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人的本质、价值和人生境界.doc_第1页
第9章人的本质、价值和人生境界.doc_第2页
第9章人的本质、价值和人生境界.doc_第3页
第9章人的本质、价值和人生境界.doc_第4页
第9章人的本质、价值和人生境界.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案第九章人的本质、价值和人生境界第九章 人的本质、价值和人生境界教 案目的要示:通过学习,使学员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本质、价值和人生境界的基本观点,进一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锻造理想人格。主要内容:一、人的本质二、人的价值三、人生境界教学重点: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二、人的个人价值三、人的需要教学时间:6课时第九章 人的本质、价值和人生境界当代西方反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派别大都指责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是“人学的空场”。(萨特语)这要么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无知,要么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污蔑。事实上,对人的研究始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他的历史哲学的重要内容。因为马克思坚信“历史不过是人的活动的历史”,离开了对人的本质、价值等等的研究,历史也就成了“非人的历史”。但是马克思却坚决地反对那种脱离活生生的人类实践来抽象地谈论人的本质、价值、意义等等的做法,因为人从来都是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的人。因此,马克思从辩证的立场和实践的观点出发,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坚持人的社会性和主体性的辩证统一,在人的价值问题上坚持人的目的性和手段性的辩证统一,在人生境界问题上坚持人的客观境界和主体境遇的辩证统一。科学地回答了有关人的本质及价值的一系列问题。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下如何看待人的变化、人的价值以及人生境遇,相信是大学生特别是我们军校大学生都十分关注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关论述为我们实现人生价值、提高人生境界提供了良好的参照,指明了可行的方向。今天我们就开始学习第九章:人的本质、价值和人生境界。第一节:人的本质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在实践的基础上克服了以往哲学在人的本质、人性等问题上的种种片面性认识,揭示了现实的人的本质。一、人类对自身本质的探索中外早期神话传说(亚当夏娃、女娲造人图)可以说,早在人类刚刚脱离动物界的时候,人们就已经开始了有关自身的奥秘与意义的思考。因此在各民族的原始神话和原始宗教中,几乎都有关于人类起源及其在世界中地位的传说,中国关于伏羲与女娲的神话传说,西方亚当与夏娃的传说是我们都比较熟悉、也较具代表性的两个。在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由于人类不仅要求摆脱自然束缚,而且要进一步摆脱社会压迫;由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人类自我意识的要求更加强烈,使这一问题日益成为许多思想家、哲学家思考的重要内容。在古代,人们一般只局限于从人的直接存在即“人性”上,把人性同物性直观地区分出来。认为物有物性,人有人性,只要找到人性是什么,“人”也就自然而然地确定了。而在物性的区分上又主要把人与动物加以区别。荀子的图片孟子的图片孔子的图片及音像春秋时期,我国的大思想家、哲学家孔子就提出“仁者,人也”,人与禽兽的区别在于人懂得“礼义廉耻”,即是说,人是“伦理的生物”。在这之后关于人性“善”“恶”的争论就成为当时百家争鸣的重要内容。孟子最早提出“性善论”。他在孟子告子上写道:“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这就是说,人的本性天生就是善的,就好像水总是往低处流淌一样。“人之初,性本善”,三字经开头这两句,说明性善论已深入到民众之中。与“性善论”相对立的是荀子的“性恶论”。荀子性恶中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人为)也。”意思是说人生而具有好色、好声、好味、好利等特性,只有经过教化,才能去恶从善。另外告子“无善无恶”论、董仲舒的“性三品”论、扬雄的“善恶混合”论、李翱的“性善情恶”论,在古代影响也不小。柏拉图的图片在古代欧洲,与中国的孔子处于大约同一时期,在中西方文化中也与孔子处于同等重要位置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柏拉图认为人是“理性的生物”,这就开创了与中国截然不同的人性论传统。直到现在,我们中国人骂某人是畜生的理由仍不外是有悖人伦,当然,除了柏拉图的理性论而外,古希腊的其他哲学家也提出过不同的见解,例如德谟克里特提出“人是一个世界”,看到了人的复杂性;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意识到了人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而亚里士多德已经把人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提出“人天生是政治动物”的观点。然而,这些观点都没能超过理性论对西方的影响。亚里士多德头像进入近代,思想家不再满足于用直接存在、具体人性来规定人,而开始寻找决定人的普遍性质和深层结构,把它看作具体人性、直接存在的决定者。并由此形成了两种对立的主体观:以英国为代表的经验主义传统强调人的自然的、固有的本性,认为它是由具体的个别的人性中归纳出来的共同性;认为人就其本性来说,就是自然的、个体的、由生理欲求支配的。而欧洲大陆的理性主义传统则认为人性是现象形态,是由深层的即人的理性、伦理本质决定的,强调人的本质具有超自然的、应有的性质;认为人本质上应该是精神的、族类的、按伦理规范行动的。一组代表文艺复兴时期对人性的新认识的绘画(掷铁饼者、一千零一夜、蒙娜丽莎、创造亚当、天上人间的爱、十日谈)前一种观点来自于1416世纪在意大利发生的提倡和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文艺复兴运动。这个运动以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名,提出要关心人的世俗生活,动摇了神学的绝对统治地位,因为在欧洲中世纪,整个社会完全被神学所统治,宗教是唯一的意识形态,神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绝对权威。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家们不是强调神,而是强调人本身,他们认为,人与动物不同,突出表现为人有思想,人是“先思而后行”。不仅如此,他们还指出人是自由的,人有“自由意志”,这同宗教神学把人看作是上帝的奴仆、没有任何权利和自由的观点,是针锋相对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还提出人具有满足自己欲望和追求享乐的本性,这是对封建神学所宣扬的禁欲主义的反抗。