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析诗经中的怨妇形象摘要 诗经中的怨妇反映了三千年前一种令人深思的社会现实。诗经怨妇诗以朴实的语言,揭示出许多社会问题和矛盾关系,深刻反映了周代社会的民情风俗、社会制度和现实状况。本文通过对怨妇形象的分析,展现怨妇的独特形象,探究怨妇现象产生的原因,揭露当时现实社会的婚姻制度和宗法制的不合理性。 关键词:诗经 怨妇诗 怨妇形象 文化特征 宗法制目 录第一章 引言1第二章 怨妇形象1第三章 怨妇美德2 第四章 怨妇产生原因分析3第五章 怨妇形象的社会价值5第六章 结语5参考文献6试析诗经中的怨妇形象第一章 引言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诗歌的源头,它全面体现了西周到春秋时期人民的社会生活。它以其丰富的文化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向我们完美生动地展示了殷商社会历史的立体画卷。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文学的范畴。在诗经这个抒情浓郁的艺术殿堂里,塑造了大量栩栩如生,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桑田河畔,幽深竹林,无不留下一个个各具特色,泛发光彩的女性形象。怨妇形象是诗经中所塑造众多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诗经所描绘的人物画廊里一道最亮丽的风景。怨妇形象反映的是真实的生活与妇女的悲惨命运,具有比较深刻的社会意义。怨妇形象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产物,它应时代而生。抒发着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妇女心中无限的苦闷,她们以着流水般的行文将心中的苦楚化为美妙的诗篇。在怨妇诗中,怨妇们以着细腻的笔触,将古代女性在封建宗法制度下的社会地位所产生的那种心理状态浓墨重彩的展现在人们面前,我们不自觉地被诗中那悲伤的色调所牵动,所触动。第二章 怨妇形象 怨妇诗伯兮讲述了丈夫长期在外服役从军而空守家室、独宿思夫的怨妇形象。“首如飞蓬”诗句,形象地表现了怨妇的思夫之苦、思夫之痛、思夫之切。怨妇诗唐风葛生讲述了因丈夫长期出门在外,女子苦守空房的痛苦,因痛苦而生怨恨,因怨恨而感到度日如年,生见无望,只求死后同葬了。这怨妇的形象令人同情,这怨恨之情、痛苦之情,令人同情、令人生悲。王风君子于役讲述妻子思念在远方长期服役没有归期的丈夫。诗一开始就直抒胸臆,丈夫在外服役,不知何时是归期。接着描绘了衣服乡村夕阳图。她多么希望此时丈夫出现在自己的眼前,可残酷的现实却击碎了她的心,最后怨妇喊出了长久以来积压在她心中的相思之怨:“君子于役,不知其期”。同时又活画出思夫而不见夫的无奈的抱怨。卫风 氓以顺叙的形式追忆了女主人公从热恋到结婚到被抛弃的人生经历。她和“氓”从小相识,“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可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但二人真正的恋情却始于“抱布贸丝”的集市,属于“来即我谋”的自由恋爱。她是个痴情的女子,品味过“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的相思之苦和相会之乐;她又是个遵守礼法的女子,面对心上人责备她“愆期”的言辞,他坚持要有“良媒”才可成婚。婚后的她是个勤劳能干的家庭好手,“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多年操劳,使她的容颜如桑叶老去,也使家境逐渐好转,但曾经相爱的丈夫却对她露出了嫌弃暴虐的面目,“言既遂矣,至于暴矣”,最终把她逐回了娘家。她反复思量这一结局,觉得自己没有半点差错,而是由于丈夫“士贰其行”、“二三其德”。对于自己这桩失败的婚姻,她总结出了沉痛的教训并告诫天下女子:“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对于那位薄情丈夫,她表现出了一刀两断的决绝态度:“反是不思, 亦已焉哉。”字里行间饱含女主人公对负心的丈夫无情的揭露和指斥。邶风谷风第一章“黾勉同心,不宜有怒。采葑采菲,无以下体?”见足见女主人公温柔贤惠,结婚后对暴虐的丈夫尽力说服、规劝,对自己不要因颜色衰而弃其德。希望丈夫不要忘记当年说过的话,夫妻共同生活到老。为了维持生计,女主人公辛勤捕鱼,精心腌制、晾晒过冬的干菜,她什么苦活累活都能干。穷苦的时候,和丈夫共患难,日子好过了,丈夫则把她看作眼中钉。女主人公不仅勤劳善良,而且乐于助人,“凡民有丧,匍匐救之。”邻里之间和睦相处。就是这样一位女子,竟被丈夫抛弃了,当她被赶出家门时,又是那么的难舍难离,“不远伊迩,薄送我畿。”女主人公苦苦地哀求其夫:好歹夫妻一场,不肯远送,只送一段路程也好。然而其夫却只送到门口了时。而对这样一个喜新厌旧、寡恩绝义的人,女主人公却不加责怪,只怨自己命苦,“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说明她没有与现实抗争的意思,完全服从命运的摆布,抱怨自己的命运不济。召南江有汜中的弃妇虽然非常自信,坚信夫君的行径日后必然会受到感情的煎熬,一定会“其后也悔”,“其后也处”,“其啸也歌”。但这毕竟是假想之语,一方的希望,其中更含有她对与夫君和好的幻想,体现了她的报复心态,体现了她无法化解和无可奈何的哀怨。 