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MA2000室内覆盖指导书.doc_第1页
CDMA2000室内覆盖指导书.doc_第2页
CDMA2000室内覆盖指导书.doc_第3页
CDMA2000室内覆盖指导书.doc_第4页
CDMA2000室内覆盖指导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资料编码产品名称CDMA2000使用对象内部工程师产品版本编写部门无线网络系统部资料版本V1.0CDMA2000室内覆盖指导书拟 制:余永仙日 期:2002/09/30审 核:无线网络系统部日 期:2002/11/23审 核:日 期:批 准:日 期:华 为 技 术 有 限 公 司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修订记录日期修订版本描述作者2002/09/301.00初稿完成余永仙2002/11/11.00参考GSM室内覆盖指导书,扩充内容余永仙2002/11/131.00根据评审意见修改余永仙2003/01/031.00按技术资料写作模板转为WORD格式;根据技术资料模板套用基本规范Checklist检视并修正文档;王 敏2003/01/041.00去掉原文第四部分中纯粹与MOTO硬切换相关的部分,并将第四部分与小区参数规划相关内容并入到3.4.5节去掉原文第五部分的问题,在3.4.1节的组网方案部分加入“参见北京联通cdma 1x实验局问题总结(08210904)。”王 敏 目 录(TOC Heading)第1章 概述11.1室内覆盖系统的组成11.2 室内覆盖系统的质量关键2第2章 室内传播模型4第3章 室内覆盖规划流程63.1站点获73.2站点初步查看83.3 系统设计83.3.1 确定室内分布系统所需要的最小接收电平83.3.2 确定天线口EIRP93.3.3 确定基站输出功率93.4 网络规划103.4.1 组网方案确定113.4.2 PN规划113.4.3 邻区规划113.4.4 功率规划123.4.5 小区参数规划123.5 设备安装153.5.1 室内分布式系统153.5.2 基站设备153.6 测试和优化153.6.1 室内路测方法163.6.2 调试台跟踪163.6.3 接口消息跟踪173.6.4 配合中问题定位方法173.6.5 话统173.6.6 提交测试报告17 cdma2000室内覆盖项目指导书关键词:cdma2000 室内覆盖 传播模型 规划流程 参数设置 测试与优化 同频硬切换摘 要:本文介绍了室内覆盖的概念,讲述了室内覆盖规划的流程与方法,结合北京室内覆盖项目的经验,对参数配置、测试与优化方法、配合中问题的定位方法、最后的总结报告、需注意事项等做一总结,为室内覆盖项目的开展提供参考与指导。缩略语清单:对本文所用缩略语进行说明,要求提供每个缩略语的英文全名和中文解释。参考资料清单:参考资料清单名称作者编号发布日期查阅地点或渠道出版单位A接口对接数据华为公司室内覆盖实验局切换情况汇报北京联通cdma 1x实验局问题总结(08210904)华为公司CDMA 1x室内覆盖机房实验环境测试报告CDMA1X BSS网络规划参数配置建议 GSM室内覆盖指导书 与MOTO硬切换配合指导书 CDMA2000室内覆盖项目指导书 第1章 概述第1章 概述移动通信的发展,从第一代模拟通信到第二代的GSM、CDMA,再到将来的3G,都是以无线传播理论和蜂窝小区理论为基础的。小区布局是网络规划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环节,它基本决定了一个无线网络的性能。