总之,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把人看作是有理性,有自由意志、追求享乐的,认为理性、自由、享乐是人的本性。现在,我们通常说,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思想的古代形式,但不可否认的是,古希腊、古罗马的许多传统确实通过这一运动形式而得以“复兴”和保存。不然,我们就很难解释古希腊、古罗马何以是欧洲文化的源头。紧随17世纪英国经验主义“自然人”理论的是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前夕发生的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冲破了神学世界观的束缚,用无神论和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考察人,他们提出“天赋人权”论,认为人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从自然界中发展出来的;人的权利既不是神赐的,也不是人给的,而是天赋的,这里讲的“天”就是自然,人的权利是人生来就有的,人生来具有哪些权利呢?第一是自由的权利。卢梭提出“人是生而自由的”。他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写道:“这种人人共有的自由,是人的本性的结果。”第二是平等的权利。启蒙思想家认为,人不仅生而自由,而且生而平等。第三是人有追求幸福和享乐的权利,除了这些思想之外,他们中有些人还提出人性的善恶是由环境和教育所决定的,提出“人是环境的产物”,人是教育的产物。霍尔巴哈说:“我愿意把人造成怎样,就可以把他造成怎样”,总之,启蒙思想家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由、平等、追求幸福,而且认为这是天赋的,永远不变的人的本性。卢梭的头像及为自由而战画费尔巴哈头像黑格尔头像康德的半身照后一种观点的代表有德国古典哲学的“伦理人”理论,特别是康德提出的人超越现象世界,个人必须按照人类普遍的伦理规范去行动的“绝对命令”。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则代表了努力综合“自然人”和“伦理人”的倾向。黑格尔把“自我意识”作为人的本质,认为“自我意识”是客观理性即绝对精神自我运动的衍生物;费尔巴哈既把“理性、意志、心”看作人的本质,又将其直接归于人的自然关系,提出了“我欲故我在”的名言。但是由于他们不懂得只有实践才是这种统一的现实基础,因而不可能真正克服上述两种观点的“二律背反”。现代西方哲学发展了近代哲学对人的片面认识,把人的本质的内在矛盾进一步突出出来。人本主义思潮强调人的创造性、个性和能动性。生命哲学把人看作是盲目的生命冲动或潜能的自我实现,否定了受理性、伦理必然性的制约。存在主义认为人只是一种孤零零的存在和纯粹的可能性。科学主义思潮则强调人的被创造性、社会性和受动性。结构主义人类学和符号文化学认为人是“符号世界”或“文化世界”的产物,甚至不过是社会结构之网上的一个“位置”。综上所述,不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中外古代先哲,还是近代资产阶级的思想家,抑或是现当代西方哲学家,他们对人的本质的研究,尽管有许多可取之处,但都未能达到真正科学的水平。他们离开人的实践,抽象地考察人的所谓不变本质,因此难以克服人的自然属性和精神属性、社会性和个性、能动性和受动性之间的矛盾,从古代中国人性善恶论到古希腊人性三分法,从近代巴斯噶对“人这个自相矛盾的神秘物”的困惑,到现代哲学人类学的代表舍勒认为人既有作为酒神狄奥尼索斯(生命冲动)的一面,又有作为日神阿波罗(精神)的一面,二者相互补充、不可分离的观点,实际上唱的都是同一“主题歌”:“人是什么?”一半是野兽,一半是天使。”人的自然属性和精神属性、社会性和个性、能动性和受动性的辩证统一,植根于社会历史实践之中。从理论上解决这一二律背反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从实践上扬弃这一现实矛盾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的人类解放运动。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看事情、想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立场问题,同样一个对象,从不同的立场、用不同方法观察,其结果会大相径庭,正像苏试在庐山一诗中所写的那样,“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思想家之所以不能建立起科学的人的本质理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不科学的,特别是社会历史观,无一例外地都是唯心主义的。要创立科学的人的本质理论,必须首先实现世界观的革命,创立革命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和在清算自己信仰的过程中做到了这一点。他们在实践的基础上改造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把辩证法同唯物主义基础结合起来,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又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同社会历史观结合起来,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由于有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又批判地吸取了人类历史上有关人的本质问题研究的积极成果,才使得他们有关人的本质的理论达到了科学的水平。一组代表各种社会关系的图片恩格斯头像、达尔文头像、旧约图片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不是神,上帝创造的,而是由动物进化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人是怎样将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的呢?不是像以往思想家们所说的那样,是什么理性或意识,而是生产自己生活资料的劳动。“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7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这是因为必须先有生活资料的生产,然后才能有人的存在,才有所谓人的理性和意识,由此不难看出:确定人之为人的真正的本质不是别的,正是劳动,马克思指出:“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说来不过是满足他的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而生产生活本来就是人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6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这里讲的“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就是指劳动。