说明。2.16 文物古迹须原址保护,在发生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或重大工程需要的情况下,报批获准后,才可原状迁移保护。2.17 文物古迹保护工程的勘察设计和文物保护施工必须由有文物勘察和文物保护资质的单位承担,文物保护工程监理单位必须有文物保护工程监理资质。文物古迹保护工程实施应受文物主管部门监督。3 文物古迹勘察 3.1 文物古迹勘察的目的是为建立文物古迹的历史档案,为文物保护工程规划、设计和施工,为文物管理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3.2 勘察报告包括综述、区域环境概况、历史沿革及建筑形制、历史价值评估、现存状况、现状测绘及照片,残损原因分析,现状评估及结论等八大部分。文物古迹勘察原则上不做地质勘察,有关的地质勘察应委托有关地质勘察单位。3.2.1 综述包括项目名称、地点、概况、项目范围及内容。3.2.2 区域环境概况包括自然地理概况,气候概况,文物环境的历史环境和现状环境。文物环境是指与文物古迹价值并联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古迹环境。3.2.3 历史沿革包括文物古迹在历史上的沿袭和革故鼎新。建筑形制是指建筑的形式和结构。这部分内容包括历史的沿革、现存建筑形式及时代特征。3.2.4 价值评估包括总体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利用价值。3.2.5 现存状况包括“四有”建档情况,以往保护维修状况,建筑本体残损现状和环境变化问题。文物本体内外环境现状,及安全、消防、避雷等措施。3.2.6 现状测绘及照片包括文物古迹及周围环境总平面图、单体平面、立面现状图,充分显示结构及破损的剖面图、地形平面和显示地形和建筑状况的剖面图和能充分显示文物古迹现状及环境的照片。3.2.7 建筑及环境残损原因分析,包括建筑残损、排水原因分析、人为破坏因素、自然灾害侵袭。3.2.8 现状评估及结论包括总体现状评估及结论。3.3 文物古迹现场勘察人员应有勘测和主要设计人员共同组成,文物古迹损伤情况复杂。设计人员参加有利于掌握第一手资料,分析残损原因和构思设计方案。3.4 文物古迹和文物环境的历史沿革包括始建时的历史年代、历史背景、历史上和近期的变化及社会影响。 可通过以下方式判断文物古迹的历史年代:(1) 民间调查;(2) 有关的碑文,地方志和历史文献;(3) 文物形制的时代特性,建筑风格,结构特征和构造特征,相关联的历史遗存。在勘察报告中,应列出引用资料和文献索引。3.5 文物古迹环境与人物价值相关联,是文物古迹保护不可分割部分,应与文物古迹同意勘察。周围环境指邻近文物的道路、交通等。3.6 区域环境和文物的历史背景相关联的较大区域的自然地理和气候状况,包括所在位置,所在地区及历史变迁,地形等。3.7 现状测绘图是文物古迹保护设计的主要依据,是重要的文物档案资料。现状测绘包括:文物古迹的总平面图,单体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和局部详图3.7.1 总平面图应包括文物现状总平面图和包括文物古迹环境及周围环境的区位图。文物现状总平面图应准确绘出各单体的位置、道路、院落、碑石位置及有价值的古树位置、绿化状况和有历史价值的遗存,现状总平面图应附有能反映文物整体状况的整体立面图和剖面图,以反映文物古迹的总体状况和地形变化。文物古迹环境及周边环境区位图是广义的区位图应包括文物古迹周边的历史遗迹,有关的地形、道路、河流、山体、边坡稳定、排水状况、绿化、建筑物的总体类别和状况。文物保护仅涉及局部文物古迹,则上述要求仅为文物保护的相关部分。如有可能,尽可能绘出历史变迁的平面图。3.7.2 单体的测绘包括平面。立面和剖面,测绘应着重反映建筑形式的特征,结构形式和破损部分。3.7.3 根据记录文物特征和某些遗存的需要,应对相应部分作出详细测绘图。3.7.4 对有价值的历史碑石及提字,应尽可能记录,或通过拍照保留其文字。梁柱彩绘,藻井等。应尽量通过照片进行记录。3.7.5 为文物古迹和环境的现状,应通过邮码照片进行详尽的记录。邮码照片应和其它的测绘资料进行存档。3.7.6 测绘图应配合必要的文字说明。3.8 古塔勘察应测量古塔的倾斜度、倾斜方位,高度,结构形式,建筑材料,建筑内部和表层的破损情况。