具体来说,小区布局就是指在规划网络时确定小区数量、各基站位置、各小区覆盖范围;形象的描述就是搭建一个良好覆盖的无线框架。在CDMA中,频率复用系数为1,所有的信号共享相同的频谱。良好的无线覆盖框架在CDMA中显得越发重要,是构建一个满足客户需求、性能优良的无线网络的基本前提。小区边界的重叠覆盖区域不能过小,也不能过大。过小,导致软切换不可靠,增加掉话;过大,增加干扰,减少容量。上述良好的无线覆盖框架,在无线环境较为单一的情况下,比较容易做到。如单一的郊区室外覆盖环境。如果这中间有高大建筑、地下商场、隧道等复杂地域,由于无线传播的特性,将存在一定的覆盖空洞。如果一味加大基站发射功率来使得这些覆盖空洞得到良好的覆盖,必将破坏外部良好的无线覆盖框架,使小区覆盖范围无法得到良好控制,导致全网的干扰增加、资源浪费、容量下降,导致网络性能、服务质量的下降。在高大建筑、地下商场等特殊地域,采用专门的室内覆盖系统,是较好办法。随着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和完善,用户在室内使用手机的需求促使运营商越来越重视室内覆盖。室内覆盖解决方案一方面可以改善室内的覆盖,另一方面可以缓解室外网络的容量压力。此外室内覆盖解决方案还可以改善高层建筑物内的通话质量。室内覆盖解决方案适用于宾馆、写字楼、大型商场、机场、火车站、会展中心等公共场所。1.1 室内覆盖系统的组成室内覆盖系统的服务对象是室内用户。其原理是利用分布式天线系统将基站信号尽可能均匀地分布在室内每个角落,满足室内通信需求。室内覆盖系统主要由信号源和分布式天线系统组成,如下图所示。根据室内用户数量的多少,信号源可以是微蜂窝基站,也可以是直放站。图1 室内覆盖系统组成有源馈线式室内覆盖系统示意图如下:图2 室内覆盖示意图上图中,微蜂窝的输出信号经耦合器/功分器分配到多个天线,为不同楼层、不同房间的用户提供服务。当天线到微蜂窝之间的距离过长时,还需要用到干线放大器。1.2 室内覆盖系统的质量关键室内覆盖系统与普通基站的差别在于天馈部分的复杂性,室内覆盖系统设计成败的关键在于分布式系统的设计。一个优秀的分布式系统设计是室内良好覆盖的基础和先决条件,信号源在室内覆盖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仅仅是提供室内覆盖所必须的信号功率,室内信号接收电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分布式系统的设计。因此衡量室内覆盖系统网络质量的最重要的指标是室内信号电平分布强度。没有良好的覆盖,要想通过相关的无线参数(切换、功率分配等)的调整,达到较好的网络性能,很困难。如,室内信号分布不均匀,部分区域手机接收电平过低,导致与外部小区的乒乓切换,而如果迁就该区域加大基站输出功率,其他区域的手机接收电平过高,可能由于开环功控导致手机发射功率过小,影响到反向链路质量。所以一个好的室内分布系统,尽量均匀的室内信号电平分布,是做好一个室内覆盖系统的关键。 建设CDMA室内覆盖的建筑物中,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建好室内分布天线系统,本文主要针对这类情况。如果需要建设室内分布天线系统,请参考GSM室内覆盖指导书v2.0,里面有详细的室内分布式天线设计、部件的介绍。 17CDMA2000室内覆盖项目指导书 第2章 室内传播模型第2章 室内传播模型由于建筑物室内结构的复杂性,室外的传播模型不适用。 ITU推荐的简单的室内传播模型是基于经验曲线的逼近而得出的,用于预测室内环境下无线信号的传播损耗。实际室内环境使用此模型进行预测,是简单而有效的。