因为劳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所以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关于抽象的人的观点时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章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6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马克思的这个论断与其说是对人的本质的规定,不如说是提供一种揭示或确定人的本质的方法。这就是说,我们不应当根据善恶之类的抽象原则去规定人的本质,而应当根据现实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去确定人的真正的本质,这种方法是科学的方法,这是因为:一组代表社会关系的图片三幅表示人类不同历史时期的图片第一,人的本质不存在于孤立的个人之中,而是存在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因此,人是什么样的,他们具有什么样的本质,既和他们生产什么相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相一致,人的本质不应到人的天性中寻找,而应当从他们在生产活动中结成的一切社会关系中去寻找。“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8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有的人说,中国人和西方人就是不一样,中国人爱“权”,西方人爱“钱”。其实,这除了中国传统农业文明和西方传统商业文明的历史差别而外,最主要的仍然是现实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体制的“现实”原因,没有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让你去当官,你可能比现在的一些贪官还贪!三幅表示人的社会关系决定人的本质的图片第二,社会关系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因而人的本质也是复杂的多层次的。人与人的关系既有经济的、物质的关系,也有政治的、思想的关系,这些关系都从一个方面规定着人的本质。在各种关系中经济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因而它是决定人的本质的最基本关系。因此,分析人的本质必须从多方面来研究,不可片面地看问题。三幅社会关系差别较大的图片第三,由于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人们的社会关系不同,本质也就不同。社会关系的阶级性决定了人的本质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里,人具有阶级性,当经济关系出现了对立,人们政治上便分成了不同的阶级,阶级性是人的社会本质的特殊表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思想家所宣扬的一般的共同的人性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实际上,他们是把某一阶级所追求和所信奉的东西,当作普遍的共同的人性。例如:一些资产阶级的思想家把资产阶级所追求的自由、平等说成是共同人的本质。可是在资产阶级所建立的国家中,自由实际上仅仅是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自由,平等则是在资产阶级法律面前的人人平等,而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既无自由,也无平等权利。有人提出“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并由此进一步推论出自己是人的本质,说人是“自私的动物”。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首先。趋利避害几乎是一切生命物质都具有的特性,它是生命物质的一种本能。而人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把生命物质都具有的趋利避害的本能说成是人的共同本性,就把人降低到动物的水平。其次,“自私”这种观念并非从来就有,在没有私有财产,即在私有制建立之前,人们并没有“自私”的观念。只是到了私有制建立之后,“自私”观念才逐渐形成,随着私有制的彻底消灭,私有观念也将最终消失。可见把“自私”说成是人的天生本性,是没有科学根据的。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破除了以往思想家关于先天的、永恒不变的,普遍共同的人的本质的观点,从劳动,从人的社会关系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为我们正确地认识人和对待人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三、人性是人的本质的具体表现人性与人的本质是一对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范畴,它们都是“人的规定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110页。) 都标志着人和物的区别。但人性是人作为人区别于物的直接规定性,它与人的存在直接一致,人们可以通过接触、交往,通过感官直接感知得到;而人的本质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根据,是内在的、深层的,只能通过思维抽象才能加以把握。人的本质寓于人的直接存在和各种具体人性之中,而人的直接存在和各种具体人性又都是人的本质的具体表现。人的本质之于人性的关系犹如事物的质与属性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的本质是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为我们完整地把握人的存在提供了可靠的前提。音像鲁宾逊漂流记、表示抽象的人的动态图片马克思主义哲学关心人,也十分重视对人性问题的研究。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坚决反对各种片面的、抽象的人性论,在实践的基础是坚持人性的客观性、全面性和具体性、历史性。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性论不是建立在对脱离一切社会关系的抽象的人的抽象,而是对现实的、具体的人各种属性的科学界定。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性的认识同以往思想家的重要区别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科学地揭示人的本质,就在于它是从现实的人出发,而不是像以前的思想家那样,总是从抽象的人,从他们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人出发。一组有代表性的不同时期人类劳动的图片。所谓现实的人是指在一定生产关系下从事物质生产的个人。马克思,恩格斯曾明确指出:“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172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现实的人是具体的,他们总是在一定物质的前提和条件下进行活动的,而这些前提和条件是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人们只要去考察这些物质的前提和条件就能掌握人们是怎样活动的;通过对人的活动的考察,就可以去认识和理解有血有肉的人。