古塔一般无现代形式的基础,需要纠偏的古塔,其地基勘察应由纠偏单位委托地勘单位进行。3.9 地下或半地下夯土遗址或其它建筑材料的遗址,必须查清其范围。为了查清埋在地下的遗址,可报有关的文物主管部门比准,进行适当挖掘。查清遗址形式和范围,然后,按原始覆盖状况夯实回填,挖掘或回填均不能损伤遗址本体。夯土遗址,应绘出其外形并标出尺度。3.10 夯土或已砌夯土城墙,宫殿或钟楼等的大型夯土已砌台基应勘察基础不均匀沉降,表面开裂和局部外闪,可能导致坍塌的顶部或侧面裂缝或其它因素,查明不均匀沉降或导致结构破坏的原因。窑洞,石窟寺等洞穴类文物古迹,除应勘察其破损情况外,尚应通过侧部和顶层,判断其洞体和稳定性。3.11 对文物古迹有影响的山体,边坡稳定性应作出评价。无法作出确切评价时,应组织专家或有关勘察部门评定。3.12 要对文物本身及四周环境的排水、防火状况进行勘察,检查是否敷有不符合要求的电线,有无相适应的消防设施,有无避雷设施。3.13 文物勘察应提供文物古迹所在区域的下列基础资料:1、地震、雷击、洪水、风灾等史料;2、地震基本烈度和场地状况;3、火灾隐患分布情况和消防条件;4、环境污染情况;5、文物古迹所在场地是否有滑坡的可能,或可能受到邻近陡坡、危崖坍塌的影响;6、是否会受到河流改道或洪水的影响。3.14 承重木结构古建筑的勘察包括以下内容:1、存在问题的结构、构件及连接尺寸;2、结构的整体复位及支承情况;3、木材的材质状况;4、承重构件及主要节点的受力、变形状况;5、建筑物的整体沉降或不均匀沉降状况;6、实测承重结构的倾斜、位移及扭转。3.15 对承重构件受力状态的勘察,包括下列内容:1、受力构件:(1)梁、枋跨度或悬挑长度、截面形状及尺寸、挠度及侧向变形;(2)檩、椽的挠度和侧向变形;(3)悬挑结构的梁头下沉和梁尾的翘起情况;(4)构件折断、劈裂或沿截面高度出现裂纹;(5)屋盖、楼盖局部蹋陷的范围和程度。2、受压构件:(1)柱高、截面形状及尺寸,两端固定情况;(2)柱的弯曲、折断或劈裂情况;(3)柱头位移及柱脚错位;(4)柱脚下沉。3、斗、栱:(1)斗、栱各构件连接状况;(2)攒顶的复位和错位;(3)斗、栱各构件的残损情况;3. 勘察的具体内容:(1)概况:文物状态,环境,交通管理等。(2)现场全面测绘:总平面图,总体维修,要测绘总平面详图,部分或单体维修。要根据在总体中所占的比重,测出详简适度的平面图,标示出所维修的建筑物的位置。维修建筑物的平面图、立面图和剖面图。周围环境和排水情况。消防现状。总体立面、剖面图。4. 主要连接部位:(1)梁、枋拔榫、榫头折断或卯口劈裂。(2)榫头或卯口处的变形。(3)铁件锈蚀、变形或残缺。3.16 砖、石砌筑的拱券勘察包括(1)拱券中部的竖向裂缝。拱端是否有斜向裂缝或支撑墙体有水平裂缝。(2)拱身的下沉状况。(3)拱脚的水平、竖向位移及其稳定性。3.17 木构架为承重体系的古建筑中,围护砖墙、土墙或毛石墙应检查墙体的倾斜、开裂、地基下沉墙体的风化、硝化、变形等。3.18 对各种结构体系中的承重石柱和石梁,应检查其材质、裂缝、倾斜、构造及基础下沉情况。3.19 应查清古建筑保护范围内电线线路有无安全防护措施和检查维修制度;古建筑四周道路的距离;古建筑保护范围内有无火源和易燃堆积物;消防设施和防雷设施现状。3.20 已确定的文物保护单位应对“四有”状况进行调查,即有保护单位,有标志说明,有记录档案,有专门机构或专人负责管理。防雷4.8 根据文物保护单位及其级别,根据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文物古迹的防雷分为三级: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古迹建筑物和构筑物为一级防雷。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的文物古迹建筑物和构筑物为二级防雷。 其他文物古迹属三级防雷。4.9 下列情况的文物古迹有可能遭受雷击,应采取相应的防雷措施:1.高耸建筑物,如砖塔、木塔等,高度超过20m的钟楼、城楼等。2.山区、森林等地区或有金属矿床地区。3.旷野中的突出建筑物。4.附近有高压架空线路。5.靠近铁路线、铁路交叉点或铁路终端。6.位于山谷风口或土山顶部。4.10 古建筑的防雷装置应按下列原则进行设计:1.防直击雷的接闪器应采用装在屋角、屋脊、女儿墙或屋檐上的避雷带,突出屋面的物体应沿其顶部四周设避雷带,在屋面接闪器保护范围之外的物体应装接闪器,并和屋面的避雷装置相连。