室内传播模型如下:-300Ltotal=20 lg f + N lg d + Lf(n)- 28 dBN:距离损耗系数f:频率(MHz)d:天线到移动台之间的距离(m)Lf:楼层 穿透损耗(dB)n:天线到移动台之间相隔的楼层数表1和表2 给出了基于测量得出的典型参数。表1 距离损耗系数N频率(MHz)公寓办公室商场80030332019002100283222表2 楼层穿透损耗Lf ,n 是楼层数目频率(MHz)公寓办公室商场8009(1层)19(2层)24(3层)190021004 * n15 + 4 * (n-1)6 + 3 *(n-1)移动终端的接收电平为:Rxlev=EIRP-Ltotal。对于写字楼环境的800MHz微蜂窝,假设分配到每一个天线的EIRP=15dBm,则接收电平与距离的关系见下图。图3 写字楼信号衰减写字楼楼内的分布天线通常安装在走廊的装饰天花板下,走廊拐角和房间墙壁的损耗分别为:拐角:10dB墙壁:20dB上述损耗为经验值。CDMA2000室内覆盖项目指导书 第3章 室内覆盖规划流程第3章 室内覆盖规划流程室内覆盖规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首先要做的是确定想要覆盖的目标建筑物。测试覆盖室内所需的最小电平,分析其话务模型;根据室内传播模型计算出天线口的EIRP值。再进行站点的勘察,分布式系统的设计;根据天线口的EIRP和分布式系统的损耗确定信号源的输出功率,选择信号源;根据话务分析确定信号源的容量;再进行室内分布式系统的设备安装,信号源的安装。安装完成之后,进行测试,看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否则进行优化。下面用一个流程框图来表示规划的流程。站点获取根据客户需求共同确定所要覆盖的目标建筑物 初步调查建筑物信息(结构、布局)周围网络信息测试室内外信号强度设计草案系统设计确定室内覆盖所需最小电平确定天线口EIRP(传播测量、模型计算)分布式系统设计(天线安装位置、馈线路由、功率预算、传播损耗)选择信号源(根据损耗、话务量)设计方案网络规划确定邻区关系、切换带小区参数确定(PN、LAC、切换参数等)规划报告安装室内分布式系统安装信号源安装测试和优化测试覆盖电平、通话质量、切换、空闲切换调整网络参数3.1 站点获取 客户需求的详细说明,用户数、覆盖要求、服务等级 在设计前收集周围小区的工程参数,站点经纬度,离大楼距离,PN,功率配置,切换参数等 在开始规划前,获得物业主的允许,考察大楼,或者最好得到大楼的设计平面图 -300准备目标建筑的列表 从客户那里得到被批准的目标 从客户那里了解目标建筑是否已有分布式天线。对于已有分布式天线的建筑,请客户提供其工程设计图,以便了解整个分布式天线系统设计增益、各点损耗等。 了解组网结构,初步确定组网方案。了解室内覆盖系统与外部宏蜂窝系统是否属于同一厂家。如果均为我司设备,室内小区与室外小区间采用软切换,室内覆盖规划的目标只需使室内覆盖区域具有合理的接收电平、Ec/Io即可;如果室外小区属于其他厂家,目前不同厂家不能互相软切换,需要确定相互的硬切换方案,采用同频,还是异频,单载频还是多载频,是否需伪导频等。为节约用户投资,目前与其他厂家的室内覆盖配合,一般采用同频硬切换方案,采用与室外系统相同的频点,只用一个载频解决室内覆盖。3.2 站点初步查看 获得楼层布置和大楼的信息,以及人员的分布情况。 测试周围小区在该大楼内部,以及各楼层窗边、出入口等交界带的信号强度。 与工程人员一起勘站。BTS位置、GSP天线及馈线布放、传输等。如果需建设室内分布天线系统,则还需为每一个天线的安装位置照相,存为资料。 如果已建设室内分布式天线系统,并且上面已经有GSM或CDMA使用该系统,用GSM或CDMA测试设备,测试当前室内分布式天线系统的信号分布是否均匀。 