马克思正是通过这种方法,认识和理解了生活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人和其他劳动者,并为他们的解放指明了道路。从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人总是现实的、具体的人出发,不难发现,人性的最根本的特性是人的社会性。一组动物本性同人的生理本性相互对照的图片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谓自然属性是指人的肉体存在及其特性;人的自然属性是人在生物学上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点,包括生理结构、生理机能和生理需要等。这是人的社会属性的生理基础。因为人是物质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与其中发展而来的动物界具有密切的联系和发展进程中的连续性。正如恩格斯所说:“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94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强调这一点,其意义在于为人性的产生和发展找到了其进化的源头,而不致把人类说成是某种可以脱离自然而存在的超自然的东西,或说成是上帝或神的创造物。一组动物本性同人的生理需要相互对照的图片人的自然属性的最基本表现,就是以人的生理结构为物质前提的食欲、性欲和自我保存这三种基本机能。显而易见,如果没有这些机能,人类就不能维持生命存在和繁衍后代。因此,自然属性是全部人性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前提。但是,食欲、性欲和自我保存这些自然属性对于人来说并非是本质的属性。因为在人的自然属性的表现形态和生理需求的满足方式等方面,已注入了社会和文化的因素。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们的“吃、喝、性行为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但是如果使这些机能脱离人的其他活动并使它们成为最后的唯一的终极目的,那么,在这种抽象中,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人的自然属性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方面,表现为人性生理机能的满足,在内容上已融人了深刻的社会、文化因素。例如,人的食欲已体现了饮食文化的丰富内涵,人的性欲满足中体现出动物所没有的爱情,而人的衣着则表现出人的审美旨趣。另一方面,这种制约性还深刻地表现为人的生理需求的满足是受社会的道德伦理、法律法规制约。一组表示人的社会属性的图片人的社会属性是人们基于实践的社会结合中的依赖性,以及人与人、社会集团与社会集团之间生存和发展的相互制约的社会特性。人的社会属性是人们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组表示人的共生依存性的图片一是人类共生关系中的依存性。人出生以后就必然会处于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并表现出对社会的深刻的依赖性。社会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果一个婴儿出生后,长期脱离社会,就不可能形成人的自我意识、思维、语言和劳动能力等。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人对社会的这种依赖程度也就越高。因此我们很难设想洪荒时代的人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生存境遇,我们甚至难以想象一个非洲土著在美国的生存会是怎样的一种境况。一组表示人们物质、精神交往的图片二是人际关系中物质、精神方面的社会交往。社会交往是社会发展和人类个体发展的必要条件,实质是人们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相互交流信息、交换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的活动。这种交往活动对人的自我意识、个性形成的发展,满足人自身物质、精神的需要有着重要作用。例如,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一个人如果离开了交换与交往,就根本无法生活,而家庭不健全的儿童甚至会出现严重的心理和人格障碍。一组代表人的道德性的图片三是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性。动物在与自己同类相互联系的行动中,完全是受其本能支配的,其行为并无善恶之分。而人则不同,在社会生活中,人有意识,能意识到自己行为的社会后果和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因此,人就要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根据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生活的行为准则来区别善恶,并要对自己的选择和行为的后果负责。善恶评价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表现为职业道德、婚姻家庭道德和社会公共生活准则等。善和恶是对德行和非德行的区别和对立的道德概念。人们通过善来反映自己最普遍的利益、意向、心愿和对未来的希望,是对值得称赞的德行的肯定。恶可以从相反意义上来理解。人们借助善恶作为道德评价的尺度,来评价周围发生的社会文化现象与人们的行为。这一点是我们反对“机器人能主宰未来人类社会”的重要根据,也是现在许多国家反对克隆人实验的原因之一。一组代表人的生产合作性的图片四是生产活动中的合作性。这是人的社会性的基础内容。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的合作性是第一位的,它是决定着人的社会性的其他方面形成与发展的最根本的东西。人类共生关系的相互依存性,最重要的内容是人们在劳动中对合作性的依赖,现代化的大生产,如果没有合作则根本就无法实现。人际关系中的社会交往性,产生于人们在劳动中为加强合作以提高生产力的需要中;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性,是为了调节人们之间以生产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全部利益关系。所以,生产劳动中的合作性是人类社会性形成和发展的根源和基础。人的社会性在阶级社会中突出地表现为人的阶级性。人们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发生了各种复杂的关系,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由这些关系又可演化出更为具体的种种关系,如家庭关系、亲情关系、朋友关系、从业人员之间的关系、阶级关系等,这些关系都对人的本质有影响,它们的总和构成了人的本质。但在这诸多关系中,阶级关系具有决定的意义。这是因为阶级关系实际上是经济关系的人格化,而在各种社会因素中,经济因素是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一组阶级斗争的图片人的阶级性是指每个人总是隶属于一定的阶级,总是一定经济关系和物质利益的承担者。