邶风柏舟中的弃妇不仅宣告“我心非鉴” “我心非石” “我心非席” ,表明自己心志坚贞不能任人摆布,对迫害她的人进行抗争而且她还由于一腔怨恨无处倾诉而指斥日月不明。第三章 怨妇美德 诗经中的怨妇是一群值得同情的女性她们的被弃并不是由于她们自身的过错。相反,诗经中的怨妇却表现了她们在家庭生活中的可贵的伦理道德品质。虽然这些伦理道德品质是伴随着女性被奴役被压迫而形成的,因而带有逆来顺受的奴性胎记,但是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这些美好的品质却被积淀下来成为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乃至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诗中对这些伦理道德品质的肯定,充分体现了诗经时代的道德审美取向。(1)勤劳持家卫风氓中的怨妇自诉: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到一个终日劳作而不知疲倦的身影。自从嫁到氓家,她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家庭中,她早起晚睡、日夜操劳,为改变家庭贫困的环境而辛勤努力。(2)忠于爱情诗经中怨妇们都热爱丈夫、热爱家庭。为了丈夫、为了家庭,她们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奉献了美好的青春,耗尽了所有的心血。即使饱受欺凌和苦难,却痴心不改,始终忠于自己的丈夫。虽然她们的行为中不无“既嫁从夫”和“夫者妻之天也” 的思想意识,但也融人了人民群众要求爱情专一、对家庭负责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3)邻里和睦邶风谷风中的怨妇说自己是:“凡民有难,匍匐救之”。可见她是一个热心助人的人邻居有了灾难,她竭尽全力去帮助。这也是我们民族传统道德中讲求邻里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共处的美德的体现。(4)善良温婉诗经中的弃妇们对于自己被弃的命运,大多数都表现出善良温婉的品德。如邶风谷风中的弃妇,在丈夫另娶新人后、对她变心、发怒要赶她走时,她还是劝丈夫要“黾勉同心,不宜有怒” ,希望他“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在她被弃后,她回忆丈夫娶回新人后便厌弃她,怨恨他们享受她的劳动果实,但却无可奈何。她回忆过去的艰难生活,痛惜丈夫忘恩负义、以怨报德。她痛诉夫对她的虐待,但还是念念不忘丈夫过去曾说过的爱她的誓言。在诗中,她只是哀哀地诉说,对旧情难以割舍、对自己的命运,她逆来顺受。对负心的丈夫,她始终寄予希望,表现得十分善良温婉。第四章 怨妇产生的原因1、 妇女缺乏独立的经济地位人类学家研究认为,原始社会早期是以女权为核心的母系氏族社会,“由于妇女处于氏族中的祖先地位,婚姻家庭中的主导地位,生产劳动中的主导地位,生育中的神秘威望,决定了妇女不仅与男子处于平等地位,而且还在平等的人际关系中受到特别的尊重,享有高度的尊敬和崇高的礼遇。”到了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农牧业的发展,男性在体能上的优势愈发明显,他们在谋取生活资料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最终导致了男女两性在生产生活领域地位的逆转,母系氏族让位于父系氏族。从此以后,妇女被局限在家庭,她们在家庭中的劳动不被社会看重,因此,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从属地位,她们的经济地位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逐渐失去了独立的生活能力。诗经时代是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度的时代,妇女已经丧失了经济和人格上的独立地位,使她们成为社会、家庭的附庸,必须依附于男子而生活。因此,女子依附于被嫁的男人,被休后要依附于兄弟生活。如氓之妇被休回娘家的情景是“兄弟不知,咥其笑矣”。2、 妇女受到宗法制的重重束缚诗经时代的中国已经进入形制完备的以男权为中心的宗法社会,妇女在社会中的角色、地位、价值已经被限定在家庭中。“男不言内,女不言外”的传统习俗要求女子扮演贤妻良母的角色。在诗经时代,男性的权力更为集中,地位更为突出,男权主义思想渗透到社会、家庭各个方面,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已经确立。小雅斯干记述了男、女降生之后的不同遭遇和父母对她们的不同期待。“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其泣喤喤”。“ 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讲述了生男,放在床上;生女,置于床下,明显具有强烈的尊卑上下之分。二是男婚女嫁要经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自由婚恋的情况很少见。如齐风南山:“取妻如之何?比告父母。取妻如之何?非媒不得”。又幽风伐何:“伐何伐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非媒不得”。说明男女婚姻必须经过父母的首肯和媒人的作伐,否则是违背常规,不予认可和接受。3、男性贪色恋新的人性欲望的弱点喜新厌旧、见异思迁是人性的弱点。男性的贪色恋新的欲望和女性年老色衰的事实也是悲剧产生的一个直接原因。