记录楼内信号何处最强、何处最弱,最强、最弱点与平均信号强度差多少;记录窗口边外部信号能达到的信号强度。3.3 系统设计3.3.1 确定室内分布系统所需要的最小接收电平结合组网结构与测试结果确定。如室内室外为同一厂家设备,采用软切换,则室内最小接收电平只需达到呼叫、数据业务的要求;如果非同一厂家,采用同频硬切换,则室内最小接收电平设计需仔细设计。CDMA手机对前向链路的要求有两方面,一是接收电平,二是信噪比Ec/Io。对于典型的室内应用,在覆盖区域的95%范围内,设计信号电平应该不低于-75-80dBm,信号经过走廊、拐角、墙壁等介质,视建筑物的大小、介质的不同,可能有30dB50dB左右的衰减。所以手机靠近天线口的接收电平需要在-30 -40dBm。而Ec/Io受干扰的影响很大,在建筑物内部,受到的干扰小,空载下Ec/Io应保持在-3 -5dB左右,在边界处,受外部同频导频的干扰,Ec/Io波动很大,至少保证切换前Ec/Io至少不低于-12dB。特别注意楼内窗边,手机接收到内部小区的信号电平应高于来自外部小区的电平,才能使得室内室外信号同时存在时,室内信号有相对较强的Ec/Io,使得用户在窗边打电话时不产生频繁的乒乓切换。应注意当室内室外信号同时存在时,并不能测试得到来自室内与室外的信号强度分别有多少,只能在室内信号不存在的情况下测试得到室外信号强度。通过站点查看过程中的细致测试与记录,可提供很好的参考。 对于大型超市这样的高度较低的建筑物,因来自室外基站的信号电平较低,手机接收电平可相应降低,Ec/Io的要求保持不变。3.3.2 确定天线口EIRP根据确定的最小接收电平,依据路径损耗测量与模型计算,确定天线口EIRP。 1. 路径损耗测试路径损耗测试的目的是为了确定该大楼的墙壁、内部装饰物等物体的损耗。采用测试发射机在候选测试点发射CDMA450/800/1900相应频段信号,用测试手机在楼层各点测量接收信号电平,根据测试结果,路径损耗计算如下:Ploss = EIRP RxLev其中,Ploss为路径损耗,EIRP为测试发射机的有效辐射功率,RxLev为测试手机接收电平。根据大量的测试数据,测得楼内最大路径损耗。再由上面的式子,可得到设计所需参考的EIRP值EiRP = Ploss + RxLev 。如果总的路径损耗太大,所需要的EIRP值就可能过高,此时需要增加天线数量,来减少室内路径损耗。3.3.3 确定基站输出功率根据天线口所需EIRP, 以及室内分布天线的增益、损耗,推出基站所需输出功率。每个天线口所需的EIRP可能不一致,而各点的天线增益损耗值也不一致,但最终需考虑的是基站输出功率,各点计算得到的基站输出功率若相差太远,需权衡解决方法。修改室内天线系统设计参数,或看造成的信号电平不均匀是否在容忍的范围。 1. 下行功率预算为了计算下行功率,在天线和BTS之间的所有部件都要考虑到计算中去。下图(图4)表示了输出功率4W的BTS,5个天线的系统示意图。其中:10dB 耦合器的插入损耗均为0.4dB,15dB耦合器的插入损耗为0.1dB;从基站至A1、A2、A3、A4、A5各点的馈线长度分别为25m、35m、40m、105m、120m,全部使用1/2馈线(11.2dB/100m);从微蜂窝至各天线的跳线总损耗按0.5dB计算,天线增益为2dBi,在各位置的天线处计算得出的EIRP值由表4 给出。表4 每个天线点的功率预算A1A2A3A4A5馈线总长(m)253540105120馈线总损耗-2.8-3.9-4.5-11.8-13.4跳线损耗-0.5-0.5-0.5-0.5-0.515dB 耦合器-15-0.1-0.1-0.1-0.110dB 耦合器-10-10-0.4-0.4对称功分器-3-3-3-3BTS输出功率dBm3636363636天线增益22222EIRP(dBm)19.720.519.922.220.6图4 基于同轴电缆的分布式天线系统的例子3.4 网络规划设计完成后,网络规划人员根据设计的EIRP值确定信号源的输出功率;根据组网方案,确定频点,切换方案;根据了解到的周边小区分布工程参数,规划PN,邻区,切换参数等小区参数。