在阶级社会中,人并不是作为纯粹的个人而存在,而是作为某一阶级的成员,一分子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中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个人隶属于一定阶级这一现象,在那个除了反对统治阶级以外不需要维护任何特殊的阶级利益的阶级形成之前,是不可能消灭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18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阶级关系的本质是物质利益关系,它决定着人们的生活状况,人们的思想状况不过是人的阶级关系的反映,它被阶级关系所决定,受阶级关系所支配。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的阶级性,强调只有带阶级性的人性,但并不因此而否认人的个性,并不否认属于同一个阶级的人都是各有个性的人。例如:同是大资产阶级的蒋、宋,孔、陈,他们的个性各异;都是无产阶级的优秀分子,雷锋和焦裕禄的个性也各不相同。这是因为每一个人除受阶级关系决定外,还受其他关系和成长环境的影响。我们说在阶级社会中,现实的人的社会性突出地表现为人的阶级性,并不是说带有阶级性的个人就不再是有个性的个人了,而是说他们的个性受非常具体的阶级关系的制约和决定。如果只承认人的阶级性,否认或忽视人的个性,就无法解释人性的复杂性和丰富多样性,也不能做到真正全面地关心人和爱护人。第二节:人的价值与人的本质问题密切相关的是人的价值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地揭示出人的本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人的价值的内部关系,全面阐述了人的价值、权利及其实现的条件,为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了科学的指南。一、物的价值和人的价值人同周围的事物、现象发生的关系,归纳起来不外乎四种,即认识关系、改造关系、审美关系与价值关系,因此,价值是一个极为普遍的概念,可以说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都存在价值问题,它渗透于人的全部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之中。一组表示物的价值的赋予性、被动性、潜在性的图片“价值”一词在日常生活中有多种含义,经济学讲的“使用价值”是指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方面的有用性,伦理价值是指满足人的美感需要方面的有用性,这些价值观是具体的。哲学的价值观则是抽象的、一般的。它最初是指物的价值,物的价值是作为主体的人同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即某种事物或现象对人所具有的意义。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06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这就是说,哲学上的价值是指的一种特定的主客体关系,既主体需要与客体对象之间的满足关系,或者说是一种目的与手段的关系。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只表现出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自然属性,而当物与人的生活需要发生关系时,它就以价值形态表现出来。离开人和物、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就无所谓价值。由此可见,哲学意义上的所谓“物的价值”,实质上就是指物对人的有用性,它以人的需要为根据。任何事物或现象只有能够满足人的需要时,才有它的价值和意义,但物是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的,它必须通过人和人的活动才能获得并实现它的价值和意义。所以物的价值是人所赋予的、被动的、潜在的。一组表示人的价值的目的性与手段性的图片后来,人们把“价值”范畴进一步扩展到人这个主体身上,这就产生了“人的价值”范畴。由于人的实践本质,即人既是需要的主体,又是能以自身的生产劳动和实践活动来满足自身需要的,所以人在满足自身需要、创造和实现物的价值的活动中表现出二重性:人既是上述活动的主体需要和目的,又是实现这种目的的主体条件和手段之一。这就造成了“人的价值”的二重含义:作为需要和目的,人的价值本质上不同于物的价值;作为条件和手段,人的价值同物的价值相一致,它们共同构成满足人的需要和实现人的目的的主客观因素。在人的活动与人自身的价值关系中,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物只具有为人所用的价值属性,人则具有把物转化为满足主体需要的价值。人创造出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是为了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并且只有满足这种需要,人在活动中所展示出的价值才能得到实现或肯定。所以,物的价值仅仅在于它的效用性、手段性,而人的价值是人的自我创造、自我实现,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不仅如此,人的价值还是价值活动和价值目标的统一。人的活动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在活动之前就确定活动的目标,人的活动具有满足自身需要的价值,这也是人的价值区别于物的价值的重要表现。任何动物的生命活动都谈不上受自己的思想观念的支配,人则以有意识有目的的主体性表现在自己的活动之中。价值目标是人的需要的观念形态,它规定着人的价值活动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由于价值目标的存在,人的价值的实现成为一个自觉的能动的过程,使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区别开来。因此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的区别不仅表现为人的价值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而且表现为人是价值活动和价值目标的统一。人的满足自身需要的价值活动与正确的价值目标结合起来,才有其积极的价值和意义。人的价值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具有社会历史性,这是人的价值区别于物的价值的根本特点。物的价值虽然也发展变化,但是物的价值只是人的社会关系的一种体现,不直接具有社会历史性。经济学意义上的商品价值之所以是一种社会关系,并不是商品作为物本身具有什么神秘的性质,而是人的生产关系的物化;它所以能决定人的关系,是因为它本身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从哲学意义上说,商品价值不过是人的价值通过物的价值表现出来,表面上是物与物的关系,实则体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是在物的外壳下掩盖着的一种人的关系。而人的价值则不同,它本身就直接是一种社会关系。人的价值所包含的目的和手段的二重性,本身就是人对自身的关系。