2.古建筑上不的宝顶、尖塔、吻兽、塑像以及斗拱下的防鸟铁丝网等金属物体与部件,均应与防雷装置可靠地连接。3.接闪器和引下线沿古建筑的轮廓弯曲,应保证其轮廓弯曲为开口部分的直线距离,不小于其弯曲为全长的1/10,并不得弯折成直角或锐角。4.不得在古建筑屋顶安装各种天线。4.11 在文物古迹附近有高大树木时,应采取下列措施以防止雷击:1.在树顶装避雷针,沿树干敷设引下线,下部埋设接地装置。2.枯朽树木的洞穴应用灰膏封堵严密,防止积水导致树木接闪。3.树木本身或根部不得绕金属线,不得在树木下堆放大量金属物体。4.文物古迹周围栽种树木时,相距不应小于5m。4.12 防直击雷装置引下线不应小于两根,一级防雷间距不应大于18m,二级防雷间距不应大于20m,三级防雷间距不应大于25m。4.13 文物古迹采用的接闪器一般为避雷针和避雷带,由圆钢制成,针长1m以下,直径不小于12mm。避雷带采用圆钢制作,直径8mm。接闪器应镀锌,焊接处涂防腐漆。4.14 引下线用圆钢,一般不小于8mm,装设在古塔上的引下线,直径不小于12mm。引下线应沿建筑物外墙敷设,并经最短路径接地,也可以暗敷,但截面应加大一级。引下线应镀锌,焊接处应涂防腐漆。4.15 垂直埋设的接地体宜采用圆钢,水平埋设的接地体宜采用扁钢或圆钢。圆钢直径不小于10mm,扁钢截面不小于100*4mm。接地体应镀锌,焊接处应涂防腐漆。在腐蚀性较强的土壤中,还应适当加大其截面或采取其他防腐措施。第五章 防护设计5.1木材的防腐和防虫设计5.1.1为防止古建筑木结构受潮腐朽或遭虫蛀,应采取下列措施: 1.改善通风防潮条件,使木结构保持干燥。 2.对易腐朽或遭虫蛀的木结构用防腐防虫剂处理。5.1.2木结构防腐防虫剂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能既防腐又杀虫,或对害虫有驱避作用,药效高而持久。 2.对人畜无害,不污染环境。 3.对木材无助燃性、起霜或腐蚀作用。 4.无色或浅色,对油漆、彩画无影响。5.1.3古建筑木柱的防腐和防虫,应以柱脚和柱头榫卯处为重点。 不落架工程的局部处理:1. 柱脚表层腐朽处理:剔出朽木后,用高含水量水溶液浆膏敷于柱脚周边,围以绷带密封,使药剂向内渗透扩散。2. 柱脚心腐处理:可采用氯化苦熏蒸。施药时,柱脚周边须密封,药剂应能达柱脚的中心部位。3. 柱头及卯口处的处理:可将浓缩的药液用注射法注入柱头和卯口部位,让其自然渗透扩散。对于落架大修或迁建工程中的木柱处理,不论继续使用旧柱或更新新柱,均宜采用浸注法进行处理。一次处理有效期,应按50年考虑。5.1.4 檩、椽和斗,宜在重新油漆或在彩绘前进行全面喷涂处理。对于梁枋的榫头或埋入墙内的构件端部,尚应用刺孔压注法局部处理。5.1.5屋面木基层的防腐和防虫,应以木材与灰背接触的部位和易受雨水浸湿的构件为重点,并找到下列方法处理:1.望板、扶脊木、角梁及由戗等上表面,宜用喷涂法。2.角梁、檐椽和封檐板,宜用压注法。3.不得采用含氟化钠和五氯化钠的药剂处理灰背屋顶。5.1.6中小作部分的防腐和防虫,应采用速效、无害、无臭、无刺激的药剂。1.门室:可采用针注法重点处理其榫头部位。必要时,用喷涂法处理其其余部位。新配门窗材,若为易虫腐的树种,可采用压注法处理。2.天花、藻井:其下表面易受粉蠹危害,宜用熏蒸法处理;其上表面易受菌腐,宜采用压注喷雾法处理。3.其他做工精致的小木作,宜用菊酯或加有防腐香料的微量药剂以针注或喷漆的方法处理。5.2文物古迹防火设计5.2.1国家和省重点保护的文物古迹,古建筑群或独立的古建筑,其耐火等级,按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属于民用建筑四级。5.2.2古建筑应设置灭火器,灭火器的配置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的有关规定。5.2.3古建筑维修时,天花、藻井以上的木结构梁架宜喷涂防火涂料,天花、吊顶和木板墙等应进行防火处理。5.2.4国家和省重点保护的古建筑群或独立的古建筑物,设置不小于3.5m的消防通道,或可供消防车通行的通道,但不应破坏古建筑的风貌。5.2.5在文物古迹范围内,必须设置消防给水设施,其水量、管网布置等要求应按现行国家标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