如果拿不到周边小区分布与工程参数,下面的PN规划、邻区规划,通过向局方打报告,请局方协调相关厂家解决。参见华为公司室内覆盖实验局切换情况汇报。3.4.1 组网方案确定外部小区为本厂家设备时,采用同频软切换,是最好的组网方案。外部小区为其它厂家设备时,如果使用异频方案,考虑到某些手机只能搜索基本频点,而且95手机没有异频搜索功能,室内与室外的异频硬切换有难度,需要增加使用基本频点的载频解决手机上网与异频硬切换的引导。鉴于容量方面来看,一个载频一般已经足够了,设两个载频运营商不容易接受。所以当前800M系统,一般采用同频硬切换方案,只使用一个载频,配成基本频点。本文的小区参数、规划、测试等主要针对的是采用同频硬切换这一方案的室内覆盖系统。在与其它厂家配合中需注意的几个重要问题参见北京联通cdma 1x实验局问题总结(08210904)。3.4.2 PN规划根据收集到原有网络的周边小区分布的PN来规划室内小区使用的PN。原则是 1.PILOT_INC与现网一致 2.按照PN规划原则,从周边小区在同一复用簇中,取得一个未用PN,设为室内小区的PN(详细设置请参看PN规划指导书)。3.4.3 邻区规划通常室内微蜂窝小区不需要定义太多的邻区。邻区的设置原则遵循: 保证用户出入所覆盖的建筑物时,能双向切换。在超市出口、入口处,大楼的出入口,停车场的出入口与相应的室外的宏蜂窝小区做相应的双向邻区,保证用户在出入时通话不受影响,不产生掉话;若覆盖的建筑物有多个出口,则需在各出口处做详细的测试,记录各个接收信号的频点、PN、电平、Ec/Io等,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各出口处的邻区数目; 大楼的窗口处一般不与室外做邻区,可将室内手机永久地留在室内小区,减少室内系统与室外宏蜂窝之间的切换次数和位置更新次数。(室内微蜂窝与室外宏蜂窝不是同一个位置区时)。 建筑物越高,高楼层窗口能接收到的小区信号越多,强度越好。而采用同频方案时,由于各信号互相的同频干扰,手机在高层接收的信号Ec/Io波动很大。按上面是原则(只做出入口处的切换关系),室内小区与高楼层窗边接收到的这些小区间互相是不配相邻关系的,这时手机不能空闲切换。但由于干扰带来的信号大幅度波动,以及室外小区可能采用的业务重定向等功能,有可能导致手机频繁搜网的问题。这时需要通过空闲态系统消息的分析(关注外部网络是否有业务重定向等特殊功能),研究解决方案。3.4.4 功率规划根据3.3.3 确定的基站输出功率,确定功率输出方案。设多少扇区增益,是否需接衰减器等。3.4.5 小区参数规划3.4.5.1 几个概念1MSCIDMSCID由SID,NID(MSC侧的Switch Number)两部分组成。SID转换成2字节的十六进制数,再加上NID的十六进制。如SID为14001(0x36B1),NID为1(0x01),则MSCID为0x36B101,转换成十进制为3584257,即为我们BSC中脚本中的配置的MSCID。2CellId,Bts_Id,SectorId我们脚本用CellId,SectorId来标识一个扇区。这两者用12bit CellId + 4bit SectorId的方式,组成协议中的Cell Identifier。如,我们有一个扇区CellId为10,SectorId为0,则Cell Identifier为0xa0,即160。我们脚本中Bts_id只用来在BSC脚本,与BTS脚本相关联。