对人类总体来说,这种自身关系具体地表现为个体与社会、个人和他人、个人对自身的关系等等,这些关系本质上都是社会关系。人必须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离开社会关系也就没有什么价值问题。人也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交往,才能获得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人的价值,包括人的需要、人的活动能力和价值目标,都是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受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的价值是不同的。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同时随着实践活动的发展不断产生出新的需要,追求新的、更高的价值目标。人的价值与人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相适应,同时又随着变化的社会历史条件而发展。二、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人的价值的二重性,具体地表现为个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因此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就讲一下本小节的第二问题: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一组表示人的社会价值的图片人的社会价值是个人与社会、他人的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作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个人对社会所作奉献的多少。一个对社会不承担任何责任的人,对社会,对他人没有任何奉献的人,就是一个没有社会价值的人。这样的人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反之,一个人对社会所作贡献越多、越大,他的社会价值也就越高,他的人生也就越有意义。人的社会价值的大小跟社会分工,即跟人们所任职务和所从事的工作有一定的关系。一般他说,所任职务越高、从事的工作越重要,他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也越大,贡献也应当越多,与此相应,他的社会价值也就越大。但这并不是绝对的,如果一个职位很高,担负重要工作的人,不能恪尽职守,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甚至一心只想着个人,以权谋私,不择手段地向社会索取,这种人不仅没有社会价值,而且对社会来说是一种负价值,是社会的蛀虫。相反,一个从事普通工作的人,只要能尽心尽力为社会、他人作奉献,他的社会价值就远远高于前者,人生的意义也大于前者。由此可见,职务高低,工作不同,不是人的社会价值大小的决定性因素,起决定作用的是对社会和人类是否作出了贡献及其大小,在社会主义国家,人的社会价值水电工徐虎的音像主要决定于他是否为人民服务和是否具有为社会做奉献的精神。一个人只要有全心全袁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无私奉献的精神,并努力去实践,就是一个高尚的人,具有崇高社会价值的人。这应当成为我们价值观的核心和基础。军人受奖图片一组表示人的个人价值的图片个人价值是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又一个方面,是指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对个人和自己对自己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这种关系包括两方面的充满自信的列宁图片具体内容。其一,人作为人的存在就要有人的尊严,要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自立等。没有这一切,所谓作为人的存在,实际上是实现不了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个人价值的这一方面,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而外王”,其中“修身”是根本。也就是说人必须先自立(道德、学识等作为人的基本素质),通过自我肯定、自我充实,成为“自己”,然后才能谈到在社会中立足。直到现在,我们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仍然强调“五自”,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就在于此。其二,社会应能提供保证个人的尊严,满足个人的需要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和手段。如较好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条件,健全的法律制度等。没有这些,所谓作为人的存在,也是不真实的。相对而言,西方人比较重视个人价值的这一方面,也常常大胆地、不惜余力地去争取物质和精神的满足,把从社会上获得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表示个人价值分裂的一组图片(阿和葛朗台)多少当作衡量个人价值大小的标尺。实际上,个人价值的两个方面是互为表里,不可偏废的,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不注重自我修养和素质提高的人,都不可能在社会中得到尊重和满足。但如果过分看重前者,忽视后者,就容易导致自我欣赏和自我封闭,中国古代的一些知识分子在不能实现抱负时,往往走向孤芳自赏,以至于“精神胜利法”逐渐弥漫成为国人的劣根性,就是明证。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都是现实的。具体的,因此,人的个人价值也应当是现实的、具体的。原始社会时期的氏族成员还没有自我意识,其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还没分化,因此其个人价值就自然而然地以社会价值的方式表现出来;奴隶社会中的奴隶不过是会说话的工具,社会对奴隶需求的满足极其有限,这也妨碍了奴隶自我肯定意识的形成;封建社会中的农民受着地主阶级的残酷压迫和剥削;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工人不过是廉价的商品。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里,许多人,特别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实际上是无权成其为人的,人的个人价值是难以真正实现的,他们的存在在统治阶级看来不过是供其榨取血汗与脂膏的工具与对象,其作为人的价值在统治者看来与物的价值并无二致而已,统治阶级总是片面夸大人的社会价值,要求被统治阶级安于贡献,泯灭物欲,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就是典型的谬论。马克思,恩格斯正是深切地看到了这一点,才立志为无产阶级的解放而斗争,把自己的毕生精力贡献给了这一伟大事业。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是不可分割的。