男权至上的社会赋予男子在家庭中的惟我独尊的地位。诗经中的诗歌产生在西周初年到东周初期大约五百年之间。此时宗法制度正处于初期阶段,这个时期的婚姻家庭,是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家庭的最初历史形态。这里所谓的一夫一妻是片面的,而且只是单方面要求于妇女的。男人可以纵欲贪欢,可以重婚、一夫多妻,有出妻的权利,女子却只能严守“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周礼天官下)”,在丈夫家,根本没有属于自己的财产。妇女丧失了经济上的独立性,很自然的就要依附于男人而生存,丈夫的家成为她们唯一的归宿地。女人成为男人的财产、私属物,受男子奴役、驱使,社会地位降到了最底层。如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踰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可见那个时代广大妇女被压迫、遭欺凌的不幸境遇的真实写照。可见男子遗弃妻子再娶新人是一件很容易的事。4、战争和徭役破碎家庭生活众所周知,周代并非和平盛世,而是战乱频繁。为了抵抗北方少数名族的入侵,统治者调遣了大批的士卒去戍边,如此一来,就出现了沉重而繁多的徭役和兵役,也就很大程度的破坏了处于社会底层的平民家庭的夫妇关系。数以万计的家庭中的成年男子必须服兵役或其它苦役,而远离家门。丈夫走后,妇女在家除了必须承担起属于自己的劳动任务,还要把原先和丈夫共同分担、甚至是由丈夫独立完成的体力劳动全部操持起来,其艰辛、劳苦的程度毋庸置疑,其生活水平可见非常低下。由此可见,妇女对自己的夫君牵肠挂念、日思夜想,对长期频繁的战争的抱怨和不满,对沉重的徭役的怨愤。第五章 怨妇形象的社会价值诗经的内容极其丰富多彩,有很多的作品着墨于女性,描写了她们的喜怒哀乐与理想追求,更多的则是通过爱情和婚姻生活来展示她们的形象。诗经中那些千姿百态的妇女形象,期鲜明的特质中闪烁着中华名族性格的光芒,辉映着中国五千年璀璨的社会风貌。诗经时代的男人们可以随意转移感情、另行再娶,女子们即使能够发出“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的呼喊,也有“其后也悔”的预言,也仅仅局限于语言上的怨愤与心理上的愿望,她们没有也无法用行动来抗争。但是怨妇表现的女性自我意识初步觉醒,却是后代怨妇文学发展的源头。怨妇诗不仅是哀怨与悲惨的流露,同时也透露着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为代表的怨妇诗固然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女性的不平等地位,但也反映了另一个方面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诗中氓的怨恨里含有无限的悔恨,她既恨“二三期德”的丈夫,同时也恨自己的轻率,并且在“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的感慨里,充分认识到男女爱情上的不平等,显示了她自我意识的觉醒。邶风谷风中“勿逝我梁,勿发我毂,我躬不阅,惶蓄我后”,从中看出她从道义上发出的义正辞严的责备,充分展示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自主精神的张扬。第六章 结语诗经中的怨妇主要从男女双方在爱情婚姻和家庭上的平等要求出发,对丈夫的朝秦暮楚、二三其德的批评和揭露。这个时期,女性的经济地位已经丧失,男人已经成为社会的主宰、家庭的主宰,一切以男性意志为转移,包括婚姻和家庭,女人已经沦为丈夫的奴隶,成为私有财产的一部分,可以随意作践、随意抛弃。这才是诗经时代怨妇的根源。诗经以现实主义的原则多方面描写了现实生活,表现了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的现实生活,也向我们展示了那个时候的礼法制度、风俗文化。怨妇的产生,决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社会生活中的普通问题,这就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提供了一个切入口。诗经时代已离我们远去,在那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男权社会,妇女有太多的不幸和束缚,她们的命运令人揪心。通过她们满腔的怨恨和坚强的性格,向我们展示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办公室文具用品采购供应合同协议
- 采购合同评审与审批模板
- 早餐水彩课件模板
-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4.1《口算乘法》课时练(含答案)
- 历史的长河:九年级语文历史题材课文教学教案
- 职业需求与教育目标的交融探索专科生之路
- 早教清洗双手课件
- 早教培训课件
- 土地承包经营权与农作物种植养护协议
- 纪念129爱国运动课件
- 《材料力学》说课-课件
- 物资采购付款报销单
- 飞灰螯合物运输服务方案
- (完整版)沪教牛津版小学一至六年级英语单词汇总(最新)
- JJF 1587-2016 数字多用表校准规范-(高清现行)
- 完整课件-西方经济学下册(第二版)
- 机械制图教学通用课件(全套)
- 钢化玻璃标准
- 天星择日的基本原理
- 球阀自动泄压计算
- 期权从业考试题含答案84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