3BSC Id我们在配置外部导频表时,有BSC ID这一项。该项在BSC间存在软切换通路时,配置为对方BSC的IP地址。在与其它厂家配合时,目前不可能实现BSC间软切换,将该项配成0.0.0.0。目前没有BSC间软切换,配合中不需提供我方BSC ID给局方或相关厂家。4跨MSC与共MSC由于某些MSC,在跨MSC切换中会存在一些问题,尽量采用共MSC组网方式。对BSC侧参数配置来看,跨MSC与共MSC没有特别之处。本小区MSCID、以及外部相邻小区的MSCID配正确,即可进行跨MSC与共MSC的切换。在MSCID配置错误的情况下,如果共MSC,我方切换出去没有问题,而对方切过来可能就有问题。关键因素在于,我方发给MSC的切换请求,在共MSC情况下,不带MSCID;而有些厂家BSC,不管是否共MSC,发的切换请求均携带MSCID,这样在MSCID配置错误的情况下,他们发的切换请求被MSC拒绝,手机不能发生从对方到我方的硬切换。3.4.5.2 BSC参数配置一个BSC脚本,多个参数需要由局方给出,或由局方统一分配,才能与MSC对接、正常做主叫被叫、与邻区正常切换,不与现网小区造成PN混淆等问题。局方并不很清楚哪些参数需要他们给我们分配。这样需要我们给局方提供一个文件,列清楚哪些参数需要他们分配。然后请市场人员协调局方提供。参见A接口对接中给局方的A接口对接数据。如下BSC参数,需请局方给出:MSCID,SID,NID。每个室内覆盖站点的小区参数有:CELLID,SECTORID,频点,PN,LACODE。邻区: 如果局方能提供周边小区的工程参数表,包括基站名、经纬度、PN、方位角等,更详细的还有每个扇区载频的导频增益、天线挂高、主要参数设置等,则按3.4.3的方法规划邻区。否则的话,请局方提供室内覆盖小区需配哪些邻小区,并请局方提供它们的小区参数。 按下面3.4.5.2.1的方法配置外部导频表,然后增加相邻关系。对方做邻区数据:提供我方的小区参数,请局方协调相关厂家,将室内覆盖小区配成邻小区,并做好切换数据。提交局方的报告格式,请参见华为公司室内覆盖实验局切换情况汇报。内容为汇报当前项目进展情况,指出哪些方面需要配合。3.4.5.2.1 配置外部导频表正确配置一个外部导频,所需参数如下:对方小区的LACODE,MSCID,CELLID,Sector_ID(CellId, SectorId MOTO是合并后提供,前12位即为CellId,后4位为SectorId),SID,NID,频点,PN。这些信息都有了,我们才能在OPILOT表中,定义外部导频的属性。当在与MOTO配合时,上述参数设置注意参考与MOTO硬切换配合指导书。3.4.5.2.2 我方小区参数,请对方做好相邻关系确定好对方哪些小区与我们相邻,向局方提交报告,要求对方厂家配合,把我们的小区做到它们的邻区列表中。象我们配置外部导频所需参数一样,向对方提供LACODE,MSCID,CELLID,Sector_ID(两者提供一个合成的CELLID也可),SID,NID,频点,PN。有了上述参数,对方已有足够的信息把我方小区配置为它的相邻小区。3.4.5.2.3 功率设置在调测期间,使用衰减器加小天线,扇区增益可按默认值设置为3000(20W),在小天线周围打电话。在小基站割接到室内分布系统以前,按功率规划的扇区增益修改。3.4.5.2.4 切换成功率相关参数1 同频硬切换参数同频硬切换主要参数:同频硬切换T_add、同频硬切换绝对门限、同频硬切换相对门限。切换触发:服务导频强度低于同频硬切换T_add,且目标导频高于同频硬切换绝对门限,进行同频硬切换;或者目标导频比服务导频强度高同频硬切换相对门限,进行同频硬切换。在室内覆盖环境下,手机基本上静止或步行,但由于同频干扰,信号波动比较大。北京机房的测试,同频硬切换相对门限设为34dB,硬切换成功率较好,但乒乓切换较多。