个人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必要前提;社会价值是个人价值的外在体现。一方面,社会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人的个人价值得到保证,即为满足个人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才能的需要,提供必要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个人的个性和才能越发展,其为社会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就越丰富,社会的物质精神财富越丰富,社会的文明程度就越高,发展的速度也就越快;另一方面,个人必须努力对社会尽责,尽可能地奉献自己的才能和智慧,为人类造福,我们主张在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人的个人价值。一个完全脱离社会,不为社会作任何奉献,一味强调社会,他人对他的尊重,强调个人的需要的满足,这是不合理的,也是不能实现的。事实上,没有社会价值,个人价值也无法实现。所以,对个人来说,“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歌德语),以自己所具有的活动能力为社会作出贡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试想,如果社会的每个成员都只关心索取而不注重创造,人类社会还何以存在?即使是创造与消费等值,人类社会也势必失去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实际上个人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发挥得越充分,为他人和社会的贡献越大,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就越多,社会的文明程度就越高;而社会财富和精神财富越多,社会文明程度越高,就越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促进人们主体性和个性的发展,从而最大程度地保障社会每个成员的个人价值的充分实现。人的价值是权利和义务、享受和奉献、消耗和创造的统一。只讲权利不讲义务,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只讲享受不讲创造或者相反,都是对人的价值的片面理解。当然,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也是具体的、历史的。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他人和社会作出贡献,同时个人又从他人和社会那里得到满足和尊重。这种关系,对任何个人、任何社会来说都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由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不同,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以及社会对他的满足和尊重的关系的性质和情况是不同的。原始公有制社会,人们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个人尚未从共同体中分化出来,只是有机整体的一个肢体,这时人的价值仅仅表现为社会(共同体)的价值,尚不存在独立的个人价值。从人类社会出现阶级对抗以后,一方面,人的个人价值开始从社会价值中分离出来,另一方面,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与他从社会那里得到的满足和尊重也像财务管理的收支一样分离开来,并逐步发展为对抗的关系。处于被剥削、被压迫阶级地位的个人,为社会创造出来的财富供剥削阶级所用,自己却不能相应地从社会那里得到满足和尊重,他们只是作为实现他人和社会目的的手段;剥削阶级的个人不创造社会财富,却贪婪地占有被剥削阶级辛勤劳动创造的财富,成为社会财富生产的目的。人的价值的分裂、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对立、仅仅作为目的的人和仅仅作为手段的人的对抗,正是这种阶级矛盾、阶级对抗的表现。只要存在着阶级对抗,就会有目的和手段由不同的人来承担的矛盾,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个人的贡献和社会对他的满足之间的关系就必然存在着对抗的性质。只有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重新统一,那时个人才会成为真正的社会主体,每个人的发展成为他人发展的前提,社会的价值才会同自我的价值直接一致,人作为手段和目的的矛盾才会最终解决。因此,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它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创造了同旧社会无可比拟的优越条件。但另一方面,我们毕竟还是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也不完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为社会作奉献,为人民服务放在第一位,当个人价值同社会价值发生矛盾时,要自觉地服从社会价值,有时甚至要勇于牺牲个人价值,去维护、实现社会价值。这里需要特别加以说明的,由于军队是执行特殊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军人的价值追求也应有其特殊性。在这里,强调军人的价值是无私奉献和牺牲,强调个人必须无条件服从社会需要和国家利益,是由军队一组表示军人奉献的图片和关于李向群的音像的社会职能和无产阶级革命军队的阶级性质决定的。这种特殊要求不仅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完全合理的,绝不能有丝毫的怀疑和动摇。这也是我们军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面和内容。刚才我们说人的个人价值包含了人的内在的自我肯定和外在的满足与尊重两个方面,如果再进一步加以分析,就不难发现,这两个方面的内容牵涉到人的价值的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人的价值的实现。人的自我肯定与充实很大程度上属于人的潜在价值,而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以及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则是人的潜在价值在个人与社会方面得到实现的表现。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这种由潜在到现实的转变呢?接下来我们就谈一谈这个问题:人的价值的实现及其途径 一组表示人的人的价值由潜在向现实转化的图片人的潜在价值是主体所具有的创造能力和潜能。人的潜能是人通过生物遗传和社会遗传的方式获得的,是人自然进化和社会进化的积淀。人在实践中使自身的潜力发挥出来,变成创造客体价值的现实力量,人因此也就成为现实的主体而实现了自身的创造价值。创造价值的实践是人的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转化即人的价值实现的根本基础。在实践的基础上,人的价值由潜在向现实的转化是有条件的。条件不同,人的价值实现的方式和程度也就不同。