沧州外场设置如下:MOD HHOSAMEFREQPARA: CELLID=26, SECTORID=1, CARRIERID=11, TADDHHOSAMEFREQ=24, THHOSAMEFREQABSTHRESH=16, THHOSAMEFREQRELTHRESH=12;同频硬切换T_add为-12dB、同频硬切换绝对门限为-8dB,相对门限为6dB。沧州外场的上述参数设置,实际商用中效果较好。建议以后按沧州参数配置。但对每个项目,每个切换交界带,根据交界处双方的导频强度,有适合该点的最优参数。需要实地测试得出。2 同频硬切换参数调整通过实地测试,了解清楚如下内容:切换区域我方导频强度为多少;切换区域对方是否有多个导频同时存在,导频强度为多少;对方的硬切换采用什么样的硬切换策略,往我方切时,双方导频强度大致为多少;手机在多方网络时,大致在我方导频强度为多少时,应发起到目标小区的切换,达到良好的硬切换成功率,并且避免过多的乒乓切换。确定上述思想后,确定同频硬切换参数的设置,并测试检验效果。如果乒乓切换过多,修改切换参数,使得切换更难发生:增加相对门限,降低同频硬切换T_add,提高同频硬切换绝对门限。如果分析失败原因主要是由于切换发起太晚导致,并分析是由于相对门限限制,还是绝对门限的限制,作适当调整:适当减小相对门限;或适当提高同频硬切换T_add、适当降低同频硬切换绝对门限。如果分析切换失败原因为对方切换策略导致刚切出去的马上又切回来,或者切出去接入不了目标小区,分析原因并对方厂家配合解决。这方面请参考与MOTO硬切换配合指导书。3 消息重发次数在同频硬切换发生区域,属于两个小区的边界,同频干扰严重,很容易出现切换前后前向误码的攀升。此时保证前向切换命令被手机成功收到,是影响硬切换成功率的一个重要因素。MOTO的做法是每40ms重发,重发4次,效果比较好,在误码10%的情况下仍能完成切换。目前D305版本重发间隔、重发次数都能通过维护台动态修改。(搜索LAC)3.5 设备安装3.5.1 室内分布式系统室内分布式系统的安装应严格按照设计文件进行,不得随意更改,尤其天线的安装位置不得随意改变。确保设计的准确性。更改设计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信号传输损耗增大,天线口的EIRP达不到设计要求,影响室内的覆盖电平。更改天线的安装位置将导致室内部分区域的覆盖变差,C/I不能满足要求,通话话音质量变差。3.5.2 基站设备调通传输、BTS的GPS天馈、配好数据加载,BSC调通A接口,打通电话。3.6 测试和优化在室内设备安装完成后,割接上去正式承载用户话务之前,要进行充分的自检,以保证设计质量。检查功率输出、天线增益、小区参数等,确保正确无误。并尽量在午夜,话务量低时割接上去,迅速进行一遍测试与优化。至少以下的一些工作要求检查: 室内呼叫 通话状态下,出入口处能在室内、室外小区双向切换 空闲状态下,出入口处能在室内、室外小区双向切换,不发生手机掉网、搜网现象 建筑物内部普查信号强度,楼内信号分布是否正常,手机接收电平、Ec/Io是否合适,是否有覆盖空洞,通话是否正常;先期已经了解室内分布天线效果的,可先重点测试信号最强、最弱等特殊地点,再进行普测。 通话状态下,建筑物内部、窗边均不发生与外部小区的乒乓切换 空闲状态下,建筑物内部,手机稳定在室内小区,窗边不发生手机频繁搜网、频繁空闲切换、频繁位置登记的现象。 从BSS话统中观察小区的呼叫建立成功率、寻呼成功率、切换成功率各项指标,依据测量数据和话统来最后确定参数3.6.1 室内路测方法室内覆盖的测试,与普通的路测类似,但它是在室内小范围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