人们由于社会分工不同,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所受的教育程度不同等等,其价值的实现会呈现出十分复杂的情形。个人的先天禀赋即潜能的原始差别并不大,但在实现价值上的差别却往往极其悬殊。在许多情况下,人的潜在价值会因缺乏实现的条件而泯灭。所以,考察人的价值的实现必须注重考察人的价值实现的社会条件,必须注意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及其关系。在封建专制制度下,许多有志之士空有满腹经论却报国无门。个人潜在价值无法实现导致了封建社会发展的缓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人的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价值创造了条件,因此,“抓住机会,发展自己”也就成为现时流行的口号。社会的实践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需要的变化,不断地会有新的实践形式出现。一个生活于现实社会中的人究竟以什么样的实践形式去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是比较复杂的,首先,这与自身主观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有关。例如:一个人有较高的知识。技术水平和才能,这就为他选择较高级的实践形式准备了条件;如果情况相反,就不可能选择高级的实践价值实现的示意图形式,其次、跟人的机遇有关。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看到这种情况,同是大学毕业,主观条件差不多,但一个人碰到并抓住了机遇,结果就使自己的价值得到了很好的实现;另一个人则没有碰到机遇,或碰到了而没有抓住,结果使自己屡受挫折,个人的个人价值没有很好地实现出来。著名作家柳青说过:人生的路很长,但关键处只有几步。大家都是经过高考过来,想必对高考这次机遇有较为深切的感受,在座的都是成功地抓住了这次机会的人,我想还有许多落选者并不一定在学业成绩、身心素质等方面比在座的差,但由于没能抓住高考这次机会,就不能进入大学深造,这对他们的一生所产生的影响可谓深远。由此可见,在人生旅途中碰到并抓住机遇,对人的价值的实现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再次,归根到底决定于社会的发展。因为实践形式和机遇,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发展决定的。社会需要的发展决定了实践形式的多样化;社会的不断发展才不断产生新的机遇。这就是说,人的价值的实现,最终取决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总之,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必须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当前,就是要投身于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在实践中贡献自己的才智,从而使自身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实现。三、人的权利与人的价值紧密相关的还有人的权利问题,它包括人权理论、人权建设和人权斗争等,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人的学说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代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的重要课题和国际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方面,因此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想着重从理论和现实意义上谈一谈本小节的第三个问题:人的权利。人权宣言封面、卢梭的头像人的权利简称人权,是人的目的性价值的社会承认和社会保障。人权与人的价值的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人权是人的价值的社会形式,人的价值则是人权的主体内容;二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人的价值是目的性和手段性的统一,表现在社会形式上就是人的权利和人的义务的统一,而人权只是指前一方面即人的社会权利方面。人权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它是社会经济政治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人的价值的目的性和手段性方面、主体内容与社会形式之间尚未分离,“参与公共事务,实行血族复仇或为此接受赎罪,究竟是权力还是义务这种问题,对印第安人来说是不存在的;这种问题正如吃饭、睡觉、打猎究竟是权利还是义务的问题一样荒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59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因而并不存在人权问题。当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和私有制的以及出现阶级差别的时候,才造成了权力与义务的差别。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阶级获得了自由和特权,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奴隶则没有丝毫的权利。在封建社会,劳动者不再被剥削阶级完全占有,但在封建的等级制度下,劳动者也没有完全的人身自由权。最初提出人权口号的是资产阶级。资产阶级人权理论的奠基者,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用“天赋人权”论反对封建等级制度,认为通过“社会契约”就能建立自由和平等的社会,实现人的平等权利。资产阶级的人权观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因而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但是,资产阶级的人权理论是虚伪的,因为它的人权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的人权,无产阶级则没有人权。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所以它享有剥削工人的自由这一人权,“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被宣布为最主要的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59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资产阶级的人权理论掩盖了私有制下人们在经济关系上的不平等,它所标榜的普遍人权仅仅是形式上的、虚伪的。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生活中,“自由”不过是“资本榨取成年劳动力的自由”,“平等地剥削劳动力是资本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